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如來藏” wse 卻殿仁波切2009年8-9月弘法行程【更新】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 7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3:13:04
學習次第 : 无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3:12:17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7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七)221-2

今天我们就是看到第二个科判「如何解释龙猛意趣」。昨天我们有讲到,如果想要了解龙树菩萨,他最深的涵义,也就是他本身的意趣的话,可以透由佛护论师,甚至月称菩萨,他们所造的论典来了解,龙树菩萨是如何阐释中观正见的。在中观的论师当中,又可以分为应成以及自续两派的论师。以名言的角度而言,可以分为经部行中观师以及瑜伽行中观师。

昨天我们上到的是,第405页的第七行这个地方。「如是有说同婆沙师,亦极非理。」这个地方就有讲到,月称菩萨在阐释中观正见时,虽然是承许有外境的,但是能不能够称月称菩萨,他是经部行的中观师呢?并不行。虽然他提出的「有外境」的观点,跟经部所提出的「有外境」的观点,虽然是相同的,但是他们所诠释的外境,其本质是有差异的。月称菩萨所提出的外境,虽然是存在的,但是它是自方不成立,也就是自性空的内涵。而经部的论师,他们提出的外境是自方成立,也就是有自性的内涵。所以字面上看起来都是有外境,但是它真实的内涵,是有差异的。因此虽然月称菩萨他承许有外境,但并不能够因此就称之为经部行的中观师。

接下来继续往下看,雪山聚中後弘教时,有诸智者於中观师安立二名,曰应成师及自续师。此顺明显句论非出杜撰。过去在後弘期的时候,有许多的大论师,他们是怎麽安立中观论师的呢?他们将中观的论师安立为两派:一派称之为应成的中观论师,而另一派称之为自续的中观论师。至於中观论师当中,要分为应成以及自续的这一点,在《明显句论》当中,讲述得非常清楚,这一点并不是自己想像出来的。故就名言许不许外境定为二类 。因此从名言的角度而言,如果你承许外境的方式,是如同经部宗所承许外境的方式一般作承许的话,这个时候承许外境的这些中观师,我们是称之为经部行的中观师。不承许外境的这一类的中观师,我们是称之为瑜伽行的中观师。因此就名言的角度而言,承许外境以及不承许外境,可以称之为经部行以及瑜伽行这两类的中观师。若就自心引发定解胜义空性之正见而立名,亦定为应成自续之二。如果以空正见生起的次第而言,甚至生起的方式而言,可以命名为自续以及应成这两类的中观师。至於应成以及自续这两类,在甚解空性之正见之上,在稍後的文中,我们会讲述到。

若尔於此诸大论师应随谁行,而求圣者父子意趣?在这一段之前,就有讲到,既然中观的论师当中,可以分为经部行、瑜伽行,甚至在这个当中,可以分为应成以及自续派的这些论师的话,在这当中的诸多大中观师里面,我们应该要追随谁,才能够真正的求得龙树父子的意趣呢?大依怙尊宗於月称论师派。「大依怙尊」就是阿底峡尊者,因为所有道次第的法脉传承,是来自於阿底峡尊者的。而阿底峡尊者,在解释中观正见时,是依照着月称菩萨所提出的观点作解释的缘故,所以今天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是依着阿底峡尊者的这种仪范,然後以月称菩萨为主,来解释中观正见。又此教授随行尊者之诸大先觉,亦於此派为所宗尚。不仅是阿底峡尊者他本身,而且追随阿底峡尊者的这些大成就者,也是以月称菩萨,他所提出的观点为主,来解释中观正见的。

月称论师於中观论诸解释中,唯见佛护论师圆满解释圣者意趣,以彼为本,月称菩萨他在《中观论》的诸多解释当中,《中观论》是龙树菩萨所造的一本中观论。《中观论》的解释当中,最主要的有八本的论着。月称菩萨在这八本的论着当中,唯有见到佛护论师,能够以圆满无垢的方式,来解释龙树菩萨的意趣,因此他以佛护论师,所造的《佛护论》为基础,来解释中观正见。在这八部论着当中,最主要的就是我们之前所谈到的,由佛护论师所造的《佛护论》,以及由清辨论师所造的《慧句论》。

但是清辨论师为了调伏不同众生的缘故,所以他将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论》的意趣,解释为中观自续派的意趣;而佛护论师却将《中观论》的意趣,解释为中观应成派的意趣,所以这个是他们之间有所不同的地方。但是在《中观论》的八本解释当中,最主要就是以佛护论师的《佛护论》,以及清辨论师的《慧句论》为主。月称菩萨在解释龙树菩萨的意趣时,就是以佛护论师所造的《佛护论》为基础,更多采取清辨论师所有善说,略有非理亦为破除,而正解释圣者密意。以《佛护论》为基础,在这个之上撷取了清辨论师所有的精华,而省略掉不合理之处,并且对这些不合理的地方,加以破斥来解释龙树菩萨的密意。

彼二论师所有释论,解说圣者父子之论最为殊胜,这当中「彼二论师」,就是佛护论师以及月称菩萨。佛护论师所造的《佛护论》,以及月称菩萨所造的《明显句论》,甚至《入中论》,以及《入中论自释》,这几本论着,是解释龙树父子心要当中,最主要的几本论着。这边再重复一次,就是佛护论师所造的《佛护论》,以及月称菩萨所造的《明显句论》、《入中论》,以及《入中论》的一本解释,这本解释是月称菩萨他自己所造的。因此佛护论师以及月称菩萨所着作的这些解释,是解说龙树父子心要的论着当中最殊胜的。因此故今当随行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决择圣者所有密意。因此我们在决择龙树菩萨所宣说的中观密意时,应该是以佛护论师以及月称论师为主,来决择圣者所有的密意。

宗大师在《缘起赞》也有讲到,他之前在阅读中观正见时,他有依照着许多的论着。这些论着当中就是包括了唯识,以及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的种种的论着。也是因为刚开始宗大师,他阅读了许多经论的缘故,到最後他已经不知道,到底哪一本经论所讲的才是正确的。所以他觉得有点混乱,到底是唯识的才是正确的呢?还是自续?还是应成?到底哪一种正见是最好的?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到最後他才发现到,实际上是龙树菩萨所提出的中观正见,才是清净无垢的中观正见。龙树菩萨的正见,是必须藉由月称菩萨来作解释,我们才有办法清楚的了解,龙树菩萨的密意。所以在《缘起赞》的最後这个部分,就有做了一个譬喻。他将龙树菩萨的正见,比喻成是一种花,这种花是在晚上才会开的;将月称菩萨,就比喻成就像月光一般。所以如果想要清楚的了解龙树菩萨,所阐释的观点的话,必须藉由月称菩萨的论着,才有办法真正的了解。所以到最後宗大师他也是透由阅读了月称菩萨的论着,才慢慢的了解,龙树菩萨所阐释的密意。

并且在这个同时,宗大师也有特别谈到,比如以清辨论师而言,我们没有办法否定他是一位大成就者,更没有办法否定他的心续当中,有空正见的部分。实际上他也是一位大成就者,甚至在他的心相续当中,是有真正的空正见。但是因为清辨论师,他在解释经论时,他所解释的方式并不是特别的恰当。但是有一种可能,他为了要调伏某一类的众生…,我们都知道,众生的条件以及因缘,甚至每一个人的根器都不相同的缘故,所以讲法者在讲法时,可以透由不同的方式来宣说法的内涵。就如同佛陀他在宣说佛法时,因为众生根器不同,而讲述了各式各样的法门。相同的,这些大成就者,在表达中观正见时,也可以透由这种方式来调伏众生。因此清辨论师他本身是一位大成就者,而且在他的心相续当中,就有真正的空正见;但是因为他在解释经文时,所表达的方式并不是相当恰当的缘故,所以宗大师并没有照着清辨论师,所表达的方式来解释中观正见。

清辨论师以及佛护论师,这两位都是龙树菩萨的大弟子。佛护论师在解释龙树菩萨的密意时,将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解释成中观应成派的论点。清辨论师也就是看到这部论,觉得不应该将龙树菩萨的密意,解释成中观应成派的论点,实际上你在解释的当下,有什麽地方是讲错的、是解释错的,这个时候清辨论师就是透由不同的方式来破斥佛护论师,而造了《慧句论》。在这个当中,清辨论师就是将龙树菩萨的密意,解释成自续派的密意。清辨论师在破斥佛护论师的时候,佛护论师并没有直接的回答清辨论师,实际上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是过去的一些上师他们所说的,就是他们所讲到的。为什麽那时候佛护论师不作直接的回答呢?因为清辨论师,他相当具有智慧,而且又相当精通辩论,所以如果当下佛护论师作回答的话,可能没有办法辩赢清辨论师。清辨论师透由辩论的方式,可能会将佛护论师,他所提出的观点完全的推翻,所以在这个当下,佛护论师并没有直接回答清辨论师所提出来的问题。因此清辨论师就是在这本论着当中,而写了中观自续派的论点,到最後是透由月称菩萨来破斥了这个论点。

我们平时在修学中观正见,有一点是要特别小心的。就是我们不要刻意的去分辨,这一位元论师他是某某派别的论师,因为他所提出的观点,不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就觉得这位上师是不够量的,是不能有这种看法。实际上不管是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甚至唯识派的这些论师,他们都是大成就者。为什麽他们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并不是他们不了解中观正见,而是为了调伏不同的众生的缘故,而宣说了不同的法门。因此宗大师也有在论着当中,特别的强调,刚开始在修学中观正见时,你要是没有办法了解中观应成派的正见的话,你必须要修学中观应成派以下,也就是自续派,甚至唯识派的这些正见,因此唯识派的正见是相当珍贵的。因为我们在修学中观应成派的正见时,它所讲的是自性空,也就是自性不成立,如果你没有办法在自性空之上建立缘起的话,这个时候你最好还是不要修学中观应成派的正见,可以换一个方向,以唯识、或者是自续的角度来学习。所以我们在修学时,并不是说哪一种法比较殊胜,就先学哪一种法;在还没有学之前,必须先看自己的条件,到达什麽样的境界。如果自己的条件不足够的话,刚开始应该要按步就班,从下部慢慢、慢慢的往上学。如果自己的条件能够到达一个定位的话,这个时候你可以修学中观自续派,甚至可以修学中观应成派。因此修学中观正见时,是必须以自己本身的条件为主。

在这个地方又有一个公案,就是在修学五大论时,我们必须要修学《中论》的部分。在讲到中观候,中观的课程当中,有一部分是相当困难的。这个部分刚好就是自续派的这一位大论师、清辨论师,跟应成派的这位论师、佛护论师,他们互相做辩论後,所阐释出来的观点。因为这两位大论师,都是相当有成就的,他们所提出来的观点是相当的深奥,所以一般人在阅读这部分时,都会觉得它相当的艰深、难懂。以前我在我的上师的面前,他名叫夏伯堪仁波切的这位上师面前去上课的时候,他也有跟我提到:他以前在东吞仁波切的面前,上这个部分的课时,有一个公案。就是他刚开始在学习时,发现到清辨论师好像也不怎麽样,因为他所提出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观点,跟中观应成派所提出来的观点是差了一大截。所以他那个时候就有一点轻视清辨论师,觉得清辨论师他并没有什麽太大的成就。但是他在阅读这个部分的时候,怎麽读就是不了解这个内容。有一天,当他的老师对他讲述到,你们不要小看清辨论师,然後把清辨论师的传记,从头到尾讲了一遍。所以很多人在听的当下,都对清辨论师生起了强大的信心,他的老师在这个当下也是如此。也就是因为对於清辨论师生起强大信心的缘故,他之後回去阅读这个部分,就能够稍微的了解了这个部分的内容。所以平时我们在阅读经论时,必须要对造者生起强大的信心,如果没有办法对造论者生起信心的话,你怎麽去修学,也都没有办法生起证量。所以刚开始,对於造者生起信心的部分,是很重要的。

因此透由之前的这个公案,必须要了解到,我们在修学中观正见时,对於这些大论师所提出的这些不同的观点,不应该作诽谤。我们应该要仔细的去检查,这位论师他所提出的观点为何?而那一位论师所提出的观点为何?我们应该仔细的去作检查。以现今,也就是之前在藏地当中,最有名的一位成就者,不外乎就是宗大师。宗大师在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时,最後造了《毗钵舍那》的这个部分。对於《毗钵舍那》的部分,有一位元大译师,他名叫做达仓罗劄瓦的大译师,他提出了十八种破斥《毗钵舍那》内涵的问题,甚至他对於宗大师所提出来的观点,没有办法妥协,没有办法认同。最後他也是不断的阅读宗大师所造的论典,因而对宗大师生起了强大的信心,他觉得他之前所提出来的这些问题,甚至所破斥的这种方式是错误的,他觉得相当的忏悔,甚至透由不同的偈颂来礼敬宗大师。但是宗大师他在造论时,也会透由不同的方式来作破斥,他会破斥其他人所提出来的观点。但是我们在阅读这个部分的当下,必须要了解到,宗大师是如何破斥对方?对方又是如何的回答?接下来宗大师所提出的观点为何?我们必须要在这个上面多花一点心思,而不是觉得说,那个人所提出的观点不好,这个人提出的观点比较好,如果做这种分别的话,很容易造下诽谤的恶业。因为提出这些观点的人,他们都是大成就者,而且他们为什麽会提出这些观点?他们是透由内心的感受,甚至内心有生起某一种证量之後,他们才提出的观点,所以我们在这个之上,是不应该作诽谤的。

辰三、决择空性正见之法分二:

巳一、悟入真实义之次第

巳二、正决择真实义

巳一、悟入真实义之次第

接下来看到正文,现在是看到第406页的第二行。第三「决择空性正见之法」分二,一「悟入真实义之次第」,二「正决择真实义」。今初,何者名为所应现证实性涅盘及能证得涅盘之方便?其悟入真实又从何门而悟入耶?这边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当中可以先了解到,真实义又可以分为「所得」的真实义以及「能得」的真实义。实际上这两种真实义,虽然不是真正的真实义,但是它有真实义的内涵在,所以可以将真实义分为所得的真实义以及能得的真实义。何者名为「所得」的真实义呢?就是现证实性的涅盘,这一点我们是称之为所得的真实义。「能得」的真实义,就是在这个下方,能证得涅盘之方便。也就是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涅盘,必须透由什麽样的善巧方便,才有办法获得?所获得的涅盘,我们称之「所得」的真实义,而获得涅盘的方便,称之为「能得」的真实义。因此在这个当中就有讲到,何者为所得的真实义以及能得的真实义。「其悟入真实又从何门而悟入耶?」如果想要了知真实义,要透由何种的方式才有办法趣入呢?这个地方就有作回答。

答:若内若外种种诸法,实非真实现似真实,实际上内外的一切诸法,它的实质上并非真实。但我们的内心现起外境时,会有一种真实的感受存在,所以这个当中就谈到「若内若外种种诸法」,也就是内外的一切万事万法,实质上它并非真实,但是在内心显现的当下,会有一种真实的感受。即此一切并诸习气永寂灭故,於一切种悉皆灭尽我、我所执,是为此中所应证得实性法身。如果我们能够灭除内心的这种真实的感受,以及它所留下来的习气的话,会得到什麽样的果报呢?「即此一切」就是在内心所现起的真实感受,「并诸习气」以及这些感受生起时,所留下来的习气。「永寂灭故」要是能够灭除这一切的话,「於一切种悉皆灭尽我以及我所执」透由这种方式是能够断除我执以及我所执。「是为此中所应证得实性法身」透由断除我以及我所执,以及他们所留下来的习气之後,能够获得所应证得的真实性,佛陀的法身。所以这一段话,总结来说就是,要是我们能够断除烦恼以及所知障,甚至能够藉此而断除二障所留下来的习气的话,能够获得佛陀的无住涅盘。其实这一段,所强调的观点就是说,在修学中观正见时,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为什麽要修学中观正见?我们在修学空性的甚深法,并不是嘴巴上面讲一讲;或者因为想成为一位智者;甚至想成为一位老师,所以要学修中观正见,要了解空性的法则。而是因为想要获得无住的涅盘,也就是佛果的缘故,所以在这个之前,必须透由修学空性的内涵,才有办法得到佛果。我们就是要以这种目标为主,来修学中观正见的。

这一段的内容,就如同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所讲到的,「因缘所生法,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息灭诸戏论,礼敬圆满佛,所说微妙法。」其实《中论》的归敬颂当中的内涵,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讲到的,透由修学空性的法门,能够断除烦恼,甚至能够断除我执以及我执所留下来的所有习气,而得到圆满的佛果。实际上《中论》当中的内容,跟我们现在所诠释的内容,是相当类似的。这个地方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就是在修学中观正见时,必须要先了解,为何要求得中观正见?就是为什麽要了解空性的内涵?因为现今有一些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会觉得,「空性」是一门新的学问;甚至因为以前有听过空性的法门,但是因为不了解的缘故,所以我今天想来再听听看;或者是我之前因为没听过,而且相当好奇的缘故,所以我今天来到上师面前,听闻空性的这一堂课。实际上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想法,我们在走的第一步就已经错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真正的了解到,为什麽一定要了解空性的内涵不可?如果我不了解空性的内涵,对於我自己本身有什麽样的过失?必须要去探讨它。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到,一切的众生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没有一个众生想要承受无谓的痛苦。既然我们都想要脱离痛苦,不想要承受痛苦的话,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为什麽人会有痛苦?痛苦是由何而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会发现到,一切的痛苦都是透由烦恼而产生。而烦恼从何而来?烦恼就是透由无明所生起的。要是没有办法断除无明,就没有办法断除烦恼,自然痛苦也就没有办法根除。如果想要断除无明的话,要透由什麽样的方式,才有办法断除无明呢?这个时候唯有透由空正见的力量,才有办法断除无明。所以刚开始在还未修学空性这门甚深佛法时,必须要先了解到,为什麽我要来修学这个法门?如果没有修学它的话,对於我们自己会有什麽样的过患?必须要先去了解它,而不是把它当成一门新的学问来学习。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 6 )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 8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药师本愿功德〈尊贵创古仁波切〉
◎梦参老和尚演音集-udn部落格 . 叶.柏.晏 -YehPoiAN-! - 森林办公室
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
中华民国敏卓林达玛师利佛学会
欢迎成为『年度光明灯』会员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大同大學教育網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