尊貴的哲蚌寺住持 洛桑丹巴仁波切來台弘法 書摘》拒絕混蛋守則 金剛薩埵灌頂及閉關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文殊即菩提」的修学义理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11 16:56:3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11 16:48:58   编辑部 报导

「文殊即菩提」的修学义理—— 以《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为主要依据  指导教授:蔡耀明;王惠雯

本文试图以「文殊即菩提」概念之诠解为基础,阐明文殊菩萨於《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所开演的「不趣菩提」、「不得菩提」、「无有菩提可得」其背後所蕴含之修学理趣,进一步藉此开展出一套以智慧为主轴的修学精要,并以证成以下二个观点为研究目的:1、文殊菩萨早已圆满无上菩提,以菩萨身遍入十方随顺教化,示现历劫发愿不速证佛果,无有菩提可得及「不证菩提」之显现正好呈显其通达之实证境界。2、以「文殊即菩提」作为文殊法门教化、修学及成就的总摄,进一步以此为主轴说明文殊法门的特色。


本文意图全面且深入的探讨主要依据之文献,尽可能呈现这场法会从头到尾所形成的全幅网络,将其论述之主题、主旨、讲说的脉络、层次、及内在理则,构筑出一套以「文殊即菩提」为中心的修学义理。此可从1.文殊与菩提但有假名,其体性空及2.文殊即是菩提的同义词,这两个层次分述之。


以「文殊即菩提」为主的文殊法门可从两大轴线进行探究:其一、横轴的树状架构,其项目包涵:修学者所在的位置、修学目标、修学步骤、修学展现之境地。其二、纵轴的义理层次,由於代表人物与所摄之境界都极为高超及深广,义理层次的辩明成为本研究之重心,相关的议题有文殊菩萨到底成佛与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理论基础、「文殊即菩提」所在的菩提层次、论述层次等。


经由本文之探讨文殊菩萨之行谊与教化呈显出
(1)现佛身说法以自证圣智保证其教化。(2)随应救度,现各种身份教化众生,内容以智慧为首。(3)以菩萨行法恒为众生施作佛事。(4)自在於毕竟空之境地,随处化现诸游戏法。

文殊菩萨身语意皆任运自在,其三业清净就是将如幻似化显现出来的身相、说法、所度之众及度众之历程,缘起於空性并回归於空性,随於因缘再次如幻显现清净三业,这就是「文殊即菩提」於无尽时空不断开展的极致表现。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6/硕士/研究生:周圣贞    指导教授:蔡耀明;王惠雯
 





关键词:  文殊菩萨 菩提 三种菩提 文殊即菩提.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不趣菩提.不得菩提.不证菩提

目次与问题研究

《文殊师利授记会》经文概览 

「文殊即菩提」的法门特色

对应於修学者所面临的执碍问题.行持菩萨处以实证空性.游戏自在的特色.展现「文殊即菩

提」的义理重点.

正观文殊菩萨

菩提道上的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之名号及其赞誉.观看文殊菩萨及其修学道路.

正观文殊菩萨身语意三业

一、文殊菩萨之身业
二、文殊菩萨之语业 
三、文殊菩萨之意业 

正观文殊菩萨之三世行愿

一、早已成佛之大身如来:讲说菩提道之四贤圣谛

二、不证佛果之普覆王:广积善根力行不速证菩提 

三、未来成佛之普见如来:发愿作为成佛之引导者  

趣向「文殊即菩提」的修学架构

 修学者的位阶 
 确立修学目标    

 一、阶段性重点式的说法 
二、速得之理论基础   

 趣向之修学步骤 ? 

一、修学启动之道:以胜志乐发菩提心
二、修学两大事业:令愿不退及严净佛刹
三、修学进展之道:一法至十法的菩萨学处 
四、修学转折关键:如实悟入一切诸法 

五、以「文殊即菩提」之义理作为检证  

「文殊即菩提」之诠释与开展   ?   

三种菩提-

一、三种菩提之意涵 
二、三种菩提之区别 
三、二种空性之讨论 

「文殊即菩提」——菩提的层次?   

一、般若波罗蜜多与智波罗蜜多的不同 

二、「文殊即菩提」的义理层次  

「文殊即菩提」的论述与诠定? 

一、烦恼非菩提 
二、烦恼即菩提 
三、文殊即菩提 
四、文殊与菩提俱泯 




一、大藏经
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大正藏》第3册。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藏》第5-7册。
梁.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
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大正藏》第9册。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册。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大正藏》第10册。
唐.菩提流志等译,《大宝积经》,《大正藏》第10册。
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大正藏》第11册。
唐.实叉难陀译,《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大正藏》第11册。
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大神变会》,《大正藏》第11册。
隋.达摩笈多译,《大宝积经?善住意天子会》,《大正藏》第11册。
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大正藏》第11册。
宋.施护等译,《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大正藏》第12册。
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大正藏》第12册。
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第13册。
梁.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问经》,《大正藏》第14册。
西晋.聂道真译,《佛说文殊师利般涅盘经》,《大正藏》第14册。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大正藏》第14册。
唐.菩提流志等译,《大乘伽耶山顶经》,《大正藏》第14册。
隋.豆那掘多译,《佛说文殊屍利行经》,《大正藏》第14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大正藏》第14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14册。
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方广宝箧经》,《大正藏》第14册。
西晋.竺法护译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大正藏》第14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 ,《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14册。
姚秦.鸠摩罗什等译,《禅秘要法经》,《大正藏》第15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诸法无行经》,《大正藏》第15册。
後秦.鸠摩罗什译,《首楞严三昧经》,《大正藏》第15册。
隋.闍那崛多译,《商主天子所问经》,《大正藏》第15册。
宋.法天译,《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大正藏》第15册。
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经》,《大正藏》第16册。
元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大正藏》第16册。
梁.真谛译,《佛说无上依经》,《大正藏》第16册。
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大乘宝云经》,《大正藏》第16册。
隋.闍那崛多译,《佛说出生菩提心经》,《大正藏》第17册。
唐.菩提流志译,《六字神呪经》,《大正藏》第20册。
唐.菩提流志译,《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
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大正藏》第30册。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30册。
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大正藏》第54册。
二、中文书目
专书
木村泰贤着,演培法师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89年。
林朝成、郭朝顺着。《佛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0年。
全佛编辑部。《文殊菩萨经典》。台北:全佛出版社。1995年12月。
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
吴汝钧。《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1992年初版。
吴汝钧。《游戏三昩: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
洪缘音。《菩萨的净土──文殊净土》。台北:全佛出版社,1996年。
神林隆净着,许洋主译。《菩萨思想的研究》。
孙晓岗《文殊菩萨图像学研究》,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大乘佛教之发展》。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5月。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中国佛教史论集(台湾佛教篇)》。1979年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般若思想研究》。1979年
杨郁文。《阿含要略》。台北:法鼓出版,1997年。
蔡耀明。《般若般若波罗蜜多教学与严净佛土:内在建构之道的佛教进路论文集》。南投:正观出版社,2001年。
蓝吉富编。《文殊菩萨圣德新编》。台北:迦陵出版社,1995年。
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
释印顺。《学佛三要》。台北:正闻出版社,1971年。
释印顺。《空之探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87年3月。
释印顺。《般若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3月。
释印顺。《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4。
释智谕。《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台北县:西莲净苑,1987年9月。
释见介。《文殊菩萨小百科》。台北:橡树林文化,2004年2月。
梶山雄一等着,许洋主译。《般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1989年。
Elisabeth Napper着,刘宇光译。《缘起与空性》。香港:志莲净苑文化部,2002年5月。
期刊
丁敏。〈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佛学与文学—佛教文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学部份),佛学会议论文汇编2,1998年。页23-57。
尤惠贞。〈略论菩萨弘誓与留惑润生〉。《国立中正大学学报人文分册》第5卷第1期,1994年10月。页65-87。
王惠雯。〈佛教研究的系统诠释方法:以宗喀巴思想为例〉。《佛教研究方法学研讨会》,2001年。
李振甫撰(图版说明.新样文殊菩萨),(《敦煌研究》试刊第2期,1982,页53-54)
李霖灿(大理梵像卷和法界源流:文殊问疾图的比较研究二),(《故宫文物月刊》第15期,1984.6,页63-69)
林崇安。《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佛教图书馆馆讯》第31期,2002年9月。
郭忠生。〈从文殊法门看《中观论颂》第二十四品?1-6〉。
黄靖芠。《文殊师利本愿研究》。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88年6月。
游祥洲。〈略论文殊法门的圆顿与渐次〉。 第三届两岸禅学研讨会。
杨惠南。〈「实相」与「方便」―佛教的「神通观」〉。《宗教、灵异、科学与社会》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页128-129。
刘国威《文殊师利根本仪轨中的造像方法》,会议论文(台北:政大,2004佛教艺术与思想——以密续与地域之发展为例)
潘亮文(初期至唐代的敦煌文殊菩萨造像初探:以文殊变的内容为中心),(《「宗教与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2002.4)
陈玉蛟。〈「发心」在汉藏佛学中之意义及其在宗教实践上之心理功能〉。《中华佛学学报》第3期,1990年4月。页209-234。
陈英善。〈慧思的禅观思想与首楞严三昧〉。《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3期,1998年。
蔡耀明。〈《说无垢称经.不二法门品》义理构造探析:背景篇〉。佛教研究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现代佛教学会,2002年。
蔡耀明。〈甚深缘起的谛观〉。《内明》第219期,1990年6月。页9-17。
蔡耀明。〈「慧解脱」与「般若波罗蜜多」的衔接和差异――用以看待「解脱道」和「菩提道」关联的一道枢纽〉。《风城法音》第3期,2002年12月。页7-15。
蔡耀明。〈《阿含经》与《说无垢称经》的不二法门初探〉。《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7期,2002年7月。页1-26。
蔡耀明。〈佛陀教法三乘的分立与连贯〉。《鹅湖》第十五卷第二期(总第170期)。页15-28。
蔡耀明。〈「不二中道」学说相关导航概念的诠释进路:以佛法解开生命世界的全面实相在思惟的导引为诠释线索〉。《台湾大学哲学评论》第32期,2006年10月。页115-166。
蔡耀明。〈《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多分》的禅修教授──做为佛典「纲要写作」的一个练习〉。《中华佛学学报》第17期,2004年7月。页49-93。
蔡耀明。〈《阿含经的禅修》在解脱道的多重功能:附记「色界四禅」的述句与禅定支〉。《正观》第20期,2002年3月。页83-140。
蒋义斌。〈张商英《续清凉传》与文殊法门〉。《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五期,2007年7月。页231-252。
蒋义斌。〈大品般若经与大智度论中的菩萨〉。《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页171-192。
释印定。〈试论《大智度论》中菩萨般若与声闻般若〉。《福严佛学院第八届高级部学生论文集》。新竹市:福严佛学院,1999年5月。页317-342。
释祖仁。〈从《大智度论》看「菩萨般若」与「二乘般若」之异同 〉。《第十届佛学论文联合发表会论文集》,1999年8月。
释谛玄。〈般若经典所阐发胜义之意涵——以《大般若经.第二会》为中心〉。《第十三届佛学论文联合发表会论文集》,2002年9月。页293-312。
释慧严。《文殊般若经思想》。中坜:圆光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6月。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修行) 回目錄 下一篇(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六度波罗密修持摄要
尼泊尔国际浴佛节
敦珠新岩传之殊胜传承
火供的开示
五明佛学院全球佛子共修观音大法会

赞助网站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全球宗教資訊網
台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
醒吾學院台北教育網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