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藏文教學 北市藏密薩迦弘法協會8-9月份法會 雪謙‧冉江仁波切2009年高雄弘法行程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弟子规另解 第十二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8 22:03:43
學習次第 : 进阶

 弟子规另解 第十二课

今天讲第五个问题——信。主要是讲为人应诚实、忠诚,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老老实实、说到做到,不能当面一套、背後一套。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在任何场合中说话,一定要诚实讲信用,这是最重要的人格基础。一个人要想得到信任,首先就要诚实,否则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印象,从此在社会中难有立身之地。

字,在字形结构上是,即主要指语言的诚实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真实的语言才有意义,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倘若语言不可靠、不真实,不但生活中无法取信於人,佛法的修行更谈不上成就。

有些人可能是性格所致,常用虚伪、狡诈的语言来欺骗他人,这非常不好。其实语言是与人沟通的桥梁,所讲出来的话,要以诚信为第一,假如讲的话都欺诈不实,那做的事就更不用说了。

佛陀为什麽是世间上唯一的量士夫?就是因为佛已断除了妄语之因,根本不会讲不实的语言。世间人常说:这个人不可靠,因为他说话虚假,不实在。可见,语言是评价人品的重要因素。也正因为如此,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专门讲了语言品

在古代,不管藏地还是汉地,大德先贤对言语都非常重视,凡事不会轻易开口,一旦已承诺下来,则会言出必行,行之必果,绝对不会半途而废。不像现在有些人,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答应得也非常爽快,结果真正去实行时,却掺有很多水分,甚至什麽也做不了,这种行为是值得羞愧的。孔子在《论语》中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即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却做不到为可耻。所以,我们平时说话要再三观察,看看有没有夸大的成分,否则,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後就不好改了。

曾参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在教育子女时,不仅严格要求孩子,自己也是以身作则。有一次,他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儿子吵着也要去,她不愿带儿子去,便说:你在家好好玩,等我回来把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便不再吵闹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玩的,过後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把家里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後,气愤地说:我是被儿子缠得没办法,才故意哄哄他,你怎麽可以当真呢?曾参严肃地回答: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什麽都跟父母学。你今天若骗了他,等於是在教他也去讲假话。而且,他若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那你以後再对他进行教育,他也很难相信你了。这样做,怎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可见,古时的家长不会为了让孩子听话,就随随便便说妄语,诚实、守信是古人的美德。孟子说: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马车前面若无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则无法行驰,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会有立足容身之地。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怎麽能行呢?

古人对字非常重视,只要说了就不容易改变。诚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言:直士自己所述语,虽无大义亦不舍,若具大义或发誓,永不违越何须说。正直、有智慧的人,凡是自己所承诺的,就算没有大意义,只是一件区区小事,也不会出尔反尔,那麽具有重大意义的承诺,或在严厉对境前所发的誓言,更是纵遇生命危险也不会违越。

因此,我们无论承诺什麽,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尽量都不要改变。以前我在建学校时,有个人很想资助我,但不巧的是,他之前已答应了另一位上师,两边同时资助有一定困难。他跟我讲:我想放下对那位上师的资助,先帮助您。我说:千万不要!我这边你帮不上也不要紧,既然那边都已承诺了,就不要随意改变,否则,这不符合做人的原则。他反复思考之後,觉得也有道理,就没有改变初衷。而对我这边的承诺,我给他免了一部分,後来自己又另想办法。

所以,不管遇到私人的事,还是公家的事,只要是自己答应过的,就应像石头上刻字一样不能随便变动。否则,你最初说要发心五年,结果不到五天就无踪无影;或者,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做某件事,但过不了两天,又随不同因缘退失信心了……这都是不好的现象。自己承诺过的一定要认真去做,这一点非常重要!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话说多,不如少:人平时不要有太多话,否则言多必失,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不如在适当时机,说一些符合实际的有义之语。

当然,有些人说话怕得罪人,整天三缄其口,什麽都不敢说,这也不对。麦彭仁波切讲过:该说的不说,则办不成事情;不该说的说了,就会招来祸患。可见,说话要掌握技巧和分寸。然而世间上许多人,不该说的反而说得特别多,该说的又表达不出来,最终做什麽都不成功,这种现象不胜枚举。因此,话不必说得特别多,关键要说得有意义。

惟其是,勿佞巧:说话的时候,语言应真实、老实,不能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

其实,说话可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智慧。智者总说对自他有意义的语言,而愚者嘴上虽夸夸其谈,却没有什麽能用得上的。荀子也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意即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而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有些人就是这样,只会说、不会做,让他说的话,可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讲得头头是道;让他做的话,却一无是处。因此,嘴巴太会说的人,我不敢特别信任,不然,他讲起来倒很漂亮,可是一做起事来,只怕让自他非常失望。

此外,我们平时说话要有分寸,不要信口雌黄、胡说八道,不然就会招致祸患。肖子良(一作晋傅玄)在《口铭》中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论是修行人还是世间人,对此都应值得注意。有些人也许是不懂,由於父母没教、老师没讲,故说出来的语言,最後给自己带来许多危害,这是没有必要的。当然,佛法方面、对自他有利的话,该说时一定要说,如经云: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而不该说的有些话,最好不要说。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乾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振动,人们早早都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麽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28]

有些人整天嘴巴讲个不停,有用的一句也没有,只是爱说是非、挑拨离间:过来过来,我给你讲一下,某某人干了坏事,你知不知道啊?一讲人家的坏话,眼睛都开始发光,口才也非常好;而一让他讲考,或讲些佛法道理,他就偃旗息鼓,开始打瞌睡了。这样确实不太好,会让别人生厌烦心。

因此,我们应长期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语言,否则,就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乌鸦成天哇哇乱叫,人们把这声音视为恶兆,所以都讨厌它。同样,语言不庄重的人,说起话来东拉西扯、喋喋不休,也会招来很多人的憎恨。所以平时说话要注意,有意义的话可以说,而没有意义的,就不必多讲。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奸巧语,是奸邪巧辩的语言,对别人的尖酸挖苦也属於此范围。秽污词,主要指污秽不堪的下流语言,还包括不切实际的谎话、危害他人的话语等。市井气,则是偏僻乡村常说的脏话。以上这些切戒之,务必要全部戒除。

现在一些不文明的话,人们特别会说。有时候看那些打工的,骂人时嘴巴很厉害,在短短半天内,就能源源不断涌现出各种教证,而且一个也不重复。这些恶劣的习惯,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学,自己有的话,也必须要改正过来。其实这种习气很容易染上,就像有些小孩子,本来言行举止还可以,但跟坏人上了一次街後,回来就很会说脏话了,这样会害了他的一生。所以,古人常说:宁可终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

要想让孩子语言文明,首先应从老师家长做起。尤其在学校,老师若随便责駡学生,说他特别笨、以後没出息等,这被称为语言暴力2007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查》显示:在对北京近30所学校的315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後发现,有三成学生受到过老师语言暴力的伤害。其实,老师如果体罚学生,伤害的只是学生身体,这种伤痛也是暂时的;可如果用的是语言暴力,则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创伤,这种伤害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弥补。然而,现在有些老师水准特别差,自己不懂传统美德,平时只会打人、骂人,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所以,作为老师,或作为法师、辅导员,首先一定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尽管凡夫偶尔也会发脾气,说些不乾净的话语,但这要尽量制止。如今韩国、美国等国的教育学家,对语言暴力非常关注。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里的成长,与老师的语言、行为有密切关系,假如老师经常骂人,而且骂得特别难听,那麽孩子长大後当了老师或领导时,下面的人稍不听话,他就会使用以前老师的那些教言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说一句,即便是冰冻三尺的三九天,也觉得非常温暖;而恶口骂人的话一出口,纵然是烈日炎炎的三伏天,也让人感到心寒。有些人骂人、挖苦人特别刻薄,什麽话都说得出口。凡夫人虽然难免都有脾气,比如居士,在家会跟家人吵架,在部门会跟同事吵架,但有时还是要克制一下。否则,在气头上说出的话,往往是口不择言,就算自己後来意识到不对,但话已出口,想收回来就困难了。因此,语言上要温和,切莫伤害别人,不然,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偶尔的伤害也许需要一生来抹平。

记得《亲友书》中曾讲了三种语言,分别以三个比喻加以说明[29]:一、称心如意之语:随顺不同众生的根基,宣讲佛法或世间的道理,由於自然深入人心,让人听了以後,两三天都身心舒适,犹如蜂蜜一般。二、真实语:指力求诚实、心口一致的老实话,不欺骗别人,犹如鲜花一般。三、不切实际的颠倒语或肮脏语:使人听而生厌,不愿意接受,犹如粪便一般。这三种语言中,应当选择前两种。

我们作为修习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嘴巴。古大德说:最好是有一把锁,把自己的嘴锁上,不让它乱说话[30]常看很多道友胸前挂个大大的止语牌,这样其实很好,不过要长期坚持,修行不是一两天的事,只有日积月累,才有真正的收获。

前不久有个人说:某某道友闭关了,真羡慕他,好厉害啊!我说:一两天的闭关谁都会,并不值得羡慕;假如能十多年、二十多年持之以恒地修行,这才值得随喜。很多人刚接触佛法时,有一种新鲜感,短期内特别精进,两三天都不睡觉。不说别人,包括我自己也曾如此,当时认为睡觉特别浪费时间,很想整天整夜不休息,但这是不现实的。所以一时的精进并不可靠,只有长期以佛法或世间教言来约束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情还没弄清楚之前,不要随随便便乱说。事情没能搞明白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传出去。

这是在告诫我们:评论他人要小心谨慎。看别人有错、行为不如法,一定要再再观察,否则,妄加揣摩就开始诽谤,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他人带来终身的伤害。

我们见到某些现象时,首先应观察自己是否看错了,同时要站在别人立场上想一下:如果我是他,本来好好的,却被人无缘无故冤枉,谣言一传十、十传百,全世界都认为我是坏人,那我有什麽感受?因此,不要轻易断定一个人的好坏,也不要轻易说别人过失,因为很多复杂情况我们并不了解,在没搞清楚之前,不要给人乱扣帽子,更不能把这些话传出去。

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按大乘经论的要求,不能随便说人过失。当然一句也不说,有些人恐怕做不到,但至少也应调查清楚,看你说的是否属实。不然,把道聼涂説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想像编出一个精彩的故事,然後在有关媒体前大肆宣传,那麽话传开来之後,会越传越离谱,对别人的伤害也非常严重。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有时就算是耳听的谣言,重复的人多了,也能使人信以为真。古代就有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後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後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

可见,判断一件事的真伪,不能偏听偏信,必须经过细心考虑,不然就会误把谣言当真。所以,学院的管家或负责人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一定要仔细调查双方的情况。多年来,我因为一直管理汉僧,这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比如两个人发生了矛盾,我会听取双方意见後再作决定。否则,一个人口才好,嘴巴特别会说,我就认为他说得对,很可能就冤枉了另一个人。毕竟语言这个东西,只要以分别念稍加改造,整件事情就会改头换面。

所以,平时许多人对某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就是真相。有些人可能因前世业力所致,今生中明明没做坏事,却有许多无中生有的谣言加在他身上;有些人是因为得罪了某些人,他们就故意添油加醋地譭谤,最後谣言越传越广,假的好像也成真的了。可见,世间人的语言难以相信。正如月称论师在《四百论大疏》中说: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上,无有慧眼的愚者渐满天下,他们的话又岂能当真?《入中论》亦云:愚人为量亦非理。把愚者的语言当作正量是不合理的。

或许有人认为:耳朵听到的多为虚假,那我亲眼所见的事,总该是真实了吧?也不一定。《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所以不大高兴。

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乾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类似於佛教中的献新。)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事後,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也就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弟子们要切记: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所以,我们凭分别念判断别人的好坏,不一定特别可靠,很可能杂有不实的成分。去年,智悲学校施行德育教育,并在年底评选了德育奖。但我事後私下调查,好多班主任根本不了解情况,最坏的孩子反而得了一等奖,最好的孩子却挨了批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事比较复杂。我们自认为六根的对境真实不虚,眼睛看到的、心里判断的,应该不会错,但最终也不可靠。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意思是,凡夫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是正量,如果是正量的话,那圣道还能利益谁呢?佛陀还在有关经典里说:未获圣者果位之前,凡夫人的根识决定有错误。

当然,有些错误也许你当时意识不到,但随着年龄增长、思想成熟,就会看得愈发清晰。像我就是如此,刚来学院时所写的书,现在再看就觉得:有些教证不该这样解释,有些道理不该那样阐述,有些见解不太成熟、比较幼稚……最後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既然我对自己尚且不能把握,何况是去判断别人了?有些人不了解情况时,经常轻易下结论,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错的。

其实就算是大成就者,显现上也有不成熟的地方。如麦彭仁波切在《七句祈祷文释》最後的小字中就说:我年轻时为此作过一个讲义,但後来总觉得罗罗唆唆、含糊不清,所以现在重新加以修改。像他老人家这样文殊菩萨的真正化身,显现上尚有智慧不成熟的情况,那我们凡夫判断错误就更是在所难免了。所以,不要认为自己所见所闻都千真万确、不容怀疑,给别人讲话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小心谨慎。

以前,苏东坡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家,苏东坡就呆在他书房等候,看到书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风吹过园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犹如黄金铺满大地。苏东坡不由得暗笑当朝宰相连常识都不懂,菊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乾枯也不会落瓣。於是,他在诗句下面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说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会落瓣,请诗人你仔细审查一下。

王安石回来看到後,并没有说什麽,次日上朝时,暗地里请皇上把苏东坡贬到黄州。苏东坡被贬後心里很不服,只道是王安石因诗而报复他,但自己也没办法。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转眼到了九九重阳,便邀好友到後园赏菊。由於秋风刮了多日,到园里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他顿时目瞪口呆,询问友人之後,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黄州的比较特殊,是落瓣的。又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苏东坡醒悟到自己见识不广,只看一面而不知总体。经过王安石这一难,使他也长了一智,从此不敢轻易笑人。[31]

所以,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务必要先详细观察。尤其是修行人,在不了解真相之前,千万不能轻信谣言、随便乱说。《毗奈耶经》中讲了很多诽谤出家人的公案,不管是有因诽谤,还是无因诽谤,都是戒律中所制止的。因为即使你亲眼见别人不如法,也不一定是真实的,这背後或许有不为人知的隐情。因此,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正如刚才所言:知人固不易矣。

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时时牢记《佛子行》的教言: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对每个人都应观清净心。一旦见到或听到不如法的事情,开口之前要先想想。倘若你觉得确实没有错误,有必要时才可以公开,没有必要的就不要讲。总之,一定要用正知正念守护根门!


第十二课思考题

50
、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那会怎麽样?古人在言行一致方面做得如何?你觉得现在需要这种品德吗?为什麽?

51、说话时为什麽多说不如少说?少说需要掌握什麽分寸?你做得到吗?

52、什麽是不文明的语言?你以前说过吗?应该选择何种语言?

53、我们若看到一些人行为不如法,可以随便说出去吗?为什麽?你是如何去做的?

54、假如很多人都说某人很坏,那你如何看待他?怎麽理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请从耳听、眼见两方面加以分析。


[28]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为其言之时也。

[29] 《亲友书》云: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

[30] 伟大的修行者勒索巴格西说:许多人自诩为三宝弟子,口里常说我是三宝弟子,背地里却经常诽谤上师、僧众等。所以我时常在想,我们的口实在是深堕地狱的因。世上如果有人肯听我的话,就应当将嘴锁上,把钥匙交与他人,直到迫不得已必须吃饭时才打开,平时都一直紧锁着。如果能这样,那该多好啊!

[31] 过了几年,王安石又把苏东坡调回京城。苏东坡曾专门为续诗一事,找王安石虔诚地道歉认错。










相關文章:
弟子规另解 第二十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九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八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七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六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五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四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三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一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课
弟子规另解 第九课
弟子规另解 第八课
弟子规另解 第七课
弟子规另解 第六课
弟子规另解 第五课
弟子规另解 第四课
弟子规另解 第三课
弟子规另解 第二课
弟子规

上一篇(弟子规另解 第十三课) 回目錄 下一篇(弟子规另解 第十一课)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尊贵的安阳仁波切即将抵达台湾弘法- yam天空部落
普巴金刚修法共通功德利益
助印准提丛书—观世音菩萨六字真言
了义大手印祈请文--殊立手印佛学中心
劝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自由電子新聞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