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奔赤烈益西仁波切蒞台弘法行程 5月 尊貴噶拉仁波切 敦珠意伏藏全集灌頂 雪謙‧冉江仁波切2009年高雄弘法行程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 3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2 00:59:47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2 00:58:52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32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三十二)311-3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九

接下来我们是看到第438页。又唯识师云:「一一极微非根识境,不显现故,众多积聚亦非彼境,无实体故,这个地方唯识宗他就是谈到了「无外境」的种种正因。唯识宗它并不承许有外境,因此它对於承许有外境的这些宗论师,会提出许多证成无外境的正因,来证成诸法并没有所谓的外境,一切的显现它都是内心的本性。为什麽唯识宗的论师,他会提到这样的观点呢?因为刚始在安立诸法时,他们也承许诸法是有自方、有自性的;但是在安立诸法是有自方的当下,去寻找的同时,却没有办法寻找到真实的本性。比如以瓶子而言,当他在寻找瓶子真实的本性时,从瓶子的个体到瓶子的支分,然後慢慢的推论到最後,他会发现到,并没有真实的瓶子是可以找得到的。他找到最後会发现到,连最细微的微尘,甚至这个微尘已经不是根识的境界。就是他在寻找的时候,他会发现到,到最後寻找到的只是这些微尘罢了,但是实际上这些微尘,它根本就不是根识所缘的境界。因此他在安立诸法的同时,会认为一切诸法的显现,都是透由过去的「习气成熟」,或者是「习气显现」而变现出来的,它就是犹如同梦境一般。实际上唯识宗所提出来的论点,是相当好的论点,你们可以花一些时间在这个论点上面,就是多去思惟一下。因为他在谈到心会显现境的同时,是藉由过去习气显现,或者是习气成熟之後,心才有办法显现出外境,实际上外境并不是这麽的真实。就如同我们晚上作梦的时候,会梦到有一间房子或者是有很美好的色法等等的外境,不管你梦到的是房子,或者是色法,或者是声音,在梦境当中,虽然会显现出这些境界,但是实际上这些境界并不是真实的;也就是在梦境里的房子,它并不是真的房子,它只不过是梦境罢了。因此就如同这个譬喻,唯识宗的论师他会认为,当我们的心在缘着境的当下,境它并不是如此的真实,而内心会显现出这些外境,是因为过去所留下来的习气,不断的累积到最後它成熟而显现出来的幻觉,所谓的「幻觉」就是犹如同是梦境一般。因此他会认为,既然诸法的形成是藉由习气不断的累积,而形成出来的话,那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外境可言。所以他会提出这样的观念,最主要的是他已经安立了自方成立;但是在安立了自方成立之後,他去寻找诸法的同时,又没有办法寻找到真实的诸法,所以他会认为外境是不存在的,一切显现皆是透由内心而安立出来的。这是唯识宗他们所提出来的最基本的论点。

以经部以及经部行自续派这两派而言,他们会认为,所谓的根识是藉由什麽样的因缘,而形成出来的呢?要生起根识必须要有增上缘以及所缘缘,这两种因缘聚合,根识才有办法在我们的内心生起,这是经部以及经部行自续派的论师,他们所承许的内容。所谓的「增上缘」,就是讲到了根,根就是包含了五根。「所缘缘」就是讲到了外境的色法,也就是当外境的色法显现在根上的时候,藉由这两种因缘的聚合,根识才有办法形成。所以五根它就如同是镜子一般,当「色法」也就是外境的这些色法,它照在境子上的时候,会有影像显现出来,那这种影像显现出来,就是我们内心所谓的根识。因此根识要形成,是必须要有增上缘的五根,以及所缘缘的外境,这两种因缘才有办法形成,这是经部以及经部行自续派他们所提出来的论点。以唯识宗而言,他们会认为,并没有所谓真实的所缘缘,如果有所缘缘的话,就是有所谓的外境,但是实际上这一点是不存在的。为什麽他不承许有外境呢?一方面他认为,一切诸法的显现都是藉由「习气显现」出来的结果。不仅是如此,如果你将微尘,分成粗分的微尘跟细分的微尘,以细分的微尘而言,它没有办法成为根识的所缘缘,因为根识根本就没有办法显现细分的微尘,那你怎麽可以说细分的微尘,它是根识的所缘缘呢?这一点是不成立的。那以粗分的微尘而言,就是许多的细分微尘聚集之後,它会变成粗分的微尘,实际上粗分的微尘,它也并不能够成为根识的所缘缘。这是因为粗分的微尘,它并不是真正色法的本质,是藉由分别心去安立它罢了,它的本质并不是真实色法的本质。所以我们看到第一句,又唯识师云:「一一极微非根识境,不显现故」,这个时候他就立了两个因,第一个他讲到,一一的极微尘,它并不是根识的境界,这当中的「境界」最主要就是讲到了所缘缘的这种境,它并不是根识的境,为什麽呢?「不显现故」因为根识它根本就没有办法显现细分的微尘,所以他就立了一个宗。第二个因他讲到了,「众多积聚亦非彼境,无实体故」,那不仅仅是细分的微尘,它没有办法成为根识的境,纵使众多的极微尘所聚集的个体,它也不是根识的所缘缘。「亦非彼境,无实体故」,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没有实体的缘故,如现二月。」因此唯识的宗论师,他们在提出无外境的论点时,就是藉由这些正因来证成,并没有真实的外境,而一切内心能够显现的诸法,都是藉由过去所留下来的「习气」而显现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下一段,分别炽然论答云,清辨论师他所造的《分别炽然论》有作回答:「若成未积单位极微非诸根境,是成已成。」首先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外境它要形成的同时,比如以瓶子而言,我们可以看到瓶子,但是我们去寻找瓶子的当下,会觉得瓶子它并不是这麽的真实,甚至推论到最後你会发现,为什麽在你的面前会有瓶子显现出来,它似乎是有很多的微尘不断的聚集之後,才形成的个体。但是这些微尘,你再不断的去推论,会发现到似乎没有真实的微尘,这一点是现今的科学家他们所发现到的共同的特点。他们会认为,在不断的去推论到最後,会发现到,最小的这个单位,就是最小、最微细的微尘,似乎并不是如同我们想像一般,这麽容易得到的。以微尘它本身而言,它可以作如此的安立,比如最细微的微尘,它是藉由八种的微尘而形成出来的。这八种的微尘,分别是包括了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地水火风的微尘,以及色香味触这八种的微尘,而形成出来的;如果所形成出来的个体是声音的话,那在色香味触之上,还要加上声的微尘,声音才有办法呈现。所以极细微的微尘,是藉由上述的八种微尘拼凑之後才形成出来的。因此自续派的论师就谈到,「若成未积单位极微非诸根境,是成已成」,你之前所立出来的宗,也就是「一一极微非根识境,不显现故」,这当中所谓的一一微尘,是怎麽去安立的?如果这当中的「一一微尘」是未积聚的单一微尘的话,它不能够成为根识的境,那对於你所提出来的论点,我也是承许的。因为我也承许未积聚的单一极微尘,它并不能够成为根识的所缘缘,所以如果你之前所提出来的:一一极微的「极微」,是未积聚的单一极微尘的话,这个极微尘并不能够成为根识的境界,因为以根识的角度而言,它根本就没有办法显现,所以你所提出来的这个论点我也赞成。「是成已成」实际上你所提出来的这个论点,我也成立,就是我也能够安立的缘故,所以你并不用对我举出这样的正因。

答後难云,对於第二个问难,就是「众多积聚亦非彼境,无实体故」,所谓的众多积聚,自续派的论师他就谈到:「若以积聚一种极微为宗,说此非因,无实体故,而立因者,其因是他不极成,所谓的「众多积聚」,你是怎麽解释的呢?如果你在解释「众多积聚」这几个字的时候,你是以「若以积聚一种极微为宗」就是以同种类的极微尘,它在积聚之後,能够变成个体,来安立所谓的「众多积聚」这几个字的话,实际上这一点我并不能够认同。也就是「说此非因」,众多的极微尘所积聚的个体,并不是根识的因缘的这一点,我并不能够认同。「无实体故,而立因者」,在提出这个论点的当下,你说极微尘它并不是根识因的正因,你提出来的正因是「无实体故」,这个正因我并不能够认同;因为这一点它就是实体,「其因是他不极成」实际上这一句话跟之前「众多积聚亦非彼境,无实体故」的内涵,是相同的内涵。只是将他所立的宗,从「亦非彼境」改为「说此非因」,但是实际上这两句话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因为所谓的彼境的「境」,是讲到了根识它的所缘缘。如果透由众多的极微尘所积聚的个体,它能够成为根识的所缘缘的话,就表示它是形成根识的因缘,所谓的所缘缘就是它所生的因缘。如果没有办法形成根识它的所缘缘的话,相同的,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安立它是根识的因,所以「亦非彼境」这几个字,跟「说此非因」这几个字的内涵,是相同的内涵。如果你说「众多积聚」这几个字的意思,是以积聚同种类的极微尘为宗的话,这样的积聚方式并不能够成为根识的因缘;你所举的正因是因为它无实体的关系,实际上这个正因我没有办法证成,就是我没有办法承许。「其因是他不极成」实际上这个正因我并没有办法承许。

接下来就讲到,谓一种类极微体性,彼彼皆有益境功用,故彼皆为境体支分。於极微尘生起现似积相之觉,那为什麽他没有办法承许这个正因呢?自续的论师他就谈到,「谓一种类极微体性,彼彼皆有益境功用」,也就是众多的极微尘,它彼此之间慢慢的积聚之後,它是能够成为境的因缘。外境为什麽会呈现出来?是因为有众多的极微尘它慢慢的积聚之後,这些极微尘就是形成外境最主要的因缘,所以它有益境的功用。既然它是形成外境的因缘,就表示它对於外境是有帮助的,所以「益境功德,故彼皆为境体支分」,也就是透由极细微的微尘,慢慢的积聚,会成为粗分的微尘,到最後它能够慢慢的形成境的支分。「於极微尘生起现似积相之觉」,当我们在面对众多极微尘积聚的个体,就会现起外境的这种感觉。比如瓶子,或者是柱子,但不管是瓶子,或者是柱子,实际上它最究竟的本质,是藉由众多的极微尘所积聚的个体。这些极微尘在慢慢的积聚之後,会从细分的极微尘变成粗分的微尘,到最後会变成境的支分,而形成了各种的境界,我们的根识就是在面对这种境界,而会生起。所以之前有谈到了增上缘以及所缘缘,就是这样的内涵。

从其积聚一类极微而成瓶等,我等亦许彼为实有,犹如极微,因此「从其积聚一类极微而成瓶等」,以自续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外境的瓶子为什麽会呈现出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透由许多的细微尘,变成粗分的微尘,到最後能够形成粗分的外境,也就是瓶子。以他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瓶子是实有的。为什麽他会认为瓶子是实有的呢?「犹如极微」因为极微它本身也是实有的缘故,透由极微所累积的瓶子,它的本质也应该是实有的。何以故?犹如极微亦是八微积聚为体,许其实有,故和合体所有瓶等,亦是实有,单不可成。」之前有谈到,虽然瓶子它是藉由众多的极微尘不断的累积,不断的积聚之後而形成的,但是实际上瓶子它本身是实有,犹如极微。那是什麽样的原因呢?「犹如极微亦是八微积聚为体」,之前我们有谈到,最细的极微尘,它也是藉由八种的微尘积聚而成的个体,这八种的微尘就是地水火风、色香味触,这八种的微尘积聚而成的个体,「许其实有」以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由八种的微尘积聚而成的极微尘,它的本质是实有的,「故和合体所有瓶等,亦是实有」,因此藉由众多的极微尘不断的积聚之後,所形成的瓶子它的本质,就犹如同是极微尘一般也应该是实有的,「单不可成」瓶子它在形成的当下,光光藉由单一个微尘是绝对没有办法形成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瓶子,它是必须安立在种种的极微尘之上,而这些极微尘是透由八种的微尘,而建立出来的,所以你离开了八种的微尘之外,是找不到真实的瓶子可言。

此说积聚一一极微皆是根识之因,接下来宗大师就做了解释,解释这一段文最主要表达的意思。「此说积聚一一极微皆是根识之因」,这段文它所要强调的,就是讲到了「积聚一一极微皆是根识之因」,也就是在积聚的这些极微尘,它都能够成为根识的因缘,在积聚的的这些极微尘,它能够成为根识的因缘,复是实有。而这些极微尘它的本质是实有的。又许彼是微尘究竟,这些微尘是微尘当中最究竟的,也就是你再去寻找的话,没有办法寻找到更小的微尘,故许无分极微是所缘缘。这当中的「无分」并不是指着无方分,所谓的无分,就是藉由八种的微尘所形成出来的极微尘,你再去分析它,再去探究它的话,会发现到,没有办法再找到更小的微尘了。如果还能够找到更小的微尘,那推论到最後就有可能就跟唯识宗,所提出来的观点相同。所以以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透由八种的微尘,所聚集形成的极微尘,是没有办法再去分析的,它是最究竟的微尘,而且是无分的极微尘,这种无分的极微尘,正好是根识的所缘缘。因此自续派的论师,他会认为,极微尘或者是外境的瓶,它最究竟的本质是实有的,因此对於唯识宗他们所提出来的,「众多积聚亦非彼境,无实体故」他们所立的这个正因,以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并不认同,所以他就会讲到,「其因是他不极成」我对於你所提出来的无实体的这个正因,我并不认同。

因此以经部行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们并不承许极微尘是无方分的这个特点,他们承许,就连最小的极微尘,它也是有方分的。如果它是无方分的话,会有什麽样的过患呢?那就如同之前你们在上《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唯识的部分,唯识的宗论师有提出一个正因,也就是你在分析极微尘的当下,如果你认为极微尘它到後会变成所谓的无方分的话,这个时候它会产生一种过患。也就是所谓的微尘,它是由众多的极微尘积聚之後才形成出来的,既然众多的极微尘在积聚之後,能够形成粗分的极微尘的话,那就表示细分的极微尘它是有方位性,也就是它有所谓的上下以及东西南北的方位性。如果最细微的极微尘,它没有所谓的东西南北以及上下的方分,也就是方位的这一分的话,那六种的极微尘积聚起来,根本就没有办法变成粗分的微尘。因为六种的微尘在积聚的同时,触碰到东方的这一分,应该是没有办法触碰到西方的这一分的;相同的,触碰到南方的这一分,也应该是没有办法触碰到北方的这一分。所以从这个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中间的这一粒最细的微尘而言,它是有所谓的东西南北以及上下的方分。也就是因为有上下的方分,在它四周围六个最小的极微尘,在积聚的时候,触碰到东方的极微尘,它并没有办法触碰到西方的这一面;相同的,触碰到西方的极微尘,也没有办法触碰到东方的这一面,就是因为它们彼此没有办法触碰的缘故,它们在积聚之後,才会变成粗分的极微尘。那如果最细微的极微尘,它没有东西南北以及上下的方位可言的话,那就表示众多的极微尘在积聚之後,它是没有办法变大的。因为它就等於是在同一个个体,同一点之上,然後安立了六个极微尘;六个极微尘要是在同一个方位之上安立的话,就表示它是没有办法变成粗分的极微尘。因此以自续的角度而言,这当中的自续派是经部行自续派,所以以经部行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纵使是最细微的极微尘,它也是有方分的。他谈到的所谓的无分极微,并不是无方分的极微尘,而就是当你去分析这个极微尘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再继续的分析它,它已经是最小的极微尘了。所以这当中的无分极微,并不是无方分的极微尘。

是故根识,若无前说内外乱缘之所损害,许为无乱,许於名言是所缘缘,与经部同。因此最後的结论就是讲到,以经部行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们会认为,所谓的根识,要是没有之前所谈到的,内在以及外在种种的错乱因缘伤害的话,「许为无错乱」那这种根识是无错乱的心识。「许於名言是所缘缘,与经部同」,并且这种无错乱的心识,在生起的时候,是必须要依赖,必须要藉由所缘缘的力量,才有办法形成的,这一点是「与经部同」就是与经部宗的论师,所提出来的论点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以经部宗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最细微的微尘,是无方分的。也就是因为经部宗的论师,他们提到了最细微的微尘,是无方分的内涵,所以唯识宗他们会提出种种的问难,到最後经部宗是很难安立最细微的微尘,是无方分的这个观点。所以以经部行自续派的论师而言,他们也承许最细微的微尘,但是他们并不承许,最细微的微尘是无方分,他们承许就连是最细微的微尘,它也是有所谓的东西南北以及上下种种的方位。因此经部行的自续派的论师,他们在承许所谓的根识在形成的当下,是必须要藉由所缘缘的力量,才有办法形成的。所谓的所缘缘就是根识它所缘的最究竟的境界。比如以眼根识而言,眼根识它为什麽会生起?他们会认为,因为眼根识缘着外在的瓶子,或者是种种的色法这一类的所缘缘的力量,眼根识才有办法形成出来。所以他们会认为,所谓的瓶子它是自方成立的,它并不是仅由分别心去安立它,因此他们在安立瓶子,他们会认为,瓶子就是藉由许多最细微的微尘,不断的积聚之後,然後慢慢变成粗分的微尘。这些粗分的微尘在不断的累积,到最後会形成出瓶子的外形,所以所谓的瓶子,就是眼睛我们能够看到的这个粗分的外形,称之为瓶子。所以他们会认为,所谓的瓶子,就是外境所呈现出来的这个瓶子外在的行相,这个刚好就是根识它最主要的所缘缘,也就是它最主要的境界。对於这样的论点,实际上是与经部宗的论师所提出来的论点是相同的,他们皆是承许,由自方成立的境之上,安立出外境。比如以瓶子而言,那藉由瓶子它的力量,能够在内心让我们生起所谓的眼根识,所以瓶子它是生起眼根识的所缘缘。

以应成的角度而言,应成的宗论师,他们也承许外境的瓶子,是眼根识的所缘缘。但是他们所承许的外境,跟所缘缘的内涵,跟自续派的论师,或者是经部宗的论师并不相同。我们可以看到下一段文,入中论释云:「有说经部师宗说为胜义,中观诸师即许彼法而为世俗,当知此说是未了知中论真实。这是第一个内涵,接下来,又有说婆沙诸师所说胜义,中观诸师许为世俗,此亦未知论之真实。经部宗所谈到的「胜义」,有一类的人他会讲到,经部宗的宗论师他们所谈到的胜义,以中观的论师而言,他们会承许这一类的法「而为世俗」。如果你这样来承许的话,表示你还没有真实的了解中观的义趣。相同的道理,如果你说有部宗,也就是婆沙诸师、就是有部的论师,他所提出来的胜义,就是中观论师所提出来的世俗的话,你也没有办法真实的了解《中论》的内涵。说出世法与世间法而相同等,不应理故。故诸智者决定当知此宗非共。」首先这一段文的下引号,是打在「决定当知此宗非共」的後面,这个是要先打上一个下引号,就是《入中论释论》的原文是讲到这个地方,接下来宗大师就做了解释。此显彼诸部宗,不共假立无有方分能所取等,虽於名言亦不受许。有部宗师或者是经部宗师,他们所提出来的胜义为何呢?最主要就是「此显彼诸部宗,不共假立无有方分」,他们承许诸法是无方分的。「诸法」就是以最细微的微尘而言,他们会认为,最细微的微尘是无方分的,并且他们承许这一点为胜义。「能所取等,虽於名言亦不受许」,但是对於经部宗,或者是有部宗,他们所谈到的最细微的微尘是无方分的这一点,中观的论师,并不能够安立这一点是世俗,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办法安立无方分的极细微尘,他们认为最细微的极细微尘也是有方分的。所以你不能够说经部宗或者是有部宗,他们所谈论到的无分方的极细微尘,是诠释胜义的当下,而你认为中观的论师,将这一类的法诠释为世俗,如果你这样去诠释它的话,表示你还没有办法真实的了解中观的正见。因为中观应成的论师,虽然他是承许有外境,而且也有所谓的所缘缘。但是他所承许的外境以及所缘缘,跟经部以及有部所承许的方式并不相同,所以不能够用这样的方式以此类推。所以最後「虽於名言亦不受许」,就是中观应成的论师,他并不承许极细微的微尘,是无分方的这个特别。对於自宗所安立的所缘缘,以及外境的内涵,在下一堂课我们会讲述到。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 31 )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 33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台湾藏传佛教闻思修佛学会 -蒋贝嘉措格西- Yahoo!奇摩部落格
苏富比国际收藏家
曼达拉制作
大威德金刚火供简介
四共加行

赞助网站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