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誠摯的呼籲 ★慶祝佛誕日~釋尊與十六羅漢法會 淡水金剛舞及法會,大家可以參加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中观四百论(8-1)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2 10:26:16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2 10:24:15   编辑部 报导

中观四百论(第8-1讲)达赖喇嘛尊者传授

2007726日下午至27日上午

 

8-1)第九品明破常品

《四百论》总共有十六品,前八品是说到了世俗谛的这部份,最主要针对方便品,所以我们称为世俗谛的道次第,有这种的名称。後九品是属於胜义谛的道次第,就是针对智慧品而说的,但是前八品最主要是针对方便品而说的。接下来因为就是跟外道的诤论有关,所以也比较复杂,所以我想火箭般的进行,念过去了。

第九品「破常品」。在此的破常品是针对外道的主张而说的。外道他们认为所谓的实物,就是佛教的一个专有名辞来解释实物的话是有为法。外道认为说,有为法也是有常法的,也是有常性的,所以他们叫做常实,常实物,有这种的名称。以佛教的名辞来解说的话就是常性、或者是常法的有为法。为了要破除这种既是常性、又是常法、又是有为法的缘故,所以在此就说到了:

1.一切为果生,所以无常性;故除佛无有,如实号如来。

2.无有时方物,有性非缘生;故无时方物,有性而常住。

在此针对无常的内涵作了解释,接下来就破斥外道的主张了。

3.非无因有性,有因即非常,故无因欲成,真见说非有。

4.见所作无常,谓非作常住,既见无常有,应言常性无。

接下来就是针对《俱舍论》里面曾经有说到了无为法,但却是实质有的这种说法或者是主张,而去作破斥的。所以在第5句和第6句的时候,就破斥虚空并非是实质有。所谓的虚空,其实是一个共相,我们讲到虚空的时候,是遍布一切方位的虚空,因为虚空是一个总名,是一个总相、共相。所以他是依靠别相虚空,而去安立的一个虚空的共相而已,所以并非是实质有的。所以在此说到了:

5.愚夫妄分别,谓空等为常,智者依世间,亦不见此义。

6.非唯一有分,遍诸一切分,故知一一分,各别有有分。

接下来要破斥的就是属於外道的一个主张,这个外道就是吠陀密托者,吠陀派里面的一派密托者,他们认为声音是常法,他们也说时间是常法,所以针对这种的说法,或者是主张来作破斥的。所以从第7句说到第11句。

7.若法体实有,卷舒用可得;此定从他生,故成所生果。

8.若离所生果,无有能生因,是故能生因,皆成所生果。

9.诸法必变异,方作余生因,如是变异因,岂得名常住。

10.若本无今有;自然常为因,既许有自然,因则为妄立。

11.云何依常性,而起予无常,因果相不同,世所未曾见。

「云何依常性,而起予无常」所以由常性的因,怎麽可能会生起无常的果呢?世间人也知道因果相不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到了「因果相不同,世所未曾见」。接下来就是针对数论派认为,很细微的物质体是常法的一种主张而作的破斥。

12.若一分是因,余分非因者,即应成种种,种种故非常。

13.在因微圆相,於果则非有,是故诸极微,非遍体和合。

所谓遍体和合,无论我们有没有主张为常因,但是遍体和合的这种细微微尘,是不可能的。什麽叫遍体和合呢?也就是说一个物质体,我们再怎麽样去解剖的时候,它都可以被解剖分析的。无论是再细微的原子,或者是再细微的元素,或者以佛学专有名词叫微尘,它都有可被分化的时候。所以如果你说,有一个无法分化的一个很细微的微尘,如果你主张有这种无法分化、无法解剖的微尘的话,那我们就会反问说,这两个无法解剖的微尘,合在一起的时候,会不会变成遍体和合。所谓遍体和合就是完全溶在一起了。

如果这两个很细微,无法解剖的微尘,两个合在一起,它不会完全溶在一起的话,就代表说它有东西南北四面。如果它会融在一起的话,就代表说这种无法解剖的细微微尘,再怎麽样多,有千百亿万的这种微尘,聚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成为一个色体,一个形状较大的色体,它没有办法聚合成一个和合体。因为这两个东西黏在一起的时候,就合成为一个,所以千百亿万个最後也成为一个微尘而已,所以它没有办法聚合起来,成为一个形状比较大的物体了。

所以在佛教的主张里面,我们认为说再怎麽样细微的物质,都是有方分的,不是无方分的。因为无方分的微尘,它不可能成为遍体和合。於是一直念到第19句。

14.於一极微处,既不许有余,是故亦不应,许因果等量。

15.微若有东方,必有东方分,极微若有分,如何是极微。

16.要取前舍後,方得说为行,此二若是无,行者应非有。

所谓的行,也就是所谓的走,或者是正在去,或者来,或者去等,这一定要有前後分,才有办法说所谓的来去。没有一个前方到後方,後方到前方的话,我们如何说来去呢?

17.若法无初分,无中分後分,是法无所现,由何者能见。

18.若果能坏因,是则因非常,或是处有因,彼处即无果。

19.不见有诸法,常而是有对,故极微是常,诸佛未曾说。

之後就是破除有部,认为解脱是实执有的这种主张了。所以第2021句的时候说到:

20.离缚所缚因,若有余解脱,彼都无所生,故不名解脱。

21.究竟涅盘时,无蕴亦无我,不见涅盘者,依何有涅盘。

接下来的四个偈颂文,是破斥数论派,他们认为就是法有二十五种。在二十五种的法里面,胜义谛的法只有两者,一个叫做知名士夫,知名士夫就是我的意思。一个是共主相。如果这个我或这个知名士夫,他不知道诸法是被共主相所变化,那这个知名士夫就会轮转在轮回当中。如果这个知名士夫,也就是这个我,他能够知道透过襌定的力量,看到的这些诸法原来是共主相所变化的话,於是共主相就会非常惭愧或者羞涩,於是会把他的魔术都给收回来,这时候这个知名士夫,这个我,就获得解脱。这是数论派的一种主张,於是就破斥主张了。第22句的时候说到了:

22.离爱解脱时,有思有何德,若无思有我,便同无所有。

23.若解脱有我,则容有思种,无我则予有,思惟亦非有。

24.诸脱离苦人,定非由他有,是故应称说,我一切永尽。

25 宁在世间求,非求於胜义,以世间少有,於胜义都无。

这以上已经解释完第九品的内涵。接下来第十品,最主要是针对我是实执有的这种执着,而去作破斥的。缘我,认为有实质的这种颠倒执,又可以分为俱生执和遍计执两者。俱生执就是自然而然产生,那是无始以来串习的力量,自然而然产生,这叫俱生执。遍计执的这个我执是什麽意思呢?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而是透过这种宗义的思想,或者自己的一个理由,认定为就是如此,而产生的执着,这叫遍计执。所以为了能破除俱生执之前,首先要破除遍计执。

针对我是实质有的这种错误的谬论,要先把它遮挡的缘故,所以首先先遮挡外道,那也就是针对外道声论派。是一个婆罗门的宗义有说到了,也就是我可以分内我和外我两者,内我并没有分所谓的男女,因为内我,就是说它好像在我们身体里面,它跟身体是完全分开的,它是在身体里面,所以内我来讲,并没有男女之别。那外我就是跟身体有关,跟我们的根有关,所以他们在外我的名称上有说到一个,色身根性的外我,於是念到了:

第十品  破我品

1.内我实非男、非女非非二,但由无智故,谓我为丈夫。

2.若诸大种中,无男女非二,云何诸大种,有男等相生。

他们还说一个我有一个共相的我和总相的我,那是很大的我,他们取名为叫做「大我」。我们个人的这个我,是属於他的一个支分,所以这是别相的我,还有这种的说法。如果这样的话,变成我们每个人不是有一个共同的我去了吗?以此方式来作反驳的。

3.汝我余非我,故我无定相,岂不予无常,妄分别为我。

4.我即同於身,生生有变易,故离身有我,常住理不然。

5.若法无触对,则无有动摇,是故身作业,非命者能造。

6.我常非所害,岂烦修护因,谁恐食金刚,执仗防众蠹。

7.若有宿生念,便谓我为常,即见昔时痕,身亦应常住。

7句,外道他们认为身心与我,是分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看到身,它是会改变的,心也是变化不动的,但我是永远都是一个的,所以我是从前生到今生,从今生到後世去的,所以我是常,但身心是无常,於是一直念完到第九句的部份。接下来是破除数论派,这是确定。

8.若我与思合,转成思念者,思亦应非思,故我非常住。

9.我与乐等合,种种如乐等,故应如乐等,理不应是常。

10句至第12句说到了:

10.若谓我思常,缘助成邪执,如言火常住,则不缘薪等。

11.物不如作用,至灭而有动,故有我无思,其理不成就。

12.余方起思界,别处见於思,如铁链熔销,我体一变坏。

接下来是破斥具识派,外道的一派的说法,那就是第1314句了。

13.思如意量小,我似虚空大,唯应观自相,则不见於思。

14.我德若周遍,何为他不受,彼於彼自体,言障不应理。

接下来第15句至第17句,就是遮挡数论派的说法。

15.若德是作者,毕竟无有思,则彼与狂乱,应全无差别。

16.若德能善解,造舍等诸物,而下知受用,非理宁过此。

17.有动作无常,虚通无动作,无用同无性,何不欣无我。

那第18句的时候,就是针对一般的外道的见解,而去作破斥的。首先针对数论派和声论派而去作破斥。

18.或观我周遍,或见量同身,或执如极徽,智者达非有。

「或观我周遍」这是数论派和声论派,婆罗门教他们的主张,「或见量同身」这是赤裸派所说的,还有其余的这些婆罗门教他们认为,「或执如极微」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与身心远离的这个我,它是非常非常细微的,这三种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所以智者说什麽?「智者达非有」智者认为与身心相离的,与身心无关的我,是没有的,所以在此就说到了:

19.常法非可恼,无恼宁解脱,是故计我常,证解脱非理。

20.我若实有性,不应思无我,定知真实者,趣解脱应虚。

「我若实有性,不应思无我」如果我是有自性的话,那无我就没有道理了,透过这无我的见解,而获得解脱的这种说法,就是虚假的、虚诳的。「定知真实者,趣解脱应虚。」

21.若解脱时有,前亦应非无,无杂时所见,说彼为真性。

接下来从22句的时候就说到了,纵使了解无有自性,但不是否定,或者说没有的意思,所以并没有这方面的过患。所以从22句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

22.若无常即断,今何有草等,此理若真实,应皆无愚痴。

如果没有我的话,那就没有所谓愚痴的我了!那我就不会因为愚痴而苦了。所以我是存在的,虽然我无有自性,但是我是存在的。

23.设有所执我,现见色等行,唯从他缘生,从他缘住灭。

如果没有我的话,就没有所谓的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了。可是有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可是却没有自性,没有自性但是却有因缘而生,所以不是说没有,而是有的。只是有的方式,不是从他自力、从他本身而有。

24.如缘成芽等,缘成种等生,故无常诸法,皆无常所起。

25.以法从缘生,故体而无断;以法从缘灭,故体亦非常。

「以法从缘生,故体而无断」因由缘生而不堕落於断边,因由缘灭而不堕落於常边。在此的常是讲到无常和常的常法,而不是自性常的这个常边。「以法从缘灭,故体亦非常」。这以上已经结束了第十品,破我品的部份。

接下来第十一品是「破时品」。破时品首先先针对於吠陀密托者的这种主张,他们对於这个未来和过去三世的一个主张,而去作破斥的。他们认为过去和未来是实质有,实质有的话,变成说一定要去寻找之後,能够找寻或者能够获得。那从第1句至第5句的时候,是针对未来和过去,认为实质有的主张而去作破斥的。

第十一品破时品

1.瓶等在未来,即非有过现,未来过现有,便是未来无。

2.未来若已谢,而有未来体,此则恒未来,云何成过去。

3.法若在未来,现有未来相,应即为现在,如何名未来。

4.未来过去有,现有复何无,若一切时有,何缘彼无常。

5.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

接下来是针对未来,去作实质有的破斥。

6.未来若有生,如何非现在;未来若无生,如何非常住。

7.若未来无生,坏故非常者,过去既无坏,如何谓为常。

8.过去与现在,皆不成无常,除斯二趣外,第三亦非有。

9.若後生诸行,先已有定性,说有定性人,应非是邪执。

最後一句就是说,如果这是无因而生的话,那是不应理的,以这种方式而去作破斥的。

那第10句的时候,就是数论派他们所谓的自生的道理。所谓自生的意思就是说,在因的时候就有果的性质,果的性质在因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由这种具有果性的因,而去形成果,所以叫做果自己生自己了。其实果并非在因的时候存在,可是在因的时候他已经具有这种果性,但只是未显明的果。所以因生果的意思,就是未明显的果,形成了明显的果,这叫做因生果的意思,这是数论派他们的说法,变成自己生自已了。如果自己生自己的话,就有很多的过失了。生无意义、生无究竟,会有这些种种的问题,所以在此说到:

10.若法因缘生,即非先有体,先有而生者,生已复应生。

11.若见未来有,何不见无法,既现有未来,应不说为远。

12.未来法若有,修戒等唐捐;若少有所为,果则非先有。

13.诸行既无常,果则非恒有;若有初有後,世共许非常。

念到第13句。接下来就是针对经部他们说,只要是存在的话,就是现在式的这种主张,而去作破斥。因为经部的这种主张,就是佛教内部的宗义,有一部叫经部。经部的这些宗义师他们认为,只要是存在的话,就是实质有。尤其是时间应该是属於实质有的缘故,所以若存在的话,那一定是现在式,所以针对这个主张而去作破斥的。

14.应非勤解脱,解脱无未来,是则无贪者,应亦起贪惑。

15.若执果先有,造宫舍严具,柱等则唐捐,果先无亦尔。

16.诸法有转变,意亦不能缘,虽尔无智人,妄计有现在。

接下来是破斥,认为时间是实质有的这种理由,针对这个理由而去作破斥的。所以从第17句的时候就说到了:

17.无常何有住,住无有何体,初若有住者,後应无变衰。

18.譬如无一识,能了於二义;如是无一义,二识所能知。

19.时若有余住,住则不成识;无住住无故,後灭亦非有。

20.法与无常异,法则非无常;法与无常一,法应非有住。

21.无常初即劣,住力定应强;此二复何缘,後见成颠倒。

22.若遍诸法体,无常力非劣,应都无有住,或一切皆常。

23.无常若恒有,住相应常无;或彼法先常,後乃非常住。

24.若法无常俱,而定有住者,无常相应妄,或住相应虚。

25.已见法不现,非後能生心,故唯虚妄念,缘虚妄境生。

如果你认为说有过去世啊!因为我们可以想得起来的话,「已见法不现」。而且纵使你想起了,可是你所想起的那个东西,他在现在的时候是不在的,它已经过去了,不会因为你的想起而再次的产生,所以「非後能生心,故唯虚妄念,缘虚妄境生。」这以上已经结束了第十一品。

第十二品破见品 

第十二品就是「破见品」。破见品就是说,对於所看到的,所见之事的这种颠倒执着,而去作破斥的这个部份。我想要多作这个解释在这一品上。首先第一句话「质直慧求义」,有说到三种不同的特徵,无论是修学空性,或者是学习佛法,甚至於学习一切的这种知识,我们都必须要第一个特徵,那就是质直。质直就是正直。

什麽是正直的意思?就是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尤其是我们在观察某一件事情,或者是追求真理的时候,如果你一开始已经设定了一个概念,或者是已经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的话,那你所追求的真理,你只是听你想要听的,你放弃不想要听的,这样的话就没有办法真正得到一个你要追寻的一个真理。那你的观察是有限的,这个叫做偏党的,这并非是一个真正的正直。

所以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应该摒除一切先入为主的概念。要想说任何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所以不应该以情绪化,非常的理性,缘自己先入为主的概念,任何可能性都有的这种想法,再来作观察。所以同样学习的时候也是如此,一开始要学习的时候,我们要保持一种正直的态度,而来观察、学习。这就是质直,也就是正直的意思。也就是保持第三者,不应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概念。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当我们以非常正直的态度去观察真理,去观察真谛之後,那所获得的内涵,就要以智慧来辨别了,那一者是实际的状况对自己有帮助的,那一者是对自己没有帮助的,来辨别是非,辨别善恶,去取所取、去舍所舍,所以要必须具有这种的智慧。这是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条件就是求义。求义就是说要真正认真的,很严肃的去学习,而不是说只是随意的,有也好,没有也好,抱着这种心态的话,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得到法义的。所以要成为一个闻法器的基本三个条件,就是质直、具慧,求义这三者。所以在此说到了:

1.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不变说者德,亦非予闻者。

2.说有及有因,净与净方便,世间自不了,过岂在牟尼。

「说有及有因,净与净方便」在此就说到了四圣谛,「世间自不了,过岂在牟尼。」佛说了世间不了解的四圣谛道理。在第3句偈颂文的时候就说到了,在每十二年,在印度都会举行一个非常大的聚会。那时候会有很多,穿黄色衣服的婆罗门的这些修行者,他们会在这个聚会上出现。有一些是赤裸派,赤裸派的修行者就是完全赤裸裸的。当然有一些是假的,当然有一些是真的非常认真,终身在喜马拉雅山,尤其在雪山的悬崖地方的山洞里面闭关修行。如果他们本身没有具有「拙火」的能力的话,是没有办法终身赤裸裸的在雪山修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些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少事、少欲、知足的这种修行者,来到这个聚会。所以他们确实是舍掉了一切,所以如同第3句所说的:

3.舍诸有涅盘,邪宗所共许,真空破一切,如何彼不欣。

「舍诸有涅盘,邪宗所共许」他们为什麽要舍掉一切,是为了获得解脱。可是很可惜的,因为缺乏了空正见,所以我执存在的缘故。随着这种我执,他们没有办法真正获得解脱,烦恼还是仍然存在着,所以说到了「真空破一切,如何彼不欣。」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什麽东西该舍、什麽东西不该舍,不知道啊!所以牟尼除了说空性以外,没有其他的涅盘之义,所以空性一定要学习,这是不可舍的。

4.不知舍方便,无由能弃舍,是故牟尼说,余定无涅盘。

5.若於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这句话就是说到了,我们一般的法可以分三种,一个叫做现成或者现前分,也有人翻成现成分,我是翻现前分。也就是所谓的可以被肉眼看到的,很直接了当的,不需要透过思惟或逻辑去了解的法,这叫现前分。

另一者的法叫隐蔽分。隐蔽分的话,就是并非用肉眼看到的,但是可以用理由去推理,去认知的。就像细微无常,是肉眼看不到,但是可以用理由去推、去认知,那又像空性的道理。

另一者是极细微隐蔽分。极细微隐蔽分就是很细微业果的关系,这是我们没有办法用理由去推的。所以佛所说的教法里面,大致上也可分这三者的教法内涵。那我们要如何去相信肉眼也看不到,理由也无法推的这种极细微隐蔽分的法义呢?这既然是佛所说的,我们要如何去相信呢?

所以在第5句的时候,提婆菩萨就回覆说,对於佛所说的深事,我们会产生疑惑,这时候我们可以以空性的道理,而去相信佛所说的极细微隐蔽分的法义。为什麽呢?因为空性这种深奥的道理,不是我们一般凡夫能够马上去了解的,所以当我们透过反覆的思惟,去了解到这种最深奥、最难解的这种法义的时候,自然我们就可以相信佛所说的极细微隐蔽分的内涵。对此就无庸置疑的,就会对佛产生无比的信心,因为了解空性,对佛的信心是绝对能够产生的。因为唯有佛陀能够自在宣说这麽深奥的道理,之前没有人可说,所以当我们了解空性的时候,会对佛产生无比的信心。因此佛所说的这种极细微隐蔽分的内涵,或法义,我们自然能够相信。於是就念到了第6句:

6.观现尚有妄,知後定为虚,诸依彼法行,被诳终无已。

 

    7句就是针对空性,而产生畏惧的这部份的理由,而作了解释。

7.智者自涅盘,是能作难作,愚夫逢善导,而无随趣心。

8.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於怖畏。

9.生死顺流法,愚夫常习行,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

这以上是针对空性而产生怖畏的这个理由了。

10.诸有愚痴人,障他真实见,无由生善趣,如何证涅盘。

11.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盘。

12.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一者向恶趣,胜者趣涅盘。

13.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盘不二门。

14.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岂见大力者,怯弱不生畏。

15.诸佛虽无心,说摧他论法,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

16.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故我见此法,如同能灭门。

17.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

18.见诸外道众,为多无义因;乐正法有情,谁不深悲悯。

19句,婆罗门就是一般的婆罗门。离系就是没有衣服的意思,就是赤裸派的意思。如来就是内道的意思。婆罗门一派,离系派就是赤裸派,如来就是佛教,这三座宗他修持的最主要方向是不同的,为什麽呢?婆罗门最主要是以「耳」而去修行,怎麽说呢?像吠陀他们就非常重视所谓的声音,也就是所谓的持咒,所以透过耳的聆听来修持。

离系派他们最主要是以「眼睛」,因为他们认为说,眼睛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因此而产生种种的贪欲,所以他们宁可以赤裸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眼睛,尽量摒除看到悦意的这种境,以这种方式修持的。

但是佛教最为深奥,为什麽呢?因为佛教是以「意」来修持,以心来修持的。像我们的业来讲的话,身语意三业而已。以身语意的这种修持来讲的话,我们身体在绕寺或者在绕山,可是嘴巴可以讲到有的没有,像八卦的这些事情,所以身体虽然看起来像在行善业,可是嘴巴却在讲八卦。有时候我们嘴巴,虽然看起来像在念佛的样子,可是心会去想着世界的这些有的、没的,这种种八卦的问题,环绕全世界的感觉。

可是当我们的心,真正生起信心、悲心、菩提心或者空正见等的时候,在内心的其他深处是没有办法产生烦恼的,因为已经产生了信心、悲愍心或菩提心,所以在那个当下,所有的身语意也都是属於善良的,因此佛陀的教法的修持,最主要是以意为主。所以佛法的这种修行,比起其他的婆罗门教,或者赤裸派来讲的话,是更深细的。所以在此说到了「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细」。

19.婆罗门离系,如来三所宗,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细。

20.婆罗门所宗,多令行诳诈;离系外道法,多分顺愚痴。

21.恭敬婆罗门,为诵诸明故;怜愍离系者,由自苦其身。

22.如苦业所感,不成为正法,如是生非法,是世异熟故。

23.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盘。

那什麽是正确的法呢?「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就是暂时的利益,後世的增上生,那是由不害的这种十善道的行为,而去成办的。如果还要再更高一层的究竟目标,就是决定胜,这是靠观空的方式来获得的。所以唯有观空的这条道路,才能够获得涅盘的这个果位。

24.世人耽自宗,如爱本生地,於能灭彼因,汝何能生欣。

25.有智求胜德,亦爱他真理,日轮於地上,有目皆共睹。

「有智求胜德,亦爱他真理」这句话确实是个口诀,虽然内宗和外宗,或者内道和外道是不同的宗义,但是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我们是可以互相学习的。就像导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也举用了婆罗门教那时候所谓的襌定,或九住心的这种方式,而来说到襌定的修持。所以在襌定的这种修持上,修法上来讲的话跟当时外道婆罗门教是没有两样的。所以佛陀也是从外道那边得到三摩地、或者九住心的修持,或者止观双运的这种共同的修持。所以同样的在今天,有众多的不同宗教信仰,我们也可以互相的学习,互相的交流,从他方而得到一些共同的修持,我觉得这是很有帮助的。「日轮於地上,有目皆共睹」。这以上已经结束了第十二品破见品。今天部份到此为止。










相關文章:
中观四百论(1)
中观四百论(2-1)
中观四百论(2-2)
中观四百论(3)
中观四百论(4-1)
中观四百论(4-2)
中观四百论(5)
中观四百论(6-1)
中观四百论(6-2)
中观四百论(7-1)
中观四百论(7-2)
中观四百论(8-2)
中观四百论(8-3)
中观四百论广释 总论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一品 明破常执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二品 明破乐执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三品 明破净执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四品 明破我执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五品 明菩萨行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七品 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

上一篇(中观四百论(7-2)) 回目錄 下一篇(中观四百论(8-2))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生命管理第九项修练改变您生命价值
十六罗汉
声空不二音乐禅--明就仁波切
殊胜 唐东嘉波传规 百岁长寿佛(洛嘉玛)
大圆满佛学会八关斋戒

赞助网站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美國菩提學會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