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馬頭明王火供法會~~延期 南開諾布仁波切殊勝大圓滿金剛歌之口傳教授 秋竹仁波切-橛金剛經要灌頂.四百供修法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中观四百论(7-1)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2 09:39:20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2 09:38:34   编辑部 报导

中观四百论(第7-1讲)达赖喇嘛尊者传授

2007726上午

7-1

        我们平常念诵的《心经》里面,因为有二十五句偈颂的缘故,所以我们把他称为《般若二十五颂》,那也就是《心经》的另外一个名称。在众多的般若经里面,最简略的般若经,就是一个字叫做般若一字,《般若经一字》,这个字是什麽呢?就是「阿」字的意思。「阿」的梵文就代表「无」的意思,或者是一种遮挡、否定的意思,「阿」就是没有意思。

因为平常我们所说的般若经,大致上可以分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颂,或者般若八千颂等。这些众多的般若经就是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主要的一个精髓、精华之经典。般若经的内容大致上可以分,显义和隐义两者。显义空性,隐义道次第,有这种的说法。

般若经为什麽说「显义」空性,「隐义」道次第呢?因为般若经如果按照他辞面上的意思来看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无自性,或者没有的这种否定的用辞,这是辞面上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到,因此而说显义空性。

那隐义道次第,他是怎麽样以隐义的方式,来诠释这个道次第的呢?因为般若经里面说到了,诸法的空相的时候,从「基」,就像好比从基础的基,就像好比五蕴、三界或者是十二处等,而说了这些种种的无有自性,就像身无有自性,想无有自性等,所以说到了基道果的基的部份。在讲「道」的时候,说到六度无有自性,就像布施无有自性,持戒无有自性,静虑无有自性,忍辱无有自性等,而说了道的部份。在「果」的时候,说到十力无有自性,四无畏无有自性等,所以是以空性的所依有法的一种隐示,来隐义了现观道次第的。那也就是说到了基道果这三者。因此而说了隐义现观道次第,或是道次第。

以外在物质的进展来讲的话,不只是要靠实际的一个动作以外,还要靠足够的智慧才有办法真正提昇物质的这种生活水准。所以这种实际动作,我们把他称为叫方便。如何去提昇的这种方法,还有这个计划必须要透过智慧。所以智慧和方便都是要互相的运行,双运的一个情况下,才有办法使得外在的物质生活水准提昇的话,更何况是内心的这种提昇呢?也是需要方便以及智慧两者双运之後,才有办法的。

在众多的方便资粮当中,最主要的方便品就是菩提心了。因为有了菩提心可以带来一切的乐因,一切快乐的泉源,一切的资粮,一切的福报。所以菩提心是一切方便品当中,最强而有力的,也可以说是最伟大的方便品。在众多的智慧当中,看得最尖锐的,最透彻的智慧是什麽呢?那就是了解深细空性、缘起性空的这种深奥的空正见。这是一切智慧当中,看最透彻的这种智慧。

所以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里面说到了,菩提心和空正见这两者是稀有、甚稀有,奇有、甚奇有。在众多的善心当中,龙树菩萨挑选这两颗心,有他不共的意义,我们必须要去认知。这也是为什麽阿底峡尊者有说到了,如同日月般的菩提心,纵使需要花千劫来修学,也是值得的。日般的菩提心就是胜义菩提心,现证空性的智慧。如同月亮般的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方便品的菩提心,这两者就是我们修行最主要的一个精髓。如果就这两颗心,好好去实践他,好好修行他的话,不只可以让我们人生过得非常有意义,而且可以让我们活得非常有心力、有勇气。而且可以让自己活得非常的欢喜,内心永远都是一种充实、快乐的一种感觉,真的是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勇气。但是在这个同时,却又有无比的温暖,和无比的爱心。

所以这也是为什麽《入行论》里面有说到了,如果我们能够骑上菩提心的这匹良马的话,我们就能够从快乐的城市到另外一个快乐的城市,让我们的生生世世都是一直在快乐当中轮转的,所以在《入行论》里面说到这个偈颂文,我想再一次的说一次,「故应除疲厌,欲驾决心车(欲驾菩提心的这良匹马),从乐趣胜乐,智者宁离怯」。所以智者您不应该畏惧这种菩提心的修持。确实是如同《入行论》所说的,当我们具有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在每一刹那,我们所累积的都是功德,都是资粮。而且在这个同时,却能够活得非常的有意义,非常的快乐。

我不只在此鼓励大家自己修行外,我自己个人,每当我一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就会回想《中论》的礼赞文「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在此龙树菩萨针对佛陀的悲、慧两者的功德,而作了对佛陀的礼赞文。佛陀为什麽具有这种与众不同的悲功德呢?为什麽悲功德能够圆满?就是因为佛陀的菩提心。为什麽佛陀的慧功德能够圆满,是因为佛陀的空正见。所以菩提心和空正见就是我们生活的、或者修行上的最主要的一个精髓,我们要好好的去把持他、坚持他。我个人有如此的坚持,也希望在场的诸位,你们能够好好的去学习菩提心和空正见,这就是佛法最主要的修持了。

平常有时候,有人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达赖喇嘛您看起来很快乐,又很健康,但是具我所知,您不是遇到很多种种西藏的这种复杂的问题吗?那您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的同时,您又能够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和脸上的这种微笑呢?你有什麽特别的秘密吗?或者保养的这种秘方吗?於是我就会跟这些提问的人开玩笑的回答着说:我一天大约会睡八个小时到九个小时,这个就是我快乐的秘方,而且我在睡觉的时候,是不需要安眠药的,而且我吃得很饱,当然我不吃晚餐,因为身为比丘我们不应该吃晚餐,应该要过午不食,所以吃得好、睡得好的话,这就是快乐的泉源,所以我会跟他们开玩笑的说着。

可是实际上,如果真正仔细的去思考的话,最主要是菩提心和空正见的思惟,带予我快乐的泉源。因为当我去思考,或者是生起这两颗心的感受的时候,我会觉得我的人生活得非常的有意义,我会觉得活得非常的值得。因此不需要多余的疑虑,或者是猜忌,会远离这种对自己的期望,或者自私自利的一种想法。顺着这两颗心,让我觉得说,我活得非常的温暖,最主要是因为活得非常的有意义吧!所以给予内心带来无比的安乐和和平。当然透过菩提心的观修,我没有办法我的这个秃头上长头发,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菩提心却可以带来我内心无比的和平。所以你们要好好的去坚持修行这两颗珍贵的心。

当然佛陀自己也说了,就以一颗苦树而言,光是滴了两三滴的这种甜水的话,是没有办法让这颗苦树的味道转为甘甜的。所以同样的,当我们只是听到了菩提心,或者是随喜菩提心功德,或者是会意菩提心的功德,是没有办法让我们的内心马上获得改变的。这也是为什麽我们要去坚持的原因。所谓坚持并不是说,一天花好几个小时,在这种的观修上,这样就足够,不是!而是说每一天要固定的,最主要是恒久。如同西藏有句谚语就是说,我们精进要像河水般的细长,也就是要一天再一天,不一定说时间要很久,但是每一天要固定。这样持续的话,一天再一天,一月再一月,一年再一年,我们的心绝对会获得改变的,这才是真正坚持的意思。

例如同样的父母亲所生的小孩,成长在同一个环境,受同一个学校的教育,可是却又产生两者完全不同的个性,或者是喜好。为什麽会这样子?以佛教的一个观点来讲的话,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前世的习气,依由前世的修持,或者是习气所带来今生的影响的。所以我们今世好好的努力,甚至於坚持去观修、或者修持这两颗珍贵的心,尽可能的、长时的去想他,或者修持他,从内心去相应他的话,在死的时候我们绝对有办法想起这两颗心,被这两颗心所转所影响。

以我个人来讲的话,虽然透过本尊瑜伽的方式,我每天至少会修七次的死亡转法身的这种修持,可是我对此没有把握。那我对什麽有把握呢?我相信我在死的时候,应该是可以想起这两颗心,可以让自己回忆,甚至於生起这两颗珍贵的心,这个部份我现在是有把握了。所以透过平常的修持,让自己在死前、死时,甚至於死後,都会谨记着这两颗珍贵的心。我相信透过这一种的因缘、因果,当我们到後世去的时候,纵使遇到一个小小的因缘,我们能够马上的就回忆起,前世所修行的这两颗珍贵的心,这样的话我们生生世世才不会远离大乘的教法,才有办法随着真正的金刚上师,获得最究竟的金刚持果位。

接下来我们就看《四百论》的讲义,接下来有许多的内涵是跟遮止,或者遮除外道的教义是很有关系的。如同昨天所说,可是问题像提婆菩萨在世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有许多的外道,或者是婆罗门的这个教义非常的深奥,而且他们也具有非常强大的这种智慧,所以那时候为了要破斥,这种外道非常深奥的这个主张,所以提婆菩萨在那个时候的破斥是很有意义的。可是他要破斥的这些外道的宗见,不知道在现代的社会有没有存在,我们也无从得知。再加上要去真正的了解,这个反驳的内涵的时候,我们也必须要先去了解外道他们说些什麽,他们的宗义是什麽。以我个人来讲,我也不是很懂外道他们所说的内涵,或者所主张的内涵,因此我们就没有办法进入很深层面的这种反驳的一个内容了。

总言之,我也不是很清楚的缘故,所以在《释量论》里面有说到,自己不清楚的话,就没有办法对别人教授,确实是如此。因此我会简单的念过、或带过,如果有看到,觉得这个有重要的内涵,或者有帮助的话,我就为你们多作解释。讲白一点的话,其实就是我自己懂的话,我跟为你们说,我不懂的话,我就念过去。这的教法,藏文叫做像老人吃饭般。怎麽说呢?老人吃饭的时候,他们只吞、或者只吃比较稀释的、比较软的。比较硬的时候,他们就不吃了。同样的,对我来讲,比较难懂的、不容易理解的,我就不去触碰他,我就跳过。我大概可以知道的话,我再为你们多作解释。

第七品 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

我们现在看第七品的第一句话。如同之前所说的,痛苦可以分三种不同的痛苦,也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一般痛苦的感受,或者是苦受。坏苦就是说到了世间的这种快乐的感受,比较严格的一种说辞,就是有漏的快乐感受,这个也是一种苦性。最主要这两者痛苦的根源,是来自於那里?是因为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被业和烦恼所转,业和烦恼所生,因此无有自在。有时候虽然并不一定有苦苦和坏苦,他的感受属於舍受的部份,但是因为行苦存在,所以纵使遇到小小的因缘,马上就能够把这种舍受转为了,要嘛就是苦苦,要嘛就是坏苦,所以行苦没有拿掉,其他两者的痛苦是永远不可能拿掉的。

如果了解到这个道理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说,只要被业和烦恼所转的话,我们的痛苦是无有边际的。行苦不拿掉的话,我们痛苦既然就没有办法,永远彻底拿掉的话,为什麽不畏惧造成行苦的这个业和烦恼呢?尤其是烦恼呢?所以在第1句话的时候说到了:

1. 於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2句的时候就是说到了,我们现有的荣华富贵,会随着因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将会完全的失去,而且会痛苦无奈的失去。失去之後,当我们快临终的时候,又会随着取还有爱,会去滋润往昔我们所造的业灭。在这个业灭上会去滋润,所以使得这个业灭感果,让我们随着业力投入到後世去,所以再次又重新的生老病死。而且我们每一个生,就像赛跑者在赛跑一样,所以我们每一天正在朝向着死亡,正朝向着衰退的方向和目标正在朝着,或者正在往这个方向走着。所以第2句就说到了:

2. 韶华适落後,复又现於前,虽住此世间,现见如赛跑。

3句的意思就是说到了,在这个轮回当中,以共相而言是烦恼,尤其是像萨迦耶见来讲的话,萨迦耶见是缘我的这种产生极大的真实执着,这个就是萨迦耶见。所以萨迦耶见不会缘瓶子上,或者缘柱子上,最主要是针对缘我上而去产生的。这个缘我的萨迦耶见,以及缘这种身心或者蕴体的这种法我执,也就是看任何一切外在的事物,会觉得说是从他本身而产生他自有的,他自己的一个不共性质,的这种真实执着法我执。我们就是被这两者,法我执和人我执,绑着紧紧、死死的,所以让我们在作梦的时候,都会觉得说梦境都是真实的。虽然我们醒时知道梦境是假的,可是在梦里面,看梦境的时候,都会看成非常的真实,是因为被人我执和法我执绑得非常的紧,所以让我们所看的,或者所感受到的,所体会到的,都是那麽的真实,然实际上却非是如此。

或者是我们明明知道他不是那麽的真实,从理性上我们已经知道,但是从感受上却又认为他是真实。这是为什麽呢?因为如同宗大师有说到了,「又覆无明大黑暗」我们真的被往昔,无始以来的无明把他绑死死的。所以今天透过佛理的认知,我们知道一个真实状况的话,我们怎麽能够不策励自己,从这种的大黑暗,而获得了丝毫的光明,甚至让自己完全驱除了这种的黑暗,为什麽我们不嚐试着努力着呢?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从这种的实执当中获得解脱。

因为所谓的实执也好,或者实执所带来的烦恼,这才是真正我们的仇敌,他是完全伤害我们的。如果是讲到外在仇敌的话,外在仇敌他并不是真正的仇敌,为什麽呢?因为外在的仇敌他也是被自己内心的烦恼给控制。换句话说他也是被真实执着给控制的情况下,无自主的,或者是无明愚痴的,造作伤害别人的业,所以不能怪他,他不是幕後主使者。幕後主使者是他内心的烦恼,他内心的无明。所以要怪的话,都要怪无明,都要怪烦恼,而不是怪他人本身。因为他已经够可怜了,他被无明给控制,我怎麽能够怪他呢?但是内心的仇敌并不是如此。

内心的仇敌这种烦恼,他其实是心的一种过失,心识的一种过患,他一生起的当下,就造成伤害的作用了,这个就是烦恼的作用。而且烦恼除了伤害我们以外,他没有其他的用途,没有其他的作用。可是外在的仇敌,他不是一生下来就伤害我们。而且外在的仇敌,他有他自己要忙的事情,他要忙的不是只有伤害我们而已,可是内心的仇敌却不是如此。所以说了第3句话:

3. 汝於三有中,非能随愿往,随他转无畏,岂成有慧者。

4句的时候就说到了,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为了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或者是牺牲了许多的时间,花费了许多的心力,无论是在金钱上面,或者在亲友的方面,或者在友谊的方面,我们已经尽最大的能力。为了什麽呢?为了自己的快乐,为了自己更有意义的人生。可是无始以来忙碌到现在,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啊!这代表说我们到目前为止,追求快乐的方式是不是真的错了,还是有什麽东西没有具足,有什麽因缘没有具足。如果从无始以来到现在,随着烦恼而走,随着无明而走的这种寻求快乐之道是正确的话,那正确的因缘聚合之後,应该会形成快乐才对,但是没有啊!我们今天还是凡夫,并非是圣者,并非圆满一切功德,并非获得永恒的安乐,还是很多痛苦啊!还是有很多无自主啊!这到底是错在那里?是不是我们走错了,或者是什麽因缘没有具足。

所以今天我们好不容易,具有内外种种的因缘,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些都是被烦恼所转,为无明所转,所以我们错了!既然是错的话,就不要再走入歧途,就不要再像以前一样,被无明给愚痴了。我们要睁开自己智慧的眼睛,好好的看实际的状况,好好的去看真谛、真理。所以在第4句偈颂文的时候就说到:

4.未来无边际,常时为异生,如汝过去世,理应勿复尔。

不要再像以前一样了。

第五句的时候说到,到目前为止,无始以来到现在,有这麽多的佛来到这世间,可以说是无量佛来到这世间救护众生,有这麽多的菩萨,来到这世间来救护众生。可是为什麽我们今天还是凡夫,可是有一些人却已经成就了呢?是因为我们要遇到教法,或者听闻到这种真实的真谛、真理,是需要有强大的福报资粮,才有办法听闻。或者是没有听闻,或者是纵使听闻,但是却没有去注意,或者是不去相信,甚至於不去学习,没有认真的去持有、行持他,因此我们的轮回产生了无边。如果今天我们换个方法,我们认真的去听,认真的去学习的话,那我们的轮回是有边的。所以第5句说到了:

5.闻者所闻教,说者皆难得,以是说生死,非有边无边。

6.由於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於恶趣。

7.地上恶异熟,故意为损恼,圣者观三有,等同备宰处。

纵使我们获得了增上生,获得了这个人天之身,那具有许多的功德。可是还有许多种种的痛苦,就像生老病死,或者是爱恨别离等,这些种种的痛苦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纵使遇到了世间再好的荣华富贵的享受,还是没有办法真正获得永恒的安乐,还是没有办法真正获得安乐,还是有痛苦。所以在三界里面无论任何一处,都如同像畜生被宰的这个地方一样,是马上、瞬间我们的安乐就会不见,而且转为苦性。

所以第8句的时候就说到了,如同一般世间人认为,我们的意识错乱的话,把这个叫做神经病患者,或者癫疯者、癫狂者。既然是如此的话,那在三界里面把无常视常,把苦视为乐,把不净视为净,把无我视为我。尤其是把无有自性视为有自性的这些人、这些的凡夫,若以智者的角度来讲,谁会说这不是癫狂者呢?这些都是癫狂者。所以在第8句的时候说到:

8.若识不正住,世说为癫狂;则住三有者,智谁说非狂。

9句的时候就说到了,当我们坐太久的时候,就要起来走一走,要不然脚会有麻痹的感觉。可是起来走太久的时候,又想要坐下去,因为觉得太累的感觉。所以一开始脚快要麻痹的时候,我们起来走走会觉得很舒服,原本是应该成为舒服快乐的因,但是因为走太久,你一直去恒持这个快乐之因的话,这个快乐之因,因为他不是真正快乐的性质,所以他又会变质,又会变成苦因去了,又会变成太累了,所以你会想要坐下来。所以具有真正智慧的人,他会认为说随着无明而转的,随着业和烦恼所转的业或者因,都不是快乐之因,所以都会尽量的去断除的。所以第9句的时候说到了:

9.现见行等苦,违时则消失,以是具慧者,发心尽诸业。

现在我们看第10句:

10.若时随一果,初因不可见,一果见多因,谁能不生畏。

就是之前所说的,每一个果他都由因缘聚合而生,这种的因缘他又由前因而生,这个前因由前前因而生,这样去追溯的话,是找不到第一个因缘的。所以之前《四百论》有说到了,无论是外在的物质,或者是内在的意识,只要是因缘法,以一个直续的角度而言。直续就是

说以他一个直的续流而言,是找不到第一个因的开始。所以叫「若时随一果,初因不可见」。

「一果见多因,谁能不生畏」这句话我们可以透过十二缘起的方式来思惟,这样就可以了解後面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说到十二支缘起,又就是整个生死流转最主要的因缘有什麽呢?有十二支。第一支就是无明,当我们讲到第一支无明的时候,不是代表说无明之前就什麽都没有,不是这回事。而是说我们每一刹那,都会随着无明而去造业,几乎!当然不是说我们随着随地都有无明,也不是这回事。而是说我们在一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明几乎都是占大多数的时间,那我们所造的业,几乎都是随无明而去造业的。

就以现在来讲的话,当我们从法会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多数的这种心态,可能会处於一种无记的状态,也就是并非善或者并非恶,多数的时间我们的意识状态,可能是属於无记的。但是就像以我个人,以讲者而言,我嘴巴说的话,这叫做我的语业。或者是我的表情,这是我的一个身业,这个都是跟动机有关的。如果我是为了世间八法,或者说我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随着世间八法而走的话,由此而产生的语业或者是身业,就是属於恶业了。甚至於我是因为嫉妒别人而说,或者是以竞争比较之心而说的话,那我所造的身业和语业,都是属於非福业。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我没有什麽特别的想法,只是按照惯例而去说的话,那这种身语之业,就属於无记业,也就是既非善也非恶了。但是如果我是以一种帮助你们的心,完全为你们而着想的心,而去说这个讲法的内涵的话,那我的身业和语业就成为了善业,可是这种的善业是随着无明而引发的。因为我对於讲法的内容,觉得是真实,看到观众的你们,我觉得是真实的你们,以自己为真实的概念,以这种真实的概念而去说法的缘故,所以这是以无明而去造作的善业。所以这个善业其实也是轮回之业,他是一个轮回的引业,所以是属於我们投生轮回的三大业里面的福业,并非是非福业。但是他不是不动业,不动业是由襌定,尤其是奢摩他摄持的情况下而来成办的。所以并非是以奢摩他,或者是以很坚定的襌定,而去造作这个业的缘故,所以他不是不动业。

所以我们几乎在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造业,都是随着无明而造业,几乎可以这麽说。就像以一个真实的概念,我认为你们从他那边而有,我自己从这边而有,因此我要讲一个真实的佛法,当我在讲每一句话的时候,不是有每一刹那都要断灭吗?每一刹那都在流失,所以每一刹那流失的时候,之前前一业的业他就消灭了、他就断掉了,於是而形成了业灭。这个业灭就会一直留着,因为业灭会有个再业灭,这个灭又有一个再灭,所以业灭的续流,会一直流传着。这也是为什麽我们将来在多世之後,能够感果的原因,是因为业灭的这个续流,一直流着。流在那里?流在唯我上,因为是我造了这个业了。所以随着这个意识的续流,随着这个唯我,所以我们在後世,只要遇到因缘就可以感果。

这个灭刚开始是从那里来呢?是由无明而去引发的这个业,所以我们说第一支无明。这并不是代表说,在无明之前什麽都没有,不是!而是由很多支十二因缘,而且每一时刻只要我们造业的话,几乎就有一个新的十二因缘而去产生。当我们後世,随着因缘以爱或者取,去滋润这个无明所引发业的时候,那这个十二因缘所带来的生老病死就会产生了,所以轮回就是这样子。我们在这个短暂的时间之内,可以造作这麽多的业的话,那不是很恐怖吗?

轮回业又可以分,引业和满业两者,引业就是讲到投生於後世的这个业叫做引业,满业就是说後世的这种荣华富贵,或者後世的寿命长短,这是属於满业的部份。所以「一果见多因,谁能不生畏。」有这麽多让我们投生於後世的因,投生的业,那我们要怎麽样去解决这种业呢?我们要怎麽样去去除呢?我们乍看之下好像会觉得没有希望,其实不是的,我们去找他的弱点在那里,他的弱点就是无明。

因为每一个十二缘起,如果他生死已经形成的话,那是没有办法改变,因为他已经生了。所以我们要解决生的唯一方式,就是死去没有其余办法。可是十二支缘起里面,那一支缘起是我们可以真正解决的呢?已造业没有办法。他虽然可以用忏悔的方式去洗涤,但是业已经生起的话,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与其消灭,还不如消灭业的促使者,那就是无明。无明是可以被消灭的,无明是弱点。为什麽呢?因为他是一个无明,他是一个不知道,甚至於错误的认知,所以他有弱点。他的弱点就是我们如果了解到实际的状况的话,就可以击破他、消灭他,所以无明是有弱点的,轮回是有弱点的。所以因此可以给我们带来无比的心力,无比的勇气,所以「一果见多因,谁能不生畏」。

接下来我们看第11句:

11既非一切果,决定能成办,所办一定灭,为彼何自害。

    也就是说一切的果,都是由因所成,既然由因聚合的话,这个果一定会形成的话,那这种因果的聚合,或者因果的作用当中,而去形成这一切的种种的幻相,既然如此我们为什麽要去累积害自己的因缘呢?

12.业由功所造,作已无功灭,虽如是而汝,於业不离染。

也就是说我们所造的这种业,尽量的远离由无明或者由烦恼所产生的。

13.过去则无乐,未来亦非有,现在亦行性,汝劳竟何为。

13句就是说所谓的快乐,如果是说过去世的快乐的话,他已经过去了,就没有所谓的快乐。如果过去世是一种所谓未来世的快乐的话,那还没有得到这种快乐的感受,因为它是未来世,所以我们感受不到的,无法说是真正的快乐。若说快乐是现在世的话,现在世非常的短,你要怎麽说什麽时候叫做现在世?如果我们正在讲说现在,我们正在讲现在这个当下的时候,又有分前端、後端的现在。前端的话是过去,後端是未来,现在是到底在那里?是非常短暂的那一刹那,这一讲完马上又过去了,所以所谓的快乐又在那里呢?所以「汝劳竟何为」。如果我们所要追求的安乐,只是一种现在或者世间的安乐的话,那是找不到的,我们要追求世间的安乐又在那里呢?

14.智者畏天趣,亦等同地狱,彼等於三有,难得不生畏。

接下来第14句的时候,最主要说的内涵就是说,无论是到天道,或者是地狱,如果以一个智者来看的话都是一样。因为他畏惧的不是说,他在天道的时候的这种快乐感受,或者地狱的时候这种痛苦的感受,而是说纵使是天道或者是地狱,都是被无明三毒所转。因为被无明所转,无有自在,被控制的缘故,所以这是值得去畏惧的。所以以一个智者来看,天道和地狱是一样,是同等没有差别的。

如同宗大师曾经有说过这样一个偈颂文,这句偈颂文的主要内涵是什麽?在三界或者是六道任何一处,都被无明的这种大黑暗给覆蔽着,所以我们完全看不到实际的状况,是因为被无明的大黑暗覆盖的缘故。因为被无明黑暗给覆盖,所以我们容易生气,但是我们一生气的话,能够给予黑暗当中带来丝毫光明的这种闪电,就会随着瞋心而消灭。所以瞋心会把我们的三善道,或者是增上生的善业完全的摧毁,让我们在无明黑暗当中没有了光明,这是因为瞋心的缘故。

所以这贪心,我们在黑暗里面,如果是黑暗,但是手足能自己活动那还好,但是贪心把我们绑得死死的,让我们手足无法动弹。手足无法动弹,至少在路面上还有一点希望,但是不是的,随着业的水流和瀑流,把我们漂流到更远,让我们完全没有自主,完全没有自在。所以我们一直在一种激流当中,随着业的力量而在漂浮着。确实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消灭烦恼的话,那真的是所谓的无依怙、无有依赖、无有怙主,完全没有希望,这是因为烦恼的仇敌。

 

15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凡夫具有神通的力量,能够知道我们过去所遭遇的种种痛苦的话,我们知道的当下,马上就会身心被毁灭般的痛苦,所以:

15.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则於彼刹那,身心同毁灭。

16句的时候说是到了,有情有智慧的人很少,有了智慧的时候,又缺少了慈悲,因为会应用我们的智慧,去伤害别人,或者慈悲转为痛苦的因缘。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像畜生来讲,牠因为不太会想,所以牠吃饱了就会快乐,吃不饱就去寻觅食物,牠的生活就是如此,就是这麽单纯,所以牠内心没有很大的痛苦,因为为什麽呢?因为牠不太会想。但是我们人会想,但是又不是真的很会想,因为真的很会想,是以智者的方式去想的话,那我们所想的都会成为快乐之因才对,但是我们的会想,反而让自己变成更苦恼的因缘去了。为什麽呢?因为我们的想,都是随着烦恼而去想。所以在第16句的时候说到了:

16.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从明至明者,故说极难得。

17句就是说到了,我们不要执着为增上生,是一个究竟的利益,其实是错误的,我们应当舍弃这种的想法。实际这种的想法,因此我们为了获得解脱而出家修行,可是出了家之後,再去追求这种世间的荣华富贵的享受的话,这是完全颠倒的,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因缘。所以在第17句的时候说到了:

17.弃舍此境已,要求得境界,如是颠倒法,何因许为正。

18句的时候最主要说,我们布施会得到财富的这个果实,会得到财富。但是我们不应该在布施的时候,是得到将来的财富而去行布施的,如果这样想的话,会没有意义的。为什麽呢?因为有了财富之後,我们要去防护他,如同《入行论》有说,财富会带来许多的困扰,如果我们只是贪求财富的话,第一个有得的困扰,第二个有集聚的困扰,第三纵使集聚之後有守护的、防护的困扰,第四纵使防护的话,又有遗失的这种忧虑困扰。所以我们要为了防护财物上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又带来更多的痛苦。与其这样为什麽一开始,要很贪着成为自己所拥有的呢?这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在第18句的时候说到了:

18.福果为财富,常须防护他,若常防他者,如何为我所。

19句确实是我们常犯的这个问题,这麽好、这麽殊胜的解脱之法,我们不去好好重视他、行持他。反而在一般的世间的修法的规律上,我们可以去重视他,就像法会、一般所谓的加持等。很多人来到我们这边,就是祈求我们加持,祈求加持的内涵,就是说愿他身体健康,或者一切都顺利,或者家庭和谐、和睦等,所以这是不是代表世间法的力量强过於出世间法的力量呢?好险!这种加持力不能如愿以偿,否则的话,真的天天到晚都在加持了,时间完全都在加持上。所以在第19句的时候说到了:

19.世间诸规律,随彼行名法,是故较於法,世间力尤强。

20.境由善可爱,彼境亦为恶,舍彼成吉祥,修彼复何为。

我们认为一般的凡夫,虽然是有智慧,但是远见不够的话,会沦为增上生只是一个很好的目标。当然这是一种智慧,这种的想法也是正确的,可是并没有看得非常的透彻,所以他会认为说增上生是非常的可爱,好像是一种究竟目标。可是如果有更长远的一个远见,眼光来以全面性的去看待的话,以这种的智者去看增上生的时候,会认为说这也是行苦的一者,原来是恶行,与其这样还不如舍掉,这样的话会更好,所以「舍彼成吉祥」。舍掉这种增上生,为究竟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吉祥。「修彼复何为」所以这种的智者,怎麽可能会把自己的究竟目标设定在增上生呢?这是不会的。

所以第21句,为了能够让自己,能够更踏实的走上解脱之道,所以我们要好好的懂得所有的法义,不是说随时随地都需要被教敕的。所谓教敕就是说,西藏有句俗语,不要把自己的鼻绳交给了别人,不要完全自己没有了主张,就是别人说什麽都信什麽,这样的话就没有办法真正的修法,因为这是一种非常愚痴的修持。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一个完整的解脱之道的一种认知,这样就不用随时、随地的来依赖着别人而去修法。所以在第21句的时候就说到了:

21.谁不用教敕,彼则不需法,谁求得教敕,是众中愚人。

22句的时候就说到了,这种增上生纵使获得了,还是仍然有许多的痛苦,而且还会继续随着无明而去造业。以一个智者来看,怎麽不会畏惧这种的作为呢?

22.由见未来果,汝贪爱法者,见贪未来边,岂不畏何为。

23句的时候就是说到了,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後世的增上生,而来累积善法的话,这种跟买卖得到工资又有什麽两样呢?这是前二句的内涵。後二句的内涵就是说,但是如果有个智者,确实是看得非常透彻的这个智者,他以这种深远的远见看增上生的时候,他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善法的话,他怎麽可能会去行恶法呢?这也是不可能。所以:

23.如佣人修福,全同为工资,若尚不乐善,何能作不善。

「如佣人修福,全同为工资」具有非常深见的智者,去看待增上生,都不会产生欢乐的话,这种人怎麽可能会去造恶业呢?所以「若尚不乐善,何能作不善」

24.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彼等极明显,能趣於胜位。

「若谁见众生」无论有谁看见众生就像看到幻化一样,这个人就能够明显的看到诸法幻化的话,那就能够很快速的,去趣入於胜位,获得果位的意思。「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彼等极明显,能趣於胜位。」无论是谁具有如此的智慧,看到所有世间的这种荣华富贵的享受,轮回的这种安乐都不会欢喜的话,那这个人就不会贪恋於这世间,就能够迅速的获得了解脱。

25.若谁予生死,诸境皆不喜,则彼於此间,都无可爱乐。

这以上已经结束了第七品。










相關文章:
中观四百论(1)
中观四百论(2-1)
中观四百论(2-2)
中观四百论(3)
中观四百论(4-1)
中观四百论(4-2)
中观四百论(5)
中观四百论(6-1)
中观四百论(6-2)
中观四百论(7-2)
中观四百论(8-1)
中观四百论(8-2)
中观四百论(8-3)
中观四百论广释 总论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一品 明破常执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二品 明破乐执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三品 明破净执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四品 明破我执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五品 明菩萨行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七品 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

上一篇(中观四百论(6-2)) 回目錄 下一篇(中观四百论(7-2))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尼泊尔国际浴佛节
晋美彭措法王与喇荣五明佛学院:Xuite日志
中华民国就业服务协会
妙慧集
地藏菩萨灌顶﹝米滂仁波切传承﹞

赞助网站
南亞技術學院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Changturtle
LamaNet 喇嘛網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