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瑪巴拉吉祥智勝林元月法訊 *入菩薩行論 瑪哈嘎拉暨彌陀天法超渡法會 夢參老和尚台中普濟禪寺皈依暨開示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僧侣「修行」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噶举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3 16:01:14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23 15:48:34   编辑部 报导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僧侣「修行」研究-以西藏江达县宗南寺为例

佛教「修行」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语词,但是对於「修行」的概念却一直是莫衷一是。本论文从佛教史的发展过程简略探讨修行的概念,并由西藏宗南寺僧侣,以及宗南寺最重要的转世仁波切-宗南嘉楚仁波切的思想和佛教事业来研究佛教修行的概念,并且比较台湾汉传佛教主流「人间佛教」的思想,重新赋予现代佛教「修行」的意义。


本论文除了绪论以及结论外,一共有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佛教「修行」概念的产生与演变,笔者试图以资料分析的方式,从佛教的小乘、大乘、金刚乘演变及发展过程中,探讨佛教「修行」的定义与概念,并从其中找出共通的修行观念。第二章宗南寺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则是笔者深入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在西藏偏僻山区,拜访实修为主的宗南寺,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访查当地的自然人文背景及教派渊源、主要祖师及相关的重要人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及文化背景交代。第三章宗南寺僧侣背景及学习内容,除了介绍宗南寺的僧侣背景外,并对噶玛噶举派重要的修行法门「那洛六法」、「大手印」以及宗南寺特有的「耳传传承」内容,还有一般出家与在家都非常方便修行的「尼聂」或「纽聂」的修行方法略作介绍,章节最後藉由对长期闭关行者堪千仁波切的访谈与对话,作修行概念与闭关方式之探讨,希望能了解噶玛噶举传承的传统「修行」概念。


第四章宗南寺觉姆在亚青寺的学习,则研究宗南寺出家女众到宁玛派寺庙亚青寺学习的情形,并藉此探讨修行者对不同教派的教法学习,是否产生干扰或矛盾的影响。第五章从寺(山库寺)的僧侣学习与UTBF(宗南联合佛教基金会)组织,则是针对宗南嘉楚仁波切-宗南寺最重要的转世仁波切,目前的佛行事业与修行观念运用的关系研究。第六章现代文明与古老闭关方式的探讨,则针对宗南嘉楚仁波切在现代文明与古老闭关方式的统整融合过程中,对「修行」所做的诠释,并且参照目前台湾最主要的四大佛教团体关於「人间佛教」的精神加以探讨,从而藉此找出佛教适合现代人的修行方式。

本文希望藉此相关研究,定义佛教「修行」概念,并提供现代人适合自己「修行」的观点。  简易查询  

 

 

◎本文延伸阅读与佛法研究资料库- ◎本文延伸阅读与佛法研究资料库-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政治大学图书馆NCCU网站 

国立成功大学数位论文全文 系统     台湾师范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NTU LIBRARY

佛教高阶经营师与讲师培训班-国际学士院主办〈一年培训 後可衔接 国际学士院营管理硕士﹝一年取得﹞-资格大专毕*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不限科系*只酌收成本及材料费*利用星期六或日半天上课*2009年3月开课*电话报名   02-27196686  02-27196686     

◎经营研究高阶人才培养 摇篮 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CHANG,Jiunn-yih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EDUCATION: Ph.D. of Uralic and Altaic Studies, Indiana University, U.S.A
COURSE: Tibetology, Ethnic Arts and Religions, Minority Education
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

指导教授:张骏逸

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95/硕士/研究生:董凯书   指导教授:张骏逸





绪论
问题意识 1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环绕主题 3
研究方法 3
田野背景 7
第壹章 佛教「修行」概念的产生与演变
第一节 佛教「修行」概念的产生与小乘佛教 9
第二节 大乘佛教 17
第三节 金刚乘佛教 23
第四节 佛法的「修行」意义 27
第贰章 宗南寺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第一节 宗南寺地理位置与建筑配置 32
第二节 噶玛噶举派教法史与密勒日巴传记 40
第三节 宗南寺的转世祖古世系 56
第四节 藏传佛教寺院架构与宗南寺组织运作 61
第参章 宗南寺僧侣背景及学习内容
第一节 僧侣背景及修行次第 71
第二节 那洛六法、大手印与耳传教法 77
第三节 尼聂与纽聂 86
第四节 关於修行的概念与闭关方式之探讨 91
第肆章 宗南寺觉姆在亚青寺的学习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女性出家沿革 99
第二节 亚青寺的人文与自然背景 108
第三节 亚青寺的教法传承 119
第四节 宗南寺觉姆学习的传承探讨 126
第伍章 从寺(山库寺)的僧侣学习与UTBF(宗南联合佛教基金会)组织
第一节 山库寺的自然与人文背景与僧侣学习 137
第二节 UTBF(宗南联合佛教基金会)组织 141
第三节  TIA(宗南国际私立高级中小学)与大印山计画 148
第四节 新旧交接的佛教事业 153
第陆章 现代文明与古老闭关方式的探讨
第一节 从古老传承的保存到哈佛博士祖古 155
第二节 「闭关」与学习佛法的关系 158
第三节 台湾的人间佛教与宗南嘉楚仁波切修行观念之比较 160
第四节 「修行」定义的现代诠释 165
结论 169
中文专书
C.恩伯、M.恩伯着,杜杉杉译
《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Danny L. Jorgensen 着,王昭正、朱瑞渊译
《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6月初版一刷。
 
David M Fetterman 着,赖文福译
《民族志学(Ethnography:Step by Step)》,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一刷。
 
Floyd J. Fowler, Jr 着,王昭正、朱瑞渊译
《调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6月初版一刷。
 
Harris M. Cooper 着,高美英译
《研究文献之回顾与整合(Integrating Research)》,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一刷。
 
Lee Sannella着 梅心译
《拙火经验(The Kundalini Experience)》,台北,方智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四刷。
 
W?特里尔哈斯
《宗教心理学大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着,刘立千译
《土观宗派源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法)石泰安着,耿昇译
《西藏的文明》,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1月一版一刷。
 
 
王春华
《藏密瑜珈的奥秘与传奇》,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一版一刷。
 
弘学主编
《藏传佛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3刷。
 
吕澂
《西藏佛学原论》,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
 
多识仁波切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集萃》,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4月。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阿底峡尊者掘藏(公元11世纪)
《柱间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
 
阿逸多法自在着,陈济博译
《俱生契合深导了义海心要》,密乘出版社,1981年。
 
冈波巴大师着,张澄基译
〈冈波巴大师传〉,《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台北,法尔出版社,2001年2月。
〈教言广集零选〉,《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台北,法尔出版社,2001年2月,第278页。
 
法仓宗巴?班觉桑布着,陈庆英译
《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一版二刷。
 
拉聪仁千南嘉(西藏疯行者仓雍黑鲁嘎之大弟子)着
《那洛巴生平及教法》,台北,正法眼出版社,1999年1月。
 
妙心杂志编辑部
〈台湾佛教辞典选刊〉《妙心杂志》第五十期,台南,妙心杂志出版,2000年2月1日。
 
班班多杰着
《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青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一版二刷。
 
仓雍黑鲁嘎(西藏疯行者,札通嘉波,1452-1507)着,张澄基译注
《密勒日巴大师传》,台北,慧炬出版社,1999年12月。
 
仓雍黑鲁嘎(札通嘉波,1452-1507)着,邱扬宗巴仁波切等译注
《马尔巴》,台北,正法眼出版社,1999年1月。
 
格勒
《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一版一刷。
 
索南坚赞着,刘立千译注
《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
 
 
索达吉堪布
〈密宗虹身成就略记〉,《慧光集(一)-密宗断惑论》,台北,宁玛巴喇荣三乘法林佛学会,2002年3月二版一刷。
 
第一世蒋贡公珠(康楚)仁波切着,丹增善慧法日汉译
《蒋贡公珠闭关法典》,香港,盘逸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郭敏俊着
《佛教简史》,北县汐止,大千出版社,2005年10月初版。
 
张月娇撰文整理
〈宗南联合佛教基金会简介〉,《台北市宗南学佛会会刊第四期》,台北市,2001年8月。
 
张怡荪主编
《藏汉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张云盛总编辑
《中华民国密勒日巴佛学研究会专刊》,台北市,1997年4月初版。
 
措如?次朗着,王世镇译注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史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4月一版二刷。
 
陈念萱
《寻找上师》,台北,橡树林文化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八刷。
 
陈玮
《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社会研究》,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年5月一版一刷。
 
堪布卡塔仁波切
〈证悟的女性〉,《证悟的女性》,台北,宝鬘印经会,1995年11月。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着,陈庆英译
《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一版二刷
 
温普林
《苦修者的圣地》,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二版一刷
 
杨堃
《民族学调查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0月。
 
满义法师
《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20日初版。
 
德吉卓玛
《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
 
刘立千
《印藏佛教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一版一刷。
 
(五代.後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卷197,〈南蛮西南蛮传〉,台北,鼎文书局,2000年12月9版。
 
噶玛恰美仁波切着,嘉初仁波切讲述,丁乃筑、杨弦译
《解脱大道-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台北,圆神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嘎玛?弥觉多吉 着,张新安译
〈日琼巴传〉,《藏密大师》,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
 
(英)玛丽?帕特?费舍尔 着,杜红译
《亲历宗教-东方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11月。
 
蓝吉富
〈台湾佛教之历史发展的宏观式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1999年7月出版
 
(唐)大总持寺沙门辩机撰 三藏法师玄奘译
《大唐西域记》 (卷4),台北,广文书局,1969年7月初版。
 
释圣严
《圣严法师学思历程》,台北,正中书局,1996年1月初版九刷
 
论文
(美)Trungram Gyaltrul Rinpoche Sherpa 着
《Gampopa, the Monk and the Yogi: His Life and Teachings》,美国麻州,哈佛大学(Harvard Unibersity),2004年9月
 
林崇安
〈西藏大手印的思想〉,《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第21期》,1994年12出版。
 
许渊钦
《冈波巴《解脱庄严宝论》之研究-以基道果为中心之探讨》,台北: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6月。
 
刘哲安
《直贡替寺与直贡噶举派教法》,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6月。
 
刘婉俐
〈空行母与藏传佛教上师传记〉,《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七期,2002年7月。
 
苏淑贞
《《密勒日巴大师全集》研究》,高雄:中山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6月。
 
网路资料
Trungram International Academy
'About us', http://www.tia.edu.np/about.php,检索日期:2004/12/7。
 
中台山
〈第五课-十二因缘(一)〉,《中级佛学》,http://www.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b05.htm,检索日期:2006/12/3。
 
宗南联合学佛会官方网站
〈UTBF事业项目概览〉,http://utbf.org,检索日期:2004/12/7。
 
宗南嘉楚仁波切
〈思维出家是否修行的必然之路〉,http://alicerun.com/bel12.htm,检索日期:2004/12/7。
 
佛教世界
http://www.tibetbuddhism.org/master/nyingmapa/changgenarui/changgenarui01.htm,检索日期:2004/12/7。
 
密宗法会资讯中心
〈仲让寺-仲让仁波切简介〉,http://tw.club.yahoo.com/clubs/PROGRAM,检索日期:2004/12/13。
 
财团法人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
〈藏传佛法概要〉,http://www.tibet.org.tw/develop.htm,检索日期:2006/12/3。
 
桑滇喇嘛、喇嘛多杰、喇嘛敦珠口述,滇津朗达整理
〈宗南寺介绍〉,网址:http://egeon.moo.jp/utbf-tdc/tr.htm,检索日期:2005/1/17。
 
第八世吉噶仁波切勒津拉秋多杰
〈第八世吉噶仁波切勒津拉秋多杰〉,http://www.zigar.org/Chi/biography.htm,检索日期:2005/1/17。
 
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
〈噶举派教史〉,1997/8/25台北市宗南学佛会,http://milarepa.nanae.st/kakyu.htm,检索日期:2004/12/11。
 
喇嘛网
〈金刚乘的涵义与殊胜〉,http://www.lama.com.tw/11_say/f2.htm,检索日期:2006/12/3。
 
马西屏
〈有佛法、就有办法〉,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gb226/p06_4.asp,检索日期:2006/5/14。
 
高希均
〈台湾的「星云奇蹟」──人间佛教在宁静中全球兴起〉,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gb226/p06_1.asp,检索日期:2006/5/14。
 
杨千惠
〈神圣空间中的女性研究─家、精舍、禅寺的连结〉,网址:http://www.geog.ntu.edu.tw/research/paper2003/R89228015/my%20webs/ch4.htm,检索日期:2006/5/14。
 
单国玺
〈星云在人间〉,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gb226/p06_5.asp,检索日期:2006/5/14。
 
道孚县旅游局 周羿翔
〈走婚大峡谷〉,http://www.gogocn.com/daochengtour/renwen/dczouhun.htm,检索日期:2005/4/7。
 
宁玛资讯
〈白玉亚青寺简介〉,http://www.nmzx.com/Dzogchen/zh/jj.htm,检索日期:2004/12/7。
 
缅甸雷迪大师(Ledi Sayadaw),台湾蔡文熙中译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37/37.htm,检索日期:2006/12/3。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
〈最新讯息-西藏佛教大师堪布晋美彭措仁波切圆寂〉http://www.tibet.org.tw/hotnews-2/hotnews-169.htm,检索日期:2004/12/7。
 
苏曼寺
〈苏曼寺〉,http://prog.mars-lab.idv.tw/kagyu1-0/Functch/temple/zurmang/suman_temple_.htm,检索日期:2004/12/11。
 
释见豪
〈巴利语〉,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78/78l1.htm,检索日期:2006/12/3。


延伸阅读:【数位佛学院】【利美知识



绪论
问题意识
在所有的宗教里,多少都有关於「修行」的概念,虽然每个宗教的观念与解释都不尽相同,但大体而言,却是极为相似的。而在佛教中,由於大乘、小乘、金刚乘的分别,对佛法教义有不同的着重概念,还有许多文化上的差别,以至於对修行也有不同的方式。在这些不同的方式中,修行是否不不同的涵意?各宗派的修行内涵是否不同?哪一个宗派才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的真正意涵?其他宗派是否已经背离佛教修行的精神?藏传佛教里的特殊修行方式是否真的可以立即成就?本篇文章将针对藏传佛教之噶玛噶举派里宗南寺喇嘛的修行内容与宗南嘉楚仁波切对修行的概念来加以探讨。
 

研究动机与目的
藏传佛教在修行的观念上有其神秘与严谨的理论基础。根据相关资料,经由这些修行理论而「成就」 的人相当多,甚至因此形成一个一个的教派。藉由这些教派祖师所流传下来的「法门」或「教法」-即修行的方法与诀窍-让更多的信徒与教众达到「成就」的境界,形成藏传佛教有别於一般宗教的特殊现象,更增添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


至於藏传佛教的各教派修行方式,有所谓根(基)、道、果,或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修行次第。关於噶玛噶举派的修行内容与过程,则可大概分成几个部分,即「对上师绝对的信心」、「慈悲心与菩提心的培养」、「忏悔业障与增长福德」、「本尊(;A- .3,)仪轨与咒语的念诵」、「闭关与口诀修法的实际修练」,其中前五项可以一起修学,第六项则需要得到上师认可之後才可以进行,每一个完整的本尊仪轨内容都会包含这些内容。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中,由於噶玛噶举教派的祖师密勒日巴「居深山,绝往来,少饮食,不倒单 」,艰苦修行而成就的故事,使许多藏传佛教的信众,认为艰苦的闭关修行是修行者达到成就的必然要素之一,甚至在汉传佛教之中,也有相同的艰苦修行的行为,如已故的台北土城广钦老和尚,也是以与外隔绝的闭关及不倒单的修行方式得到信徒的敬仰。而目前被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为密勒日巴化身 的转世「祖古(3=- {,} -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其在西藏的祖寺-宗南寺,则仍然保留艰苦修行的传统,有别於一般西藏的藏传佛教寺庙。尤其第三世宗南嘉楚仁波切曾居住於宗南寺附近的山洞二十多年,粗布少食的苦修生活就如同密勒日巴时期生活一般,因此许多当时有名的藏传佛教大师,不分教派,莫不向其学习教法与佛学,宗南寺出家僧众亦因此相当众多,为宗南寺最昌盛的时期。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所有宗教受到迫害,第三世宗南嘉楚仁波切亦因此在牢狱中往生,宗南寺的教法传承也因而受到破坏。


转世以後的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不但因为是密勒日巴的化身而受到尊崇,更因为第三世宗南嘉楚仁波切的苦修实修而受到西藏人极大的景仰,尤其目前在四大教派的重要实修的仁波切及祖古里,许多都曾经是第三世宗南嘉楚仁波切的弟子,因此转世以後的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所代表藏传佛教的实修教派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一点可在噶玛噶举派及宁玛派的最高精神领袖,十六世大宝法王及顶果钦哲法王对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的许多预言中得到验证。为此,十六世大宝法王还亲自为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撰写长寿祈请文,教导所有噶玛噶举派的教法;在所有的转世祖古里面,请年幼的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写龙王咒;帮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寻找当时噶玛噶举当时最优秀的闭关实修喇嘛-堪千仁波切,作为亲教师;甚至集合所有的噶玛噶举教派喇嘛与祖古,带着年幼的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领导大众一起走入新建的闭关中心……,这里面所代表的涵义,在在说明了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在噶玛噶举教派里的重要性。


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从小也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母亲怀孕之後就无法荤食的「胎里素」,出生时的透明肚皮,过目不忘的聪明智力,每次都轻松拿到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自修学成十多国语文的语言能力,还有得到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做到的,而这种由与世隔绝的苦修方式到进入世界学术的领先殿堂的巨大转变,更是值得深入探讨。还有宗南寺对传统藏传佛教的坚持与执着,就算在中共的残暴统治之下,仍然有许多僧众愿意以生命来换取对宗教的信仰,并且保留了艰苦的修行模式。当时一直留在寺里的僧众,在整个西藏中算是相当多的。因此选择宗南寺,选择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作为研究噶玛噶举教派的「修行」研究,更有由其特殊的背景与意义。


从宗南寺及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来探讨修行,尤其苦修的现象,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动机,找出现代人的修行方式,则是本论文的最终目的。
 

环绕主题
由於文革期间,所有相关文件与资料均付之一炬,所以笔者希望以学术上的理论与方法,从断简残篇及各种相关史料,配合民族志田野调查的方式,探讨宗南寺喇嘛之修行,并根据宗南嘉楚仁波切观点与台湾佛教的发展过程,为研究藏传佛教修行内涵提供相关资讯与材料。在内容上将以相关的佛教历史论述及重要的修行内容加以探讨,并深入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中以苦修闻名的宗南寺,了解其中僧侣的修行过程;并以宗南寺里历代皆以苦修为主要修行方式,受到藏人尊崇,本世却是第一个拿到哈佛大学比较宗教学博士学位的宗南嘉楚仁波切,来了解佛教修行的概念,以及回顾台湾人间佛教,与宗南嘉楚仁波切对佛教观念之间的比较,思考一个适合现代人的佛教修行方式。


本文试图以民族志的方式纪录宗南寺的相关地理及人文背景,以民族学的概念观察其文化变迁及宗教涵化,以佛学的观点来了解相关理论,以藏学的内涵呈现西藏宗教文化的面貌。


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有三:一为历史学及相关资料的史料分析。尽可能蒐集相关史料与民间传说,将其比较分析,使之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事件。其二为采取民族学田野工作的「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以进行「参与观察」并真实纪录被研究者的行为现象。三为对特定人物进行深度访谈,以了解各种行为模式最初的形成原因,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影响。
关於史料或资料分析方面,本文采用David M. Fetterman、Danny L. Jorgensen与Harris M. Cooper提出的一些观点作为资料分析上的依据。例如:
研究者产生构想,并大胆推测出合乎逻缉及有用的看法,当然研究者不可避免地要退一步看看资料是支持还是反驳这些新的论点,但只透过线性、规则性的方式是无法做到的。还需要传统辛苦的研究才行,但弹性思考和天马行空的联想则是产生这些新观点的催化剂。


许多研究观点的产生,必须藉由他人的研究基础与资料,但是不管任何研究的结论为何,还是必须回到田野之间来作印证。所有论点必须在田野中不断产生、反驳、修正,经过多次来回的程序之後,才能真正建立。当然弹性与天马行空的思考是跳脱传统学术箝制的方法,尤其一个民族学学者在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限制下,往往很难思考并理解异民族的许多思维模式与观念。因此这种弹性与天马行空的思考,似乎成了一个民族学学者或研究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民族志学家的工作不只是从内在或局内人的观点蒐集情报,也要了解来自外在或外界社会科学上的看法为何。民族志学家对整个体系的解释可能不同於田野中或专业会议上的其他人。然而,对事物和环境的基本描述应该要和当地人或共事者所熟悉的一样(除了说明异常行为或发现新概念的过程)。


这个观点也是笔者在田野过程之中不断反覆思考,并自我提醒的重点之一。田野当事者与所谓专业研究人员,对相同的事物本来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这并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而是看事情的角度与立场以及价值观不同的关系。一个民族学学者如何站在自己的立场,如何与田野当事人取得相同的共识,如何精准描述事物与环境,甚至不同於一般人所认知观点的阐述,也是一个田野工作者必须时时谨记在心的。


科学可能是盲目的,有时候更是有意如此,对其资料未预期的或不同的解释,以及反抗对其理论的忠诚……虽然如此,但是科学的方法通常有责任增加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了解,虽然它有瑕疵,但它仍然保持让我们保持远离直觉信仰的偏误,和检验这些信仰的直觉方法之最好手段。


对一个宗教观强烈的信仰者而言,对科学中许多关於宗教上的解释大多嗤之以鼻,认为科学有其局限性,更无法认同其对许多未知事情的说法。而宗教的主观性与神圣不可侵犯或怀疑的特性,也一直是科学研究者所无法接受的,因此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之间,往往产生许多的落差与矛盾。Harris M. Cooper的这段话无疑对这种现象产生当头棒喝的作用,或许许多的研究方法、观念与理论需要做一些调整与改变,但宗教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也必须经过科学的检验方有其意义,这也是证明宗教神圣性的最好方法。也因此需要更多对宗教信仰有强烈信心,也对科学研究有相当程度的学者,深入将两者的研究作结合,来证明宗教的神圣性,以嘉惠更多的人群。


关於田野调查方面,本文尝试采用David M. Fetterman与Danny L. Jorgensen提出的一些观点作为田野调查的准则。例如:「田野调查最重要的是身历其境去观察,去问似乎是愚蠢但却有洞察力的问题并写下所见所闻。」


此为笔者此篇论文的主要依据概念,因为笔者本身并非藏族人,对西藏的了解仅能从一般的相关书籍及所认识的藏人、仁波切与喇嘛身上来获得,如果想深入了解相关的资讯与内涵,则必须重新参与其生活方式,观察并体验其生活内容,从细微的地方去访问了解,才能真正了解其生活的特质。


「成为『目标现象』是一种直接进入人类生活形式、取得直接经验的参与观察策略……。在使用这种策略时,研究者必须要能在圈内人的观点和分析的架构之间进行转换。」 在一个几近封闭的地方从事田野工作,很容易就成为「目标现象」,在这种情形下,观点与分析架构的转换其实是一大挑战。藉由Danny L. Jorgensen的提醒,如何巧妙转换这种现象并获得田调所需的资料,是笔者在田调过程中最大的一个收获。


「我们所得到的每一项归纳结果,都是为了寻求理解而做的释义。但是没有任何一种释义是绝对或完整的。释义就是一种对理解及启发的永恒追求。」 任何研究,不管其结论为何,都只是一个过程,而随着时间的增加与更多资料及研究方式、观点的不断创新,新的研究成果也会不断出现。若将人类的历史拉长,这些成果终究只是其中的一个极小部分,是在当时文化认知上的释义而已,距离真理的追求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也是身为学者或研究人员,所以要不断地激励自己的一个观念。
本文的写作,在Harris M. Cooper的影响下,试图以一位佛教信徒的身分将一些宗教修行的内容作民族学上的纪录与探讨,不过作者能力有限,学术的体例与训练亦有待加强,尚希望各位学术先进能不吝赐教,多加指导。


田野背景
1. 2003年7月至9月:台湾-香港-广州-西宁-玉树-德格-玉树-西藏宗南寺(从西宁到玉树的行程,笔者主要是拜访一些藏传佛教的相关人士,并且从中取得一些相关资讯与资料。而宗南寺是主要田调地点,到宗南寺後停留三个星期。从事实际的田调,包括与其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且参与重要法会。)-玉树-西宁-成都-黄龙、九寨沟-成都-拉萨(从宗南寺到拉萨的行程,原本想直接由宗南寺经昌都到拉萨,但是由於大陆相关法规的限制,只能由成都到拉萨,加上当时由玉树到成都的路途比较危险,因此只好先到西宁,再由西宁转成都到拉萨。在成都期间由於入藏申请未下来,因此转至黄龙、九寨沟寻找相关资料,以及翻译相关文件。到拉萨的主要目的在於与创寺的寺主第七世宗南仁波切访谈,并拜访噶玛噶举的祖寺-「祖普寺」 )-成都-香港-台湾。共为期两个多月。


2. 2004年7月至9月:台湾-香港-成都-玉树-康定-四川亚青寺(此次川藏公路北线大部分都已修复,故直接由成都到玉树。在玉树与宗南寺相关人员会合後,由他们带笔者到主要田调地点亚青寺。亚青寺受到中共相关部门的严格管制,一般人无法接近,尤其是海外人士,政府公营工的公交车并无班次可以到达,只有民间使用淘汰的公交车,一天两班由康定到亚青寺。搭车地点则是远离公交车站牌的某藏人旅店。笔者到亚青寺後停留三个星期,跟着宗南寺「紮巴」(藏文,即男出家众)与阿尼(藏文,即女出家众)一起吃饭、劳动与学习,并做田野调查。阿尼们并空出一间寮房,让笔者一个人住在女众寮房中,体会其居住的情形。)-玉树-西藏宗南寺(10天,本次在宗南寺主要体会宗南寺僧侣的修行过程,由於宗南寺僧侣的修行太过艰苦,因此笔者只做短时间嚐试,包含7天山洞「纽聂(/%- $/?,)」闭关,以实际了解闭关过程。)-玉树-康定-成都-香港-台湾。共为期两个多月。


3. 2005年5月:尼泊尔加德满都T.I.A.(Trungram International Academy,宗南国际中小学学院)、U.T.B.F.(United Trungram Buddhist Foundation,宗南联合佛教基金会)、山库寺共10天。本次田调主要目的,在了解U.T.B.F.与T.I.A.的运作情形,以及山库寺相关历史、僧侣的背景、修行内容与方式。

4. 2005年8月:尼泊尔加德满都T.I.A.、U.T.B.F.、山库寺共7天。同5月行程,对遗漏及不清楚部分再次补强。
本论文的田野设计,在於对宗南寺的民族志纪录,衍伸对亚青寺的相关内容比较,再藉由尼泊尔山库寺的现况介绍,来了解西藏寺庙文化的内涵及相关演变。并藉由宗南嘉楚仁波切目前的佛行事业与台湾人间佛教的比较,重新定义「修行」的意义。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相關文章:
藏传佛教「他空见」研究─以国燃巴《辨别正见》为中心
藏传佛教格鲁派之教育研究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美学观─以中观思想为中心
藏传佛教临终解脱的临床路径
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空性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
藏传佛教中的龙树中观思想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
藏传佛教修行次第
藏传佛教戒律及其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
藏传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

上一篇(宗萨钦哲仁波切电影作品中) 回目錄 下一篇(西藏佛教转世制度之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萨迦?哦巴Sakya Ngorpa - Yahoo!奇摩部落格
◎嘉义市宁玛巴密宗光明佛学会-成就自在 贝诺法王迅速转世祈请文
儿童阅读计划-一粒麦子基金会
Dalai Lama speaking in Long Beach Extended
供养施食集资法要教授

赞助网站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佛教藝術
台灣會議中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