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廬仁波切蒞院弘法 不丹普賢菩薩祈願文暨雲供祈福大法 向英雄致敬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2:37:08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2:35:47   编辑部 报导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2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二)2005

宗大师在之前的偈颂当中有谈到,在今生既然有机会修学佛法,我们应该要感到相当的庆幸,并且感到相当的欢喜。并且在修学佛法,尤其是在听闻佛法的过程,必须要具备有良好以及清净的动机。在听闻的当下,就如同宗大师在《广论》里面有谈到的,必须要断器三过、具六种想,动机的部分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只是想要成为一位研究佛法的智者,或者是想要藉由了解佛法而让你自己成名的话,以这种动机意乐来修学佛法,是没有办法获得任何的成就,也就是因此,断器三过的这个部分是相当重要的。刚开始我们不能够有「器倒覆」的这种过失,也就是我们必须要尽可能的去闻思佛法,如果我们没有作闻思的话,自然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解佛法的内涵。在闻思的过程里面,清净的动机是相当的重要,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谈到的,如果你只是想要成为一位研究佛法的智者,或者是想要藉由佛法而提高自己的名声,甚至想要藉此而获得种种利益的话,这个时候你的动机是有污垢的。就如同在一个器皿当中,如果器皿它本身是有污垢的话,纵使这里面有再美好的食物,这对於我们而言,我们也没有办法享用它。甚至最後如果器皿本身是有漏洞的话,那我们所装进去的东西,自然而然会溢漏出去。所以我们不仅仅要闻思佛法,而且在闻思的当下要有清净的动机意乐。并且在听闻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将上师所告诉我们的这些内涵,不断的去作思惟,而不能够听到之後,就马上的忘记了。所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我们所必须要具备的,第一个部分就是要认清,我们有机会修学佛法这是相当庆幸,并且要觉得相当的欢喜,并且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断器三过、具六种想这个部分,也是很重要的。

在之前所谈到的三种过失里面,我们平常比较容易犯的,可能是第二种过失,也就是器皿具有污垢的这种过失。一般的人,对於今生会生起强烈的贪着,不仅对今生会有贪着,他也贪着来生。纵使他能够在内心生起想要获得解脱的心,但是他所想要获得的解脱,是以自己为出发点,以这样的动机意乐在修学大乘佛法,这样的动机也是属於有污垢的动机。因此三种的过失当中,第二种的过失是我们比较容易犯的过失。我们去听上师讲课,可能会很仔细的听,甚至会作种种的笔记。但是你可能会忽略了,要用什麽样的动机意乐来听闻这一堂课。如果自己的动机有问题,纵使了解再多的佛法,或者是听闻再多的佛法,这对於你的修行而言,并不会有任何的帮助。所以在还未听法之前,在内心必须要想到,我不仅希望能够藉此而得到真正的解脱,也有希望如同虚空般的有情众生,都能够早日的断除轮回,以及轮回种种的因缘,藉此也希望他们能够早日获得圆满的佛果,以这种动机意乐来听闻今天的这一堂课。

总而言之,今天在我们这个地方所要听闻的法,它是属於大乘法。在听闻之前,要想到我们不仅希望能够跳脱苦因,甚至跳脱轮回,也希望如虚空般的有情众生,都能够早日去除苦因,而得到无住的涅盘。「无住涅盘」就是佛果,想要获得圆满的佛果,必须在这之前去除轮回之因,也就是无明我执;要去除无明,必须要了解空正见的内涵,以这种动机意乐,来听闻今天的这一堂课。

接下来在这个地方,就要为大家介绍《入中论善显密义疏》的正文。在之前,也就是前年,我们是讲到了自续派的所破。所谓的所破,就是在了解空性的内涵之前,必须要能够认识所破,如果没有办法清楚的认识所破,就没有办法了解空性真正的内涵。举一个简单的譬喻,比如你想要消灭某个敌人,必须要能够先认清楚这个敌人到底是谁?并且他在什麽样的地方?他具有什麽样的杀伤力?当你认清之後,才能够透由某一种的方式来消灭敌人。相同的,想要消灭无明我执的敌人,我们必须要能够了解到,什麽样的心,它能够称之为无明我执?这一颗心在执着境的当下,是用什麽样的方式来执着的?当你了解之後,才有办法断除这种颠倒意识,也就是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所破。以佛教的宗义而言,佛教的宗义可以分为四部宗义。四部宗义里下二部,就是有部和经部,实际上有部和经部的宗义师,他们是不探讨空性的内涵。所以在这个地方探讨空性的时候,最主要是以中观自续派,以及中观应成派的角度,来为大家介绍空性的法门。而中观自续派以及应成派的论师们,他们是用不同的方式,在为众生介绍空性的法则。今天我们所进行的部分,是认识中观应成派的所破。

子二、明应成中观派之实执(二)141

丑一、明由分别增上安立之理141

丑二、明执彼违品之实执145

丑一、明由分别增上安立之理141

接下来看到的是《入中论善显密义疏》的第141页。在141页中间的这一段,子二「明应成中观派之实执」分二。在藏文版当中,科判还未分类之前,它有一段话,这一段话在中文版的《入中论善显密义疏》里面,并没有翻译过来。这一段话就是谈到,以中观应成的角度,我们必须要能够先了解,一切的法它都是透由分别心的力量而安立出来的。当你能够认识万法皆由分别心安立的这一点之後,你才能够了解到,一法不是藉由分别心安立的状态,是什麽样的状态。也就是透由这一点,我们才能够了解应成所谓的实执,也就是执着着「不由分别心去安立、而形成自方成立」的这种执着,是什麽样的执着。

在这一段之後,就谈到了科判,「明应成中观派之实执」分二:第一个科判「明由分别增上安立之理」,第二个科判「明执彼违品之实执」。首先看到第一个科判「明由分别增上安立之理」。所谓的「分别」就是分别心,「增上」藏文当中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藉由分别心的力量而安立的方式,也就是万法为什麽皆是由分别心所安立出来的?简单的来说,这个科判就有谈到,分别心是如何的来安立诸法的道理。第二个科判「明执彼违品之实执」,了解了心安立境界的道理之後,我们才能够了解到,「与彼」就是与分别心安立境界相违的状态,是什麽样的状态?执着这种状态的心,我们称之为实执。首先看到第一个科判。

丑一、明由分别增上安立之理141

《邬波离请问经》云:「种种可爱妙花敷,悦意金宫相辉映,此亦未曾有作者,皆从分别增上生,分别假立诸世间」。第一句,种种可爱妙花敷,这当中的「花」就是一般我们在世间,能够看到的种种花朵。在看到花的时候,会让你在内心生起赏心悦目的这种感觉,就是你会觉得这朵花,它是很美丽的。不仅如此,悦意金宫相辉映,「金宫」最主要是谈到了,天人所居住的宫殿,或者称之为无量宫。此亦未曾有作者,「作者」就是有谈到不管是花,或者是天人所居住的宫殿,它都没有特别的作者,也就是没有人会很刻意的去制作这个东西出来。比如以花而言,我们知道一朵花它的形成,是必须要具备许多的因缘条件,可能在这之前你必须要先将花的种子种在土里面,并且在灌溉之後,它会慢慢的开出一朵花。但是这朵花,它会有人将它直接的制作出来?并不会。如果这朵花它是一朵真花,是没有办法藉由特定的一个人,用特定的方式,将这朵花制造出来的。如果这朵花它是纸花,也就是纸所做出来的花的话,那可能可以藉由某一个人,透由某一种的方式,而将它制作出来。但是真正的朵花,虽然它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果,但是是没有办法藉由很刻意的方式,而将这朵花,好像是用手制作出来的这种感觉。不仅是花,实际上天人所居住的宫殿也是如此。皆从分别增上生,而这一切都是透由分别心的力量而产生的。也就是因此,分别假立诸世间。」透由分别心的力量,能够安立世间的万事万法。此说诸法皆由分别增上安立。在这一段佛经当中,最主要强调的内涵,就是有谈到,诸法皆是透由分别心的力量,而安立出来的。说一切法唯由分别假立,及由分别增上安立者,余证亦多。不仅如此,一切的法它是藉由分别心所假立,甚至也可以解释成,是透由分别心的力量而安立出来的。这种名相,在其他的经论当中,也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呈现出来。

《六十正理论》云:「正等觉宣说:无明缘世间,说世是分别,云何不应理。」「正等觉」也就是佛陀,他曾经宣说「无明缘世间」,这当中的「世间」就是透由业以及烦恼所产生的人世间等等的世间。而最究竟的根本,就是无明,因由无明的种种因缘和合之後,而产生了不净的世间。「说世是分别,云何不应理」,也就是因此,当我们谈到「世间」的时候,实际上世间它之所以会形成,完全是藉由分别心的力量所安立,因此这种道理,是可以认同,并且可以承许的。释论释此义谓:「一切世间非自性有,唯由分别之所假立。」接下来《六十正理论》的释论,在解释这个偈颂时,有谈到「一切世间非自性有」,世间的万事万法,它的本质皆没有任何的自性。在没有自性的状态,它所形成的方式,完全是透由分别心的力量所假立、所安立出来的。

《百论》亦云:这当中的百论,是谈到了《四百论》。在《四百论》有谈到一个偈颂,「若无有分别,贪等亦非有,故智者谁执,真义及分别。」首先看到前面两句,「若无有分别,贪等亦非有」,如果在内心没有种种的分别心的话,我们的心里就不会有所谓的非理作意的心态产生。如果没有非理作意的心态,贪瞋等种种的烦恼是没有办法生起的。如果贪瞋的烦恼没有办法生起的话,透由贪瞋的这种力量,所安立出来的境界,也应该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因此「若无有分别,贪等亦非有」。「故智者谁执,真义及分别」这两句的内涵,在下面宗大师会作解释。

释论亦云:在月称菩萨所造的《四百论》的释论也有谈到,「有分别,方有彼贪等,若无分别,彼等亦无。决定当知:如於绳上假立为蛇,定无自性。」这一句是在认识中观应成派的所破当中,最重要的一段话。这一段最後的部分有谈到「决定当知」,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如於绳上假立为蛇,定无自性」,这当中有谈到一个譬喻,这个譬喻里面有谈到「执绳为蛇」的这种颠倒的意识。这样的心,是在什麽样的状态会生起的呢?也就是如果我们到一个地方,并且知道这个地方有很多蛇出没。有一天我们走在外面,在我们的面前有一条绳子,它的形状跟蛇的形状很类似,并且我们又没有办法很清楚的,看到这条绳子它的本质的话,在看到的那一刹那,我们的内心会很容易生起「执绳为蛇」的心态。这种心态就是谈到,看到这个东西的当下,会认为你的面前是有一条活生生的蛇。而实际上以境界本身而言,也就是在绳的那个方位,它是没有任何蛇的特色而存在;但是我们的心在面对这样的境界时,完全都是透由分别心的力量,在安立之後,才会在内心生起很强的执着,认为你的面前是有一条蛇的。但是仔细的去探讨,会发现在我们所缘的境界之上,也就是这条绳子之上,不管是绳子它的总体,或者绳子它的任何支分,所谓「支分」就是它的任何一个部位,不管从总体或者是它的支分来作探讨,我们会发现到,在绳子的那个方位,并没有蛇的任何特性。但是由於我们内心的力量去安立的缘故,所以会认为在我们的面前是有一条活生生的蛇没有错,这样心,就是「执绳为蛇」的心。

在谈中观应成派的正见时,这个譬喻是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拿出来讨论。而实际上「执绳为蛇」的心,跟「执蛇为蛇」的心,心在安立境界,它所安立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当我们看到一条绳子,认为它是蛇的心,以及面前有一条蛇,我们去安立它是蛇的心,以心本身的作用而言,它安立境界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我们的心安立任何境界的方式,就如同是用心安立绳子为蛇,它所安立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谈到这样的概念,一般的人可能是没有办法接受,他会认为「执绳为蛇」的心,它是颠倒的,因为绳子它并不是蛇;所以将绳子执着它是蛇的话,这样的心是颠倒的心,没有错。「执蛇为蛇」的心,是一种正常的心识,也就是说它并不是颠倒的,实际上蛇它本身是存在的。虽然一条是绳子,一条是真正的蛇,但是我们在这个地方,最主要强调的是,不管你用心去安立「绳子」它是蛇,或者是你用心去安立「蛇」它是蛇也好,实际上心安立境界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从境的那个方位,不管是「蛇」的那个方位,或者是「绳子」的那个方位,它都没有真实的蛇,这当中我们有加上一个就是「它并不是真实的蛇」。如果你认为「执蛇为蛇」的心,在执着的当下,你会认为境界本身「就有蛇存在」的话,那这种安立方式,就是中观应成的所破。

相同的道理,我们的内心会生起「我」的这种执着,实际上这种执着生起,是因为观待了「蕴」之後而生起的感受。透由心在蕴之上会安立「我」,也就是我们会在内心里,会有一种强烈的执着,「我」要做什麽事情,或者这是「我的」什麽东西等等。但是这种心态,也就是「我」的这种心态,也都是透由心去安立的。以蕴的本质而言,我们仔细的去寻找,会发现在五蕴的任何部位,都没有办法找到真实的自我。相同的道理,我们去寻找「执绳为蛇」的心,它的所缘境,也就是「这条绳子」的时候,去寻找的当下,也找不到真实的蛇。相同的「执蛇为蛇」的心,它的所缘境是蛇没有错,但是你去寻找的当下,也找不到真实的蛇。你去探讨蛇牠的颜色,是蛇吗?甚至蛇牠的外形,是蛇吗?或者蛇牠的上半部,牠的下半部,牠的任何部位,是不是蛇?当你探讨这样的问题时,会发现到,似乎没有很真实的蛇。如果在境界的那个方位,有相当真实的蛇存在的话,你去寻找的当下,也应该能够找到真实的蛇,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的。谈到这个部分,对於某一些人而言,可能会觉得这个部分根本就是没有办法接受,或者是相当的难以体会,这就是在谈到中观应成的正见当下,我们最容易产生的一种误解。我们会将「执绳为蛇」的心,跟「执蛇为蛇」的心,认为它在境界上面是会有某一种的差别,但是实际上心在安立境界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

在现今会有许多其他的譬喻,来譬喻心安立境界的方式。但是在过去这些有证量的论师,他们透由过去比较平常的这些例子来作诠释的时候,他们就会谈到了「执绳为蛇」的譬喻。因此在谈到中观应成的正见时,我们所看到的这句话,实际上是有它某一种的加持力在,甚至这一句话,它是在诠释中观应成正见的当下,最重要的一句话。以现今而言,我们能够看得到,甚至比较容易体会到的譬喻,比如在电视会看到种种的银幕,我们可以看到人,甚至看到一栋房子。但是仔细的去想,你会知道电视里面的这一栋房子,它并不是真正的房子,但是你在看到的当下,你会有一种很直接,甚至很「常」的感觉,我看到一栋房子。就是表示虽然电视里的房子,它并不是房子,但是透由心的力量,你会去安立那边有一栋房子。这样的心,它在安立境界的方式,实际上是跟你看到一栋真正的房子,而在内心生起这是一栋房子的心,它安立的境界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它的境界,一栋是电视里的房子,一栋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房子,但是心安立境界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如果你没有办法把这两颗心安立境界的方式划上等号的话,就表示你没有办法真正的了解中观应成的正见,但是实际上要了解这个部分,是相当困难的。今天这一堂课就上到这个地方。










相關文章: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
入中论2
入中论 3
入中论 4
入中论5
入中论 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7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8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9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0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3
入中论颂
入中论自释 卷一
入中论自释 卷二
入中论自释 卷三
入中论自释 卷四
入中论自释 卷五
入中论 1
入中论 2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四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卷五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六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七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八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九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入中论日光疏(下)
入中论日光疏(上)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一﹞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二﹞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三﹞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四﹞

上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回目錄 下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莲花生大士心咒的功德利益与直指觉性赤见自解
佛法与生活,为何有烦恼,如何减少痛苦
菩提道次第安乐道论
阿弥陀佛经典结集-校刊活动
宗喀巴大师基础课程~入菩萨行论

赞助网站
台灣會議中心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自由電子新聞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