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大圓滿百年迎新財神法會 印度不丹佛學院千僧結夏安居圓滿日供佛齋僧 台灣噶舉佛學院 佛學課程【招生中】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4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2:40:5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2:40:11   编辑部 报导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4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四)2005

之前在这一段的最後一句有谈到,对於这样的内涵,之後会作详细的解释。这个部分就是在《入中论》的後半部,有探讨到「我」以及「蕴」这之间的关系。我以及蕴之间的关系,就有谈到这两者是「一」,还是「异」?「一」就是数目字的一,「异」就是相异的异。并且有谈到「我」它是不是蕴的和合体?或者蕴的和合体它是否是「我」?或者是蕴它的外形,它的形状是否是「我」?它的颜色是否是「我」的内涵。如果我以及蕴这两者之间,它们是「一」的话,也就是它们是完全相同的话,就如同蕴本身是包含了五蕴,它是五种不同的个体所组成的一般。蕴本身有五种,「我」也应该要有五个「我」,因为它们两者是完全相同的,就是说它们是相「一」的。不仅如此,「我」只有一个,如果「我」跟蕴这两者之间是相一的话,那蕴也只能有一个,但是实际上蕴是包含了五蕴。所以我们可以了解,我跟蕴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相「一」的。以蕴的和合体,也就是五蕴的合和体本身而言,它是不是「我」?实际上所谓五蕴的和合体,是五种不同的蕴聚集之後,我们去安立它称之为蕴的和合体。但是仔细的去抉择、去观察,会发现这个和合体,你也不知道该如何的去安立它。甚至五蕴的这个外形它是不是「我」?它也并不是「我」,它的颜色也不是「我」,透由各种的方式来探讨我跟蕴之间的关系,这个部分是在後半部的时候会讨论到。

我们在安立任何一法的当下,在不抉择、不观察的状态,我们是有办法安立出来。就比如安立「我」,我们都知道我们会快乐,我们会痛苦,我们会认为这个「我」,是很真实存在的。但是为什麽你在仔细寻找它的当下,你没有办法找到真实的「我」?为什麽你的内心对这个「我」会有这麽强烈的执着?你可以仔细的来探讨这个问题。当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过去有发生一个公案,就是第一世的达赖喇嘛,他是出生在西藏,并且从小就是掌管西藏的政治,也就是因此会有很多的中国人,不断的来找达赖喇嘛讨论国家的事情。他会跟法王讲说:你的人民啊!应该要怎麽样…怎麽样…,我会做什麽样的事情,你的人应该要听我的话等等。有一天,法王因为年纪轻轻的,可能他听得很不耐烦,一天到晚都是听到谁、谁、谁的人民,谁、谁、谁要做什麽事情,他可能听得很不耐烦,他就直接的问对方说,你的口中一天到晚都是讲某某人、某某人,甚至讲什麽、什麽人民,那到底谁是人?人到底是什麽样的状态?当他问到这个问题时,对方也不知道该怎麽回答。他甚至问到,难道人的身体它就是人吗?还是人的外形,它是人?到底人是在哪里?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所谓的人民是什麽样的状态?这个时候被问的人,一时也答不出来,就呆在那个地方。从这个公案我们就可以了解,我们会认为「人」,或者是「我」,是存在的。但是我、或者是人,到底哪个部分是人?仔细的去探讨它,你又会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人的头,人的手,人的脚,它应该不是人,如果它是人的话,这个人到底是在哪里?既然人的身、人的心不是人,在人的身心之外,又没有办法找到真实的人的话,为什麽我们平常会认为,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是大人,这个是小孩,为什麽又会有这种心态生起?这是我们可以去观察,并且值得探讨的问题。

接下来,离蕴分及有分之外,亦无少分异体可安立为我者。故彼我唯是依蕴分别假立,都无自性。「蕴分」就是蕴的支分,「有分」就是拥有支分的蕴,所以「蕴分」就是蕴的一部分,「有分」就是蕴的个体。离开了蕴的支分,以及蕴的个体之外,「亦无少分异体可安立为我者」在这两者之外,没有办法安立,与这个法是本质相「异」的个体之「我」,就是远离了这个之外,我们没有办法找到与本质相「异」的我。「故彼我唯是依蕴分别假立」既然它不是蕴的支分,也不是蕴的和合体,在这两者之外,又没有办法找到自我的话,那「我」它形成的方式,「唯是依蕴分别假立」它唯是观待着蕴,透由分别心而假立出来的,因此它的本身是没有任何的自性,最後就是谈到了「都无自性」。

我们在探讨,或者是寻求任何的境界之後,会发现到我们没有办法找到真实的境。没有办法找到真实的境,并不代表境界是不存在的,而是代表,境它本身没有办法独立自主的形成。如果它有办法独立自主的形成,我们在寻找的当下,应该能够找到真实的境。如果没有办法的话,就表示它的形成是必须要观待他者,甚至观待心的力量去安立之後,它才有办法形成。所以这样的境界,你再仔细的去探讨、去简择的时候,会发现到它并不是如此的真实。如果在寻找的当下,因为没有办法找到真实的境,而否定了境,甚至否定了自我的话,这个时候你会否定一切的诸法,这样的内涵是不正确的。既然如此,在寻找之後,没有办法真实的找到境,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境的形成,是必须要藉着许多的因缘,在这个因缘之上,透由分别心去安立之後,它才有办法形成。而且在分别心安立的当下,它就如同心安立的一般,它是有办法存在,甚至它能够做各种的事情。就比如我们透由心的力量,在身心的和合体之上,安立了「我」之後,「我」就是存在的,「我」它才有办法继续的投生,如果「我」行善的话会获得快乐,「我」造恶的话会获得痛苦,甚至「我」有机会修学佛法等等,这个「我」是存在的。但是你仔细的去寻找这个「我」,你会发现这个「我」并不是如此的真实,就表示这个「我」是必须要观待他者,才有办法形成,以它的本质而言,并没有任何的自性。

《宝鬘论》云:「士夫非地水,非火风非空,非识非一切,异此无士夫。」这个偈颂有谈到,「士夫」或者是「补特伽罗」,它是六大的和合体所形成的个体。「六大」就是包含了地、水、火、风、空以及意识,人的身体是包含着这六大的。这六大当中的地大,就比如我们的肉,或者是我们骨头,也就是坚硬的部分,它都能够包含在地大里面;而我们身体当中,液体的部分,是包含在水大当中;而我们人的身体会有温度,就是包含在火大里;而我们在生活的过程里,能够呼吸,吐气、吸气,这样的气,它是包含在风大当中;并且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会有某一种的空间,这就包含了空大;最後我们人会有各种的想法,也就是会有种种的心态,这些是包含在意识里面。所以一个人的形成,必须要具备有这六大组成之後,才有办法形成出来。之所以能够在六大之上,安立出「我」,或者是安立出「人」,这仅仅是藉由分别心的力量去安立的。以境界,也就是六大它本身来作探讨的话,「士夫非地水,非火风非空,非识」,不管是地水火风空识,任何的一大它都不是人,甚至不是补特伽罗,补特伽罗也不是这任何的一者。「非一切」补特伽罗它也不是这六大的和合体,「异此无士夫」但是远离了这六大的和合体,又没有办法找到人,或者是找到补特伽罗。因此从这个当中,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结论,所谓的我、人,或者是补特伽罗,这一切的法都是安立在六大之上;而安立的方式,仅仅是藉由分别心的力量去安立出来的。再仔细的寻找境界它本身,是没有办法在境界的方位,找到真实的自我,或找到真实的补特伽罗。

此中「士夫」,即补特伽罗、有情、自、我。「此中」就是《宝鬘论》当中,「士夫」就是补特伽罗,或者是有情,或者是自己,或者是我。「非地」乃至「非识」,破有情六界之一分为我。这个偈颂当中,从「非地」一直到「非识」,这个部分所谈到的内容,最主要就是要破除有情的六界任何的一部分是「我」的这一点。「非一切」破六界之合集为我。这个部分最主要破的,就是破六界的和合体是「我」的这一点。末句,最後一句「异此无士夫」。破离六界外异体之我。他所要破除的是与六界本质相异的个体为「我」的这一点。

然非不许补特伽罗,这个地方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并不是不承许补特伽罗的这一点。以中观自续派的论师,以清辨论师为主,中观自续派是认为,补特伽罗是存在的,并且在寻找的当下,他认为「意识」就是补特伽罗。而以唯识的角度而言,会认「阿赖耶识」是补特伽罗。比如在境界的方位之上,去寻找之後,必须要找到一个真的补特伽罗,才有办法透由心的力量而去安立这个境界。如果以中观自续派的论点来作探讨的话,他们会认为意识本身是补特伽罗。如果意识是补特伽罗的话,补特伽罗的意识,有时候会变成烦恼的状态,有时候是处在善的状态,有时候是处在恶的状态,有时候是处在无记的状态。如果意识它本身是补特伽罗的话,那补特伽罗也应该有时候是烦恼,有时候是恶业,有时候是善业,有时候是无记,这样来安立补特伽罗的话,似乎是不太合理的。

甚至在安立补特伽罗与意识之间,一者是能作,一者是所作,补特伽罗是能作,而意识是所作。也就是我们会说这个人,或者是说这一位补特伽罗,他会去投生,或者他必须要去获得什麽样的东西,所以他本身是能作者,而意识它本身是所作者。既然一者是能作,一者是所作,就表示他们并不是相同的个体;既然不是相同的个体,那怎麽能够安立补特伽罗是意识,意识就是补特伽罗呢?这其中一定会有问题产生。甚至在清辨论师所造的论着里面,也有谈到意识跟补特伽罗的关系。虽然他是认为意识是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在寻找的当下,他也会认为到最後必须要安立「意识为补特伽罗」的。但是在此同时,他也认为这两者之间,一者是能立,一者是所立,能立就是能够安立境界的一法,一者是能够被安立的一法。既然它是能立以及所立的关系的话,那怎麽能够安立说,意识它本身是补特伽罗?这一点也应该是不成立的才对。

之前有探讨「我」跟意识,或者是「补特伽罗」跟意识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我们在探讨意识以及补特伽罗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探讨「我」跟意识之间的关系。我们平常都会用一个名词,会认为「这是我的意识」,或者「这是我的想法」。如果谈到「这是我的意识」,就会认为「我」是主人,而「意识」是你所拥有的一部分。既然你的意识是存在的话,就表示你与意识之间,是处在自主的状态,而他也是你所拥有的一部分。这样的话,你怎麽能够安立意识是你,或者意识是我的内涵?如果安立意识是「我」的话,那怎麽能够安立我的意识呢?所以以清辨论师的角度而言,他们必须在境界之上,找到一个「我」,或者是找到一个「补特伽罗」,所以他们会认为意识是我,或者意识是补特伽罗,他不得不这样去安立我以及补特伽罗的内涵。但是在安立这一点的当下,又会有很多的地方产生相违之处,所以会有许多的问难,甚至会有许多的过失在此同时而生起。

以唯识宗的角度而言,他认为,如果安立意识为补特伽罗的话,意识有时候会是烦恼,有时候会是善,有时候会是恶,这样的话会有许多的过失产生,所以他用另外一种的方式,来诠释我以及补特伽罗。他认为所谓的我,甚至所谓的补特伽罗,追究到最後,他安立了所谓的「阿赖耶识」。他认为阿赖耶识,它是非善、非恶,处在一种无记的状态,并且它是相当细微的一种意识,而他安立了这样的意识为阿赖耶识,甚至安立它就是我,或者是补特伽罗的内涵。但是不管怎麽去安立,不管是安立意识是我,或者是安立阿赖耶识为我,这都会产生某种的过失。

所以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然非不许补特伽罗,亦非别许阿赖耶识等为补特伽罗。他并不是不承许补特伽罗的,但是在承许的当下,也不承许阿赖耶识,或者是一般的意识为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到底是用什麽样的方式,而呈现出来的呢?以中观应成的角度,他会认为这种法,完全是仅由分别心去安立的,因此在寻找之後,是没有办法找到真实的自我,或者是真实的补特伽罗。故如释论所解,正是菩萨所许也。释论是月称菩萨所造的,在月称菩萨所造的释论当中,他所谈到的内涵,「正是菩萨」这边的「菩萨」最主要是谈到了龙树菩萨。月称菩萨他所解释的中观正见,正是龙树菩萨所承许的。

你们有没有什麽问题?如果有问题的话,可以发问一个问题。《善显密义疏》的「密」,并不是显密当中的密,「密义」就是它最深、最究竟的本义。你就直接问「显密」有什麽样的差别?是这个问题吗?刚刚请问了上师,他是说以这本论着而言,它纯粹是显教,没有任何密教的内涵。那是在龙树菩萨的论着,《中论》里面的最後一品的最後一个偈颂。仁波切是谈到,显教的角度而言,有谈到五道十地的内涵,所以在八地以上是不是一定会谈论密法?这是不一定的。

第一个问题:何谓分别心?答:所谓的分别心就是,当心在缘着境界的时候,它没有办法很清楚的看到境。这里所谓的「很清楚」,就是它有办法跟现量,在看到境界的时候的那种方式一样而看到境。所谓的「现量」,透由我们的五根,比如以眼识而言,眼识看到外境的感觉,跟你把眼睛闭起来,然後想像这四周围的环境,或者是种种人事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用眼睛,或者是用肉眼去观察人事物的时候,所看到的是比较清楚的,这样的心识称之为现量。如果你所观察的,跟境界本身是相同的,就是你看到的是人,而境界本身也是人的话,这样的量,称之为现量。如果你内心,没有办法藉由这种清楚的方式而看到境的话,就比如当你的眼睛闭起来,但是你还是能够回想过去或者是现今所发生的事情,甚至你还是可以缘到某一种境界,这种心我们都能够称之为分别心。

第二个问题,就是当我们在探讨胜义以及世俗的时候,会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解释所谓的胜义。比如二谛谈到的是世俗谛以及胜义谛,如果以这种方式来解释胜义,这种胜义是存在的,也就是胜义谛它本身是存在的。胜义谛当中的「胜义」,就是谈到了圣者心相续当中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一种入定的智慧,简单的来说就是圣者心相续当中证得空性的智慧。所谓的「胜义谛」,就是能够成为圣者心相续当中,证得空性智慧的境界,它就能够称之为胜义谛。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空性以及四谛当中的灭谛,它都能够称之为叫做胜义谛。如果以这种方式来探讨胜义与世俗的话,胜义是存在的。如果是以谈到胜义有,或者是胜义无的方式,来谈到胜义的话,这种胜义是不存在的。这种胜义,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是谈到了所破,也就是谈到了谛实,或者是自性;这种自性,或者是谛实,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们还有问题,可以写在纸条上面,明天还是会有机会,让大家作问答。今天我们就上到这个地方。










相關文章: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
入中论2
入中论 3
入中论 4
入中论5
入中论 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7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8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9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0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3
入中论颂
入中论自释 卷一
入中论自释 卷二
入中论自释 卷三
入中论自释 卷四
入中论自释 卷五
入中论 1
入中论 2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四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卷五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六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七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八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九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入中论日光疏(下)
入中论日光疏(上)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一﹞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二﹞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三﹞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四﹞

上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回目錄 下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青海塔尔寺青藏铁路12天深度之旅
藏密圣二十一度母广大殊胜功德
自我教言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阿弥陀佛超渡
八关斋戒只戒条及果报

赞助网站
醒吾學院台北教育網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Nissan 台灣
台北生技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