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白雅(貝雅)仁波切台灣弘法行程表(新) 文殊菩薩金榜題名法會~~為考生祈福 中華敦珠佛學苑 4-5月法訊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 2005-16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2 07:58:1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2 07:57:30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5-16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十六)39 下午

申二、於余所破加不加此之理

接下来我们请翻到第465页,我们所进行的是第二个科判。第二、於余所破加不加之理。在之前的第一个科判当中,有详细的介绍所破的根本,也就是谈到了诸法之上有自性、有胜义的这个内涵,这是我们在之前的科判里面,最主要介绍的所破。而这「所破」是必须要在什麽时间来使用呢?这当中所谓的「加」或者是「不加」,就是在诠释一法的时候,什麽时候是需要加上「胜义」,需要加上「自性」来作简别的呢?以一切的万法而言,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有」跟「无」,如果这一法是不存在的话,在诠释这一法的时候,是不需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的,也就是并不用刻意的去强调这一法是无自性、无胜义的。既然它是不存在的,你在解释的过程当中,你就直接说「它是不存在」,或者「它是没有的」。就比如兔角,在解释兔角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在「无」之上加上「无胜义」或者是「无自性」来作探讨。因为兔角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对於不存在的这一法,你在诠释它的时候,不需要在「无」之上用「无自性」或者是「无胜义」的这种名辞来作探讨。对於存在的一法而言,就会谈到无自性,虽然是无自性,但并不代表这一法是不存在的。在无自性的背後,它所呈现的是,这一法是存在的这个内涵,就是在无自性背後,所呈现出来的一个最主要的观念,也就是虽然法是无自性,但并不代表无自性的这一切法皆是不存在的。无自性的背後,它最主要呈现的,是呈现出「依起」之法,也就是这一些法都是存在的。

对於无自性的内涵,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们会谈到,如果法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自性,则法就没有办法安立。对於这样的一个观点,过去西藏的论师们也曾经谈到,如果法没有自性的话,法就没有办法安立。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在於何处呢?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们,认为,法必须要安立的,但如果在安立法的同时,将法安立为无自性的话,则没有办法安立诸法,因此自续派以下的论师,并没有办法承许「无自性」的这个概念。这一点对於过去西藏的论师而言,虽然他们也承许无自性本身,如果法是无自性的话,法就不存在的这一点。但是他们认为,由於无自性是龙树菩萨所阐释最主要的正见,所以他们承许法是无自性的,但是他们又认为,只要是无自性的一法皆是不存在的。所以虽然不管是自续派以下的论师,或者是过去西藏的论师们,这两派的论师都承许「法如果是无自性,皆是不存在的」,但是他们所承许的方式是不相同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正文,若石女儿及兔角等,诸毕竟无直可云无,不须简别。在这当中谈到了石女儿以及兔角等,「诸毕竟无」这些不存在的法在诠释的同时,「直可云无」我们可以直接的说「这些法是不存在的」,「不须简别」不需要加上自性,或者是胜义来做一个强调。也就是当我们在讨论石女儿以及兔角的时候,并不需要刻意的谈到它是自性无,或者是胜义无,直接说它是不存在的,它是无的,这样就可以了「不须简别」。如是虽於所知有,然依时处有有有无,若说彼时处无,亦不须简别。而进一步的「如是虽於所知有」,比如有一法它在所知当中是存在的,也就是这一法它虽然是存在的,「然依时处有有有无」但是因为时间或者是地方的关系,有时候它是存在的,有时候是不存在的。就比如某一种水果,某一种水果它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改变,或者是地方的差异,在某一些时间,某一些地方,它能够呈现出来,在某一些地方,某一些时间之下,它可能没有办法呈现出来。但是以水果它本身而言,它在所知当中是有办法安立的,也就是水果本身是存在的,但是因时间以及地方的改变,它有可能在某一些时间、某一些地方并没有办法呈现出来。「若说彼时处无,亦不须简别」,但因为时间以及地方的改变,如果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之下,你要诠释它是不存在的,也不需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你就直接说因为时间以及地方的改变,所以这种水果它是不存在的。若中观师虽於名言不许彼有,唯由自他实事诸宗,不共增益,破彼等时虽就意乐,有时须加,首先我们看到第一句话,「若中观师虽於名言不许彼有」这当中的「中观师」是谈到了中观应成派的论师。中观应成派的论师们,对於某一些法而言,在名言当中,它是不承许这一法的存在,「唯由自他实事诸宗」「自」就是在自宗里,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他们所提出的论点,「他」就是谈到了外道的论师们所提出来的看法,「唯由自他实事诸宗,不共增益」是他们自己所安立出来的。而这些法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在名言当中并没有办法承许为有,「破彼等时」在破除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以及外道的论师们,所提出来的这些看法时,「虽就意乐,有时须加」在某一些的情况之下,是必须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的,这一点在之後我们做一个探讨。然实无须新加自性简别,以彼诸宗已许彼义故。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如果想要破除他宗所假立出来的这一些法,是没有必要加上胜义作简别的。为什麽没有必要加上胜义作简别呢?就是因为以他宗的角度而言,他宗已经承许他所假立的法是存在的,所以你想要破这个法的话,你直接就可以提出它不存在的正因,来破除对方的看法。就比如以外道数论派的论师而言,他们是承许有为法是「自生」的,这对他们来说「有为法是自生」的这一点是存在的,所以当中观应成派的论师想要破斥这个论点的时候,他可以直接说「你所认为的有为法是自生」的这个观点,甚至这一法是不存在的,有为法它根本就不是以自生的方式形成出来。所以他可以直接讲,你所认为「有为法是自生」的这一点是「不存在」的,在诠释不存在的当下,并没有必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因此这当中就有谈到,「然实无须新加自性简别」在破除自宗以及他宗的论师所假立出来的诸法时,并没有必要,也就是并不一定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最主要的关健「以彼诸宗已许彼义故」,因为自他二宗的论师们,他们在承许自己的观点时,他们是承许所假立出来的法,皆是存在的。不管是外境或者是自生,这些下部的宗义师所承许的法,以下部宗义师的角度而言,他们所认为这一切都是存在的,所以要破,是破除存在的这一点,因此并不需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

之前有谈到,「虽就意乐,有时须加」但在某一种情况之下,是有必要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就比如,如果当对方在强调自生的这个概念,并且更进一步的探讨,所谓的「自生」是「世间的名言所共许」的话,那在破除「自生是世间的名言所共许」的这一点,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不然在一般的情况之下,要破除他宗所提出来的论点,是没有必要加上胜义作简别的。

在上一段的最後一句当中,有谈到「然实无须新加自性简别,以彼诸宗已许彼义故」,在这两句话里面,有一个重点是我们必须要去认识的。不管是他宗所提出来的「自生」,或者是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们所谈到的「他生」,这以他宗的角度而言,对於他来说,不管是「自生」或者是「他生」都是存在的。虽然以中观应成的观点而言,自生、他生皆没有办法承许,但对於提出这个论点的论师而言,这些论点都是存在的。那为什麽在破除的当下,并不需要刻意的加上胜义作简别呢?这当中有一个关键,因为以数论派的宗义师而言,之所以会提出「自生」的这个观点,是建立在「有自性」的基础点之上,也就是他认为诸法是有自性的,在有自性的基础点之上,而建立了「自生」的这个概念;相同的道理,以中观自续派的论师而言,由於承许了诸法是有自性的,在有自性的基础点之上而承许了「他生」。因此在破除自生以及他生的论点时,并不需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只要能够破除「自生」以及「他生」的这个论点,就能够更进一步的破除「有自性」的这个基础点。因为不管是自生或者是他生的观点,都是建立在有自性的基础点之上而开展出来的,所以你只要能够破除了「自生」以及「他生」的这些观点,「有自性」的这个观念,自然就能够破推翻掉。

下一段「除彼所余中观诸师,」首先先将「师」旁边的标点符号划掉,除彼所余中观诸师於名言中所立诸义,任破何义皆须简别,将「简别」旁边的标点符号改成逗号。「除彼之外」也就是上述我们所谈到的这些法,除了这些法之外,所余的这一切「中观诸师於名言中所立诸义,任破何义皆须简别」,除了以上我们所谈述的这些法之外,其余的法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在名言当中皆是有办法承许,有办法安立的。「任破何义皆须简别」在破除这一法的同时,都必须要加上自性或者是胜义来作简别,若不简别,则於能破之正理,过失同转唯成似破。首先先将「破」旁边的标点符号改成句号。「若不简别」对於名言当中所能够安立的这一法,在破除的当下,如果不加上自性以及胜义来作简别的话,会有什麽过失呢?「则於能破之正理,过失同转唯成似破」,就比如以瓶子而言,在破除瓶子的当下,我们所要破的,是破除瓶子有自性的这一分。但如果在破除的同时,并没有加上自性作简别,而认为瓶子本身是能够破除的话,在探讨这个观念的同时,我们所提出来的正理本身,到最後也发现,这也是必须要破除的。因为如同是瓶子能够破除一般,我们所提出来能够破除他方的正理,也应该要能够破除。所以谈到了「则於能破之正理,过失同转」,对於外境的法所会产生的过失,在能破的正理之上,也会同时发生,「唯成似破」所以我们所提出来的这个观念是不合理的,它只不过是相似的能破之理罢了。

「又如前说中观诸师,於名言中所立诸义,必须观察有无自性之正理及名言量所不能害。并且以中观应成的论师,他们的角度而言,在名言当中安立诸法的当下,「必须观察有无自性之正理上及名言量所不能害」,所安立的这一法,透由观察有无自性的正理,在观察之後是不能够被这种正理所违害的,相同的也不能够被名言量所伤害。若不尔者,如果没有办法从这个角度来安立有跟无的话,则於名言不许大自在等,而许色声等所有差别全不得成。如果没有办法以这种方式来安立有跟无的差别,「则於名言不许大自在等,而许色声等所有差别全不得成」,就是在於名言当中,并不承许大自在天王会造作诸法,但是在名言当中却能够承许色声等一切的世俗胜义之法,这当中的差别,最主要的就是在於,对於前者也就是大自在天王是世间的创世主的这一点,会被其他的名言量所伤害,并且透由正理在观察之後,也会被正理所伤害。但是第二者我们所承许的色身,在透由名言量以及观察有无自性的正理在观察之後,并不会被正理以及名言量所伤害的缘故,所以一者是有,一者是无,因此有无必须在这个分界点之上来作探讨。

下一段,云此是道、此是非道,首先先将「道」旁边的标点符号改成逗号,此宗应理、此不应理等,世、出世间,皆无安立之方便。如果没有办法藉由以上的方式来分辨有跟无的差别,就没有办法探讨「此是道、此是非道」,或者是「此宗应理、此不应理」等等,「世、出世间」一切的善恶之法,皆没有办法安立。於自性空生死涅盘一切建立,皆应正理之特法不可成故。於自性空的当下,必须要能够安立生死以及涅盘一切的法则,但如果没有办法藉由以上的方式来作探讨的话,在自性空安立的同时,生死涅盘是没有办法成立的。若量无害而欲破彼,是为智者轻笑之处,故破彼时定当简别。「若量无害而欲破彼」,在安立一法的当下,你明明知道,这一法透由其他的正量在观察之後,并没有办法被其他的正量所违害,但是你还是很刻意的想要破除这一法,这样的一种观念「是为智者轻笑之处」,这是相当不可取的。「故破彼时定当简别」,因此你要破除这一法的当下,必须要透由自性或者是胜义来作简别。

四百论释及六十理论释破所破时有极多处,加彼简别。不管是在《四百论》的释论当中,或者是《六十正理论》的释论当中,在破除所破的当下,有很多的地方都有加上胜义来作简别。中观本论,所谓的「中观本论」就是谈到了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及佛护释,也就是平时我们所介绍的《佛护论》,明显句释,这当中的明显句释就是《明显句论》,并入中论本释等中,「本」就是《入中论》的根本颂,「释」就是《入中论》当中的释论,「等中」在中论、佛护论、明显句论以及入中论、入中论的释论里面,亦多处加,在很多的地方破一法的时候,都有加上胜义来作简别,因见文繁及多已加,意其未加亦易通达,首先先将「达」旁边的标点符号改成逗号。因为在很多的地方,都已经有加上胜义作简别的缘故,所以每每谈到「无」的时候,如果都要加上胜义作简别,那文字就会显得格外的繁多。「及多已加」并且说实在的,在很多的地方都已经加上胜义来作简别的缘故,「意其未加亦易通达」所以在某一些地方,虽然没有刻意的加上胜义来作简别,但是实际上从前後文里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这个地方虽然字面上并没有谈到「无自性」,只有谈到「无」的内涵,但是实际上最主要要强调的就是「无自性」的道理。故未加处亦定须加,所以在没有加的这些部分,配合着前後文,虽然在字面上并没有加上自性作简别,但我们还是必须要加上去。由彼无少加与不加差别理故。因为在很多的地方,它并没有任何加与不加的差别,它最主要在阐释一法是不存在的时候,它是以自性存不存在的这个方式来作探讨的。所以在探讨这个观念,不管在字面上有加自性也好,或者是没有加自性也好,它所探讨的内涵,皆是相同的。

又云「观察非有」亦有多加观察之简别者,在某一些论着里面也会谈到「观察非有」的这个内涵,这当中就有解释到,「亦有多加观察之简别者」,什麽是叫加了观察的简别呢?此如前说,若有自性,须许观察实性正理之所能得,这就如同前面所谈到的,如果一法是有自性的,在透由观察有无自性的正理在观察之後,必须要能够获得一个真实的境界,因此,「若有自性,须许观察实性正理之所得能」,由未得故则无自性,但由於正理在观察之後,并没有办法获得一个真实的境,所以就代表境本身并没有我们所安立的这个自性,而谈到了「由未得故则无自性」,当知与说无有自性,同一宗要。所以之前观察非有,与我们所谈到的无自性的内涵是相同的。也就是如果法本身「有自性」的话,透由正理的观察是必须要能够获得一法,但实际上透由正理在观察之後,并没有办法获得一法,所以就表示这一法是「无自性」的。因此谈到观察「非有」,也就是在观察之後,并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境界,这与境是无自性的内涵是相同的。这一点,如四百论释云:「设此诸法,非如火轮及变化等,唯现欺诳而无实事,尔时若以正理观察,定如金等自性可缘最极显现,然彼唯由颠倒因生,若以观察慧火烧炼其自性非有。」之前的这一段文在《四百论》的释论当中,字面上解释得非常清楚。

对於之前《四百论》释论当中的这一段文,简单的解释是谈到了「设此诸法」,这当中的法包括了内外一切的法,「非如火轮及变化等,唯现欺诳而无实事」,在这当中提到了火轮以及变化。所谓的「变化」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幻化,或者是魔术师所变现的这一切的影像。而「火轮」就是火所形成的一个轮子,就是当我们很快速的,在转有火的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在境界的这个方位,似乎会有一个火所形成的火轮,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一切内外的诸法它的本质如同是火轮以及幻化般,它的本质是欺诳,也就是不真实的。但如果内外的诸法,并非如同火轮以及幻化般呈现出欺诳的面貌的话,在这之前有谈到一个「非」字,也就是「设此诸法,非如火轮及变化等」如果内外的诸法它的本质,并不如同火轮以及幻化一般,虚幻不真的话,「尔时若以正理观察,定如金等自性可缘最极显现」,如果它不是虚幻不真的话,我们透由正理来观察之後,就如同是链金般,最後能够呈现出最纯的这种黄金。相同的,境界本身要是有自性的话,透由正理在观察之後,我们也应该能够找到非常清晰,而且明显的一个境界。然彼唯由颠倒因生,当我们执着境是有自性的这一颗心,完全是透由一颗颠倒的意识而产生的,若以观察慧火烧炼其自性非有」,所以透由观察之後,我们会发现到,境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自性。

申三、释於所破应不应加胜义简别

而今年的课程就到这个地方告一个段落,对於下一个科判,我们将前面的这个部分稍微的为大家介绍。在第三个科判当中,第三、释於所破应不应加胜义简别。从这个地方一直念诵,说於所破加胜义简别,唯是中观自续派者,极不应理。入中论释引佛母云:「『长老须菩提!岂无所得、无所证耶?须菩提曰:『长老舍利子!虽有所得亦有所证,然非二相之理。长老舍利子!其得证者,是依世间名言而立。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菩萨,亦依世间名言而立,若胜义中无得无证。』」到这一页的倒数第三行上面这边,须如是许。这一段当中的文意,最主要就是谈到,过去西藏的论师们认为破除一法时,必须要加胜义作简别,是以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来作讨论的。他认为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在破除一法的当下,是不需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的。对於这一点自宗就引了《佛母经》当中的一段文,并且解释到说,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字面上非常的清楚,而且有强调诸法在名言当中是有办法安立的,在胜义当中是没有办法安立诸法的内涵。而这部经你难道说,它只是中观自续派的一部经论吗?难道它就不是中观应成派的一部经吗?所以需不需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不管是从自续或者是应成,任何的一个宗派来作探讨的话,对於存在的一法在破除的当下,皆需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而在这个之前我们所介绍的内涵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以自宗的角度来探讨所破的这个部分。这个部分是以自宗,也就是中观应成的角度来作探讨,而根本所破的本质,它在短短的叙述当中解释得非常清楚,它的页数并不多,所以这几页你们必须要熟读,甚至在读的过程里面,要不断的去思惟这些文义当中的内涵。我相信你们只要不断的思惟这个部分,对於你们修学中观正见而言,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更进一步的如果有时间,像《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或者是《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甚至《中论》的释论里面,以自宗的观点在诠释所破的时候,这些论着里或多或少,都有将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介绍给我们,所以有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阅读这些论着里面,以自宗的角度来介绍所破的这些内涵。

在探讨「所破」的时候,首先我们必须要先认识,以自宗的角度是如何的来安立所破?如果能够了解自宗是如何的来安立所破的话,我们在这个之上,才能够去讨论他宗是如何的来安立所破,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麽样的差别,你才能够辨别得出来。如果连「自宗」是如何的安立所破,或者是自宗所提出来的论点你都不清楚的话,那就不需要再谈所谓的自宗跟他宗之间有什麽样的差别。所以最主要的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以自宗的角度是如何的来安立所破?并且一些很重要的观念,必须要先能够厘清,在这个之上才去探讨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或者是过去西藏论师们,他们所提出来的种种观点。而在认识所破时,最主要我们必须要反观内心,看我们内心当中,生起我以及我所这种种念头时,所缘的境界以及所现的行相到底为何?我们必须要能够探讨。

而接下来我们所要为大家介绍毗钵舍那的内涵,说实在的还剩得非常的多。但是在後半部里面,也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比如透由不同的正理,来破除人我以及法我的这些理念,都是相当重要的,那如果以後有时间的话,我也希望能够再为大家做这一方面的介绍。但说实在的,以毗钵舍那的内容来说,真的是相当的深奥,也就是因为它深奥、它难懂,所以我们更应该花一些时间,好好的来阅读,甚至不断的去作闻思。所以你能够多花一些时间在这上面的话,那对於奢摩他,也就是毗钵舍那以上的这些文义,就能够很容易了解。但是如果你在阅读毗钵舍那的过程里面,因为你不了解,或者是你听不懂就完全放弃的话,那这对於你的修学并不会有真正的帮助。就如同以我自己本身而言,我过去在上师面前学法时,上师就会特别谈到,对於比较艰深难懂的部分,我们更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多花一些心力好好的去研读。如果能够突破这个关卡的话,那阅读其他的经论,对於我们来说都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但如果我们放弃的话,那这对於我们自己本身,只有损失并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并且在学习正见这一方面的论着时,一些基本的概念,尤其是思惟的理路,这相当重要,这一点法王在近几年也不断的在强调。不仅是出家的法师,就连在家的居士,在思惟佛法的过程里面,基本的思考模式,也就是它的理论必须要能够清楚,在这个基础点之上,我们去阅读经论对於我们才会有比较大的帮助。所以现今不管是在西藏,或者是拉达克,很多的地方都希望能够将这样的一种概念,灌输给在外围的这些居士们,让他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里面,也能够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修学。基本的理论它相当的重要,也就是我们一个人的思考模式,要如何的来作思考,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虽然可能你们没有办法花很多的时间来学五大论,或者辩经,但是至少最基本的一些基本的理路,思考的模式,如果能够建立的话,这对於你们修学毗钵舍那,甚至在未来学习佛法,都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你们的上师,也就是常师父,圆寂至今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了,对於师父生前最想要成办的心愿,不外乎是希望能够建立教法,甚至让许多的众生们,都有几会修学到《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这本论着。在师父圆寂之後,在下面的每一位弟子,我们都应该要承担师父的遗愿。尤其是在这个当中,以一些比较有力的领导者本身而言,更应该多花一些时间以及心力,将这个团体好好的带领下去。那也希望你们所建立的教法,以及你们所修学的法,是很清净的正法。要完成师父的心愿,一方面我们要不断的发愿,但是光靠发愿是没有办法成办师父的心愿的。唯有在发愿背後,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的去承担,努力的去实践佛法的内涵,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才有办法达成师父所未完的这种心愿。

 

藉由这几天的时间,我本人很荣幸,能够在这个地方为你们介绍佛法的内涵,有很多的人,你们也都能够到现场来亲自的参与法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都累积了很大的善业,今天最後一天我们希望将这些善业,一同做一个回向。最主要是希望佛世尊所传下来的佛法,它能够常住世间,并且也能够遍传世间。在过去会有很多的人,在谈论西藏以及中国这两国之间的关系时,会有不同的言论。到现今说实在的,西藏以及中国这两国之间,确实还是有一些问题是没有办法马上解决的。但一方面我代表西藏人,也要向中国人说一声谢谢,因为如果没有中国人的话,现今藏传格鲁派的教法,要能够弘遍世间,确实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是必须要感恩中国人的。一方面我们希望佛的教法能够常住世间,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中国以及西藏的关系,能够以很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之前我们也有谈到,希望佛的教法能够住世,以现今而言,佛的教法在世间住世,对於世间当中的每一个众生,都是有绝对的关系。甚至以现今的西藏来说,教法是不是能够在西藏当地住世,它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所以当法王在谈论这个问题时,都会特别的强调,如果西藏当地的佛法能够住世的话,它不仅能够利益到西藏当地的百姓,更能够进一步的利益到汉人,以及全世界的有情众生,所以对於这一点法王他是非常的关切。

之前,当法王以及四大教派的领袖,以及诸多的高僧大德,集中在印度的金刚座这个地方时,法王在这个地方做了几天的法会,并且不断的发愿,所发愿的内容,最主要就是希望能够改善西藏以及中国这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且也希望佛陀的教法能够常住世间。我们都知道佛所传下来的教法,在现今已经慢慢的在衰败了,对於这一点,一方面是我们众生的业所造成的,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以「因为中国人入侵西藏而毁坏了佛法」的这个角度来作探讨。以总相来说,这真的是我们世间一切的有情众生所造的共业,而形成的一种果报,而最主要的在这些众生当中,又以汉人以及西藏人为最主要的一个对象。由於汉藏两方面的人民,福德欠缺的缘故,所以佛法要住世是很困难的。所以法王希望,他能够代表汉藏两方面的人民,然後能够累积广大的福德。所以当时在金刚座的这个地方,就在佛陀的圣相前,供养了一个纯金的钵,并且也供养了一个纯金的顶髻。为什麽要供养这个顶髻呢?最主要是希望能够改善西藏以及汉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佛法会衰败,最主要的关键是因为众生的福德欠缺的缘故,所以法王是代表这两国的人民,希望透由这样的一个仪式,能够累积广大的福德,而以非常和平的方式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且也希望佛陀的教法,能够长远的久住在世间。当想要供养这个顶髻时,为什麽要供养佛顶髻呢?因为这尊佛,它是在印度当地,而平时我们在看到佛像的时候,尤其是以释迦牟尼佛的佛像而言,我们并不能够在他的身上做一些很特殊的打扮,如果以西藏拉萨当地的释迦牟尼佛像的话,或许我们可以供养一些很珍贵的宝物,并且挂在他的身上,但是毕竟印度当地的这尊佛像并不是如此的,他身上所穿的就是法衣,其余的并没有任何的装饰品,所以到最後法王决定供养的,是供养这尊佛一个纯金的顶髻。所以当时就请了人来设计这个顶髻,但是设计完之後,并不知道这个顶髻放上去,到底是不是能够刚刚好放在这个上面,也不知道这个上面它到底是有洞的?还是没有洞的?会不会放上去之後,它就马上掉下来了?但是也没有考虑那麽多,就是当下就请了一个人,来设计了一个纯金的佛陀顶髻。结果要准备放上去的时候,才发现到,其实这上面是有一个空间,也就是有一个洞,也表示这尊佛像在之前其实是有一个顶髻,只不过这个顶髻不知道什麽时候弄掉了。结果当这个金的顶髻放上去的时候,它的大小是刚刚好的,也就是虽然它没有测量过,但是这个因缘就是非常的殊胜,当这个金色的顶髻放上去的时候,是能够刚刚好放进这个空间,所以法王觉得这是相当好的一个缘起。因此在当下,法王以及四大教派所有的成就者,都在这个地方为信众们修法,并且发下了殊胜的善愿。

并且在发愿的同时,我们也希望与达赖喇嘛法王为主的诸多善知识们,能够常住世间。而与你们最有因缘的,就是你们的上师常师父,由於常师父他是一位具有证量的上师,所以相信他应该还是会再转世来摄受你们。如果上师的心目当中,有这样的一种希愿的话,我们应该要不断的祈求,透由我们的祈求,再加上上师所发下来的善愿,想必师长,也就是你们的上师常师父,他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而转世再来摄受你们。以现今在世的这些上师以达赖喇嘛法王为主,不分教派的所有善知识们,我们也都希望这些师长能够长久住世。并且也希望在五浊恶世的现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不管是战乱,或者是种种的天灾人祸,一切的问题也希望都能够快速的解决,而众生们当下的所作所为,都能够如理如法,并且也有机会来修学佛世尊所传下来的教法,我们应该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做最後的回向。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上一篇(毗钵舍那 2005-15)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定解宝灯
台中释迦牟尼佛中心:Xuite日志
阿赀达显密佛学会资讯部落- Yahoo!奇摩部落格
藏密桑多巴利莲师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究给仁波切◆舍利塔基金募款

赞助网站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Phowa.com.香港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