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佛母薈供 【白玉嘉拉福德圓滿佛學會】10月法訊 全球慈濟人醫齊聚善念 祈禱台灣平安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六十颂如理论(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5 08:21:44
學習次第 : 进阶

六十颂如理论(第2讲)达赖喇嘛尊者传授

2)如同大家都知道的,在这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众多的宗教信仰里面,历史悠久的,就像好比基督教徒,或者是印度教,或者是回教,甚至犹太教等。在这些众多不同的信仰当中,如果我们以两种的角度去作解释的话,可以分为:具有宗义的这个信仰,或者是具有对於个别教法信心的一个信仰。因为信仰本身,它可以来自於两种的因素,也就是各派的「宗义」不同所产生的信心,一者是由各派的「信仰」而产生的信心。

如果我们光是以一个虔诚的信心的角度来作解释的话,我相信在这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信仰,对於世人的教导的内容是一样的。那也就是说,对於个别的导师,我们都应该持有这个信心,那我们应该培养内在的这种慈心、悲心、满足,或者是要好好的守自我的原则等。以这种的角度来作解释的话,我觉得我们每一个宗教信仰,所要到达的目标是一致的,没有任何的差别。因为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所以我觉得更有理由应该互相的尊重,使大家都能够共同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要去到达的缘故,所以我们更应该互相的尊重。(我觉得光线有点烈,所以我想要带上这个帽子。所以你们觉得说这个帽子,应该说是白色的帽子,还是红色的帽子,还是黄色的帽子。)

刚刚我们所讲的是属於虔诚,所带来利害的这部份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是以哲学的这一部份来作解释的话,各派的宗教信仰,他们所主张的哲理、哲学,当然就不同了。但是我们如果以一个大的角度去作分化的话,它可以分主张有世间造物主的一派的宗教信仰,另一派的哲理,则说到了没有世间造物主的这种主张,大致上可以分这两派。

可是如果我们要去作,那一个宗教信仰是好?那一个宗教信仰是不好?来作这一方面的区别的话,我觉得这是太困难了!为什麽呢?因为在这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每一个人都有他不同的希求,因为在众多的人群当中,有众多的不同根器和不同希求的缘故,所以我觉得为了能够满足每一个人的希求,所以更多的不同的主张,和更多的哲学的教理,这是需要的。

因为每一个宗教信仰,劝导世人要到达一个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如果我们在共同的教导内容下,再加上个人因为有不同的希求,有个人不同的根器的缘故,如果能够满足他们的希求,如果能够满足他们的根器,能够共同到达一个大家都成为善良、善贤的人的一个目标,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

就像好比我平常就作这样的举例,也就是说我们很难说,这个药是好?是坏?我们只能说如果这个药,能够治疗这个病人他现在所拥有的这种病况的话,我觉得这个药对这个病人来讲就是最好的。所以药的好坏,不是来自於药的价格高低,而来衡量的药的好坏。什麽药才是好的呢?对於这个病人,如果这个药能够治疗他的病好,我觉得这个药对这个病人来讲就是好的药。我们很难说世上有个最好的药,能够治疗一切的病人,这是很难说的。

所以同样的道理,虽然在众多的宗教信仰里面,可能有些宗教信仰的哲理非常的深奥,可是有一些却没有如此的深奥,可是我们很难依由他的哲学、或者哲理的一种深奥与否,来衡量这个宗教信仰的好坏,这是太困难了。因为如果这个宗教信仰,能够满足他的希求,我觉得这个宗教信仰,对这个人来讲就是好的。所以一般来讲的话,我们很难说那一个宗教信仰是好,那一个宗教信仰是坏。可是我们却可以说,那一个宗教信仰的哲学道理比较深奥,这是我们可以说的。但是这很难衡量说,这宗教信仰是百分之百的好,或百分之百的坏。

至於佛法的一个教理来讲的话,我觉得应该以两种的角度去作解释。佛法的行为来讲的话,我们可以称为无害行,可是以见解来讲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缘起的见解。所以以一个无害、无损恼他人的行为,以这样的一个善行来说的话,这是与其他宗教信仰是共同的;但是见解上却是有不同的。

缘起的见解,如果是以一个所有佛教徒,都共同承认的角度来说的话,那这个缘起的内容,我们可以以因缘的角度去作解释。也就是今天早上我们谈到的,依由因缘所生的这样一个缘起法。也就是说一切的有为法,都是会改变的一个性质。为什麽会改变的原因,是因为一切的有为法,都是由因缘而产生的,并不是无因而生,它是由因而生,而是由同类因而生,没有办法从异类因而生。

因为有一些外道徒他们认为,有为法是由因而生,可是由常因而生。像这种的说法,在内道是属於否定的。一切的有为法,一定要由因而生,而且这个因并不是异类因,而是同类因而产生的。所以这个缘起的因缘,必须要有,而且这是同类因。

因此无着菩萨曾经在《集论》里面,曾经有说到了三种的因缘:不动因缘、无常因缘以及能力的因缘,有说到这三者。所以无着菩萨所说的这三种因缘,是配合经典里面所谓的「因为有此法,所以有此,因为生此法,所以生此」有说到这样两句话。

第一句话「因为有此法,所以有此」就是说到无着菩萨所谓的不动因缘。这什麽意思呢?这个法并不是说无因而有的,因为它之前有一个因缘促成它的存在,所以它是由因而生,而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意思。所以因为有此法,所以有此。

这个因缘并不是说随便的因缘,就可以促成它的形成。这个因缘必须本身要有可生的一个能力,才有办法使这个果具有可生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因,它没有办法具足缘起的作用的话,它所带来的果就没有缘起的作用了。今天这个果为什麽有缘起的作用呢?因为促成这个果的因缘,它本身有缘起的作用的缘故,所以它的果自然带来缘起的因缘。所以这代表什麽呢?这代表说,每一切的果,都必须要有它的同类因才有办法产生,否则就没有作用。所以「因为生此故,所以生此」。

佛之後又说了由无明带来了业等,当然没有任何一者想要这个痛苦的,可是为什麽痛苦会产生呢?为什麽痛苦会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麽呢?我们对实际的状况不了解,颠倒的执着而产生痛苦的。所以颠倒的缘故,所以自然我们在离苦得乐的一个希求上面,我们没有办法到达我们的目标。因为在离苦得乐的一个作法上,在离苦得乐的一个方法上,我们已经颠倒了。因为有这个无明的缘故,因此就是我们会带来痛苦,这是由愚痴的缘故,所以带来痛苦。所以在此说到了能力因缘。这是由因缘所生的一个缘起法的内容。

之後如同今天早上有说到的,由自己的支分所安立的缘起法的内容。就像好比聚支者和支分,它是互相的依赖观待而有的。如果没有聚支者,没有这样一个和合体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说,这是属於那一种和合体的支分了。今天我们能够说这是属於那一种和合体的支分,就代表说这个支分已经依赖着这个和合体,所以我们才有办法取名为这是那一个和合体的支分。

就像好比没有车子的话,就没有车子的轮胎了。如果没有卡车的话,就没有卡车的轮胎等,所以卡车的轮胎是依赖着卡车安立而有的。如果要有这个和合体形成的话,就必须依赖着它的支分才有办法组合成这个和合体。所以和合体和支分本身是互相依赖的,同样的聚支者和支分也是互相依赖而有的。

如果以这样的一个角度,以聚支者和支分的这样一个角度,来作缘起的解释的话,不只在有为法上可以作解释而已,同样在无为法上也可以作这个解释。就像好比无为虚空来讲的话,无为虚空有分,它的东西南北的方分,透过这样的方分来安立一个无为虚空。

那在这种,唯取、唯有依赖它的支分而有的这样的缘起的角度来讲的话,这是属於中观论师主张的缘起的道理。这个在有部和经部来讲的话,他们并不说这种缘起的道理。同样的唯识所说的缘起的道理,也只是局限於这种因缘而生的缘起的道理而已,他们并没有说到,如同像中观派论师所说的,这种聚支和支分之间的互相缘起观待的道理。

可是在中观派本身,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为什麽呢?一般在解释缘起的时候,有说到了「我」,或者是这个补特伽罗,是由我们的蕴体安立而有的。「我」或者这个补特伽罗是由个人的蕴体安立而有、取名而有,针对这种的说法来讲的话,是没有任何的差别。所以如果认为,「我」和蕴体是完全分开的话,那这种的我执是属於外道的我执。因此在内道的一切的,对於「我」的认识来讲的话,我们认为「我」并不是跟蕴体完全隔阂的,或者完全隔离的,我们不说这一种「我」的存在。

那内道虽然否定了这种「我」的存在,可是「我」和蕴体没有隔离的当下,「我」在那里呢?这个「我」是怎麽存在的呢?於是大家都说,这个「我」是由蕴体安立而有的。为什麽要这样说呢?因为佛陀曾经在经典有说到了,「我」的执着是一切障碍的来源,如同魔障的心般,曾经有说到这样一句话在经典里面。

所以我们平常会有一种「我」的执着,或者一个执取,会认为说「我」是一切安乐和痛苦的享受者,「我」是一切痛苦还有快乐的一个受用者,会有这种很自然的想法。可是因为有这种的我执,所以带来了许多的痛苦,这种的我执是颠倒的。如果你认为这个「我」是一个自主的,或者是说它是属於一种独立性的我执的话,这种我执会带来许多的痛苦,而且这种我执,并不是与实际吻合的「我」。既然这个「我」是不存在的话,难道你要否定「我」的存在吗?其实也不是的,我是存在的。那是如何存在的呢?如同月称菩萨曾经在《入中论》里面有说到,如同车是由车的支分安立而有的,同样「我」也是由我的蕴体安立而有的。

因此在佛法的内道一切的宗义论师,都共同主张说,「我」是由我的身心安立而有的。可是在这种安立当下,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者是认为「我」它是从境上而有,也就是说在身心安立当下,可是却在身心的隙缝当中,必须要去寻找,必须要去找到,否则的话「我」完全没有基础。如果光是用意识去安立而有的话,那变成我想什麽就变成什麽了,这样的话我们就很难说那个东西是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不存在了。所以「我」必须要有自性,要从境上去找得到,如果光是用意念去想的话,这是没有办法安立它的存在的,这是一派的说法。但是另外一派认为说,「我」并不是从境上而有,它完全是由意识安立而有,因此而产生这两种不同的说法。

所以在讲到甚深缘起的时候,由安立所现的这个缘起的内涵,可以分两者,一者就是由它的支分安立而有的一个缘起,另一者就是由唯名或者唯意识安立而有的一个缘起,所以缘起的内容,在中观论师里面又可以分两者的说法。所以如果我们讲到说唯有名、唯有识安立而有的这个缘起来讲的话,就说到了一切的法没有自性,不是从它的境上而有,唯有依赖、唯有名识取而有。

所以在《佛护论典》里面有说到了,「唯由此缘而存在」,唯由此缘的这个「缘」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说到了,这一法的能诠声音,和这一法的能知的意识,依由这个因缘而存在而已,除此以外从境上是不存在的,同样的月称菩萨也是如此的说明。这以上就是讲在佛教的教义里面,对缘起的见解有不同的粗细层次的内容。

上述所说的这是佛法的一个缘起的解释,如果我们以一般世界上的改变或者形态,来作缘起的解释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说,我们人类是非常需要这个世界,让我们去安住的。所以我们依赖着,以一个情世间来讲的话,我们非常需要这个器世间,因为我们依赖着它而生存,所以情世间依赖着器世间的。器世间也依赖着情世间,为什麽呢?因为如果我们不好好保存我们四周的环境的话,我们四周的环境会受到破坏和损害,所以器世间也依赖着情世间。同样像世界的整个经济状况,或者卫生的情况,都是依赖着许多众多的因缘,而获得了这种改变的。

这种的改变不只是之前的前後因果关系而已,而且在改变的当下,又依赖着众多其他的这种因素。所以当这些的因素获得了改良之後,它的成绩或者它所带来的改变,则会获得了改善。如果在那个当下,这个因缘它并不是那麽的良好的话,它所带来的成绩,或者它所形成的那个果位或者果实,就不是那麽的良好,这是我们大家亲眼目睹的。

所以慢慢的我们可以知道说,如果别人快乐的话,我也可以同样的分享这种的快乐。那如果别人遭到痛苦的话,依由这种的环境,那时候的气氛,或者这样的一个因缘的当下,我也受到了这种痛苦的气氛和影响,所以伤害别人变成伤害自己了。

那在讲到了缘起的时候,可以以我们现实生活上所发生的,或者所经验的角度来作解释。可是如果再仔细的观察,这一切的法从那里存在?它是怎麽存在?去作这样观察的时候,於是又找不到了。这是以空相的角度,来观察一切法的究竟性质,到底是在那里?是否有自性?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原来一切的法,它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可是为什麽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两种不同的性质?因为我们要认识的内容太多了,我们要学的学识太多了,就像每一法都有它不同的特徵,都有它不同的性质。

那为什麽二谛的性质是那麽重要的呢?因为我们不想要痛苦,我们想要快乐,这种离苦得乐的心,值得、而且我们有理由,必须要去寻求痛苦是从那里来?快乐要如何获得的?当我们去观察痛苦从那里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说,痛苦是由一种颠倒执着而产生,这种的颠倒执着,我们称为叫做无明。这种无明,你光是靠慈心,光是靠悲心的一种观修,是没有办法直接带来伤害的,是没有办法伤害这种无明的。如果你观不净观的话,也没有办法直接的伤害这种无明。

为什麽呢?痛苦是从烦恼而产生,这一点我们几乎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去了解。可是烦恼本身又可以分两者:第一种就是可以带来强烈的感受,或者强烈体会的一种烦恼,可是它并不是对於事物的执着或执取,它只是一种感受而已,这是烦恼的一种。另外一种的烦恼叫做见烦恼,所谓见烦恼的意思就是说,它对於事物的一种执取,因此让你造成错误的一种错觉,而产生的一种烦恼。所以烦恼可以分见烦恼和非见的烦恼,有两者。

在此经典里面所说的一切痛苦的根本,这个无明,它是属於见烦恼的一种。这种见烦恼,它因为是执取了某一种的内容了,所以你光是靠慈心或者是悲心,甚至於不净观的一种观修的话,是没有办法直接带来伤害的,这是没有办法的。或者是你光是一种离苦得乐的一种祈愿,或者是希求,也没有办法直接带来这种无明的伤害。

唯一能够伤害这种无明的方式,只有了解到这种无明,它到底执取了什麽内容?实际的状况上,是不是有这样的内容存在呢?如果不是的话,了解到说这种内容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的话,自然对这种执取的无明,它就能够被消弱了。唯有透过这种与它所执相违的一个智慧,来消灭这个无明以外,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因为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烦恼,最主要是来自於这一样,对於与实际不吻合内容,执取的无明所产生的缘故,因此我们了解实际状况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这也是为什麽无自性的智慧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以虽然在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里面,有太多的特徵是值得我们要去学习的,可是为什麽在佛法的教义里面,对二谛的内容是如此的重视,因为我们不想要痛苦。

佛陀宣说了无我的道理,於是说了礼敬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内容,接下来就说第二句话:

2、何者由慧故,无住灭离相,如是缘起义,甚深证无得。

   「何者」就是说无论任何一者的补特伽罗,依由了解无自性,或者了解空性智慧的缘故,所以他不会具有「有边、无边、非有无二边、亦有无二边」这四边,他能够远离这四边。刚刚法王就作这个解释,「有边」就是说自性有边,「无边」就是完全无边,「非有无二边」就是说非自性有边、也非完全无的这个空性,它本身是自性有的这一边,「亦有无二边」以及具有自性或者完全没有这两边,也就是远离这四相。如果你具有空性的智慧,也就是了解了无自性的这个智慧的话,自然你就能够远离这四边,所以不会安住在这四边,所以「无住」并且远离「灭」这一切的自「相」。

如果你能够依由见空性的缘故,让你自然的能够去回忆,或者忆念甚深缘起的道理的话,那你将是能够证得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甚深道理。这样的话,你就能够证得无缘义,也就是说当你在现证空性的当下,你不会有一切世俗的缘,你不会缘一切的世俗,你不会得一切的世俗,这种无得、这种无缘的空性道理,你将能够证得。

在讲到空性现缘起的道理的时候,其实「性空现缘起,缘起现性空」的这个非常明显的说明,这是龙树菩萨作为一个非常明显以及决定的解释了,从经上去引用许多的经句来作这个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解释。为什麽呢?因为之前龙树菩萨在说空性、无有自性的内涵的时候,下部论师他们曾经有作这样的一种辩论。也就是说如果诸法无有自性的话,就没有它存在的一个基础,因为每一个法都有它不同的性质,这个性质就是它的自性。如果这个性质是不存在的话,一切法的自性都变成相同,那这样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区别,那一法是好?那一法是坏?於是这样的话,这一切的法就不存在了。所以如果诸法无有自性的话,都没有个别自性的话,那不就变成混淆在一起了吗?这样的话,这个诸法怎麽会存在呢?

在这个反驳的时候,龙树菩萨却说了,我所谓的无自性的道理,其实是讲缘起的意思。因为是缘起的缘故,所以诸法更应该存在的。所以可见龙树菩萨所说的无自性的道理,并不是说寻找之後找不到而说了无自性,而是说因为依赖着他缘而有,因为是缘起,名识安立而有的缘故,所以它无有自性。

所以我们从龙树菩萨的《中论》里面,可以非常明显的了解到,其实龙树菩萨所说的无自性的道理是缘起的意思,因为缘起所以无有自性。那在佛护论师、还有月称菩萨他们的论典里面,也非常的强调了,因为依赖因缘的缘故,所以无有自性。所以与清辨论师的论典比较下,我们可以知道说,清辨论师的论典,最主要破除真实的主要因缘是寻找之後找不到,以这种的一种角度,来说无有真实的道理。可是在佛护论师还有月称菩萨的论典里面,他不是以找不到的理由而说了无自性,而是说了,因为缘起的道理而说了无自性的。

就像好比月称菩萨他讲无真实的道理的时候,为什麽最主要是以寻找之後找不到的一个理由,来安立无真实的呢?因为像自续派,他们讲到无真实的时候,他们用到了许多的正因,像灭尽定的这个正因,或者是远离四边的这个正因,或者是离一、离异的正因来讲的话,他最主要是破除了真实,以这样一种的方式来断除了常边。

可是在断除常边的这个正因的内容里面,却没有让我们很直接的能够去了解到说,如何断除了断边。可是透过缘起的正因,我们不只能够断除了常边而已,而且能够很直接的来断除了这个断边。当然这个缘起的正因,必须要唯名识安立的这样的缘起道理,而不只是说,是一个因缘缘起的道理了。所以透过缘起的正因,能够在我们断除常边的当下,也能够直接的让我们去体会到说,这是断除了断边,所以他具一个有入中道的作用。

我们看到「甚深证无得」的这样一句话,那也就是说,缘起这个空性的内容是非常的深奥,为什麽是深奥的原因呢?因为经典里面曾经说到了,由眼、由耳鼻等是无法了解的意思。也就是说甚深空性是唯有透过证道,或者圣者的智慧,能够去现证空性以外,那是没有办法透过我们的肉眼,或者是眼耳鼻舌身的这种五根的意识,凡夫五根的意识能够去直接的了解。因为它不是像色声香味触法,能够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直接的去了解,这样如此的容易去了解。所以甚深的空性,是要透过什麽样的智慧能够去现证,而去了解呢?唯有圣者的这个胜义菩提心能够去现证以外,没有凡夫的智慧能够去现证空性的缘故,所以我们称为叫做甚深。

为什麽要说「无得」的原因呢?因为在一些,像有部和经部的一些主张里面,他们认为胜义谛的这个空性,它不只是空性本身以外,了解空性的智慧有时候他们也说这是胜义谛。可是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面有说到了,「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而破除了四生的道理。因此在龙树菩萨,以及龙树菩萨的一切的弟子,都共同的主张认为说空性是无遮法,也就是遮挡自性而已,除此以外并没有任何的妄念、或者是妄想,能够在现证空性当下,能够产生的。也就是说在证空的当下,唯有遮挡自性以外,没有其余的法,所以远离一切的戏论。在了解空性的当下,唯有遮挡自性以外,也不会获得其他的法,因此称为叫做无得。所以空性具有一个「甚深」以及「无得」的特徵,所以在此就说了「甚深证无得」的这样一句话。

3、若遮法无性,诸过失根本,今以何正理,遮除亦相等。

在此也就是说到了,像佛陀在宣说四谛法轮的时候,其实他已经遮除了这种断边。为什麽呢?因为当佛陀在讲苦谛的时候,说到了痛苦的性质,痛苦是由因而生,所以可见无因而生的这个断边,被破除遮挡了。因为说到了痛苦的性质,所以否定痛苦的这种断边,无边也被遮挡了,所以断除了一切遮挡诸法存在的这种过失,就是无边的一切过失都被遮挡了。所以佛陀在讲苦谛也好,或者集谛也好,都说到了这是有因而生,不是由异类因而生,而是由同类因而生的。所以这句话已经很明显了,佛陀已经遮挡了否定苦集二谛的这种过失,所以叫「若遮法无性,诸过失根本」。

我们一般在讲到痛苦和快乐的时候,最主要是由我们的感受上,来认识痛苦和快乐的。痛苦和快乐是一种感受,那必须要有一种法,来去感受这种痛苦和快乐,这种能感受痛苦和快乐的这一者是什麽呢?是意识,最主要是由意识来感受痛苦和快乐的。那这个意识本身,如果你是讲一刹那的意识,来感受痛苦和快乐的话,这太难说了。我们必须要以他的意识续流,来解释意识来去感受痛苦和快乐的。

所以当我们解释到说,人、或者人的行为,或者人的言语的时候,最主要是因为有人的身躯,去安立了人的言行或人的意识。如果没有人的身体的话,我们很难说这个意识是属於人的意识了。可是如果我们在五蕴里面,我们就是把它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身,一个是心的话,那这个身的改变,身是怎麽来的?身是由谁而取的?仔细的这样去想的话,必须要有一个东西去取身,否则的话身如何获得?

那仔细的去追溯身的因缘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说,三千大千世界有成住坏灭的这种变化,那当然不一定说,在我们这一代要有成住坏灭的一个很直接明显的改变,可是仔细的去想的话,可以知道说,我们的大环境、这个世界都在改变当中。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形成的时候,有改变的时候,有坏灭的时候,这一点我们可以用理由去推理的。而且这种的改变,不是无因而有了,是有因而有,但是却不是常因而有,也不是由动摇因而有的。

所以以佛教的教义里面来讲的话,我们说到这个器世间要形成的时候,必须要有「情世间」,依由这种业力来带动器世间的变化。也就是说形成器世间的一个很细微的微尘,加上有情的这种俱生缘的业力,两者互相配合的情况下,而产生了这个器世间的。如果外在的器世间是如此的话,同样的我们的身体,必须要有个东西来取得我们这个身体,这个东西是什麽呢?我们把它称为意识。那这个意识不是说瞬间,只是在瞬间当下而存在的,它必须要有一个续流存在。那这个意识的续流,我们把它安立为补特伽罗了。如果以金刚乘来讲的话,那金刚乘有说在意识的当下,又有一个与意识流有关系的,一个很细微的身体,这个身体我们称为叫做气流,意识的所依气流。

总言之,在一般在内道的宗义论师,多数都认为说,所谓的补特伽罗、所谓的我,是由我的意识的续流安立而有的。如果我们去追溯这个意识的续流,它有没有一个开始的话,如果你认为这个意识续流有一个开始,那变成有第一个意识的存在了。如果有第一个的意识存在的话,就我们就请问,这个意识是有因而有?还是无因而有?如果是有因而有的话,它是由同类因而有?还是从异类因而有?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第一个意识它可以是无因而有,或者是异类因而有的话,那为什麽第二个意识不可以无因而有,或是异类因而有呢?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第一个意识,如果是无因而生的话,那第三个或第四个意识,也应该无因而有才对啊!可是并不是。从我们的经验上,我们可以去了解到说,现有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万法,都是由因而产生,而且这个因是由同类因而产生的。既然是如此的话,为什麽第三和第四的因是由同类因而生,而第一个意识是由异类因而生呢?这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一切的法,像我们现在的身体,它是属於可触碰的性质。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可触碰的性质,所以它的因缘,这个同类因,它必须要有可触碰的性质。如此的追溯下去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说,我们形成身体的因缘,从世界未形成之前就存在了。它说不定是一个很细微的微尘,可是这个因缘必须要有,在世界未形成之前,必须要有某一种很细微的微尘,才能够形成我们今天这个身体。

同样的,意识它是一个无可碰触的一种性质,所以没有办法碰触的性质,怎麽可能会成为可碰触性质的这个身体呢?这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身、心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既然身心两者的性质是不同,那我们又有身心这两者。而且这个身体它并不是无因而有的话,而且这个身不会成为心,心不会成为身的话,那心它又没有一个开始的话,那可见我们意识的续流它是无始以来的。意识的续流既然是无始以来的话,就变成我们人有前世了,因为意识的续流,它没有一个开始的。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因为有意识的存在,所以自然有感受的存在,由这种的感受让我们去了解到什麽是痛苦?什麽是快乐?因此为了断除这种痛苦,也就是所谓的苦谛,我们要了解到集谛,也就是痛苦的因缘,於是佛陀说了这个四圣谛的前二谛,也就是说到了污染谛的因果次第。所以在讲到了污染谛的因果次第的时候,已经很明显的说痛苦是存在的,痛苦的因缘是存在的,於是灭除了这种的断边。之後又说痛苦和集谛是可以消灭的,於是说了灭谛和道谛,而说了这个清净的因果次第,所以可见也断除了这种断边了。

「若遮法无性,诸过失根本,今以何正理,遮除亦相等。」所以今天空性的道理,不只是遮除了断边,如何依由某一种的道理,当你去了解空性的时候,你如同能够遮除常边般,又能够遮除断边的话,那这个空性的道理,才是最正确的。所以「今以何正理,遮除亦相等。」

「若遮法无性,诸过失根本」这句话也就是说到了,一切过失的根本,就是像诽谤因果,认为因果是不存在的,所以这种因果不存在的性质,这是由四圣谛的初转法轮时已经遮挡了,所以诸过失的根本,你如果认为因果是不存在的这种性质,这个在四圣谛的时候,已经被遮挡了。所以叫「若遮法无性,诸过失根本」。

虽然在小乘的经典里面有说了,污染和清净谛的因果次第,可是对於空和无我的这种见解上,并没有像大乘的经藏所说的那样的仔细。所以在《般若经》里面说得非常详细的无我还有空的这样的道理。透过这种的道理,「今以何正理」就是今天以《般若经》所说的这种无自性的道理,去遮除有真实的这种执着的这种道理,如同像《般若经》所说的,来遮除了真实性的话,我们就能够遮除了一切过失的根本。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在有部和经部的主张里面,他们说到了这种人无我的说法。在中观和唯识的经典里面有说到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两种无我的说法。像清辨论师等这一派的中观论师,他们认为人我执,也就是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有的这种我执,它是一切轮回的根本。像法我执来讲的话,它是人我执的根本,可是光有法我执、没有人我执的话,是没有能力让我们能够去轮回的,所以变成人我执是轮回的主要因缘,所以是轮回的主要障碍。如果只要破除了人我执,你就能够获得解脱。所以为了获得解脱,不一定要破除法我执,那法我执是属於一切遍智的主要障碍。所以他们又可以把人我执和法我执分开,人我执是障碍解脱,法我执是障碍成佛。这是清辨论师的这种自续派的中观论师的这个说法。

可是如果我们依据着龙树菩萨最究竟的意趣来讲的话,就像佛护论师和月称菩萨所说的,一切轮回的根本,就是如同《中论》里面有说到,如果对「蕴体」上的执着仍然存在的话,对於「我」上的执着会仍然存在,因此将会积业并且轮回。所以变成了说,法我执没有断除的话,人我执就没有办法断除。如果要彻底的了解到人无我的话,你必须要破除对法上的真实执着。因此月称菩萨还有佛护论师他们认为,人和法上的无我的内容,并没有任何的差别。所以要获得解脱,必须要了解空性,而且是法无我,你才能获得解脱。

为什麽在佛经里面曾经,对於人无我和法无我,有作这种不同的区别呢?或者是这种不同的说法呢?那是为了这种未成熟根器的众生,让他能够暂时获得歇息的缘故,而跟他说法无我和这个人无我有区别的。但是以实际上来讲的话,佛陀最究竟的意趣是什麽呢?如同经典有说到了,一切的声闻者,如果要获得声闻阿罗汉的果位,必须了解空性;一切的独觉者,如果要获得独觉的阿罗汉果位,必须要了解空性。所以就说三乘菩提都是由空性智慧而建立的,这才是佛陀最究竟的意趣。所以在此又说到了,「由有不得脱,无不出三有,遍知有无事,大士当解脱。」

在此我想作这样的解释也就是说,人无我和法无我,到底它有没有一个决定的次第?也就是说,到底我们会先了解人无我?还是法无我呢?以一般像有部和经部来讲的话,他们说了实物,诸法皆是实有的。可是虽然他们在说实有的当下,但是却又说了一个实质有和取有的一个区别。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一切的佛教宗义论师,都认为「我」并不是跟我的身心完全隔阂的,所以与身心完全毫无相关的「我」是不存在的。
  既然这种「我」是不存在的,那「我」到底是怎麽存在呢?「我」是由我的身心安立而有的,这种取有的「我」是一切的宗义论师都安立的、都主张的。所以在有部和经部,他们虽然是属於说实派的一种宗义论师,可是在说实物的当下,他又可以把实物分为取有的实物和实执有的实物两者。什麽叫取有呢?就像「我」是取有的,它是身心安立而有,可是我的身、我的心,却是非常的真实,因为我们可以用手指头,指出我的身体在那里。可是如同像我的身体可以被指出般,「我」是可以被指出来的吗?「我」是没有办法被指出来的。所以「我」很难捉到,可是我的身体却很容易被体会到。

同样的道理,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我们可以很直接的去了解,可是这种正在受用快乐和痛苦的这个「我」,到底是在那里呢?好像又不是像捉到心般的,那样清楚的来捉到「我」的存在在那里了。所以心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去体会到,可以当我们去想到「我」到底是在那里呢?好像又变得比较馍糊。所以身心好像很容易能够被我们去了解,可是这种独立而自主的性质的这个「我」,仔细的观察之後会变得比较馍糊。因此从我的身上去体会无自性道理的话,会比较简单。

因为当我们去了解到「我」不是独立自主的时候,在身心的这种认知的层面比较下,了解到「我」不是独立自主的这种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可是去了解身心不是独立自主的内容,却是比较困难。因此以一般性来讲的话,我们说人无我是比较容易了解,法无我比较困难,有这种的说法。可是当你完全透彻的了解「我」不是有自性的,人无我、人无有自性的道理的时候,你就会了解到说,原来「我」这种人,它不是从境上而有,它是唯有名,还有唯有识安立而有,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存在的方式。

如果你能够完全透彻了解到,人无我的这种无自性道理的话,以同样的道理来观待身心的时候,你能够当下马上了解,啊!原来身心它也是寻找之後找不到的。原来身心它也是唯名,或者唯识安立而有,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存在的方式,你能够马上去了解的话,那代表说你真的是了解到人无我的深奥的空性。如果你在了解人无我、无自性的内容之後,你以同样的道理去观待身心的话,你没有办法很直接的去了解身心无自性的道理的话,就代表说你没有很透彻的了解人无我、无自性的一个道理。

所以当你在了解到甚深,也就是最透彻的这种人无我的内容的时候,在这种的智慧下,你所了解的是人无我,并不是法无我。可是你只要把这种空性的所依,人把他转为了法的话,你马上就能够接受法无我的道理。你马上就能够领悟到法无我的道理的话,那就代表说你对人无我的认知是非常的透彻了。

或者我们以另外一种角度能够去了解,其实这是一个很关键性的一个内容。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在观察空性之後,会觉得说好像「我」不存在了,你会有这种的感觉存在。无论你把这种感觉取名为了解「我」无自性也好,或者是「我」无有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空也好,无论你怎麽取名,反正你对於一个「我」不存在的感觉来讲的话,那这个感觉是认识了甚深缘起的这种唯名、唯识安立而有,而产生的这种感觉呢?还是只是了解到粗分人无我之後,而产生的感觉呢?这一点我们没有办法了解。

因为以了解甚深缘起之後,所产生的这种「我」不存在的感觉,以及光是只有了解粗分人无我之後,所产生的「我」不存在的这种感觉,两者来讲的话,这个感觉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可是实际上它认知的内容,却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要如何了解这种的不同呢?如果你光是从感受的层面去了解它的区别的话,这是没有办法的。

那我们要如何去了解的呢?你以同样的道理,「我」不存在的这种感觉,你以同样的道理,马上来讲真心的话,你把同样的感觉,转移在身心的内容上,你马上能体会到,啊!原来身心也像「我」一样,不是从境上而有,你能够马上的去领悟,马上的能够产生同样的感觉,那就代表说你的空性内容,就是法无我和人无我的内容,没有任何的差别了。

如果如同像你对个人的这种感受,转移了身心之後,你还仍然认为说身心是存在的,可是「我」是不存在的,有这样一种区别的话,那就代表你对人无我的认知,只是粗分的,并不是很细微的,这一点我们是可以决定的。所以当你要了解到说,甚深的人无我、空性道理的话,你必须要以同样的道理转移在法的身上,你能够马上的产生同样的感受的话,就代表说你所了解的空性,是很深奥的一个空性。如果没有办法产生同样感受的话,就代表说你所了解的人我执,只是粗分的层次而已。

今天的部份到此为止。明天如果有问题的话,你们可以写下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可以作回答。










相關文章:
六十颂如理论(1)
六十颂如理论(3)
六十颂如理论(4)
六十颂如理论(5-1)
六十颂如理论(5-2)
六十颂如理论颂 龙树菩萨

上一篇(六十颂如理论(1)) 回目錄 下一篇(六十颂如理论(3))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中华民国宁玛巴智慧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大藏经》概要教授
台中释迦牟尼佛中心:Xuite日志
大藏经持诵法会暨朝山礼拜〈每年举办〉
◎不分派别、慈悲平等、利美圆融的法教!利美运动-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大同大學教育網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喇嘛-互動百科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