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講授《龍舒淨土文》 日宗仁波切《菩提道次第略論》課程延期通知 普巴金剛除障暨葉衣佛母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0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2:52:2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2:51:43   编辑部 报导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0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十)2005

释论云:「此中非字,与有之能立自生相连;非与有相连,破有义亦成立故。」在释论当中有谈到「此中非字」,也就是《中论》最後一句话,「其生终非有」这当中的「非」字,「与有之能立自生相连」这边有很多的名辞,可能你们一时也搞不清楚,不过在下面的这一段文,我会尽可能的解释,你们就勉强的听。这当中是有谈到,此谓论义不可如彼以後二句为宗,前二句为因者所释。「此谓论义」这本论就是《中论》,义就是《中论》当中偈颂的内涵。这个之前引了释论的这一段话,它最主要解释的是什麽意思呢?此谓《中论》这个偈颂的内涵「不可如彼」,就是不可以用另外的一种方式来作解释。不可以用什麽样的方式来作解释呢?「以後二句为宗」,「以後二句」就是偈颂後面这两句话,「诸法随於何,其生终非有」,我们不能够把这个立为是宗。所谓的「宗」就是你必须要藉由正理,去证成的观念。有一些人他在看到这个偈颂时,会认为这个偈颂,它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要证成内外的一切诸法,这一点它是无自性的「生」,也就是它的自性「生」是不存在的,并且立下了这一点为宗。因此就有谈到後二句为宗,後二句就是「诸法随於何,其生终非有」,一切的诸法,也就是内外的诸法,它在任何的时间,任何的地方,以任何宗派的力量,都没有任何自性的「生」,所以他认为这个论点,甚至这一点是这个偈颂里面,最主要所要立的宗。前二句为因,前面的二句,就是证成「宗」最主要的正因,所谓的因就是正理,或者是正因。「前二句为因,因者所释」,但是实际上《中论》的这个偈颂,并不是以这种方式来作解释的,你不能够解释成,後两句是「宗」,前二句是「因」,以这种方式来作解释的话,是不符合《中论》偈颂当中的内涵。

要以什麽样的方式来解释呢?当释为「从自生终非有」,我们必须要探讨的,最主要立下来的宗,是什麽样的宗呢?一切内外的诸法,以自生的角度而言,不管是在任何的时刻,任何的地方,透由任何宗派的力量,自生的这一点都是不存在的,这个是宗。余三宗亦尔。不仅是自生是如此的,他生、共生以及无因生也是如此。这一点之前在第148页的最後一行,最下面这个地方「应如是配释」,就是说这个偈颂的内容,应该是藉由以下的方式,来配合着作解释。他有谈到一切内外的诸法,在任何的时间、地方,透由任何宗派的力量,自生的这一点是绝对不会存在的。这个是这个偈颂里面,最主要安立的宗,因此从这个当中,我们可以了解,这个偈颂里并不是要安立一切内外的诸法是「无自性的生」,它并不是要安立这一点,而是要安立内外的一切诸法,它是无自生、无他生、无共生以及无因生;并且无这四生是在任何的时间,任何的地方,透由任何的宗派,都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

 

接下来,若有自性生,则必须许成立彼之四生随一,故云有之能立。之前在释论当中,「此中非字,与有之能立自生相连」,这当中的自生是「有」的能立,所谓的「能立」就是原因,或者是理由的意思。「有」就是自性有。我们可以看到正文「若有自性生」,如果内外的诸法,它的生是有自性的生,「则必须许成立彼之四生随一」,如果它是自性生,那它就必须是四生当中的任一生,要不就是自生,要不就是他生,要不就是共生,要不就是无因生。如果是自性生的一法,它就不会远离这四生当中的其中一生,所以「若有自性生,则必须许成立彼之四生随一」,它必须要是四生当中的任何一种。「故云有之能立」,因此四生能够成为是证成「一法是有自性」的一个原因,比如说我们认为这一法,假设它是有自性的生,我们举出正因,可以说因为它是自生,或者是因为它是他生,或者是共生,或者是无因而生。因此四生它能够成为是「证成一法是有自性」的一种原因,所以称之为「故云有之能立」,也就是说自生等四生,它能够成为是证成有自性生的原因以及理由,所以谈到「与有之能立自生相连」,自生等四生是承许了有自性生的原因,或者是理由。

末句之义,末句就是最後一句,最後一句有谈到所谓的「破有义亦成立故」,最後一句的意思它是在阐释,谓若能破四边生,则亦成立破自性生。也就是因为透由四生,能够来证成诸法是有自性生的缘故,所以要是能够破除「诸法是四边生」的内涵,也可以间接的破除诸法是有自性生的。可以听得懂吗?有人点头这样就好。就是说四边生它是能够证成诸法是有自性生的,因此如果能够破除诸法是四边生的这一点,就能够间接的破除诸法是有自性生的这一点。因为他已经讲不出任何的理由,来证成这一法是自性生的,因为要是自性生的话,它要不就是自生,要不就是他生,要不就是共生,要不就是无因生。如果这四生都被破除的话,虽然在此当下,没有办法马上的破除它是有自性生的这一点,但透由这个力量,是可以间接的破除诸法是有自性生的。因此就有谈到,「谓若能破四边生,则亦成立破自性生」,这当中的「则亦成立」,是透由破除四边生的力量,能够间接的破除诸法是有自性生的这一点。

之前我们看到最後一句,故彼量式,无不成立无自性生之过。因此之前的这一段内容,它并没有不成立无自性生的这一点。也就是无自性生,或者是生是无自性的内涵,还是可以透由《中论》的这一段来证成,并不是说没有办法证成。只不过以字面上的意思而言,它不是当下的证成内外的诸法是无自性生的这一点,而是透由无自生、无他生、无共生以及无因生,间接的来证成无自性生的内涵。它不是不成立无自性生的道理,因此它并没有不成立无自性生的过失。故不可如《中观明论》所,以破四边生为因,成立无自性生。在解释《中论》的这个偈颂,不能够照着《中观光明论》的这本论着所阐释的内容。《中观光明论》是如何的来阐释「透由破四边生,来证成无自性」的内涵呢?以《中观光明论》的角度而言,在谈到这个道理的时候,它所立的公式,是立到了一切的内外诸法,皆没有自性的生,为什麽没有自性的生呢?因为它并不是四边生。所以透由破除了四边生,来证成内外的诸法是无自性的生,这是在《中观光明论》有谈到的内涵。实际上透由破除了四边生,是不是能够证成内外的诸法,是无自性的生呢?是有办法的,这是没有错。但是为什麽在这个地方,要特别的强调,这里并不是强调这个内涵?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以《中论》字面上的意思而言,它并不是要强调,透由破除了四边生,来证成内外的诸法是无自性生的这一点。它最主要强调的内容并不是这一点,它是要让我们认识到,内外的诸法并没有自生等四生的内涵,透由了解了诸法并无自生等四生的内涵之後,才会能够间接的破除无自性生的道理。因此在阐释《中论》的原文时,不能够照着《中观光明论》的这一本论,所阐释的方式来作解释,以上是结束了自生的部分。

又「诸法随於何时处宗派,从他生决定非有。」这之前是谈到了自生的部分,接下来是谈到了他生。也就是谈到了内外一切的诸法,在任何的时间、地方以及透由宗派的力量,「从他生决定非有」他生的这一点是不可能存在的。《显句论》云:「唯由此因缘许世俗有,非许由四边有,应说诸法有自性故。」在《明显句论》有谈到,透由因缘的力量,能够安立这一法是世俗有,但是在安立的同时「非许由四边有」,我们并不会认为由因所生的这一法,它是四边有。如果是四边有的其中一者的话,「应说诸法有自性故」,如果这一法在形成的当下,它是由因生果的四边法当中的其中一者,它的内涵必须是有自性的。故他生二字,从《明显句论》的这个文义,我们就可以了解他生的这两个字,非圣教之名言,它并不是一般经论当中的名辞。乃余宗之名言,之所以会有他生的这个名相出现,这是自续派以下的宗义师,他们自己所安立上的名辞。意指有自相之他。他生的「他」,是指着有自相的他,并不是指着一般所谓的自己以及他人的这种的自他二法。这当中的他,是必须要有自相的他,因此谈到,「故他生二字,非圣教之名言,乃余宗之名言,意指有自相之他」。若许彼者,如果承许了有自相的他的话,即应许有自性。如果承许了有自相的他,就必须要承许,透由这一法所生的另一法,它也必须是要有自性的。故此宗於名言亦不许有他生。也就是因此从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在名言上它是不承许有他生的。虽名言中许因果异体,虽然中观应成它并不承许有他生,但是在名言当中,它是能够有办法安立因以及果这两者,它是所谓的异体,也就是它们的本质是相异的。就比如种子以及苗芽这两者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异的。不仅如此,苗芽是种子所产生的果,虽然苗芽它是种子所生的,但是不是就承许苗芽是他生的呢?并不是。这当中的「他」,最主要是指着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们,他们所承许的「有自相」的他。但是以应成的角度而言,虽然承许果与因,这两者的之间是本质相异的,但不会因此而就承许了「有他生」的内涵。所以在正文就有谈到,虽名言中许因果异体,然彼非是他生之义。这并不是他生最主要的涵义。如名言中说一一法各有二体,然不许彼体即自性生之体性。就比如在名言当中,我们会承许一切的法,它皆有两种的内涵,也就是世俗与胜义的内涵。但不会因此而就安立,一切的法是有自性的,所以「然不许彼体即自性生之体性」。

下一段,《显句论》说:「诸法无自生之宗是无遮」,余三宗亦尔。在《显句论》有谈到,诸法无自生的这一点是无遮法,「余三宗亦尔」就是谈到了他生、共生以及无因生也是如此。故抉择无自性时之所立,因此当我们在抉择一法是无自性时,所安立的宗,「所立」就是之前所安立的宗,即唯遮所破之无遮。在抉择一法是无自性内涵的当下,所立的这个宗,它是必须要破除所破之後,而能够安立为是无遮之法,并且它在破除所破的当下是「唯遮所破」。之後会谈到所谓的「无遮」以及「非遮」的内涵。谈到诸法是无自性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诸法是无自性的这一点是无遮之法,它是仅仅破除了所破之後,所安立的一个法,这个法我们称之为是无遮法。

如《显句论》云:「世间所有言,无事无所有。此等为显无遮故,无事即无自性义。」「世间所有言,无事无所有」,这段文里面最主要谈到的内涵,是谈到了无遮的概念。并且这两句话当中,所谓的「无事」就是谈到了无自性,无自性它是以无遮的方式所安立的。释论亦云:「已说四宗,为以正理成立故。」并且在释论也有谈到,我们之前所立下的这四个宗,就是内外的诸法非自生、他生、共生以及无因生的这个宗,这个宗是可以透由正理来证成的。下文亦以破四边生为因,说诸法离自性生。并且在以下的文,会有谈到破除了四边生之後,能够了解诸法是无自性生的道理,因此以破除了四边生为正因,来证成诸法是远离自性生的这一点。《显句论》破四边生之後云:「故生非有,是所成立。」在《显句论》也有谈到,在破除了诸法是四边生的内涵之後,「故生非有」我们就能够了解诸法是没有自性的生,自性的生的这一点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是有办法安立,有办法成立的部分,故非不许成立诸法无自性生。因此在破除诸法是四边生的当下,并不是不承许诸法是无自性生的这一点。

接下来,《显句论》云:「诸比量,唯以破他宗为果。」对於《显句论》的这一段,有一些人他会解释为,此说诸比量式,唯破他人自性有之宗,不更成立别法,他认为这一段话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在证成透由种种比量的公式,它最主要的内涵,仅仅是为了要破除他人所立下来「有自性」的这个宗,而并不是承许要安立诸法,「不更成立别法」,然非遮成立彼破。实际上在破除他人所立下有自性的这个宗的当下,我们是必须要承许一法是无自性的内涵,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安立的。故彼又云:「吾等非成立有无,唯破他人增益之有无,破除二边成立中道。对於这段话的内涵,接下来有作解释,就谈到了,此说唯破他人所计之有边无边,这当中「吾等非成立有无」,就是谈到透由正理,来破除他人所安立的有边以及无边。此外不成立余法。在破除有边以及无边的当下,我们是没有办法获得任何的能立之法,然非不成立破除二边,但是并不是不成立破除二边的这一点。破除有无二边的这一点是成立的,但是在破除有无二边的当下,我们并没有办法获得另外的能立之法。以破除二边说後说:「成立中道」故。为什麽在破除有无二边之後,并不是不成立破除二边的这一点?接下来就有谈到,以破除二边说後说:「成立中道」故。因为在破除了二边之後,我们能够安立中道的缘故,因此透由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了解,破除了有无二边,并不是不安立诸法,而是不安立其余的能立之法,但是它是能够安立破除二边的中道之法。

若谓亦非无自性者,则应成有自性,如果一者它并非无自性的话,「则应成有自性」它就应该是有自性,离此更无第三品故。并没有一法它是远离有自性以及无自性之外,又可以安立的,这是不存在的。就如同,如《回诤论》云:「若即无自性,遮於无自性,由遣无自性,即成有自性。」这当中就有谈到「若即无自性,遮於无自性」,第一句应该是说,如果一法是无自性的话,那你怎麽能够遮掉无自性的这一点?也就是一法如果是无自性的话,你怎麽能够在它之上,遮除无自性的内涵?相同的「由遣无自性,即成有自性」,如果一法它是远离了无自性的话,在此同时你就必须要安立它是有自性的。虽许有如是能立所立,然非自续派,如余处已广宣说。在安立诸法的当下,有谈到所谓的能立以及所立,能立就是能立的正因,所立就是我们必须要安立的宗。虽然在证成诸法的同时,有谈到能立的正因以及所立的各种宗,「然非自续派」但并不是因此就承许,这一些的论师皆是自续派的论师,或者他们所提出来的观点,皆是自续派的观点。「如余处已广宣说」对於这个部分的内涵,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毗钵舍那的部分,以及《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已经广泛的作宣说。

如果你们有问题,可以将问题传到前面来。

问题一:学习密宗该具备何种条件,才堪当法器?答:首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在还未修学密法之前,必须要有共道作为基础,这当中的「共道」,就是之前所谈到的三主要道。最好的不外乎就是我们的内心,能够生起不造作的三主要道。所谓的不造作,就是不需要经过特别的思惟,就能够很自然的在你的内心,生起三主要道的种种殊胜功德。如果没有办法的话,至少你也要生起造作的三主要道。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办法做到的话,最低的限度必须要对於三主要道,甚至整个成佛的道次第,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而了解到在成佛的过程当中,是必须要以这种次第,来渐次增上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在这些基本的条件具备了之後,如果想要修学密法,刚开始必须要接受灌顶。甚至以上部而言,必须要获得四种的灌顶,让修学密法的心续,能够在此同时成熟。并且在修学密法的过程,依师轨理是相当重要的,必须要将上师与本尊观想成是无二无别,而实际上这个基础就是在共道的依师轨理,这些都是修学密法最基本应该具备的几个条件。

问题二:这两天课程中,提及诸法是由分别心所安立,且是因缘和合而生,非自性有。而业果中提及业感缘起,如是因感如是果,是与缘起之法有关连,故可否请求仁波切,进一步阐释空性与业果之关连及相关内涵。答:由因生果的缘起法,这一种的缘起法,是佛教四部宗义当中,任何的派别都承许的缘起之法。但是从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由因生果的缘起法,它只不过是粗分的缘起之法,它并不能够安立为是细分的缘起法。虽然它是缘起法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最究竟的缘起之法。最究竟的缘起之法,也是谈到依赖,或者是观待;但是依赖以及观待的对象,并不是依赖自因,也不是观待自因而生的缘起之法。这当中「细分」的观待,最主要是观待能安立境界的分别心。如果能够了知,诸法是藉由能够安立境界的分别心去安立的话,这一点是中观应成所谈到的缘起之法,也是最细微的缘起法。

至於空性与业果之间,有什麽样的关系呢?谈到所谓的业果,不外乎就是由因生果之理。外在的这些事物法,它的形成是必须要依赖,甚至观待因缘,才有办法产生。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就知道这一法的形成,它并不是以独立的方式,不是以自性的方式而呈现的。既然必须要观待,必须要依赖因缘的话,就表示这一法它本身,并没有任何独立的特性。因此从这样的道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外在的因果,或者是业果的法则,它在形成的当下,都是必须要观待依靠他人,才有办法形成。透由思惟这个内涵,对於我们修学空性的法则而言,会有相当大的帮助。谈到所谓的业果,我们平时最容易认识的,不外乎就是我今天如果造下了善业,或者是我本身的这个行为是善行的话,将来会感得善的果报。由此可知,一个善果,或者是一个乐的果,在形成之前,是必须要具备有许多的因缘条件聚集之後,才有办法形成如此的果报;因此这个果的形成,是必须要观待他者,而不是独立的。

问题三:如何区分补特伽罗?这应该不能用「区分」这个字吧!应该是如何安立补特伽罗?对不对?分别心如何安立补特伽罗?我帮你问一个问题好了,分别心境界之上的补特伽罗,跟补特伽罗有什麽样的区分?答:首先我们先谈到,分别心它是如何的安立补特伽罗?一般而言,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身体,在看到他的身体的当下,我们会认为某某人他在前面,或者说这是某某人。这个时候就可以检查你自己的心态,会发现到,你内心当中执着某某人的分别心,它之所以会在你内心生起,是因为你看到他人的身体,或者是看到他人的某一个部分之後,你会生起:这是某某人。甚至我们平常,不管是看到人,或者是看到畜生,在我们内心会有各式各样的分别心生起,这几乎都是看到它的外形,看到它的形状之後,才会生起:这是某某人,这是某一种动物的心态。由此可知,这样的心,它之所以会形成,完全都是观待於他者的蕴体而形成的。这样的心,它有安立境的能力,它能够在这样的形体之上,去安立说:这是某某人,或者这是某一种动物等等。但是对於你心所安立的境本身而言,你去寻找的时候,似乎又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很真实的人,或者是很真实的畜生。但是你心中为什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完全都是透由心的力量去安立,所形成的结果。

之前所谈到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有谈到,在分别心的境界上所现起的补特伽罗,跟补特伽罗之间有什麽样的差别?可以听得懂这个问题吗?在分别心的境界之上所现起的补特伽罗,跟补特伽罗之间,有什麽样的差别?以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而言,分别心的境界之上所现起的补特伽罗,它只不过是补特伽罗的影像。所谓的「影像」,就是平时谈到的补特伽罗的义共相;所谓的「义共相」,就是它在我们的内心,所现起来的影像。这种影像,它是不是真正的补特伽罗?并不是。所以在分别心的境上,所现起来的补特伽罗,它并不是补特伽罗,它只不过是「补特伽罗的影像」。但是以应成的角度而言,当应成在谈到分别心以及现量的时候,中观应成派的论师,会把现量安立在「境界」之上。自续派以下的论师,在谈到现量的名辞时,所谓的现量它是安立在「心」之上的。但是应成派的论师,会将现量这个名辞安立在境界上,也就是当「心」它能够清楚的看到境,或者说「心」它能够看到这个境,这样的心就能够称之为是现量。所以中观应成派的论师,他会将分别心所看到的境,比如补特伽罗而言,他会安立成是现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作探讨的话,或许可以这麽说吧!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而言,分别心之上所现起的补特伽罗的影像,它能够称之为补特伽罗。分别心的境界之上,所现起补特伽罗的影像,它是能够安立为补特伽罗,这是跟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是有不同的。

问题四:在生活中看到自己的害怕、退缩,来自於对境界错误的执着,如要承担师长志业,明明是学习积聚资粮,却会视为负担;明知是错误的执取,对着境界心又转不过来,可以怎麽努力?他是说明明是学习积资,却会视为负担。答:在这个问题当中有谈到:明明知道是错误的执取,但是对着境界,心又转不过来,那要怎麽努力?对於这个问题,上师他是回答到:心在对着境的当下,要改变我们的内心,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因为没有时常去串习的缘故,所以会以最自然,甚至宿生所带来的习气,而去面对四周围的环境。从这里可以了解到,我们并没有在法上面多作练习,并没有办法试着时常的去调伏我们的心,所以要改变内心这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当你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可以换一种角度来思惟,虽然当下的我,没有能力能够马上的转变我的内心,但是要知道,你是有这种能力的人。也就是说当下虽然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实际上在你的心相续当中,你是有改变自己内心的能力存在,所以你不应该要放弃。所以当你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或许你可以换一种角度来作思惟,不要认为说:我可能做不到,或者是我不行。虽然当下的你能力是有限,但是只要你肯努力,你都有进步的机会,因为改变的空间是很大的,而且你自己本身的能力,也是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的。并且在做事的过程里面,不断的去净罪积资,这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第一步你必须要先改变你的认知,认为说:虽然当下的我,可能能力上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肯努力,我都能有机会,甚至我有这个潜能是能够改变我自己。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个地方。如果你们对於课程方面的内容,如果没有办法提出问题的话,也可以提出你们平时修学佛法的一些困难,这都可以,没有关系。










相關文章: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
入中论2
入中论 3
入中论 4
入中论5
入中论 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7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8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9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3
入中论颂
入中论自释 卷一
入中论自释 卷二
入中论自释 卷三
入中论自释 卷四
入中论自释 卷五
入中论 1
入中论 2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四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卷五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六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七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八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九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入中论日光疏(下)
入中论日光疏(上)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一﹞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二﹞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三﹞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四﹞

上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回目錄 下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却殿仁波切关於西藏冲突的指示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教主 觉巴吉天颂恭简传.菩萨清凉月 游於毕竟空 众生心水净 菩提影现中
南投大圆满龙钦宁体绿度母药师莲师财神龙王护法.文殊真实化身 龙钦巴尊者
藏文正字

赞助网站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大同大學教育網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