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拉佛學會】貝諾法王涅槃週年紀念法會 文殊菩薩智慧傳法灌頂暨度亡法會 「看見真相 超越死亡」創意徵稿活動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8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2:48:26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2:47:51   编辑部 报导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8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八)2005

对於支那和尚所阐释的无所有见,在莲花戒大师所造的《修次前、中、後三篇》,有藉由不同的方式来作破斥。以莲花戒大师而言,他本身是中观自续派的论师,因此他认为一切的法皆是有自性、有自方成立的。所以最基本的内涵,万法是存在的,但是在探讨万法时,就会呈现出有、无谛实的差别。但是对於谈论无所有见的支那和尚而言,他的第一个观点,就认为诸法是不存在,一切在内心所现起的影像,皆是错乱的影像。如果是错乱的影像,根本就没有办法如实的去分辨真实以及虚妄。甚至会认为「执绳为蛇」的心,与「执蛇为蛇」的心,是没有任何的差别;但是实际上这两颗心,是有它的差别,是有它的差异存在的。如果一切的万法显现皆是错乱的话,那我们如何去分辨是非、善恶以及好坏?这样的论点,它会违反名言,甚至违反许多论典所阐释的内涵。

接下来看到了正文,如是当知:诸法体性若不依名言分别。首先在原文当中,不依的下面有谈到「有境」的这两个字。所谓的「有境」就是能够执着境界的心,或者是声音等内涵。这当中就谈到了,诸法体性若不依有境名言分别,如果法它的本质,是不需要藉由能够执着境界的名言以及分别心来安立的话,非由分别增上安立(而)说彼体性,在一种不需要经由名言以及分别心安立的状态,要是能够形成,这样的状态,即所破之我。这种状态就称之为所破之我。此我於补特伽罗上非有,即补特伽罗无我;於眼耳等法上非有,即法无我。之前所谈到的所破之我,「此我於补特伽罗上非有」所破之我,它在补特伽罗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如果安立补特伽罗之上,所破之我是不存在的话,这种状态称之为补特伽罗无我。如果之前的所破之我,「於眼耳等法上非有,即法无我」,如果这种状态是安立在眼耳等非补特伽罗的法之上的话,这种无我法称之为法无我。因此简单的来分,「无我」可以分为补特伽罗无我以及法无我这两种。由此可知,从这个道理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若执彼体於补特伽罗及法上有者,即二种我执。「若执彼体」所谓的「彼体」就是之前所谈到的所破之我,或者是自性。如果我们执着自性於补特伽罗之上的话,这种执着补特伽罗有自性的心,可以称之为补特伽罗我执。相同的道理,如果执着补特伽罗以外的这些法之上,是有自性的话,这种执着我们称之为法我执。因此我执当中也可以分为补特伽罗我执,以及法我执这两种,因此最後就谈到了「即二种我执」。

接下来,如《四百论释》云,以上《四百论》的这一段文,在之前宗大师已经作简单的介绍,在《四百论释论》有谈到:「所言我者,谓诸法体性不依仗他,由无此故名为无我。此由法与补特伽罗之差别,分为二种,谓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简单的来说,无我可以分为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而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最主要的差异点,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是在於无我它是建立在哪一种的法之上。如果无我是建立在补特伽罗之上的话,补特伽罗之上的无我,就称之为补特伽罗无我;相同的无我的内涵,如果是建立在补特伽罗以外的法之上,这种无我称之为法无我。也就是因此以中观应成的角度,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他们的所破是没有任何的粗细之分,他们必须要破除的,都是不由分别心安立,而在境界的他方,有自方呈现的这一点,是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共同的所破点。

本论亦云,这当中的本论,就是谈到了《入中论》,在本论的根本颂里面也有谈到:「由人法分二。」人就是谈到了补特伽罗,法就是谈到了补特伽罗以外的法。由於空性它的所依处,可以总摄在补特伽罗与法当中,因此在补特伽罗以及法之上,所安立的无我空性之法,也可以分为两大类,故二无我,不由所破分别,乃以所依有法而分。因此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并不是由所破来作分别,这一点是中观应成最不共的见解。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们,在分辨补特伽罗无我与法无我的当下,都是在所破之上而分粗细。破除粗分的所破,而安立了补特伽罗无我;破除了细分的所破,而安立了法无我,但是在这一点在中观应成派,是没有办法承许的。中观应成派是以什麽样的方式,来安立这两种无我呢?「乃以所依有法而分」,无我是完全的安立在所依的法,也就是补特伽罗以及这以外的法之上,而作区分的。

接下来,俱生我执萨迦耶见,之後就要探讨「俱生我执萨迦耶见」,它的所缘境,以及在缘着境界之後所现起的行相,是什麽样的状态?本论破他以诸蕴为所缘,这当中的本论就是《入中论》的根本论。在本论当中有提到,破除他方所提出来的,以诸蕴为所缘的这一点,这个内涵就是有探讨,诸蕴并不是俱生我执萨迦耶见的所缘,因此在根本论当中,有谈到「由了知我是彼境」,我们必须要了解俱生我执萨迦耶见,它的所缘境是缘着「我」,并不是缘着「蕴」,因此诸蕴并没有办法成为俱生我执萨迦耶见的所缘境。释论说:缘依蕴假立之我,并且在释论当中也有谈到,它的所缘境是缘着「依蕴」而由分别心安立的我,其实这一段话应该改成是,依蕴假立之我为所缘,也就是说依着蕴,透由分别心的假立之後,所安立的这个「我」,能够成为俱生我执萨迦耶见的所缘境,透由释论的这一段话,就能够破除「蕴」是萨迦耶见所缘境的这一点。故起我觉之所缘乃「唯我」及「唯补特伽罗」。因此在我们的内心生起我的感受时,这一颗心它的所缘境,最主要是缘着我,或者是缘着补特伽罗。在缘着这个境之後,所现起来的是什麽样的影像呢?其行相,释论云:「我执於非有我妄计有我,执此是实。」在执着我,在缘着我,或者是缘着补特伽罗之後,内心所现起来的影像,「我执於非有我妄计有我」,所谓的非有我,就是不存在的我,独立自主的我,我们会认为这样的境是真实的。简单的来说,缘着「我」之後,我们会现起这是有自性、有自方成立的这一点。这样的心,在我们内心现起的时候,简单的来说,比如我们会认为「我」要做什麽事情,或者是「我」是某某人等等,在我们内心一定会有这种我执,这种我执它的所缘境最主要是缘着「我」,而且所缘境的这个「我」是存在的。但是当我们缘着这个「我」之後,我们的内心会再次的现出『我是从境界,也就是心以及身的方位,呈现出来的影像』,会在我们的内心现起。在现起的同时,实际上就是现起了「我」是有谛实、有自相的一分。这样的执着,能够称之为「我执」,就是执着我是谛实存在的方式。不管你懂不懂「谛实」到底是什麽样的内涵?但是如果你在执着「我」的当下,这种「我」是由境界的那个方位而呈现,而不是透由心的力量完全去安立它的话,这种「我」在现行时,就是现出它是有谛实的一分,这不管你懂不懂谛实,或者是自相的内涵都是如此。此谓执彼我为实有。而释论这一段文,最主要就是谈到,俱生我执萨迦耶见它所执着的,是执着「我」为实有,或者是有谛实。

释论又云:「萨迦耶见执我我所行相而转,是染污慧。」在释论当中又再一次的提到,萨迦耶见它会执着我,或者是我所,并且会对种种的行相而转,就是在我以及我所之上,会认为这一切皆是有谛实,因此这种心识,称之为染污慧。此说:(在)俱生萨迦耶见之所缘(上),任运能起我觉。这个当中有划了上面这个(),以及下面这个(),就是谈到了「在俱生萨迦耶见之所缘上,任运能起我觉」,简单的来说,俱生萨迦耶见它所缘的境界之上,是缘着「我」,会生起「我」的感受。故执他补特伽罗为自相有之俱生执,虽是俱生补特伽罗我执,然非俱生萨迦耶见。这个部分就如同我们之前一开始有谈到,俱生我执的萨迦耶见,与补特伽罗我执是有所差异的。俱生萨迦耶见它的所缘,必须要能够缘着自我,「故执他补特伽罗为自相有之俱生执」,如果这个执着,它是执着着他者,也就是我以外,另外一个补特伽罗,并且执着它是有自相的话,这样的俱生执「虽是俱生补特伽罗我执」,它是俱生的补特伽罗我执没有错,但是它并非俱生的萨迦耶见。它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俱生的补特伽罗我执,因为它所执着的境是一位补特伽罗,并且认为它是有自性的。但是为什麽它不能够称之为俱生的萨迦耶见呢?因为萨迦耶见它的所缘必须要缘着自我,但是缘着他者的心,并不是缘着自我,所以这一颗心并不能够称之为是俱生的萨迦耶见。

「执我我所行相而转」者,这一段文在之前释论当中有谈到,「执我我所行相而转」,这一段的内涵就是谈到,「非显我我所执行相之境」,这当中应该改成是,非显唯我及唯我所,为所执行相之境,这个意思就是谈到了,之前执我、我所行相而转,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在阐释「唯我」以及「唯我所」,它是这样的执着所执着行相的境界。是说於彼二自相有起执,即为行相。我执它所执着的行相之境,并不是唯我,也不是唯我所,它所执着的行相之境,是执着着我以及我所之上有自相的这一点。这一点是有差别的,行相之境与所缘境是不同的。所谓的行相之境,就是你在缘着所缘境之後,它是现起什麽样的影像?就是这边所谓的行相。所以「是说於彼二」,「於彼二」是谈到了我以及我所,「自相有起执,即为行相」,之前所谈到的我执,它最主要执着的,是执着我以及我所,它是有自相、有自性的这一点,因此这一点能够称之为「我执」它的行相之境。俱生我所执萨迦耶见之所缘,谓我所法,相同的道理,俱生我所执萨迦耶见它的所缘境,是缘着我所这一类的法。所谓的我所,就是「我的」,它的所缘境最主要是缘着我所法,非以我之眼等为所缘。它所缘的是缘着我的,但是它并不是缘着我的眼睛,或者是我的手、我的脚等等的诸法,它所缘就是很直接,它就是缘着「我的」的这一点。其行相,谓缘彼所缘,执我所为自相有。俱生我所执萨迦耶见,它在缘着我所之後,在内心所现起来的形像,也就是影像,是现起我所,它是有自相的这一分,因此「其行相,谓缘彼所缘」,「谓缘彼所缘」就是缘着它的所缘──我所,「执我所为自相有」。

    若尔,如果是这样,何故释论解「我所」云:在《入中论》开始有一个偈颂,在解释我所的时候,有谈到以下的内涵,「次念云:此是我所。谓除我执境外,贪着余一切事。」这一段话的意思,在下面有作介绍,此岂非说计着眼等事为我所,即是我所执耶?如果之前所谓的俱生我所执萨迦耶见,它的所缘是缘着我所,但是并非缘着我之眼,或者是我之手的话,那在释论当中,所谈到的这一段文,应该是把它阐释为「眼等事为我所,即是我所执耶?」他有谈到,我所拥有的不管是眼睛,或者是手,或者是脚,这些都是我所,在执着这些「境」是有自性,这样的执着,也可以称之为是我所执啊!为什麽你之前所谈到的,俱生我所执萨迦耶见,它并不是缘着我之眼,或者是我之手的呢?这在字面上看起来似乎会有相违。彼论意说,之後宗大师有作解释,在《入中论》的释论当中所提到的这一段文,它最究竟的涵义是谈到了,彼论意说,於眼等见为我所,执我所为实有。刚开始会有一种认知,认为我们所拥有的眼等诸法,它是我所,也就是我的。比如讲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会认为自己的手,或者是自己的眼睛,是我的。在这样的认知之上,执我所为实有;在认知了我的眼是我的之後,对於「我的」的这一点,会生起强烈的自性执,这种执着称之为是俱生我所执萨迦耶见。所以俱生我所执的萨迦耶见,并不是缘着我的眼,而是当你认知了眼,是「我的」之後,而对於「我的」的这一点生起强烈的执着。

非说眼等是我所之所相事。这一段的翻译,就是非原文的内涵,在看这一段的翻译的时候,可能不容易明白原文的涵义。原文就是讲到,之前是缘我们自己本身的眼,在缘到了这个眼之後,会认为眼是「我的」的这一点,是有自相,而对於「我的」,或者是「我所」产生强烈的执着,这种执着称之为我所执萨迦耶见;并不是强调,我所执的萨迦耶见,它是缘着我所之所相事。我所之所相事就是,我所它所包含的这一切,比如我的眼睛,或者是我的鼻子等等,它的所缘就是仅仅缘着我所,并不是缘着我所的所相事,眼等。不知道原文是不是倒装句,但是我看这个原文,实在是看不出它的意思。就是俱生我所执萨迦耶见,它的所缘境是缘着「我的」,也就是「我所」的这一点,并不是缘着我所之所相事,眼等。它并不是缘着我们的眼睛,我们的鼻子,我们的手脚等。若不尔者,则萨迦耶见与法我执应无差别。如果俱生我所执萨迦耶见,它的所缘是缘着我的眼睛,我的手,或者是我的脚的话,那对於这种境生起的执着,应该可以称为法我执,因为它并不是补特伽罗;也就是我的眼睛,我的鼻子,它的本身并不是补特伽罗,所以对於这种法生起执着,这种执着应该归类在法我执当中。如果归类在法我执当中,俱生我所执萨迦耶见与法我执之间,就应该不是相违的。推论到最後,会变成是补特伽罗我执,与法我执之间,应该是有交集的才对,但是实际上这两者是相违的。俱生法我执之所缘,谓自他相续所摄之色蕴等,接下来是谈到了俱生法我执的所缘,俱生法我执的所缘,是缘着自他相续所摄之色蕴,就比如自己的色蕴,也就是我们的身体,或者是他人的身体,或者是缘着眼耳等、及非相续所摄之器世等。或者是并非我们的相续所能够摄受的情器世间。行相如前说。而它所现起来的行相,就如同之前在介绍人我执时,它是必须要现起「境」是有自相的这一分。

下一段,此二种我执,即系缚生死之无明。之前所谈到的是补特伽罗我执,以及法我执,这当中「我执」是让众生们流转生死的无明。《七十空性论》云:「因缘所生法,分别为真实,佛说是无明,彼生十二支。」「分别为真实」就是众生内心的分别心,是会执着「境」是有真实的。对於这样的心,佛他很清楚明白的宣说了这样的心,是无明的心,透由无明的心,而生起了十二支。此说缘诸法执为真实,即生死根本之无明。在《七十空性论》当中,最主要就是讨论到,如果缘着诸法执着是有真实、有自性的话,即生死根本之无明。从法我执,引生补特伽罗我执之无明。而透由执着了「法」是有自性的,我们会进一步的执着补特伽罗也是有自性的,因此从法我执引生补特伽罗我执之无明。故说从彼生十二有支。因此透由无明,会不断的造作而形成十二缘起法。破此无明,必须见彼所执为空,及无彼所执之我。如果想要断除无明,必须要了解、去认识到,无明它所执着的境界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必须要破除无明它所执着的「我」,而认识无我的内涵。

在《七十空性论》有谈到,《七十空性论》云:「见真知法空,无明则不生,此即无明灭,故十二支灭。」首先必须要如实的看见,「执着」它所执着的法,并不是存在的,它所执着的法,它的内涵是空的;如果能够了解内心的执着,它所执着的「境」是不存在的话,无明则不生,「此即无明灭,故十二支灭」。《法界赞》亦云:「若执我我所,即妄计外法,若见二无我,三有种当灭。」如果执着我,或者是我所,是真实的话,就会因此而执着外在的种种诸法,「若见二无我,三有种当灭」,如果能够了知我以及我所,甚至外在的诸法,它的本质是无我的内涵的话,轮回在此同时就会消灭。又云:「最上净心法,是为无自性。」如果我们真正的想要跳脱生死轮回,就必须要断除轮回的根本,也就是无明我执。在断除之前必须要了解,无明我执所执着的境,也就是境有自性的这一分,是完全不存在,才有办法破除无明我执。

《四百论》亦云:「若见境无我,三有种当灭。」在《四百论》也有谈到,必须要了解我们内心执着的心,它所执着的「境」是无我的内涵。这个内涵,更进一步的就是探讨,如果想要断除内心执着「境」是有自性的心,必须要了解心它所执着的境界是不存在的;并不是暂时的压抑它,让它不要在内心生起,就能够断除它。就比如之前所举的例子,我们谈到了「执绳为蛇」的心。当你在内心生起了「执绳为蛇」的心之後,唯有了解你所缘的境界并不是蛇,才有办法去除内心种种的恐惧感。而并不是说,在你生起了这一颗心之後,另外一个人跟你说:你不要去想,牠就不会咬你。透由这一段话,纵使你内心暂时不会有「执绳为蛇」的心,但是你还是会怀疑,前面的那一条到底是蛇,还是绳子?所以不让内心生起某一种执着,并不代表就能够断除它。因此如果想要断除执着法以及补特伽罗是有自相、有自性的话,就必须要了解境界本身,也就是「法」跟「补特伽罗」是无自性、无自方成立的内涵。

因此在这之前必须要先探讨,心是如何的执着境?它所执着的境,是不是就如同境界本身所存在的方式,是以心安立境的方式而存在的?到最後我们会发现到,实际上心在执着境的当下,它所执着的境,在探讨有无之後,我们会发现执着的心,它所执取的境是不存在的。透由了解了这个内涵,才能够断除种种的执着,而并不是,不要刻意的去作种种的作意,或者是刻意的不要去想它,就能够让我们的内心,不生起种种的顾虑,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不去想它,只是暂时的远离它,但并不是能够从根将它断除。这个例子就从之前「执绳为蛇」的公案,就可以了解到,想要去除内心的恐慌,去除内心的害怕,必须要了解「境界」就是绳子本身,它并不是蛇的特色,才有办法断除「执绳为蛇」的心,以及它所带来的恐惧。因此在《四百论》最後就有谈到,「若见境无我,三有种当灭」,我们必须要了解,执着它所执取的境是无我的内涵。今天晚上的这堂课就上到这个地方。










相關文章: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
入中论2
入中论 3
入中论 4
入中论5
入中论 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7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9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0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3
入中论颂
入中论自释 卷一
入中论自释 卷二
入中论自释 卷三
入中论自释 卷四
入中论自释 卷五
入中论 1
入中论 2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四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卷五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六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七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八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九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入中论日光疏(下)
入中论日光疏(上)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一﹞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二﹞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三﹞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四﹞

上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回目錄 下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阿弥陀佛暨观音菩萨超渡
◎与灵对话- Yahoo!奇摩部落格
声空不二音乐禅--明就仁波切
原梦青年计划--至善社会福利基金会
不丹、印度法王寺院斋僧千僧善行 ~ 2008/8/11~2008/9/29

赞助网站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