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古仁波切-阿彌陀佛法門閉關 ◎5月7日(六)瑪尼念誦法會,歡迎參加! 中華講修《中有大聞解脫》口傳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弟子规另解 第四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8 22:55:53
學習次第 : 进阶

弟子规另解 第四课
《弟子规》的内容,主要分六个部分宣讲,现在正在讲入则孝

孝顺父母,对在家人、出家人都非常重要。如果不孝父母,不但不具备世间的人格,也生不起出世间的大乘菩提心。佛教中不管哪一派,在修菩提心时,皆会提到众生都当过自己父母,当父母时是如何疼爱自己,以此让修行人生起感恩之心。所以,古人的这种传统思想,我们一定要重视。只有重视了,许多美德自然而然会积聚,护法、非人、天神也会护佑你,这在《二规教言论》中已经讲过。

现在有很多人,对这些传统美德不屑一顾,甚至肆意践踏,这看似个人的行为,但却是整个人类的悲哀。我们很想改变这种现状,但自己的能力毕竟有限,因而,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关注这些。

当然,这一点也要从自身做起。古人提倡一日三省,现代人却少有这样的观念,所以今人和古人在很多方面差别比较大。尽管当前科技突飞猛进,交通发达、通讯便利,生活远远超过古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的基本道德日益沦丧,眼花缭乱的事物让人玩物丧志,好多东西全是欺惑我们的,若真正去了解、去观察,人们特别希求的对境,有价值的十分罕见。因此,现代人不应盲目地一味往前奔,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要回顾一下古人的足迹,了解一下人类所走过的漫长旅程。

鉴於此,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必要。尤其是我们结合佛教的教义加以传讲,这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可以进行对比。有些人觉得儒教跟佛教完全一样,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对此我们只能说:你还需要再三地、更细致地去了解。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谏不入,悦复谏:谏,是规劝。子女若看到父母的行为做得过分、极端,与世间道德、佛教教理不相合,则应用温和的语言劝他改正,不能粗言粗语、大发雷霆地跟父母吵架。

在劝的过程中,父母如果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劝谏,那是否劝一两次就放下呢?不能这样,应以悦意的态度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请求。若能再三规劝,明智的父母还是会接受的。比如我们这里有些道友,自己学了佛以後,把所学的知识跟父母不断地交流,最後父母也能理解。

即使父母实在不听,那也不能跟他争吵,甚至把父母捆起来:你听不听?承不承认?不承认,我把你憋死!不能这样。应该跪在父母面前号泣随”——号是大声哭,泣是小声哭,要哭着劝请。

以前,李世民在年轻时,天下很乱,他常陪同父亲李渊一起打仗。一次,李渊决定连夜拔营,攻打另外一个地方。李世民从各方面分析後,认为可能有埋伏,肯定没办法成功,就再三劝阻父亲。父亲不采纳他的建议,眼见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李世民在军帐外面嚎啕大哭。李渊见儿子哭得那麽伤心,所分析的道理又比较中肯,於是及时停止了进攻行动。之後李渊与儿子李世民,平定了各地的贼寇,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所以,如果为了父母,子女再三地劝谏,甚至伤心地大哭,父母很可能为之动容。退一步说,即使父母不肯听,反而还狠狠地打你、骂你,自己也要挞无怨,不能有任何怨言。可现在的年轻人不是这样,父母还没有打到身上,只是眼神稍微有点不对,他就会恨得咬牙切齿,獠牙毕露,像魔王一样,最後父母都不敢看他了。这样的人,在敌人面前低眉顺目,在父母面前却嚣张跋扈,真的特别可悲!

在古代,父母再怎麽责打,子女都会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接受。如孔子的弟子曾子,非常孝顺父母。一天父亲把他打得非常厉害,但他就跪在地上受罚,也不逃避,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他一醒过来,就到父亲面前问:刚才孩儿犯了大错,让您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训我,不知您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路人见後,觉得他非常了不起,回去就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後很不高兴,对弟子说:曾子犯了一个大错误。他父亲用那麽大的棍棒打他,他却不知爱惜自己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他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

可见,挞无怨也要用智慧来观察,该避开的要避开,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逃。孔子又说:你们知不知道舜的故事?父亲要他做事,他就及时地侍奉在侧;但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父亲用小的棍棒打他,他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他就先远远避开。这样,他父亲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父母如果拿一根木棒,他可能拿一根铁棒,等着跟父母较量:你打我一棒,我就打你两棒,看谁的忍耐力强。所以,大家一定要学古人的教言,对父母始终保持恭敬之心。孔子云:事父母几[6]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见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父母不采纳你的意见,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能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相比之下,现在的人对父母就像对待平常人,父母若对自己不好,长大以後还要报复,这是非常不孝的!

所以,每个人应该要了解:到底该以什麽方式对待父母?现在很多人,从小没有受过孝的教育,很容易把父母当作一般人。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子女,可能犯过无数错误,没有做到的也很多,等到想报答父母恩德时,父母可能已离开了人间,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其实源於一个典故:当时孔子带弟子出游,忽然听到有哭声非常悲切。孔子说:快走,前面有贤人。到後一看是皋鱼,穿着粗布衣服,拥着镰镐在道旁哭。孔子问:你又没什麽丧事,为何哭得这麽悲伤?皋鱼说:我有三个过失啊!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而把父母放在次位元,这是第一个错误;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侍奉君主,没有很好地侍奉双亲,这是第二个错误;与朋友交情深厚,稍微疏远了亲人,这是第三个错误。如今我想报答父母之恩,可父母却不在了,所以内心悔恨不已,才失声痛哭起来。孔子听後,对弟子说:你们要以此为戒啊!听了孔子的话,十分之三的弟子都告别孔子,回家赡养父母去了——我讲完《弟子规》後,会不会很多出家人也想回去?有些人的父母已经去世,有些人的父母虽还健在,但不知道你们怎麽孝敬。

实际上,要想孝敬父母,以佛法来利益他是最好的。莲池大师说过,孝有三种:孝、大孝、大孝之大孝。

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意思是说,做子女的为父母做事情,奉养饮食、衣物等各种资具,这是一般的孝顺。

二、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不违背世出世间的种种规则,好好做人,使父母获得快乐,这是大孝。我们出家行道,虽不能对父母承欢膝下,但也不像一些不肖之子,天天打架闹事,令父母担心。即使自己十年不回去,父母也会认为:他肯定在寂静地方精进修行,只要他没有死、没有病,不管在哪里,我都非常放心。所以,出家人虽不能天天守着父母,但我们立身行道、不让父母担忧,这就是大孝。

三、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劝导父母一心念佛,若能往生净土,则是大孝中的大孝。所以,出家人不必担心无法对父母尽孝。

我们每个人身边有很多亲友,尤其是对他们的小孩,应当灌输的教育,使其长大以後懂得恭敬父母。或许有人认为:孝顺的人,总会恭敬父母;不孝顺的,再怎麽讲也没有用。当然,可能会有这麽一部分。但大多数人还是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对於他们,就一定要教育。如果没有教育,这些人也许会变得忤逆不孝,而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会慢慢变得孝顺。所以,为了挽救这部分人,我们应经常强调的重要性。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亲有疾,药先尝: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子女应侍奉汤药。在古代,药一般都是中药煎汤。如果端药给父母喝,孝顺的子女会先尝一尝,看药的温度是否合适,会不会太烫、太凉,或者有没有毒性反应。各方面详细观察之後,再给父母服用。当然,现在的药大多是西药,但这个道理也是一样,要先看看父母的病情,了解所服之药的药效後,才放心地给父母吃。

昼夜侍,不离床:子女还应白天、晚上地伺候,不离床边。可现在很多人特别不孝顺,尤其在医院,我每年都去那儿静修一段时间,所以对那里的状况比较了解。一次我在成都住院半个月,当时有位老太太,她说自己有两个女儿,但住院期间从没有来看过她。老太太只能到处借钱,自己想办法治病。

其实父母生病时,孝顺的子女应陪着他输液、打针、拿药。但现在人不是这样,对父母好像没有感恩之心,就算偶尔陪父母看病,也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并不是担忧他们的病情。甚至有时候父母病了,子女像对屍体一样,根本不理。还有些有钱人,父母生病就雇人看护,自己什麽也不管,整天说我工作特别忙现在家里离不开”……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从世俗角度而言,比父母更重要的事情,是没有的。想想你以前生病时,父母是怎麽照顾的?他们心急如焚,半夜把你背到医院,一直衣不解带地看护你,而现在,你能做到吗?

古人对父母不像现在这样,那时即便贵为皇帝,对父母也会细心服侍。如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後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然而现在的人,可能比皇帝还忙,官位比皇帝还高,父母病了也没时间陪,即使偶尔打个电话、去看一看,也是呆一个小时就走,父母死了也没人管。有时连亲友都看不过去,但也没办法,因为他内在没有孝心,别人再怎麽说也没用,就算偶尔为了顾及面子,去看一下父母,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因此,古人的传统美德,我们有责任传给现在人,尤其应该让小孩子学习。北京有个10岁的小学生,母亲生病了,他一直照顾着,最麻烦的一些护理,也是他亲自去做。很多人问他:为什麽你能这样?他回答说:学校里老师讲《弟子规》时,说昼夜侍,不离床,所以母亲生病时,我应尽心尽力地照顾。像这样从小就有孝心的孩子,长大之後,毋庸置疑肯定会孝顺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应该多想想,以前自己生病时,父母是怎麽关心自己的。就我而言,在很小的时候,一次半夜生了重病,母亲抱着我连夜翻过很多山,跑到县城治疗。如果是平时,她晚上根本不敢过森林,但为了救我的小命,她一个人就这麽挺了过来。­对每个人而言,母亲肯定为自己付出过很多很多。想到母亲的恩德,我时而感到很惭愧,觉得没为母亲做很多事情;时而觉得还可以,母亲来学院出家十五年了,我们从来没有吵过架,我对有些事情看不惯,也是以委婉的语气跟她说,她听懂了也就尽量改,改了,我也放心了。

母亲很聪明,只可惜是文盲,如果她识字,智慧应该超过我,这一点我经常跟她讲。虽然她一个字不认识,但能背诵《极乐愿文》、《普贤行愿品》、《度母赞》等,我小的时候,她就教给了我。所以我始终觉得:一个不识字的人,光凭记忆就能记下这些,是不容易的。母亲平时如果生病,或者需要做些事情,我因为实在很忙,确实也做不了什麽,只能上课前去看一下她,有时虽然只有短短一分钟,但她也觉得是种安慰。

如今,无论是佛教徒还是世间人,对父母的孝顺确实不够,尤其在大城市,很多人不但不关心父母,还以冷漠的态度让他们伤心。比如父母因为担心,叫你不要做什麽,你不能以温和的语言对他解释,随便一两句就应付了。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若没有如此,渐渐地,人心会变得越来越可怕。

所以,我们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窝心。老年人的心跟年轻人的完全不同,他们非常脆弱,偶尔说重了一点,他受的刺激相当大,而稍微说一句安慰话,就会让他很开心。因此,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修行人,对孝顺父母理应值得重视!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三年,常悲咽:父母一旦去世了,子女必须守丧三年。在此期间,应当处於追思父母的哀痛之中,不能开开心心、唱歌跳舞,好像母亲死了特别高兴,父亲死了犹如怨敌离开一样,这种态度绝对不行。

那麽,要以何种方式表达你的哀悼呢?

首先要居处变:父母死後,自己的住处要尽量简朴,不能奢靡豪华。在古代,子女一般还应为父母守丧。晋朝有个叫王裒的人,他母亲生前很怕打雷。母亲过世以後,他就在墓旁修一个茅棚居住。每逢雷雨交加的天气,他都会跑到墓前,安慰母亲:不要怕啊,儿子就在这里,一直陪着您!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王裒泣墓

其次要酒肉绝:以前喜欢喝酒、抽烟、吃肉的,三年中必须戒酒、戒烟、断肉,还要断除歌舞等喜庆活动,行持善法以纪念父母。

守丧三年这一传统,藏地跟汉地大致相同。在我们藏地,父母去世之後,子女如果比较孝顺,上等者是三年不过年、不办喜事,也不打扮等;中等者是两年;下等者也要一年。倘若父母刚去世,你就载歌载舞地过年,那大家都会笑你:看,还有这样的人!父母死了还做这些。

在藏地,人刚死时,需要念四十九天的经,第二年、第三年为纪念他,也必须念三天的经,即三年中要为亡人念经,这是历来的传统。念经的时间,应在祭日之前,不能在祭日之後。比如,我父亲在今年38号去世,那明年38号之前,我要为他念经三天;如果条件不允许,念一天也可以。但不管怎样,三年中一定要给他念经。如果第一年念了,第二年却没念,大家就会说:这家人多不孝顺,连父母的祭祀法会都停了。

不仅对父母要守丧三年,对上师也应这样。大家都知道,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辞世之後,我们学院几千个人,三年中没有过年,也没开夏天的娱乐法会,这些活动全部取消。而且,在上师如意宝的法体火化之前,学院所有法师都发愿:三年中不离开学院,一直讲经说法,三年後再决定何去何从。这些是非常有意义的行为。

不但我们藏地如此,印度也有类似的传统。我翻译的《密宗大成就者奇传》[7]中,就有一个护喜的故事:护喜是梅志巴尊者的弟子,从小精通各种学处,後来皈依佛门,依止梅志巴尊者十二年。上师涅盘後,他守护在上师的塔前,寸步不离,每日涕泣,哀哭了整整三年。三年里,万念俱灰的他没对人说过一句话,一心一意地修行。因为他的诚心祈祷,一天上师的加持顿然融入心间,他亲证了觉空无二的境界。三年过後,他前往印度南方利益众生,後来不舍肉身前往地下,进入吉祥之门。直到现在,他还住在非人之处饶益他们。这是多罗那他亲口所述。

因此,不管在汉地,还是藏地、印度,都强调以三年追思父母尊长。这是什麽原因呢?以前孔子的弟子也问:父母逝世要守丧三年,时间会不会太长了?孔子答言: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怀。父母对子女不但有生育之恩,而且子女生下来之後,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内,都是在父母怀抱中长大。父母尽心尽力地照顾你,为你的吃饭、穿衣特别操劳,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为了纪念这一点,父母死後守丧三年并不为过。《孟子》亦云:三年之丧,齐疏之服。意即守丧要守三年,丧事期间要穿素服。这是中国的古代传统。

但现代人不是这样,父母今天死了,过几天他仍会过年,也许丧事还没处理完,他就到酒吧去唱歌跳舞了。我知道有一个人,她丈夫刚死时,她痛不欲生,说要如何如何,但四十九天的经还没念完,她遇到另一个人,就跟着他跑了。许多人听说後都笑她,但也没办法,人没有道德约束,就会想什麽做什麽,已经不同于古人了。

究其原因,也是在文革期间,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号召批林批孔推翻三座大山[8]”,结果把传统文化看作封建主义大山推倒了。很多人都觉得: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这是封建迷信,是陈旧落後的行为,现在的新社会、新时代中,这些教条主义没有必要。於是他们纷纷效仿西方,但学到的多是糟粕,不适合自己的知识,一个个粉墨登场、为我所用,而那些值得借鉴的慈善观念,很多人都学不到。因此,现在这一代人,全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在他们的思想里,传统已经断了,这样一来,人就没有规矩,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

故而,要依靠传统以外的方法来约束自己,对我们并无益处。在古代,即使是很出名的人,也都坚守传统。像苏东坡,他父母死了以後,他不顾自己的前程,坚持守丧三年[9],可现在人绝不会这样。原因是什麽呢?我们要值得观察。没有这些传统,汉人将面临什麽样的未来?对此也应该考虑。汉地虽不像藏地一样全民信教,但自己也有优良的传统文化,若把这些全部都抛弃,那年轻人该怎麽办呢?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丧尽礼,祭尽诚:给父母办理丧事时,一定要依照《礼记》等中的要求,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尽礼节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庄严肃穆、诚心诚意。现在某些地方,办丧事特别奢侈,这没有实在意义。形式上的丧礼,不是真正尽到礼节,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礼节。此外,父母如果信仰宗教,最好是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去做。比如,他是佛教徒的话,就给他念经超度;他若信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应按照各自的传统来办丧事。这一点很重要!

事死者,如事生:祭拜的时候,亡人虽已远离我们,但仍应像他还在我们身旁一样对待。比如,父母健在时,子女在他面前不敢造次,做事也认认真真、如理如法,那麽现在哀悼他的时候,也要像他就在跟前一样谨慎。

从这个偈颂也看得出来,在儒教思想中,人死之後,只是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处理完屍体即可,至於他的灵魂来世感受痛苦还是快乐,因为智慧所限,就不再判断了。如同佛教的声闻乘,他们的观点虽然好,但与中观应成派相比,对万法无法通达无碍,故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同样,儒家虽在方面有它的特点,但却不能像佛教那样,人死後还要为亡人超度或行持善法,以利益他的生生世世。所以在究不究竟方面,大家一定要观察。

而且,儒教的极个别传统,也有一些不好的负面影响。尤其在南方一带,每逢清明就宰乳猪、杀鸡鸭,以此祭祀亡人,这种做法非常可怕!佛经中记载:一次佛陀与阿难在河边行走时,看见五百个饿鬼非常欢喜,一边走路一边唱歌。阿难问佛陀,佛陀说:这些饿鬼的子孙,正在替它们修福,它们快要解脱苦海了,所以唱歌跳舞表示高兴。後来又遇到好几百个饿鬼很伤心地走过。阿难又问佛陀,佛陀告诉阿难:那些饿鬼的子孙正在为它们杀生祭祀,而不肯作福,所以饿鬼身後有火逼迫,故它们在啼哭。《地藏经》也告诉我们:办丧事不可杀生造业,否则,只会增加亡者的负担和痛苦[10]。所以,後人在祭拜亡人时,对某些传统要以智慧作取舍。

从前有个姓金的人,他吃斋戒杀,非常虔诚,死後魂识附在一小孩身上说:我因为善业不深,没有往生净土,但在阴间已经很快乐了,来去都很自由。一天他突然呵斥妻子说:为什麽在我墓前杀鸡祭祀?今天已有人监视我,不像以前那麽自由了!”[11]由此可见,人死之後,千万不能以造恶业来祭祀,不然就会给亡人增加痛苦。

现在很多地方流行给亡人烧纸钱,更有甚者,亡人生前喜欢车的,就紮纸车烧给他;喜欢别墅的,就做纸别墅烧给他……此举按佛教的观点来讲,可能无利无害,你给他烧了多少钱,他也不一定能得到。我看过有些地方的纸钱,样子跟一百元人民币相仿,只是把毛泽东的头像换成了阎罗王。但不管怎麽样,中阴身会不会真得到这些钱呢?不好说。不过假如你在烧纸钱、烧纸车时,念一些观音心咒嗡玛尼巴美吽,那亡人肯定得到利益;如果你什麽都不念,光是烧了很多纸,能不能有利也不一定。

在我们藏地,利益亡人有很多方法,如按照仪轨来烧烟烟,进行施食;或者,把亡人的骨头、骨灰带到拉萨等圣地去(以前我们去印度时,法王说把骨灰、头发放在清凉屍陀林很好,当时我们就把活人的东西也放在那里了)。过去有一个时期,藏地很多人死了就埋了,後来宗教稍微开放时,人们又把骨头重新挖出来,做各种超度仪式。

这一点,在汉传佛教的《高僧传》中也有。以前有个道丕和尚,他7岁出家,19岁时长安发生战事,他带着母亲到华山避难,住在山洞里。那时米价很贵,他没钱买米,只得饿着肚子乞食供母。母亲问他:你吃饭了吗?他虽饥肠辘辘,但为了避免母亲伤心,总回答:我已经吃饱了。他父亲是一位军人,作战时不幸阵亡,母亲很伤心,想把他的屍骨拿回来安葬,就要求道丕去找。道丕到了战场上,只见东一堆西一堆的累累白骨,无法知道哪一具是父亲的。他就日夜诵经,向空中祈祷:愿依三宝的加持力,让我父亲的遗骨转动。过了几天,忽然有一具骷髅从骨堆中跳出,摇动了很久。他知道这是父亲的遗骨,便把它抱在怀里,带回家去见母亲。就在这天夜里,母亲也梦见丈夫归家,第二天早晨,果然看到道丕背着屍骨回来了。他们随即将遗骨安葬,并按佛教仪式做了超度。

所以,作为子女,父母去世後一定要处理好後事。假如你是出家人,则应为他们做些佛事,把亡人的名字写好,方便时交一些钱,请僧众念经超度,这样对他们利益很大。藏地民间有种说法是:对亡人来讲,念一句观音心咒的价值,远远超过一匹好马。确实,给亡人一匹马、一辆轿车、一幢别墅,他又用不上,而给他念些咒语或《金刚经》,可令其生生世世远离痛苦,获得快乐。

因此,佛教徒应该这样孝顺父母,这远远超过金钱供养。《三字经》云:人遗子,金满籝[12],我教子,惟一经。意思是,别人给孩子留下的是满箱金子,而我给孩子留的,只有一本经书——《三字经》。这部《三字经》,对人的利益会更大。否则,天天都讲钱的话,人心会越来越下劣。美国66岁的投资大师罗杰斯,曾以遗憾的口吻说:现在的中国人,肆无忌惮、不计後果地追求金钱,想用钱来改变家庭、爱情和命运。其实,把一切寄托在钱上肯定不行,没有孝、没有敬,人类就难以真正立足。所以,钱再多也无法带来快乐,更无法成办今生来世的永恒大乐。故一定要在道德的基础上,学习有益的经论,帮助一切有缘众生,这才是快乐之源!


第四课思考题

15、按照莲池大师的观点,孝分为哪三种?出家人的孝,与世间人的孝有何不同?

16、父母生病的时候,你能不能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17、在古代,父母去世後,子女应以什麽方式表达哀悼?为什麽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守孝三年的传统?这是不是一种教条主义?

18、从办理父母丧事的方法上,可以看出儒教有哪些局限性?杀生祭祀是否对亡人有利?作为佛教徒,你会怎样用佛法帮助亡人?


[6] 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7] 详见《显密宝库18—圣行集萃》。

[8] 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9] 林语堂撰写的《苏东坡传》,记载了苏东坡在人生中两次因双亲故去,辞去朝廷委任,在家服孝三年的事蹟。第一次,1057年苏东坡中进士,考取第二名。因母亲去世,苏东坡在家服孝三年。三年後举家迁往京都,後出任朝廷地方官。第二次,1066年苏东坡参加科举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因其父苏辙病故,苏东坡丁忧扶丧归故里,服孝三年之後,仍就职原来授予的文官。

[10] 《地藏经》云:阎浮提人,命终之後,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无丝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亡人,在生修善,应得超升,遇此阳眷杀生,反落恶道,何况不修之人?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11] 见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

[12] 籝:音yíng,指箱笼一类的竹器。










相關文章:
弟子规另解 第二十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九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八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七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六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五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四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三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二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一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课
弟子规另解 第九课
弟子规另解 第八课
弟子规另解 第七课
弟子规另解 第六课
弟子规另解 第五课
弟子规另解 第三课
弟子规另解 第二课
弟子规

上一篇(弟子规另解 第五课) 回目錄 下一篇(弟子规另解 第三课)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水陆法会
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
大方广佛华严经-正释经义
创古仁波切新书介绍
南投大圆满龙钦宁体--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我們的仁波切
法鼓佛修研習院
法鼓佛修研習院
大同大學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