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金剛仁波切薩迦不共護法吉祥天母灌頂 淨心文教基金會2009年佛學課程 南給旺唎仁波切-中陰解脫課程法訊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止观自性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25 08:37:51
學習次第 : 进阶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止观自性

至尊宗喀巴大士造论

妙音佛学丛书翻译组汉译

「止观自性」

丑三止观的本质:

「止」的性质,就像《解深密经》所说:

独居於僻静之处,正确地令注意力向内集中,专注于曾经仔细思维的法义,令注意力相续不断向内专注。当进行这种修持的心能屡屡这样安住,并且生起「心轻安」和「身轻安」,即称为「奢摩他」。菩萨便是这样求学「奢摩他」。

经意是说,我们可采用「五蕴」等任何一种已获得定解的「十二部经」法义来作为修定的所缘境。然後,应以不散乱的「正念」和「正知」,令注意力(亦即「作意」,藏: yidla byed pa)相续不断地专一安住於这种所缘境,这样,心意便能够随意安住于所修境之上,当生起身心轻安的喜乐时,这种三摩地便会转成「奢摩他」。这只须要透过令注意力内摄,不让所修境散失便能够产生,并不需要通达诸法真实。至於「观」的性质,在《解深密经》是这样说:

在获得身心轻安之後,便要舍弃其他「心相」而安住於这种状态之中。这时,便要向内分辨思索胜解三摩地所行影像。任何与这种三摩地有关的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察、周遍伺察、忍、欲、分别、观见,通达所知义,均称为「毗钵舍那」。这样便是擅修「毗钵舍那」的菩萨。

传说堪布支那和尚看见这部经典极明确且不容否定地指出「观」就是「观察慧」时,竟出言譭谤「真不知道这怎会是佛经?」更把经书践踏。因为他认为凡是思维分别皆属执相,必须舍弃观察慧,心无所念才是修习甚深法义。由於这部经典和他的见解不一致,所以便做出这样的事情。可是奉行这种宗规之辈,依然大有人在。

经文中的「思择」(藏:rnam par ’byed pa)是指抉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是指抉择「如所有性」。圣无着说,当有「慧」的分别作意在取「相」时,使是「周遍寻思」。而正确的寻思便是「周遍伺察」。

「寻思」(藏:rtog pa)是指粗略思索,「伺察」(藏:dpyodpa)是仔细辨析。这里所说的「取相」并不是「实有执」,而是明辨对象的细相。所以,抉择「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两者各有「周遍寻思」和「周遍伺察」。《宝云经》亦如《解深密经》明申此意:

「奢摩他」就是一心专注(心一境性),「毗钵舍那」就是观察思择。

至尊弥勒在《大乘经庄严论》亦说:

应要知道,「止道」就是总摄诸法的名称。应要知道,「观道」就是辨析诸法的意义。

(据格鲁派大师巴索卓之坚赞所说,「总摄诸法的名称」的意思就如把「诸行无常」总摄为「无常」,然後专心安住于「无常」之上。见《广论》英译本附注。)

同论又说:

以正住作为基础,把注意力集中於自心与及分辨诸法,便是「止」和「观」。(住,藏:gnas ’cha’,即是安住。「正住」便是「正定」)

意指依仗正定的「住心」便是「止」。辨别诸法的「慧」就是「观」。由於这种解释与上述的经义相同,所以不可采用其他意思来解释这些经文。《菩萨地》亦说:

令自心专住于某种完全不能言诠的事物或意义的所缘境,是一种尽离戏论,尽离心散乱而认取任何所缘境专注认知。於各种定相令心内住、安住、等住,以至专注一趣、等持,皆是「奢摩他」。什麽是「毗钵舍那」?运用与修习「奢摩他」相同的专注力,思维先前所思的法相。从如理拣择、最极拣择,极拣择法,以至任何广泛运作的才智皆是「毗钵舍那」。

这种说法与上文所引用的经论极为符合。它能同时阐明经意及至尊弥勒的论意。所以,必须对上文於「止」和「观」所作出的说明取得定解。《修习次第》的中篇亦说:

把外境散乱止息後,安住于任运相续趣向内所缘境的欢喜轻安心,即称为「奢摩他」。在安住「奢摩他」时,思择真实境,即称为「毗钵舍那」。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论》亦说:

「止」的所缘境是「尽所有性」或「如所有性」的无分别影像。

「观」的所缘境是「尽所有性」或「如所有性」的有分别影像。

论意是说,无分别安住於「如所有性」或「尽所有性」便是「奢摩他」。思择这两种物件便是「毗钵舍那」。《解深密经》这一段文字的意趣也是这样:

世尊,奢摩他的所缘(藏:yul。「所缘」即是「境」或「物件」)有多少?

佛陀回答:有一种,这就是「无分别影像」。

毗钵舍那的所缘有多少?

佛陀回答:有一种,这就是「有分别影像」。

两者的所缘有多少?

佛陀回答:有两种,这就是「事边际」和「所作成办」。

《阿毗达磨集论》说「事边际」是兼指「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两者。所以,就如宝生寂论师(寂静论师)在上文所说「奢摩他」或「毗钵舍那」皆可以采用「如所有性」或「尽所有性」来作为修所缘境。由此可知「奢摩他」及「毗钵舍那」并非就它们各自的所修境而区分,因为既有通达空性的「寂止」,亦有不通达空性的「胜观」。

「寂止」(藏:zil gnas,「止」的全称)是令心驰散於外境的活动静息(即「寂」zil的意思),然後停住(即「止」gnas的意思)於内所缘境。

「胜观」(藏:lhag mthong,「观」的全称)则是一种殊胜卓越(即「胜」Ihag 的意思)的见解看法(即「观」mthong的意思)

有一些人认为内心处於缺乏「明了力」( : gsal cha ’ingar,或作「了分力」)的无分别状态便是「止」。若内心具有「明了力」则属於「观」。这种说法不合道理,因为它有违於佛所说经,慈尊、无着的论典(如《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现观庄严论》、《无上相续论》、《大乘经庄严论》)与及(莲华戒大师的)《修习次第论》等各种详尽确立止观定义的教典,这些经论明言「止」是一念专注于修所缘境,「观」是正确拣择所知境(: shes bya) 的意义的智慧。於无分别心有或没有「明了力」,纯粹显示三摩地是有「沉没」( :bying ba)还是没有「沉没」,所以,若说「止」与「观」的分别是在於「明了力」的有无,实在毫不合理。因为任何一切「寂止三摩地」也必定要断除「沉没」,凡是远离「沉没」的三摩地也必定会有「澄净分」的心境。(澄净分,藏: dwangs cha。或作「澄分」。「 澄净分」和「明了力」在下文将会作出解释。)

所以,专缘「如所有性」的「定」和「慧」,是就内心证或未证(人、法)两种无我(梵:anatman。藏:bdag medpa) 而分,非就内心是否住于乐(藏:bde ba)、明(: gsalba)、无念(藏:cir yang mi rtog pa) 的状态而分,因为内心未趣向无我实相的行者亦有多不胜数的乐、明、无念三摩地。所以,纵使未能获得通达诸法实性见地的任何一切无分别心亦足以引生「乐」和「明」。又即使不能了解空性,亦绝不会对引生「无分别定」做成障碍。若我们长期以这种方法摄持自心,便会令风息(藏:rlung)变得堪能(藏:las su rung ba,又作「堪任」,意指足以胜任)。只要这种情形出现,便没有什麽事情会阻碍「乐」的生起,因为能引发身心喜乐便是这种「堪能」的自然本质,当「乐」生起时,在喜乐觉受之中的「明了力」使会令心明了清晰。因此,认为一切乐、明、无念三摩地皆是证悟真实(空牲)之说,是完全缺乏清净依据。在证悟空性的三摩地之中虽然是有乐、明、无念存在,但是,乐、明、无念亦常常出现在未趣入空性的三摩地之中,所以必须清楚分辨这两种三摩地的差别。










相關文章: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双运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修习成就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所有差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一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二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三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五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六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九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奢摩他法 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奢摩他法 依止资粮修奢摩他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奢摩他法 修止资粮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次第决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理须双修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修习止观之利益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别学後二波罗密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四摄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般若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静虑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精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安忍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持戒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布施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菩萨行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仪轨受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发心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修菩提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发菩提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入大乘门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解脱正道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除邪分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意乐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十二缘起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思维集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思维苦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希求解脱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意乐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深信业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皈依三宝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三恶趣苦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念死无常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暇满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修习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亲近善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完结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讲说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听闻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正宗分 教授殊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正宗分 造者殊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序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前言

上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 回目錄 下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格巴多杰仁波切部落格
菩提三乘林佛学中心
台湾世界展望会
『绿度母之普陀拉净土』Tara Potalaka 绿ターラー菩萨- Yahoo!奇摩部落格
邀选~故宫博物院-宗喀巴大师金铜雕艺术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