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嘎桑仁波切憤忿怒蓮師多傑佐勒灌頂法會 第二十七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比丘尼組通啟 寧瑪巴禪法園佛學會煙供法會暨歲末聚餐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成量品与广论的结合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16 07:32:14
學習次第 : 进阶

成量品与广论的结合

    
成量品可以与《广论》结合。

    《广论》从下士道、中士道到上士道七因果等,讲的就是菩提心,会强调下士道、中士道是为了上士道,没有别的。成量品所传达的与《广论》是相同的事,但是我们从内容上看过去,却与《广论》不同,这是为什麽呢?

    《广论》虽然讲了下士道、中士道,但是那是为了遮遣学人好高骛远的情况,因而提倡下士道、中士道,否则的话,《广论》是大乘法,从七因果等菩提心的内容开始讲即可。也就是说在知母等节中,将知苦等下士道、中士道的内容讲出来,这也没什麽不可以,但是这样做会让人以为下士道、中士道的法类是小法,或是一部份而已,而产生轻忽,所以就将这部份的内容提出来,放在前面,大幅地宣讲。《广论》讲的就是上士道,只是它以这样的方式编排。

    成量品其实讲的也是上士道,但是处理的方式不同。成量品先讲成量,即讲量的定义,後说佛陀是量,先把修学佛法的目的讲出来。接下来讲有没有前生来世等,也就是以悲心动机,之後大师等部份就是讲六度。所以它要讲的就是以悲心为代表的广大行,及以补特伽罗无我见代表深见行,所以道的部份就有悲心与空正见为主的道,由此得到自利、利他二果。接着以逆的方式讲四圣谛。

    为什麽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因为《释量论》教授的物件是大乘行者,而所学宗义方面则有经部与唯识的弟子。可以这麽说,《广论》、《入中论》、《入行论》的教授对象是大乘宗义者,他们行的也是菩萨道,所以讲说的物件是大乘道的唯识、中观行者;可是《释量论》不同,它所教授的内容不仅有唯识,也有经部。对经部而言,他们能接受的就是有大悲心,所以可以聚集广大资粮,再修补特伽罗无我,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就成佛了。以前曾经说过,在有部、经部的典籍中,并不会说十地的概念,典籍虽然也会提到六度,但是内容很少,菩提心等法类也只是略提而已,并不会讲七因果、自他换等。所以就是单纯认为:菩萨就是有大悲心,透过大悲心努力修行;而修的内容还是想解脱的人修的那套内容,这样修三大阿僧祗劫成佛。

    总结来说,《释量论》是大乘的法,但是因为物件的关系,不适合讲七因果、自他换等内容。像《唯识二十论》开宗明义就说我要讲外境空,为什麽要讲外境空?因为要成佛。如果不成佛,就修补特伽罗无我就好;因为要成佛,所以要修异体空,这是成佛的唯一道。这个是《唯识二十论》的表达方式。事实上《释量论》也应该要像这样大声地讲,但是因为讲说的物件有经部的弟子,这麽宣说的话,经部的弟子就跑光了,所以异体空的部份就不讲。

    前述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广行方面,其实有七因果、自他换的这些法类。在小乘典籍中不会提这些法类,所以《释量论》也就没有讲。如果是大乘弟子,因为自己的典籍中有这些法类,所以就要加进去,如此一来,就与《广论》是一样的了。同样的,在讲无我(“大师”)时,如果对象是唯识的弟子的话,就要讲异体空,若对象是中观的话,就要讲谛实空等。也就是,事实上是必须要讲异体空的,没有宣讲的原因是讲说的物件不只有唯识的弟子,还有经部的弟子。若是唯识弟子在看本书,就要把异体空——即大乘经典中法无我的内容放入,否则单是讲常一自在的我空、独立自主的我空并不圆满。因此,成量品就类似《广论》的内容,即修广行的内容、修深见的内容,得到圆满之果。

    另外,成量品一直强调量,好像没有提到菩提心,但是讲到了悲心。悲心要串习很多劫,就讲了前生来世。这边虽然没有直接的宣说菩提心,但是要说讲了菩提心。为什麽这麽说呢?前面提到佛拥有量。在讲佛拥有量时说,我们应该依止佛陀,因为对想解脱者而言,他是量,也就是对取舍来说,他是究竟的量。这个就类似《广论》依师的部份,《广论》在依师部份说要找到这样一个人才去依止,另一方面透过师长是佛讲出目标。要如何达到目标呢?就从下士道、中士道等法类渐次而修。这边也是一样,先把目标(或依师的物件)说出来,想解脱者就知道要找这样的师长,接下来就讲悲心。

    以前说过,所谓的悲心应是如父式的悲心,非常地怜悯众生。串习悲心之後,由悲心来修无我见,因此说了悲心之後就讲大师。为什麽要讲大师呢?因为光有悲心一点办法都没有,只有哀叹的份,所以要去寻求方法,方法就是无我慧(“大师”)。也就是,成量品在说:一直怜悯他人,为了解脱他们的问题而寻求方法。最终寻求的是量,但是,是从大师方面开始。这二个合起来就是在讲说菩提心,即为了利益有情,努力学习度生的方法,最终会成为对取舍之道达究竟的量。讲为利有情,希求对取舍达究竟与《广论》讲为利有情愿成佛是相同的,只是讲述的方式不同。此外就如月称菩萨所说,大悲心是非常关键的,好好修大悲心,即使不强调菩提心,也会具有。这边也是一样,有了强烈的悲心,就会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只要是有利的方式,无论方法是什麽,都愿意去学,这样讲来就很贴近真实的发心了。











上一篇(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 回目錄 下一篇(智慧的培养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十六罗汉
具信四众佛友道监
波卡仁波切圆寂四周年纪念音乐会
净土的声闻圣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萨道:净土探究----大寂法师着
请赞助释迦牟尼佛中心千秋大业基金

赞助网站
法鼓佛修研習院
佛教藝術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台灣會議中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