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藍毗尼佛學會共修『蓮師薈供』 懇請護持 嘉察仁波切 閉關中心 中華講修 佛陀入胎成佛涅槃供養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3:02:3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3:01:52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2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二)220-1

宗大师曾经在《三主要道》当中有讲述到,

若不具足通达法性慧,纵虽修习出离菩提心,

不能断除三有根本故,通达缘起之法应勤修。

在这个偈颂当中,最主要是讲述了空正见的内涵。也就是之前讲述到的出离心以及菩提心,纵使你花了很长的时间来作修习,但是在修学的同时,要是没有空正见作为摄持的话,是没有办法断除三有的根本,也就是没有办法跳脱生死的轮回。这边当中所谓的空正见,就是了知一切万事万法最究竟的本质的一种智慧。简单的来说,就是必须要了知空性的道理。如果没有办法了解空性的道理,是没有办法断除轮回的根本,也就是无明我执。因此如果想要了解空性的内涵,我们必须要通达、要能够了解缘起的内涵,所以这个当中就有讲述到「通达缘起之法应勤修」。这句话为什麽不讲成通达「空性」之法应勤修,而要讲成通达「缘起」之法应勤修?其实这个当中,是有它很深的涵义在这个里面。因为在证成空性的正理当中,透由「缘起」来证成空性的这种方式,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所以缘起之理又可以称之为正理之王,就是它是所有证成空性的正理当中,最主要而且最有力的一种方式。因此透由缘起的道理,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诸法是无自性,而了解到诸法最究竟的本质。

因此在《中论》当中也有讲述到「因缘所生法,不生亦不灭」,这个当中也是阐释到,今天如果你想要彻底的了解空性的内涵,你必须要先了解缘起之法。透由这样的一种方式,法王他在讲法的同时也有讲述到,佛教当中最主要的内涵,可以分为见、行两部分,「见」就是讲述到了缘起见,「行」就是谈述到了无害行。所以这个当中为什麽要讲述到缘起见?也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透由了解缘起的内涵,我们才有办法了解甚深的空性的道理。因为一般人在讲述空性的时候,或者是他听到空性的这个字眼的当下,他会觉得所谓的空性,就是所有的事物都不存在,没有办法呈现出来的这种本质,叫做空性。但是实际上要是有这种想法产生的话,其实已经堕入了断边。因为不管是讲述者,在讲述空性的法门也好,或者是听法者在听闻的当下,必须要了解到,空性以及缘起这两种法,是应该要互相的作配合。也就是因为诸法它都是缘起而生的缘故,所以它没有自性,所以它是自性空。因此透由缘起以及空性的这两种方式,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法门,并不是互相相违的,而是有互相辅助的这种作用。因此今天在《三主要道》当中,为什麽要讲述到「通达缘起之法应勤修」,是有它很深的涵义在这个当中。

    在缘起当中,我们可以将缘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可以讲述到「粗分」的缘起,第二个部分我们谈述到的是「细分」的缘起。有关於「粗分」的缘起的这个方面,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这些派别,他们是承许粗分的缘起。也就是有一些法它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这个当中粗分的缘起,就是透由因缘所生之法,我们称之为缘起法。对於这样的一个观点,是中观自续派以下,不管是自续派、唯识、经部、有部这些派别,他们都共许的一个部分。对於这个内涵,外道他们是不承许的,因为他们承许诸法它是「自生」,或者是诸法它是「常态法」,因此他们并不安立「诸法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所以这个部分是所有佛教徒,也就是佛教四派当中所共许的,有为法它是透由因缘所生的这个部分,称之为「粗分」的缘起法。至於「细分」的缘起法,只有中观应成派才谈论到。因为粗分的缘起法,它是能够建立在有为法之上。所谓的「有为法」,就是透由因缘所生之法,我们称之为有为法。因此透由因缘所生之法,它是能够建立在「有为法」之上,但是无法建立在「无为法」之上。但是细分的缘起,不仅仅能够建立在有为法之上,也能够建立在无为法之上,这个就是谈述到了细分的缘起,这个观念只有中观应成派才认同。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而言有谈论到,「果」要形成的当下,必须要观待「因缘」才有办法形成,这一点其实是中观应成派,以及中观应成派以下的这些派别所共许的,就是果要形成时是必须要观待因才有办法形成的。以中观它的不共角度而言,不仅仅「果」要形成的当下要观待「因」,「因」也是必须要观待「果」,所以因果之间是有互相观待的这种观念,至於这个观念,只有中观应成派它才有提出来,以下的这些派别并没有提到这种观念。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到,「粗分」的缘起是能够建立在有为法之上,而「细分」的缘起不仅仅能够建立在有为法之上,它还能够建立在无为法之上的。

    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而言,诸法它是必须透由「观待其他的法」才有办法形成。所观待的对象,比如以有为法而言,有为法它必须要观待自己本身的因缘才有办法安立。相同的,无为法虽然不用观待因缘它就能够形成,但是在形成的当下,它是必须要观待「支分」,或者是种种的「方位」,才有办法建立起来。比如以虚空而言,虚空虽然不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但是虚空它有东南西北各各方位,甚至它有种种的支分。因此在我们的心相续,如果想要生起虚空的这个观念,或者是虚空它要形成的当下,是必须要观待各方位,或者是种种的支分才有办法安立,才有办法形成。相同的,我们内心当中缘着外在事物的这种眼识,是怎麽样产生的呢?这种眼识是必须要观待外境,比如透由看到外境这个东西、这个色法,才有办法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生起一种眼识。因此眼识的形成,也是必须要观待外境,才有办法形成,才有办法安立。透由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诸法它并没有自性,并没有真正的这个本质,不管是有为法,或者是无为法,它在形成的当下,是必须要观待其他的因缘才有办法安立的。

    接下来我们就是要为大家介绍《毗钵舍那》的这个部分。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也就是在众多证成空性的正理当中,最主要的正理,是透由「缘起」的这个正理,来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内涵。众多的正理当中,以缘起的这个正理最为重要。如果你能够了解缘起的内涵,你就能够多多少少体会到,「诸法无自性」它没有真实的本质,是什麽样的一个涵义。如果在修学空性的这个法门的当下,没有办法了解「缘起」的内涵,这个时候可能会产生两种的过失:第一、在证得空性的同时,我们必须要破除诸法之上的所破,如果你没有办法了解空性的内涵的话,可能你有办法断除「粗分」的所破,但是没有办法断除「细分」的所破,这个时候是没有办法看到诸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质。另外一个可能性,你有可能断了这个所破,但是在断的当下,你是落入了断边,你会认为诸法它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因此为了避免这两种过失,我们必须要透由缘起的正理,来了解空性的内涵。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七

接下来我们看到《毗钵舍那》的正文,现在请先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第399页。如是唯以如前已说正奢摩他,在这个之前我们已经讲述到了襌定的本质,也就是奢摩他。接下来我们要谈到六度当中,智慧的本质毗钵舍那。什麽样的一颗心,我们可以称之为奢摩他呢?心於一缘如其所欲安置而住无诸分别,复离沈没具足明显,这个当中所谓的奢摩他就是谈论到,你的心对着所缘境,这个所缘境在之前我们是以佛像为最主要的所缘境。当你的心缘着这个所缘境的时候,「如其所欲安置而住无诸分别」,你的心能够随心所欲的安住在这个境界之上,不管你想要安住多长的一段时间,比如五个小时,或者是六个小时,你的心是能够随心所欲的就安住在这个境界之上,而在这个当下没有任何的分别。这一点最主要就是谈论到,真正的奢摩他,它是必须要具有「安住分」的这种力量,也就是心它能够安住在境界之上的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安住分。第二个条件「复离沈没具足明显」,不仅仅要具有安住分,而且它还必须要具有明显分。所谓的「明显分」就是当你的心缘在境界之上的时候,不仅仅要能够安住在境界之上,而且心在缘着境的当下,「境」它所显现出来的这种形相,要相当的清楚、相当的明显,这必须要远离沈没。沈没当中又分为粗分以及细分的两种沈没,而远离了粗细的两种沈没,而会有清楚、明显的这一分,我们称之为「明显分」,因此这个当中就有讲述到,「复离沈没具足明显」。因此真正的一颗奢摩他,它是必须要具备有安住分以及明显分这两个条件。

接下来,又具喜乐胜利差别,不应喜足。这个当中所谓的喜乐,就是有讲述到,一般而言,襌定的支分当中,是并不一定是要具备有「喜乐」的这个特质。但是这个当中,所谓的奢摩他,它必须要有喜乐的这个条件,最主要是以四襌的根本定为主。也就是色界当中以及无色界当中,分别有四种的根本定。以色界当中而言,初襌、二襌、三襌、四襌,四襌的根本定,它是必须要具备有喜乐的这个特质,所以这个当中就是以四襌的根本定为主。「又具喜乐胜利差别,不应喜足」,在这个当中为什麽要特别的谈到四襌的根本定?是因为四襌的根本定,它是修道最殊胜的基础。不管是大乘道,或者是小乘道,大小乘的种种功德,要是你透由修学四襌的根本定的话,这些功德都能够快速的,在你的心相续当中生起。以一位大乘的菩萨而言,在还未成佛之前是必须一定要获得四襌的根本定。为什麽?因为这一位菩萨在修学大乘道的时候,刚开始必须透由修学资粮道,才有办法进入加行道。资粮道当中又可以分为下、中、上三品,所以在上品资粮道的时候,一定要获得四襌的根本定,才有办法进入加行道。对於小乘的行者而言,并不一定要获得四襌的根本定。比如小乘的四果当中第一果,有讲述到有所谓的预流果,对於预流果的这些行者而言,他并不一定要获得四襌的根本定,但是他还是能够获得小乘的阿罗汉的果位。所以四襌的根本定,它具有喜乐的这个差别,也就是它已具足这种特色,因此在这个当中就讲述到,「又具喜乐胜利差别,不应喜足。」

接下来,应於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习毗钵舍那。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仅以生起奢摩他为满足,这个时候应该要了知真实义,也就是空性的内涵,让内心当中生起了知空性的这种智慧,而来修学毗钵舍那。若不尔者,其三摩地与外道共。唯修习彼,如外道道,终不能断烦恼种子,解脱三有。如果在修学的同时,我们并不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修学的话,会有什麽样的一种过失呢?这个时候就会讲述到,「其三摩地与外道共」,因为修学三摩地的这种法,是共内道以及共外道的。比如以外道的行者而言,他们透由修学三摩地能够获得有顶的根本定。所以以修学的三摩地它的本质而言,外道所修学的奢摩他,以及内道所修学的奢摩他,其本质而言是相同的。如果内道在修学奢摩他的同时,要是有菩提心或者是出离心作为摄持的话,那是另当别论。要是没有菩提心,或者是出离心作为摄持的话,不管是内道所修的奢摩他,或者是外道所修的奢摩他,其实它的本质是相同的。如果仅仅只修学这样的一种奢摩他,「终不能断烦恼种子」透由修奢摩他它的力量,是没有办法断除烦恼的种子,如果没有办法断除烦恼的种子,想必也没有办法解脱三有。

接下来宗大师他就是引了莲花戒大师所造的《修次初篇》。在这个论着当中,就有讲述到,如修次初篇云:「如是於所缘境心坚固已,应以智慧而善观察,若能发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痴种子。若不尔者,如诸外道,唯三摩地不能断惑。」这个内容就是如我们之前所讲述到的一般,并且如经亦云:在佛陀所说的经典当中也谈到,「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後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这当中所谓的「世人」,最主要就是谈述到外道的这些行者。外道的这一类的行者,虽然修学了三摩地,但在修学三摩地的同时,因为没有办法生起了知空性的这种智慧,「然彼不能坏我想」光光藉由三摩地的力量,是没有办法断除我想,也就是我执。「其後仍为烦恼恼」虽然他在生起三摩地的当下,比如如果这位外道的行者,他能够生起有顶的根本定的话,这种根本定是一种奢摩他的力量,透由有顶的根本定,他能够暂时的断除无所有以下的粗分的烦恼。虽然他能够断除无所有以下的这些粗分的烦恼,但是因为没有办法断除烦恼的根本的缘故,那透由外在因缘的改变,他还是有可能在他的心相续当中生起种种的烦恼,所以在这个当中就有讲述到「其後仍为烦恼恼」。

「如增上行修此定」,在这个当中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所谓的无色界跟色界,它是用什麽样的一种方式来安立的?所谓的色界当中,可以初为四襌,色界它是有一个位子,但是无色界它并没有这种位子,也就是它没有所谓高低的这种处所。如果我们想要投生在无色界当中的话,这个时候我们的心相续──烦恼它的力量,必须调伏得相当的低,这个时候就是必须透由修学无色界当中的这个根本定,来调伏无色界以下,也就是欲界以及色界这些粗分的烦恼。这个时候因为调伏烦恼,以及种种因缘配合的当下,我们的寿命会变得相当的长,其实具有这种功德的这个行者,它本身就是处在无色界的这种状态。所以无色界并没有一般外界的这种,我们可以看到的这种处所。投生在无色界当中,这个时候他会花多生多劫的时间来修学奢摩他,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观修襌定。他在观修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後,因为某种外在违缘的关系,会扰乱他的内心,也因为扰乱他内心的当下,他的内心当中会生起粗分的烦恼。但是在这个之前,这位行者他会认为「我已经断除了烦恼而得到了解脱」,但是实际上当他看到这一幕的当下,他会了解到「我并没有断除烦恼,可见我以前所修学的法,根本就是不真实」,甚至他会生起一种解脱是不存在的心,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会造下很大的恶业,也就是堕入了色界,或者是欲界当中。所以在这个当中,就是最主要要强调,在修学的同时,光光修学奢摩他,是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解脱。

此中说言「虽修三摩地」者,这个当中就是有讲述到,佛陀他在经论当中,引了之前的这个偈颂,这个偈颂当中所谓的「虽修三摩地」是什麽内涵呢?这当中就有讲述到,谓如前说,具无分别明等差别妙三摩地,也就是刚开始这些外道的行者,他们所修的三摩地是具备有无分别的「安住分」,以及清楚的「明显分」这两种差别。所以能够具足安住分以及明显分的这两种因缘条件的这颗心,我们称之为妙三摩地。虽修习此,然终不能断除我执故,但是仅仅修学奢摩他是没有办法断除我执的,因此下一句话当中就有讲述到,云「然彼不能坏我想。」由其我执未能断故,其後仍当生诸烦恼,也是因为我执没有办法断除的缘故,纵使可以暂时的断除粗分的烦恼,但是因为烦恼的根本没有办法断除的缘故,其後仍当生诸烦恼,故云「其後仍为烦恼恼。」若尔由修何等,能得解脱耶?如果仅仅透由修学奢摩他,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解脱的话,那我们应该要透由什麽样的一个「道」的内涵呢?即前引经无间又云,在之前的这个偈颂之後,马上就说到了:「设若於法观无我。」谓若观察无我之法,能生智慧了无我义。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去观察无我的法,看是否能够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了知无我的这种智慧。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1 )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3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贾杰康楚仁波切上师的嘱咐2008/10/01 09.01
天法忿怒莲师金刚盔甲
欢迎莅临~台湾省妇幼协会
大威德金刚火供
南昌净宗学会祈请大家帮忙

赞助网站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北生技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