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基金會暑期大專青年生命樂活營 直貢法王親筆信函 尊貴的 第七世孔瑪本洛仁波切全台弘法行程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大圆满法及其与禅宗的关系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宁玛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12 23:55:04
學習次第 : 进阶

                                                        大圆满法及其与禅宗的关系

提要       

                    

许德存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

大圆满法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核心教法。宁玛派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宗派,它无论在法统上,还是在判教观、所奉基本经典、教理教义、宗教实践方法和僧人的组成等方面都与其他宗派不一样。其禅定方式主要有两种:彻却和妥噶,高度概括了摩诃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的一切修行方法。「彻却」被解释成爲「立断」或「刹那定住」,属於修定法,其目的是求悟本净心体,即证达心空。由於「彻却」有「刹那定住」和「刹那彻悟」等含义,所以被理解爲「顿修」(或顿悟),甚至将它与禅宗的「顿悟」等同起来。实际上,大圆满「顿悟」和禅宗顿悟不完全一样,大圆满顿悟是有一定条件,并且要以修行者的根器和金刚上师的开示爲基础,在顿悟的时间、程度及方式上同禅宗的立刻顿悟有区别。

「妥噶」又称「元成妥噶」,意思是「顿超」。它属於修光法,是以光爲修证法性自然智的途径和方法,直见任运本来清净的法界所显妙有(境)。或者说,「妥噶」重点修「明」分,通过自然智气开光明门,使内智与外光融爲一体。「彻却」和「妥噶」如母子关系,阿底瑜伽口诀部把它们所修的真空妙有,即内境和外境结合起来,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求达到肉身圆满,证得三身境界。

学术界根据宁玛派所主张的「心体本净」、「白性顿成」和「大悲周遍」思想,认爲大圆满与禅宗有渊源关系,甚至有一部分学者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而忽视了它们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别,这无意中否定了两者各自所具有的特点。禅宗思想因吉祥狮子和摩诃衍那而对大圆满産生了影响,两宗都强调「心性本净」,并把心性看成是外境之源,支配诸法存在。但宁玛派所讲的「心体本净」是讲人的本体,并从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的角度把人的本净之心提高到宇宙高度去论述,强调了光明的重要性。禅宗则基於自然本体上讲心性本净,很少讨论光明。

关於佛性和顿悟,两宗的认识也有区别,宁玛派把佛性视爲佛的本能,禅宗则将佛性看成是自在自爲的统一,即本体。对於顿悟,两者都主张「无思无念」,但宁玛派大圆满之「无念」只作爲手段,并非目的,否定了绝对无念。禅宗则把「无念」作爲方法和目的,承认绝对无念。

 

 

 

一、大圆满禅定

二、大圆满法与禅宗的关系

 

 

 

 

 

 

大圆满法是宁玛派的核心教法。宁玛派爲藏传佛教诸派中历史较悠久的宗派之一,其教法是与吐蕃佛教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实施的基本教理特别不同,实践方法颇具特色。概括起来,宁玛派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法统上,大圆满法是藏密中传承时间最长的法。若从西元八世纪莲花生、无垢友、法称、佛密和毗卢遮那(遍照护)等人讲授经、幻、心密法算起,迄十一、二世纪藏密形成,大圆满法在西藏已传承三百余年。其间大圆满法与西藏土着宗教苯教相融合,又吸收禅宗思想,是逐渐藏化的过程。十一世纪以後,大圆满法经过绒·曲杰桑布、素尔祖孙三代和隆庆·智美欧色等人不断整理和阐释,渐趋完善。

第二、判教观与衆不同。宁玛派判显密教法爲三根九乘,因果两类。因类包括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爲钝根人(或下根者)所修法。果乘由外密和内密组成,外密三乘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爲中根人所修法;摩诃瑜伽(大瑜伽)、阿努瑜伽(无比瑜伽)和阿底瑜伽(无上瑜伽或极瑜伽)爲内三乘,是锐根人(上根者)所修法。摩诃瑜伽相当於生起次第法,阿努瑜伽相当於圆满次第法,阿底瑜伽相当於大圆满法,他派将此三瑜伽划入无上瑜伽部。

第三、基本经典与别派相差甚殊。普遍认爲宁玛派以阿底瑜伽心部十八部经爲大圆满法根本经典,但对十八部经的构成尚存争议。严格地讲,大圆满法以《佛说密意集经》和《幻变秘密藏续》爲最根本、最高法典。《幻变秘密藏续》,简称《秘密藏续》或《幻网经》,藏文有多种节译本,争议较大。《五部遗教》、《隆庆教史》等列录了吐蕃时期译出的大圆满全部经典,因故未能收入《大藏经·甘珠尔》,德格印经院汇编刻印,取名《宁玛居本》(《十万旧续》或《十万怛特罗》),其中不乏藏族学者的僞造。

第四、教理上,宁玛派坚持大乘佛教普通教理结构的同时,对本体论和心性论作了新的阐释,提出了「心体本净」、「了空无别」、「衆生是佛」、「心性自然智」等观点。

第五、宗教实践上,宁玛派特用「彻却」和「妥噶」两种方法,通过渐修和顿修证悟自然智,得金刚虹体。

第六,独特的僧人组成。宁玛派由於受西藏苯教文化影响较深,僧人组成表现多样性。「阿巴」(密咒师)僧是宁玛派两种僧人之一,最早出现於吐蕃王朝时期,当时佛法初传,苯教势力强盛,爲了迎合苯教巫师的宗教生活方式,部分参佛者便居家诵咒,修行密法,兼行巫术及医术。吐蕃佛教衰亡後,这部分人以父子或叔侄相传方式传承密法,也有以瑜伽士和游学僧装束在小范围内进行宗教活动。宁玛派正式创立後,他们仍然以传统的方式及生活方式传播佛法,人数激增,习惯上称这些人爲「阿巴」,也有的地方称「本本子」,即苯教巫师。後来,阿巴僧分成两种,一种是在寺受戒的正式僧人,另一种是娶妻衍嗣,在家传承密法者。宁玛派的第二类僧人是长期生活在寺院的受各种戒的人。

 

 

 

大圆满法作爲藏密的主要教授法门,其禅定方式与其他派别基本一致,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修行方式调节身体姿势和呼吸状态的过程,达到心神宁静,意念集中的状态,从而进行冥想,证悟心性自然智,达到普贤境界。真言咒语作爲思维的工具是入定的主要手段。

「彻却」和「妥噶」是大圆满两种独特的禅定方式。一般意义上「彻却」和「妥噶」是对摩诃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三种实践方法的高度概括。严格地说,「彻却」和「妥噶」是阿底瑜伽口诀部(或要门部)的特殊禅定法。从广义讲,大圆满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上三种瑜伽,狭义的大圆满法专指阿底瑜伽。摩诃瑜伽相当於生起次第法,以幻变类法爲主要内容,即通过三种禅定,使修行者与本尊融爲一体,或证悟无二谛的明空智慧。由此看来,摩诃瑜伽在修脉、气、明点的同时,仍然采用了观想本尊修法。从身、语、意、功德、事业方面说,通过修身引入妙吉祥曼荼罗道;修语以证莲花部佛;修意以证金刚部佛;修功德以证宝生佛;修事业以证羯摩部佛。

阿努瑜伽,相当於圆满次第法,它以摩诃瑜伽爲基础。两者修炼程度无高低,而是所用方法有别,侧重点不同。阿努瑜伽主修气、脉、明点,以证明乐境界。《宁玛教派史略》说:

母续经教阿努瑜伽者,传授由内外秘密修所摄的三十六种殊胜灌顶,所依诸法之本性,三种曼荼罗各自圆满。随入寻思,见所决定,即随入义,修不分别智;随入字(咒语),修本尊禅定,依止解脱道与上下门,修证乐空智慧,现方便道。因此,究竟十地所摄的四学道,即生究竟无学道求证大乐身。[1]

大乐状态来自修行者本人,其表现方式即爲智慧与界,空是闪光的神智或智慧,一切皆爲神智的幻觉作用。

阿底瑜伽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圆满法,因爲它以口诀部法爲最高法门,故又称「口诀大圆满阿底瑜伽」。它的修行以摩诃和阿努两种瑜伽爲基础,以「明了性」现证法性境界,进一步肯定即心是佛,契证烦恼菩提无二,佛与衆生无别。它把生死涅盘一切诸法归结於离空执的法性,法性是自然智,自然智爲普贤行境。

阿底瑜伽分心部、界部和口诀部,心部从体、相、用三个方面论述心体本净、本具光明和随缘显现等心性法。采取直观方法,修证心本空。界部讲述诸法皆心性所显,界觉无别,通过脱离心所思虑的物件去修自然智—空,即「运用永离所缘的甚深关要,安住无功用中,由甚深和明了的妙智双运,成就虹体金刚身。[2]口诀部侧重明分,要求修行者无思无念,全离一切分别。

总之,摩诃、阿努两种瑜伽注重观想、念诵修习,通过渐修消解烦恼系缚,尚未达到任运自然,使四大变化光明、见性成佛的境界,即观空。阿底瑜伽修调正身、口、意,气化智慧,自性清净,使外空烦恼、内妄念之根自然断灭,没有善恶一切动作,诸法尽入法性。

阿底瑜伽有「彻却」和「妥噶」两种特殊修法,是对包括摩诃瑜伽和阿努瑜伽在内的一切大圆满修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宁玛派不同於其他各派的实践方法,表现了藏密将密法实践和思想理论密切结合的显着特点。「彻却」是藏密的音译,意爲「立断」或「断坚」、「刹那定住」,属於修定法。贡珠云丹嘉措(功德海)解释说:

心之空分为本净妙觉,远离戏论,使此空分归於法性穷尽之地,即为本净彻却。

《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明确指出:

上根利智,无修无证,由此而住,自见自性,自然而成者名彻却。[3]

「彻却」修的目的是爲了求悟本净心体,心体本净是大圆满的基本理论。因此,在个别论着中称「彻却」爲「噶达彻却」,「噶达」藏语本来清净之义。修行过程充满了艰辛,各种仪式极爲复杂,要求非常严格,如修行者对佛法的了解和对密教仪轨的掌握程度,所具有的品行等。符合条件者先於师前接受灌顶和三昧耶戒,然後依师教修炼,悟证本心自然智。贡噶上师(18921957)认爲修「彻却」简单、方便,「只要在一切法显现上,於当体明空不二之刹那上,无修、无念、无散定住,明明了了觉照认识这个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间断,便可证得。」,「刹那」、「无修」,说明一旦领会就会顿悟净心性;「勿令间断」,强调必须历世修行,才能证得自然智。这即是宁玛派的特点。

也有学者根据「彻却」之义「刹那定住」及「刹那彻悟,认爲「彻却」是顿修,甚至将禅宗思想作爲「大圆满」本源。实际上两者之间有差别,不能完全划等号。大圆满顿悟是有一定的条件,关键要看修行者的根器和能否得到上师的开示。以宁玛派之见,修行者的根器有上下、利钝之分。一般「彻却」修者根器锐利,属於上根利智,悟性甚高,一修即成,但必须要有上师的开示。《大圆胜慧本觉心要证次第》说:不经过累世修行而成佛的功德在「觉悟中本来具足,无待苦行而後成就。般若六度万行,自心本具,无须苦行,有此大圆满胜慧,上根利智,一见即知,一修即成。」通过自力,用直观思维观悟本性。与上根利智者比较,大根器者虽然也能开悟,然而他们的修行有四量。[4]隆庆无垢光上师把「彻却」修看成是见性成佛的捷径。他说:

是法深妙,若能明了进修,刹那彻悟,自然见性成佛,无上捷径,舍此无他道。

无论如何,大圆满「彻却」修非立刻顿悟,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苦修才能顿悟,在时间、程度及修持方式上同立刻顿悟有区别。

「妥噶」意爲「超越」或「顿超」。属於修光法,是以光修证法性自然智的途径,直见任运本来清净的法界所显妙有(),故又称「伦珠妥噶」,即「任运妥噶」或「元成妥噶」。《知识总汇》说:

(心)之现分为自显光明,以本具光明将一切窒碍在光中清净达於法性净地,即为任运妥噶。[5]

《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亦说:

已见自心更勤精进,不舍肉身,法尔智慧光显,圆证三身境界者,名妥噶。[6]

由此可见,「妥噶」与「彻却」因修持方法有别,侧重点不同,所要修证的境界也不一。「彻却」的重点是修心之空分,「妥噶」则偏重於修心之现分(),体认心所显现。因爲心体空,心性有,心性现於自然智,遍於一切染净法中,故空并非空无,有分亦非实有,空有两者统一於一心。《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对「彻却」与「妥噶」作了深刻分析和总结,指出:

一、妥噶能够知自心本明,对於色尘等外境不起分别,自然光明;彻却则不能修证光明。

二、妥噶修能调整身、口、意,法尔智慧自开,三身境界自然显现。调身爲最要,如果修行者的身体不调整好,则脉不调,脉不调,则气心不调,气心不调,则圆满空光不现。因此,以法身坐(如狮子卧状)证悟法性,体认烦恼与智慧、轮回与涅盘无二无别,开莲花眼;以化身坐(如金仙)修证法性,开法眼。调整语(),能除去语言颠倒的烦恼。调整意,「则三身境界,非有非空之法性,与无二无别之理,可显现。」

三、妥噶修眼、耳、鼻、身、意六根门,以自然智气开光明门,使内智与外光融爲一体,彻却修仅能证六根及其所感觉认识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爲空性,但不贪着内外诸法,入定修行。

四、妥噶修能使气息自然出入,粗气脉自然化尽,爲光明之体;彻却依粗气脉修,造成气脉不调,成爲修行的障碍。

五、妥噶修使肉身成爲通体光明;彻切仅能使身体化空,不能修成光明,直到临终的刹那,得见法身。

六、妥噶修能使身体变成光明,度无量衆生;彻却虽能使身体化空,却不能变成光明,所以难得慧眼、金刚身等,度生有限。

七、妥噶修能使肉身的六根,成现三身境界;彻却则不能。

「妥噶」修也需要灌顶,勤修规定的课程,严格按照仪轨修。相应境界分四步证悟,第一步法性明悟,通过观日月之光,五色平均,自然而住;第二步悟境日进;第三步自心进诣。这一步修使地、水、火、风四大自然消亡。《空明经》说:

能修妥噶光,於眼所见境,如地水火风,四大境自灭。递次现五色,是不离光相,凡所行诸境,如疯人无着,岩壁无碍通,入场不能阻,入水亦不溺。[7]

心意识全部进入法性,自心自然清净光明。第四步诸法尽入法性。当心意识皆入法性,自心自然清净光明,这时能见诸佛净土,一切智慧禅定皆能获得。妥噶修法对圆空光、定慧无二的法性光、自然智慧光和远通水光的冥想所産生的结果是有形身体溶解并成功地使之变成一种能放发的身体——虹体,在光明身中得到解脱。

无论如何,「彻却」和「妥噶」修并非有优劣之别,而是侧重点不同。「彻却悟法尔本自真空之法性()如母;妥噶见元成本来清净之法界所显妙有()如子。[8]妥噶修使肉身解散,当身体变成光明时,就会成就长寿佛身,永住世间,广度衆生。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心理的修练,其目的是使身体世界的假像分解在能産生结果的光中,此光爲法性现象。在圆空光中,自然智光显出金刚链。[9]圆空光的中心点是空的象徵,在此基础上继续观修,使主客观间的全部区别将会消失。彻却修只能证身空,心入法性,心证果。或说通过彻却修能辩认出自身中潜在的智慧。在此之中,即使是身体变成微粒,也不能化成光。「因为当时尚未得金刚身,也未成功地彻底实现对其他人的救度。」由此可知,彻却和妥噶犹如母子关系,阿底瑜伽口诀部把它们所修的真空妙有,即内境和外境结合起来,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求达到肉身圆满,现证三身境界。

 

 

 

宁玛派大圆满法的三大基本特徵是:心体本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分别与法身、报身、化身相联系。「心体本净」是宁玛派修炼大圆满法的总的指导思想,贯穿於其修行的全部过程。它重点讲一切法的「体」,即本体或实体,爲了空无别。「心」是大圆满所修的重点,也是大圆满口诀部「妥噶」的修行重点。心「本自解脱,又无造作,本自明朗,非念所为,本来智慧,见修无染,法尔如是,无安立之本定,无计度之後得,明朗而无体,广大而不失平等。[10] 心分真心和妄心。一般解释「真心」是本心,其体本来清净,空寂光明,妄心是真心被气引诱而成的,爲後生的或再生心,也是凡夫心。真心的特点是本空、光明、普遍,本空讲体,光明讲相(形状),普遍讲用(功能)。心体清净本空,初无来处,後无去处,湛然常寂,所以被当作事物本原,没有生、住、坏、灭。《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说:

心性是尽知尽觉。自然智慧现量的光明中,确定一切这便是它的法性,现世一切是它的表相,然而它又是均在心中觉知。因此,应悟到这个心性就是觉而灵明,犹如虚空……心性有觉性。[11]

心性之所以有觉性因爲心是自然智。觉性爲自然智的觉性,自然智的觉性也是心。觉性爲自然智的觉性,自然智的觉性也是心。觉性远离常断,其核心是空性。觉性之法过去明净,未来鲜洁,现在无造作,是平常的觉了之心,任运元成。当修行者觉了一切境相都是心时,对於所见的一切现象不去执着,这便是佛。基於这样的认识,觉性和法界爲一体。因爲衆生有此本具的觉性,衆生即佛,佛与衆生无二。《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说:

觉性谁也未造而是自生智慧,……它既无生也无由而灭,它既是现量而明在,却无人能见,纵然流於轮回也不变坏……觉性大家都有,却无人知道,觉性就是你自己。[12]

可以说,「自性本净」超越了它有言辞表达的可能性。

自性顿成」是讲一切法的相。《土观宗派源流》说:

空性妙相,无碍明现,是为自性顿成。

它着重修证明空无别。心性是心因有的一种属性,空寂无根,空而有明。光明爲自心本性,非造作,而是任运而成,当身中的烦恼气清净後,始见本性光明。实际上,大圆满所讲的光明即是自心,自心爲自然智,自然智从本即是光明,明智无二。因此,心悟达境界,心意识一切皆入法性,自心自然清净光明。自心与光明一体,心性不灭,光明不灭,能显起任何境界。《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说:

心只有一个,即此一个,也是无源无根(空)。从任何一边看它,什麽也看不到,不见实法,因此也无任何存在;但也不见虚无,而是觉了和光明灿然。它更不是各别差异,而是明空无别。[13]

一切光的显现,「皆由四轮集於心中,又彼微细,住於无所有之虚空境中,则现出周遍通彻清明之觉性,」这是空明自然本智,也是空明大圆满的本性。空明是大圆满修心中必具的二分(相),有空分而无明分只能成就法身,惟有明分而无空分,只能成就报化二身,无法实现在一觉性之中二分一体而完具的目的或境界。「因为觉性什麽也不生,是空性法身;其空性本光明亮,是报身;它能无碍显现一切,是化身。三身是圆具於一心中之体性。[14]或者说,三身是以心之明空二分爲依据而成就的。因此,光明出现自显三身境界亦属自性本具。

大悲周遍」是大圆满自然智之用,重点讲心之现分。如上所述,心即自然智,自然智体性本空,但它能反映客观事物的一切形象,称爲心之「妙用」。「妙用化现之源,则为觉性的明显分(相),明显於外,则为化现不灭分(用)。[15]心体本净或心体本空作爲一切现象赖依存在的条件和依据,心所外现的一切即心用也是空的。在宁玛派看来没有不属於心之法,除心之外没有所能修,心外再无其他佛可求。如果不认识心而向外寻求,「如身外去找自己,怎能找到自己。」因不认识自己而去他处寻找,误将别人当作自己。所以,了解事物现象,首先必须了解外境原来都是心「用」,自起自消,自行解脱。这里宁玛派把本来对立的矛盾巧妙地加以解决,统一体和用(本体与现象),使两者成爲一体。

学术界根据宁玛派「心体本净」、「心性顿成」的思想特点,把大圆满法看成是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甚至认爲大圆满似与禅宗的顿悟思想有渊源关系。不可否认,在藏传佛教中留下了汉传佛教的深刻烙印,在大圆满法的字里行间也能寻觅到禅宗思想的遗风。究竟受影响的程度有多大,两者之间是否有差别,需要作认真分析和研究。从已接触的资料看,影响宁玛派大圆满法的汉族僧人主要有两位,一位是西元八世纪代表顿门派(或顿修派)在吐蕃参加辩经的敦煌沙门摩诃衍那,另一位是留学印度的汉僧吉祥狮子。据藏文《宁玛教派源流》记载,吉祥狮子(shriv-singtha)爲支那(rgya-nag)疏青人(zhoshovigling),父亲朱青(gru-khyer)是一位地方官,母亲名叫南噶(nan-ka)。他早年参究禅学,於五台山从印度学者biha-la-ki-rti学习密法。後去印度求学,以妙吉祥友和智藏爲师,潜心学习大圆满密法达二十五年之久;在金刚座掘出秘密心滴法经典,整理分成内、外、秘密、无上密四类,爲大圆满法之集大成者。晚年,返国从事密法修炼和讲授。《竹巴教史》也有类似的记载。目前,虽然尚难确定吉祥狮子属於汉传佛教的哪一派,从其所学禅法看,爲禅宗僧人的可能性极大。如果这段记载属实,不能排出吉祥狮子在印度学习整理密法过程中将禅宗思想注入大圆满法的可能性。宁玛派认爲,在圆满法的早期传承人是欢喜金刚,他传妙吉祥友;妙吉祥友传智藏;智藏传吉祥狮子;吉祥狮子传无垢友和智经。无垢友系西印度人,曾依吉祥狮子二十余年,得其真传。西元八世纪应赤松德赞之邀来蕃讲授大圆满密法,也去过五台山拜访吉祥狮子。另一位进蕃传法的莲花生大师从无垢友学得空行娘提法。从这方面说,无垢友和莲花生都是吉祥狮子的弟子,又是宁玛派所尊崇的大圆满法的两位重要传承人。

吉祥狮子的另一位重要弟子,大圆满法的主要传承人毗卢遮那(遍照护)是吐蕃「七觉士」之一,他曾受赤松德赞派遣留学印度,从吉祥狮子习大圆满密法。《隆庆教史》记载:赤松德赞决定「必须派人去印度求取起因果之大圆满法。於是,……派遣巴廓毗卢遮那和藏·勒珠二人去印度从欢喜金刚的弟子妙吉祥友和吉祥狮子学习阿底瑜伽密法。」毗卢遮那所修内容包括大圆满心部、口诀部、空界部外算、内秘、灌顶以及岩传法、隐传法、辩异者清净法、捷足法等,回藏後主传大圆满口诀部密法。这样,被宁玛派尊爲大圆满法三大士的莲花生、无垢友和遍照护都从吉祥狮子学过密法,接受过吉祥狮子的系统教育。如果吉祥狮子如藏文史书所说爲支那禅宗僧人,加上他在大圆满法传承中的地位,无疑他的思想对宁玛派大圆满法有较深刻的影响,这也可以作爲禅宗思想对大圆满法影响的证据之一。但因此不能说宁玛派思想就是禅宗思想,也不能把禅宗的顿悟成佛思想与大圆满法划等号。

摩诃衍那原系唐代沙州(敦煌)一位禅师,曾「依止和上法号降魔小福张和上、准仰大福六和上,同教示大乘禅门。」自闻法以来,久居山林参禅,弟子约五千余人。唐贞元二年(786)吐蕃攻陷沙州,应赤松德赞之请,摩诃衍那至蕃,开示顿悟禅法,一时吐蕃人上至王后贵妃,下至普通僧人风靡相从,势力颇盛。因他传讲禅宗无念无贪即可成佛的「顿性成佛」思想,故称「顿悟派」。约於792794年间,他代表顿悟派与莲花戒代表的惭修派辩论,结果失败,返回敦煌,继续参究禅法。日本山口瑞凤等学者坚持认爲摩诃衍那的基本立场是神秀的「观心论」。藏文《贤者喜宴》、《布顿佛教史》、《巴协》等史书详细记述了摩诃衍那的学术观点。《贤者喜宴》说:

和尚言道:凡一切均因思维而生,并以善业恶业而得善趣恶趣之果(或善业恶业),此又循环往复。凡事无所思(凡事无念)又无所作为,生此念後即可解脱矣!此种见解即凡事无所思也。对於诸布施之十法行,其所行是:向无识者、智力差者、天资愚顿者宣讲众生善业。先是,对於修心者,悟性强者,犹如黑白二云均可遮蔽太阳一样,亦被善恶两者所蔽。故所谓凡事无思、无分别、无伺察,此即无所碍,由是顿悟者则与十地相等也。[16]

那麽,究竟大圆满法和禅宗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不妨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第一,体本净说。宁玛派认爲心性本净,不能诠表,远离常边,没有表相,自性任运,「最初实相,不为生死涅盘所染污,亦不为迷乱所垢障,实相赤露,未曾迷乱,亦无证悟,不是一切、能现一切,是之本体。[17]把一切现象看成是本心的妙用,心与妙用都是空的。禅宗也讲「自性本净」。弘忍在《最上乘论》说:

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好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盘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坛经》亦说: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不生不灭。向期自性,本身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宁玛派与禅宗都强调「心性本净」,并把心性看成是外境(诸法)之源,支配诸法的存在。但是,宁玛派所讲的「心体本净」不是基於自然主义还本之说,而是讲人的本体,并从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的角度把人的本净之心提高到宇宙高度去论述。同时,更加具体地论述了心性之光明在成佛中的决定作用,把现分与明分平等看待,把了空、明空、空智、现明视爲一体。禅宗则基於自然本体上讲心性本净,很少去讨论光明(明分)。

第二,佛性观。宁玛派认爲,心性的自然智是佛性,明而又空的明空妙觉是佛心,人心即佛心,衆生与佛无二无别,是爲一体。衆生心是佛心,其体性本净,衆生与佛只是迷悟之差。明空妙觉没有差别。每个人只要觉了一切境相都是心,「虽见表相」,「不执不取,这便是佛」。「比如像在家中而外出追寻,即找到三千大千世界之顶亦无可得,除心而外再无别佛可求。[18]因此,觉性既是如来藏,又是人的主体性。

明心见性」和「见性成佛」是禅宗的终极旨趣,也是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明心见性」的意思是开发自我的心性本体,使自心性本体之实然显现。《坛经·行由第一》说:「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即心即佛,把外在的佛变成了内心佛,把向外觉悟大千世界的外在超越,变成向内反求诸心的内在超越。只要反观自心,还得本心,「即得见性」,认识自我,就能成佛。应该注意,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以「无念」爲宗,无相爲体,无住爲本的,把佛性看成是自在自爲的统一;以心爲宇宙本体,支配世间万物的存在,「直接所悟心的空作为成佛的唯一途径和最後归宿」,而大圆满则把佛性视爲佛的本能,两者之间有细微差别。

第三,顿悟说。「顿悟就是超乎言象、斩断通常的逻辑思维,直接、整体把握不可分割的理。[19]或者,不须累世的苦心修炼,只要得到金刚上师的开导和帮助,即可觉悟本心。大圆满主张顿悟一心,即悟诸法本体清净,本性光明之心,反映了宁玛派以心爲本的顿悟成佛思想。但是,大圆满顿悟必须以实修爲基础,以具德、熟谙密法的金刚上师的开导爲前提,在时间、程度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能否顿悟关键看修行者本人的根基。

禅宗主张「无思无念」的顿悟。《坛经》说:

汝者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

悟必顿悟,妄念即灭,真心当体显现。摩诃衍那说:

善者转为善趣,恶者转为恶趣,迨破除身语一切善恶意念之後,则顿时可入无念境界。[20]

这里把「无念」作爲顿悟成佛的方法,破除了通常的逻辑思维,而用直觉思维知觉万法本体空性,即本净心体。从这方面看,大圆满和禅宗有比较一致的观点,都主张「无念」、「直觉」,提倡由善知识开导,顿见本性,自成佛道。两者的区别在於,大圆满之「无念」只作爲手段,并非目的,否定了绝对无念,强调顿语之前渐修的必要性。禅宗则把「无念」作爲方法和目的,承认绝对无念存在的可能性。

总之,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从思维取向上,它以直觉思维爲主,辅以理性思维。在修证本净之心方面,既采取了渐修,也主张顿悟,将善恶、真妄、明空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形成了心性、本体、佛性三位一体的统一体,即把二元对立统一到一心上。同时,它吸收禅宗心性本净,即身成佛的思想,在修行过程中实现了禅宗直指人心与密教次第修证的结合,以达到大圆满境界。充分反映了大圆满法与禅宗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差别的特点。

 

 

 

1.措如·次朗《宁玛派史》,民族出版社藏文版,1989年。

2.善慧法日《宗教流派镜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3.善慧法日着,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4.智悲光,刘立千译《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民族出版社,2000年。

5.无垢光着,刘立千译《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民族出版社,2000年。

6.工珠·功德海《知识总汇》,民族出版社藏文版,1982年。

7.无垢光《实相宝藏论释》,德格印经院木刻本。

8.巴卧·祖勒陈瓦,黄颢译《贤者喜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

9.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出版社。

11.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 措如·次朗《宁玛教派史略》,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136页。

 

[2] 善慧法日《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0页。

[3] 智悲光着,刘立千译《大圆满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4] 四量:见量、定量、戒量、果量。

[5] 工珠·功德海《知识总汇》,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292页。

[6] 智悲光着,刘立千译《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9页。

[7] 《空明经》引自《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

[8] 智悲光着,刘立千译《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9] 金刚链,或名自然智慧金刚链。金刚链非自然智。例如,种子结果,果由种子出,非果即种子。

[10] 智悲光着,刘立千译《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11] 无垢光着,刘立千译《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民族出版社,2000 年,第217页。

[12] 无垢光着,刘立千译《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民族出版社,2000 年,第211页。

[13] 无垢光着,刘立千译《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民族出版社,2000 年,第219页。

[14] 无垢光着,刘立千译《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08页。

[15] 无垢光着《实相藏论释》,德格印经院木刻本,第29页。

[16] 巴卧·祖勒陈瓦,黄颢译《贤者喜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二期,第27页。

[17] 善慧法日着,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1页。

[18] 无垢光着,刘立千译《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16页。

[19]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021页。

 

           [20] 巴卧·祖勒陈瓦,黄颢译《贤者喜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一期,第61页。

 

 

参考书目

 

 

 

二、大圆满法与禅宗的关系

 

 

 

一、大圆满禅定

 

 

 

关键词:佛教 藏传佛教 宁玛派 大圆满法 关系

 

 

 

 

 

 

 

目次

 










相關文章:
大圆满之路
大圆满修持精要
大圆满及其前行重要性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颂词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一品 暇满难得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二品 生命无常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三品 轮回痛苦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六品 皈 依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七品 四无量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第八品 发菩提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 —菩提妙道三处三善引导文
大圆满之见
大圆满的加行见地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法王 堪布序 目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闻法方式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人生难得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寿命无常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轮回过患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因果不虚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解脱功德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依止上师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皈依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修四无量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行菩提心学处 六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行菩提心学处 六度.. 智慧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念修金刚萨埵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积累资粮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上师瑜伽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往生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结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注解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吐番王朝世系表
大圆满祖师遗教
大圆满 身、语、意
大圆满 出离道修持与转化道修持
大圆满 自解脱道
大圆满 传承的重要性
大圆满前行 关於共同外前行
大圆满前行前行 备忘录
大圆满前行 胜利道歌浅释

上一篇(智者之圆教义及其形成之探) 回目錄 下一篇(忏悔的种类与方法)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莲花生大士心咒的功德利益与直指觉性赤见自解
请佛住世的殊胜 - 辨别真假阿罗汉- 阿弥陀佛居土-光舒Yahoo!奇摩部落格
中华民国敏卓林达玛师利佛学会
改善「爱情与事业」最大效益之咕噜咕咧佛母密法
金刚手怙主尊贵嘉察仁波切的法教部落格-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法鼓佛修研習院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台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
南亞技術學院
我們的仁波切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