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山慧命成長學院秋季班瓔珞系列課程 諾那華藏台中精舍四解脫咒輪結緣通啟 ★初一【白財神-情器財富所願皆成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1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3:00:4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3:00:03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1 甘丹赤巴法王教授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一)2003219 缘起法会

宗大师曾经在《三主要道》当中有讲到,「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是诸贤善佛子所赞道,希求解脱行者之津道,我今应随己力而宣说。」这个偈颂最主要就是讲到了,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正见的内涵。而宗大师会写这个偈颂,最主要也是因由文殊师利菩萨的加持,透由文殊师利菩萨,宗大师能够了解《三主要道》最主要的精华。不管是显教、密教、大乘或者是小乘,一切佛法的精华,都可以总摄在《三主要道》当中。因此对於一位佛弟子而言,修学《三主要道》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

今天对於这个偈颂,有两种不同的讲述方式。第一种讲述方式就是,不管是出离心、菩提心或者是空正见,这三者皆是「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不仅仅是「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它也是「贤善佛子所赞道」,并且它也是「希求解脱行者之津道」,也就是《三主要道》能够跟第一句、第二句以及第三句来作配合。另外一种讲述方式就是,出离心是「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菩提心是「诸贤善佛子所赞道」,空正见是「希求解脱行者之津道」,所以在这个地方有两种不同的讲述方式。

至於我本身,我在解释的时候,讲到「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这句话,最主要我认为是讲到了出离心的部分。以出离心而言,不管是大乘、小乘、显教以及密教,它可以说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因为对於修学佛法的人而言,想要获得的果位,不外乎是解脱以及一切种智的佛果。所以以小乘的角度而言,是讲述到了解脱;以大乘,不管是显教或者是密教,所想要获得最究竟的目标,不外乎是一切种智,也就是圆满的佛果。不管是小乘的解脱,或者是大乘的佛果,在这个之前我们都必须要生起出离心;如果没有生起出离心,不管是解脱的果位,或者是大乘的佛果,是没有办法获得的。  

讲到了出离心,必须要先了解到何谓出离?要从什麽样的方位,要从什麽样的地方来获得出离呢?这个时候必须要先了解何谓出离?所谓的出离,就是希望能够跳脱轮回以及轮回之因,所谓轮回的因,就是讲到了「业」以及「烦恼」。所以如果想要跳脱生死轮回,必须要跳脱轮回之因,也就是断除业以及烦恼。如果能够透由思惟轮回的过患,对於轮回生起出离心,才有办法跳脱生死轮回;不然的话,要是我们的心相续没有出离心,在遇到痛苦的当下,或许会有出离的感受生起,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出离心。所以从这当中,就可以了解到,出离心它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一切佛法的根本。

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假设想要跳脱轮回,甚至想要断除轮回之因,在这个之前必须要先生起出离心。因此佛陀在成道之後,刚开始为弟子们宣说了四谛法门,也是讲到了苦、集、灭、道。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为弟子们讲到「此是苦圣谛」。为什麽在四谛当中,会宣说苦谛的内涵?也是希望透由思惟苦的内涵,而在内心生起出离。因为要是没有以出离心为根本,是没有办法获得解脱以及一切种智的果位。在四谛当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以「流转」的次第而言,讲到了「苦谛」以及「集谛」的内涵。第二个部分,由「跳脱轮回」的次谛而言,而讲到了「灭谛」以及「道谛」。所以以流转的次第而言,透由业果,也就是集谛而生起了苦谛,这两者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相同的,灭谛以及道谛也是如此,如果想要获得灭谛,必须要修学「道」的内涵。至於苦谛以及集谛这两者,称之为染污谛;而灭谛跟道谛,称之为是清净谛。

佛陀在成道之後,讲到了四谛法门,也就是讲到了苦、集、灭、道的内涵。佛陀为什麽要以这种方式,来宣说四谛的法门?其实是有很深的涵义在这个当中。我们平常在思惟的时候,也可以透由这种方式,来思惟苦集灭道的内涵。因为以生起的次第而言,在果还未形成之前,必须要有因的产生,所以以集谛以及苦谛这两者而言,集谛为因、苦谛为果。集谛当中又分为业以及烦恼,也就是在烦恼生起时,会因为烦恼的力量,而造下各式各样的恶业,也就是因为恶业的缘故,会使得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所以以生起的次第而言,是集谛先生起,而产生了苦谛。相同的,道谛跟灭谛也有这种关系。如果想要获得灭谛,在这个之前必须要先修学道的内涵,才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解脱,所以从因果的角度而言,道是因、灭是果。但是佛陀在宣说的时候,为什麽不先说集谛以及道谛,反而要先说苦谛以及灭谛的内涵,是有它非常深的涵义在这当中。

佛陀在讲述四谛法门时,为何要讲到苦、集、灭、道的内涵,是有它很深的涵义在的。刚开始讲到了「苦谛」,是希望我们能够了解轮回之苦。如果能够了解轮回它是痛苦的本质,就会对轮回生起强烈的解脱,也就是会想要跳脱生死轮回。甚至会去观察,会在轮回当中流转,最主要的因缘是什麽?而会生起想要断除轮回之因的心。相反的,如果没有办法透由思惟轮回的苦,就不会觉得轮回它的本质是痛苦的,甚至会对轮回生起贪着,会觉得在轮回当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果对轮回生起了贪着,就没有办法生起想要断除轮回之因的心。因此刚开始必须透由思惟轮回的苦,而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出离,才有办法断除集谛,也就是业以及烦恼的部分。

如同《四百论》当中有讲到,如果我们对於自己的家庭,或者是自己从小生长的环境,生起了强烈的贪着,纵使在这个家庭,或者是在这个生长的环境,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或者是自己本身的家庭是贫穷,或者是富有也好,但是因为你对於这个家庭生起了强烈的贪着,所以在这个家庭当中,不管遇到什麽样的困难,还是会觉得在这个当中是很快乐的,而会对它生起强烈的贪着。如果你对於自己的家庭生起了强烈的贪,那想必是没有办法断除这种感觉。所以就如同这个例子可以想像到,从无始以来我们是在轮回当中不断的流转,并且在轮回流转的当下,是会受种种痛苦逼迫的。但是实际上仔细的想一想,在轮回当中流转时,虽然会承受种种的痛苦,但是你会觉得这是一种痛苦吗?要是你没有办法了解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话,甚至在流转的当下,也会觉得在轮回当中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啊!并不会觉得很痛苦的。如果没有办法对轮回生起出离的话,自然就不会想要去断除轮回的因,并且在对轮回生起种种贪着时,烦恼就是由此而生的。

    因此在《三主要道》就有讲到,「倘若无有清净出离心,何能息灭有海乐希求,由贪有乐众生遭系缚,是故先当寻求出离心。」这当中就是有讲到,刚开始必须要思惟轮回的苦,透由不断的思惟轮回的苦,才有办法生起清净的出离心。如果没有办法了解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话,那想必出离心是没有办法在你的心中生起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藉由思惟轮回的总苦以及别苦,才有办法在心中生起出离心。如果能够生起出离心,这个时候你就会想到「痛苦是由何而来的」,会去寻找痛苦的根源,这个时候才会发现到,业以及烦恼是痛苦的根源,而生起想要断除业以及烦恼的心。就比方说,如果有一位病人,他刚开始所生的病,并不是非常严重的话,这个时候他可能会轻视它、会忽略掉它,甚至会觉得这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不去作治疗。当他的病情慢慢、慢慢恶化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才能够感受到,这是所谓的痛苦,当他了解到这个是痛苦的当下,他才会想要去看医生,想要去治疗他

的病情。相同的,如果你没有办法思惟轮回的苦,想必你会觉得,这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似乎会觉得这跟我之间没有绝对性的关系,而不会想要去解决自己本身的问题。所以刚开始就是必须要透由不断的思惟「苦」的内涵,才有办法生起出离,透由出离心作为摄持,才有办法来断除业以及烦恼所带来的过患。

    对於一般人而言,我们平常在遇到强烈的痛苦,不管是生理或者是心理的种种痛苦的当下,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了解到,这是苦的本质。但是这种方式,或者是这种感受,不管是修学佛法的人,或者是不修学佛法的人,甚至一般的畜生也都会有的。一般的畜生牠也会有这种肉体,甚至心灵上的痛苦的感觉,牠自己本身有办法认识,所以仅仅认识这种痛苦,对於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而言是不够的。因此刚开始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何谓轮回之苦?如果能够了解真正的苦,能够认识真正的苦的话,这个时候才会想办法去解决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比如说,我们自己本身如果是头痛或者是感冒的话,对於自己本身的病情,可能不会很在意,但是如果你得了肺结核,或者自己本身得了癌症的话,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很严重的疾病,应该马上去治疗。所以从这当中也可以了解到,当你对於苦的感受越强烈时,就会越想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相反的,要是没有办法认识苦的本质,只会觉得这个跟我之间并没有绝对性的关系,甚至会觉得,等过一会儿之後我再来解决它。所以一般人对於强烈的「苦苦」所生起的出离,只不过是一种类似的出离,不能够算是一种清净的出离。

所以《三主要道》就有讲到「倘若无有清净出离心」,这当中所谓的出离心,为什麽要加上「清净」这两个字,是有它的原因在的。因为一般的痛苦,不要说是人,就连一般的畜生,也有办法感觉到。比如牠口渴的时候,会想要去喝水;牠肚子饿的时候,会想要去吃草;甚至牠在寒冷所逼下,牠会想要去温暖、暖和的地方,这是一般的畜生也会有的感受,那更何况是人?所以所谓的出离心,并不是这种出离心。我们所谓的出离心,是必须要了解到,我为什麽会在轮回当中流转?为什麽会在轮回当中受苦?其实这一切都是来自於「业」以及「烦恼」而形成的。要是我没有办法断除业以及烦恼的话,所有的痛苦,不管是苦苦、坏苦、甚至行苦,一切的痛苦是没有办法断除的。所以在这个当下,我们必须要先了解苦的内涵,然後在内心生起清净的出离心。

    之前有讲到,出离心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想要在心相续生起清净的出离心,应该透由什麽样的方便善巧才有办法生起呢?这个时候可以先思惟到,我们必须要断除今生以及来生,对於轮回的安乐生起强烈贪着的当下,必须要断除「贪着之心」。这两者而言,又以断除对於「今生」所生的贪乐会比较容易。为什麽呢?比如以一位真正的修行人而言,他可能有办法断除对於「今生」的种种贪着,但是他可能没有办法断除对於「来生」所生的贪着。比如他会觉得我在今生当中,似乎是应该要好好的修行,因为实际上今生的安乐它是不稳固,它也是不长久的。对於来生而言,来生是很慢长的,而且实际上业果的道理是真实不虚,所以透由思惟这些内涵,他可以对今生的贪着,就是想办法透由思惟的力量而将它断除,但是没有办法断除对来生所生的贪着。所以这两者当中,是以断除对「今生」的贪着是比较容易的事情。那我们应该透由什麽样的方式,才能够断除对於「今生」所生的贪着呢?这个时候必须要思惟暇满、难得、义大以及无常的内涵。尤其在这个当中「无常」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在平时应该不断的去思惟「念死无常」的部分。不仅仅如此,佛陀他在宣说四谛法门的同时,刚开始也是先讲无常的内涵,不外乎是希望我们能够透由思惟无常,而断除对於「今生」所生的贪着。因为一个人他要是能够念死无常的话,这个时候他会想到,我虽然能够得到暇满的人身,但是我是一步一步的逼近死亡的关头。所以有一天,我一定也会面临死亡的到来,

那死亡之後,我是必须要投生,必须要转世,而来生我应该要怎麽办?这个时候他会考虑、他会去思惟这一件事情。所以思惟到「来生」,思惟到「後世」的同时,这个时候他就会想办法在「今生」好好的努力,所以念死无常的部分是相当重要的,也就是透由思惟暇满、难得、义大以及念死无常的内容,能够断除对「今生」所生的贪着。因此在《三主要道》就有讲到,「修习暇满难得寿无常,能断贪着此生耽着乐。

之後在《三主要道》又有讲到「业果实不虚诳轮回苦,数思此义能断後世欲。」这个当中有讲到业果的内涵。平时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业果最主要是在共下的时候,会有讲到所谓业果的内涵。今天在《三主要道》当中,讲到业果的部分,并不是以「共下」的角度来讲的;而是说必须透由思惟业果的内涵,来断除对於「来生」所生的贪着。所以之前在共下的时候,讲到了业果的观念,最主要是讲到,如果造下了恶业,来生也是会投生、也是会堕入到三恶道。所以最主要是希望我们能够了解,造下的恶业将来所感得的果,是「恶果」的道理。在《三主要道》当中业果的这个观念,是希望能够告诉我们,不管所造的业是善业、或者是恶业,只要这种业它是轮回之业的话,不管是善、恶之业,它都会因此而在轮回当中流转。所以你们可能会对这个部分生起疑问,会觉得这跟道次第共下的部分,所讲的内容并不相同,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差异点,就是在这个地方。

现今有一些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可能会生起以下这种错误的观念。这个时候他会认为,今天要是我造下了恶业,会因为恶业让我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所以我是不应该造恶的,因此他会去不断的行善。因为在他的内心他会觉得,透由行善能够让我跳脱生死轮回,但是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并不是说你仅仅透由行善,就能够跳脱生死轮回的。因为透由造下了恶业,来生会堕入三恶道,承受三恶道当中的苦;但是所造的善业,要是流转生死的善业的话,实际上这种善业只会让我们投生在善道。投生在善道,它只是暂时的脱离三恶道的苦,但是善道它的本质也是痛苦的。为什麽造下了善业,还是会在轮回当中流转?也是必须要先思惟到苦谛以及集谛的内涵。之前有讲到,我们现今为什麽要承受种种的痛苦?这是因为之前所造的业以及烦恼所形成的。

业当中又可以分为:福业、非福业以及不动业这三种业。也就是透由「福业」,会让我们来生而投生在人道以及天道当中。纵使我们能够投生在善道,能够暂时的脱离三恶道的苦,但是实际上不管是人道也好,或者是善道也好,它都是轮回当中的一部分。因此只要没有跳脱生死轮回,都是必须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总而言之,只要没有断除内心的无明,你所造下的业,通常大部分都是属於轮回之业。就比如说,有一些人在修学时,可能会观修襌定,甚至能够在内心生起坚固的奢摩他,这些都是属於非常殊胜的善业,但是实际上仅仅只有这些还是不够,还是必须在轮回当中流转。因此宗大师在《三主要道》有讲到,「业果实不虚诳轮回苦,数思此义能断後世欲。」其实短短的两句话当中,它所包含的内涵,这当中的涵义是相当深远的,所以我们平常在造业的当下,应该要多思惟这两句的内涵。因为实际上不管造的业是恶业也好,或是善业也好,要是不仔细的去思惟的话,通常所造之业都是轮回之业。

因此在平时修学时,应该透由两方面来作思惟:第一、可以透由「业果」的内涵,也就是造下了恶业,来生必须堕入三恶道受苦,但是纵使造了善业,也还是必须再一次的投生善道。但是不管是善道、或者是恶道,它都是轮回的一部分,还是必须在这当下受苦。另一方面,就是必须要思惟轮回的总苦以及轮回的别苦。

讲到了苦,苦当中可以分为:苦苦、坏苦以及行苦。在这个地方说要思惟苦的「苦」,最主要是讲到了坏苦以及行苦。所谓的「坏苦」,就是平时我们会觉得有一种快乐、安乐的状态,但是实际上这种快乐、这种安乐,它的本质是短暂、而且不稳定的,所以这种安乐的感受,是属於坏苦。不管是苦苦,或者是坏苦,这两种苦为什麽会在我们的心相续生起?为什麽我们必须要承受这些苦?其实最根本的来源,都是来自於「行苦」。也就是要是你透由业以及烦恼,而得到了「蕴体」之後,在所得的蕴体之上,一定会有苦苦以及坏苦生起。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这三苦当中,尤其是坏苦以及行苦的本质,要是没有办法在内心生起强烈的定解;也就是对於坏苦以及行苦,没有生起出离感的话,那是没有办法在内心生起清净的出离心。

所以平时在思惟轮回「苦」的时候,必须要先了解到,所谓的「轮回」它就如同是监狱一般。如果一个人他身在监狱当中,虽然给他再美好的食物,或者是四周围的环境都相当乾净、相当清洁,但是因为他住的地方是监狱,所以住在当中的这个人,他是不会感受到快乐的。相同的,在轮回当中流转,就如同是在牢狱受苦一般,纵使我们所吃的东西,或者是所穿的衣服,会觉得、会产生快乐的感受,但是实际上在这个当下,我们必须作如此的思惟。甚至再举另外一个例子,虽然在现今我们会感受到快乐,但是实际上在来生,会投生在何处?我们并不清楚。因此今生的安乐,它的本质是短暂、而且是不稳定的状态。就比如在大太阳底下,要是我们的头顶上有一只眼镜蛇的话,牠可以暂时遮挡强烈的阳光,而让我们得到凉快,甚至舒服的感受,但是实际上躲在眼镜蛇的底下,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情,轮回的苦也是如此的。

因此平时就要作如此般的思惟,如果能够不断的去思惟「苦」的内涵,甚至轮回的安乐,它是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的话,这个时候不管你所承受的,或者是你所享用的是哪一种的安乐,在这个安乐生起的当下,会觉得这种安乐对我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以长远的角度而言,它对我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甚至在这个当下会觉得,其实这只是一种痛苦的本质,而会生起想要跳脱这种痛苦状态的心,这种心就是真正的出离心。但是对於一般人而言,不是这种状态;我们平时在受苦的当下,内心会有一种没有办法忍受,甚至会觉得很痛苦的现象产生;但是在获得一点点安乐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也相当的不错,甚至在这个当下,会有所谓的骄慢心生起。从这就表示我们没有清净的出离心,如果有清净的出离心的话,不管是轮回的苦、乐,你在面对这一切时,都会觉得这一切只不过是痛苦的本质罢了,就如同是刀口上的蜂蜜一般。如果去嚐刀口上的蜂蜜,可能会觉得很甜,而在这个当下会有乐受生起,但是实际上在蜂蜜当中,就是必须要承受种种的痛苦;所以轮回种种的安乐,就如同是刀口上的蜂蜜。

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公案就是讲到,大成就者密勒日巴以前在修行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他所吃的东西是相当的普通,并且他所住的地方,或者是他所穿的衣服,也都是相当的破陋。因此他的生活以一般人来看,会觉得他所过的生活,似乎不是人的生活,会觉得这种生活实在是太贫苦了。并且在那个时代当中,有一个大班智达,这位大班智达相当的有名,因此有很多的人,会对於密勒日巴尊者,以及这位班智达之间作种种的分别。有一些人会对密勒日巴尊者的亲戚讲到,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该是像那位班智达一般,他又会讲经说法,并且做出许多利众的事业,所以这是属於真正的修行。像你的亲戚,也就是密勒日巴,吃得也不好,穿得也不好,然後整天在那个地方,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正有在修行,也没有利益到其他的人,这种方式根本就不叫做修行。这些话被密勒日巴尊者听到时,密勒日巴尊者就有讲到,其实这位班智达他所做的这一切,我也会做,但是我觉得这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这一切只不过是轮回的某些安乐罢了。

不仅如此,宗大师他自己也有亲口讲到,在小的时候,要是有人请我坐在上座,或者是有些人对我特别恭敬的话,其实我内心不会觉得快乐。这时候不仅没有办法生起乐受,而且我的心里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生起,这也表示宗大师从小就有出离心。不仅仅如此,宗大师到最後,他真正想要去修行时,这个时候因为宗大师的名气,已经传遍了四处,所以他带着一些眷属,或者带着一些弟子到外面乞食的时候,供养者相当的多。那个时候,宗大师他想要到外地去修行的时候,有一位住持,就请问到宗大师说:为什麽你要到外地去修行呢?这个时候,宗大师就讲到:我觉得个人的修行,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讲法者,也就是我自己本身,要是没有内涵的话,纵使我的弟子再多,纵使我能够对弟子讲再美妙的法,但是对於我自己本身也好,或者对於他人也好,都不会产生真正的帮助;所以这个时候宗大师就生起了一颗,想要去修行的念头。这位住持听到宗大师的这段话之後,他就立刻的跟文殊师利菩萨讲到说:宗大师他有这种心生起,实际上在这个地方,宗大师他有许多的弟子,如果宗大师他到外面去修行,对整间的寺院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整个佛法都会因此而衰败。但是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却回答他说:其实正法有没有办法兴盛,并不是透由外在的行为能够来决定的,因此宗大师今天是留在寺院当中说法?或者是到外地去修行?他对於佛法是不是能够有真正的影响?并不是你能够判断的。而实际上宗大师,他要是能够到外地去修法的话,是能够帮助到许多的众生,而能够让佛法不断的兴盛,文殊师利菩萨,有对这位住持这样讲述。

因此透由这些公案可以了解,修学出离心的内涵,对於我们而言是相当重要的部分。所谓的出离心,就如同之前有讲到的,当你看到轮回种种的安乐,或者是种种的圆满受用时,都会觉得这一切只不过是痛苦的本质。就比如生了重病的人,当这个病人看到美食的时候,他也会有一种想要吐的感觉,他不会觉得面前的这个美食,是很好吃的东西。相同的,在轮回当中虽然也会有安乐的成份,但是对於修学佛法的人而言,要了解轮回的种种安乐,其实它的本质是痛苦的。

如果我们能够生起强烈的出离心,在这个之上要生起菩提心,并不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能有强烈的出离心,藉由此就能够很容易的生起大悲心,而大悲心正是生起菩提心的根本,所以出离心以及大悲心这两者之间,就如同是一个东西的正反两面。如果我们能够透由思惟自己本身所承受的苦,而生起强烈的出离的话,那将这一颗心转向其他的众生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不仅仅我自己在受苦的当下会有苦受生起,其他的众生也如同我一般,在承受轮回种种痛苦逼迫时,也是会有苦受生起,而对於他人会生起强烈的大悲,所以出离心以及大悲心,就如同是一个东西的正反两面。如果我们能够对其他的众生生起悲心的话,那看到他人受用圆满时,我们不会嫉妒他人;而对我们自己本身,在面对轮回种种受用圆满情况的当下,也不会生起贪着。但是现今的我们却不是如此,看到别人所拥有的这一切,我们的内心所生的是嫉妒之心;相同的,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切,在我们的感觉上会觉得,我们很依赖这些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生起强烈的贪,这个就表示我们的内心,并没有真正的出离心以及清净的大悲心。

因此我们想要获得的果位,不外乎就是解脱以及一切种智的佛果。如果你想要求得解脱的果位,必须在这之前生起出离心。如果在这之上,你想要获得的果位,是想要获得一切种智的佛果的话,在出离心之上必须要有菩提心作为摄持。比如对於我们自己本身想要求得解脱,光是透由出离心,而不用透由菩提心来作摄持,这是足够的;但是如果想要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的话,没有菩提心是绝对没有办法成办这一件事情的。但是不管想要获得的是解脱,或者是一切种智的佛果,在出离心以及菩提心之上,必须藉由空正见来作辅助,我们才有办法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也就是无明。

讲述到了空正见,接下来在明天的讲经法会当中,就会讲到有关《毗钵舍那》的部分。在奢摩他之前的部分,最主要是讲到了出离心以及菩提心,《毗钵舍那》这个当中,最主要就是讲到了空正见。因此整个道次第所包含的内容,不外乎是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正见这三者。

有关空正见的部分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我们想要在心相续生起「能够证得空性的智慧」的话,刚开始我们就必须透由这种论典,就比如像明天所讲到的《毗钵舍那》,透由这些论典,来让我们了解空性的内涵。但是实际上对於一位初学者而言,想要认识《毗钵舍那》当中的内涵,的确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不要说是你们,对於我自己本身而言,我是否能够将《毗钵舍那》当中真正的涵义告诉你们,这个也是有待考虑的,因为《毗钵舍那》是相当深奥的一本论着。

宗大师刚开始在造《广论》的时候,从头一直造到了奢摩他的部分,当要写《毗钵舍那》的内涵时,宗大师却停下来。他觉得如果想要将空正见,也就是将空性的法门,告诉这些弟子的话,必须要引用许多印度的大成就者他们所造的论典。如果在《毗钵舍那》的部分,我引用了许多论典的话,它会变得相当的艰深,那对於这些众生会不会有真正的帮助呢?这个时候宗大师他的心里就起了疑惑,而请教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回答他说:既然你已经造了道次第,那就从头将它写到完,这样整本道次第会比较完整。对於能否影响到,或者是能否利益到往後的这些众生,这是有待考虑的一件事;如果能够真正利益到他们的话,利益到他们的程度应该是不会很高才对。

从明天开始我们就是要讲《毗钵舍那》的部分,虽然这个部分是相当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要尽心尽力的来学习。就比如一个老人,虽然他本身没有牙齿,他吃饭的时候会觉得很不方便,但是他不能因此就不吃饭啊!他还是必须花很大的心力,然後将这些饭吞下去。相同的,今天《毗钵舍那》这个内涵是相当的深奥、相当的困难,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因此而就放弃它,我们必须要尽心尽力,以我自己本身而言,我应该尽心的为你们作讲述,而你们也应该尽心尽力的来听闻。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2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奇美嘉措寺
台湾色拉杰佛学会- 网志- yam天空部落
慧光净土笔记- Yahoo!奇摩部落格
法华经
贝玛林巴伏藏

赞助网站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我們的仁波切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Phowa.com.香港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