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竹仁波切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 浴佛法會 台灣噶舉佛學院孝親月消災除障薈供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弟子规另解 第二十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7 09:09:49
學習次第 : 进阶

弟子规另解 第二十课

 

第二十课

今天讲《弟子规》最後一堂课: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房间要收拾得简单整洁,四周墙壁要保持乾净俐落,不能乱涂乱画。书桌要清洁乾净,毛笔、砚台或文具要摆放端正。

 

这个颂词很简单,但若真正做到,对人的一生会有很好的影响。所以,不管是信佛的人,还是不信佛的人,都应学习古圣先贤的这些殊胜教言。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房间布置得比较不错,但我们这里有些人,可能对此不太注意,屋子里乱七八糟、杂乱无章,一旦有客人来访,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我就去过几个道友的家,事先没打招呼,是突然进去的——有些人家里很整洁,佛堂、厨房、卧室都乾乾净净;而有些人的家,可以说惨不忍睹。其实这跟条件好坏没有关系,关键在於人的素质。以前学院条件很差时,家家都是草皮房子,几乎见不到木头房和水泥房,但即便如此,修行好的人还是打扫得很乾净、很舒服。

房子固然要整洁,但天天操心它也没必要,毕竟你来学院不是为了修房子,而是为了修心。如果你今年修一栋房子,明年修一栋,後年再修一栋,那在这里呆三年,修三栋房子就毕业了,这就太可惜了。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也说: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不过,无论你住在山洞里,还是草皮房子里,基本的卫生都要保持。如果是一个狗窝,狗捡了骨头、皮带就往里乱扔,从来也不会整理一下,但人不能这样,人和旁生还是有区别的,故应当注意住处的清洁。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麽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同样,我们作为修行人,也不能以我特别忙我只想着弘法利生为藉口,忽视个人及环境的卫生。如今,国际上许多知名人士都在强调环保,他们认为,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并不只是某个团体、某个组织的义务。因此,我们每个人应从自己的住处做起,小到自己的床、房间、院子,大到整个地球,都要投以关注的目光,并将这种意识渐渐扩大,进而影响更多的人,让大家都来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有些出家人不愿意整理屋子,常常找藉口说:这些没有意义,要看破世间!你若真能看破,那倒是很好,但是已看破了的大成就者,可能也没你这麽不爱乾净。所以,出家人要像个出家人,所作所为要为人师表,让在家人生信心。尤其学了《弟子规》以後,希望有些人不要再以看破为藉口,做些连世间人都看不起的行为。

在古代,一个人如果有德行,他的言行举止处处令人敬佩。像南宋着名的儒学大师朱熹,他为人端庄稳重,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了,穿好礼服,戴了襆[51]头,穿着方头鞋,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礼之後,退回到书房里,把几案清扫乾净、书籍摆放整齐;有时候疲倦了,就闭目端坐一会儿,休息完了,就举步慢慢走。这是他一贯的威仪举止,从少年时代一直到老,从来没有松懈过。

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记得我读小学时,两年多的时间里,都住在一个老修行人家。他每天也是天不亮就起床,边念经边穿衣服;然後在卧室里洒水、扫地;做完这些,就到床上念经、修行。当时他可能六七十岁了,每天早上都是这样。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谁去了都觉得很舒服。

所以,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要讲究清洁卫生。城市里的人应该好一点,再忙也会抽时间整理房间。反而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像我们学院,有些道友实在太不讲究,什麽东西都堆在一起,书上放袜子,袜子上放菜刀,菜刀上放番茄……这样的表演,让人看了很难生信心。因此,从现在开始,大家的行为一定要注意。

其实这不是你没有条件,而是你没有。在拉萨那边,很多修行人住茅棚、住山洞,但他们的住处,包括周围环境,都弄得乾乾净净。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有的人吃完什麽,就随手一扔,门口到处都是瓶瓶罐罐,一看就知道他修行不好,心肯定是乱乱的。所以,从一个人的院子、门口及周围环境,也能看出其内在的修行和素质。

除了保持住处的卫生,我们平时的行为也要注意。比如坐车时,喝完的饮料罐、用完的塑胶袋,不能打开窗户就扔掉,否则特别污染环境。这种环保意识,佛陀早就在戒律中讲过,包括密续的事部、行部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可是现在的修行人,思想特别混乱,有意义的事很少去做,因此大家也应反观自己,看自己到底做得怎麽样?所谓修行,并不是光从理论上过就可以了。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如果内心不端正,磨墨时墨条就容易磨偏。如果内心有杂念,字就不容易写工整。

古代读书人写字,不像现在这麽方便,那时一定要备好笔墨纸砚。写字之前要先磨墨,把清水均匀倒在砚台上,持墨条顺时针方向慢慢磨,直到墨汁稠浓为止。小时候我也被训练过,一位老师专门给我讲:磨墨时不能沾衣服,也不能沾手;在砚台上磨的面积要适度,过大则墨太淡,过小则墨太浓……藏地过去还有种铜制的墨水瓶,墨汁磨好了,就装进墨水瓶里封上,一两年内都可以用。我们写藏文的笔,则是用竹子做的,要经常削,这也是有讲究的。我在读中学和师范时,常用这样的笔和墨。有一次上课,我看老师教得有点不对,就举手纠正他,结果挨駡了。

古人有磨墨磨心的说法,所以磨墨时,若有正确的姿势和行为,可以养成中正平和、沉着稳重的心态,这样到了真实写字时,也能迅速进入最佳状况。

写字的时候,笔划应该工整,不要潦草随便。所谓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包括他长什麽样子,有时从字形中也能体现出来。甚至有些人长得胖胖的,字也是圆鼓鼓的;有些人长得瘦瘦的,字也是细细长长的……

新加坡的许哲女士就讲过,她在快三十岁时,因为不愿成家,一个人悄悄离开家乡,跑到香港去做清洁工。有一天,她看到报纸上有则徵聘秘书的启示,就立即写了应徵信,结果未经考试便被录取了。为什麽会这样呢?原来那个德国老板是研究字体的,看了应徵信就知道她能用,所以让她第二天去上班。

可见,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假如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假如字写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别能力强。

我读中学的时候,他们说我的字还可以,但如今看当时的笔记本,觉得一点都不好看。以前我们上中学要考试,不像现在一样,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当时考试的地方路途很远,我们几个同学骑马一起去。记得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我就故意用大、方、正的字体写。考试大概11点钟结束,监考的几个老师翻试卷时,边看边议论,突然听到有人说:这个字写得好大啊!我猜可能是在说我。後来,我们当中六七个人考上了。就是在那个时候,有些老师觉得我的字还可以,但现在看来实在很差。不过,说这些也没什麽意义。

其实,我们在写字时,心一定要正,这样字才会好看。唐朝有位着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叹,惊诧地问:你的字怎麽写得这麽好?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可见,写字的窍诀在於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反过来说,通过字或文章,有时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曾有一个故事说:某县长要挑选一名秘书,把范围定在全县的语文教师中,最後梁师和朱老师二人脱颖而出。於是,县长亲自布置了一篇讲话稿,让他们对决。结果两人的文章都很好。不同的是,老师在一篇稿子中用了四种字体,标题、正文、小标题、署名的字都不一样;而老师通篇老老实实,一律正楷。县长看了以後,当即录用了老师。为什麽呢?因为他觉得这是政府公文,没必要用那麽多字体,老师明显是在炫耀自己,这种人不踏实、不可靠;而老师为人老实,应该是紮实肯干的人,所以就选了他。果然,事实证明,老师後来非常胜任。

前不久,菩提学会进行一次考试,我看了你们的试卷後,也能发现一些人的学习态度。比如,有些人完全是在浪费纸,一张纸只写几个字,一点也不负责任,看了就让人不高兴:何必这样呢?你根本没看书,参加考试有什麽用?而有些人特别认真,写错一个字,也用涂改液仔细改好,看起来很正规,就像古代老喇嘛抄经书,一个字抄错了,都把这页换掉一样,态度非常好。

所以,大家以後写字要注意,不管写什麽,哪怕是一张纸条,为了表示对别人的恭敬心,字迹也应该端正、不能随便。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摆放经典、排列图书时,要将书籍放在固定的地方。书读完以後,应立刻归还原处。

这一点,我就做得不好,常常是拿出来一本又一本,却忘了放回去,结果满屋子都是书,想要放回原处时,又觉得特别累,力不从心。这是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其实,看完书就放回去,并不费事,故应让孩子从小培养这种习惯。

前不久,我去炉霍寿灵寺时,有位格西请我吃饭。一进他的屋子,我就感觉很舒服,屋里非常整洁清净,书架上排放着几本藏文长条书,其他书也摆得有条不紊,不像我家一样,书多得不得了,且放得特别乱。这麽多年来,我不论到哪个城市,都会去新华书店买几本好书。作为出家人,也不需要买衣购物,所以我最喜欢买书。可买回来之後,我又没时间看,甚至十几年前买的书,至今也没有动过,全部堆在屋里,既浪费钱,又浪费空间。而这位格西,书虽不多,却排得很整齐。当时我就赞叹道:你的书房这麽舒服,我都想在这里看一会儿书了!

其实,排书有定处、看後归原位,也是对书的一种恭敬。在这方面,司马光堪为爱书的典范:他每次读书,都先把书桌擦乾净、手洗乾净,再铺上桌布,然後才拿出书打开;读完一页,就用右手拇指贴着页边,再用食指轻轻帮助翻动;如果外出时带书,则用木板托着,不敢用手捧,以避免手汗染污书,同时也保护书脊不致在移动中损坏。在他的书房里,文史典籍有一万多卷,每天早晚都要翻阅,但读了几十年,那些书还是崭新的,像没被手触碰过一样。这种对待书籍的态度,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在藏地,也有很多修行人对书特别恭敬,摆放得也十分有序,不像有些道友那样,什麽书都乱堆乱放。其实,你暂时不需要的书,应该处理一下,送给别人或放在箱子里;需要的书,则应分门别类地归放好,世间书放一起,出世间书放一起,藏文书放一起,汉文书放一起……这样一套一套排列整齐後,再在书前供灯、供水,尽己所能地作些供养。因为书属於文字般若,与真正的佛陀无二无别,这方面我也引用过很多教证,故在此不赘述了。

现在有些道友不爱看书,我翻译的法本和讲记免费送给他,他匆匆放进书架里,五六年都没翻过一页,所以用不着读看毕,还原处。可能是他对书太爱惜了,不是不想看,而是舍不得,觉得这书无比珍贵,以後不一定请得到,所以千万不能摸,生怕一不小心给摸破了。有时候我去一些人家里,随便翻一翻他的书,发现书被保护得完好无损,上面有厚厚一层灰尘,可见从来没有被动过,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动的。

其实,你们有了书以後,还是应该看一下。比如现在所讲的《弟子规》,让你逐字逐句记下来,恐怕你精力有限、智慧有限,不一定做得到。但我们下功夫整理成讲记後,千辛万苦送到你手上,希望你还是看一看。虽然我自知讲得不好,但在传讲过程中,还是翻阅了大量世间历史、佛教典籍,引用了不少有价值的教证和公案,如果你听课时没有完全听懂、完全记住,那有了书以後,至少应该看一遍。假如一遍都不看,一直将其束之高阁,与灰尘作伴,确实有点可惜。

也许你觉得这不过是本书,很容易得到,没什麽好稀罕的。但却不知在它的背後,蕴含了多少人的心血。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尽管我讲一节课时间不长,但事後的整理等各项事宜,却要付出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以前法王如意宝住世时,有一次在金刚娱乐法会中,我们汉僧要表演《释尊广传》中义成王子的故事。正式登台演出虽然只有一两个小时,但我们在下面却花了好几个月准备,甚至熬夜排练、设计服装。其中很多服装都是特意订做的,演完後就用不上了,一直放在那里,实在有点可惜。那天《西游记》剧组的有些演员给我讲他们的拍戏经历时,也说当时的服装花了很多心血,但拍完之後就没用了。)

因此,做一本书、做一张光碟不容易,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然而有些人对此并不珍惜,尤其现在科技比较发达,许多书泛滥成灾,什麽法本都能轻易得到,故人们往往不知道难得为何物,更不懂得什麽叫珍惜。以前在藏地,《大圆满前行》的法本极为罕见,谁若能得到一本,好多人都羡慕不已:那个修行人真了不起,他有一本《大圆满前行》!当时要想得到这本书,就要花钱专门请人抄写。可现在印刷太方便了,正因为如此,即便是有意义的法本,人们也不太爱惜了。

但不管怎样,希望大家不要忽略这些正法。一本书做出来不容易,对里面的教证、公案,倘若你能好好思维,对身心势必大有帮助。毕竟我们给大家提供的内容,比起社会上那些增长贪嗔痴的书,应该更有价值。

可能有些人说:我只要大圆满的窍诀,或安住心性的窍诀,其他法都不想听。这是孤陋寡闻的一种表现。像我们上师如意宝,尽管对自性大圆满了若指掌,但从不放弃了解任何世间学问。他老人家不管到什麽地方,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都要细细询问,甚至看到一个服务员,也会向他请教不明白之处。比如,上师去法国时,就问服务员:你们民俗是怎麽样的?菜的口味偏重於什麽?这里有何禁忌、有何讲究、有何规矩?……”可见,即使是有殊胜证悟境界的大德,也不会忽略世间知识。因此,我们所学的知识应该全面,而这些,并不会影响自己的修行境界。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虽有急,卷束齐:看书的过程中,若临时遇到急事,不得不离开,应先将书收拾整齐、放回原处,不能扔下就走,或把页角一折,做个记号[52],这对书是不恭敬的。最好是用书签夹在里面,以便下次查阅。

有缺坏,就补之:假如书籍有残缺破损,则应立即补好,保持书的完整美观。

韦编三绝的成语,也讲述了这个道理: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17岁便因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到了晚年,孔子喜欢阅读《易经》,但因其意义难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阅、反复学习,直至弄通为止。当时还没发明纸,书都是用竹简做成,再用牛皮绳穿起来。因为孔子每天不断阅读,牛皮绳被磨断了三次,每磨断一次,他就弄一条新的穿上,让书一直保存完好。(最後,孔子把对《易经》的研究心得,写成了十篇文章,名为《十翼》。後人将《十翼》附在《易经》後面,作为《易经》的补充。)

以前我看过一位格西的传记,说他经过拉萨到印度去时,随身带着一本厚厚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有时间就拿出来翻阅。结果书的很多地方都磨破了,他就想办法用其他白纸补上。

还有一位宁玛派的上师,他在50年代时出国,随身带有《入行论》和《大圆满前行》。他把这两本书视如生命,在经海关检查之前,特意将书一页页缝在衣服中[53],结果没被搜出来。他事後回忆道:当时把我抓了不要紧,但我的书如果被抢了,就太可惜了!

过去的人对书特别重视、特别恭敬,正因为有了这种心态,书中的智慧很容易融入自心。而现在人只把书看作一般杂物,甚至有时候还生厌烦心:要这麽多书干嘛?太麻烦了,怎麽处理?这样的话,你肯定无法从书中获益。前辈大德对世间财物毫不耽着,唯一耽着的就是法本,而我们作为後学者,也应追循他们的足迹,不要对法本生厌恶心,不要觉得:这些法本怎麽处理?不如统统卖掉,换件新衣服吧!千万不能这麽想,对法本一定要有虔诚的恭敬心。

恭敬法本,不仅要从外面保护好,对里面的内容,如有漏字、缺字、字迹不清,也要按规矩修改好。前段时间,我给大家发的《深法宝箧》,里面就缺了几个藏文字,希望你们方便时,对照正确的字形把它补上。

此外,对法本经常阅读、随身携带,也是种恭敬。以前藏地很多修行人,终身都带着一本书。我看到个别道友的《喇荣课诵集》黑黑的,可能也是到哪里都带着,经常念诵;但也可能是不爱卫生。其实念经、看书之前最好先洗手,古代也许没条件,但现在应该可以的。不过就我个人而言,看到那些磨破了、弄黑了的书,反而更有信心,觉得它的加持特别大;而见到那些崭新的书,感觉就不一样了。

除了经常阅读,对於个别法本,希望大家能永远带在身边。我讲《窍诀宝藏论》时也说过,每个人不管怎麽样,都应选出一两本书,即生中不离身体,不论到哪里都要带着。

总而言之,在世间所有书籍中,这本《弟子规》,确实很有功德、很有加持,因为它改变了世界上许多人,给他们种下了善根种子。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圣者,普通人恐怕写不出这样的论典,即使写了,後人也不一定如此重视。所以,我认为,作者肯定具有非常广大的愿心。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不是传播圣贤道理的书,最好不要看,否则,它不但会遮蔽我们的聪明才智,更会损害我们的思想和志向。

前面也讲过,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不合於礼的,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因为它会刺激你的感官、诱惑你的心灵,让你的行为随之改变。作为凡夫人,喜欢随外境而转,所以,在心没得到自在之前,应尽量选择良好的环境,以培养自己的善念。

其实,每个人的心都可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只可惜大多数人并不懂,他们总以为物质才能满足人心,因此拼命推动科技向前发展,却不知这恰恰与初衷背道而驰。当今社会,到处充斥着商业气息,人们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市面上贩卖的报刊杂志、影视光碟、网路游戏,大多倾向於暴力及色情,疯狂助长人们的欲望。这样一来,人心长期浸淫於毒素之中,不但不会健康,反而会产生许多邪思妄想,久而久之,良知良心被蒙蔽,将做出许多损人不利己的坏事。所以,现在的社会特别可怕,尤其是网路低俗之风,让无数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深受其害,致使许多人不懂是非、不辨好坏,一辈子无法与恶业绝缘

而在古代,人们相当关注知识传播对人心所起的作用。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为什麽呢?《水浒传》讲的多是打家劫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少年人看了,难免心向往之,从而去盲目模仿;《三国演义》讲的是权谋智巧,让人工於心计,老年人有心无力,看了容易幻想再创事业;《红楼梦》讲的是一个男人身边有好多女人,男人读了会向往不已,进而不愿安分守己;《西厢记》讲的是才子佳人私奔,只会让女人怀春,不守贞节。

世间人尚且懂得如此取舍,我们作为出世间的修行人,就更要自律了。所以,对不正当的书籍切莫迷恋,最好能多看诸佛菩萨留下来的经论和窍诀。听说现在有些居士,基本上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我觉得这很好。除非有些人正在弘法利生,如《二规教言论》所言[54],则可适当了解一下国内外大事;但如果你想好好修行,那一天到晚看电视、看小说,就是浪费时间了。

康熙皇帝在对後代子孙的庭训里,曾交代子孙20岁之前不要读小说。因为小说情节是虚构的,对人心不但无益,反而会引人误入歧途。以前我在读书时,有个老师叫多吉,他有一天跟我们说:我女儿读中学时,天天看书,特别精进,我见了十分高兴,觉得她未来大有希望。但有一次她出去时,我随便看了一下她的书,原来竟是一本小说。我从来没看过那东西,随手翻了几页,才发现内容特别不好。所以,你们年轻人千万不要看小说,一看了的话,人就完蛋了!

他说得也有道理,不健康的书确实能毁坏人的一生。相反,如果是本好书,也能塑造一个人,例如你看了《开启修心门扉》、看了《入行论》,必定会让整个人生有重大转变。所以,古人要求不读非圣贤之书,这是相当有远见的。

作为凡夫人,的确太容易受环境影响了。像有些年轻的修行人,看了诱发贪嗔之心的光碟,只要一次,心就被染污了,从此再也振作不起来。以前就有个出家人,偷看了一张不健康的光碟,从此不愿闻思修行,慢慢地就还俗了。虽然这也是他前世的业力成熟,但从显现上看,毁坏他一生的罪魁祸首,就是那张光碟。同样,一本不健康的书,也可以有这种效果。因此,我们学院严禁不健康的书籍和光碟流入,望各班法师定期、不定期地检查一下,如果发现谁有,最好让他离开学院!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一个人不能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而自暴自弃。从大乘佛教的角度讲,每个众生都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只要肯精进努力,纵然是圣贤的超越境界,最终也可以获得。

那什麽是自暴自弃呢?孟子云: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暴就是说话不遵守礼义,自己残害自己;自弃就是心里想的不是仁义,自己抛弃自己。像有些世间人为一点小事就自杀,或者有些修行人觉得像我这样低劣的人,怎麽能成就,如此自甘堕落、鄙视自己,都是不合理的。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但一个人的志向不能被夺走。

有些人还有种不好的习气,一生气就摔锅砸碗,甚至个别修行人也这样,发脾气时面前不管有什麽东西,拿起来就地扔在地上。你砸这些锅锅碗碗干什麽?又不是它惹你的。真有本事的话,应该直接跟嗔恨心作战,何必摔这些东西呢?这种行为,只能显露你特别没有水准,这也是一种自暴自弃。

其实人要自强、自立,仁义的境界并不是圣贤的专利,只要我们长期努力,最终定能登堂入室,步入圣贤之域。荀子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再好的良驹,也不能一下跳出十步远;再差的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路,所以成功在於不放弃,只要锲而不舍,没有什麽境界是得不到的。

众所周知,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後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後,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麽,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後,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於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於成为一代大师。

同样,对我们修行人而言,佛菩萨的境界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肯下功夫,早晚有一天也可以得到。《入行论》云: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我们不应怯弱畏缩,怀疑自己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倘若持之以恒、永不放弃,成佛其实也不是件很难的事。

《弟子规》的这些训诫很深,与佛法也是相通的。因此,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在行为上有所调整,最终得到真实的利益。当然,我在开头也讲过,这部论我是自学的,没有传承,所以,假如有地方讲错了、理解不到位,望大家不吝斧正、赐予批评;而如果有些地方对你有利、值得借鉴,也希望你与更多的人分享。

最後,将此次讲闻本论的善根功德,回向予一切众生!

 

定稿於极乐法会之天降日

OO九年藏历九月二十二日


第二十课思考题


第二十课

92、在读书之前,房间整洁乾净有何必要?你有没有打扫卫生的习惯?你平时是如何注意环保的?

93、古人注重磨墨的姿势、写字的好坏,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你如何看待字如其人这种说法?

94、对佛教法本或普通书籍,你平时爱护吗?恭敬吗?你具体是怎麽做的? 

95、我们应该看什麽样的书?为什麽?推而广之,除了书以外,还有哪些是要注意取舍的?

96、学了《弟子规》以後,你最大的收获是什麽?行为上有哪些改变?你想把它推荐给别人吗?


[51] 襆:读fú,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52] 阅读佛经论典时,也不能用折角的方式,来记书读到哪一页了,否则会有很大过失。

[53] 以前的藏文书,是零散的一页一页,没有订在一起。

[54] 如云:是故於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劄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關文章:
弟子规另解 第十九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八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七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六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五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四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三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二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一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课
弟子规另解 第九课
弟子规另解 第八课
弟子规另解 第七课
弟子规另解 第六课
弟子规另解 第五课
弟子规另解 第四课
弟子规另解 第三课
弟子规另解 第二课
弟子规

上一篇( 藏密问答录 索达吉堪布) 回目錄 下一篇(弟子规另解 第十九课)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藏密桑多巴利莲师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宁玛白玉菩提昌盛寺
Dalai Lama speaking in Long Beach Extended
菩提道次第安乐道论
『绿度母之普陀拉净土』Tara Potalaka 绿ターラー菩萨-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美國菩提學會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