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林寺學佛院新春大威德金剛(增)火供 百年五路財神灌頂大法會 【白玉嘉拉福德圓滿佛學會】法會取消公告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 2005-7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2 02:36:17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2 02:34:38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5-7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七)34 上午

怙主龙树菩萨,曾经在《中论》当中的《归敬颂》里面有谈到,「因缘所生法,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息灭诸戏论,敬礼佛所说,寂静微妙法。」这两个偈颂,它不仅是《中论》当中的《归敬颂》,实际上《中论》当中所有的内涵,都可以统摄在这两个偈颂里面。首先第一句话当中「因缘所生法」,但实际上前面的这两个字,应该不是用「因缘」,所谓的「因缘」是由因、由缘所生之法,我们称之为因缘所生法。但实际上的原文应该是「依起所生法」,因为一切的万法都是在「依起」之上而建立的。在这当中会特别的谈到生灭等八法,也就是谈到了生、灭、常、断、来、去、一、异这八法。这当中在谈到「常」的时候,最主要要解释的内涵是解释「无常」的道理,并且在解释无常的当下是在有为法之上,也就是透由「因缘和合所生之法」之上来作解释的。无常的内涵是分秒都在改变的,虽然无常本身分秒都在改变,但是无常所形成的「相续」却不会中断。也就是因此在这个偈颂里面,最主要强调的内涵是强调了生灭等八法,而这生灭等八法,最主要建立的是建立在有为法之上。为什麽这八法要特别的在有为法之上来作强调呢?因为以无为法而言,我们一般的人,对於无为法的认知,会认为这一法的形成是必须要透由分别心的力量去安立的,所以对於无为法所生起的「自性执」会比较弱,我们会认为这样的一种法它在安立的当下,透由分别心的力量去安立它,它才有办法形成。就比如以虚空而言,我们会认为虚空的形成,或者是在安立虚空时,分别心是占着最主要的一种角色。但是有为法,我们都知道有为法当中有许多善、恶种种的戏论,所以在面对有为法时,我们会很容易生起所谓的自性执,或者是自方执。也就是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破除有为法之上的自性执,在破除的当下,就能够透由这种力量,而间接的破除无为法之上的自性执。

最後它有谈到「息灭诸戏论」,我们又知道「依起」本身的内涵,并不是诸法最究竟的本质。就比如以苗芽而言,苗芽的生、苗芽的灭,并不是苗芽最究竟的本质。既然苗芽的生灭并不是苗芽最究竟的本质的话,那苗芽最究竟的本质为何?这当中就有特别的强调「息灭诸戏论」。所谓的「息灭诸戏论」是谈到了,苗芽最究竟的本质是远离了生灭,而谈到苗芽之上的空性。所以在去除了种种的戏论之後,而安立了苗芽之上的空性法,这是诸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质。而在破除了戏论而安立了空性的内涵,佛就是如此无误的告诉我们空性的道理,因此而谈到了「敬礼佛所说,寂静微妙法」。对於这个内涵,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去探讨,以现证空性的这一颗心识而言,在现证空性的当下,除了空性之外,一切的世俗法是没有办法在心的境界上显现出来的。所以以这一颗心而言,它是所缘境,唯有破「有自性」的这一分,而呈现出了「无自性」的空性法之外,其余的世俗法的任何影像、任何的戏论,皆没有办法在这一颗心之上而显现。所以有许多的大成就,他们在谈到所谓的无生、无灭的同时,他们是以这样的一种角度,来宣说所谓的无生灭,或者是无戏论。但是一般的人,如果仅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无生、无灭的话,到最後会否定所有一切的万法,认为一切的万法皆是不存在的。但过去的成就者们,他们在谈到无生灭的时候,由於他们内心的种种地道功德相当深厚的缘故,他们从内心当中的感受来感觉到,在现证空性的当下,一切的世俗法皆没有办法显现,皆没有办法呈现的缘故,所以以这样的一种角度而谈到了无生灭的道理。

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是相当殊胜的一本论着,对於世尊所宣说的《般若经》而言,在《般若经》的显义,也就是字面上最主要诠释的,是甚深道次第的内涵。对於这个部分,龙树菩萨造作了中观理聚六论,而做了详细的解释。在中观理聚六论当中,最主要的一本论着就是我们之前为大家介绍的《中论》。在整部《中论》里面最主要强调的一个概念,不外乎就是谈到了甚深的空正见。这部论相当的殊胜,如果我们平时有机会阅读的话,纵使你在当下,没有办法完全的了知论着当中的内涵,但是透由仔细的衍阅,也可以留下相当好的习气。在整本《中论》当中有二十多品,但是在这麽多品里面,最主要的是谈到了第一品以及第二品。在第一品里面最主要是谈到了「生灭」,第二品当中最主要谈到的是「来去」,在过去有很多有经验的上师都会谈到,如果能够对於第一品跟第二品作详细的阅读,并且仔细的去思惟,如果你能够了知第一品、第二品的内涵,对於其他的品而言,都会觉得比较容易。但是如果第一品以及第二品的内涵,没有办法融会贯通的话,那对於想要了解其他品的内涵,这也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在整本《中论》里面,会透由各种不同的正理来证成空性的道理。甚至在不同的有法之上,也就是不同的法之上,会透由不同的正理,来证成这一法之上空性的内涵。

接下来我们正式为大家介绍《毗钵舍那》的原文。在今年的课程当中,我希望能够为你们介绍自宗里面「正明所破」的这一段,我个人觉得这一段相当的重要,希望也能够为你们介绍到这一段的内容。

接下来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第449页。在昨天下午,我们是上到了第449页的第三行这个地方。今天就是从这个地方,「复次,破蕴自性之体,或破其我便发智慧,了无自性或了无我。」首先在第一句话当中有谈到,「破蕴自性之体,或破其我」,如果破除了蕴体本身是「有自性」的这一点,或者是破除了「有我」的这一点,便会生起证得「蕴」是无自性的智慧,以及获得了证得无我的智慧,并且透由这个智慧是能够了知「无自性」以及「无我」的内涵。「若复破慧无自性境,是为破坏中观正见」,但如果我们破坏了智慧它的境界,也就是「无自性」的这个境界的话,是等於破坏了中观正见。为什麽破除了慧的境,就等於破坏了中观正见呢?「由破能达诸法无性智慧境故」,接下来在原文当中会谈到许多的「无性」的这个名词,这个名词当中请加上一个「自」,改成「无自性」,所以就是「由破能达诸法无自性智慧境故」。因为在破除了慧的境之後,等於是破除诸法是无自性的这一点;如果破除了诸法无自性的这一点,就没有办法安立诸法之上的空性;没有办法安立诸法之上的空性,那证得诸法之上空性的这种智慧,也自然是没有办法建立的,因此破除了慧的境,就等於破除了中观正见。

对於这一点在过去的西藏的论师都会谈到「非有亦非无」,甚至更进一步的阐释了所谓的「无所有见」。这些见解以宗大师的上师,也就是仁达瓦为主的,过去西藏的论师们,他们都会谈到这样的一种见解。以凡夫所显现出来的这个面貌而言,宗大师的这位上师,他本身所阐释的见是无所有见,但实际上这位上师,他心相续当中,最究竟的见解是如何?这个我们不清楚,但是由凡夫的角度来看待它的时候,我们确实是看到它所阐释的见解是无所有见。不仅如此,宗大师刚开始所观修的正见,也是所谓的无所有见。他们认为所谓的「空性」,就是在内心当中,不要现起任何的分别,并且在阐释他们所认为的正见当下,也谈到了龙树菩萨所造《中论》当中的那一句话「息灭诸戏论」,他们认为只要能够息灭内心当中种种善恶的戏论,就等於是证得了空性的内涵。但实际上所谓的「息灭诸戏论」,并不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作诠释,而是以现证空性的智慧,在现证空性的当下,以「心」所现起来的境界本身而言,世俗的这种影像会完全的消失,但是不是说在这一种智慧所显现的境之上,世俗的影像消失的当下,一切的世俗法皆没有办法安立呢?并不是。世俗法不存在,或者是破除戏论,是以现证空性的这种智慧,它所现起来的境界来作诠释。在现证空性智慧的境界上,由於世俗的影像会消失,也就是没有办法呈现的缘故,所以以「息灭诸戏论」来解释这个内涵。但并不是代表,当时世俗谛是没有办法安立的,只是说世俗谛它是呈现的,但是在现证空性的智慧的境界上,是没有办法呈现出来的。

对於这样的一个论点,过去有很多的成就者,或者是智者,比如我们昨天所曾经提过的,玛堪巴的这位上师,他们都曾经谈到这样的一种论点。甚至过去传授我《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这位上师,也就是过去的甘丹赤巴,他也曾经提到说,其实玛堪巴的这位成就者是相当了不起,而且相当不简单的一位成就者。当他去问别人的时候,不管是问其他教派的学者,甚至他问格鲁教派的学者,很多的人都会因为玛堪巴他所提出来的这个论点,而看不起他,觉得这位上师也不怎麽样。但我的上师他自己本身很仔细的去阅读了玛堪巴,他所造的这些着作之後,发现到这一个人,他在解释佛法的当下,他所解释的方式与宗大师所解释的方式,几乎没有任何的差别,所以从他的着作当中可以知道,这个人他本身对於佛法的体会,以及他内在的成就是相当不可思议的。我们平时一般的人,都会讲到无自性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谈述无自性的当下,却很少人会反观内心,而想到我们内心所现起来的「无自性」是什麽样的一种状态?所以不断的讲述无自性的同时,我们是在一种不思惟的状态当中而讲述的无自性的法门,但是对方并不是如此。对方在讲述无自性的内涵的当下,是在思惟之後,然後知道「无自性」是必须要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而谈到了无所有见。所以之前的这一段文,它最主要强调的就是,如果破除了智慧的境,也就是破除了无自性的这一点,就等於是破除了中观正见。因为破除了无自性之後,空性就没有办法安立;空性没有办法安立的当下,证得空性的智慧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安立;如果智慧没有办法安立的话,那根本就不需要透由宗义来修学所谓的中观正见。实际上以下的文当中,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为大家介绍的文当中,有很多的内涵它是很重要,但是它的文义各方面,似乎在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容易了解。就比如,我之前前两天在帮翻译上课的时候,就搞得很不清楚,然後有一些内涵,我们两个讨论了半天,也讨论不出来,所以之後你们在上课的时候,也有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形发生,不过下面的这一段文,确实有一些观念是特别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下面的这段文,之後就谈到,若许双破有无自性,应问彼云:决定诸蕴无自性慧,其境无自性如何能破?应当宣说。这一句话是自宗对於他宗所提出来的一段文,这段文当中就有谈到,「若许双破有无自性」,如果你在阐释宗义的当下,你承许必须要破除有自性以及无自性的这两点的话,「应问彼云」自宗就问了他宗,「决定诸蕴无自性慧,其境无自性如何能破?」这当中的「决定」,在这个地方有「证得」的意思,也就是证得无自性的智慧,它的境界──也就是无自性,为何能够破除呢?「应当宣说」,你在思惟的当下,你是如何的思惟?并且如何的来探讨智慧本身的境──也就是无自性,是可以破除的?你讲来听听。接下来他宗就谈到,若谓中论云,他宗所引用的论点,正是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当中的一段文,在这段文当中有强调说:「若少有非空,亦当有少空,若无少不空,空亦云何有?」全无不空故,无自性空亦非有。首先原文当中的第二句话「亦当有少空」,这一句话从藏文版来看的话,不知道它的翻译是不是很符合原文?这个我不是很确定,或许把它改成「空亦当少有」这或许会比较符合原文,不过这还可以再做更进一步的探讨。因为这一句话到之後会作解释,所以「亦当有少空」与「空亦当少有」这两句话在字面上的意思是不太相同的。他宗就是引了《中论》当中的这一段文,并且谈到第三句话,「若无少不空,空亦云何有?」认为说「若无少不空」,也就是没有一法是不空的,既然没有一法是不空的话,那空性本身也应该是空的,那既然空性本身是空的话,就表示无自性的空性本身也是空,透由这一点无自性的空性是不存在的,所以这当中就有强调「全无不空故」,没有一法是不空的。既然没有一法是不空的话,「无自性空亦非有」那无自性的空,怎麽能够安立呢?他宗是引了龙树菩萨所造的这个偈颂当中这一段文,并且来做以下的解释。

接下来自宗就先做了一个澄清,此中空、不空者,谓有自性空与不空,全论前後一切皆然。自宗就有谈到,在文句当中不管是谈到空,或者是不空,「谓有自性空与不空」字面上虽然只有谈到「空」与「不空」,但实际上它最主要要阐释的内涵,是谈到了「自性空」与「不空」,「全论前後一切皆然」在《中论》当中的前前後後,谈到空与不空的时候,都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作解释的。这一点从《中论》的释论,也就是月称菩萨所造的《明显句论》,以及佛护论师所造的《佛护论》当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那难道说月称菩萨所造的《明显句论》,以及佛护论师所造的《佛护论》,你都没有看过吗?如果你看过的话,你在解释这一段文的时候,为什麽你是「依言取义」的呢?你为什不以自性空、不空的这个角度,来探讨这段文的文义呢?但说实在的,过去西藏的论师,他们并不认为月称菩萨是所谓的正量士夫。在昨天我们有谈到月称菩萨所造的论着当中,有特别的强调了无耳以及无心的这个概念,他对於没有办法非常仔细的分辨「无自性生」以及「生」,「有」以及「自性有」的这些内涵的人而言,特别的强调他们是无耳以及无心的。所以对於这样的一个人,也就是月称菩萨而言,西藏的论师们,他们并不会认为月称菩萨是所谓的正量士夫,因为他很仔细的去分辨了「有自性」以及「无自性」的内涵。所以过去西藏的论师们,认为月称菩萨并没有办法究竟的了知龙树菩萨最深的密意,因为他在龙树菩萨的所造的论着当中,非常详细的,而且在字面上就特别的强调「有、无自性」的这个概念,所以月称菩萨所提出来的论点,西藏的论师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接下来就是有谈到,故自性不空即是有自性,首先先将「有自性」旁边的这个标点符号改成逗号,也就是因此「自性不空」本身,即是代表「有自性」的意思,若谓无少自性,无自性之空亦非有者,更有何事?尤为可笑!这一段文其实是自宗所谈到的一段文,自宗就谈到说「自性不空」本身就是代表「有自性」的内涵,但是如果你在解释的时候,你不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作探讨的话,「若谓无少自性」如果说没有少许的自性,「无自性之空亦非有」一方面你谈到没有任何的自性,但是一方面你又谈到无自性的空是不存在的话,「更有何事?尤为可笑!」实际上你所提出来的论点是相当可笑的,你认为无自性是完全不存在的,但是破除了无自性之後,无自性的空也是不存在的话,这样的一种论点岂不是相违了吗?既然自性不存在,就是代表无自性是存在的,无自性存在的当下,你怎麽会认为无自性的空是不存在的呢?所以「无少自性」的这一点,与「无自性之空亦非有」的这一点,从字面上来作解释的话是完全相违的。

接下来,如於苗芽执无自性时,此决定解唯於苗芽执自性非有,俱不执云,其无自性为有为无,应当闭目向内观之极易明了。并且以他宗的角度而言,他宗想要藉由破除证得无自性智慧之境,来更进一步的证成无自性是不存在的道理。这一点听得懂吗?所以以他宗的角度而言,他宗想要藉由破除证得无自性智慧之境,来证成无自性是不存在的。因为之前他宗有谈到,证得无自性的智慧,它的境界是不存在的。他为什麽要提出这样的一个论点?是他想要进一步的来证成,无自性本身是不存在的,所以想要藉由破除了证得无自性的智慧之境,来证成无自性是不存在的道理。但实际上这一点从自宗来看,他会认为,纵使你能够破除证得无自性的智慧之境是不存在的,也没有办法证成无自性是不存在的。因为证得无自性的智慧,它在证得无自性的当下,并没有进一步的去探讨无自性它本身是有?是无?所以纵使你破除了它的境,也没有办法证成无自性是不存在的道理。并且在这当中就有提到下面的这一段文,「如於苗芽执无自性时」,就比如有一颗心,它执着着苗芽本身是无自性的同时,「此决定解唯於苗芽执自性非有」,这一颗心,在这当中的「决定」就如同之前所谈到的,它是「证得」的这个意思。一颗心它执着着苗芽是无自性的当下,在此同时就表示它证得了苗芽之上「自性不存在」的这一点。所以谈到了「此决定解唯於苗芽执自性非有,俱不执云」,但是执着着苗芽是无自性的这一颗心,它并不会去执着无自性是有、还是无,这当中的「俱」就是谈到了执着着苗芽是无自性的这一颗心,它既不会去执取「无自性是有」,也不会去执取「无自性是无」,对於这一点「应当闭目向内观之极易明了」,对於这一点你闭上眼睛仔细的想一想,你就可以知道,证得苗芽无自性的这一颗心,在证得这个境界的时候,它并不会更进一步的去探讨,我所证得的无自性是有、还是无,这一点是很容易了解的一件事情。

接下来下一段,由是因缘,於无自性不可执有,为遣更执无自性为有,故以正理破有空性,首先先将「空性」旁边的标点符号改成逗号,这一段的文在去年解释的时候,并不是以以下的这种方式来作解释,也就是今年解释的方式,跟去年解释的方式是不相同的,这是因为上师不同,其实我个人觉得今年解释的方式,是比较符合文义的。所以在这当中就是谈到,「由是因缘,於无自性不可执有」,这是以自宗的角度来探讨这件事情。也就是自宗他在跟他宗做了一段对话,应该不能算是一种解释,他是在告诉对方,你应该如何的来立你所谓的宗。他就有谈到「於无自性不可执有,为遣更执无自性为有」,如果你觉得执着无自性是有的这一点,你没有办法安立的话,这是第一句话,「於无自性不可执有」如果你认为,你没有办法安立无自性是有的这一点的话,「为遣更执无自性为有」为了要更进一步的去去除执着无自性为有的这种概念,「故以正理破」这个原文当中是破空性为有。就是说想要透由「正理」来破除空性是有的这一点,纵使应理,这一点是正确的,这是以自宗的角度在对於他宗做了一个诠释。而诠释到,如果你认为执着无自性是「有」的这一点,你没有办法接受的话,那你在没有办法接受的当下,你为了要去除「执着无自性」为有的这种执着,你必须要透由正理来证成什麽呢?你必须要透由正理,来证成空性是不存在的,所以必须要透由正理来破除空性是有的这一点,如果你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作诠释的话,「纵使应理」是符合正理的推论方式,这一点纵使应理,然亦唯是更以余心,破除另执无自性为有觉心之境,若破通达苗芽无自性智慧之境,极不应理。但是你今天在阐释这段内涵的时候,虽然你没有办法接受执着无自性是有的这个概念,但是你想要推翻这个概念的当下,你并没有用我之前所为你介绍的这种正理来作解释,那你用什麽样的正理呢?「然亦唯是更以余心,破除另执无自性为有觉心」,这个时候如果你是想要破除「执着无自性」是「有」的这个概念,那你必须要以另外一颗心,它在执着无自性是有的当下,而破除这一颗心它的所执境,来证成空性是不存在的这一点。你不能够用破除执着苗芽是无自性的这颗心的境,来证成「空性」是不存在的。我知道你们看这个中文,可能不太容易了解它的意思,不过你慢慢的看,应该是可以了解的。这边最後再做一个解释,就是说「然亦唯是更以余心」,就是你必须要以另外一颗心,这当中的「余心」就是以另外一颗心,那另外一颗心它所执着的是执着什麽境呢?它是执着无自性是存在的。如果你想要破除执着着「无自性是有」的这颗心的话,你必须要去破除执着「无自性是有的这颗心」,它的「境」是不存在的,所以谈到了「唯是更以余心,破除另执无自性为有」,你必须要破除的是执着着无自性是有的这一颗心,它的境是不存在的。「若破通达苗芽无自性智慧之境,极不应理。」但是你在破除的当下,你并没有破除前面这颗心它所执着的境,反而是破除了通达苗芽是无自性智慧之境,以这样的一种方式你想要来推翻空性是存在的这种内涵的话,其实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是不合逻辑概念的。所以自宗在这段文当中,是要教他宗如何的来安立一个宗,并且在安立的当下,必须要透由什麽样的正理来证成自宗。

接下来下面这一段文,这一段文是以自宗的角度,来解释之前所要诠释的内涵。之前自宗在对他宗解释的时候,自宗是在教他宗应该要如何的来安立自己所要提出来的这个论点。他宗这个时候就说:如果既然你认为我所安立的宗是错误的话,那你是如何的来安立呢?接下来自宗就有谈到说,我等破除苗芽自性,便决定解自性非有,在破除了苗芽是有自性的这一点当下,「便决定解自性非有」在当下就能够证得苗芽之上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次由余心纵执无自性是有,然所执境亦非正理所破,首先先将「破」旁边的标点符号改成逗号。在破除了苗芽之上的自性之後,便能够证得苗芽之上的自性,是不存在的这一点,也就是证得苗芽是无自性的。更进一步的,「次由余心」也就是之前证得苗芽是无自性的这一颗心,它是第一颗心,「次由余心」接下来以另外一颗心来作观察,或者是它的所执境而言,「次由余心纵执无自性是有」,以另外一颗心的角度而言,纵使它是执着着无自性是存在的,是有的话,「然所执境亦非正理所破」,另外一颗心它所执着的境,也就是无自性是有的这一点,「亦非正理所破」透由正理也是没有办法破除的。若许空性是有自性,则当破除。但如果你在建立了空性之後,你认为空性本身是有自性的话,空性是有自性的这一点是必须要破除的。所以这个内涵,最主要就是谈到,空性本身是破除了「自性」之後而安立了无自性。所以在破除了「自性」的当下,它并不是破除「空性是存在」的。也就是说空性在破除自性的当下,并不是破除空性是存在的这一点,而是破除了「空性之上的自性」。从之前的那一段文,也就是「由是因缘」一直到自宗当中的最後一句话「若许空性是有自性,则当破除。」这段文它字面上的意思相当的艰深,但是这当中有一些内涵,却是相当重要的。之前也就是昨天,还有前天,当我在帮翻译上课的时候,这一段文我们两个搞得是一踏糊涂,所以相信你们今天在听的时候,也会有相同的感觉,但是你们可以好好的去思惟一下。

之前最後一句话当中是谈到了,「若许空性是有自性,则当破除」,也就是承许「空性是有自性」的话,空性是有自性的这一点,是必须透由「正理」来破除的。什麽样的一颗心,它会执着空性是有自性的呢?在下面的这一段文当中就会探讨到,若尔於无自性,云何能起有自性执?在无自性之上,要如何才能够生起「有自性」的这种执着呢?谓缘苗芽无自性时,虽不执苗有自性,然能起执苗之无自性是有自性。接下来就谈到,「谓缘苗芽无自性时」在缘着苗芽是无自性的当下,「虽不执苗有自性」在缘着苗芽是无自性的当下,我们并不会去执着苗芽是有自性的,因为既然你已经执着了这个「境」是无自性的话,以同样的一颗心它所执着的「境」要是完全相同的话,它在执着「无自性」的当下,是不可能在同一时刻又执着这个境是「有自性」的,所以谈到了「缘苗芽无自性时,虽不执苗有自性,然能起执苗之无自性是有自性。」虽然在当下同样的这颗心,它并没有办法执着苗芽是有自性的这一点,但是它会更进一步的,以另外一颗心来执着苗芽是「无自性」的这一点本身是「有自性」的。所以之前的第一颗心,也就是执着着苗芽是无自性的这一颗心,它最主要所缘的境界是缘着苗芽,在执着苗芽之後现起的是无自性的这种影像。但是之後的这一颗心它所执着的境,是执着苗芽是无自性的,在「执着苗芽是无自性」的这一点之後,而现起了「有自性」的这种行相,所以这两颗心它所缘的「境」是不相同的。

那就做了一个简单的譬喻,「如於无瓶,虽不执谓瓶实是有」,这句话应该改成「有瓶是实」,也就是如於无瓶,虽不执谓有瓶是实,然能执谓无瓶是实。就比如说你已经知道在某一个地方是没有任何的瓶子,如果你已经知道「没有瓶子」的话,「虽不执谓有瓶是实」既然你已经知道这个地方「没有瓶子」的话,你就不会去执着这个地方「有瓶子」的这一点是「真实的」,因为你已经知道瓶子是不存在的。既然瓶子是不存在的话,你就不会去执着有瓶子本身是真实的。「然能执谓无瓶是实」虽然不会执着有瓶子的这一点是真实的,但是你可能会去执着「没有瓶子」的这一点是「真实」的,因为你既然认为这个地方它没有瓶子的话,你可能会去执着「没有瓶子」的这一点是「真实」的。

接下来下一段文,由是若说,以无少许非自性空,故芽无自性空亦无自性,是为正因。这句话是以自宗的角度来作探讨,之前我们看到《中论》当中的这个偈颂里,第三句话以及第四句话有谈到,「若无少不空,空亦云何有?」并且以他宗的角度,他宗对於这二句话有做了一段解释。自宗来探讨的时候,他会认为他宗所解释的方式,不管是在字面上也好,或者是透由正理来推论也好,皆是不合理的。既然不合理,自宗是以什麽样的方式来作解释呢?就是谈到「由是若说,以无少许非自性空」,如果没有一法不是自性空的话,也就是「以无少许非自性空」没有任何的一法「并非自性空」,也就是没有任何的一法「不是自性空」的话,「故芽无自性空亦无自性」既然「没有」一法「不是自性空」,那苗芽本身是「无自性」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无自性」,「是为正因」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解释《中论》当中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话,这才是合理的。既然一切的法皆没有自性,就表示苗芽之上无自性的空,也就是无自性的空性这一点本身,也是无自性的。透由这一点所要破除的,是破除执着苗芽「无自性」的这一点,是「有自性」执着的「境」,而并不是要破除苗芽「无自性」的这一点「是存在」的,它最主要要破除的是破除苗芽「无自性」的这一点是「有自性」的,并不是要破除苗芽「无自性是存在」的这一点。

下一段,四百论释说是破有自性之空,如云,之前以自宗的角度在解释《中论》当中的这段文时,自宗提出了自己本身的看法,并且引了《四百论》释论当中的这段文而谈到,之前所提出来的这个观念,它是有根据的。以《四百论》这部论着而言,是圣天菩萨所造的一本论着,至於《四百论》的释论,我不太清楚圣天菩萨是否有造《四百论》的自释?那《四百论》的释论,有可能是月称菩萨所造的,但是对於这一点我自己本身并不是相当的清楚。在《四百论》的释论当中,就有谈到「是破有自性之空,如云」,如果破除空性是「有自性」的话,这当中所谓的「是破有自性之空」,实际上他是谈到如果破除空性是有自性的话,如云:「若所说空少有自性,是则诸法亦当有自性。下面的这个下引号应该是把它划掉的,这个下引号是直接的连到这一行的最下面,能治云何起?」引完这个偈颂之後,再划上下引号,这段文是从上到下是连贯的。「如云」也就是在《四百论》的释论当中,有谈到以下的这段文,这段话里面就是有谈到,「若所说空少有自性」如果空本身有少许的自性,「是则诸法亦当有自性」就如同空本身有自性般,空以外的诸法也应当是有自性的,为显非有,但实际上诸法之上「有自性」的这一点是「不存在」的缘故,所以为了要显示诸法之上有自性的这一点是不存在的,因此引了下面的这一段文。故说颂言,而引了《四百论》当中的原文,之前「若所说空少有自性,是则诸法亦当有自性」,这段文是连结上下文的结合文。也就是在印度的论着当中,并没有很仔细的强调文当中的科判,所以为了要连结上下文,在造论的时候会有连结上下文的「结合文」,那之前「若所说空」等这一段的内涵,就是谈到了上下的结合文,并且在结合上下文之後,有引了《四百论》当中的原文。在《四百论》当中有谈到:「若无不空者,空复从何生?如无余所治,能治云何起?」引了这段文之後,宗大师有做了一个解释,不尔,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若破」这当中的原文应该在「破」的下面加上一个「有」,然後若破有无自性之空,则无无自性,如果破除了「无自性的空」是「存在」的这一点,也就是破除了「有无自性之空,则无无自性」,既然破除了无自性的空是存在的这一点,更进一步的去推论的话,可以发现到说「无自性」根本是「不存在」的。将「无自性」的旁边这个标点符号改成逗号。若尔,如果无自性是不存在的话,则当有自性体,那就表示自性是存在的,於一切种性不可破。更进一步的,既然自性是存在的话,在一切的法之上,自性是没有办法破除的。

下一段,如回诤论云:「若即无自性,能遣无自性,遮无自性已,即成有自性。」这个偈颂当中的第二句话,「能遣无自性」这一句话是不是符合原文当中的内涵,是有待考虑的,因为第一句话跟第二句话,以中文版来看的话,它是完全相违的。「若即无自性,能遣无自性」,如果它是无自性的话,它本身是要能够去除或者是排除无自性的,这两句话在中文版当中看起来是相违的。但是在藏文当中它是提到,「若即无自性」如果一法它是无自性的话,那怎麽能够去除无自性呢?也就是说它既然是无自性的话,你怎麽能够去除无自性而安立有自性呢?「遮无自性已,即成有自性」,因为你在遮除了无自性之後,这一法它应该是有自性的。

自释亦云,在《回诤论》的自释论当中,也有谈到说:「如云莫言即言遮言,首先它就做了一个譬喻,就比如「莫言」,我们叫人家不要说话,透由这一句话我们是要遮止什麽内涵?是要遮止他人说话的这个动作。比如叫他人不要说话的时候,透由这个声音,也就是「叫人不要说话」的这个声音,它最主要遮止的是遮止「他人要说话」的这一点,所以「莫言」就是叫他人不要说话。「即言」这个言,就是叫他人不要说话的这个「声音」,「遮言」它是在「遮止」他人说话的这一点。如是若以无自性语,遣法无自性,其喻应理,这一段文在藏文当中的原文非常难懂,在中文当中的原文更难懂。如果做一个解释的话,「如是若以无自性语,遣法无自性」,以藏文的意思来作解释的话,如果你认为透由宣说无自性的这一段话,或者是讲到了无自性的这个内涵,其实谈到了无自性,「遣法无自性」这个是以自宗的角度在跟他宗谈到,如果你认为在宣说无自性的当下,透由「无自性」的这段文,它能够遮止法之上的无自性的话,「其喻应理」但你又认为之前「莫言、即言、遮言」的这个譬喻,跟你所谈到的内容是完全相符合的话,实际上在这个当中已经有了相违点。因为所谓的「叫他人不要说话」,是想要透由这个「声音」,「遮止」他人要说话的这一点,但是你既然认为这个譬喻,与你所要诠释的内涵是完全的相符合,但是你又认为在宣说无自性的当下,透由宣说了无自性它能够遮止法之上的无自性,实际上这根本就是没有办法配合起来。但是你又认为,这个譬喻跟你所要诠释的内涵,是能够配合的话,实际上这是完全没有办法接受的,但是这个内涵从中文当中是完全看不出来的。然此唯以无自性语,破诸法性。那如果你要从譬喻当中来解释你的自宗,你必须要以下面的这种方式来作解释,首先先将「其喻应理」旁边的标点符号改成逗号。「然此唯以无自性语,破诸法自性」,实际上是要透由无自性,也就是宣说无自性,来破除诸法之上有自性的这一点,在「破诸法自性」的旁边打上一个句号。也就是如果你所说的内涵,是要与譬喻相符合的话,是如同叫他人不要说话的声音,是要遮止他人说话的这一点。相同的,宣说了无自性之後,它最主要遮止的是法之上的有自性,所以他要破的是法之上的有自性,并不是要破除法之上的无自性。

若无自性言即能遣除诸法无自性,如果谈到无自性的话,这当中「若无自性言」,是谈到了与原文当中是谈到「若言无自性」,也就是言语它本身要是无自性,并且「即能遣除诸法无自性」,如果透由这个声音,在阐释无自性内涵的当下,它能够破除诸法是无自性这一点的话,破无自性故诸法有自性,在破除诸法是无自性之後,你必须要能够成立诸法是有自性的,有自性故即非是空。」如果法是有自性的话,你如何的来成立无自性的空,此说极显。这句话刚刚有听懂吗?「若无自性言即能遣除诸法无自性」,如果透由宣说无自性的内涵,它是能够遮止诸法是无自性这一点的话,那就在遮止了无自性之後,「破无自性故诸法有自性」你必须要能够安立有自性。如果有自性的话,你怎麽安立无自性的空?「此说极显」这个内涵透由原文以及《回诤论》的偈颂,以及自释当中的解释当中可以看得出来。

在这个原文当中有很多的内涵,也就是宗大师会在偈颂,以及自释的这个部分做了一个解释,从这个解释里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宗大师他本身的智慧以及成就是如何的了不了。从阅读《菩提道次第广论》,尤其是毗钵舍那的这段文里面,我们会很自然的对於宗大师生起一种景仰之心,也可以知道宗大师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在之前我们有谈到云玛堪巴的这位上师,这位上师对於宗大师所提的一些论点,尤其是在毗钵舍那当中诠释中观的一些论点,提出的一些问难。但是在玛堪巴的学生里面,也有很多是很出名的格西,这些格西平时也是以阅读宗大师的论着,为最主要的一个修学对象,也就是这些格西他最主要阅读的,是以阅读宗大师的文集为主。所以当他的上师,也就是玛堪巴提出了对於宗大师的问难之後,有很多的弟子,他知道玛堪巴根本就不了解宗大师究竟的密意,所以他甚至会去回答自己的上师所提出来的问难。所以他的上师在看到弟子们,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回答他的时候,上师他是示现出很生气的这种面貌,甚至有其他的弟子会去跟这位格西说,你不应该这样回答你的上师,如果你以这种方式回答你上师的话,你上师是会很生气的。这位格西就回答他说:因为我的上师他很随便,他不了解宗大师密意的当下,他既然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对於宗大师提出问难,那既然有这麽随便的一位上师,我当然要不客气的对他了,纵使他会生气,这也没什麽关系。这个时候这位格西,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在驳斥他的上师,也就是玛堪巴对於宗大师所提出来的一个问难。从宗大师的一些论着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宗大师在阐释中观正见的同时,引述的经典不外乎是月称,以及龙树,甚至佛护论师,他们所解释的这些论着,并没有任何的一点是宗大师自己本身所捏造出来的。在引经据论之後,宗大师只不过是将这当中的文义,更清楚的解释出来罢了,从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宗大师是何等了不起的一位智者。早上的课就上到这个地方。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 2005-6 )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 2005-8)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四谛讲修佛学会-网志- yam天空部落 09/03/06
普巴金刚传承
普巴金刚荟供
定解宝灯
2008-9年新世代生命修练计划

赞助网站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喇嘛-互動百科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佛教藝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