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六)農曆七月圓滿超度大法會 大圓滿甚深三寶總攝教授 穹拉‧惹對仁波切2009年台灣弘法行(更新)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中论 6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1:43:10
學習次第 : 无

入中论 6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六)2002105

先翻到第45页,接下来进行的是第六品。在前面几品分别的讲到,一地到五地的种种功德。接下来进行的是第六品,在第六品当中,最主要讲述的是六地,也就是现前地的种种功德。之前所进行的部分,分别是初地的欢喜地,二地的离垢地,以及三地的发光地,四地的焰慧地,五地的难胜地。接下来进行的是六地的现前地,这个是《入中论》的第六品。

接下来是看第六品的第一个偈颂,「现前住於正定心,正等觉法皆现前,现见缘起真实性,由住般若得灭定。」第一句「现前住於正定心」,登上了现前地的菩萨,他是处在现证空性的状态当中,所以「现前住於正定心」,所谓的「正定心」,就是在根本定时,也就是在入定的过程,他是以现证空性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接下来宗大师在解释这个偈颂时,在解释完第一句之後,接下来解释的是第三句「现见缘起真实性」,也就是在之前入定时,他所观想的一切就如同虚空一般,这个时候他所面对的境界,是以面对空性为主的。接下来「现见缘起真实性」,在後得智时,也就是在出定的过程,他所面对的这一切,是有缘起的内涵,所以「现见缘起真实性」。所以这当中就有讲到,在入定时所观修的一切,就如同「虚空」一般,在出定的过程所观修的一切,就如同「幻化」一般。先解释第一句之後,再来解释第三句的内容,所以「现前住於正定心」接下来「现见缘起真实性」。

接下来看到的是第四句「由住般若得灭定」,在六地的菩萨,他修学的内容,主要是以修学殊胜的般若度为主,所以这当中就有讲到「由住般若得灭定」。为什麽他能够透由修学般若度而得到灭定呢?因为在第五地时,透由观修粗分以及细分的四谛内涵,所以在六地时,他能够透由这种智慧,而得到灭定。也就是因为这位菩萨,在六地的时,透由这种智慧,而得到灭定的关系,所以「正等觉法皆现前」。最後这一句就有讲到,为什麽这一地要称之为现前地?也就是因为六地的菩萨,在六地时,修学的是以般若度为主,并且透由五地观修粗分以及细分的四谛内涵之後,生起了智慧,得到了灭定,所以「正等觉法皆现前」,种种的法都能够在这位菩萨的面前展现出来,因此这一地称之为现前地。

    之前有讲到,宗大师在解释《入中论》的过程,有造一本《入中论善显密义疏》的着作。这本着作当中,就是解释《入中论》以及《入中论释论》,就是月称菩萨所造的这本释论。如果我们在修学《入中论》的过程,能够了解《入中论善显密义疏》这一本着作的话,其实在阅读这一本着作时,就能够了解《入中论》以及《入中论释论》的这两本着作。

     接下来看到下一个偈颂,「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胜果。」之前有谈到,登上六地的菩萨,在他修学的过程,是以修学殊胜的般若度为主。这个地方就要介绍,为什麽般若度是如此的殊胜?第一句以及第二句当中,就有讲到一个譬喻,「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就比如有一群盲人,比如有五位盲人,这五位盲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看见外境的缘故,所以这五位盲人积聚在一起,他们是没有办法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如果在这五位盲人的面前,有一位路人他是能够看清楚外境,透由这位路人的引导,他们就能够分别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有讲到,「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透由这个人的引导,能够让这些盲人,都到达他们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

透由这个譬喻,我们可以了知到什麽样的内涵呢?「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胜果」,我们所修学的前面这五度,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襌定这五度,就如同五位盲人一般。六地的菩萨,他所修学的般若度,就如同这位能够看到外境的人一般。如果我们仅仅修学前面五度,而没有办法修学般若度的话,是没有办法得到圆满的佛果。因为前面的五度,它最主要都是讲到了方便的部分,所以这样的方便心,以它的本质而言,它是没有办法了知空性的内涵,必须透由智慧作辅助,才有办法呈现出它的效果。所以第三句,就有讲到「如是智慧能摄取」,如果在修学五度之後,能够透由修学智慧度来作辅助的话,「无眼功德趣圣果」前面的五地,他们没有办法证得空性的内涵,所以就把它譬喻成是无眼的。但是因为透由智慧度的辅助,五度的这些功德,还是能够成为圆满的佛果之因,因此最後一句,就有讲到「无眼功德趣胜果」。

接下来看到下一个偈颂,「如彼通达甚深法,依於经教及正理,如是龙猛诸论中,随所安立今当说。」「如彼通达甚深法」登上了六地的菩萨,他所通达的甚深空性之法,「依於经教及正理」,这一句在宗大师所造的《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有讲到,是透由《中论》的经教以及种种的正理,来阐释空性的内涵。

如果我们照着《入中论善显密义疏》的方式来讲述的话,到最後「如是龙猛诸论中,随所安立今当说」,这两句就会变得非常难解释,因为「依於经教及正理」当中,已经讲到了龙树菩萨所造的这本《中论》,那「如是龙猛诸论中」又会再次的讲到龙树菩萨所造的这一本《中论》,前後就会变得有重覆的现象了。

但是其实第二句当中,最主要的就是讲到,依於佛陀所传下来的经教,以及种种证得空性的正理,「如是龙猛诸论中」就比如像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有讲到,要透由什麽样的方式,才能够了知空正见。就是依於佛陀的经教,以及龙树菩萨所阐释的正理,能够了解空性的内涵。就如同是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有讲到「随所安立今当说」。

所以接下来要阐释空性的内涵,是以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为主。透由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的内涵,来讲述空性的法门。为什麽在讲空性的法门,要依照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来作讲述呢?这是有它的原因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佛法当中有所谓的两大车轨,这两大车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熟悉的无着菩萨以及龙树菩萨。无着菩萨,他是唯识宗的大车轨,也就是唯识宗的开派师;龙树菩萨就是中观的大车轨,也就是中观宗的开派师。

是不是我们一般的人都能够成为大车轨,或者是开派师呢?其实要成为宗教当中的开派师,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这当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条件,他必须要有佛陀的授记。也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他会授记说:我将来在往生的时候,也就是入了涅盘之後,多少年之後,会有一位开派师,在这个世界呈现出来;所以想要当开派师的话,他必须要有佛陀的授记。所以以龙树菩萨而言,在佛陀所讲的《楞严经》当中,就有讲到「南方碑达城,有吉祥苾刍,名称为龙者,能破有无边,於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道,往生极乐国。」这样的一个偈颂。这个偈颂当中,最主要的内涵就是讲到,我在涅盘之後的六百年之後,也就是佛陀他在入涅盘六百年之後,会在印度的南方「碑达城」的这个地方,有一位比丘,他名叫做吉祥苾刍。接下来「名称为龙者」,这位吉祥的苾刍,他会获得龙树的称号。为什麽这位比丘,他能够获得龙树的称号呢?也就是佛陀在入涅盘六百年之後,在这六百年期间,大乘的佛法衰灭得非常迅速,但是在大乘佛法衰灭时,小乘的佛法是相当、相当的兴盛。这时候有很多修学小乘佛法的比丘,或者是修行人,他们会认为大乘法,并不是佛陀所宣说的。所以在那个时代,虽然有少部分的大乘经典,但是这些大乘的经典,并不是非常完整。

因此这位比丘,也就是龙树菩萨,他就到龙王的面前,为龙王们说法。他在讲述佛法的过程,最後龙树菩萨就是从龙王住的地方,将《般若经》迎请回来,最主要迎请回来的是《般若十万颂》。所以就是将《般若经》,从龙王住的地方,迎请到我们世间来。这个就是佛陀在他在世的时候,为龙树菩萨所授记的内容。当中就有讲到,他出生的地点,以及他出生之後,这位比丘叫做什麽名字?他之後会得到什麽样的果位?所以就有讲到,「南方碑达城,有吉祥苾刍,名称为龙者,能破有无边」。

这一段最主要的意思就是,登上六地的菩萨,他能够证得空性的甚深法,他是透由修学佛陀所讲述的经教的内涵,以及种种的正理,才有办法证得。这些内容,在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也都有,所以月称菩萨他在讲述空性的内涵时,是依由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来作宣说,所以最後一句就有讲到「随所安立今当说」。

之前有介绍另一位开派师,也就是无着菩萨。无着菩萨,他是在佛陀涅盘四百年之後才诞生的。为什麽会有这位菩萨的产生呢?在佛陀入涅盘之後,大乘的佛法它衰退相当的迅速,这时候大部分的人都是以修学小乘的佛法为主,在当时有一位女众,这一位女众,她因为不忍大乘的佛法衰退的缘故,所以她就在诸佛菩萨的面前发了一个愿,她希望能够生下两位小孩子,希望这两位小孩子到最後能够弘扬大乘的佛法。所以这位母亲就分别生下无着菩萨以及世亲菩萨,也就是无着以及世亲这两兄弟。这两兄弟当中,世亲菩萨的脑筋相当好,但是他在刚开始修学的过程,并不是修学大乘的佛法,而是修学小乘的佛法。因为他自己脑筋非常好的缘故,所以他相当的精通小乘种种的经典,或者是论典。但是无着菩萨是以修学大乘佛法为主,而且他在修学的过程,透由闭关的方式,直接亲见了弥勒菩萨,并且在弥勒菩萨的面前求法,也着了很多大乘的论典。但是在无着菩萨造了这些论典之後,世亲菩萨非常的不赞同,他觉得大乘的佛法,也就是大乘的这些经典,并不是佛所说的,所以无着菩萨他所造的这些大乘论典,实际上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所以他也做了一些批评。但是无着菩萨用非常善巧的方式,将世亲菩萨引入了大乘,所以最後他们两个都是以弘扬大乘佛法为主的。

无着菩萨在世的时候,最主要的见解,是以唯识见为主,那个时候,中观的见解并不是相当多的人学习。在这之後,就是龙树菩萨他所推广的见解,是以中观的见解为主。所以在佛经当中,佛陀有为龙树菩萨授记,将来会有一个人生在什麽地方,将後叫什麽样的名称,透由他能够弘扬我的教法。所以在这本经论就有讲到,「能破有无边,於世弘我教」。也就是透由龙树菩萨他能够在弘法的过程,讲述空性的内涵。这种空性的内涵,是断除了有边以及无边的,也就是透由这种方式,能够将我的教法弘扬出去。所以这当中就有讲到,「於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所以这个当中就有为龙树菩萨授记,而且龙树菩萨,据说他相当的长寿,有一种传说,他活了将近有六百年之久。因此《入中论》的作者,也就是月称菩萨,听说他有亲自见到龙树菩萨,因此他成了龙树菩萨的亲弟子。

为什麽月称菩萨,他在弘扬空性法门的过程,要以龙树菩萨的论着为主,是有它的原因的。一方面龙树菩萨是佛陀所授记的开派师,另一方面月称菩萨他是龙树菩萨的亲弟子的缘故,所以在讲述空性的法门时,他是引用了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论》来讲述的。

接下来看到下面二个偈颂,「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当为彼说胜义谛,其胜义相如下说。」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他是以阐述龙树菩萨所造《中论》的内涵,来讲述空性的。在讲述空性的甚深法时,他是要对什麽样的人来作讲述的呢?这个当中就讲到,听闻空性甚深法的人,需要具备什麽样的条件?所以偈颂的第一句「若异生位闻空性」,异生就是凡夫的意思,也就是未证得空性的凡夫,比如像一般的凡夫,也就是没有入道的这些凡夫,或者是入道上了资粮道的菩萨们。有一些菩萨们并没有办法了知空性的内涵,所以对这些凡夫,或者是登上资粮道的菩萨而言,他们虽然没有办法证得空性的内涵,但是在听闻空性的甚深法时,「内心数数发欢喜」在听到空性的甚深法时,他的内心会觉得非常的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并且因为内心非常欢喜的缘故,会因此不断的流泪。「周身毛孔自动竖」而且身体的毛孔都会自动的竖起来,而且这种现象,是数数发生的,也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产生。听闻空性的当下,他会觉得内心非常的欢喜,由欢喜的力量而流下了眼泪,自己身体的毛孔也都会因此而竖起来。

接下来看到下一个偈颂,「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如果在听闻空性的甚深法,会有这种感受生起的话,就表示我们的内心已经有了佛慧种,也就是有资格来听这种法门。「是可宣说真性器」因此空性的甚深法,是对这种人来宣说的。「当为彼说胜义谛,其胜义相如下说」,所以要是有这样的人,具足了前面的这些条件的话,我们应该对这样的人宣说胜义谛,也就是空性的内涵。在讲述的过程「其胜义相如下说」,我们所要阐释的胜义谛,也就是空性的内涵,接下来就会讲述到。

接下来看到下一个偈颂,「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善巧深广诸士夫,渐次当得极喜地,」之前我们有讲到,在讲述空性的法门时,要是这一位听者,他在听的同时,他的内心会感到非常的欢喜,并且会因为欢喜而流下泪,甚至身上的毛孔会因此而竖起来的话,我们可以对这样的听者,宣说空性的甚深法则。

「彼器随生诸功德」而且这样的众生,他在听闻了空性的法则之後,在他的心相续当中,会有种种的功德生起。会有什麽样的功德生起呢?「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第一个因为他对於空性的法门,能够生起强烈信心的缘故,所以他会为了要修学这种法,而持清净的戒律。因为我们都知道,空性这种甚深法,并不是在一生当中就能够了知,就能够通达的,要花很多生的时间来作修学。而且在这几生当中,是不能够堕入恶趣的,因为堕入恶趣,是没有办法修学空性的甚深法。因此要透由持戒,才有办法生在人道,生在人道时,才有办法修学空性的法门,因此第一个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在此时他会以守戒为主。

「勤行布施修悲心」第二个功德,他会勤行布施,为什麽要勤行布施呢?在得到人身之後,在修学的过程,希望种种的顺缘,甚至受用都能够圆满。不管是顺缘也好,受用也好,要圆满的当下,在这个之前,必须透由修学布施才有办法成办,因此「勤行布施」。

接下来看到第四句「并修安忍为度生」,我们都知道,在修学时,「相貌庄严」是必须透由修学忍辱才有办法成办。如果相貌不庄严,或者是相貌格外的丑陋,很多人、甚至自己的善知识,在看到我们没有办法生起欢喜心,因此也必须要修学忍辱,所以在第四句当中,就有讲到「并修安忍为度生」。而且他修学空性的这种法则,并不是以自利为出发点,而是以利他为出发点的缘故,「善根回向大菩提」他会将这一切所造的善根,回向无上的圆满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并且在修学的同时,他能够非常恭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对一位初学者而言,刚开始在修学空性法门时,会觉得这种法门,对我们而言是相当的困难。如果没有办法了解空性的内涵,是绝对没有办法跳脱生死轮回的,这个内容,在宗大师所造的《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就有讲到,甚深的空性法则,是相当的困难,如果你不想办法去了解它,是绝对没有办法跳脱生死轮回。也就是你不想要在轮回当中流转,不想要承受轮回当中生、老、病、死种种的痛苦的话,必须要了解空性,甚至必须要通达空性法则,所以了解空性的内涵,对我们而言是相当的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想要离苦得乐,都不想要痛苦,痛苦的来源是来自於我执;既然我们想要跳脱生死轮回,就必须要断除轮回的根源,也就是我执;在断除我执时,是必须要透由了解空性的内涵,才有办法断除。

但是空性的这种甚深法,是相当的困难。之前我们有讲到,在听闻空性的甚深法时,听者他本身是要具备什麽样的条件呢?在听闻的当下,他要觉得内心非常的欢喜,甚至欢喜到会流泪,以及身体上的毛孔都会竖起来的这种状态。实际上这种状态,对於我们而言是相当不容易产生的。所以在这个当下,我们应该要时常的发愿,并且在发愿时,净罪集资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所以平常在修学佛法的过程,要努力的做净罪集资这方面的工作。并且我们可以去依止一位上师,甚至依止一位善知识,在他的面前听闻空性这种甚深法,并且在听闻完之後,应该要仔细阅读这方面的论着。因为我们都知道,空性的法它相当的困难、相当深奥,但是因为它很困难、它很深奥,你就将它排斥,甚至不学它的话,是绝对没有机会,绝对没有办法了解它。

既然我们有这麽殊胜的因缘,能够得到暇满的人身,遇到大乘的佛法,虽然在这一生当中,没有办法通达空性的内涵,但是至少要为来生做准备。也就是当我们有机会听闻时,我们就应该要好好的修学,然後留下一种习气,甚至我们必须要成办将来,还能够听闻甚深空性法则的种种因缘。所以今天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是透由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以及月称菩萨所造的《入中论》的内涵来讲述空性。平常有时间的话,也应该要多多的阅读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以及月称菩萨所造的《入中论》,甚至应该要多去阅读佛陀所讲的《般若经》。虽然在阅读时,没有办法完全了解《般若经》的内涵,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时常的去阅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要好好的发愿,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了解空性的法则,应当要不断的发愿才对。

并且平常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应该以修学道次第为主,也就是在道次第有讲到下士道、中士道以及上士道的内涵。在下士道,刚开始有讲到暇满、无常、三恶趣的苦、归依以及业果。中士道的部分,最主要就是讲到轮回的苦。透由了解轮回的苦,我们会想到,为什麽我会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为什麽我必须要承受这麽多的痛苦?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业以及烦恼所束缚,处在一种没有办法自主的状态。业以及烦恼是透由什麽产生的呢?是透由无明的心所产生的。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想要面对痛苦,就必须要断除无明;断除无明之前,必须透由了解空性的内涵,才有办法断除无明,因为除了这种方式之外,是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断除无明的。所以我们在听闻空性法则的当下,不能够有错误的想法,也就是空性的这种法则,似乎是很微妙,或者是好像有很多解释的方式;或者在听闻完之後,想要刻意的去为人讲授,或者是解释等等。如果我们是以这种动机,来听闻空性的法则,其实对我们而言,是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必须要了解到,现今为什麽我会在轮回当中流转,在流转的当下要承受种种的痛苦,这一切都是来自於无明。既然我不想要承受痛苦,就必须要断除无明;要断除无明,必须要了解空性的内涵。透由这种思惟方式,我们就会对空性这种甚深法,生起强大的信心。

在这个之前,种种的条件是必须要具备的,也就是下士道以及中士道的这些基本,我们是要具备。如果这些基本没有办法具备,是没有办法对於空性的甚深法生起强大的信心。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在修学时,不能够把空性的甚深法,当成是一般世间的学问来作修学。如果你把它当成是一般世间的学问,透由这种学习方式,想要了解它的话,这对我们是没有太大的帮助。纵使在修学的过程,没有办法现证空性,甚至没有办法了解空性的内涵,但是你在修学的同时,只要对空性的内涵生起一种疑惑之心,也能够透由这种力量,让我们的轮回动摇。

就比如将一个东西,拿到外面大太阳底下,纵使它在这个当下,没有办法呈现出燃烧的面貌,但是放在大太阳底下一段时间之後,这个东西到最後,也没有办法产生它原来的功效。就如同这个道理一般,我们在修学空性的法则时,虽然这种法相当的困难,但是我们只要对甚深的空性法则生起疑惑之心,就比如空性这个法则,到底是什麽样的法则?甚至在修学的同时,这个道理到底是什麽样的道理?没有办法通达的当下,你能够生起疑心,其实在这个同时,就是动摇我们的轮回。

所以之前有讲到,甚深的空性法则,它本身是相当的困难,但是因为它相当困难的,你就放弃它、排斥它的话,这对我们不会有帮助的。既然你想要跳脱生死轮回,不想要面对痛苦,就必须要了解这种法则。所以在还未了解这种法则之前,必须要先了解到下士道以及中士道的内涵。透由这个作为基础,有了这种基础之後,我们在其他的上师,或者是其他的善知识面前,求得这种法则。并且在修学的同时,应该要不断的思惟,不断的阅读经论的内涵,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接下来看到下两句,「善巧深广诸士夫,渐次当得极喜地」,既然我们想要了解甚深的空性法则,在这个之前必须对下士道、中士道以及上士道的内涵有体会、有认识。透由了解三士道的内涵之後,如果内心能够发起菩提心,这个时候就是进入了大乘的资粮道。透由不断的修学之後,会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到最後会进入了见道,也就是登上了初地,也就是偈颂当中的极喜地。因此这个偈颂就有讲到,「善巧深广诸士夫,渐次当得极喜地」,所以要获得这种境界,是有它的次序,有它的次第在的。最後一句,就有讲到「渐次当得极喜地」,了解了三士道的内涵之後,在心相续当中能够发起菩提心,在发起菩提心的同时,能够进入大乘的资粮道,不断的修学进入了加行道,到最後的见道,也就是所谓的极喜地。

接下来看到下一句话「求彼者应闻此道」,因此想要跳脱生死轮回的你们,就应该要听闻这种法则,这一句就是劝请听闻。这句话之後,也就是下一个偈颂开始,就是要为大家介绍空性的内涵,我们今年的课程就先上到这个地方。

接下来我们所要介绍的,就是空性的部分。空性当中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法无我,第二类是人无我。在之後所介绍的内容,刚开始是以介绍法无我为主,介绍完了法无我之後,是介绍人无我。但是在修学的过程,是必须要先修学人无我,再修学法无我的,这是修学的次第。对於想要证得人无我的行者而言,在还未证得人无我之前,也必须要先了解法无我的内涵;如果没有办法了解法无我的内涵,也没有办法证得人无我。所以在《入中论》,它就是先讲述法无我,之後才讲述人无我;但是在修学的过程,是必须要先修学人无我,接下来透由修学人无我之後,再来修学法无我。

如果你想要了解空性的内容,必须要先了解道次第毗钵舍那的部分。但是道次第的毗钵舍那这个部分,相当困难的缘故,你们也可以先去了解像直接教授,所讲述到的空性内涵。在这些直接教授中,就有讲到在认识空性之前,必须要先了解所破。这个时候对於所破的内涵,必须要先去了解。如果你能够了解这种内涵之後,接下来透由听闻这种法门,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所谓空性的内涵为何?所以刚开始必须要先了解所破,甚至必须要了解到,心对境的过程,心是用什麽样的方式来安立境界的?并且在证成空性的时候,是透由什麽样的正理来证成?我们在当下,没有办法完全生起定解,但是必须对这样的内容,稍微有一点认识。如果你们明年想要继续再往下听,也就是听下面这个课程的话,在这段时间之内,就必须要好好的修学道次第的内容。如果你们对於《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毗钵舍那,没有办法了解的话,也可以透由修学《安乐道论》,或者是《速疾道论》所阐述的空性内容,对於空性的见解,稍微有认识、有体会,接下来再上课,才会对你们有帮助。

可能这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也有可能是最後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讲述到,请问:凡夫位当中,应该如何将仁波切开示的《速疾道论》、《修次中篇》、《入中论》的甚深法要,随分随力的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答:对於这一点,就如同之前有讲到的,在平常应该对於道次第的内容有所体会。因为不管是《广论》,或者是《略论》,其实佛陀他所说的甚深以及广行所有的教法,都已经融合在道次第当中。所以我们必须透由修学道次第,然後对於佛陀所宣说的法,生起强烈的定解,甚至生起强烈的信心。并且在修学时,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的了解道次第所讲的内容,但是对於我们所了解的部分,应该要尽心尽力的来作修学。至於像空性这方面的法则而言,我们之前有谈到,如果你想要了解空性的内涵,必须要先了解到,在证得空性的当下,你所要破除的这一分,也就是「认识所破」。所以这个在《速疾道论》也好,或者是《安乐道论》也好,都有透由四种不同的正理来阐述空性的内容。所以在平常要是你们没有办法了解其他的论着当中,所讲述的空性的内涵的话,也可以透由这几本论着,所讲的四种正理来了解空性的内容。至少你们要对於所谓的空性的这种法则有一点点的概念,这样再继续修学,才会对你们有帮助。

接下来我们是进行回向,也就是将这几天在讲课的过程,不管是讲说者,或者是听闻者,将这几天所造的善根作回向。在回向的过程,希望佛陀圆满的教法,能够长住世间;并且诸多的大善知识,他们能够在弘法时,长久住世,常转法轮;并且南赡部洲的种种的动乱,或者是疾病,都能够透由回向的方式将它消除;而且对於我们而言,我们也希望在修学的同时,种种的违缘都能够净除,而慈心、悲心以及菩提心,能够迅速的在我的心相续当中生起,透由这种方式来作回向。










相關文章: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
入中论2
入中论 3
入中论 4
入中论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7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8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9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0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3
入中论颂
入中论自释 卷一
入中论自释 卷二
入中论自释 卷三
入中论自释 卷四
入中论自释 卷五
入中论 1
入中论 2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四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卷五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六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七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八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九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入中论日光疏(下)
入中论日光疏(上)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一﹞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二﹞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三﹞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四﹞

上一篇(入中论5 ) 回目錄 下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度母破阵法
莲师文武百尊诛火供日期- 2008/10/10
企美噶察林分寺 卡卓玛佛学研究会- udn部落格
上师格西?罗桑丹巴仁波切:永和中心专属日志:Xuite日志
化解冤亲债主的方法

赞助网站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佛教世界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