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佛法藏文教學 釋迦牟尼佛暨心經共修祈福法會 仁認大仁波切 四臂觀音灌頂 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六品 皈 依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宁玛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6 08:41:28
學習次第 : 进阶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六品皈 依

全知无垢光尊者着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全知无垢光尊者着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第六品 皈 依


  如是谨依上师後,当渐修学解脱道。

  诸道基础为皈依,诸小士夫畏恶趣,

  中士声缘畏三有,大士现见轮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

  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

  时间亦随意乐转,小士後世乐果间;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

  显宗成就许他时,密宗成就今自心,

  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

  有缘三宝因皈依,佛为化身相好饰,

  一切佛法分二种,其中无垢之教法,

  种种经续乘之义,显现经典文字相。

  彼即经典十二部,契经应颂记讽诵,

  自说因缘喻本事,本生方广希论议。

  一切续部分六种,事行瑜伽苦行续,

  智慧方便及无二,父续母续无二续,

  即是内密大瑜伽,彼字书籍等果法。

  证法地道生圆次,总持等持智慧藏,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

  十地极喜无垢地,发光焰慧难胜地,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声缘佛子为外僧,空行密众为内僧。

  所依缘境虚空中,观想上师或佛尊。

  真实意幻而供养,内外密之供品後,

  我与诸众敬合掌,乃至菩提为利他,

  皈依上师佛法僧,诚心诚意反复行。

  观想彼等喜放光,净除自他三门障,

  获得一切诸悉地,圆满福资成色身。

  究竟果皈依之境,即是唯一之法身,

  佛法僧众了义尊,离戏光明之自心。

  世俗皈依道用後,当知一切皆自心,

  实无能所皈依故,如是境界中入定,

  执着心境非究竟,无愿即为果皈依。

  圆满慧资得法身,如梦幻中作回向。

  学处分二初因戒,不为王位及生命,

  一切奖赏等利益,舍弃上师与三宝。

  不欺上师应供处,断除恶言谤圣者。

  自此皈依佛陀後,不礼其余诸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众,皈依僧不交外道。

  以信供养三宝相,日夜随念恒皈依。

  果戒等性当勤守,不念贤劣无取舍,

  不依戏论修法性,皆於圆一坛城行。

  相似舍因迟受时,真实舍因生邪见,

  失毁学处向下堕,当具正念慎取舍。

  见他依处皆欺惑,更加诚信大悲尊,

  生生世世救离畏,何有胜彼之利乐?

  清净诚信心田上,灌溉福慧之甘霖,

  生长善法界苗芽,成熟圆满佛庄稼。

  如法行善知惭愧,具有正念不放逸,

  获得诸多之功德,心现总持云智日,

  梦中亦见不离此,忆念宿世种财饰。

  自成二利众皆喜,终成众生之依处,

  作为有情之至亲,故得三身之财富。

  皈依功德若有形,超胜虚空无量倍。

  诸妙功德之根本,智者谁人不依之?

  百倍诚信而顶礼,弃罪趋寂众至亲,

  皈依恩赐三界福,利乐源泉如意树。

  赞扬大乐胜德故,诸众谨持正士行,

  愿依罪业劣境者,疲劳心性今休息。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六品皈依终

 

  大圆满心性休息

   大 车 疏


  全知无垢光尊者着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梵语:玛哈善德紫大布占达哲德玛哈塔那玛

  藏语:竹巴钦波思涅昂素追瓦向达钦波

  汉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六品 皈 依

  一切大乘道之前行或基础皈依品分三: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二、别说真实皈依;三、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

  要宣说趋入大乘道之次第前必须修学皈依的方法,所以首先宣说。

  如是谨依上师後,当渐修学解脱道。

  为什麽要次第而趋入解脱道呢?因为顿超而趋入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未产生下面道之功德,则无法获得上面功德,不次第而行,不能前进。《涅盘经》云:犹如梯级般,我之甚深教,亦当渐勤修,渐次非顿超。犹如小孩童,体力次第增,此法亦如是,从初入次第,直至圆满间。

  甲二(别说真实皈依)分三:一、因皈依;二、果皈依;三、皈依之利益。

  乙一(因皈依)分四:一、皈依之人;二、皈依时间;三、皈依对境;四、真实皈依。

  丙一、皈依之人:

  诸道基础为皈依,诸小士夫畏恶趣,

  中士声缘畏三有,大士现见轮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

  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

  未皈依者不得戒,如果未以戒护持则无道,因此说,皈依是道之基础。《皈依七十颂》云:众虽皆有戒,未皈依不得。皈依之人有三种,其中小士是指欲得轮回乐果,畏惧恶趣而皈依各自天尊或三宝未入宗派之人,或者虽入宗派却是外道,或者佛教徒中虽信仰三宝却无入道能力者。《胜幢经》云:一切畏惧者,多皈依山王,树林及经堂,佛塔与神树,非为主皈依,非为胜皈依。依止彼依处,不能脱诸苦。此中宣说了依止其他天尊欲求得乐。《毗奈耶经》中云:阿难白佛言:婆罗门女因皈依而得善趣功德。佛告阿难:阿难,并非如是。寻求世间安乐者称为劣士,故当称颂真实解脱之功德。’”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意乐如果不清净,则只能称为小士。

  中士是指一切声闻缘觉之种姓者,他们是因为畏惧轮回求自利寂灭而皈依的。《胜幢经》云:何时皈依佛,正法及僧众,了知诸苦谛,根除诸集谛,修学诸道谛,趋涅盘灭谛。若以慧眼观,圣道之八支,既为主皈依,亦为胜皈依。依止彼依处,解脱一切苦。

  大士是指为利他众、畏惧寂乐而皈依之人。《大解脱经》云:为救渡堕入三有河中之彼等众生,断除自己寻求寂灭之念而皈依者称为胜士,又名胜商主。

  如是三种士夫也必定是依照心力之三种类别而安立的。《菩提道炬论》云:当知三士夫,即下中胜士,知彼等法相,此说各分类。何人依方便,仅为轮回乐,谋求自利者,知此为下士;弃离三有乐,断除诸罪业,唯求自灭者,称之为中士;以悟自心苦,欲令他诸苦,真实皆灭尽,乃为殊胜士。也就是说,小士夫中有以外道的清洁、不害众生及行持正法而趋入善趣的,也有内道以皈依三宝行少许善法而趋入善趣的,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依靠随福德分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若不具备此等,则不能趋入善趣。数论派等有些外道也有此十善法,但并非所有的外道都具备十善。中士夫的声闻缘觉与大士夫的大乘道者一定具足十善等此法。

  丙二、皈依时间:

  如是所皈依的三种人为成就三果而皈依,以三种意乐而宣说平凡、殊胜、无上。彼等所皈依的时间是怎样的呢?

  时间亦随意乐转,小士後世乐果间;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

  平凡之士于成办所愿之间皈依各自的天尊,尤其是获得善趣之间,佛教中的小士也是如此;中士的声闻缘觉二者暂时於有生之年,究竟于获得阿罗汉之间皈依;大士乃至菩提果间或者未得佛智之间恒时皈依。

  丙三(皈依对境)分二:一、总说共不共皈依境;二、别说因皈依境。

  丁一、总说共不共皈依境: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

  显宗成就许他时,密宗成就今自心,

  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

  皈依境分共同与不共二种。小士与中士二者之皈依对境为共同皈依境;大士之皈依对境为不共皈依境。为什麽呢?因为小士夫片面趋入此法,中士夫的声闻缘觉将暂时的所依执为殊胜皈依处。大乘皈依境在此之上,承认小士、中士未承认的佛之法身、大乘之法以及菩萨僧众。其中,因皈依是指得果的护送者;果皈依是指欲求自己的相续中真实成就果三宝。二者具有相同的仪轨与慈悲的助缘。《经观庄严论》云:欲得成就之誓言,当知亦依慈悲心。因相乘承认在三大劫等之际获得佛果而皈依:承认於自相续中获得究竟法身者即是果皈依;在未得果之前将三宝视为道之护送者而皈依,即是作为所得果之因,故称为因皈依。暂时承认三宝为所依,究竟是佛的唯一法身。

  色身、教法、证法、菩萨相续中的四道、声闻缘觉相续中的二寂灭、小乘沙门四果以及入大乘十地之诸菩萨都非为皈依处,因为彼等是世俗谛、尚未究竟、自己仍需依他缘而得解脱之故。也就是说,色身是世俗谛之故;除佛之证法外,菩萨与声缘相续所摄之证法也要通过勤修、进步,是无常法,具欺惑性之故;一切教法於见谛时必须舍弃;彼等僧众也畏惧自地之障及随眠烦恼而需要皈依佛陀,具有畏惧之故。《宝性论》云:弃故欺惑故,无故具畏故,二法与圣众,非究竟皈处。那麽应当皈依何者呢?皈依究竟之法身。彼论又云:皈依唯一佛,能仁法身故,僧亦彼究竟。《报恩经》中云:具寿阿难请问世尊:皈依何佛?佛告阿难:皈依法身而非色身。又问:皈依何法?告曰:皈依胜义之法而非世俗之法。复问:皈依何僧?告曰:皈依胜义僧众而非世俗僧众。’”

  总而言之,承认於自相续中获得三菩提後实修彼义而皈依是因之究竟所修,所以称为果皈依。於他相续中出世的释迦牟尼佛等佛陀宣说了救护怖畏之道,因而作为导师;彼等所开示的正法作为至无畏地之道,因而作为道;僧众行救脱怖畏之助伴。因作为自相续成立三宝之因故安立为因皈依境。若与僧众一同实修佛法,则可解脱怖畏之故。

  对此,有些上师说:大乘承认,唯有自己所获得的法身佛能救护疾病恐怖与细微障碍的畏惧,所以安立为果皈依;缘觉乘未来自相续将自然而然生起证悟之法宝为果,所以也安立为果皈依;声闻乘未来自相续所得阿罗汉之僧众也安立为果皈依。因此,三乘各自果皈依是分开的。然而,此种说法也稍不合理,因为大乘承认成佛时三身与三宝自性一体,所以其果皈依无有法宝与僧宝难道应理吗?声闻缘觉承认二寂灭为究竟所得,他们自宗的胜义谛实际上成了无上菩提法身,因此声闻怎麽无有佛宝与法宝呢?缘觉也承认寂灭为法性菩提,而并未承认寂灭是唯一的法宝。所以说,承认果皈依为各自之菩提。即想获得究竟三宝为果皈依。《圣雄长者请问经》云:皈依佛即欲得佛果;皈依法即欲得正法;皈依僧即欲得僧位。为成办自他二利而皈依三宝为因皈依。《宝积经》云:诸比丘,汝等无论为自他,抑或为解脱怖畏、损害而皈依,汝之愿望皆能圆满。

  密宗承认的是,想现见自己具有的心性本来即是正等觉,皈依了共同境之外三宝,於不共境本来无生之心性中入定。他们承认各自坛城之三宝与共同之三宝二者为因皈依境,对此皈依即是因皈依;承认本来具有三宝的自心自然智慧为果皈依境,於无取无舍无改无染的境界中一缘安住为果皈依。虽然,从外三宝中得果分而言为果皈依,为得果而承认皈依境分而言为因皈依,但最主要的是,於自己本来任运自成具足果三宝故不希求其他之境为果皈依,皈依修持彼之顺缘外三宝安立为因皈依。《成智论》云:三坛城主尊,承认他圆满,何故希求因,证光明心性,三坛城本性,一缘而入定,真说为胜果。

  此处认知三宝有二种,共同小乘中承认佛为殊胜化身;法为十二部经典之教法以及各自相续之道、等持等证法;僧众有凡夫僧众与圣者僧众两种,凡夫小僧为沙弥、沙弥尼及居士,是众生之福田故;大僧为具近圆戒者,即是说比丘为大僧众,四位比丘以上称为僧众;圣者僧众是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大乘共称佛宝为具二清净、究竟圆满二利之三身自性,《宝性论》云:无为任运成,非依他缘证,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为佛。法宝之本体是不可言思的,自性为成佛之道或对治法,(法分义法与句法:)具道相与二寂灭之有相法为义法,句法为十二部经典。《宝性论》云:无二无思念,依净除对治,何依何离贪,二谛相为法,二离贪寂灭,道谛所摄也。二寂灭是指以对治法去除前有之垢无有戏论的抉择灭与垢染或戏论,住於犹如虚空般无有自性之义中的非抉择灭;道为资粮、加行、见、修之证悟分;二谛之相是指一切教法与证法。僧众是指重新现见心性光明之义住於十地的圣者。《宝性论》云:如所尽所义,智慧清净故,具慧不退众,具无上功德。

  不共金刚乘中各续部的观点各不相同。

  事部与行部承认佛宝为三身五智,或者清净法性、神变、加持之天尊、如来部、莲花部、金刚部所摄之报身以及寂猛装束大小坛城诸化身尊众;法宝即如前所说的一切法,尤其是各自共称之论;僧宝指声闻、菩萨与持明僧众三者。

  瑜伽续承认佛宝是三身五智,或者清净法性,包括於坛城中的诸部主尊金刚萨埵、珍宝部、莲花部、事业部、如来部五部所摄之三身寂猛相以及主尊、眷属、一多根本坛城、誓言、法、事业之坛城、四手印、一手印等次第即包括於大小坛城中的一切圣尊;法宝与僧宝与事部、行部所许相同。

  大瑜伽续中承认佛宝是一切出有坏报身如来之身语意与金刚自性无别之主尊、眷属、一本尊、多本尊、圣聚、住于自成坛城密严刹土中的圣众以及从中示现的一切化身;法宝是前面所说的一切法;与三宝无二无别之自性并具灿然相好者为无上僧宝。

  为何称为宝呢?《宝性论》云:源罕无垢染,具力世间饰,殊胜性无变,是故称为宝。总而言之,以六种相同点可以说明所谓的佛法僧三宝与珍宝相同。来源相同:若不是多生累劫中积累善根者不能值遇之故,二者相同;无垢相同:因诸相远离垢染之故,二者相同;具力相同,其具有六神通等不可思议之功德力,二者相同;成为世间之饰相同:作为众生善心之因故,二者相同;殊胜相同:较人造珍宝殊胜并超过世间之故,二者相同;无变性相同:不以褒贬等而改变并是无为法之故,二者相同。

  三种安立方式,《宝性论》云:佛陀正法僧,三乘三事业,依照诸信解,安立三皈依。《宝性论释》中云:对於为宣说本师功德、趋入佛真实义之菩萨乘的补特伽罗,以及对佛殊胜事业有信解之人而言,佛为皈依处,是二足尊故;对於为利本师所说教法、自己随念甚深缘起法之缘觉乘补特伽罗,以及对法殊胜事业有信解者而言,法是皈依处,乃离贪之殊胜故;对於为宣说入佛法之僧众的功德随念从他人处所闻之法音而趋入的声闻乘补特伽罗,以及对僧众殊胜事业有信解者而言,僧是皈依处,为诸众之殊胜故。总之,暂时皈依处是三宝;究竟皈依处是唯一佛陀。《宝性论》云:胜义众皈依,乃唯一佛陀,佛具法身故,僧亦究竟佛。因此佛陀是所求究竟义之果皈依。

  丁二(别说因皈依境)分三:一、总说三宝;二、别说法宝;三、别说僧宝

  戊一、总说三宝:

  谁具救护之能力,自己应向其请求救脱怖畏之法,并且通过仪轨而皈依。

  有缘三宝因皈依,佛为化身相好饰,

  一切佛法分二种,其中无垢之教法,

  种种经续乘之义,显现经典文字相。

  此观点是大小乘共同承认的。尤其是成为皈依境的佛宝是指相好严饰的化身、法身以及报身;法是指一切经续之句义以及一切文字相。(僧宝下文有广说,故於此未述。)

  戊二(别说法宝)分二:一、教法;二、证法。

  己一(教法)分二:一、因法;二、果法。

  庚一、因法:

  彼即经典十二部,契经应颂记讽诵,

  自说因缘喻本事,本生方广希论议。

  《圣月灯经》云: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称为经部。相同部分合在一起为契经;最初以散文的形式,最终将彼义集为颂词为应颂;佛陀等授记为记别;均是颂词为讽诵;劝诫闻法者而宣说之经为自说;以各自传记加持为譬喻;宣说宿世为本事;具有因及缘所说之经为因缘;无边广说为方广;生起信心等之理为本生;略说一义後说其解释为论议;宣说稀有精华义为希法。

  庚二、果法

  一切续部分六种,事行瑜伽苦行续,

  智慧方便及无二,父续母续无二续,

  即是内密大瑜伽,彼字书籍等果法。

  苦行者依靠外在的清洁而成就菩提,与彼相同之事部、行部、瑜伽部三者为苦行续乘,无有取舍而成就菩提之方便、智慧、无二者为内密乘,共有六种密,包括彼之文字都是果法。

  己二(证法)分四:一、总说生圆次第;二、宣说十地;三、别说内外分类;四、宣说五道。

  庚一、总说生圆次第:

  证法地道生圆次,总持等持智慧藏,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

  庚二、宣说十地:

  十地极喜无垢地,发光焰慧难胜地,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

  《般若八千颂广释》中云:成为功德所依故称为地。有声闻、缘觉八地与菩萨十地。声缘八地,《中般若经》云:种姓地、第八地、现见地、微薄地、离贪地、已证地、声闻地、缘觉地,此等称为声缘八地。《宝鬘论》云:如声闻乘中,说声闻八地,如是大乘中,说菩萨十地。

  声缘八地:最初的加行道,三乘各自安立的缘故为种姓地。对此,《般若二万颂》云:现见白法地。预流向是从阿罗汉数第八位,故称为第八地;脱离欲界、四色禅定、四无色之九种垢染故称为阿罗汉,现见沙门第一果预流果为见地;欲界之修断多数已微薄,是故一来果称为微薄地;远离欲界贪欲之无来果称为离贪地;已成事故阿罗汉称为已证地;一来向、无来向、阿罗汉向三地称为声闻地,以此可了达各乘不同之量。缘觉地是指缘觉四果地。

  于此宣说菩萨十地,因为能脱离无量的见断、修断烦恼魔的畏惧并且越来越向上,故称为地。《经观庄严论》云:无量魔怖畏,悉皆脱离故,逐渐趋向上,许彼等为地。观待遣除悭吝等十种违品而安立为十地。《华严经》云:嗟!诸佛子,为清净十地之违品而详细分为十度。一地以行布施度为主,其余诸度并非完全不修……到智度之间以此类推。所谓十度,《辨中边论》云:布施持戒与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度,方便力愿及智度,此等许为十度也。彼之十所断即悭吝、破戒、嗔恨、懈怠、散乱、愚痴、不具方便、力障、不成所愿以及所知障十者。观待断除彼等而分为十地。

  其中第一极喜地,《经观庄严论》云:趋近得菩提,见成众生利,极其生欢喜,故称极喜地。《宝鬘论》云:彼等初欢喜,菩萨欢喜故,三结永断除,生如来种姓。彼之异熟果,施度极殊胜,震动百世界,作赡部洲王。一地菩萨能於一刹那间面见一百尊佛;了达百佛加持;示现一百化身;显示一百劫;彻见前後百世;入出百种等持;成熟一百众生;震动一百刹土;照亮一百刹土;开启百种法门;示现一百自身;每一身体为一百圆满眷属所围绕;受生为南赡部洲之王。

  第二离垢地,《经观庄严论》云:离破戒垢故,称为离垢地。《宝鬘论》云:二地名离垢,身语意十业,无有诸垢故,任运住彼等。彼之异熟果,戒度极殊胜,具德七宝主,利众转轮王。不造十不善业,行持十善法,刹那获得前述一地功德之一万二千倍,成为四洲转轮王。

  第三发光地,《经观庄严论》云:能放法光芒,故称发光地。《宝鬘论》云:三地名发光,智放寂静焰,生静虑神通,永尽贪嗔故。彼之异熟果,行胜忍精进,作帝释天王,遣除欲界贪。三地菩萨的功德是二地菩萨的一百一十二万倍,转生为帝释天王。

  第四焰慧地,《经观庄严论》云:菩提同品法,具如烈火光,四地焚二取,故称焰慧地。《宝鬘论》云:第四名焰慧,发正智光故,一切菩提分,增上修持故。彼之异熟果,转夜摩天王,善巧摧一切,萨迦耶见等。四地菩萨获得三地菩萨的一千二百万倍功德,转生为夜摩天王。

  第五难胜地,《经观庄严论》云:成熟诸众生,亦护自心故,具慧者难行,故称难胜地。《宝鬘论》云:第五极难胜,诸魔难胜故,善知圣谛等,微细深义故。彼之异熟果,转兜率天王。五地菩萨的功德是四地菩萨功德的一万二千俱胝倍,作兜率天王。

  第六现前地,《经观庄严论》云:依靠智慧度,尔後即现前,轮回涅盘故,称为现前地。《宝鬘论》云:第六名现前,现前佛法故,依修习止观,圆满得寂灭。彼之异熟果,转化乐天王。六地菩萨的功德是五地菩萨的一百一十二俱胝倍,作化乐天王。

  第七远行地,《经观庄严论》云:趋至一道故,称为远行地。《宝鬘论》云:第七名远行,由数远行故,刹那刹那中,能趣入灭定。彼之异熟果,转自在天王。七地菩萨的功德是六地菩萨的一百二十俱胝那由他倍,作他乐自在天王。

  第八不动地,《经观庄严论》云:二想不动故,定称不动地。《宝鬘论》云:第八童子地,不动无分别,身语意不动,行境不可思。彼之异熟果,一千梵天王。八地菩萨能面见等同十万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佛陀。

  第九善慧地,《经观庄严论》云:无碍解妙慧,称之善慧地。《宝鬘论》云:九地名善慧,如王太子位,得无碍智解,故称善慧地。彼之异熟果,二千大梵王,有情心所问,罗汉不可夺九地菩萨现见等同成无数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佛陀等。

  第十法云地,《经观庄严论》云:如云之二法,遍布虚空界,故称法云地。《宝鬘论》云:十地名法云,普降正法雨,菩萨得诸佛,光芒灌顶故。彼之异熟果,转净居天王,无量智境主,殊胜大自在。十地菩萨於刹那刹那可亲睹等同不可言说佛刹之不可言说极细微尘数之佛陀等十二倍功德。

  此外,一地菩萨证悟心性光明藏遍布一切众生而生起自他平等之菩提心。二地菩萨证悟一切所知而精进净除如来藏之垢。三地菩萨证悟闻法为法界之顺缘故越过熊熊烈火之三千世界而闻法。四地菩萨证悟无我所执而断除贪法。五地菩萨证悟自他相续同具如来藏而以十清净意乐证悟诸佛平等。十清净即功德、学处、了知道与非道、三十七道法、能成熟众生,前二者各分身语意三种。六地菩萨证悟自性清净而遣除取舍轮涅的一切执着。七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无异而遣除一切相执。八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无功过增减而生起极其清净殊胜之法忍。九地菩萨证悟本来佛性中具有四无碍解而获得智慧自在。十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是圆满事业之来源而获得四种自在。

  四种自在,《辨中边论》云:通达普行义,等流殊胜义,一切无执义,无有异体义,无增无减义,四种自在处。何为四种自在?《经观庄严论》云:意识执着念,转为无分别,净刹事业智,即为四自在。不动等三地,具此四自在,八地二自在,余地一自在。意思是说,染污意识转依而获得无分别自在;五根识执着转依而获得清净刹土自在,八地菩萨具此二自在;意识转依而获得四无碍解自在并且获得事业圆满自在,能成熟众生相续,九地菩萨具此自在;十地时分别念意识之现基阿赖耶识转依而获得大圆镜智自在,能够行持与佛行境相同之事业。《宝性论》云:菩萨之後得,於诸世间界,救度诸有情,等同诸如来。也就是说,八地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获得自在;九地成所作智获得自在;十地大圆镜智获得自在,十地末的相续後际时,种种习气阿赖耶转依即刻获得法界性智自在,从而成佛。十地相续後际时得受大光明灌顶而成佛。《经观庄严论》云:修道终获得,大光明灌顶,得不为念毁,如金刚等持,转依究竟地,无後诸障垢,住於任何处,皆饶益众生,获得遍知佛,无上之果位。即十地菩萨於十方佛前作大供养,即刻从十方诸佛白毫间放光融入彼菩萨之头顶,使其获得如金刚定等前所未得的无量等持,清净细微所知障,从而成佛。

  庚三、别说内外分类: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

  因乘承认相续後际时以前的界性转为菩提,诸法皆为无垢无分别智所摄。《成就三身论》云:除无垢真如,无分别智外,诸佛於他法,少许亦无有。无垢之身是指法性本性身;彼之自性无分别智慧力等相为法身;彼智慧於十地菩萨前所现相好严饰之相为报身;彼智慧於所化众生前随机所现之相为化身;彼智慧乃至轮回未空前,不间断任运自成利益他众为事业。

  本性身:《现观庄严论》云:能仁自性身,得诸无漏法,一切皆清净,具有自性相。

  法身:《现观庄严论》云:顺菩提分法,无量及解脱,九次第等至,十遍处自体。最为殊胜处,差别有八种,无诤与愿智,神通无碍解,四一切清净,十自在十力,四种无所畏,及三种不护,与三种念住,无忘失法性,永害诸随眠,极悯诸众生,唯佛不共法,说有十八种,及一切种智,说名为法身。

  此外,宣说法身之二十一种无漏智:(一)菩提分三十七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正道。(二)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三)八解脱:有色观色定、无色观色定、净色定、以及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四无色定与灭尽定。(四)九等至:四禅、四无色定与灭尽定。(五)十遍处:观地水火风、青黄白赤四显色、空无边及识无边。(六)内有色相外观色小,内有色相外观色大,内无色相外观色小,内无色相外观色大,共为四四处,现见唯有内无色观胜於蓝黄红白四种,共八种。(七)遣除他相续之烦恼故无染等至。(八)一切事业任运自成故为知愿处。(九)六通: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现行而生之天眼通、漏尽通。(十)四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法无碍智、力无碍智。(十一)四净:身净、缘净、心净、智净。(十二)十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十三)十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业报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死生智力和知漏尽智力。(十四)四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和说出离道无畏。(十五)三无护:身语意之诸行不想颠倒隐瞒。(十六)三念住:於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於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於听及不听二者,不以喜怒之心念住。(十七)不忘利益众生。(十八)摧毁一切习气之垢。(十九)具饶益一切有情之大悲。(二十)佛十八不共法:如来无有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正勤无退、念无退、慧无退、等持无退、解脱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於过去世无着无碍智、於未来世无着无碍智、於现在世无着无碍智,共为十八种。(二十一)一切种智。

  报身:《现观庄严论》云:许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性,享受大乘故,名佛受用身。下文有广说。

  化身:《现观庄严论》云: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作种种利益,佛化身不断。《经观庄严论》云:工巧及受生,以及大菩提,胜菩提化身,解脱大方便。

  事业:《经观庄严论》云:轮回未空前,事业不间断。

  密宗论中说:在十一地之上,还有十二莲花地,菩萨前不现,而恒时任运自成无一多之遍知大报身。也有些人说:在十一地之上,还有十三持金刚地,它是遍空大乐周遍离戏之法身。有些论中说:十四大乐地、十五等持地、十六上智地等,虽有无量说法,然而这些都与普光地是一本体的,只是从不同的反体上分析而已。其他论中对三身五智之各自分类有明示。

  庚四:宣说五道: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初学者入门的资粮道与加行道随抉择分法是胜解地即凡夫之二道;见道与修道是圣者有学道,此道菩萨精进修持并断除见修所断;无学道是无与伦比、究竟唯一之地。彼等地中的总持、等持等心智之境的一切深法,即是此处所说的法宝。此外,所谓的无学道为法、助缘为僧众、本师为佛陀是从不同方面而言的,此可包括相同、不同究竟暂时的一切三宝。

  戊三、别说僧宝:

  僧宝是助缘所依:

  声缘佛子为外僧,空行密众为内僧。

  声闻缘觉之预流等四果与住於十地之间的菩萨为外僧众;空行众、力行众、密咒者、事业者、金刚部、珍宝部、莲花部、事业部以及如来部所摄之出世间众和住於大手印持明、长寿持明、任运持明地的诸阿闍黎即是内僧众。

  持明若分,则有四种,即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与任运持明。

  异熟持明:资粮道与加行道中通过修生圆次第,虽然身体平凡存在,但心已成为本尊之身。《广幻网续》云:如秤星秤杆,速获大手印,相圆满具力。秤星是指身体,秤杆是指心获得大手印。又如同印模与泥像。倘若他未得胜法位就离开了人世,则将於中阴获得大手印持明果位,舍弃身体时心已成熟为本尊身之故。《道次第论》云:一多本尊之瑜伽,所示之地抑或得,六月十六依修时,未成金刚身之前,力微缘愿薄弱故,生分别念身住世,觉性趋至金刚持。得胜法位时已真实获得长寿持明果位。《道次第论》云:倘若诸缘未断绝,此即获得金刚身。

  长寿持明:究竟胜法位後,因获得金刚身而无有生死,心得见地。《道次第论》云:究竟趋入现见义,修行资粮之成就,身界生处有漏尽,成金刚身寿持明,现见法义定涅盘,不舍身体至佛地,远离诸畏神变圆。也就是说,获得长寿持明者的身体住於胜法位,《密藏续》云:虽持人与天,梵天清净身,然住殊胜地。彼之化身与功德皆等同於一地菩萨。

  大手印持明是从二地到十地间之修道九地,即身体现为坛城(本尊)的形相,心已净除九垢具有无相智慧。《业次第论》云:自心大手印,以修现前身,具共胜相好,第二报身者,金刚轮宝珠,莲花与宝剑,大手印持明。即二地、三地、四地、五地称为金刚持明,以如金刚般的证悟摧毁自地之障故。六地主要行持智慧度,并转法轮,所以称为轮宝持明。七地善巧方便如同宝轮,因此也称为宝轮持明。八地获得无分别智慧宝自在,所以称为宝珠持明。九地以无贪修刹土、行事业故称为莲花持明。十地圆满而行利众事业,因此称为宝剑持明。

  任运持明是指佛地。《业次第论》云:以昔而圆力,如说净垢染,佛之三智慧,任运持明者。有些阿闍黎认为一地至七地之间是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在三清净地。但这是因为他们尚未懂得密意。为什麽呢?从初学地至佛地之间为四持明所摄之故。

  丙四(真实皈依)分三:一、皈依境;二、皈依方法;三、放摄光芒。

  丁一、皈依境:

  所依缘境虚空中,观想上师或佛尊。

  平凡之士因畏惧恶趣欲求善趣等功德而皈依;声缘在此基础上畏惧三有、生起三信而皈依;大乘之士以悲心为救度他众脱离轮回而皈依。《经观庄严论》云:当知以大悲……”上师宣说皈依功德後,(皈依者)应当调正自心,於三宝所依前供养、忏悔,观想前方虚空中上述的佛陀等三宝如云密集般降临。显宗说佛为主尊,密宗承认上师为主尊。

  丁二、皈依方法:

  真实意幻而供养,内外密之供品後,

  我与诸众敬合掌,乃至菩提为利他,

  皈依上师佛法僧,诚心诚意反复行。

  在遍布虚空的诸佛菩萨宾客前供养香花等外供品、甘露冰片等内供品以及等性喜胜菩提等密供遍满虚空的供品,诚心念诵我某某从即日起乃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通过表示(上师弹指或自己观想)而获得皈依戒。之後于无缘中安住,证悟无生法性,这是胜义皈依。即以法性而获得(皈依戒),是超越世间皈依之因。

  丁三、放摄光芒:

  观想彼等喜放光,净除自他三门障,

  获得一切诸悉地,圆满福资成色身。

  《宝积经》云:皈依三宝者,圆满二资粮,亦成就佛果,获得法僧众。

  暂时之因皈依宣说完毕。

  乙二(果皈依)分四:一、宣说皈依境;二、真实皈依法;三、宣说後得;四、皈依学处。

  丙一:宣说皈依境:

  究竟果皈依之境,即是唯一之法身,

  佛法僧众了义尊,离戏光明之自心。

  因乘中说自己欲求获得佛果为果皈依,彼之皈依境暂时是法与僧,究竟为唯一佛法身。如云胜义之皈依,乃为唯一佛。然而,此处(密乘)所说的究竟果皈依境即是法身,因其为究竟三宝之故。所谓的法身,即於他相续中已现前佛果的为因皈依境;住於三宝自性中离诸戏边之自心性为果皈依境。所以皈依或证悟自之心性乃为真正的果皈依。《成智论》云:心离得净即为佛,无变无垢为法宝,功德圆满乃僧众,是故殊胜自心性。

  丙二、真实皈依法:

  世俗皈依道用後,当知一切皆自心,

  实无能所皈依故,如是境界中入定,

  执着心境非究竟,无愿即为果皈依。

  於所观想的皈依境前,自己与一切众生皈依,之後尽可能以词句而作皈依,这是世俗有缘之因皈依。

  於虚空中所观想的对境三宝与作皈依的我等一切众生此二者,也仅是自心的幻化而已,实际上微尘许异体也不成立。心性不堕于任何一方,本体犹如虚空,远离戏论,於此境界中安住。《中般若经》云:须菩提,何者若既不缘佛,亦不思法与僧,则此为真实皈依。所以,认为皈依境——三宝与皈依者——我及一切众生为异体并非是实相义,当了知真实皈依为无愿之自性。

  丙三、宣说後得:

  圆满慧资得法身,如梦幻中作回向。

  无缘空性是智慧资粮,依此可成就法身。《宣说二谛经》中云:文殊,以福德资粮可得色身;依智慧资粮可现前殊胜法身。因此,应当了知现有轮涅之诸法无而显现,於如梦如幻中作回向。如何回向呢?《毗奈耶经》云:以此广大之善根,愿有众生自成佛,昔日诸佛未度众,愿我悉皆救度之。当以此方式作回向。

  丙四(皈依学处)分二、一、因皈依学处;二、果皈依学处。

  丁一(因皈依学处)分四:一、不舍三宝;二、不欺应供;三、皈依三宝之戒;四、以信供养。

  戊一、不舍三宝:

  学处分二初因戒,不为王位及生命,

  一切奖赏等利益,舍弃上师与三宝。

  为什麽不能舍弃三宝呢?因为获得王位等只是现世少许安乐而已,而皈依三宝者能成办增上生、决定胜之一切安乐,因此这二者有胜劣之差别。与寂天菩萨所说莫因小舍大,主思为他利之义相同。《毗奈耶经》云:汝为生命、王位,即使是开玩笑亦不应舍弃三宝。

  戊二、不欺应供:

  不欺上师应供处,断除恶言谤圣者。

  《华严经》中云:依止善知识後不欺应供,当断除於诸圣者大德说不悦耳之语,随正法而行。

  戊三、皈依三宝之戒:

  自此皈依佛陀後,不礼其余诸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众,皈依僧不交外道。

  《圣者大涅盘经》云: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恒时不皈依,其余诸天尊;皈依正法者,远离损害心;皈依僧众者,不交往外道。

  戊四、以信供养:

  以信供养三宝相,日夜随念恒皈依。

  对三宝以及上师像,既不应污辱,也不能践踏它们的影子,当尽力供养,因为它们是佛的幻化,是众生福田。如颂云:吾於五浊时,化为善知识。《白莲经》云:化为诸多佛像後,利益众生令行善。《耳饰经》中云:末法五百世,吾现文字相,意念彼为我,尔时恭敬之。日日夜夜或昼夜六时或三时,最起码每日应当忆念一次而皈依上师三宝,修持此等善法。也就是说,赞颂善知识的功德并随学彼之行为。赞说三宝功德并随之而行。行为戒,修为经,见为论,如是实修即是修道之皈依。《摄事分》云:依止圣士,听闻正法,随行僧众而修,此乃皈依。

  丁二(果皈依学处)分二:一、真实学处;二、失毁之因。

  戊一、真实学处:

  果戒等性当勤守,不念贤劣无取舍,

  不依戏论修法性,皆於圆一坛城行。

  《中般若经》中云:欲修智慧波罗蜜多者,当以不缘任何法,不随其见而修学。即不应以见二者之式而伺察此乃殊胜,此乃下劣,此为应取,此为应舍,此为佛法,此为他法。

  戊二、失毁之因:

  宣说护持共同学处之方式:

  相似舍因迟受时,真实舍因生邪见,

  失毁学处向下堕,当具正念慎取舍。

  成就菩提佛果时,则超过了以仪轨而受戒的时间,故名相似舍戒因。以生邪见而舍弃三宝及不能修持而舍弃皈依学处,是真实的舍戒因。礼拜其他天尊等仅仅失坏了少许学处,称为趋向下劣。如果失坏皈依戒,则如同腐败的王族不能趋入内道;如受到护送者欺骗的商人般所作所为皆怀畏惧;如倒塌墙壁上的图案般容易失毁一切戒律;如远离亲友的百姓般容易遭受损害;如违犯法律之人般因破戒而堕入恶趣等有许多过患。因此,了知破戒的过患後若忏悔并有不再就犯之心,则可恢复。有些人认为皈依戒数量一定,但我认为是不一定的。因为何时生起(舍恶)守戒的善心,就可得戒。《入行论》云:获得舍弃心,说为戒律度。

  乙三(皈依利益)分七:一、救护诸世之利益;二、圆满二资之利益;三、无量功德之利益;四、蒙受善法天尊护佑之利益;五、具有无量之利益;六、诸德所依之利益;七、遣除有寂衰败之利益。

  丙一、救护诸世之利益:

  皈依外道的大自在天等结果会堕入恶趣。

  见他依处皆欺惑,更加诚信大悲尊,

  生生世世救离畏,何有胜彼之利乐?

  仅仅皈依三宝也能阻塞恶趣之门,生生世世获得善趣解脱道之安乐。因此说,皈依三宝是无与伦比的。《猪传经》云:何者皈依佛,不堕入恶趣,离开人世後,转生天界中。

  丙二、圆满二资之利益:

  清净诚信心田上,灌溉福慧之甘霖,

  生长善法界苗芽,成熟圆满佛庄稼。

  众生信心的田地上,二资的雨水使佛性的种子发芽、增长,最後使佛陀之庄稼成熟。《涅盘经》云:皈依三宝者,福慧胜资粮,世间佛法增,将获得佛果。

  丙三、无量功德之利益:

  如法行善知惭愧,具有正念不放逸,

  获得诸多之功德,心现总持云智日,

  梦中亦见不离此,忆念宿世种财饰。

  《施宝童子请问经》云:皈依佛者,一切善法皆明显增上,知惭有愧,皈依法者,常不放逸,具有诸多功德,恒时能忆宿世,具有修法之缘份与福德;皈依僧者,自心堪能,具众多等持总持法门,种姓恒时高贵,梦中亦不离佛法僧。

  丙四、蒙受善法天尊护佑之利益:

  自成二利众皆喜,终成众生之依处,

  作为有情之至亲,故得三身之财富。

  喜爱善法的诸天尊欢喜护佑皈依三宝者,并使其善根增上。《施宝童子请问经》云:此外,喜白法之诸天尊护持,诸善根亦增上。并且可迅速获得佛果,《涅盘经》云:皈依三宝者,速得佛果位。因皈依佛而成就佛果;因皈依法而转法轮;因皈依僧而集聚如海般不退转之僧众。

  丙五、具有无量之利益:

  皈依功德若有形,超胜虚空无量倍。

  《无垢经》云:皈依之福德,倘若有色相,则遍布虚空,较此更超胜。皈依可遣除一切畏惧与危害。《胜幢经》云:诸比丘,汝无论住於寺庙、屍林抑或旷野等处,若皈依三宝,则无有畏惧、痛苦及毛骨悚然之现象。皈依者也不会出现恶魔及恶趣的恐怖。《日藏经》云:皈依佛陀之众生,俱胝魔众不能害,纵然失戒心烦乱,亦定趋向解脱道。总而言之,若皈依三宝,则可救脱烦恼、危害、小乘道以及轮回恶趣等一切违缘,并且获得增上生、决定胜之一切利益。《经观庄严论》云:佛陀恒救脱,一切诸烦恼,一切恶罪行,衰老与死亡。救脱诸危害,恶趣与非处,坏聚小乘故,即是胜皈依。

  丙六、诸德所依之利益:

  诸妙功德之根本,智者谁人不依之?

  对於功德无量的皈依处,诸智者理应依止。《宝积经》云:智者随功德,依此圆成事。因此当依此理而皈依。

  丙七、遣除有寂衰败之利益:

  百倍诚信而顶礼,弃罪趋寂众至亲,

  皈依恩赐三界福,利乐源泉如意树。

  人天等世间的殊胜依怙即是三宝,因为三宝是救脱一切罪恶并将众生引向寂乐的大商主。三宝是福田,赐与所欲之如意树,功德之宝库。《宝积经》云:三宝是天等世间之应礼处、应合掌处、殊胜福田。《入行论》云:谁令怒敌乐,归敬彼乐源。此等经论中均说明了此理。为此,昼夜六时甚至用餐时也应当观想三宝在前方虚空中,意念顶礼、意幻供养、忏悔罪业、随喜福德、请转法轮、祈不涅盘,此後随念三宝功德,观想为利一切众生愿我也获得如是功德。边观想边合掌念诵《宝积经》《月灯经》中所说的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盘城者之商主。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盘,住真实际,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後善。意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趋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後行回向善根。如此而行,则可灭尽罪业,增上善法,迅速成就菩提,生生世世不离三宝。

  甲三、回向本品善根:

  赞扬大乐胜德故,诸众谨持正士行,

  愿依罪业劣境者,疲劳心性今休息。

  以此珠连妙语赞颂福德所发出的苍鸣声,愿长久依於劣境为三有数千痛苦折磨得精疲力竭的众生於佛陀出有坏胜乐处得到休息。


  以此寂灭正法甘露雨,愿众心之善法皆增上,

  恒时享受佛果如意云,具有殊胜解脱之智慧。

  祈愿十方所有世界中,一切善逝普降法甘霖,

  佛子以利乐光照有情,三恶趣处皆空成正觉。

  愿於无有导师世盲众,听闻三宝一切诸功德,

  令彼皆入解脱之正道,无余成就佛陀之果位。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六品皈依释终










相關文章:
大圆满法及其与禅宗的关系
大圆满之路
大圆满修持精要
大圆满及其前行重要性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颂词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一品 暇满难得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二品 生命无常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三品 轮回痛苦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七品 四无量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第八品 发菩提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 —菩提妙道三处三善引导文
大圆满之见
大圆满的加行见地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法王 堪布序 目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闻法方式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人生难得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寿命无常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轮回过患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因果不虚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解脱功德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依止上师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皈依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修四无量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行菩提心学处 六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行菩提心学处 六度.. 智慧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念修金刚萨埵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积累资粮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上师瑜伽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往生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结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注解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吐番王朝世系表
大圆满祖师遗教
大圆满 身、语、意
大圆满 出离道修持与转化道修持
大圆满 自解脱道
大圆满 传承的重要性
大圆满前行 关於共同外前行
大圆满前行前行 备忘录
大圆满前行 胜利道歌浅释

上一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 回目錄 下一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度母破阵法
尼泊尔国际浴佛节
萨迦法王台湾福慧之旅法会内容
四加行--宁玛巴莲师传承
止观禅修

赞助网站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