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唐仁波切-蓮師護法會 五明佛學課程-法稱佛學院-98學年度招生 2010年東亞國際佛教青年交流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3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2:58:37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2:57:53   编辑部 报导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3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十三)2005

龙树菩萨曾经在《六十正理论》有谈到,「此善愿众生,集修福资粮;获得从福智,所出二殊胜。」这是《六十正理论》的回向文,它最主要是谈到了,根、道、果三个部分。在根的部分是谈到了二谛,也就是谈到了世俗谛以及胜义谛,透由修学二谛,能够获得方便以及智慧的两种道次第。在《六十正理论》当中,有详细的宣说世俗谛以及胜义谛的内涵。透由世俗谛,能够修学方便的道次第;透由胜义谛,能够修学智慧的道次第。并且透由修学方便的道次第,能够累积福德资粮;透由修学智慧的道次第,能够累积智慧资粮。平时我们所累积的资粮,它是不会离开「根」,也就是不会离开二谛。而所谓的二谛,就是外境在我们内心所现起来的影像,它是以什麽样的方式来现形?在这个之上,安立了世俗谛以及胜义谛。因此在这个偈颂的第一句「此善愿众生」,当中的「善」,就是龙树菩萨他在造《六十正理论》之後,有详细的宣说世俗谛以及胜义谛的内涵。因此他希望造本论的功德,也就是这个善业,能够回向给一切众生。造这部论并不是为了他自己,也不是为了获得种种的声名而造的,而是希望众生们能够如实的了知二谛的内涵,并且在这个之上累积福德以及智慧的两种资粮。因此就有谈到「此善愿众生,集修福智粮;获得从福智,所出二殊胜。」希望能够透由不断的累积福德以及智慧的两种资粮,而获得了佛陀的色身以及法身。在谈到福德资粮的时候,实际上福德资粮以及方便道次第,透由世俗谛所建立的道以及色身的不共因,这些彼此之间都可以画上等号。而智慧资粮以及智慧的道次第,透由胜义谛所生的道的内涵,以及法身的不共因,这彼此之间也是可以画上等号的。

以一个佛弟子而言,最主要所要获得的目标,不外乎就是三身的佛果位。三身的佛果位,广略的来分可以分为四身,而这四身如果要将它收摄的话,也可以收摄在色身以及法身当中。我们平时修学佛法,并不是因为佛法相当的稀奇,把它当成一种知识,当成一种学问来修学。修学佛法的目的,最後的目标不外乎是希望能够获得具有色身以及法身功德的佛果。如果想要获得具有法身以及色身功德的佛果,在这之前必须要修学方便以及智慧的道次第。在修学方便以及智慧的道次第之前,必须要先了解世俗以及胜义的法门。如果没有办法如实的了知世俗以及胜义的法门,就没有办法修学方便以及智慧的道,想要获得色身以及法身的佛果,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因此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必须要有这种意念,必须要有清净的动机。修学佛法不管是讲说者,或者是听闻者,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声名,也不是为了利养;因此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清净的动机是相当重要的;并且在行善、修学过後,努力的回向以及发愿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平时达赖喇嘛法王在讲经说法的时候也会谈到,我们必须要如实的了知二谛的内涵。在二谛当中,比较不容易切入,比较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胜义谛的空性。胜义谛的空性,佛陀在《般若经》,不管是广、中、略任何的一部般若经当中,都有详细的介绍空性的内涵。之後透由龙树以及无着这两大车轨,分别的将《般若经》当中,不管是广大的道次第,或者是甚深的道次第,依次的将它解释出来。而两大车轨里面,无着菩萨最主要解释的是《般若经》当中,「广大」也就是广行道次第的内涵;而龙树菩萨最主要阐释的,是甚深道次第的法门。并且在阐释的过程,阐释广行道次第的论着,是以《现观庄严论》为主的慈氏五论;而解释甚深道次第的论着,是以《中论》为主的中观理聚六论。龙树菩萨所阐释的甚深道次第的内涵,又分为中观自续派以及中观应成派这两大派别。而中观自续派的开派袓师,就是清辨论师;而中观应成派的开派袓师,就是月称菩萨,或者是佛护论师。因此我们平时在修学空正见,这种相当难以了知,相当难以体悟的法门时,必须要依着两大车轨以及诸多大成就者他们所造的论着,来详细的阅读,并且闻思之後,以这种方式来作修学,是比较可靠,而且比较不会出错的。

如果很冒然的来修学空性的法门,虽然以法本身而言,它是相当的殊胜,但是如果所修学的方式,在某一方面不具备,甚至出了问题的话,这对我们本身而言,也是会造成相当大的伤害。我们平时都会谈到要多阅读经论,现在在市面上有很多的书籍,可以当作修学佛法的参考资料。但是不是所有市面上的书籍,都能够拿来阅读呢?这并不是。我们所阅读的书籍,或者是论典,必须是具量,它必须是传承袓师们所造的论典,我们阅读的话比较不容易出错。甚至现今有很多修学佛法的佛弟子,会有一种错误的概念,他会认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并不需要阅读大经、大论,并且他会举出许多的例子,比如过去印度的某某位大成就者,甚至密勒日巴尊者,甚至莲花生大师。他会谈到以密勒日巴尊者而言,他只不过是闭关修行,并没有阅读大经大论,但是他还是可以即身成佛啊!以莲华生大师而言,莲华生大师他在密教当中的修行以及证量是相当的高,但是他也没有来修学大经大论,他也没有这样来示现啊!因此有很多的人会认为,修学佛法不一定要阅读经论,可以透由这种方式,而获得成就。

对於这种概念,达赖喇嘛法王就曾经在讲法的过程,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他提到的是,一般教法的「总相」以及补特伽罗个别的「别相」,这样的话是出自於白教一位大成就者所造的论着当中,有谈到这样的内涵,在格鲁派的论典当中,似乎没有看到这样的话。这当中有谈到,佛教的总相以及补特伽罗的别相,谈到佛教的总相时,在修学佛法的过程,我们所修学的内涵,是必须与经论相符合的;并且这些经论,必须是透由佛陀,甚至佛陀亲口授记的两大车轨,甚至是追随着两大车轨的诸多大成就者,他们所造的论典。我们所修学的佛法,必须是与这些经论相符合,以这种方式来修学,对我们才会有最大的帮助。这是谈到了佛教的总体,也就是它的总相,一般的人应该是以这种方式来修学的。在谈到佛教的总相时,又谈到了补特伽罗的别相,所谓的补特伽罗的别相,就比如以密勒日巴尊者,或者是莲华生大师,这些大成就者在当时并没有示现出阅读经论的内涵,应该是没有示现出「广大」的阅读经论的部分,但是他们在过去生当中,所必须要修学的共道,都已经修学完毕的缘故,所以在今生他们能够直接的深入,甚至以闭关的方式,而获得殊胜的成就。如果你以这样的对象,作为你自己的榜样,甚至你要以相同的方式来修学的话,这对於你自己本身而言,是吃力不讨好,甚至到最後会走上岔路。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在过去生都能够拥有相同的习气,既然没有相同的习气,在这一生当中,就不应该以这种方式来作修学;如果你很冒然的,想要以这种方式获得速疾道的话,实际上这种方式,对自己本身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甚至到最後会对於自己会造成绝大的杀伤力。

在昨天的课程当中有谈到「自生」的观念。实际上这个部分,它相当的困难,以讲说者,也就是我个人而言,我对这个部分也并不是相当的了解。谈到所谓的自生,必须要先了解,数论派的外道师们,他们是如何的来安立自生?并且他在安立自生时,是如何的来思惟自生的概念?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如实的了解数论派的外道师,他内心最究竟的想法,或者是他安立自生的概念的话,说实在的我们看的经文,并且解释它的字面上的意思,那只不过是依文解义罢了。因此刚开始,我们必须要先认识,甚至更进一步的去探讨,数论派的外道师们,他们到底是如何的来安立「自生」?甚至他们的宗义当中,最基本的宗义是什麽样的内涵?而在阐释宗义的当下,他们是如何的去思惟,如何的去看待这一切的外法。因此如果想要了解这部分,必须要能够了解数论派它的宗义,因此我们必须要阅读这一方面的论着。谈到数论派的宗义,就如同昨天所谈到的,他们可以透由许多的理由,来证成一切的法,是由自生的方式而形成,并且他们有许多的教义是根深蒂固,并不是一般的人容易了解的。在谈到所谓的补特伽罗的当下,他会认为补特伽罗以及蕴之间,这两者它的本质是相异的。并且在这个部分,《入中论》的根本颂也有特别的谈到,以数论派的外道师而言,他在安立「我」的当下,会在「我」之上安立五种不同的特色,也就是在这个「我」之上阐释外道的宗义。

昨天在看《入中论善显密义疏》的时候,也有稍微的介绍一下自生的内涵。但实际上宗大师的论着,字相当的精简,但是所要诠释的内涵,却是相当的深广。因此对一般的人而言,想要透由如此精简的文字,去了解如此深广的内涵,这对於我们而言,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想要更进一步的,去了解数论派的外道师,他是如何的来安立种种的法,甚至他的基本宗义的话,可以阅读有关宗义这一方面的论着。这一方面的论着,不管是其他教派,或者是在格鲁派都有。在格鲁派当中,就以「蒋依协巴」的这位上师,他所造的一本宗义最为完全、最为完整。甚至在清辨论师所造的论典当中,也有或多、或少的阐释到外道,他们所提出来的种种概念。如果连外道他的基本宗义都不了解的话,那我们怎麽知道,他所提出来的论点是错误的?甚至自宗是透由什麽样的方式,来遮止外道所提出来的种种论点呢?因此阅读经论,对於我们而言就相当的重要。如果你想要了解空性,就必须要能够了知中观应成,以及中观自续派这两者之间的差别。甚至你必须要能够分辨得出来,中观应成派以及中观自续派,在安立所破的当下,他们之间有什麽样的不同?甚至自宗与他宗,是如何的来安立外境?这些我们都必须要能够了解才对。如果你只是嘴巴说一说,这个宗派是如何,另外一个宗派是如何的话,其实这对我们想要了解空性,甚至更进一步的证得空性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并且在论典当中也有谈到,如果修学空性的人,没有办法如理的来修学的话,这对於修学的人本身而言,只有伤害,没有任何的帮助。并且举了一个譬喻,就比如一个不会抓蛇的人,他要是很冒然的去抓一只毒蛇的话,很有可能会被这只毒蛇咬,甚至到最後会有生命的危险。学恶咒的人也是如此,有一些人他会想要学恶咒,并且透由恶咒的方式来伤害别人;但是如果没有办法好好的来学,到最後所学的恶咒,可能会伤害到你自己。相同的道理,对於一个想要修学空性的人也是如此,虽然空性的法门是相当殊胜,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没有办法如理的修学,到最後可能会堕入断边;甚至会认为外在这一切的法,都是不存在,而在内心生起种种的邪见,而因此堕落。

平时在修学空性法门时,透由缘起的内涵来了解空性法,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关键。就如同法王平时在讲经说法时,会谈到佛教可以分为见、行两个部分。而见的部分,就强调了缘起之见,因此我们在思惟空性法时,要不断的思惟缘起的内涵。想要在一生当中,透由思惟缘起的内涵来证得空性,这不要说你们,对於我而言都是相当的困难。虽然我们暂时可能没有办法证得最究竟的空性法,但是如果能够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话,对於我们想要跳脱轮回而言,都会有绝对的帮助。也就是因此在《四百论》就有谈到,「虽仅起犹豫,亦能坏三有」,如果你能够对於空性的法,生起犹豫,甚至说「空性的法似乎就是这个样子」,虽然在当下没有办法生起绝对的定解,但是方向要是正确的话,「亦能坏三有」透由这种力量,它都能够渐次的毁灭三有,也就是轮回。只要你能够往正确的方向迈进,就表示你能够伤害到轮回的根本,也就是无明我执。以这种方式来修学,就表示我们能够破坏我们自己本身的轮回。

因此平时如果我们有时间,就应该多阅读《般若经》,或者是《金刚经》,甚至诠释空性的经文以及论典。在阅读或者是思惟空性法则,或许会产生众多的违缘,就比如以内在的身心各方面,可能会有许多的障碍产生。但是就如同在白教当中,它也有谈到,平时在思惟或者是阅读《般若经》时,就会有许多的问题,甚至会有许多的违缘障碍,在此同时而生起。为什麽会有这种情形产生呢?当我们在思惟空性法的当下,由於我们过去对於这种法并不熟悉,在不断思惟时,它能够净除过去生,多生多劫所造的种种恶业,让这些恶业在今生当中,以轻微的方式,也就是以最轻微的果报而呈现出来。所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你可能会觉得有病在身,或者是做什麽事情都感觉不顺利,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违缘,有时候它也是一个好的开始,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以这种方式来作思惟。

这一次我们在这个地方所上的内容,最主要是以《入中论善显密义疏》为主,而这一本论着,已经翻译成中文,如果平时有时间,你们也可以多阅读这本论着的内涵,尤其是对於过去已经讲过的部分,可以反覆的再拿出来阅读,并且再次的思惟。如果想要透由这一两堂课,让你对於中观这一方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的话,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唯有不断的去阅读、去思惟中观的内涵,我们在这一方面才会有更深入的体会。因此在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以根本颂,以及它的解释一起互相的配合来作阅读。以《入中论善显密义疏》而言,《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它最主要解释的是月称菩萨所造的《入中论》;并且在解释《入中论》的过程,是以月称菩萨所造的《入中论》的一本释论,作为讲解的重心。简单的来说,就是以《入中论》的根本论作为基础,并且在这个之上将《入中论》的释论它的原文再淡化,再简化之後,来解释中观的内涵。不仅如此,宗大师也造了一本《中论》的释论,在《中论》的释论当中,也是以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作为基础,并且在这个之上,以月称菩萨所造的《明显句论》作为补充。不管是《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或者是《中论》的释论,这些论着都是近几年来,相当难以见到的,算是非常殊胜的论典。以其他的教派而言,其他的教派也有许多具量的善知识,甚至有很多出名的大成就者,但是在中观这一方面,有如此详尽的解释,甚至有如此详尽的论着的,毕竟还是不多。以噶举派而言,噶举派有「玛帕巴」的这位大成就者,这位大成就者他所造的中观的论着,都是相当不错的论着。甚至以「蒋扬钦哲」这位上师,他所造的《中观》论着,或者是「拔却配」的这位上师,他所造的《入中论》的释论而言,这些论着都可以算是相当不错的论着。

因此我们今天既然有这个机会来修学这一本论着,我们就应该要把握当下的机会。尤其是每一个手上都有一本,这本书它已经从藏文翻译成中文,这是我们能够了解的文字,就应该要把握机会好好的来阅读,并且好好的思惟。尤其是以华人而言,听说华人的脑筋都相当不错,这一点在过去西藏有一位格西,他名叫做「的谢嘉措」的这位大格西。这位格西他曾经教过许多华人的子弟们,并且在教的时候,他发现到这一群华人的子弟们,他们的脑筋都相当的好,而且他对这一点是相当的赞叹。就表示我们过去以来所留下来的习气,毕竟还是跟佛教最有因缘,这跟许多的外国人他们是不相同的。既然我们有这种良好的民风,我们就应该要在这方面多加的努力,并且把握机会好好的学习。

不仅如此,在中国的内地,甚至在台湾当地,有很多的大成就者,甚至有很多的上师以及格西,都有机会来到这个地方弘法。并且在弘法的过程,我们也都可以发现,我们的手边都有相当充足的资料,也就是这些经论。很多的经论,比如以大藏经而言,大藏经在还未翻译成藏文之前,实际上有绝大部分都已经翻译成中文,所以我们手边是有相当充足的资料,足够我们去阅读、去学习。这一点以现今的欧美人士,甚至以欧美的地区而言,这一点他们就不具足。很多的经典,是最近、也就是近几年,他们才准备将它翻译成当地的语言,但是在翻译的过程,很多的地方都是翻得不清不楚,因此这是相当危险的事情。如果没有办法将经论的内涵,如实的翻译成当地的语言的话,这对於修学者本身,是相当危险的。既然过去,也就是汉族的地区,有这麽好的习惯,并且有很多的经论,已经如实的翻译成中文,所以你们修学佛法的顺缘,应该是比其他的人还要来得充足。也就是外在的顺缘都已经具备的同时,想不想要修学,这完全就是看自己本身,是不是有这种意愿了。

午二、从同体因生违正理153

接下来看到第153页的第二大段,「从同体因生违正理」这边有看到一个根本的偈颂:「生已复生亦非理,若计生已复生者,此应不得生芽等,尽生死际唯种生。」

   接下来看到正文,已生而复重生者,非是正理。「生已复生亦非理」这句在解释的时候,就有谈到「已生」,「已生」就是根本论当中的「生已」的意思,它是谈到了「已生而复重生者,非是正理」,如果一法它已经形成,那它再次的形成,就是所谓的「重生」,这是不合道理的。「亦」,「生已复生亦非理」当中的「亦」,它是什麽意思呢?显非但计从自体性生者为无用。这当中就有谈到说,从自体性而产生的这一点,是没有任何的作用。不仅仅如此,已生者再次重生的这一点,也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它是不合正理的。接下来这个标点符号,先改成句号。即计果显者,显果既於因位中有,亦自宗相违。这当中就有谈到「即计果显者」,之前我们有谈到,有一派的数论外道他是承许,在因位的时候,果本身是以不明显的方式而存在的。不明显的方式,透由不明显的这种存在方式,到最後它会新生一果,这是第一种的承许方式。第二种的承许方式就是谈到,在因位的时候有不明显的果,但是虽然它不会生新果,但是在因位的时候,不明显的这种状态,它会变成明显的状态。这边我们就谈到,以第二个论点而言,「即计果显者,显果既於因位中有,亦自宗相违」,如果是以第二种方式来诠释由因生果的内涵,就表示它刚开始在因位的时候,它是以不明显的方式存在的,进一步的它是以明显的方式而呈现出来。它既然是能够成为明显的状态,就表示在因位的时候,它也必须要有形成明显状态的能力,因此就谈到「即计果显者,显果既於因位中有」,如果这种明显的状态,它是在因位,也就是因形成的当下就已经存在的话,「亦自宗相违」那就违反了你之前所提的理论。你之前所谈到的是,在因位的时候,它是以不明显的方式存在的,更进一步的,它会变成明显的果;如果你也承许在因位的时候,它就有明显的这一分的话,这就与你之前所提出的论点,刚好是相违。因此就有谈到,「即计果显者,显果既於因位中有,亦自宗相违。」

若谓因中无者,如果说明显的这一分,它在因位的时候是不存在的话,应观果显与果之体性为一为异而破之。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探讨,果明显的这一点,与果的体性它是相一的,是相同的呢?还是相异的?透由这两者去推论它是一?是异?之後而破除对方的论点。接下来「其破彼之理」,其破彼之理之前,在藏文有另外一句话,它是谈到了「自生为正理者,非为立宗」,自生就是这边所谈到的自生,自生的这一点它是违反正理的;它违反正理的这一点,并不是只立下一个宗,也就是「自生是不合理的」,它并不是仅仅以这种方式,来破除自生的观点。因此在这个之前谈到,自生为正理者,非为立宗,其显破彼之理。这当中应该要谈到「显」,就是明显的显,其显破彼之理。既然它不只是立下一个宗,也就是说「自生是不合理的」,它并不是仅仅只是立下这个宗,就表示必须要透由正理,来破除这样的观点。因此就谈到了「自生为正理者,非为立宗,其显破彼之理。」

谓若计种子生已复更生者,复以何理能遮种子复生而许生芽。这当中有谈到「种子生已复更生者」,种子在形成之後,它会再一次的形成种子的,这一点以数论派的外道师们的观点而言,他们并不会承许,种子在形成之後,它会再一次的形成种子的内涵。为什麽在这个地方,会特别的谈到「谓若计种子生已复更生者」,这是以他自宗所立下的观点来作探讨。因为他认为,果不明显的状态,是与「因」也就是与这个种子,它是相结合的。种子在形成的当下,果不明显的这一分,也是在此同时形成,所以他们两者是完全没有办法分离的。既然果不明显的这一分能够生果的话,那与它相符合的种子,就是与它相结合的种子,也必须要再次的产生。所以就会进一步的提到,「谓若计种子生已复更生者」,如果这个种子在生了之後,它又再一次产生的话,「复以何理能遮种子复生而许生芽」,这一点中文跟藏文的原意,不知道是不是很接近,但是我看这个中文,实在是看不出它的意思,所以我就直接用藏文的方式来作解释。也就是如果种子它在生了之後,还再一次的安立它是更生的话,你透由什麽样的原因,能够破除「遮止了种子而生芽」的这一点。也就是「种子生芽」的状态,是必须安立在遮除了种子之後,芽才会产生;也就是遮止了种子的当下,芽才会在此同时生起。如果种子本身,它还是会再一次的生为种子的话,你怎麽说破了种子生的这一分,而形成芽?这一点是没有办法安立的。这一段话它就是要讲说,「复以何理能遮种子复生而许生芽」。

复生种子有何障碍?既无障碍,则芽苗茎等於此世间应皆不得生。苗芽在形成的当下,甚至苗芽在形成之前,种子必须先遮止苗芽才会生起,甚至在种子遮止时,苗芽就是在此同时而生起的。所以从这个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要是种子没有办法去除,没有办法遮止的话,那苗芽是没有办法产生的。因此在苗芽生起之前,我们必须要有种种的障碍来遮止种子,「复生种子有何障碍?既无障碍」,如果种子它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产生,就表示它的果不管是芽、或者是苗、或者是茎,这一切种子的果,在这个世间应该都不会产生才对。复有余过,应彼种子尽生死际无间而生,以已生者复生故。以这种方式来作推论,那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障碍,能够来遮止种子一而再、再出三产生的这一点,到最後「应彼种子尽生死际无间而生」,在轮回未尽之前,这一颗种子都应该是不断的产生才对。「以已生者复生故」因为它是生之後,再次产生的缘故。此举应不生同类果,从这个当中就要探讨,如果是以这种方式再次产生的话,「因不生同类果」就没有办法藉由「因」而产生同类的「果」。及应唯无间生同类因之二过,或者说以因本身而言,它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产生,而没有办法破除,会有这两种的过失。斥其违正理也。这两种都是透由正理,必须要破斥的观点。

午三、破彼救难154

    接下来看到下一段,若作是念:由水时等能生芽之助缘,这当中就有谈到水跟时,水是生芽的助缘,而时间也是生起苗芽的助缘。由水时等能生芽之助缘,令种子变坏,透由种种的因缘,在聚集之後。他宗认为,这些众多的因缘,在与种子聚合之後,会令种子变坏,令芽生起,种子变坏之後,芽才会因此而产生。芽与能生之种子同时安住成相违故,因此芽在还没有生起之前,种子是必须要变坏,种子变坏之後,芽才有办法生起。也就是因此芽与能生的种子,这两者应该是不会在同一个时间形成出来的;如果它是在相同的时间形成出来,这是会有相违的,因为这是不存在、不成立的。是种灭芽生。应该怎麽安立呢?应该是种子在灭坏了之後,芽才会产生,这一点是他宗所提出来的论点,故无违正理之二过。因此他想要藉由这种方式,来对之前自宗所提出来的种种问难,来阐释这一切都是没有过失的。之前自宗是有谈到,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来解释自生的话,到最後你必须要安立种子它是一再产生的,或者是芽是永远没有办法生起的,会有这两种过失。这个时候他宗希望以这种回答方式,来远离自宗所提出来的种种问难。又种子与芽体性非异,故亦非不从自生。但是他在安立从种子而生芽的过程,虽然是种灭芽生,没有错!但是种子与芽之间,他们的自性、他们的自体,并非相异的。他们的自性是相同的缘故,也就是自性相同的缘故,他们会认为,芽是从种子而产生的,并且种子的自性与芽的自性又是相同的缘故,芽它也是从芽的自性而生起,因此而谈到了自生。所以「又种子与芽体性非异,故亦非不从自生」,因此它并非不是自生。此不应理。自宗就谈到,实际上这种论点也是不合正理的。

并且在《入中论》的根本论里面有谈到,颂曰:「云何彼能坏於彼。」并且解释到,种子与芽二性毕竟是一,这边有提到,如果以他宗的观点而言,就是以你的看法来说,种子与芽这两者,它的自性到最後,你安立的是:他们是完全相同的,他们是相一的。云何彼芽能坏彼种?如果以这种方式来作安立的话,你怎麽能够说:芽它本身能够灭除种子呢?之所以芽能灭种,是因为芽在还没有生起之前,种子必须要坏灭,所以他会认为芽的生起,是能够破坏种子的形成,所以提到了芽能够灭种。如果种子与芽这两者之间的本性是相同的话,你怎麽能够安立芽它能够灭种呢?应不能坏,如芽不坏芽。就如同芽的本性,是没有办法破坏芽的本性一般,既然芽它没有办法破坏芽的话,你怎麽能够说芽它能够破坏种呢?应该是不能的。因为以你的角度而言,种的本性就是芽的本性,离开了芽的本性之後,又没有办法找到芽的缘故,如果你说芽能够灭种,就表示芽也能够灭种子的本性,既然它能够灭种子的本性,也能够灭芽的种性。那在离开了芽的种性之外,又没有办法找到芽的缘故,所以你最後必须要能够安立,芽它是能够灭芽的,但是这一点是不成立的。所以「应不能坏,如芽不坏芽」,就是芽本身是没有办法摧毁芽的。

刚刚上到的地方就是谈到了,「应不能坏,如芽不坏芽。」这一段在藏文看不太出来,这部分是自宗的论点,还是他宗的论点。但是以中文的版本而言,比较容易看得出来,这一点是从自宗的角度,在探讨他宗所提出来的问题。因为之前,「若作是念」这完全是提到他宗的理论。自宗就是以他宗的理论作为基础,然後来阐释自宗的内涵,所以比较能够看得出来,这是自宗在对於他宗所提出来的理论作种种的问难,以及透由相似的正理,来反驳他所提出来的观念。在藏文版当中,就是自宗以及他宗的部分,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刚刚仁波切他就问到,那以中文版而言,它是怎麽诠释的?

接下来下面一段,彼见斯过而不救者,以彼愚昧,如果你看到会有种过失之後,如果你还不能够去更正,自己的论点的话,表示你对这种论点,根本就不清楚。以彼愚昧,以为芽能坏种是果位上事,他认为芽能够坏种的这一点,完全是外在的表相所形成出来的。与自坏自体云何相同耶?他认为他宗对於自宗所提出来的这样的论点,他会解释芽能够坏种的这一点,是外在的形象,也就是外在的表相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但是以他的本性而言,是不会以这种方式形成,因此就谈到了「与自坏自体云何相同耶?」然一切体性既更互相即,则说果位与因各别,亦不得成,故不能释难也。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来作解释的话,也是不成立的。因为在一法的自性之外,是没有办法找到另外一法;在一法的自性之外,要是没有办法找到这一法,那你安立法,或者是法它本身的自性,实际上到最後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你只要认为,法与法之间的自性是相同的话,到最後你不管是用它的表相,或者是用它的自性来作探讨,到最後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因此「故不能释难也」。

之前在最後一段有谈到,「然一切体性既更互相即,则说果位与因各别,亦不得成」,这一段的翻译似乎跟原文有一段差距的。原文当中有谈到,之前「彼见斯过而不救者,以彼愚昧,以为芽能坏种是果位上事,与自坏自体云何相同耶?」这个部分它跟藏文的意思是很接近的。接下来在藏文版当中有提到,不管是它的自体,或者是它的自性,要是一者的自性以及自体,是另外一者的自性与自体;甚至另外一者的自性与自体,是这一者的自性与自体的话,就是他们两者的自性跟自体能够划上等号的话,纵使他们外在的表相是不同的,但到最後它所产生的结论还是相同的。但是在这个地方有谈到一句,「则说果位与因个别」,这一句话我不知道它在藏文里面是怎麽翻出来的。它最主要的意思就是,如果法与法之间的本质,或者是它的自性、自体是完全相同的话,那纵使你为了要逃避之前的过失,而说他们的形象不同,以这种方式来回答自宗的问难的话,实际上只要他们的自性是相同的,纵使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是不同,它的结果还是相同的。

巳二、破因果同一体性(三)

  午一、种芽形色等应无异155

午二、破其释难

午三、二位中应俱有俱无

午一、种芽形色等应无异155

接下来看到下一个科判,「破因果同一体性」分三,第一个部分「种芽形色等应无异」,第二个部分「破其释难」,第三个部分「二位中应俱有俱无」。今初,首先看到第一个科判,复有余失,不仅有前面的这些过失,如果安立法与法之间,它的自性或者是自体是相同的话,还会有以下的过失。颂曰:「异於种因芽形显,味力成熟汝应无。」在根本颂当中,有谈到这两句话,接下来在《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有作介绍。汝宗应离芽之能生因种之形色显色外,无别芽之长短等形色、青黄等显色、甘酸等味,及势力、成熟等,以种芽体性於一切种无差别故。首先看到最後一句话,「以种芽体性於一切种无差别故」,如果种子以及苗芽这两者的体性,在任何的状态中,都没有任何差别的话。我们再看到第一句话,在远离了能够生芽的种之外,应该是没有办法安立所谓的芽。他在这个地方做了补充,在远离了能够生芽的种子,不管它的形色。所谓的形色就是它的外形,显色就是它的颜色。远离了种子它的外形以及它的颜色之外,「无别芽之长短等形色」我们是没有办法再一次的去安立,所谓芽它的长短,或者是它的外形,甚至它的颜色,甚至甘酸等味,或者是它的味道以及势力。所谓的势力,就是它的能力。成熟等。到最後在种子的颜色之外,并没有办法安立苗芽的颜色,在种子的外形之外,我们并没有办法再次的安立苗芽它的形状,因为种子以及苗芽,它的自性在任何的状态中,都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接下来,由此能破量,反显彼二体性非一非都无所异。这一句话从中文的字面来探讨的话,实在是太困难了,所以我就直接讲藏文的意思给你们听。藏文当中就是谈到,如果安立种子与芽,这两者之间的本性是相同的话,就没有办法安立这两者的颜色,或者是外在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是第一个部分。如果你要安立种子以及苗芽,这两者的颜色,或者是形状是相异,是不同的话,你就不能够安立它们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就是互相要颠倒过来,如果本质相同,就不能够安立它们的颜色、或者是形状是不同的,如果你要安立它们是不同的话,你就不能够安立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故此宗反显,与自续反显有大差别。言势力者,这之前就有谈到势力。「势力」就是它的能力。如治痔良药,近身即病除;有一些药,它能力很强的时候,不用将这个药服下去,这个药靠近你都能够减轻你的病苦,甚至飞行神药,手执即腾空。「飞行神药」,你拿到这个飞行神药的时候,就能够飞翔在天空当中。成熟者,之前所谓成熟的意思,就是有谈到,谓由别缘转成异物,就是因在生果的当下,它外在的缘会改变因生果的状态,如以乳灌橄榄、荜苃等,则味转甘美。如果我们用牛奶去灌溉,橄榄树或者是荜苃的这种植物,它的味道会转成甘美,也就是转成有一点点甜味的这种味道。

我们今年的课就上到这个地方,最後的这一句话,其实是相当好的一个缘起,「则味转甘美」,我们就在这个地方,告一个段落。










相關文章: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
入中论2
入中论 3
入中论 4
入中论5
入中论 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7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8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9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0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2
入中论颂
入中论自释 卷一
入中论自释 卷二
入中论自释 卷三
入中论自释 卷四
入中论自释 卷五
入中论 1
入中论 2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四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卷五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六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七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八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九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入中论日光疏(下)
入中论日光疏(上)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一﹞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二﹞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三﹞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四﹞

上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1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自愿捐助西藏蓝皮书
萨迦?哦巴 Sakya Ngorpa
请佛住世的殊胜 - 辨别真假阿罗汉- 阿弥陀佛居土-光舒Yahoo!奇摩部落格
敬邀护法-恭印玛哈嘎拉、嘎里法相集
大圆满法门- 认识金刚乘佛法- 上- 明心精舍.红教法王敦珠仁波切

赞助网站
台北生技網
Nissan 台灣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佛教藝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