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五)觀音菩薩下煙供超度法會 堪蘇洛桑昂旺仁波切圓寂-同心念佛 【世界展望會-第18屆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公益募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藏传佛教临终解脱的临床路径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3 17:55:24
學習次第 : 无

喇嘛网 日期:2009/12/23 17:53:20   编辑部 报导

藏传佛教临终解脱的临床路径   指导教授:王惠雯

临终时的念佛、超度等各种法事,要使亡者得解脱或往生的关键,是要把握关键的解脱机会,重点在於心性方面;并不只是追求心灵慰藉、情绪安抚而已。这是藏传佛教的独特诠释。

本论文即依藏传佛教祖师莲花生大士的岩传法门-《寂静忿怒密意自解脱深法.六中有圆满次第导引》(简称《六中有自解脱导引》),论述於轮回中如何自解脱,尤其於临终中有时期的自解脱法,并依其导引建立临终助成解脱的模式,形成临床路径的实践方法。

根据佛教一般的观念主张:众生均具佛性,因一念无明而致心性歪曲-以「二取」分别及「名言」概念执着的习气认知万法,无法体悟万法空无自性的真相,而致迷失於轮回五蕴中。而强调自解脱法属藏传佛教宁玛派无上瑜伽密续的大圆满法,亦即一切万法均是佛性或本觉所「任运」「自显现」,只要心性自然不歪曲,当下认证佛性,即达「自解脱」的境界。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根据本论文研究,拟提出一个临床路径做为临终关怀的基本模式(准则):当临终者死相具足时,应当要做到「身要」、「语要」、「意要」,做为助缘,掌握颇瓦法的修证要领,进而达成澈见如实相的自解脱之观要。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6/硕士/096HCHT0189023

研究生:陈国显  指导教授:王惠雯






目录.............................................................................................................Ⅳ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主旨..............................................................................1
第二节 研究背景、目的.................................................................2
一、临终关怀与安宁疗护........................................................2
二、藏传佛教.............................................................................3
三、建立往生、解脱模式的依据...........................................5
第三节 文献依据及研究方法..........................................................7
一、主要诠释文本......................................................................7
二、文献背景-岩传传承........................................................9
三、本文研究的文献理路、脉络.........................................12
第四节 现代学者研究的回顾......................................................14
第五节 本文内容纲要...................................................................17

第二章 藏传佛教-无上瑜伽密续的理路

第一节 轮回、解脱的理论建立..................................................18
一、唯一根本...........................................................................18
二、轮回及涅盘.......................................................................21
第二节 无上密续-宁玛派内三密续.........................................25
一、界、智无二........................................................................25
二、续的密义–根道果..........................................................28
三、藏传其他各派对於无上密续的观点............................33
四.、小结...................................................................................37
第三节 根、道、果的理论与应用..............................................38
一、根与自显现.......................................................................38
二、道的实践............................................................................50
三、上师相应法(或上师瑜伽)..............................................55
四、颇瓦(phowa):临终时的转化或迁识.............................60
五、小结...................................................................................62
第四节 金刚身................................................................................62
一、总说....................................................................................62
二、格鲁派大师及学者的论说.............................................65
三、脉、气、明点...................................................................67
四、脉、气、明点的运作......................................................74
第五节 界、智双运 ......................................................................79
一、见地....................................................................................79
二、界、智双运........................................................................80

第三章 藏传佛教对於临终中有的论述

第一节 临终中有的定义................................................................86
一、中有的定义......................................................................86
二、死亡次第...........................................................................86
第二节 临终中有的变化 ..............................................................88
一、临终死亡的定义.............................................................88
二、上根器、中根器者的死法.............................................89
三、有情的的临终变化-死亡次第....................................90
四、死亡的意识变化或死亡的过程....................................96
第三节 临终中有解脱的关键.......................................................98
一、执实之习气或妄想暂停止运作..................................101
二、根位光明显现................................................................102
三、止观觉照力....................................................................103

第四章 建立临终往生、解脱的临床路径

第一节 认识临终状态..................................................................105
一、死时为道续、果续.......................................................105
二、死亡准备........................................................................106
第二节 临终中有之导引............................................................108
一、净除................................................................................108
二、令根器成熟的练习:往生(练习).........................110
第三节 往生实践..........................................................................115
一、法身往生........................................................................115
二、报身往生........................................................................120
三、化身往生........................................................................122
四、强制往生(刹那往生)...............................................124
五、凡庸往生.........................................................................126
六、念诵《中有大闻解脱》...............................................128
第四节 往生和解脱的实践路径..................................................132
一、前行................................................................................133
二、正行.................................................................................133
三、结行...............................................................................133

第五章 佛教与临终关怀的实务

第一节 对於现行临终助成往生或解脱模式的省思..............135
一、FPMT(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Mahayana Tradition)的临终助成模式探讨............135
二、《一念莲花:生命关怀教育手册》 .........................137
三、惟觉老和尚的开示......................................................138
四、印顺法师开示...............................................................139
第二节 临床路径之建立-内、外环境之确立与设计........140
一、理念原则的应用...........................................................140
二、建立临终医疗临床路径的可能性............................141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藏传临终教授之理解和诠释........................................146
第二节 思考临床路径的建立模式及可能性之探究...............147




参考资料
Ⅰ﹒古典文献译着
A﹒大正藏
明 法贤译,《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大正藏8:No. 244。
刘宋 求那跋陀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藏12:No.353。
姚秦 鸠摩罗什译,《维摩结所说经》。大正藏14:No.475。
唐 善无畏 等译,《大毘卢遮那佛神变加持经》。大正藏18:No.848。
唐 圭峰宗密禅师着,《禅源诸铨集都序卷上》。大正藏48:No.2015。
 
B﹒西藏典籍译着
巴珠仁波车 着,堪布索达吉 译,《普贤上师言教》。台北市:宁玛巴喇荣三乘法林佛学会,2000年。
马尔巴上师 译,余万治,万果 汉译注,《藏传密宗气功-那洛巴六成就法》。台北市:百通图书,1998年。
摧魔洲尊者 造论,许锡恩 译,《宁玛派次第禅》。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
莲花生大士 着,永殿侣握、吉美切林 译,《莲花生大士祈请文集》。台北市:全佛文化,1995年。
莲花生大士岩藏,事业洲尊者(噶玛林巴)岩传,谈锡永繙译,《六中有自解脱导引》。香港:密乘佛学会,1999年。
莲花生大士 岩藏,事业洲尊者(噶玛林巴) 岩传,谈锡永 繙译,《六中有自解脱导引》。香港,密乘佛学会,1999年。
莲花生大士 岩藏,事业洲尊者(噶玛林巴) 岩传,许明银 繙译,《中有大闻解脱》。香港,密乘佛学会,2000年。
Ⅱ﹒当代着作
A﹒中文译着
H.SADDHATISSA 着,姚治华 译,《佛教伦理学》。台北市:黎明文化事业,1993年。
巴楚仁波切 着,《慧光集-普贤上师言教》。台湾:宁玛巴喇荣三乘法林佛学会,2000年。
不败尊者 造,沈卫荣 译,谈锡永 释,《幻化网秘密藏续释-光明藏》。香港:密乘佛学会,2001年。
不败尊者 造论,谈锡永 译注,邵颂雄 导读,《决定宝灯》。香港:密乘佛学会,2002年。
扎勒那措朗着 造论,丹增善慧法日 汉译,《普显诸法本性大手印内义明炬论》。香港:盘逸有限公司,2002年。
扎勒那措朗着 造论,单增卓津 汉译,《普显中有共义正念明镜论》。台湾,盘逸有限公司,2005年。
史怀哲 着,梁祥美 译,《史怀哲自传-我的生活与思想》。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2年。
尕藏加 着,《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吕澂 着,《西藏佛学原论》。台北县:大千出版社,2003年。
余德慧 等着,《临终心理与陪伴研究》。台北市:心灵工坊文化事业,2006年。
宗喀巴大士 造,丹增善慧法日 汉译,《深道那洛六法导引次第论?具三信念》。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0年。
宗喀巴大士 造,宝法称 译,《新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及密续心要》。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0年。
宗喀巴大士 造,宝法称 译,《大威德金刚-证分教授汇编》。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0年。
东杜法王(Tulku Thondup),丁乃竺 译,《无尽的疗癒-身心觉察的禅定练习》。台北市:心灵工坊文化,2001年。
东主才让 着,《藏传佛教-密宗奇观-虹化之光》。台北县:大千出版社,2002年。
周真贞,姜达宇 着,《一念莲花:生命关怀教育手册》。台北市:财团法人圆觉宗智敏慧华金刚上师教育基金会,2006年。
索甲仁波切 着,郑振煌 译,《西藏生死书》。台北市:张老师,1996年。
洛桑杰嘉措 编着,《图解西藏密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洛桑杰嘉措 编,《图解大圆满》。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格西 格桑嘉措 着,崔忠镇 译,《大乐光明》。台北市:文殊出版社,1988年。
格桑曲吉嘉措 着,达多 译,《藏传释迦牟尼佛传》。台北市:商周出版,2003年。
贡却亟美汪波 着,陈玉蛟 译,《宗义宝鬘》。台北市:法尔出版社,2004年。
纽舒堪布仁波切 传授,丹增卓津 译汉,《大圆满见修教言》。台北县:盘逸有限公司,2005年。
娘.让.尼玛.沃瑟、桑杰.林巴 取藏,祖古.乌金 口授,刘婉俐 译,《空行法教:莲师亲授空行母移喜.措嘉之教言合集》。台北市:城邦文化出版,2007年。
顶果钦哲法王 着,杨书婷 译,《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台北市:橡树林文化出版,2003年。
顶果钦哲法王 着,丁乃竺 译,《如意宝:上师相应法》。高雄市:雪谦文化出版社,2006年。
无畏洲尊者 着,释念慈 译,《大圆满深慧心髓前行》。香港:密乘佛学会,1997年。
敦珠法王 等着,许锡恩 译,《九乘次第论集》。香港,密乘佛学会,1997年。
敦珠法王 造,邵颂雄 译,《敦珠新宝藏前行赞颂》。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
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主讲,《遥呼上师祈请文-噶举人法集(十一)》。台北市:宝鬘印经会,1998年。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北美开示录 ,《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美国,维吉尼亚大学,2000年。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单增嘉措 着,丹增善慧法日 汉译,《大圆满心髓-上册》。香港:盘逸有限公司,2002年。
第十二世广定大司徒仁波切(泰锡度仁波切)着,贝玛秋顿 中译,《根、道、果》。香港:慧眼杂志社,2006年。
杨坚噶威洛觉、衮谦滇贝尼玛 合着,法护 译,《生起次第释论集》。台北市:南天书局,1998年。
达照 着,《饬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谈锡永 着,《大中观论集》。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
谈锡永 导读,《维摩诘经导读》。台北市:全佛文化,1999年。
谈锡永 着,《生与死的禅法》。台北市:全佛文化,2005年。
图登耶喜喇嘛 作,释妙喜 译,《密乘入门》。台北市:菩提心文化,2005年。
谈锡永、邵颂雄 着译,《如来藏二谛见-不败尊者说如来藏》。台北市:全佛文化,2007年。
莲花生大士 原着,嘉初仁波切 讲述,杨弦、丁乃筠 译,《密宗大解脱法》。台北市:圆神丛书,1997年。
莲花生大师 着,达赫 译着,《图解西藏生死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刘立千 着,《刘立千藏学着译文集.杂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蒋贡公珠仁波切 造论,大堪布创古仁波切 解释,丹增卓津 汉译,《利益入道初业起证二分摄要》。香港:盘逸有限公司,2007年。
噶玛听列 着,《西藏十六位噶玛巴的历史》。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1年。
谛洛巴、那洛巴及法王喜饶嘉措 造论,丹增卓津 汉译,《格鲁传承那洛六法宝鬘集》。香港:盘逸有限公司,2004年。
龙青巴 造论,谈锡永 译释,《大圆满心性休息导引》。香港:密乘佛学会,1996年。
释慧开 着,《儒佛生死学与哲学论文集》。台北:洪叶文化,2005年。
听列诺布仁波切 着,单增卓津 汉译,《渡越妄念浪涛臻登三宝安乐彼岸白帆》。台湾,盘逸有限公司,2006年。
听列诺布仁波切 着,丹增善慧法日 汉译,《佛法胜共心要宝藏?金钥》。香港:盘逸有限公司,2001年。
B﹒英文着作
C. Alexander Simpkins and Annellen Simpkins,《Simple Tibetan Buddhism》。Boston,American:Tuttle Pub.,2001。
《Caring for the Dying》-A collection of advice for FPMT Hospice Services from Lama Zopa Rinpoche。New Mexico,American:FPMT,2002。
ERIK H﹒ERIKSON ,《Childhood and Society》。New York:NORTON & COMPANY,1950。
Lati Rinbochay & Jeffrey Hopkins,《Death,Intermediate and Rebirth》。USA:Snow Lion Pub.1980。
Tulku Thondup Rinpoche,《Peaceful Death Joyful Rebirth》。American Bosten:Shambhala Pub. 2005。
Ⅲ﹒学位论文
石世明 撰,《临留之际的灵魂---临终照顾的心理剖面》。花莲: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1999年。
甘丽华 撰,《依赖呼吸器老年病患家属照护之心理历程---临终关怀之省思》。嘉义: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2002年。
李函真,《中阴解脱的研究–藏传佛教中阴超度法的生死意识转化内涵》。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2004年。
许淑娟 撰,《「净土圣贤录」往生研究及在临终关怀之应用》。新竹:玄奘大学宗教学研究所,2007年。
林孟颖 着,《「中有」之研究》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宗教研究所,2005年。
曾静玲 撰,《佛教临终关怀义工的助念经验之探讨》。台北市:国立台北护理学院,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2003年。
颜建益 着,《〈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中有」相关议题之探究-以「中有救度」为核心〉》,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4年。
Ⅳ、期刊论文
Co-Shi Chantal Chao,《SPIRITUALITY IN HOSPICE PALLIATIVE CARE》。TAIWAN:Asia Pacific Hospice Conference 2001,Abstracts。
James W. Prescott,《Body Pleasure and The Origins of Violence》。“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November 1975,pp10-20。
Montagu A.,《The skin, touch, and human development》。“Clinics in Dermatology”,2(4):17-26, 1984 Oct-Dec.
Paul T﹒P﹒Wong,《The Scientific Study of Death Acceptance:Its Implication for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国立台北护理学院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2006年,pp1-27。
释宗惇 等着,《安宁缓和医疗之死亡准备》。安宁医疗杂志 2006:11:2:117-136。





相關文章:
藏传佛教「他空见」研究─以国燃巴《辨别正见》为中心
藏传佛教格鲁派之教育研究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美学观─以中观思想为中心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僧侣「修行」研究
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空性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
藏传佛教中的龙树中观思想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
藏传佛教修行次第
藏传佛教戒律及其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
藏传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

上一篇(西藏佛教转世制度之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世俗譬喻与解甚深义─《解)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见悲青增?格西说法-- Yahoo!奇摩
菩提心赞?宝灯论
中华民国宁玛巴智慧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中阴文武百尊超渡法会之功德
白财神White Jambhala

赞助网站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佛教世界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