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美國黑奴歷史 不應被忽略 創古度母佛學會-阿彌陀佛祈福.渡亡法會 ◎2/3上師薈供.. 2/7財神火供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精进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25 09:10:17
學習次第 : 进阶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学习精进 

  

至尊宗喀巴大士造论

妙音佛学丛书翻译组汉译

「学习精进」

寅四学习精进:

「学习精进」分四:()精进的本质。()如何着手修习精进。()精进的分别。()修习精进的方法。()总结。

卯一精进的本质:

「精进」便是在专缘「善所缘境」时的奋勇热忱心态。正如《入菩萨行论》(精进品)所说:

「精进」的意思就是热衷於善法。

《菩萨地》说「精进」是一种热衷积集善法及利生事业的不颠倒心态,与及由这种心态发动的身、语、意三业。

卯二如何着手修习精进:

应屡屡思维精进的利益和不精进的过患,因为若能串习这种思维便能够发起精进。精进的利益,就如《劝发增上意乐经》所说:

恒常依止圣精进,便能尽除一切痛苦暗冥,它是脱离恶趣的基础,一切诸佛咸皆称赞。精进的人能无困难地达成一切世间或出世间的计画。请问哪一位智者会对精进失望?趣修佛果菩提的人,看见昏睡的过失便会恒时精进不懈,所以我要这样劝勉他们。

《大乘经庄严论》说:

在善法之中,精进是最为优胜。余者皆是随精进而获得。精进能令我们当下获得殊胜的喜乐与及世间和出世间的成就。精进能获得现世所求的快乐,精进能得究竟清净,精进能超越「坏聚见」而得解脱,精进能达证佛果无上菩提。

同论又说:

具有精进的人不会被(世间的)圆满盛事(’byorba)拖垮。具有精进的人不会被烦恼拖垮。具有精进的人不会被懈怠拖垮,具有精进的人不会被微小的成就拖垮。

《菩萨地》亦说:

只有精进才是正确成就菩萨善法的根本胜因,所以佛陀称赞精进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摄波罗密多论》说:

如果拥有孜孜不倦的大精进,那就没有不能获得或达成的事情。

同论又说:

一切非人也会乐於帮助我们,我们能证得各种三摩地,不会虚度昼夜一切时位,功德资粮不会衰损,所得的效益胜出人间的事物,如同青莲花般茂盛。

至於不精进的过患,就像《海慧请问经》所说:

懈怠的人要觉悟可谓遥遥无期。懈怠的人从布施至般若皆是一无所有。懈怠的人是不会有利他行。

《正法念住经》亦说:

任何具有烦恼的唯一根本,亦即懈怠的人,只要具有一点懈怠,便会缺失一切功德。

由此可知,如果我们缺乏精进,便会受制於懈怠,一切功德衰损,这样便会失去所有一切生而为人的现前、究竟效益。

卯三精进的分别:

「精进的分别」分二:()真正的分别。()引生精进的方法。

辰一真正的分别:

「真正的分别」分三:()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

巳一披甲精进:

在积极趣修精进之前,菩萨们会披上勇猛的加行意乐盔甲:「为了去除一位有情的痛苦,即使要用上三大阿僧祗劫的万亿倍的日数,而每一日的时间又像一千大劫般长,我亦不会放弃精进的修行,就算在成就佛果之前,只能维持地狱有情之身,我亦乐於为之。既然我能这样求取正等正觉,较短的时间或较小的痛苦也就不用说了!

这种就是「披甲精进」。假如菩萨为了求取无上菩提而修习无量精进之因,那不论菩萨对这种精进能生起多少胜解或净信,也可以称为「坚固」。《菩萨地》说这种士夫於求证菩提和利他事业是绝不会感到气馁或艰难。

若我们能修习这种意乐,它便会成为令大乘种性潜能觉醒的决定因素,所以必须修学。《摄波罗密多论》说:

假如把像生死轮回边际般长的昼夜,集合成「年」,再集成「劫」。若我们在数量如同大海水滴的这种「劫」之中,发起一次殊胜菩提心。尽管我们亦要同样的时间圆满其他一切资粮,但是,由於我们具有悲心,所以绝不会畏缩,不会妨碍我们求证无上菩提。我们切莫介怀生死轮回之苦,应披上这种无量坚固的盔甲,这是具悲守戒的勇士(菩萨)最初便要如法奉行的事情。

假如从无始生死轮回至现在这一刻的时间算作一昼夜,三十个这样的昼夜算作一月,十二个这样的月算作一年。即使我们要以这样的十万年才能发起一次菩提心,遇见一位佛陀。又即使要以数量像恒河沙子一般的这种十万年才能了解一位有情的心思和行为,我也要这样了解一切有情的心思和行为。《无尽慧经》说勇猛无畏的盔甲便是「无尽甲」,这是最上品的披甲精进。

总之,若我们能生起一念这样的意乐心态,便能快速圆满无边资粮,净除无量障碍,从而成为最殊胜的不退转因,不管要用多长的时间也会满怀喜悦,因此能够速疾成佛。希望短时成佛的人假如对於无边的菩萨行与及漫长的时间全无喜悦之心,那成佛的时间反会变得极为漫长,因为这种想法是有碍菩萨发起最殊胜决心。当我们披上这种盔甲之後,便要为这两种目标而精进:(1).摄善法。(2).饶益有情。

巳二摄善法精进:

「摄善法精进」便是为了正确达成六波罗密多而致力修持它们。

巳三饶益有情精进:

「饶益有情精进」便是致力如法修持十种利生事业(见前文附注)

辰二引生精进的方法:

正如前文所说,由於我们是依仗精进而生起、保持、增长二种资粮的一切善法,所以引发精进的修持是极为重要。这种修持只有在大成就寂天论师的论释之中才能看见,其理容易明了,容易实行,最为完美,所以必须解释这种教规。

「引生精进的方法」分四:()消除障碍精进的违缘。()积集顺缘势力。()依仗消除违缘及积集顺缘而专修精进。()由精进而令身心堪能(指令身心可供使用)的道理。

巳一消除障碍精进的违缘:

「消除障碍精进的违缘」分二:()认识精进的违品(即是与精进背道而驰或对修习精进有损害的事情)()修习消除违品的方法。

午一认识精进的违品:

不能入道是有两种因素:

()即使知道自己有能力修持也不趣修。

()畏缩不前,心想:「我怎能这样修持?

当然还有一些情况是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修持也不会修持,但由於这一段的内容是对向求解脱的人而说,所以这些情况与本文无关。第一种因素又有两种可能:

(1)推延懈怠,认为未来仍有时间修持。

(2)虽不推延,但是却被庸常俗事的耽着压倒。

《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以下便要说明精进的反面因素(违品),这就是:懈怠、贪着下劣的事物、自卑、畏缩。

产生懈怠的因素便是:懒惰、耽着低微的欲乐与享受、爱着睡眠之乐,与及对生死轮回缺乏出离心。《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贪着懒惰、享乐、睡眠、对轮回之苦不厌离,便会生起懈怠。

亦有人认为前半句(贪着懒惰、享乐、睡眠、对轮回之苦不厌离)的意思是指懈怠的形式,而非懈怠之因。

午二修习消除违品的方法:

「修习消除违品的方法」分三:()断除推延懈怠。()断除耽着下劣事业。()断除畏缩或自卑。

未一断除推延懈怠:

断除推延(藏:phyi bshol)的懈怠是有以下三种修习方法: (1).思维现时所得的身体很快便会坏灭。(2).身坏命终之後便会堕入各种恶趣。(3).再难获得这种殊胜的人身。修习这三者能够断除执着「来日方长」的懈怠,令内心生起「时日无多」的定解。这三种修法在「下士道」部分已经详细说明。

未二断除耽着下劣事业:

应观正法乃是今生和後世的无尽喜乐根因,若我们因无聊的闲谈娱乐而散乱分心,便会丧失今生和後世的大利益,这是引生往後种种无谓痛苦的根因。应修习这个道理来把我们的耽着断除。《入菩萨行论》(精进品):

为何要把殊胜正法的无上极乐及无边喜乐之因舍弃,反而喜爱散乱、掉举等痛苦之因?

未三断除畏缩或自卑:

在断除推延及下劣事业的耽着之後,虽然我们能够爱乐正法,但只是这样尚未足够,还须要像大乘行者一般精勤修学。所以,若我们认为自己不能这样修持,便会气馁退缩,因此必须要把这种畏缩(藏:sgyid lug)消除。

「断除畏缩或自卑」分三:()断除於所得目标的畏缩。()断除於能得目标之法的畏缩。()断除于修持之地的畏缩。

申一断除於所得目标的畏缩:

(问:)假如所得的目标乃是完全断除一切过失,究竟圆满一切功德的佛果。我要成就一种功德或断除一种过失已感到非常艰难,这样又怎有能力证得这种果位?

(答:)如果这种畏缩的心态出现,便会有极大的过失,因为这种心态会令我们舍弃菩提心。就算这种想法尚未完全出现,但是在初萌芽的阶段便要把它断除。

怎样断除呢?应以这种想法来鼓励自己:「世尊薄伽梵是说真话实话,不说错谬谎话的定量士夫,他曾经说过蝇虫等有情尚能证得菩提,何况人身能赋予我一个殊胜的基础,让我曾拥有抉择取舍的慧力,只要我不放弃精进,为何不能证得菩提?」《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我不应畏缩不前,妄自菲薄,认为:「我怎可能达证菩提?」因为绝无虚言的如来曾说过这句实话,「只要发起精进力,甚至蚊、蝇、蜜蜂、蛆虫也能现於难以获得的无上菩提。」何况我能生而为人,且能明辨利害,只要我不放弃菩萨行,又为何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呢?

又应以这种想法来断除畏缩:「往昔的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均非先成了佛然後才修道。他们也像我一样,要逐步上进而成佛或将成佛。」《宝云经》说:

菩萨应这样思维:「一切已证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与及现证、将证等觉者,也是以这种方法、这种道轨、这种精进已证等觉、现证等觉或将证等觉。所以我也要这样现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亦要以共同一切有情精进”(共於小乘的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大乘不共的精进)精勤求证等觉。」

《无边功德赞》亦说:

应以这样想法来策励自己,「即使那些已经证得善逝佛位的人,过去亦曾经落入极低劣的情况之中。」佛陀身处险境时也不会妄自菲薄。妄自菲薄是错误的,这能令有本事的人意志消沉。

当我们彻底认识到佛陀是具有无量功德,而这些「果」是随「因」而生,所以,我们在修道时亦必须以无量的途径来成就种种功德及去除种种过失,於是当我们反观自身之後便会感到气馁,从而生起这畏缩的心态。

然而,这种特殊的畏缩心态并不会在像现时这种对正道有误解的情况下产生。我们在求证无边佛德而进行修持的时候,由於以为诸佛只须致力专修一少部分功德即能成就,若我们现时是因为这样才会毫不畏缩,那就不是好现象,而是由於我们对修道之理未能获得定解,又或只有粗略的了解而没有付之实践,所以才会产生容易的错觉。可是,当我们进入实修并获得整体道轨轮廓自始至终的概略开示之後,便会对它产生畏惧,我们会说:「假如必须这样,谁能办到!」然後便会完全放弃。正如霞惹瓦大师所说:

对於从未实修菩萨行的菩萨来说,就像观看箭靶一样轻易无难,所以他们才会毫不畏缩。我们现时的正法修持毫不完善,所以还未到达畏缩自卑的层次,到我们对修法更圆满胜任时,才会有畏缩自卑的危险。

这确是至理名言。

申二断除於能得目标之法的畏缩:

(问:)要达成佛果必须把自己的手、足等施舍,而我办不到这些事情。

(答:)这种痛苦是我们必须忍受的,因为即使那些不修菩萨行,随己所好而过活的人,在轮回流转之中也要身受割裂、戳刺、火烧等无法形容的痛苦,可是他们连自利也没法达成。较之这种痛苦而言,为求菩提所忍受的难行之苦可谓微不足道,而且具有成办自他二利的巨大效能。《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若说,「成佛必须施舍手、足等,这是我最害怕的。」这是由於我们愚昧无知,不识受苦的轻重,才会令自己这样恐惧。从无量千万劫以来,我们的身体曾经被砍割、戳刺、火烧、淩迟无数次,但是并未因此而证得菩提。现在,这种有限的痛苦却能令我证得菩提,所以就像为了消除腹痛而忍受开刀手术的短暂痛苦。所有医生也是以小苦来治癒疾病,所以,为了消除大量痛苦,理应暂时忍受微小的痛苦。

至於施舍身体的问题,当我们最初感到害怕时便不可施舍,应逐步修学布施,直至对自身全无贪着。当我们的大悲心力十分强大,并且为了重大的意义,便可以毫无困难地把身体施舍。《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最好的医师并不会使用这类寻常的疗病方法,他会善巧地使用最温和的疗法来治疗无数的顽疾。怙主佛陀先会教人施舍蔬菜等,待人们习惯这种微小的布施後,逐渐便能把自己的身肉施舍。一旦觉得对自己的身体就像蔬菜一般微不足道,那时把身肉等施舍又有何困难?

所以有些人说,波罗密多乘的行者必须施舍身体性命,受尽折磨,所以是难行道。这部教典对此作出明确的驳斥,因为只要我们对这种布施产生难行的想法时,便不应施舍身体,当我们能像施舍蔬菜般轻易舍弃时,才可以把身体布施。

申三断除于修持之地的畏缩:

(问:)要达成佛果就必须在轮回之中转生无量次,在这段期间将要遭受轮回之苦侵损,所以我不能办到这种事情?

(答:)应这样思维:由於菩萨已经尽断诸恶,既然自於「因」而尽断,便绝对不会产生苦受之「果」。由於坚定通达生死轮回犹如幻象,全无自性,所以菩萨内心没有苦恼。假如菩萨的身心安乐不断增加,那即使处於生死轮回亦不应有厌弃之感。《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由於已经断除罪恶,所以没有痛苦。由於智慧善巧所以安乐无忧。邪见和罪恶能损害身心,福德能令身乐,智慧能令心安。为了利他而留住生死轮回,大悲的菩萨又怎会厌弃世间呢?

又说:

所以,在骑上能尽除一切疲厌的菩提心良驹後,我便会从安乐奔向安乐,有智慧的人又怎会畏缩呢?

同样,即使我们要逗留在生死轮回之中无量劫,但时间长久本身是不会成为厌弃的理由,假如所受的痛苦十分猛烈,那就算时间极短也会产生厌弃。如果我们安乐无苦,就算时间极长也不会有厌弃的感觉。《宝鬘论》说:

在痛苦时,即使为时短暂也会难以忍受,何况时间长久?但是在无苦及快乐的时候,即使永无尽期又有什麽害处?菩萨既然没有身苦,那又怎会有心苦。他们是因悲悯世间而忧伤,所以才会长住轮回。所以不要因为想到「佛果是遥不可及」而气馁畏缩。为了断除过失,积集功德,应要时常勤修种种资粮。

又我们由於想到成佛必须圆满无边福慧资粮,这样困难的事情我们恐怕不能办到。首先应要知道,我们是为了利益无边有情而发愿求证无边佛果功德,才会留在生死轮回无量长时,受持菩萨律仪,致力圆满无边资粮。只要我们守持这些律仪,那不管我们的心意有没有散乱,是睡着还是清醒,也能令福德增长,其量广大如同虚空。所以要圆满无边资粮并不艰难,所以不必因此而气馁畏缩。《宝鬘论》说:

正如十方一切地、水、火、风是无量无边,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受苦的有情也是无量无边。其悲心的菩萨为要救度无边有情远离苦恼,所以誓愿把众生安置於佛果。这些坚住此道的人,在如法建立这种誓句之後,不论是醒是睡,甚至在放逸的时候,亦能时刻不断积集量如无边有情的福德。由於这种福德的数量是无量无边,故可得知,要证得无边佛果并不困难。若能为了无量有情,留住无量长时,求证无量菩提,修习无量善法,即使菩提是无量,但是凭着这四种无量,为何不能在不久的将来证得菩提呢?

若我们受强盛的大慈心、大悲心及菩提心推动而生起:「为了利益有情愿能短暂的时间达成佛果」的想法,当然是最为殊胜稀有的。但是,若我们并非出於这种发心,而是出於看见必须以极长时间修学无边菩萨行及种种艰难苦行遂认为「这种事情谁能办到?」所以才声称「我要寻求快速的道轨」。这样便会直接损害「行菩提心」,对「愿菩提心」亦会造成间接的损害,令我们的大乘种性逐渐衰损,成佛反会变得遥不可及,因为我们完全违背了龙树、无着二师对於佛陀就如何增强菩提心力的想法所作出的决定。

所以,若我们让这种畏缩不前之心继续下去,不但全无利益,反而会令我们愈来愈畏缩怯弱。所以,对於修证菩提及提升自心的方法要有妥善的理解,这样达成目标就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本生鬘》说:

畏缩怯懦对於不幸的事情不但毫无帮助,所以不应忧伤悲哀,必须对所求标的建立可靠的知解,那麽就算极困难的事情也能轻易解决。所以不要忧苦畏惧,应依照所示的方法达成所求的事情,以知解的光辉坚定地自我激励,这样一切目标便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圣无着论师屡屡指出我们必须具备两件事情,第一是虽然彻底明了广大的修学方法但却不会畏缩。第二是绝不会满足于低微的功德。可是,现今的人仅生起一分相似功德又或一分其实功德,就自以为达证上品道阶,认定只须要这样修习便已足够。可是,当一些智者能依照教理开示道轨扼要,指出这些虽然确有一点功德,但是单凭这点功德终必一无所成。若我们了解他的意思,便会变得极为气馁畏缩。所以,能不以一分功德而自足,精益求精,即使必须学习无边学处亦毫不畏缩的行者,实如凤毛麟角。

巳二积集顺缘势力:

「积集顺缘势力」分四:()引生胜解力。()引生坚固力。()引生欢喜力。()暂舍力。

午一引生胜解力:

在许多论典之中提到,乐欲(: ’dun pa)是「精进」的基础,以此处所说的「胜解」便是「乐欲」。所以必须引生乐欲。正如《入菩萨行论》(精进品)所说:

我从以前至现在,一直未曾胜解正法,所以才会落得这种困乏。试问谁人会再舍弃信解正法。佛陀曾说,胜解是所有一切善法的根本。

同论又说及引生胜解的方法:

而「胜解」的根本便是时常修习「业」的异熟果。

意指引生「胜解」的方法便是修习「善业生悦意果」及「不善业生不悦意果」的道理。因为论典曾说「信」是「乐欲」的基础,所以由(善恶)两类业果的信心即能引生「断除不善业」及「奉行善业」这两种愿欲。我们还要总体思维业果,并应特别思维菩萨行的利益与及违越它们的过患等因果关系,其理可从本论有关的章节得知。(思维业果见「下士道」一节。思维菩萨行的利益及违越的过患散见於六波罗密多及止观章。)

当我们信解大乘,誓愿尽除自他一切过失,成就自他一切功德,便能进入大乘之门。我们必须这样激励自己:「我必须修习多劫时间来把自己的每一种罪过及它的习气完全净除,但我连一点净除罪过或成就功德所需的精进也没有,所以我实在是无意义地浪费我的有暇之身。」如《入菩萨行论》(精进品)所说:

我应灭除自己和他人的无量罪过,但是要灭除每一种罪过也要修习一大海劫的时间。倘若我看见自己连一点断除罪过的精进努力也没有,那我就会成为无量痛苦的根源,这样又怎不会心胆俱裂呢?我应成就自己和他人的无量功德,但是要修习每一种功德也要用上一大海劫的时间,可是我就连一点功德亦从未修成,毫无意义地虚度今生,真的莫名其妙!

午二引生坚固力:

引生「坚固力」的意思是指我们要下定决心,对任何要精进的事情绝不退却。首先,我们不要随便行事,应该谨慎观察,看见自己能够做到才去做,不能做到就不应做,与其半途而废不如当初不做。因为假如放弃誓愿,半途而废成了习惯,便会令我们在後世也会舍弃其他受持学处的誓愿。在今生亦会令我们的罪恶增长而令後世的苦果增长。

还有,由於我们想要履行先前的誓愿,於是便不会修习其他善行。又因退失先前的誓愿,所得的效果便会十分低劣,又出於我们未能贯彻始终,所以不能完成先前的誓愿。总之,在未完成誓愿要做的事情之前,便已半途而废,这样亦会障碍我们达成其他事情,亦会令我们受持律仪的誓愿变得不坚固。如《入菩萨行论》(精进品)所说:

首先应该评估自己的能力,然後才决定要做还是不做。如果不能的话,最好是不做。如果巳经开始,就不要後退。否则,来生也会惯於半途而废,并因而增长罪恶和痛苦。其他事情及这些事情的结果亦会变得下劣,甚至没法完成。

所以,我们若要完成自己的誓愿,便要修习三种「慢心」。《入菩萨行论》(精进品)所说:

在事业、功能和烦恼三方面,我们应有慢心。

「事业慢」是指不论谁人愿作为我们的修道助伴,我们也不会依靠他们的帮助,只会凭自己的力量达成。《入菩萨行论》(精进品)所说:

「我要独立承担这件事情」的想法,便是事业的慢心。

《亲友书》说:

解脱是靠自己达成,不能靠别人的帮助获得。

这种「我要自己达成,绝不寄望於别人」的想法,与慢心颇为相似,所以名之为「事业慢」。

「功能慢」是指我们认为自己能够达成自利和他利,也就是认为:「有情众生受烦恼主宰,成就自利且谈不上,何况利他。我才能成就自他二利。」正如《入菩萨行论》(精进品)所说:

世人被烦恼所控制,不能成办自己的利益,既然他们不能像我这样,所以我要为他们成辨。

又应这样思维来进行修持:「这些人对於下劣的事业尚且锲而不舍,我又为何不应实行那些能成就正果的事业呢?」《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他人尚且勤作低劣的事情,我又怎能游手好闲呢?

不过,在修习这两种慢心时,不可骄矜自负,轻视他人,应以悲心看待别人,绝不可以混杂任何我慢心。《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不可出於我慢而修行,我不可以怀有我慢心。

由於这种「我能而别人不能」的想法,是与慢心相似,所以亦假名为「慢」。

「烦恼慢」是指时常怀着轻视烦恼的想法:「我应当战胜烦恼,绝不会被它们打败!」意指在生起摧破违品的勇猛心态後,令这种心能坚定不移。《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我应战胜一切烦恼,不让任何烦恼胜过我。应要具有:「我是诸佛狮王之子」的自尊心。

假如我们丧失勇气,那就是细小的违品也可以伤害我们。《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当乌鸦看见死了的毒蛇,也会像金翅鸟一样勇猛。我若怯懦软弱,即使细小的过患也可以伤害我。假如因畏缩而放弃,又怎能解除贫乏?

霞惹瓦说:

舍弃正法的快乐并不会胜过从前的快乐。应仔细思维,若我们在这一生舍弃正法,此後即须承受无尽的痛苦。假如我们不能勤力用功,烦恼也不会怜悯我们。而对治法也不会这样说:「既然你不能修持,那就让我来帮你完成任务吧」,就连诸佛菩萨也不能救护我们。

如果我们能善用上述三种慢心,那就算极大的违品也不能障碍我们,所以必须生起这三种慢心。《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若能生起这种慢心而勤奋修行,那麽再大的障碍亦无妨碍。所以,具有坚定不移的心志,便能克服一切罪过。

否则,被罪过击败的修行者还奢望战胜三界的烦恼,必为博学智者所不耻。《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假如我被罪过战胜还想超出三界,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由於我们轻视烦恼,要把它们摧毁,所以称之为「烦恼慢」。

论师们对《入菩萨行论》所说的这种慢心,虽然各有不同的解释,但是,私意以为上述的解释是与论文符合。

因此,不应寄望别人,要披上盔甲自己一力承当。也就是说,应有自信心,要这样想:「只有我才能办到这件事情,他人无能为力!」若我以这种看法进行修持,便能够肯定自己可以战胜烦恼,而不会被烦恼击败,更会想及半途舍弃誓愿的错误。当我们作出慎重观察後,便要贯彻始终,务求把任何已作承诺的事情完成,在这种愿心未能坚定之前,就必须继续调练自心。

午三引生欢喜力:

在生起猛厉乐欲的「胜解力」後,便要引生的「欢喜力」,令从前未生起的精进出生,因为我已获得能令已生起的精进不会退失的「坚固力」或「慢心力」。「欢喜力」是指我们最初要着手处理某种事业时,便要满怀欢喜地处理,当我们着手进行後,便会怀着不愿半途而废的无厌足心态。至於引生这种「无厌足心」的方法,就像《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应如追求游戏快乐的人一样,对於任何所办的事业,内心应要极为热衷爱着,永不满足。

意指我们应尽力生起像孩童永不厌足游戏的心态。也就是说,我们对於能引生乐果的事业,也要像对於乐果一样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俗人虽然无法确定能否获得乐果,但是他们仍会为此而努力。何况从事这种事业是肯定可以感生乐果。正如《入菩萨行论》(精进品)所说:

虽然人们努力追求身心的快乐,但却不能确定会否获得快乐。虽然这些事业能得安乐,但是不做又怎会获得快乐呢?

这亦是不应满足的理由。《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贪求五欲之乐永不满足就像贪食刀锋土的蜜糖。对於能感生寂静安乐果报的福德,又怎可以感到厌足呢?

引生不满足的心态是要这样思维「迷恋五欲之乐就像舔刀锋上的蜜糖,虽然尝得一点甜头,但是终会割伤舌头。若我们对这种能招致大苦的一点微小享受尚且不会满足,又何以会对能引生暂时和永久两类无垢无边安乐的福慧资粮感到满足呢?

所以,为了彻底完成我们所修的善业,我们的心态便要像一头受午日曝晒而走进惬意莲池的大象一样。在这种心态未生起前,必须勤加修学。《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为了完成任务,应像一头被正午烈日曝晒的大象,一看见水池就立即奔入水池之中。

午四暂舍力(: dor ba) :

若我们由於努力精进而导致身心疲劳,便须要暂时休息一会儿,否则便会因筋疲力竭而气馁,这样就会对往後的精进造成障碍。休息过後便要马上精进勤修,不应因为完成先前的事业而感到满足,应要更进一步,勇猛精进达成其他事业。《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当身力和心力疲惫时,应该暂时放下,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待功成身退之後,再计画进行下一项任务。

(继续进行)下一项(修持)任务十分重要,若我们对已往的功德沾沾自喜,便会成为修证种种高上功德的重大障碍。上文所指出精进的方式,便是不可让自己过度操劳,要避免过於猛进及过於松懈。用功应如江水长流,滔滔不绝。吉祥敬母(於《百五十赞颂》)说:

世尊为了修持殊胜功德是不会过急过缓的。所以,世尊的功德前後并无分别。

博朵瓦说:

色摩主巴(藏:Se mo dru ba)的缉盗者常空手而回。然而,增巴(藏:Se mo dru ba)的缉盗者却会先花时间做好准备,然後缓缓追踪,直至捕获盗擒为止。修持的道理也是这样,不可操之过急,一曝十寒。蚂蚁走得很慢,若能持之以恒,不久之後便能抵达目的地。蚤子虽然跳得很快,但假如在中途停下来,便永无抵达之期。

巳三依仗消除违缘及积集顺缘而专修精进:

当我们能这样认识精进的三种违缘後,便要修习对治这三者的法门:(1).胜解力-即是能令未衰损的违缘损减的顺缘。(2).坚固力-能令已生起的顺缘不会退转。(3).欢喜力-能令我们在修持某种事业时,绝不愿意甘休。再加上「暂舍力」,我们便会对修持精进驾轻就熟,这时,我们就必须对精进发起「欣乐力」,所以应该解释这个道理。

当我们要精进断除所要断除的事情时,应怎样进行呢?《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在沙场上身经百战的战士,擅于避开敌人的锋芒。同样,与烦恼交锋时也要避开烦恼的锋芒,然後再猛击烦恼怨敌。

譬如:智勇双全的沙场老将上阵与敌人比剑时,并非只是全力攻克对手,而是要做到两件事情: (1).必须巧妙地避开对方的刀剑攻势, (2).伺机反击把敌人消灭。同样,修行者与烦恼交战时,也要擅於两件事情:(a).必须善於防守不让烦恼伤害自心。(b).必须善於进攻,以对治法摧破烦恼。否则,虽然我们能运用对治法把部分烦恼作用消除,但是又会被其他烦恼夺去部分善法,又或在心中生起极大罪过,於是利害均等。这样,运用对治法门修持善行便难有进境。

举例说,有人以为修持正法是以知解为首要,於是便把知解奉为圭臬,虽然听闻教法能够去除无知愚痴(烦恼的其中一种),由於他们并没有慎防其他烦恼,所以心相续便完全被恶行垢染毁坏。又有一些人以为调伏自心远较多闻重要,所以着重修习而不慎防愚痴之敌,对正法不闻不学,就是对自己所受戒律的取舍之处极为愚蒙无知,这样便会继续受制於各种罪堕。

假设我们在战场上失掉手中的利剑,由於害怕被别人杀死,於是便会急忙拾起利剑。同样,当我们与烦恼战斗时,假如失去「不忘取舍所缘和行相」的正念宝剑,恐怕便会堕入恶趣,所以必须马上重提正念。《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在战场上失落手中的利剑,便会大惊失色,急忙把剑拾起。同样,如果忘失正念,就应该想到地狱的可怕而速速提起正念。

怙主龙树(於《亲友书》)亦说「正念」是极为重要:

大王,善逝曾说身念住是,所以必须勤加守护,失正念便会毁坏一切善法。

还有,正念的所缘境,乃是首先以「慧」妥善观察,然後以「正念」认取的物件,因为「正念」本身是没有抉择物件的能力。

(问:)「慧」所抉择的是什麽事情?

(答:)总体而言,「慧」所抉择的便是经典所说的一切应取或应舍的事情。特别而言,便是抉择我们所受持律仪的取舍之处。所以,若我们能把「正念」和「正知」用於这些事情之上,便能达成自己的修持,相反,假如我们只是把「正念」和「正知」用於住心的所缘境,便不能达成这种目的。

又好像战场上的战士首先必须尽力令自己的宝剑不会丢失,假如掉落便要马上拾起,这两种举动是真的出於害怕被杀,绝非虚言。同样,修道者害怕丧失「不忘取舍处」的正念,若然散失便会立即重提此念,这两种举动也是由於心中真的害怕忘失正念便会被罪堕过失污染而堕入恶趣。这种畏惧心主要是依赖业果的修持而产生,若我们未能认识到这些要点便是甚深教授,便会把正道的殊胜根基,博学智者所喜爱的修证功德根本断绝。

(问:)那何以我们连微小的罪行也要视作洪水猛兽,必须立即把它们消灭,绝不让它们存在下去?

(答:)譬如,我们只要被毒箭擦伤皮肤,不久之後毒性便会从伤口散布至全身。所以必须马上开刀,把伤口的毒素切除。同一道理,当我们的心灵被恶行伤害,就算伤势极微,也不可掉以轻心,否则恶行很快便会扩散蔓延至整个心灵。因此,从一开始便不可以让恶行生起,假如生起便要立即把它断除。《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正如毒素会随着血液流动,很快便会遍布全身。同理,假如让罪过有机可乘,便会充满我的心灵。

那怎样运用「正念」和「正知」来战胜烦恼呢?答案就是必须专注。正如《入菩萨行论》(精进品)所说:

就像某人捧着一锅满满的芥子油,小心翼翼地行走,因为他被别人用利剑在背後威胁,只要有油溢出便会把他杀掉。持戒的行者也要这样专注。

这个典故的详细内容,可从《迦旃延那边地因缘》得知。

(据格鲁派大成就者巴索卓之坚赞所说,圣迦旃延那尊者Katyayana一次应某边地国王邀请前往其国说法,国王以盛大的仪仗迎接尊者及其弟子入宫。当国王问尊者喜不喜欢这些仪仗时。尊者回答国王,由於他们以正念正知摄护诸根,所以没有看见他的仪仗。由於国王并不相信这番说话,所以尊者请国王先在王宫四周陈设相同的仪仗,然後令一死囚手持载满芥子油的瓦钵环绕王宫行走,又令士兵持刀随後而行,并威胁此人若油溢出便把他就地处决。当死囚环绕王宫一周後,国王便问他有否看见仪仗。可是死囚的答案也是什麽也看不见。国王闻言遂於尊者及众比丘生起净信。)

当我们在专注的时候,对於总体一切恶行,特别是睡眠等各种懈怠之因,定必迎面制止,决不会听之任之。《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又如知道毒蛇钻进我们的裤管,便会马上站起来把它抖掉。同样,如果睡眠和懈怠出现,我们也要即时制止。

还有,我们不但要把罪过断除,更应对於犯罪感到厌恶。要这样思维:「我过去一直是这样,所以直到今日仍然漂流於生死轮回之中。特别是我已经受持菩萨律仪,但仍然做出与戒律学处相悖的事情,实在应受责备。」并应发愿从今以後定当自我防护约束,绝对不会让这些罪过再次出现。我们必须时常修习这两种心态。《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每当我们犯了罪过,便要深切自责,然後屡屡警惕自己,「我以後再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应要尽力修学一切能相续不断引生有力正念的甚深因素。这种有力正念的甚深因素便是亲近善师、善友及多闻等事业。《入菩萨行论》(精进品)说:

「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也要修习正念」,我们应以这种动机来访寻明师及修习适当的专业。

总之,对於菩萨学处要我们作出取或舍的事情,必须多闻善辨,然後还要对我们所知的一切取舍止作威仪,精进励力时时不断保持正念。所以,对於我们要精进的事情是绝对不可以有错误的。

己四由精进而令身心堪能的道过:

由精进而令身心堪能的方法便是「自在力」。在(《入菩萨行论》)「不放逸品」说我们必须修学种种菩萨学处,假如对於誓愿奉行的事情,又或视烦恼为仇敌的道理,与及勇於与烦恼战斗,把烦恼视为庄严饰物而非重担的方法,全不修学,後果便会非常严重。所以,在从事修学菩萨行的重任之前必须修习这些事情,这样才可以把一切令我们身心不能胜任善行修持的习性破除,欣然肩负起这些重任。《入菩萨行论》(精进品):

为了让我有能力胜任一切善行,必须在实行之前忆念不放逸(指《入菩萨行论》第四不放逸品)的教授。令自己发奋振作,然後欢喜实行。

(: )由这种努力所产生的精进是怎样的?

(: )就像棉絮随风来去飘荡一样,这种对善法振奋热衷的力量,能主导我们的身心。我们随着这种力量修行,便能够彻底达成精进。若能发起精进,便可以轻易成办一切资粮。正如《入菩萨行论》(精进品)所说:

就如轻盈的棉絮,随风来去飞舞。若我们受振奋带动,便能达成一切善行。

即使任务艰辛,也要克尽己力,不可放弃。如吉祥敬母(於《百五十读颂》)所说:

不经艰难苦行就不能达成难得的胜位,所以,佛陀奋不顾身地令精进增长。

卯四修习精进的方法:

不论修持任何精进,也要与「六殊胜」和「六波罗密多」合修。「精进施」就是自己於精进获得坚固之後,把别人安置於精进之中。其余各种波罗密多如前例知。

卯五总结:

菩萨行的基础,亦即菩提心的随念和修习,能策励我们为求安置一切有情众生而修学精进,所以令心念稳定地增长,令我们能发愿修学大地菩萨们所修学的精进法门。初学的菩萨应该因应自己的能耐勤奋修学精进之法,特别是要努力断除各种畏缩心态,而这些心态就是「精进」专门要断除的事情。对於:正觉菩提标的、令一切有情离苦得乐、为时极为久远、无边资粮及无量艰难苦行,应奋勇披上精进盔甲。正如《妙臂请问经》所说,只要发起鸿图壮志,便已积集广大的福德洪涛。所以必须努力修学,若不修学便不能巩固我们的大乘种性,更会时常被许多恶行所污染,於他生亦极难学习菩萨行。即使我们知道这些事情而未能完善修学,但是也要策励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如果我们能随己所能而勤勇精进,便会像《

妙臂请问经》所说一般,在未来生之中能轻易无难地,速疾圆满「精进波罗密多」。










相關文章: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双运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修习成就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所有差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一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二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三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五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六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九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奢摩他法 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奢摩他法 依止资粮修奢摩他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奢摩他法 修止资粮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次第决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理须双修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止观自性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修习止观之利益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别学後二波罗密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四摄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般若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静虑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安忍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持戒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布施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菩萨行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仪轨受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发心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修菩提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发菩提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入大乘门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解脱正道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除邪分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意乐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十二缘起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思维集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思维苦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希求解脱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意乐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深信业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皈依三宝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三恶趣苦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念死无常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暇满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修习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亲近善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完结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讲说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听闻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正宗分 教授殊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正宗分 造者殊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序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前言

上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 回目錄 下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尼泊尔朝圣之旅
倾听恒河 - Yahoo!奇摩部落格
◎嘉义市宁玛巴密宗光明佛学会-成就自在 贝诺法王迅速转世祈请文
「六祖法宝坛经」导读
东方净琉璃世界-达瓦彻令-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台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