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吉拉尊佛學會 招財續命除障法會 嘎桑仁波切雲林二月份興建貝諾法王尊勝塔 7/13藏語初階-佛典藏語實驗班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 4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3:06:32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3:05:42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4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四)220-3

首先在这个地方先做一个更正,在早上那一堂课最後一段当中,仁波切有做一个补充,在补充里有谈到《无尽慧经》中宣说了了不了义的观念时,将初转的四谛法轮,以及後转的「善辨法轮」解释成不了义经,而中转的「无相法轮」是解释为了义经。在最後一段的翻译当中这边有一个口误,就是把中转的无相法轮解释成不了义经,这边应该是翻译成了义经,在这个地方先做更正。

    接下来看到早上的这一段,401页的最後一行这个地方。「谓佛世尊於多经续明了授记」,因此佛陀在显密众多的经典当中,有为龙树菩萨授记。是如何的来授记呢?「能解深义圣教心藏,远离一切有无二边」,龙树菩萨他是一位能够解释圣教的心要,这个圣教的心要,就是能够远离一切有无二边的甚深真实义。这个字句的排列次第不知道是不是很通畅,但是以藏文版来看的话,就是讲到龙树菩萨他是能够解释圣教的心要,这个圣教的心要就是有讲到,远离一切有无二边的甚深真实义。因此如果想要求得中观正见,必须依照着龙树菩萨所造的这些论典,而求通达空性见解。

此又分三:

辰一、明了义不了义经

辰二、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辰三、决择空性正见之法

辰一、明了义不了义经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402页,此又分三:一「明了义不了义经」,二「如何解释龙猛意趣」,三「决择空性正见之法」。今初,诸欲通达真实性者,须依佛语。然诸佛语由种种机,意乐增上亦有种种,当依何等求深义耶?这当中就有讲述到,如果想要通达真实义,必须依靠佛陀所说的经典,才有办法了解真正的内涵。但是佛陀在宣说佛法时,因为所化机,也就是听法者众多,而且每一个人的想法、根器以及因缘不同的缘故,而宣说了不同的法门。在众多的法门当中,我们应该要依照何种的经典,来求得甚深的真实义呢?这边就有作回答,谓当依止了义佛语通达真实。这个时候必须要先依止了义经,若尔,如果需要依止了义经的话,何等名为了义,何等名为不了义耶?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要依止了义经,何谓了义经?何谓不了义经?答:此就所诠安立。诠显胜义是名了义,诠显世俗应知即为不了义经。这个当中就是透由所诠,所谓的「所诠」就是佛经当中所要表达的内涵,透由佛经当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来分辨了不了义。如果这一本佛经所诠释的,是以诠释胜义谛为主,也就是阐释空性内涵为主的话,那这一本经典,可以称之为了义经。相同的,如果这本经典所诠释的内容,是以世俗谛为主,也就是空性以外的这些法为主的话,这一本经称之为不了义经。因此了义经以及不了义经,以中观的角度而言,是以「所诠」来作分别,因此这种分别的方式,跟唯识宗是不相同的。

如无尽慧经云:所谓的《无尽慧经》就是佛陀跟文殊菩萨之间所做的一个问答。无尽慧是文殊菩萨的另外一个名字,在这当中文殊菩萨问了佛陀很多的问题,佛陀对文殊菩萨做了以下的回答,所以这一本经就称之为《无尽慧经》。因此在这个地方,就是引用了《无尽慧经》当中的一段经文,来解释了义跟不了义之间的差别。这段经文当中讲到,「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这当中就是分辨什麽样的经,可以称之为了义经?什麽样的经称之为不了义经?之前谈到的就是,透由经当中的「所诠」来作安立的。当中讲到「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如果这一部经典,它的所诠是以诠示世俗谛为主的话,那诠释世俗谛的这一本经典,我们称之为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相反的,如果这一部经典的内容,是以诠释胜义谛,也就是讲述空性的内涵为主的话,那这本经我们就称之为了义经。若有显示种种字句,此等即名不了义经;相同的,如果在这本经典,它是以诠释文字,或者是句子,以诠释这种方式来为所诠的话,那这本经我们称之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是名了义契经。」相反的,如果这本经典,它所表达的是以甚深难见、难可通达的空性内涵为主的话,那诠释这个内涵的经典,我们就称之为了义经。

若由显示世俗成不了义,显示世俗其理云何?如果这一部经典,它的所诠是以诠示世俗谛为主的话,那应该是透由什麽样的方式,来诠释世俗谛的呢?又由显示胜义而成了义,显示胜义复云何显?相同的,如果在这本经典,它是以诠释胜义为主的话,它是透由什麽样的方式来诠释胜义谛的呢?看到正文,即彼经中明显宣说,如彼经云:在《无尽慧经》当中有讲到,「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於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为不了义经。之前讲到的是,透由种种的文字,或者是不同的句子,来阐释相同的一个法的这部经,可以称之为不了义经。它是透由什麽样的方式来阐释的呢?在这一段当中就有讲到,比如以「众生」这一个法而言,它可以称之为「我」,也可以称之为「有情」,也可以称之为「命者」,相同的「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这些不同的文字,其本质都是在诠释同样的一个境界。并且在诠释的当下,「於无我中显似有我」,这当中无我的这个「我」,就是我们所要破的「我」,所以在诠释的同时,并没有这种所破的我,但是在诠示的当下,似乎会有这种所破的「我」呈现出来。於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及无我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之前我们谈到的就是,如果这部经典,是诠释甚深难见、难可通达的空性内涵的话,那这部经典我们称之为了义经。那是藉由什麽样的方式,来诠释甚深难见、难可通达的空性内涵呢?这段当中就有作解释,「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前面的三者就是解脱的三门,分别是空性解脱门、无相解脱门以及无愿的解脱门,这三者是解脱的三门。相同的「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及无我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在引用了这段经文之後,宗大师就做了结论,此说开示无我及无生等,断绝戏论是名了义,因此在经典当中,非常清楚的已经描述出来,如果这一部经它是以诠释无我,或者是无生等等,断绝戏论之法,这边所谓的「戏论」就是世俗的戏论。无我以及无生的这一类法,它是断绝了世俗的戏论,而成为了胜义。因此这部经典当中,要是以诠释「无我」以及「无生」为主的话,那这一本经典就是称之为了义经,宣说我等是不了义。相反的,如果它是以宣说「我」,或者是「有情」等等世俗谛的法为主的话,那这本经典我们是称之为不了义经。故亦应知无我无生等是为胜义,生等是世俗。最主要的关键就是因为无我、或者无生这些法,是二谛当中的胜义谛,而生灭之法是二谛当中的世俗谛。因此它的所诠当中,以诠释胜义谛为主的这部经,我们称之为了义经;相反的以诠释世俗谛为主的这部经,我们是称之为不了义经。

三摩地王经云:「当知善逝宣说空,是为了义经差别,若说有情数取士,其法皆是不了义。」《三摩地王经》也有清楚的谈到,佛陀他所宣说的法,是以宣说空性为主的话,那这本经典就称之为了义经。如果它的所诠是以诠释有情、或者是数取,所谓的「数取」就是补特伽罗的意思,如果它的所诠是以诠释有情、数取、或者是士夫为主的话,那诠释这些世俗法的这本经,就称之为不了义经。接下来,中观光明论云:《中观光明论》是中观自续派的一部论典,在这部论典也有谈到,「是故应知,唯说胜义是名了义,与此相违是不了义。」这部论典也清楚的谈到,如果这部经论所谈的是以胜义为主的话,称之为了义;相反的,以谈论世俗为主的话,称之为不了义。入一切佛境智慧光明庄严经云:「所有了义是名胜义。」这当中「所有了义是名胜义」就是说,所谓了义的内涵,就是谈到了胜义谛,因此诠释胜义谛的这本经,我们称之为了义经。无尽慧经说无生等是名了义,故定应知唯无生等说名胜义。在之前《无尽慧经》当中有清楚的谈到,无生、无灭的内涵,是了义的内涵,因此我们必须要安立无生等这一类的法为胜义的。所以诠释胜义谛的这一部经,就称之为了义经。

故中观理聚及诸解释,应知如实宣说了义,以广决择离生灭等一切戏论真胜义故。这当中有讲到,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理聚六论,以及「及诸解释」,这个注解就是包括了佛护论师以及月称菩萨等大论师,他们所造的这些注解。「应知如实宣说了义」,我们必须要了解,这当中所谓的了义以及不了义的差别。以广泛的来作决择「离生灭等一切戏论真胜义故」,这当中的「了义」,就是必须要远离生灭等一切的戏论,能够远离生灭等一切的戏论的法,我们就称之为胜义谛。何故如是二种宣,而名了义不了义耶?这时候又提出了一个问难,就是问到,为什麽诠释胜义谛的这本经,我们要称之为了义经?为什麽诠释世俗谛的这本经,我们要称之为不了义经呢?这是什麽样的原因?提出了这个问难。谓由此义不能更於余引转,故名为了义、或义定了。这个「了义」旁边有一个逗点,这个逗点应该是打在「不能更於余引转」的那个地方,「故名为了义、或义定了」。为什麽诠释胜义谛的这一本经,我们要称之为了义经呢?因为在了义经当中,它的所诠是以胜义谛为主。所谓的「胜义谛」,就是诸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质,在诸法之上的胜义谛以外,没有办法看到,也没有办法再一次的找到诸法最究竟的本质,因此这种法我们就称之为了义,或者是义定了。也就是它已经是诸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质了,这个是已经决定的事情,是没有办法再更改的,所以诠释胜义谛的这本经,我们就称之为了义经。「了义」也可以称之为「义定了」,就是它的本质,也就是它的意义已经决定了。此义即是真实性义,过此已去不可引转,所决择事到究竟故。因为胜义谛它的本质是真实义,所以是没有办法透由各种的正理,或者是你自己本身的想法,来改变它的究竟本质,它已经是诸法最究竟的一种现况。诸余补特伽罗除此不可引显余义,由其具足能成量故。并且任何人,都不能够改变这个事实,因为「胜义谛是诸法最究竟的本质」的这一点,已经是能透由正量来安立的,「由其具足能成量故」,也就是胜义谛它是诸法最究竟的本质的这一点,是正量能够来安立,也就是「正量」的这种心识,是能够证成的。

这边就引了《中观光明论》当中的一句话,如中观光明论云:「何等名为了义?《中观光明论》当中就有谈到,何者可以称之为了义经?谓有正量依於胜义增上而说,此义除此,余人不能向余引故。」这当中就有两种不同的,就是必须要具备有两种条件。因为《中观光明论》是以中观自续派的角度,来诠释了不了义的内涵。所以以中观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了义经它是必须要具备有两种的特色。第一「谓有正量」,所谓的「谓有正量」就是它是必须要能够随言取义,它的字面的意思必须要与事实相符合,所以是「谓有正量」。「依於胜义增上而说,此义除此,余人不能向余引故」,第二个条件就是讲到,如果这本经它是了义经的话,它的所诠不仅仅是要能够「随言取义」,而且它的所诠必须是以胜义谛为主的,所以这当中就有讲到「依於胜义增上而说」。由此宣说之力,其不了义亦能了解,透由《中观光明论》阐述到了义的内涵就是有谈到,必须具备有正量,而且它的所诠是必须要以胜义谛为主,透由这段话,我们能够了知到,不了义是什麽样的内涵。谓若此义不可如言而取,这时候所谓的不了义经,它也必须要有两种特色,第一、它是不能够随言取义的,「谓若此义不可如言而取」,也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跟事实是不相符合。就比如在有些的经典当中有谈到,父母亲是可以杀的,但是以事实的表面来看,父母亲是不可以杀的,所以佛陀在宣说父母亲是可以杀的这句话,是不能够随言取义,也就是不能够依照它字面的意思来作解释,我们必须要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诠释这一句话。须引余义释其密意,也就是我们必须要透由其他的经论,或者其他的内涵来解释佛陀的密意。或虽可如言而取,然彼非是究竟真实;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比如这本经它的所诠,虽然是能够随言取义,它能够依照字面的意思来作解释,但是它的所诠并不是诸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质,比如苗芽是可以「生」的这一点,实际上是可以随言取义的,但是苗芽能够生的这一点,是不是苗芽之上最究竟的本质?并不是。因此诠释苗芽能够「生」的这部经,也可以称之为不了义经,因为它虽然是能够随言取义,但是它的所诠并不是诸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质。或虽可如言而取,然彼非是究竟真实;除彼更须求彼真实,故非了义、或义未了。因此这样的内涵,我们称之为非了义,或者是义未了。

在诠释了义经的同时,唯识、自续以及应成,这三种不同的派别,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所谓的了义经。以唯识的角度而言,他们认为只要是能够随言取义的一部经,就是所谓的了义经。以中观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们是认为这部经它不仅仅要能够「随言取义」,而且在这个之上,它的所诠是必须以「胜义谛」为主的,所以它的了义经就包含了两种的条件。而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而言,他们所承许的了义经就是讲到,它的所诠是以胜义谛为主,那这本经就是了义经;虽然在字面上,并没有提到随言取义的这个字,但是实际上已经包含在里面了。所以以唯识的角度而言,他们是认为,只要是能够随言取义的一部经,不管它的所诠是胜义谛,或者是世俗谛,这部经都是了义经。以自续派以及应成派的角度而言,了义经它必须具备有两种的条件,第一是随言取义,第二它的所诠必须是以胜义谛为主。

佛陀在经典当中也有讲到「有我」的内涵,比如佛陀在初转四谛法轮的时候,在讲四谛法轮时,有讲到「有我」的这个部分。至於字面上虽然是谈到「有我」,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我」的存在,就是「无我」的内涵,所以有我的部分,是没有办法随言取义的。甚至佛陀在经典里,也有谈到父母亲是可以杀的,这在过去有一个公案。过去在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因为一个特别的关系,所以将自己的父亲给杀了。但是他在杀了自己的父亲之後,内心觉得相当的难过。他觉得因为杀了自己的父亲,自己造下了无间之罪,因为这个无间之罪,来生一定会堕入三恶道,所以他觉得相当的忏悔,而且相当的伤心、难过。伤心之余,他就没有心听佛陀讲经。佛陀知道了这一点之後,就对这一位国王说,你不用担心,因为父母亲是可以杀的,所以你杀了你的父母亲,并没有太大的障碍,所以你不用担心。这个时候,国王听到了这一句话,他的心情就慢慢的恢复过来,而有心听佛陀说法。这个时候佛陀就为他解释,之前我为你讲述的父母亲是可以杀的这一点,其实这当中的「父母亲」,它是代表着「业」以及「烦恼」的。我们就是被业以及烦恼束缚的缘故,所以才会在轮回当中流转,如果你想要跳脱生死轮回,必须要将业以及烦恼完全的断除,所以这当中的父母亲就是代表着业以及烦恼。所以字面上虽然是讲到,父母亲是可以杀的,但实际上的内涵并不是代表这个意思,所以这种经典是没有办法「随言取义」的。这位国王听到佛陀这样教诫之後,慢慢、慢慢的,他的心情也恢复了,并且他透由不断的忏悔,好好修行的缘故,到最後他也获得了小乘阿罗汉的果位。所以这个当中,它的所诠是没有办法随言取义的。

是不是,所有能够随言取义的这些法,都能够称之为了义经呢?这个以唯识宗的角度而言,是可以承许的。但是以中观自续派,或者是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而言,仅仅是能够是随言取义的一部经,是没有办法称之为了义经,在这个之上它的所诠是必须以诠释胜义谛,也就是诠释空性的内涵为主。所以在这个当中,有两种不同的讲述方式,就是唯识宗所安立的了义经,以及自续派跟应成派所安立的了义经,这两种安立的方式并不相同。以应成派的角度而言,只要是能够诠释胜义谛的,都能够称之为了义经。但是以自续派的角度而言,虽然了义经它是必须要诠释胜义谛的内涵,但是光光诠释胜义谛的内涵,是不是就能够成为了义经呢?这并一定。以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一部了义经,它是必须要能够诠释胜义谛的内涵,但是仅仅诠释胜义谛的内涵,是不是就能够成为了义经,这并不一定。比如以《心经》而言,《心经》的内容,虽然是以诠释胜义谛为主,但是因为以自续派的角度而言,《心经》它是没有办法随言取义的缘故,所以以中观自续派的角度而言,它只能够成为不了义经,而没有办法成为了义经。

有作是说,诸了义经是如实说,故若彼经宣说无生、无补特伽罗等,应须执为全无有生补特伽罗。这个地方就提出了一个问难,如果你将了义经安立成,它是必须要能够随言取义,并且在这个之上,它是要以诠释胜义谛为主的话,会有一种过失产生,这个时候敌方他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诸了义经是如实说」,你所安立的了义经,要是必须要能够随言取义的话,「故若彼经宣说无生、无补特伽罗等,应须执为全无有生补特伽罗」,如果这部了义经它所诠的内容,是讲到了无生,或者是无补特伽罗的话,那既然它是了义经,它就是必须要随言取义。这样来说的话,就如同它在字面上,它讲述到了无生灭、无有情、无补特伽罗,这个时候是不是一切的生灭,一切的有情,甚至补特伽罗,都是不存在的呢?实际上现今有很多的人,就是持着这种观念,他会认为万事万法它都是不存在的。为什麽呢?因为在《般若经》当中有讲到,无色、声、香、味、触、法等等,就是「诸法它都是不存在的」。他们会认为,既然《般若经》它是了义经,在《般若经》当中有讲述到所谓的「无色」等等的这种辞句。既然它是了义经,它就必须要能够随言取义,以字面上意思来说,字面上是谈到了无生,既然它又是了义经,实际上应该就是无生灭的才对。若不尔者应非了义,以其言声非如实故。如果你没有办法如此来安立的话,那这本经应该是没有办法成为了义经才对啊!因为了义经,它是必须要能够随言取义的,但是以「以其言声非如实故」,你字面上的意思,跟事实并不能够相吻合,你怎麽可以认为,这本经它是了义经呢?这跟你所提出来的自宗,根本就是有相违的。然不应理,这边就做了回答,其实这种的观念,这种的观点是不正确、不合理的。为什麽呢?如是说法大师,现见众多了义之经,遮生等时加胜义简别。其实以说法者的大师,就比如以导师释迦牟尼佛而言,导师在宣说这类佛法的当下,比如以《般若十万颂》,导师他刚开始就有讲到,其实这一切都是「世间的名言所安立的,并非胜义」,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有提到这个例子,就有讲到这一句话,之後才讲到「无色、无声、无香」等等的内涵,但是他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有讲到,这些世俗的法,都是透由世间的名言所安立的,并非胜义的内涵。所以「如是说法大师,现见众多了义之经」,导师他有宣说很多的了义经,「遮生等时加胜义简别」,其实他在遮止生灭的这些世俗法的时候,都已经加上了胜义来作简别。也就如同我们之前讲到的,世间的这些法门,都是透由名言所安立的,并非胜义。

若有一处已加简别,於未加者亦应例加,是共法故。如果在某一部分,已经加了胜义来作简别,其余未加的地方,比如在字面上有谈到「无色」的这个字。其实它在字面上,虽然没有提到胜义的内涵,但是因为在某一个地方,已经有谈到必须透由胜义来作简别的缘故,所以未加的地方,也应该将这个法加上去,因为他们所诠的内容,是相同、是共通的缘故。又此即是彼法真实,岂能成立如是说者为非了义?并且佛陀在宣说无色的当下,他所要诠释的是色法之上空性的内涵,而实际上色法之上空性的内涵,就是色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质。所以你岂能说:宣说色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质的这一类的法,它是不了义经?你不能够这样的来作讲述,因为实际上它是在讲述色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质,因此这部经还是必须安立为了义经。若不尔者,总破生故亦别破句,如果你不用这种方式来安立的话,就如同佛经所讲到的无生、无补特伽罗,要是能够随言取义,你是认为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生灭的话,那破了总相的生,会直接的也破了别相的句。因为生跟句这两者当中,所谓的「生」它是总相,「句」就是句子,句子是生的别相,所以破了总相的生,也会破了别相的句。如果生灭以及字句,都没有办法安立的话,故不能立如是宣说了义之经。要是生灭以及字句没有办法安立,你又怎麽来安立了义经跟不了义经呢?因为所谓的了义经跟不了义经,是必须建立在字句之上的,既然没有生,也没有字句的话,怎麽会有所谓的了义经跟不了义经呢?所以你所提出的观点,并不正确。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3 )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 5)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宁玛白玉~圣黑财神成就精华水供
◎广钦老和尚的「念佛三昧」.BAUS Journal - 念佛三昧与临终成就.「念佛三昧」行法初探
2008年萨迦法王台湾福慧之旅
南昌净宗学会祈请大家帮忙
替身食子四佰禳解消灾解厄法会

赞助网站
台北教育網
Nissan 台灣
自由電子新聞網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台北生技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