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拉法教一日研習營 台南東山普願禪寺彌陀佛七法會通啟 心經.大日如來咒.阿彌陀佛.嗡嘛呢貝咪吽同聲祈福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戒律学纲要 十二 菩萨戒的内容与分列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19 08:27:37
學習次第 : 进阶

戒律学纲要(选录)十二

 

作者:

 

第二章 菩萨戒的内容与分列

  第一节  何谓菩萨戒
  我们明白了菩萨的意义之後,就应该接着讨论菩萨戒的问题了,因为菩萨之所以称为菩萨,并不是平空而来的,绝不可自己以为是菩萨,他就是菩萨了。菩萨之名,是由佛法而来,如要成为菩萨,自然要来求之於佛法。简单的说,菩萨是由於受了菩萨戒而来。又因诸佛均由於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所以菩萨戒是养育三世诸佛的摇篮。
  那麽,什麽叫做菩萨戒呢?菩萨所受的戒,称为菩萨戒,要做菩萨,必须先受菩萨戒。如梵网经中所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原,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不行菩萨道,虽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要行菩萨道,须受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一切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也是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的根本所在。佛子一词在大小乘典籍中的解释很多,根据大乘经论,以为必须是菩萨,始可因其有了成佛的种子而称为佛子。比如楞伽经以八地菩萨名为最胜子,佛性论以初地菩萨名佛子,璎珞经等则以十住菩萨名为佛子,梵网经则以凡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者,皆称为佛子;根据小乘如四分律的观点,以为凡是进入佛法大海,纵然是小乘,乃至仅受小乘的三归五戒,便是佛子。我们可以看出,大乘是以成佛的种子为佛子,小乘是以佛的弟子为佛子。如今所讲的大乘菩萨戒,所谓“佛子之根本”,当然是指成佛种子的根本了。
  梵网经又说:“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菩萨戒是一切诸佛成佛的根本原因,所以从因位上说,称为菩萨戒,从果位上说,便称为佛戒。故在梵网轻戒第四十一条中又称菩萨戒为“千佛大戒”。意思是说:过去庄严劫中的千佛是由於受持菩萨戒而成佛,现在贤劫中的千佛,也是由於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同样是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乃至推及过去三世三劫的千佛,未来三世三劫的千佛,过去无量三世三劫的千佛,未来无量三世三劫的千佛——总之,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一切诸佛,无一不是由於受持菩萨戒而得成佛。由此可知.菩萨戒的功能之大,是大得不可思议的了。


  第二节  菩萨戒的内容
  菩萨戒的可尊可贵,乃是由於涵盖而又超胜了一切戒的缘故。菩萨戒是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之外的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菩萨的身分,可在七众之中,也可在七众之外,优婆塞优婆夷可受菩萨戒,乃至比丘比丘尼也可受菩萨戒,这是存在於七众之中的加受菩萨戒。依梵网经说:“但解法师语,尽得受戒。”畜生乃至“神鬼的”变化人,都有资格受菩萨戒而称为菩萨,这是七众以外的单受菩萨戒。这些单受的菩萨,在发心的程度上说,虽然超过了小乘的七众,但他们在七众之中没有地位,也不能站在七众之前。因为佛制的次序,是以七众为准,而不以菩萨为准。
  菩萨戒的内容,是三聚净戒。所谓三聚净戒,一共只有三句话,但却包括了自度度人及上求下化的所有法门。这三句话是这样的:
  一、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
  二、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
  三、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在经中称这三聚净戒为:第一摄律仪戒,第二摄善法戒,第三饶益有情戒。所谓三聚净戒,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的三大门类的一切佛法,作为禁戒来持守。在小乘七众戒中,作恶是有罪的,不去积极地修善却不会有罪,杀生是有罪的,不去积极地救生,却不会有罪。所以小乘戒只能做到积极地去恶消极地修善,积极地戒杀消极地救生;菩萨戒则既要积极地去恶修善,也要积极地戒杀救生,把不修善与不救生,同样列为禁戒的范围。因此,菩萨戒是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了七众戒。
  三聚净戒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含无所不包的:摄律仪戒,涵容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威仪;摄善法戒,包罗了八万四千出离法门;饶益有情戒,概括了慈、悲、喜、舍,广度一切众生的宏愿与精神。
  所以,三聚净戒,也总持了四宏誓愿的精神!

 
 

    菩萨戒的内容,是三聚净戒;三聚净戒的精神.则无善不举,无德不备,无法不包,无大不及,无微不至,而又无远不届与无功不成的学佛法门。

  第三节 菩萨戒的种类
  菩萨戒既是七众戒之外的别解脱戒,所以,受了七众戒固可增受菩萨戒,不曾受过七众戒,乃至不够资格受持七众戒的,也能受持菩萨戒。所以菩萨戒的性质,也相似於八戒,八戒也是七众戒之外的一种别解脱戒。这在八戒一文中,已经说过了。
  但是,菩萨戒中,有的相似於八戒,所以也是顿立戒,有的则不同於八戒,而为相似於七众戒的渐次戒。因此菩萨戒的种类,大体应该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顿立而可单受的菩萨戒,一种是渐次而须先受三归五戒等之後再受的菩萨戒。
  自古迄今,藏经之中已收并已译成汉文而受重视研究的菩萨戒本或菩萨戒经,共有如下的六种:
  一、菩萨璎珞本业经
  二、梵网经菩萨戒本
  三、瑜伽论菩萨戒本
  四、菩萨地持经戒本
  五、菩萨善戒经戒本
  六、优婆塞戒经戒本
  若以顿渐二类来分,璎珞与梵网是属於顿立的一类。璎珞经卷下说:“始行菩萨,若信男信女中,诸根不具、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变化人,受得戒。”可见,不限於人类,均可受菩萨戒的。梵网经卷下也说;“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而没有说不受七众戒,便不得菩萨戒;只要听懂菩萨法师所讲菩萨戒法的语言及内容者,即使从未接触过佛法,也可以受戒得戒。所以说这是顿立的。
  其余的瑜伽、地持、善戒、优婆塞的四种戒经,是属於渐次戒的。其实这四种的本来梵本,只有两种典籍,瑜伽、地持、善戒,同属於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品的同本异译,所以是同一型范,只要举其一种,便可概约三种了。如善戒经中说:“菩萨摩诃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戒。” 这是明白地说明了,菩萨戒是不得单受或顿受的,应该先受了七众的七种戒全部.少部或一部分的一众戒之後,才可求受菩萨戒。
  至於优婆塞戒经的菩萨戒,根本就是在家的大乘戒而非即是菩萨戒,这也是所有大乘戒中最难受得的一种渐次戒。受戒以前,先要次第供养父母、师长、妻子、善知识、奴婢、出家道人。并问九种遮难:家属不听、欠他人债、身心有病、污净梵行、作五逆罪、盗法贼住、性别难辨、杀道心人、众前妄语等,若犯其一,便不能受戒。在受其六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之先,必须先行三归五戒;虽受五戒,亦须经过六个月的察看,再於二十比丘僧中以羯磨法秉受;可见这不是不分品类便可受得的菩萨戒了。为什麽要如此的严格呢?该经卷三受戒品中有这样的说明:“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这是说:优婆塞戒的本身,是沙弥、比丘、菩萨戒的根本,受了优婆塞戒,才能获得沙弥、比丘、菩萨戒的无量利益。
  说到出家戒与在家戒的问题,我们也须加以分别说明。根据菩萨戒的精神而言,凡是菩萨,都该断除淫欲,虽或方便度众而可有其淫欲的行为,但却不得存有淫念。小乘重在戒行,菩萨重在戒心。圣位的在家菩萨是为悲心度生而不妨行淫,绝不同於凡夫是以贪恋淫乐而行淫。所以菩萨戒的根本精神是断淫的,既然断淫,在家出家的分别,也仅是化现的形相不同而已。但在六种菩萨戒本之中,由於各别所对机宜的不同,故有在家出家及偏轻偏重的分别。
  出家与在家的分别,是以淫戒为准。璎珞经的淫戒是“不得故淫”,梵网经的淫戒也是“不得故淫”;瑜伽戒本则说“出家菩萨”“不应行非梵行”,在家菩萨“见有女色,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住慈湣心,行非梵行”;地持经戒本的轻戒虽与瑜伽戒本的戒目相同,唯独未列方便开犯身口七支(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性戒条文,所以视同唯遮不开;善戒经戒本的轻戒中列有“入白衣舍不能说法戒”、“与比丘尼同道行戒”、“蓄白衣物戒”、“床高过八指戒”等,都属出家戒行,优婆塞戒经的重戒戒“邪淫”,轻戒戒“非时非处行欲”。
  从这些条文的列举之中,我们可以大慨地分别出来:璎珞与梵网是断淫而不是绝无淫行,是以出家为主而又略兼在家心行的;瑜伽是在家与出家相容的,地持与善戒是出家的;优婆塞戒经是在家的 
  现在,且将这六种戒本的性质,以顿立与渐次,出家与在家,列表如下:

                    

    在此,我要再加说明,菩萨戒的根本精神是绝对戒淫,故也是绝对离俗的,但却并不妨碍现有妻子而行梵行,所以可现在家形相。优婆塞戒,乃是菩萨戒的根本,而非即是菩萨戒,唯因亦属大乘戒,即受大乘戒而行六度者,故也可以称为在家菩萨,这是必须明白的。
   
又据灵芝律师的分类:“然菩萨戒凡有两宗,一者华严部,二者法华部。”(芝苑遗编卷二)他以梵网通顿渐二门,属华严部;善戒经渐次受,属法华部。笔者所列一表,乃也只就其大体分列而已


  第四节  菩萨戒的由来
  说到菩萨戒的由来,可以分为三类:璎珞及梵网为一类,瑜伽、地持、善戒为一类;优婆塞戒经独成一类。现分述如下:第一、璎珞梵网类:有人以为梵网经属於华严部,佛初成正觉,即於妙光堂,诵出梵网。太贤古迹记说:“妙光堂者,即华严云普光堂也,因佛放光而立名也,在摩伽陀国,寂灭道场界,去菩提树三里也。”可知梵网戒是在频婆沙罗王治下的摩伽陀国境内,距离诸佛成道之座的菩提树只有三里之远。璎珞经的说法缘起,也是在“一时佛重游于洴沙(频婆沙罗)王国,道场树下,成正觉处,复坐如故”,“复放四十二光”,放光之後,便说出五十二位的菩萨境界,接着於下卷便说受十无尽戒的受戒方法。梵网经的说出,在时间上离早於璎珞经,说出的地点及说出前的放光,则颇相似。梵网经也是先放光明,次说菩萨的阶位,再於下卷说出十重四十八轻的戎相条文。所不同者,璎珞经没有轻戒,梵网经则没有受戒的方法。但是,璎珞与梵网,相同之处太多。
  梵网戒经是所有菩萨戒经在中国流通得最广的一种,但对梵网的真伪问题,那也是自古已然,由来已久的事了,诸家旧时的经录,都将梵网列人疑品。据梵网经菩萨戒序文中说:“此经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法藏大师的菩萨戒本疏卷一则说,“若论具本,什公相传,云西域有十万颂,六十一品,具翻应成三百卷。”因为梵网经的大部未曾传来,中国的梵网经上下二卷,是由罗什三藏,口中诵出全部梵网经中的第十品,叫做“菩萨心地法门品”,但因上卷的文字,很难解释,前後序文亦有可疑,戎相条文也很难解,致被学者疑为中国人的伪造,不过这恰是一部很受欢迎的菩萨戒经,所以历代多有诤论。晚近的太虚大师也有“梵网经与千钵经抉隐”一文,他以为梵网经上卷所说的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的文字,与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之第七卷半到第九卷,所说十发趣等四十心位元,文字加详,而义旨全同梵网心地品上卷。并说:“所谓一百一十卷的梵网经,或千钵经,亦为梵网六十二品中之若干品。……其文既有千钵经可证,必有梵文根据,而疑伪之见可祛。”这是主张真实非伪的见解。但是近人续明法师的意见,又是另有看法的。他说:“由於序与後记之文,雷同影附之迹甚多,不似出於肇公之手,故有人既疑经非罗什译,又疑序非僧肇作,由疑序而更疑经!”又说:“梵网经上卷,按之文字,与罗什所译诸书不合,复查与唐译千钵大教王经中之一段文义相同,但以缺乏两经以外之证据,故难据下任何论断。”(详见“戒学述要”)根据续明法师的考证,他认为梵网的序文及後记是有问题的,上卷的经文也不是罗什三藏所译的,并比照小乘律形式的推断,以为梵网经必定也有大本的根据,同时以为梵网戒的十重四十八经.并非如相传所说那样是出於“心地法门品的一品”,而是由大本的各品之中摘取出来的。这一发明,非常可贵。
  但我希望也来补充意见:在前面说过,梵网与璎珞的相同之处很多.它们同是顿立戒,同是在摩伽陀国菩提道场附近,于一时说出;同是说了相同的十修重戒.那麽,我们也不妨相信:“一卷译本的梵网经,是由罗什法师诵译而出,二卷本的梵网经,则是由於受了璎珞经形式的影响,而被附加了一卷上卷。又因梵网经下卷之中,对四十位贤圣菩萨的总称为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所以用千钵经的一部分作为梵网经的上卷。”不过,这也是有问题的,二卷本的梵网经,在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隋开皇十七年)就有了,千钵经则为唐代的不空三藏译出,这在时间上是倒置了,也许千钵经或同一性质的梵本早已到了中国?
  另外,续明法师以为梵网经可能由大本的各品之中摘出,这是声闻戒的常例。但我们看到大乘戒的优婆塞戒经中,六重戒及二十八轻戒,都是集中在受戒品的一品之中,可见大乘律与声闻律的形式是有不同的。所以这尚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同时,璎珞经的十条重戒,也是集中说的,不是分别解释的。
  但是任便如何,菩萨戒的存在性与真实性,那是不能否定的。菩萨戒在西域,也是早在流行的。如法藏的菩萨戒本疏中说:“又闻西国,诸小乘寺,以宾头卢为上座,诸大乘寺,以文殊师利为上座,令众同持菩萨戒,羯磨说戒,皆作菩萨法事,律藏常诵不绝。”
  第二、瑜珈类:瑜珈类中包括了瑜伽、地持、善戒的三种。这三种戒本,同是出於瑜伽师地论的同本异译,也许由於译者的看法不同,或者所见的梵本不同;所以有了详细与简略、偏重与偏轻的不同。不过,这一类系的来历是无可怀疑的。瑜伽类与璎珞梵网类的最大不同,是在戒经的缘起与组成.璎珞梵网是由佛陀亲口于一时之间说出,瑜伽类的瑜伽戒本之末则说:“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戒),佛於彼素呾缆(经)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摩呾理迦(论),综集而说。”换言之,瑜伽类是由弥勒菩萨根据佛陀在各经散说而有关戒律的部分,收集编辑而成。所以同为佛说的菩萨戒,前者是直接形成,後者是间接编成的。这是成因上的不相同处,不过,仍皆不失为佛所说的菩萨戒。
  第三、优婆塞戒类:这是由於善生长者的求佛问法,而由佛陀亲口说出的,共有七卷二十八品,是为投合在家人乃至当时外道的根器而说的。这是一部很好的经典,从一个初信的俗人,直至成佛的历程,都有详细的指引,但从受戒得戒的因缘上说,这是最最难受难得的一种大乘戒。










相關文章:
戒律学纲要 十六 受了菩萨戒之後
戒律学纲要 十五 菩萨戒的秉受方法
戒律学纲要 十四 菩萨戒的授受与条件
戒律学纲要 十三 菩萨戒的重戒与轻戒
戒律学纲要 十一 三世诸佛的摇篮 菩萨戒纲要
戒律学纲要 十 受了八关戒斋以後
戒律学纲要 九 八关戒斋的条件与受法
戒律学纲要 八 六斋日及其戒斋清净
戒律学纲要 七 了生脱死的门径(八关戒斋)
戒律学纲要 六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戒律学纲要 五 人间天上的护照(五戒十善)
戒律学纲要 四 归依三宝的方法与利益
戒律学纲要 三 信佛学佛的开始(归依三宝)
戒律学纲要 二 戒律的传承与弘扬
戒律学纲要 一 受戒学戒与持戒

上一篇(戒律学纲要 十三 菩萨戒) 回目錄 下一篇(戒律学纲要 十一 三世)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故宫『慈悲.智慧』『宗喀巴大师』艺术创作典藏
定解宝灯
化解冤亲债主的方法
Dalai Lama speaking in Long Beach Extended
台湾藏传佛教闻思修佛学会 -蒋贝嘉措格西-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台灣會議中心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法鼓佛修研習院
佛教世界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