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佛消災超薦祈福法會(更新) 一入耳根即成佛種--21財神共修 一日觀音菩薩八關齋戒--高雄迦椿林中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六十颂如理论(4)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5 08:39:43
學習次第 : 无

六十颂如理论(第4讲)达赖喇嘛尊者传授

4)现在就提出问题。

问:在基督教的一个主张里面,有说到了永恒的「我」,如果佛法里面不认为,「我」是一个永恒的常法的话,那如何解释从前世到今世,从今世到後世?

答:如同我们之前所说的,所谓的补特伽罗,所谓的我,是由我的五蕴安立而有的。因

为这个意识的续流,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是存在的,所以由续流这个意识所安立的我,它也是存在的。所以它是从无始以来到今天,是仍然会有的。

我们昨天有说到了,所谓的补特伽罗是从意识的续流安立而有的,那这个意识的续流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是存在的。如果意识的续流它是有开始、它是有一个起源点的话,那第一个意识是有因而来的,还是无因而来呢?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了。所以透过这种的推理,我们可以了解到意识的续流,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因此由意识的续流所安立的补特伽罗,也是永远存在的。

而且同样的,因为我有身语意这三门,所以身语意三门又可以分粗分的身语意,细微的身语意,极细微的身语意,有三种层次的缘故。所以由三种层次的身语意所安立的补特伽罗,则可以分为粗分的补特伽罗,细微的补特伽罗,极细微的补特伽罗三种。是因为他的一个施设处有三种不同的层面,所以说安立的补特伽罗也有三种不同的层次。所以我不只是一个而已,我有很多种,我有很多了。

我们如何能够了解,我们是由自我的一种把握,去作好的事情?我们如何能够了解,或者有把握的能够知道说,我们作了一件好事情。因为要作一件好事情,我们要了解到要有足够的自信。当我们讲到了爱心的时候,其实爱心的最根本的一个基础,就是爱自己之後,把爱己的心,慢慢、慢慢的扩张到他人的身上,於是爱一切有情。

其实我们很多人会有一种观念,也就是说当我们讲到爱别人的时候,好像有轻蔑自己的这种感觉,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不是把自己的这种利益损坏之後来去爱别人,不是这回事的。尤其我们在讲菩提心的观修时,说到二希求的发心:希求菩提之发心、希求他利之发心。讲希求菩提的时候,是自利菩提,依由这种的二希求发心,我们才有办法成为自利和他利的圆满果位。所以菩提心不是说,不要让自己获得任何的利益,绝对不是这一回事的。

如果我们以一般的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说,光是伤害自己的话,是没有办法伤害别人的,如果要给予别人利益的话,光是伤害自己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我们利益别人的话,实际上无论是直接或间接的,都会利益自己的。就是因为如此,爱别人本身是直接给予自己利益的。所以如果要伤害自己的话,那就变成说你伤害别人,就等於伤害自己了。所以如果你要放弃自己的利益的话,那你就等於放弃别人的利益了;如果我们放弃别人的话,那就等於放弃自己了。那这样的话,变成我们永远是在痛苦当中,没有办法真正圆满自己的利益了。所以也就是说,如果要爱自己的话,那就去爱别人吧!这样的话自己才能真正获得利益的。

那在菩提心的一种观修里面,虽然有说自己不是很重要,对!自己不是很重要的意思是什麽呢?他利和自利比较下,他利比较重要,因为你给予别人利益,就是等於给自己利益了。而并不是说,不要或者是放弃自己所有的利益,不是这回事,或者伤害自己的意思,不是这回事。

问:我觉得你好像有减轻了你的重量。

答:你必须要过午不食,这是第一点。之後你要多运动,就是作这两个原则。好像我减

少了三、 四公斤 ,所以我觉得非常健康,我不需要担心我有没有肚皮的那种赘肉,我感觉很好。

接下来我们看第9句:

9、若坏有所灭,非遍知有为,何者成现起,如何说证灭。

  「若坏有所灭」这句「灭」的意思是代表无余涅盘的意思。也就是说下部论师,你们认为一切的法,都是自性而有,所以由自性的对治力,去对治自性的烦恼,因此破除自性烦恼之後,能够去成办自性的涅盘。而且你们又说,在无余涅盘的时候,什麽都没有,连意识的续流都完全的间断,就像好比灯火熄灭般,一切都没有的话,也就是说「若坏有所灭」。

如果你认为坏灭了一切五蕴的续流,甚至连意识的续流也完全消灭了的话,这个叫做无余涅盘的话,叫做「若坏有所灭」。那你们认为说,有无余涅盘的内容,无余涅盘的定义,只是局限在一种,由业和烦恼所带来的五蕴续流完全的消灭而已。你们不认为一切遍智这是无余涅盘,所以叫「非遍智有为」。你们不认为无余涅盘是了解一切的这种一切遍智,这并不是无余涅盘的话,好!那这样的话,龙树菩萨就反问说「何者成现起,如何说证灭。」就是一种反驳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在无余涅盘的时候,完全的消灭的话,那变成什麽都没有了。那什麽都没有的话,我们之前说补特伽罗是由他的五蕴其中之一者安立而有的。那变成说现在任何的施设处都没有的话,所安立的补特伽罗也不应该存在了。在无余涅盘的时候,因为什麽都消失了,那变成无余涅盘,它并不是一个追求的果位了。为什麽呢?因为当某一个人到达这个果位的时候,这个人不在了,所以你如何说我证得这个果位呢?这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何者成现起」何者能够证得这样一个果位呢?因为有果位的时候,没有证得的人,当有这个人的时候,这个果位并不存在,也就是说这两个不可能有同时存在的时间,所以「如何说证灭」你如何能够说这是一个可追求的果报呢?因为当有这个果报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去证得;当有人的时候,这个果报不可能被证得,因为无余涅盘的时候什麽都没有,这不是你的主张吗?於是就作这样一个反驳。

10、诸蕴若未灭,恼尽莫能脱,何时蕴尽除,彼即得解脱。

「诸蕴若未灭,恼尽莫能脱」也就是说如果对於蕴体的自性执着没有消灭的话,因为对於蕴体的自性执着仍然存在着,所以细微的烦恼仍然存在,所以纵使由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有的这种粗分人我执消灭了,或者粗分人我执所带来一切烦恼也消灭了,但是你没有办法获得解脱。为什麽呢?因为细微的人我执,或者细微的法我执,细微的这种蕴体是自性有的执着,还是仍然存在的,所以叫「诸蕴若未灭,恼尽莫能脱。」

这个就好比在《入行论》里面,寂天菩萨曾经有说到,下部论师他们认为,如果看到了四谛十六种行相就足够了,何需要了解空性呢?因为只是为了解脱的话,我们只要了解到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空的一个内义,了解到四谛十六种行相,我们就能够获得解脱的话,不需要了解空性啊!曾经有作这样的一种辩论,我想在此的内义是相同的。

接下来「何时蕴尽除,彼即得解脱」也就是如果你能够尽除了这种蕴是自性有的,蕴是真实有的这种执着的话,那你能够看到蕴体是无自性,现证这种道理的时候,那你就能够消灭了最细微的这种真实执着,或者最细微的一个自性执着了,那这样的话烦恼就没有基础,於是你将可以获得解脱。「何时蕴尽除,彼即得解脱」。

11、净智悟见後,无明缘所生,无论生与灭,众法皆不得。

接下来是讲到「净智悟见後,无明缘所生」也就是说,以十二因缘来讲的话,轮回的十二因缘的这种道理,其实有部和经部他们也是同样主张这十二因缘轮回的流轮。也就是说无明及生死等这种十二因缘,他们也说到了由前支带动後支,後支依赖着前支的这种依赖、互相观待的缘起关系。可是因为由前支带动後支,後支依赖着前支的缘故,所以後支生起的时候,它依赖着前支而生的,所以并不是自己、自主的产生,或自主的生存,它是依赖着他缘而产生,所以无有自性的。

「净智悟见後」也就是说,以这种了解空性的智慧,这个的清净智慧,悟到了、或者见到了诸法的一个究竟性质、空性之後,由无明的因缘所生的第二支之後的因果的生灭关系,将会看得非常透彻,原来这一切都是由缘起而生、缘起而灭,不是以自性、自相而生、自相而灭的。因此以空正见,看到一切的因缘所缘、一切的因缘所灭,都是在非自性、非自相当中所生灭的,因此由自相所生、自相所灭的这种众法,皆无法获得。所以「净智悟见後,无明缘所生,无论生与灭,众法皆不得。」  

12、见法实义已,能灭一切苦,若悟法性後,於此有差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麽呢?一般来讲的话,我们讲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可以作有没有剩余苦蕴,作这个解释。如果在证得涅盘之後,我们的苦蕴剩余的话,这叫有余涅盘;证得了涅盘之後,苦蕴没有剩余的话,这叫做无余涅盘。虽然有这种的说法,但是在此的有余和无余的一种涅盘的说法,是说有没有剩余戏论的这种幻相。如果有余和无余的这种解释,最主要是以有没有剩余戏论幻相来作解释的话,那无余涅盘先获得,有余涅盘後获得的。

原因是什麽呢?阿罗汉他刚开始证得阿罗汉果位,刚开始断除一切烦恼的时候,是在根本定当下断除了一切烦恼的。所以在根本定当中他获得了阿罗汉果位,那时候的涅盘是属於无余涅盘,因为它没有戏论的幻相,所以无余涅盘先获得之後。那阿罗汉出了根本定之後,就会有戏论的幻相存在,所以这时候他所获得的涅盘是有余涅盘。所以以一个次第来讲的话,无余涅盘先有,有余涅盘是後有的。

所以在此说到了「见法实义己」以根本定现证空性的当下,了解诸法的究竟性质之後,就能够断除一切的痛苦。为什麽呢?因为现证空性当中,断除了一切烦恼之後,才获得无余涅盘的,「见法实义已,能灭一切苦」。我们看「若悟法性後,於此有差别」也就是说,因为下部论师他们认为见道,也就是了解四谛十六行相的这样一个见道,所以他们说了这十六种行相的不同。於是见道在根本定当中,会有不同十六种的一种相。那对於胜义谛有不同的十六种相的话,那变成胜义谛有十六种不同的性质了。如果你认为诸法最究竟的法性,有十六种不同的差别,所以「若悟法性後」也就是在见道,在现证空性的当中,他看到四谛十六种行相,而且四谛十六种行相互相有这样的区别,它不是同位法性的话,有这样差别的话:

13、事物微妙性,由因而观察,无有善巧故,不见缘起义。

「事物微妙性,由因而观察」这种因缘所产生的缘起,甚深的缘起你就没有办法看到了,因为「无有善巧故」因为无有善巧的缘故。因为以诸法的究竟性质来讲的话,应该都是一致的、同等的、没有任何差别的。但是因为你不了解诸法的最究竟的性质,所以你认为说见道在看空性的时候,在空性当中又有一个差别,不同的相而存在。如果你这样主张的话,那我认为你并没有了解事物的这种微妙体性,或者是由因缘所带来的这种甚深的缘起道理,因为你缺乏善巧的缘故。所以下面就说到了「事物微妙性,由因而观察,无有善巧故,不见缘起义。」接下来就说到了:

14、尽烦恼比丘,若能脱苦海,为何释迦尊,不说此道行。

「尽烦恼比丘,若能脱苦海」也就是说下部论师他们认为,烦恼是自性有的、是自相有的。由自性的对治力去断除自性的烦恼,将获得了自性的阿罗汉果位。所以你们说由自性的对治力,断尽了一切自性的烦恼,所获得了自性阿罗汉果位的这个比丘,如果能够脱离苦海,他能够获得涅盘的话,那我就问你,因为你说的涅盘它是有自性的,所以涅盘是等於一切轮回的最究竟吗?那如果轮回的究竟是有自性的话,为什麽有究竟呢?因为有开始。所以如果究竟是有自性的话,他必须要依赖着一个自性的开始。如果轮回有一个自性的开始的话,佛陀说了轮回是无始以来,他并没有说开始啊!

「为何释迦尊,不说此道行」为什麽释迦尊者说了无始以来,并没有说有始以来的这种修行呢?那为什麽轮回要有开始呢?因为你说轮回的究竟是有自性啊!如果是有自性的话,他就是要观待一个有自性的开始了。

15、若有行必成,遍执一切见,一切皆缘起,何有前後际。

「若有行必成,遍执一切见」如果你认为说,轮回是有一个自性的开始的话,那就变成了有第一个无明了。如果有第一个无明的话,那你就变成堕入於断边或常边了。为什麽呢?因为这个无明,必须要无因而生,或从异类因而生,那这样的话,你就等於堕入於断边或常边,所以叫做「若有行必成,遍执一切见」。

「一切皆缘起,何有前後际」这句话也就是说到了自宗的一种说法了。我认为一切的轮回和涅盘,一切的万法,都是由因缘而产生,完全依赖着他缘而有的缘故,所现起的这种缘起,它是没有自性的前际,也没有自性的後际,所以没有自性的开始,也没有自性的终究的。所以就是说到了「一切皆缘起,何有前後际」就说到了这样一句话。

在自性的一个角度上,虽然没有前际和後际,没有开始和终究。可是在名言上我们必须要有开始和终究啊!你要如何解释在名言上,难道你要否定一切的前际和後际吗?你在名言上如何作这个解释呢?

於是龙树菩萨就回答说:在名言上轮回是无始的,可是却有终究的。为什麽呢?如果轮回它是有自性的话,那变成了轮回它是自力而生的,那变成不需要依赖他缘而改变的。因此轮回没有办法依赖着他缘而生,也没有办法依赖他缘而灭了。如果轮回是自性有的话,轮回将不会消灭,因为没有因缘使轮回获得了消灭,这样的话轮回就无终了。如果无终的轮回说有终的话,那无始的轮回你必须要变成有始了。所以为什麽轮回有自性的话,轮回就变成有始的轮回,而不是无始的轮回了。

可是今天我的宗论是,我认为轮回是无自性的,因为轮回无自性的缘故,所以轮回是依赖着因缘而有,依赖着因缘而生,依赖着因缘而灭的。因此无明它依赖着因缘可消灭的,这个因缘就是透过空正见可消灭的。所以无明有对治力可以让它获得消灭,因此轮回它是有止尽的,但是却是无始以来而有的。所以对我们来讲,我并没有任何的相违。於是又说到了:

16、云何前已生,彼後复变灭,远离前後际,见情如幻化。

「云何前已生,彼後复变灭」如果你认为说,诸法是自性有的话,你如何能够说它是由因缘而生,之後由因缘而灭呢?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是自性有的。今天这一法,它之前先生,之後随着因缘而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依赖着他缘而生灭的,这代表不是自性而有了。如果是自性而有的话,你要如何解释它之前由因缘而生,之後又随着因缘而灭呢?你因为主张了有自性的缘故,所以你没有办法作这方面的解释。所以叫做「云何前已生,彼後复变灭」。

我们看到後面的这两句话「远离前後际,见情如幻化」透过了解这种无自性的道理,我们将可以远离一切自性的前际和後际的这种执着。看任何的器世间也好,或者情世间也好,都应该以幻化般的去看待。

17、何时幻像生,何时当成灭,知幻非无明,离知幻则有。

「何时幻像生,何时当成灭」所以幻像本身,它是因缘聚合之後自然产生的生,随着因缘的这种分离而产生幻像的灭。所以幻像本身不是从幻像自我而产生,或自我而消灭,是随着因缘聚合、或者不聚合而造成生灭的。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这个幻化的缘起的一个道理的话,则不会对幻化产生了贪心,或者是执着,所以「知幻非无明」如果你知道幻化的一个性质的话,你知道这是一个变化的,或者你知道这是一个幻化的话,你自然就会知道这是虚假的,就不会随着真实执着的无明而产生了这种执着或贪心了。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这是虚幻的,不知道这是一个幻化的话,则会产生执着,所以「离知幻则有」,这是比喻,所要说的内容是什麽呢?

18、生如阳焰幻,意若知其义,前际或後际,见中则无染。

「生如阳焰幻」一切法的它的生灭如同阳焰的幻化般,「意若知其义」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个无自性的道理的话,则会远离一切的边执,「前际或後际」的这种自性的边执,「见中则无染」则会远离一切的邪见和一切的边见,安住於中道,所以你在你的正见上,不会有任何的邪见或任何执着的污染。因此透过这种无自性的现证空性的量,透过反覆的串习,你将能够获得了自性法身,所以叫「生如阳焰幻,意若知其义,前际或後际,见中则无染。」

19、若谁於有为,计实有生灭,彼等即不知,缘起轮所现。

「若谁於有为,计实有生灭」无论是谁,对於这一切生灭的有为法,如果你计取着,或者计执着是真实有的话,是实有的话,那你看一切的生灭都变成了是执取成一个实有的生灭了。那无论是谁,看一切生灭有为法的时候,你会计执着这一切的生灭是属於实有生灭的话,那这一切的人将不会知道「彼等即不知,缘起轮所现」,你就没有办法了解到,缘起轮回所现的这种甚深缘起的道理,或者是互相依赖、互相观待的道理了。什麽是缘起的道理呢?

20、若依彼彼生,即自性不生,若自性不生,云何得名生。

「若依彼彼生,即自性不生」也就是说互相依赖着,互相的观待而生,完全依赖他缘而生,并非由自己自性而生,这个就是缘起的道理了。「若自性不生,云何得名生」因此所谓的生,并不是说从自己而生,而是由他人而生的。因此不是自性而生的话,才是真正的生。所以对於这种自性不生的这种生法,我们才说这是真正的生法,因为它不是从自己而生,是依赖着他生,所以我们把它取名为生。既然生是如此的话,同样的尽也是如此,为什麽呢?於是下述就说到了:

21、因尽而寂静,此乃尽之义;自性则无尽,尽名云何立。

「因尽而寂静,此乃尽之义」所谓果尽,为什麽果会消灭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因被消灭了,或者因止尽了,因此果就会止尽。所以因为因止尽的缘故,所以果才获得了寂静了。这样的缘起互相观待的内容,才是真正吻合实际的,所以「因尽而寂静」这才是真正尽的一个定义。

如果是有自性的话,因果之间就不会互相观待而依赖了,这样的话果要消灭的话,就没有因缘让它获得消灭了。所以「自性则无尽」如果它是有自性的话,没有任何的因缘能够让它获得了消灭或者是止尽,这样「尽名云何立」你要如何去安立有一个尽的东西呢?是没有办法的。

22、无少法可生,无少法可灭,生起及灭道,为应而宣说。

也就是因为如此「无少法可生,无少法可灭」没有任何一少许的法,是有自性,是由自性而生,或者是由自性而灭的。所以一切的法都是无自性而生,无自性而灭的,所以「无少法可生,无少法可灭」。

「生起及灭道,为应而宣说」之前下部论师他们认为,所谓的真谛,二谛的那个真谛的「谛」的意思,是指四谛十六种行相,所以他们一直认为说,诸法最究竟的性质是四谛十六种行相。因为佛陀说这是一个真谛,而且在初转法轮说到四谛法轮的时候,也说了苦集灭道等,这是真谛。所以「生起及灭道」也就是讲到了,四谛十六种行相。这是真谛啊!那你要怎麽解释呢?难道这些四谛十六种行相不是空性吗?这就是最究竟的性质啊!

於是龙树菩萨就回答说,这是「为应而宣说」。在此有两种说法,是为应而宣说,这是一种。另一种的说法是因为佛陀的意趣而宣说,而不是应着众生的根器而宣说,而是因为依据佛陀最究竟的意趣而宣说,有两种的说法,法王是选择後者。这个意思是什麽呢?也就是因为世间人他们会把痛苦执取为快乐,把不净执为乾净,把无我执为是有我,因此而产生颠倒执着的。所以佛陀因为知道世间的这种凡夫,具有这种颠倒执着的缘故,所以为了让他们能够破除这种的颠倒执着,所以暂时显示了这种四谛十六种行相,让他们了解到说,但以实际的状况来讲的话,并不是如此。 

依由这种目的的缘故,而显示了暂时跟他们宣说,他们现在需要的一个真谛的内容,但是并不是究竟的真谛啊!所以虽然四谛十六种行相,它是吻合实际的状况,但是它不是究竟的真谛。那究竟的真谛,佛陀究竟意趣是什麽呢?下面就说到了:

23、知生故知灭,知灭故无常,由知无常性,亦能知正法。

那也就是说为什麽会灭?因为有坏灭的因缘才会灭。这个坏灭的因缘是怎麽产生呢?因为有生的缘故。如果这一法它不生的话,那就没有坏灭的因缘了,如果没有坏灭的因缘则没有灭。所以因为有生才会有灭的缘故,所以「知生故知灭」。

「知灭故无常」的意思也就是说,一般来讲的话所谓的灭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续流的消灭,这是属於粗分的无常;一则是每一刹那的转灭,或者是坏灭,这是属於细微的无常了。在经部以上都有说到这细微的无常的说法,但是在有部有说到了,有为四法的这种行相了,这跟经部以上的说法是有少许的不同。

那经部以上他们是怎麽说粗分的无常呢?他们认为像外在的物质,如果遇到了违缘,当它坏灭,所以它的续流完全的间断,这是属於粗分的无常。可是在谈到细微无常的时候,经部以上的这些宗义论师,都是一致的异口同声的说,每一个有为法,它每一刹那都在坏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因本身就具有坏灭的性质。所以第一刹那的东西,在第二刹那的时候消灭,不是依赖着其他的因缘而消灭的,而是因为成办这个果的主因本身,就有坏灭性质。因此第一刹那的东西,在第二刹的时候自然坏灭,这是不需要依赖着其他的因缘而坏灭的。

所以可见为什麽一切的有为法,是随因而转变,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如此,就是随因而转,随因的控制。因为成办一切果的因本身,它具有坏灭的性质,所以果本身每一刹那都在坏灭当中,这个就是细微的无常了。如果了解到这种细微的每一刹那都在坏灭的一个性质的话,我们则能了解细微无常的缘故,所以在此说到了,「知生故生灭,知灭故无常」我们则能够了解到这样一个道理。

「由知无常性,亦能知正法」这句话跟《缘起经》里面,也就是「谁见缘起则见法,谁见法则见如来」的这句话非常的相似了。在缘起的意思,之前我们说到了,它可以以「有相」的方式去作缘起的解释,或者以「空相」的方式去作缘起的解释。如果我们先以「有相」的方式去作缘起的解释的话,那透过这种因缘观待,因果丝毫不爽,无有错误的这种因果的理念,我们可以了解到说,原来善业、善法带来快乐,恶业带来痛苦,透过这种因果有相的一个道理,所以我们会去舍恶,去行善的。

因此我们能够了解到,世间的这种行善的方法,所以这是由看到因果丝毫不爽的缘起道理,所以让我们去行善的。所以依由看到缘起,所以我们看到了法。因为看到了世间的善法,所以我们累积了无比的资粮,透过这种的福德资粮,我们则能见到如来。为什麽呢?因为从真如本性所现出的这种胜应身,随着我们行善的这种福德资粮将可以看到,所以「谁见缘起则见法,谁见法则见如来」这是以「有相」的方式去作解释的。

那另外一种是以「空相」的方式去作解释,就是说谁见甚深的缘起,则能看到由缘起所现的性,空性缘起、缘起空性的这样一个道理。因此谁见缘起则见到真如本性,也就是最究竟的诸法究竟性质「空性」,所以「谁见缘起则见法」。见这种空性道理的话,则能够见如来,因为一切的这种戏论,在真如本性当中被含摄了,这个就是佛陀最究竟的法身,也就是诸法的最究应的性质、法性了。

所以无论是谁能见到甚深缘起,则能看到空性,看到空性则能见到究竟法身的一个性质。我想《缘起经》的这句话,就是说到了现在龙树菩萨所说的「由知无常性,亦能知正法」这是相同的内义。

24、诸了知缘起,远离於生灭,彼成就净见,即达彼岸者。

也就是如果能够了解到甚深缘起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道理的话,则不会以自性来执取诸法的生灭了,这样的话无论看什麽都如同幻化般,能够去了解到实际的状况,於是不会有颠倒的执着。既然已经对於生灭的一切万法远离颠倒执着的话,则能够成就净见,也就是非常强而有力的去对治自性的这种无明了。因为轮回最主要因缘来自於自性执着的这种无明,今天因为你有这样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对治力,是去对治这样无明的缘故,所以能够到达涅盘的彼岸,「诸了知缘起,远离於生灭,彼成就净见,即达彼岸者。」

25、异生对事法,有无颠倒执,患故随恼转,自心受欺染。

这里面的「异生」是指凡夫的意思。为什麽异生是指凡夫的意思呢?无自主的随着烦恼、随着业,使自己投生於异处,像三恶道也好。或者是你没有办法自主的,必须要去接受异处的投生,因此我们称为叫做异生,那是凡夫的意思了。因为你的下一世,你不是以自我的一种希求,或者你能够控制自我投生於後世,那後世的异生是随着烦恼和业而投生的缘故,所以我们称凡夫是异生。

凡夫和圣者的差别,是在於有没有现证空性而作为衡量,而不是说他的身体的大小,或者是身体的庄不庄严而作这样的差别的。现证空性的话,他就有自在的能力,能够决定下一世要投生於那里,这个是圣者。如果没有现证空性,纵使是了解空性,像加行道的世第一法以下的这一切的这种修行者,都是属於凡夫。因为他投生於异处,是要靠业和烦恼的力量,他没有办法自在的作这样的一个选择。所以凡夫和圣者的差别,是有没有现证空性为主,光是了解空性是不够的。

同样的「对事法」,事法也就是说具有实执者,也就是还没有现证空性之前,虽然他已经了解了空性,可是因为没有现证空性的缘故,所以他那个真实执着的力量,会胜过於他的空正见的力量,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为「事法者」具有实物的这种执着者。所以异生也好,或者事法者也好,都是被真实执着给控制的这种补特伽罗,所以在此我们就说第一句,被真实执着给控制的补特伽罗。

以凡夫来讲的话,他又可以分两者:一者是了解空性的凡夫,一者是不了解空性的凡夫。不了解空性的凡夫的话,他不只有原始的、自然产生的真实执着以外,他还会刻意的让自己去执取真实,这是一者。另一者了解空性的凡夫的话,他虽然会有这种随眠,或者是很自然的真实执着产生,可是他会察觉到说,我不应该这样的去执取,於是不会说自愿的或者是刻意的让自己去执取真实,反而还会想要去破除,会有这种的差别。

如果你不了解空性的话,它不只是原来的,这种的自然的真实执着会产生以外,因为你不了解空性的缘故,所以你会颠倒的去执取真实的话。那就像外道顺世派来讲的话,他们会认为说所看到的一切,必须要非常的真实。因为他们看到的每一切都是非常的真实,并且去执取的缘故,所以他没有办法去接受看不到的隐蔽分了。所以在顺世派的主张里面,他们认为只要是存在的话,必须要用肉眼看到;如果肉眼看不到的,他们没有办法承认或者是接受。

为什麽他们会有这样的主张呢?为什麽在他们的哲学理念里面,会认为说只要是存在的话,必须要用肉眼可以看到呢?这是因为真实执着太强烈了!因为他们执取的一切的时候,看到的是非常的真实,所以只要看不到的话,他们就没有办法接受。所以这一种的邪见,或这一种的主张,最主要的来源是从真实执着而有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说,由真实执着带来许多颠倒的这种邪见,无论是增见也好,或者是诽谤灭见也好,这些都是由真实执着所产生的了。

「有无颠倒执」这是第二句话的意思。因为凡夫具有真实执着,而且这真实执着没有断除的缘故,只要这个真实执着,则会产生许多的常边、断边,有无的这种颠倒邪见和颠倒的执着,因此则会造成许多的过患了。就像好比生老病死,或者是三恶道的痛苦等。因为有这种颠倒执着、邪见的过患的缘故,所以我们会一直轮转在三苦里面,那就是苦苦、坏苦、行苦,所以我们会一直沈溺於苦海当中,没有办法获得解脱。

这种无法获得解脱,最主要的根源是来自於那里呢?是谁让我们痛苦的呢?是被真实执着给欺染的自心,让我们痛苦的,所以「自心受欺染」。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因为不了解空性,随着真实执着而转的这种心,自己的心欺骗了自己,因此而让自己一直在三苦当中获得了流转的。

这也是为什麽经典里面说到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自心必须要获得寂静,我们才有办法获得涅盘的最主要的原因。有时候我们会想说,我今天怎麽那麽倒霉,他又害我了,或者什麽等等,所以当你遇到不吉祥事情的时候,你的手指头会马上会往外指,而不会想到说这是因为自己内心未调伏的缘故而造成的,我们不会这样想。可是实际上一切的痛苦,都像龙树菩萨所说这句话的,就是「自心受欺染」一切的痛苦都是由自心所造成的,未调伏的心所造成的。

「有无颠倒执」对於「有」的这种捏造的颠倒执着,或者对於「无」的诽谤的颠倒执着,这是我们时常日常生活当中,常犯的一个错误。以胜义谛的角度来讲的话,在名言上的拿捏如果不是很善巧的话,那将会认为「名言有」是真实有,或者是自性有,这样的话就变成常执,那就是变成捏造的添增执,也就是一个颠倒执。如果你完全否定真实之後,你会认为说连名言也一起否定的话,那又变成「无」的颠倒执,那又变成诽谤无边的颠倒执着了,所以这是会有危险的。这是以胜义谛的角度来说。

如果是以世俗谛的角度来讲的话,像我们一般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会有这种世间安乐的感受,可是我们对世间安乐的感受,会把它执取为一个究竟的安乐,好像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为了能够获得世间的安乐,我愿意牺牲一切的,所以会把世间的这种短暂安乐,执取为永恒的安乐而去追求,这就是错误的执着、颠倒的执着了。因为世间的安乐是属於暂时性的,它不是永久性的,这点我们明明知道,但是我们却又执取这个为永恒的安乐。明明知道它最後会带来痛苦的,可是我们却还是希望追求着。这代表什麽呢?我们有错误的观念存在,这是由我们的经验能够去体会的。

再加上我们认为我「必须爱我」,因此会给自己足够的理由,去坚定你的「爱我执」。对的!没有错!像刚刚所发问般的,我们需要爱我的,为了让自己有信心,我们必须爱自己这是没有错。可是爱自己的方式,我们可能错了吧!如果你认为爱自己的方式,是完全想自己,不去着想别人的话,这样的话,你就会变成说,为了个人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的去伤害别人。

如果你的爱我的方式是选择这条路的话,跟你说,伤害别人之後,因为因果是不会有错误的,因此你将会获得苦苦的,最後还是痛苦的。所以这种的痛苦不是来自於别处,而是来自於自心随着无明而转,不了解「爱我执」的过患而产生的。

如果你是随着爱我执,你虽然没有给别人带来伤害,反而是你是因为个人想要长寿,所以必须要守护不杀生的戒行;为了让自己更有钱,所以行布施,这种善业因为是随着爱我执而走的缘故,所以它没有办法成为究竟的永恒安乐。在没有强烈出离心摄受的情况下,它永远不可能成为解脱之因。所以纵使你再怎麽样的去行、再广大的善业,因为你的善业是随爱我行而去行持的缘故,所以一定是成为轮回之因的,所以它也没有办法究竟。

所以随着爱我执伤害别人是苦苦,随着爱我执给予别人快乐的话是坏苦,所以再怎麽说还是在痛苦当中。为什麽呢?因为自心随着无明而转的缘故,产生这种有无的颠倒执着,或者有无的颠倒错误观念,所以永远没有办法获得解脱。为了消灭这种爱我执,所以要培养爱他心。为什麽呢?因为爱他心的力量增长,爱我执的力量才会减少。

爱他心要怎麽产生呢?爱他心不是靠等待就能自然产生的,是要透过理由的反覆思惟才有办法产生的。如果只是针对亲友而产生爱他心,这不是真正的爱他心。真正的爱他心,是要不分一切的,去观待、去爱护;这种不分一切爱恨亲疏、或者是亲友的爱心,必须透过理路的反覆思惟才有办法产生的。所以了解到痛苦是可以间断的,并且要对一切有情众生具有悦意相,具备这些种种的因缘,才有办法产生爱他心的。

当了解到痛苦是有止尽的时候,你多多少少要去会意空性的道理,所以爱他心是由智慧来成办的。爱他心不只可以让我们在究竟的果位上获得一切遍智,以现有的果位来讲,也可以让我们获得阿罗汉的果位。就像八地菩萨,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所以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因为有了爱他心,使得我们生生世世能够获得增上生,行菩萨道,这都是由爱他心所带来的美好果实。

可是我们却不了解,还认为爱他心不应该行持。如果我爱别人,那我自己该怎麽办呢?我的事情谁去照顾?我的事情唯有我自己照顾,所以我应该爱自己,反而我们会这样去执取,岂不是又随着无明而转了吗?如果我们在观修本尊的时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观修本尊,一直把爱我执摆在内心的最深处,而去持咒、礼拜,或者念诵课诵文;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永远都是痛苦的,因为是随着爱我执而走,怎麽会有好的结果呢?可是我们却不知道,被自心给欺瞒了。所以「有无颠倒执,患故随恼转,自心受欺染。」的这句话,不只在胜义谛上可以做解释以外,在世俗的广大行的方便品上,我们也可以做同样的解释。

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随着爱我执而走了,为了追求快乐,我们一直想尽办法要让自己快乐,於是就去选择了爱我执这条路让自己快乐。如果爱我执真正可以带来快乐,那今天我们应该很快乐了,可是没有啊!是不是缺少了什麽?我们到底错在那里?我们错了!我们错的是爱我的方式错了。今天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就要好好的去思考,我们到底错在那里?把爱己的方式改变吧!以智慧来爱自己吧!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活得更快乐的。否则如果是随着以前爱我的方式,继续持续下去的话,将来还是仍然痛苦的。

所以龙树菩萨非常有恩的指导我们说,不要被自心、不要被这种无明给欺骗了。一切的痛苦都是来自於未调伏的心而产生的。所以就说了这句话:「异生对事法,有无颠倒执,患故随恼转,自心受欺染。」

 

所以为什麽我们要讲到,或者是礼赞导师释迦牟尼佛悲智的功德,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一切的痛苦来自於「爱我执」和「真实执着」而产生的,如同刚刚所说的。那爱我执的正对治是什麽呢?爱我执的正对治就是爱他心;真实执着的正对治就是空正见。因为由爱他心消灭了爱我执,因为由空正见消灭了真实执着的缘故,所以龙树菩萨在经中礼赞了,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悲智两种的功德。这原因也就是我们在凡夫的时候,最主要痛苦来自於这两种执着。因此我们在行菩萨道,或者行成佛之道、或解脱道的时候,一定要双运悲智的这两种资粮,我们才有办法获得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那麽随着爱他心,将来成佛的时候,就能成为佛陀的大悲;随着空正见,消灭一切的颠倒执着的时候,才有办法成为佛陀信仰的这种智慧。










相關文章:
六十颂如理论(1)
六十颂如理论(2)
六十颂如理论(3)
六十颂如理论(5-1)
六十颂如理论(5-2)
六十颂如理论颂 龙树菩萨

上一篇(六十颂如理论(3)) 回目錄 下一篇(六十颂如理论(5-1))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东方净琉璃世界-达瓦彻令- Yahoo!奇摩部落格
转识成智与密乘之即身成佛
单亲家庭服务网络计画-台湾妇女团体全国联合会
八大持明总聚
原梦青年计划--至善社会福利基金会

赞助网站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全球宗教資訊網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