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林放生 色拉傑影音法寶結緣 台灣國際藏傳法脈總會-徵求會員入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 10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3:19:0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3:18:14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10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十)224-2

未二、遮遣余派未明所破而妄破除(分二)410

申一、明所破义遮破太过(分二)

酉一、说其所欲

酉二、显其非理

申二、明所破义遮破太狭

酉一、说其所欲

接下来看到中间这一段,第二「遮破他派未明所破而妄破除」分二:一「明所破义遮破太过」,二「明所破义遮破太狭」。初又分二:一「说其所欲」,二「显其非理」。第一个科判讲到「说其所欲」,也就是刚开始必须要提出他方所提出的论点。在这一个科判当中,最主要谈到的是,现今有许多的人,他们在诠释中观正见时,会认为诸法要是无自性,则一切的万事万法是没有办法安立的。为什麽会看到外境?这个是因为内心错乱的心,所显现的缘故。但是实际上一切的万法,它都是无自性,所以它是不存在的,你会看到外境的这一切,是因为内心错乱的心识所显现的境界。其实这样的见解,刚开始在印度,是没有任何的宗派会承许的。也就是要是自性空的话,一切的万事万法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刚开始在印度,不管是内教的佛教徒,或者是外道徒,没有任何的一个人会承许这个观点。但是之後,当中观正见传到西藏时,就是因为支那和尚,也就是华香的这位和尚,所提出的这个见解之後,慢慢的就演变成要是自性没有办法成立的话,诸法也是无法安立的这个境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之前有所谓的大圆满,或者是大手印的观修方式,透由大圆满以及大手印的观修方式,而修学圆满次第的大成就者,他们在进入空性的状态,跟一般的人证得空性的状态,似乎是有一些不相同的。但是在经论所谈到的内涵,如果我们没办法真正的了解经论所要表达的论点的话,透由字面上的意思来作诠释,到最後就会变成一切就如同是虚空,也就是一切的万事万法都是不存在的,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不仅在过去的西藏有很多的人会持这种见解,在现今有许多人在诠释中观正见时,还是会以这种方式来作诠释。接下来我们就是介绍这个科判的内容。

今初,现自许为释中观义者,多作是言,就是谈到现今大部分的人,在解释中观的道理时会说到,「就真实义,观察生等有无之理,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一切诸法,皆能破除。」这段的第一句「就真实义,观察生等有无之理」,可能换个方式,会比较容易了解就是,就观察生等有无真实义之理,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一切诸法,皆能破除。如果想要真正的去观察,想要去了解生灭等诸法,它的本质是有无真实的话,透由这种观察方式会产生什麽样的结果?观察之後,「从色乃至一切种智」就是从色法到佛陀的一切种智,一切的万事万法皆能破除,在观察的当下,透由这个正理能破除色法到一切种智的万事万法。随许何法,若以正理而正观察,皆无尘许能忍观察。「随许何法」就是不管是任何的一个法,「若以正理而正观察」要是以正理来作观察,就会发现到,没有一法它是能堪忍观察的,没有一种的法则它是能够堪忍正理来作观察,就连最小的微尘也是如此。这个是他所提出来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在安立无自性的同时,为什麽诸法也是无法安立,这是他提出的第一个论点。

当这些人在提出论点的当下,我们是绝对不能小看他方所提出来的观点。因为他为什麽会提出这个观点,也是透由经论当中的文义,或者是透由不断的思惟,藉由种种的道理来证成,要是自性没有办法安立的当下,诸法怎麽能够安立呢?所以我们在看到他人所提出来的论点时,必须要了解,他为什麽会提出这个观点?他提出观点,是藉由经论当中的哪一个部分,哪一句话而引申出来的内涵?在这个同时,他透由什麽样的正理来证成?我们必须要能够了解。因为过去有许多的大成就者,比如像「巴昌」这位大译师,或者是「云玛堪巴」这些大成就者,他们的证量或者是教量都是相当的高。甚至有许多的人,或者是我自己的上师,他们有看过云玛堪巴所造的论着。这个时候,他们都有一致的看法,觉得云玛堪巴这位大成就者,他所造的论着跟宗大师所造的论着之间,是没有任何的差别。他用的字句,他引用的经论,他所表达的方式,他所造的论着当中所谈论到的精华,跟宗大师之间所要表达的,几乎是没有任何一点差别的。所以从他的论着当中,也可以了解到,这位大成就他一定有很深的内涵。但是在正见的部分,也就是在讲到中观正见的部分,云玛堪巴这位成就者,他所要表达的跟宗大师之间是有所不同的,甚至他会破斥宗大师所提出来的中观正见。比如宗大师他在造《毗钵舍那》时,云玛堪巴就是透由不同的方式来破斥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在破斥宗大师所提出的中观正见,但是有很多的人他们都说,这位成就者他会破斥宗大师,并不是刻意的在找宗大师的麻烦,而是要看看宗大师他是不是能够真正的了解格鲁派教法当中的精华,所以透由辩论的方式,来提出问难,看宗大师是不是能够回答出格鲁教派当中,所要谈到真正精华的部分。

就如同这些大成就者,在过去有很多高量的上师,他们也会提出之前所提出的这个看法,就是在无自性之上,是没有办法安立万法的这个见解。这当中比如有一位活佛,名叫做「紮噶」的这位活佛。这位活佛,云玛堪巴这位大成就者也曾经赞叹到,格鲁派整个教法的传承,可能会由他然後慢慢的传下来。所以从这个当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这位活佛不管是教量、或者是证量,哪一方面都是有很深的内涵,但是他外表所显现出来,就是他在表达中观正见的同时,会以不同的方式,甚至他真的可能就是没有办法认识真实的应成派的中观正见。所以在这个当中,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他方是透由什麽样的方式来解释,中观正见的内涵?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先了解。所以对於第一个道理,他就谈到「就观察生等有无真实义之理」,就是当我们在观察生灭等万事万法,它到底有没有真实义时,透由这种观察的方式,它能够破除色乃至一切种智所有的万事万法。因为没有一种的法则是能够堪忍这种正理来作观察的,就连最小的微尘也是如此。

由破一切有无四边,非有一法此不摄故。不仅仅如此,「由破一切有无四边」这当中有谈到所谓的有无四边。有无四边就是谈到了非有边、非无边、非有无边、非非有无边,这四边。龙树菩萨在《中论》当中,透由这四边的正理,来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龙树菩萨在造《中论》时,以字面上的角度而言,他是谈到了一切的万事万法是非有、非无、非有无以及非非有无的内涵。所以这一些人在阐释中观正见时,就是以字面上的意思来作阐释。既然龙树菩萨在《中论》有谈到,诸法它是「非有」的话,那应该是不存在的才对啊!所以就会提出要是自性空的话,就是没有办法安立诸法的存在性。所以这当中就有谈到「由破一切有无四边,非有一法此不摄故」,而一切的万事万法,都会被这当中所含摄。要是没有办法含摄的话,怎麽能够透由这个正理,来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呢?但是在做这种承许的当下,实际上这当中已经有相违了。因为刚开始有谈到「非有」,既然不是有的话,应该就是「无」,但是第二个正理又谈到了「非无」。所以他自己本身在提出他的观点时,也没有注意到,既然不存在,既然非有的话,就应该是「无」才对。但是他所提出的第二边,又是「非无」,到最後就会变成,这个东西「非有亦非无」,所以就会有所谓的「非有亦非无」的这种观念产生,原因也是在这个地方。「由破一切有无四边,非有一法此不摄故」,实际上龙树菩萨在造《中论》时,他会谈到非有,是必须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的。所谓的「非有」是讲到了「非胜义有」,「非无」是讲到了「非胜义无」,「非有无」就是讲到了「非胜义有无」,以及「非非胜义有无」。字面上虽然没有谈到「胜义」的内涵,但是实际上龙树菩萨所要表达自性空的方式,就是藉由「有无四边」,然後再加上「胜义」来作简别,才能够阐释自性空的这种方式来作讲述的。

接下来,又见真实之圣智,「全不见有生灭系缚解脱等法」,这句话应该是翻译成,见无有生灭系缚解脱等法,应该是不能够翻译成「全不见有生灭」,应该是翻译成「见无有生灭系缚解脱等法」,这两者就是会有一些差别,接下来我们会作讲述。如彼所量应是真实,故无生等。接下来他又提出了一个论点,就是「又见真实之圣智」证得真实义的圣者智慧,「见无有生灭系缚解脱等法」,圣者证得真实义的智慧,他见到了没有生灭、也没有系缚、也没有解脱等等的诸法。「如彼所量应是真实,故无生等」,因为圣者证得真实义的这种智慧,它是正量的缘故,「如彼所量」因为它是正量的缘故,所以就如同他所见到的一般,一切皆应真实,就如同他所见到的,诸法它应该是没有生灭、没有系缚以及没有解脱的。因为圣者的智慧它是正量,所以就如同他所看到的一般,一切都应该是这样子才对。「故无生等」实际上以自宗而言,自宗并不这麽认为,自宗他是认为,圣者内心当中,证得真实义的智慧,是「没有办法看见生灭」的,是没有办法看见生灭,但不是能够见到「没有生灭」,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所以这个翻译的话,可能就是要翻译成「见到没有生灭」,就是圣者内心证得空性的智慧,他是没有办法看到生灭、系缚以及解脱的,他是没有办法看见,并不是他本身已经看见了没有生灭、没有系缚以及没有解脱。如果他真的已经看见了没有生灭以及没有解脱的话,那再加上他本身又是正量,就如同他所见到的一般,一切应该是不存在的。但以自宗的角度而言,是不这麽作承许,宗大师有在这个地方,特别的把它强调出来。但是这两点之间,如果不仔细的去思惟,是不容易作分别的。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先能够了解到,圣者的内心证得真实义的智慧,是没有办法看到生灭,并不是本身已经见到了没有生灭。

设许生等为能忍否观察实性正理观察,这句话他所要表达就是,要是承许有生灭等法的话,那这些法它是否能够堪忍的呢?这个时候他宗又提出了一个问难,这句话字面上是没有办法作解释,这跟藏文的翻译是有一段差距的。他所要表达的就是,要是你真的要承许有生灭等法的话,那生灭等诸法,它是否能够堪忍正理来作观察呢?若能忍者,则有堪忍正理所观之事,应成实事;如果生灭这些法,它是能够堪忍正理来作观察的话,那生灭这些法,它应该会成为谛实之事,也就是它应该会成为谛实有,因为只要是能够堪忍正理来作观察的话,这一法它应该是要成为谛实有才对。所以要是你承许诸法它是存在的话,那这个诸法要是也能够堪忍正理来作观察,那诸法应该成为谛实有,但是这一点你并不承许啊!你承许诸法是谛实无的。若不堪忍,则理所破义而云是有,如何应理?如果诸法它是没有办法堪忍正理来作观察的话,则正理所破之义,可见诸法它已经是被正理所破斥了,那怎麽能说是有的呢?这是他宗所提出的论点。其实这个内涵,跟之前圣者内心证得真实义的智慧的阐释方式是相同的。

如是若许有生等为量成不成,若有量成不应正理,见实性智见无生故。相同的道理,要是在承许有生灭等法,那生灭等等的诸法,是否能被正量所证成呢?这个时候他宗又提出了一个问难。就是你要是承许有生灭等法,「如是若许有生等为量成不成」,这些诸法它是否能够被正量所证成?「若有量成不应正理」,如果它是能够被正量所证成的话,实际上是不合理的,为什麽呢?因为「见实性智见无生故」,後面这个翻译就是对的,後面就是翻成「见无生故」。因为如果生灭等诸法,它是能够被正量所证成,能够证成它的正量,要不然就是胜义的正量,要不然就是世俗的正量。但是实际上生灭等法,它是没有办法被胜义的正量所证成,因为「见实性智见无生故」,见实性智他所看到的是没有生灭的啊!既然他所看到的是没有生灭的话,生灭应该是不存在的才对。若许由名言眼识等成者,彼是能成之量不应道理,彼等是量已被破故。如果生灭等法,它会被正量所证成的这个正量,并不是胜义的正量,而是世俗的证量的话,实际上这也是不合道理的,为什麽呢?「若许由名言眼识等成者」世俗的证量,不外乎就是一般的眼识、鼻识等等的意识,所以「若许由名言眼识等成者」如果他是被眼识的正量所证成的话,「彼是能成之量不应道理」但是实际上眼识它并不是正量,彼是能成之量不应道理,「彼等是量已被破故」因为它是正量的这一点,已经被破除了。

在哪里有破除呢?如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在《三摩地王经》当中有相当清楚的讲到,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若诸根是量」要是这六根所生的六识,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要是透由这六根所生的这个六识,它要是正量的话,「圣道复益谁?」为何还要去求圣者之道呢?这是它字面上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它所要描述的内涵,并不是字面上的这个意思。但是因为他宗就是透由字面上的意思而讲到,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生的六识,它并不是正量。所以你说生灭要是存在的话,它是否能够透由正量来证成?如果可以的话,胜义的正量没有办法证成,因为胜义的正量,它所看见的是没有生灭的。不仅仅胜义的正量没有办法证成,世俗的心识也是没有办法证成,因为世俗的这些心识,并不是真正的正量,这一点在《三摩地王经》当中有谈到非常清楚,所以他宗就是透由这部经的内涵,来诠释他所要表达的部分。

之前我们谈到的就是,在《三摩地王经》里,有非常清楚的讲到,眼识等六识并不是正量的这一点。这一点不仅仅在《三摩地王经》有讲述到,在《入中论》也有谈到,入中论云:「世间皆非量。」也就是世间里所有一切的世俗心皆非正理,它们都不是正量。所以字面上《三摩地王经》所要诠释的内涵,跟《入中论》所要阐释的是相同的。也就是世间当中,缘着世俗境的这些心,它都不是正量。若虽无量成而许是有,既非自许亦非正理,故亦不成。若无正量来作证成,但是承许为有的话,实际上你也不会承许这一点。你在作承许的当下,既然是「有」的话,必须透由正理来作证成的。所以如果没有正量来证成,但还是承许为「有」的话,实际上这一点你自己也不会承许,而且它也是不合道理的,「故亦不成」。又若许生,非胜义许须世俗许,此亦非理。不仅仅如此,如果你承许「生」的当下,「生」它既不是胜义有;它既不是胜义有时,那你必须承许它为世俗有,但是要是你承许生灭等法为世俗有的话,实际上也是不合道理。在《入中论》就有谈到,入中论云:「於实性时由何理,破自他生不应理,即由彼理於名言,非理汝生由何成?」这个偈颂当中谈到的就是,此说由於胜义破生正理,於名言中亦能破故。比如在破胜义的当下,《入中论》有透由各式各样的正理来作证成。破除胜义的这些正理,它在破除胜义的当下,也能够破除名言,所以也能够破除世俗有的这一点。因此你在安立生灭等法为世俗有的这一点,实际上是跟《入中论》有相违的。这个部分只是说,他宗在阐释他的观点时,透由经论的内涵来加以阐释。接下来在後面的部分,宗大师会一方面把这些经论的内容引摄出来,一方面会作详细的解释,所以在这个地方,对於经论的内涵,就不再多作解释。

接下来,又若不许从自他等四句而生,则於胜义观察四句破除生时应不能破,以除彼等有余生故。在《入中论》也有谈到,藉由破除自他等四句,来证成胜义空的内涵,也就是藉由破除自他等四句,来破除胜义有。自他等四句分别就是:由自生、由他生、由自他二因而生,以及由无因而生。《入中论》就是藉由破除了「四生」来破除「胜义」的,实际上字面上是有这样谈述到,但是它所要包含的内涵,是必须加上胜义来作简别。但是他宗在引用这个论点时,是以字面上的意思来作讲述,所以变成生灭等法,它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自他二因而生,也不是无因而生。所以这当中「又若不许从自他等四句而生,则於胜义观察四句,破除生时应不能破,以破彼等有余生故」,如果你所安立的这个「生」,它是不包含在这四者当中的话,那你怎麽能够藉由破除这四者,来破除「生」它是胜义有的这一点呢?应该是不能够破除才对,因为「生」它不包含在这四者当中啊!这是第一个问难。如果生灭等法,它不包含在自生、他生、自他二因而生、无因而生的这四点当中的话,你是没有办法藉由破除这四因而生,来破除胜义的这一点。

若从四句随一而生,如果你承许「生」,它是这四者当中的随便一者的话,不许余三应从他生,此不应理。你应该会承许,它是为他因而生,而不会承许它是自因、或者是自他二因、或者是无因而生。如果你承许它是由他因而生,实际上也是不合理的。为什麽?今天在《入中论》里又有谈到,入中论云:「世间亦无从他生。」世间的万事万法,没有一种法则是透由「他因」而产生的。所以你在安立生灭的当下,要是生灭它是这四种其中之一的话,它是必须由他而生,但是在《入中论》里面,世间的万事万法由他而生的这一点,已经破除了。如果生灭它不包含在这四者当中,你怎麽能够藉由破除这四者,来破除生之上的胜义呢?这也是不行的,所以生灭你没有办法安立。故破生时不应更加胜义简别,其实在破生的当下,是不用加胜义来作简别的。因为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在字面上所谓的破生,是要破除胜义之生,并不是破除一般生灭的这个生。所要破除的这个生,是要破除胜义之生,所以是应该要加「胜义」来作简别才对。但是实际上他宗就有讲到,「故破生时不应更加胜义简别」是不应该,也就是不需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的。明显句论破加胜义简别语故。在《明显句论》当中,就是在破生的当下,它有破除了加上胜义来作简别的这一点。

此有一类虽於名言亦不许生等,实际上在阐释中观正见时,阐释者可以分为两类:有一类「虽於名言亦不许生」,在名言上是不承许有生灭等法。余者则於名言许有,有一类的人,他们是承许在名言之上,是有生灭等法,然彼一切皆作如是畅亮宣说。但不管在名言上它是承许有生灭,或者是不承许有生灭,这两派的人在阐释中观正见时,都会做以下的宣说。由诸正理於诸法上破除自性,是此论师所宗无可疑赖,比如透由种种的正理来破除诸法之上有自性的这一点,是龙树菩萨所谈到最主要的内涵。实际上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以双於二谛破自性故。因为龙树菩萨在诠释无自性的当下,不管是胜义谛,或者是世俗谛,它都透由种种不同的正理,来破除二谛之上有自性,而成立了无自性,所以这一点是龙树菩萨所要阐论的中观正见当中,最主要的内涵。如是无自性复有何故,这个时候西藏前弘期的这些论师就谈到说,要是无自性的话,那怎麽能够安立它是「有」的呢?如是无自性复有何故,故於所破冠加胜义简别语者,唯是中观自续师轨。因此在破生灭的当下,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的这一点,是中观自续派的这些论师才需要做的。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因为龙树菩萨他是承许无自性的,所以诸法应该是不存在的。所以在破除生灭之上,是不需要再加上胜义来作简别的。所以在破生的同时,要加上胜义作简别的,是中观自续派的这些论师。以上就是以很简单的方式,讲到了他宗所提出的论点。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 9)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11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自愿捐助西藏蓝皮书
敬邀护法-恭印玛哈嘎拉、嘎里法相集
泷观桥的呼声- 流浪在梦与现实之间- udn部落格
台湾藏传佛教闻思修佛学会 -蒋贝嘉措格西- Yahoo!奇摩部落格
劝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赞助网站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全球宗教資訊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