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e 大瑜伽士昆邱炯涅仁波切中陰文武百尊超渡 百人敬誦「蓮師七句祈請文」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中观四百论(6-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2 09:37:22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2 09:36:24   编辑部 报导

中观四百论(第6-2讲)达赖喇嘛尊者传授

6-2)第六品明断烦恼方便品

1. 由乐增长贪,由苦增长瞋,若乐非苦行,苦何为苦行。

第1句话就是说苦行。像赤裸派来讲的话,他们认为所谓的修行就是苦行,苦行就是折磨自己的身体,他们认为说折磨自己的身体,这个才叫做苦行。所以赤裸派他们有很多折磨自己身体的方式,就像长时间的这种没有饮食,或者是燃烧头发等等,或者是燃指等,作这些种种的苦行。但是释迦牟尼佛在律经的时候有说到了,我们应该修行的时候,远离极苦边和极乐边。在并不是代表说我们在修行上没有苦行,他曾经有这样说到。

所以在此就破斥这种外道的思想。如果你认为折磨自己的身体叫做苦行的话,那为什麽你不说,你在享受安乐的时候,也叫做苦行呢?如果你认为享受安乐的时候会产生贪心,所以这不叫做苦行的话,那同样的折磨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会产生瞋心,这怎麽会叫做苦行呢?以这种的方式来反驳的。

所以第1句话就说「由乐增长贪,由苦增长瞋,若乐非苦行,苦何为苦行」。如同享受安乐会增长贪心般,折磨身体会产生瞋心,所以享受安乐并非是苦行般,折磨身体也不是苦行的意思。

2.贪业能摄集,瞋业起斗争,痴业能增长,如风於大种。

2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贪瞋痴的一个作用,就是贪会有一种涉及顺缘的作用,所以他在涉及顺缘的时候,依由贪心想要去占为己有,所以会产生许多的像是嫉妒,或者竞争比较之心等等。瞋心会产生斗争的这种作用,会想要去伤害别人等。痴业则是布遍於一切的烦恼。

在此的痴又有很多种,就是对实际状况的不认知。就如同之前所说的,当强烈贪心产生的时候,所看的贪境,其实与实际状况的这个悦意境,已经有很大的差距了。同样的瞋心也是如此。所以代表什麽呢?在贪瞋形成的因素当中,就有一种与实际状况不认知,或者与实际状况颠倒认知的一种痴心存在,所以叫做「痴业能增长」。「如风於大种」就是说地水火风的这个风,布遍於其他三大般的,痴心遍布於一切的烦恼。又如同《四百论》的其中一个偈颂文说到,「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这是同样的道理的。

3.不会故贪苦,无助故瞋苦,无知故愚痴,由彼不达彼。

在此就说到贪瞋痴的因缘,贪瞋痴的因缘就是说,贪心的因缘是因为不相会,或者是没有见到,或者没有相会到悦意境,於是而产生贪的。瞋是因为自己无助,无有依赖,所以因此而产生瞋的。愚痴最主要是因为,对实际状况的一个不认知,因由这种的无知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愚痴就是明明是痛苦,还不知道这是痛苦,或者明明是苦因,还不知道是苦因,这个就是无知里面比较严重的一者了。所以「由彼不达彼」的意思了。「不会」就是不相会,不相聚,故贪苦,所以「不会故贪苦,无助故瞋苦,无知故愚痴,由彼不达彼」。

4.如现见痰病、胆病不俱起;如是现见瞋,与贪不俱起。

4句的时候就是说到了,如同痰病和胆病,不会同时间产生般,所以瞋心和贪心一般来讲的话,是不会同时间产生的。所以第4句话了到「如现见痰病,胆病不俱起;如是现见瞋,与贪不俱起。」

了解到这些上述贪瞋痴的因缘,他的作用,以及他的性质之後,现在我们就好好的去应用烦恼,来对治烦恼。什麽叫做应用烦恼来对治烦恼呢?当我们对某人产生一种强烈排斥,或不欢喜的时候,我们就要使用贪心,把这种不欢喜的这种排斥感减少到最低。当我们对某人产生强烈贪爱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要使用瞋心,使得我们完全黏住在悦意境上,被悦意境给吸住的这种感觉,让他减少到最低,所以在此说到了:

5.役贪如奴仆,不爱治彼故;敬瞋如事主,爱敬治彼故。

接下来就说到在,我们一般在日常生活当中,会产生贪瞋痴的一个时段:

6.初时愚痴生,中间起瞋恚,後末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7句的时候,我觉得对自己来讲,确实是一个口诀。怎麽说呢?因为贪心,有时候好像是一种非常友善的感觉。贪心的显示,我们会觉得说,贪心好像是帮我们去聚集,或者集聚了我们想要的东西,帮我们放集了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当我们贪心产生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一个友善的,这是对我们有利的,所以我们不会想要去对治他。可是实际上贪心,是造成最大伤害的幕後主使者。他有一点类似笑里藏刀,或者是酒肉朋友的这种感觉。所以这种对自己没有帮助,或者没有利益,反而造成伤害的亲友,是我们更加要去远离,更特别要去小心才对。所以在此就说到了:

7.贪非亲似亲,汝於彼无畏,人於无益亲,岂非特应离。

非亲的贪,他像是亲人一样的,来接近我们,所以说「贪非亲似亲,汝於彼无畏」,因此我们对於这个贪心不会产生畏惧。可是「人於无益亲」就是像笑里藏刀的这种酒肉朋友,我们应该特别的谨慎来防护般,所以对贪心同样也是如此,所以「岂非特应离」。

贪心可以分两者,一个是从无始以来串习力而产生的贪心,一个是後者由因缘聚合而产生的贪心。由因缘聚合而产生的这个贪心,是比较容易纠治的。但是从无始以来串习而有的这个贪心是比较强烈的,所以在此说到这两种的不同了。

8.贪有从因生,亦有从缘起,从缘所起贪,易纠治非余。

9.瞋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知如是差别,当尽烦恼际。

接下来就说到第9句。第9句的内涵就是说,瞋恚是非常强而有力的,所以他会造作很大的罪业,所以我们应该特别的小心这个瞋心。在此说到了「瞋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知如是差别,当尽烦恼际。」接下来这句话,时常说到了,所以不多作解释了。

10.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这是怎麽断的呢?第11句:

11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

    接下来就说到了,具有瞋心的人,无论是他的这种行住坐卧,或者他的环境来讲,都是比较丑陋的,或者比较丑恶的。远离了这种瞋心的人,纵使具有贪心,但是他的情况是比瞋心还要来得好一点。所以:

12.常好歌舞等,舍受者洁净,现见有贪人,有如是等相。

但是具有瞋恚心的人,他就没有办法保持这种所谓的洁净。

13.佛教有贪者,衣食及住处,一切离善妙,常依师长住。

「佛教有贪者」在此的贪,是指喜好,而不是真正的贪心的贪。就是讲这个的比喻是什麽呢?例如对佛教有爱好者,或者喜欢者,所以「衣食及住处,一切离善妙,常依师长住」。

於是在此又说到了瞋心的另外一种过患。瞋心,有时候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如果有能力的去伤害别人的话,那是最糟糕的。因为不只自己的瞋心让自己,已经遭踏了自己内心的和平以外,还想要去伤害别人,这是非常糟糕的。纵使没有能力去伤害别人,只会让自己表露出自己丑恶的一面,丑陋的一面。所以在此第14句的时候说到了:

14.无能而瞋恚,唯使自己丑;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

「无能而瞋恚,唯使自己丑」自己打自己,有时自己会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这叫做无能而瞋恚。纵使有能,真的有能力去伤害别人的话,因由这种没有悲愍心,或者缺乏悲愍心,不只自己被伤害以外,还去伤害别人,所以说到此乃最下等,所以「说此最下等」。

接下来就是说第15句。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恶言相向的时候,如果我们不生气的话,我们就能净除往昔我们所造的恶业。因为今天听到别人的恶业,其实也是一种恶果,每一个恶果之前,都有一个恶因,而且这个恶因是自己去造作的。所以其实你接受别人的三字经,或者恶言相向,粗言的话,即是洗涤了以前的恶业了。但是如果我们再反回,或者是骂回去的话,那又会再次的造新业。其实我们不回手,或者不反回的话,这个业才能够清净,才算是能够终止。所以第15句说到了:

15.说不悦意声,能净昔作恶,愚蒙不善士,不乐自清净。

「愚蒙」就是对方他被愚痴给蒙蔽了,对於这个「不善士,不乐自清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去反回的话,或者不去反手的话,才有办法使得这一种不乐的业,就是痛苦的业,或者痛苦的因,叫做不乐,就是苦因,才能够自然的清净。

16.所闻不悦意,自住无损恼,故从分别生,妄执由他起。

其实声音本身,他并没有所谓的烦恼可言,只是我们意识,认为说这种的语言是难听的,而自己去那边非理作意,而产生的这种困扰而已,光是声音本身并没有办法直接伤害我们的身,光是声音本身又不会直接打到我们的。第17句话:

17.如对毁骂者,则说应治罚,如是对赞者,何不说供养。

如果你认为说,有人骂你,你应该去治罚的话,那为什麽别人去赞叹某人的时候,你要去嫉妒,而不跟随着随喜呢?那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你认为别人骂你,你就要去骂回他的话,那这个人去赞叹其他者,赞叹你的仇敌,或者你的仇敌被某人给赞叹的时候,为什麽你不会跟随着赞叹?这是没有道理的。

18.汝不说可呵,若余亦知者,不应瞋说者,况瞋不实说。

我们以一般世间人来讲的话,都可以知道说,随意的生气或者是发脾气,这是不应有的,更何况是以撒谎的方式,或者是虚伪的一种方式而来生气呢?那是更不应有的。

19.从诸恶劣人,非仅出恶语,恶人发恶语,实属於少分。

19句的时候,是说到真正的恶人,他不只是会骂我们以外,他还会打我们、杀我们的。对恶人所发恶语的话,那是个很小的事情,你不用把他看得那麽严重啊!这就是第19句的意思。「从诸恶劣人,非仅出恶语,恶人发恶语,实属於少分。」所以我们为什麽要那麽在意呢?

20.损害予他人,於自无少德,汝重无德瞋,唯属於妄执。

20句的时候就说到了,损害别人的时候,对自己没有任何的功德,但是我们却又这麽重视让自己没有功德的这个瞋心,这是不是一种妄念呢?这是不是非常的愚蠢呢?所以20句的时候说到了,「损害予他人,於自无少德」,但是「汝重无德瞋,唯属於妄执。」

21.若忍无劬劳,能得大福德,若於忍作障,有谁愚同彼。

21句的时候,如同《入行论》所说的,忍辱不需要刻意的、蓄意的来累积,不需要花很长时间的时间,去累积忍辱的功德。而是当有人骂三字经,或是有人给予你恶作的时候,你只要控制你的心情,你不需要花很大的苦心,你只要那时候控制你的情绪,刻意的不要让瞋心发起就好,就是因为如此你可以累积很大的功德,但是却没有作到的话,那有比我们更愚蠢的人呢?所以「若忍无劬劳,能得大福德,若於忍作障,有谁愚同彼。」

尤其这个瞋心是很奇怪的,对於比自己有更大权势的人,我们不会去产生瞋心,只会对比自己弱小的人,我们才会产生瞋心的话,为什麽我们要对瞋心这麽样的殷重他、敬重他呢?

22.特对强力者,瞋恚则不起,瞋唯陵羸弱,汝何敬重彼。

23.若於瞋处忍,能生诸修德,於德处云畏,汝唯是愚夫。

23句的时候就是说到了,由修学忍辱的缘故,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德行。因为忍辱的唯一资粮田,唯一的顺缘就是遇到瞋境,唯有遇到瞋境我们才有时间修忍辱,否则没有机会修忍辱。所以我们应该把瞋境这种敌人,视为自己的善知识一样,好好的去尊敬他、尊重他。如果不懂得去尊重的话,那跟凡夫没有两样,跟愚夫没有两样。

所以第23句的时候说到了,「若於瞋处忍,能生诸修德,於德处云畏,汝唯是愚夫。」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任何一者,能够消灭自己的仇敌,很安详的离开这个世间,在人类的历史形成到现在,没有人能够真正的作到,确实是如此。

24.谁灭尽侮毁,而生於他世,与其自作恶,受侮尤善哉。

所以24句的前两句说到:「谁灭尽侮毁,而生於他世」,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把一切的仇敌消灭,安详的离去。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忍受自己以前恶业的结果,或者是恶业的果实,来忍辱的接受,今天被受的污辱,这样的话才有办法给予我们的恶业得到最好的善终,所以「与其自作恶,受侮尤善哉」。

最後第25句的时候就说到了,如果谁能够真正知道,我们意识的究竟性质,这种无有自性的这种缘起性空,具有这种智慧的人,烦恼是没有办法恒常持续的。所以在25句的时候说:

25.若谁能真知,内识住等相,有此智慧者,烦恼终不住。

这以上已经结束了第六品,明断烦恼方便品。今天的部份到此为止。










相關文章:
中观四百论(1)
中观四百论(2-1)
中观四百论(2-2)
中观四百论(3)
中观四百论(4-1)
中观四百论(4-2)
中观四百论(5)
中观四百论(6-1)
中观四百论(7-1)
中观四百论(7-2)
中观四百论(8-1)
中观四百论(8-2)
中观四百论(8-3)
中观四百论广释 总论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一品 明破常执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二品 明破乐执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三品 明破净执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四品 明破我执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五品 明菩萨行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七品 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

上一篇(中观四百论(6-1)) 回目錄 下一篇(中观四百论(7-1))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禅的训练.禅的训练就是在每个念头里觉醒
◎般若波罗蜜初探以《大智度论》为主.大智度论之相关研究- 心灵的部落格- Yahoo!奇摩部落格
大圆满之门-秋吉林巴-2009/1/24
中时部落格|回收纸袋,成为绿色时尚实践者〔学学GFF〕
果硕普利协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大同大學教育網
南亞技術學院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美國菩提學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