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多傑仁波切咕嚕咕咧佛母灌頂 上下煙供法會/儀軌口傳/實修教授(中元普 無量壽佛學會七.八.九月法訊(白玉)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2:56:3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2:55:56   编辑部 报导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2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十二)2005

接下来看到下一段,如是圣者四宗本论成立,颂曰,「圣者四宗」就是之前龙树菩萨在《中论》所谈到的「非自非从他,非共非无因,诸法随於何,其生终非有」。这样的偈颂,在《入中论》的根本颂也有谈到,「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彼非彼生岂从他」,此谓彼果法非从彼自性而生,这当中的「彼非彼生」,就是一果的形成,它并非是从彼自性而产生的,这一点与《中论》的「非自」是相同的。所谓的「非自」就是一果的形成,它并不是从自己的自性之上而产生的。就比如有一些外道的宗论师,他虽然不会安立,苗是从苗之上而产生的,但是他会叙述,苗是与自己本体、本质相同的因而产生的;甚至它是因为自己的自性,自己的本性而产生的,这就是要破除自生的这一点,所以谈到了,此谓彼果法非从彼自性而生,岂从有自相之他因而生?接下来谈到「岂从他」,「果」它不仅不是由自生而产生的,而且它也不是有自相的他因而生的,这个部分与《中论》的「非从他」是相同的。亦非从自他共生,并且果它不仅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自他共生,宁复有无因而生者?更不是无因而产生的。为什麽会谈到这个论点呢?若有自性之事,所谓的「事」就是能作用的法,就比如我们能够看到的外境,这些外境本身要是有自性的话,则定从四边随一而生。一法的形成要是有自性的话,要不就是自生,要不就是他生,要不就是共生,要不就是无因而生,因此谈到了「若有自性之事,则定从四边随一而生」,以自性生中定属有因无因二类。为什麽一法要是有自性,它一定是四生当中的其中一生呢?为什麽有这样的内涵存在?「以自性生中」因为如果「生」它是有自性的话,它一定是包含在「有因」以及「无因」这两大类当中,要不就是有因而生,要不就是无因而生。「无因而生」的观念,顺世外道的这些人,他会认为「我」的形成是无因而产生的。为什麽他会有这种概念呢?就比如我们会看到很多的植物,它的上面是长刺的,甚至我们可以看到一朵花,它是有颜色的。但是顺世外道他会认为,这个植物上的刺,并没有人把它安置上去,或者这一朵花的颜色,并不是人透由彩绘的方式将它画上去的。所以他会认为,不管是刺,或者是花上的颜色,这都是无因而产生,因为它并没有造者,透由这种理论,他会认为这一切都是无因而生的。所以在自性生当中,一法它如果是自性生的话,要不就是有因而生,要不就是无因而生这两大类。接下来,其有因中,如果以「有因而生」来作判断的话,又定属或从自他各别因生,如果是有因而生,要不就是自因而生,要不就是他因而生,要不就是自他二因而生,所以一定不会超过这个范围。或从共因生之三类,故四宗足矣。

            丑二、成立彼宗之正理(四)

              寅一、破自生(二)

                卯一、以释论之理破(三)

                  辰一、破自许通达真实之邪宗(二)

巳一、破从同体之因生(三)

  午一、从同体因生成无用152

午二、从同体因生违正理

午三、破彼救难

午一、从同体因生成无用152

接下来看到下一个科判,「成立彼宗之正理」分四,一「破自生」,二「破他生」,三「破共生」,四「破无因生」。初又分二,第一个科判「破四生」又分二,一「以释论之理破」这当中的释论,是月称菩萨所造的一本释论,透由释论的正理,来破除自生的观点。第二「以中论之理破」,第二个部分就是谈到,以龙树菩萨所造《中论》的正理,来破除自生的论点。初又分三,「以释论之理破」又分三,一「破自许通达真实之邪宗」,二「明未学宗派者之名言中亦无」,这当中就有谈到,「未学宗派者之名言中亦无」,不管是自生或者是他生的这个名相,在未学宗派者,也就是一般世间人的观点而言,这个名相是不存在的。之所以会谈到这个名相,以自生而言,是谈到了数论外道他们是承许法是自生的;而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们,他们是承许法是他生的。第三个科判「结如是破义」,初又分二,一「破从同体之因生」,这当中要破除的,就比如以苗芽而言,苗芽它并不是同体之因,就是与本质相同的因而产生的。与本质相同的因,而产生的论点,是必须要破除的。二「破因果同一体性」。第一个科判「破从同体之因生」又分三,一「从同体因生成无用」,第二「从同体因生违正理」,三「破彼救难」。今初

首先看到第一个科判,诸法不从自生,由何理而知?我们怎麽知道,诸法它并不是透由「自生」所形成的呢?「自生」就是与自己本质相同的因,所产生的一法,称之为自生。这边有谈到《入中论》根本颂当中的一句话,颂曰:「彼从彼生无少德。」并且接下来有作解释,彼有生作用之芽,若从彼芽自体而生者,彼生毫无必须出生之增上功德,首先提出这个论点的,是数论派的宗义师们。外道的宗义师,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五大类,而数论派所提出来的观点,是所有外道宗义的根本。实际上数论派的宗义师们,在很久以前,甚至在南赡部洲的人的寿量无量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有数论外道的产生。并且就是因为数论派的宗义师们,他们立下了种种的宗义之後,所以在这之上会建立其他的外道。因此在数论的宗义外道当中,就有谈到「自生」的观点。这个观点以佛教徒而言,佛教的四部宗义是不认同的。外道当中,数论派的宗义师,以及吠陀派的宗义师们,他们都是承许自生。吠陀派的宗义师,他是承许共生的,因此他也是承许自生。

什麽样的状态,能够称之为「自生」呢?数论派的宗义师,他安立苗芽跟种子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苗芽在种子形成的当下,苗芽它就已经形成了,并且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质相同的关系,在这个基础点之上,安立苗芽它是自生的。所以他会安立,苗芽在种子形成时,苗芽就已经形成;并且它们两者的本质是相一的,也就是相同的;并且苗芽是透由苗芽自己的本性所产生,这样的观点叫做自生法。所谓的「自性」,数论派的宗义师们,他们所安立的自性,很类似佛教所安立的空性。我们平常都会说,一切的万事万法,最究竟的本质皆是空性的内涵,它所呈现出最究竟的面貌皆是空性。相同的,数论的宗义师,虽然不谈空性的这个名相,但是他讲一切的万事万法,自性皆是相同的;虽然自性皆是相同的,但是它所形成出来的外表,或者它的形状是不同的。就比如以苗芽的因而言,种子、水,或者是土壤以及种种的养份,它皆是苗芽的因,因缘彼此之间,他认为本质或者是自性是相同的,但是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是不同的。因此从这个当中,他会认为苗芽是从种子而产生,而种子的自性与苗芽的自性又是相同的缘故,所以苗芽从种子产生的当下,它也是与自己相同的自性而产生的。因此从这样的论点,他会建立自生的概念。

这样的概念是数论派的宗义师,他们透由不断的思惟之後,所探讨的结论。如果你承许「生」它是有自性的话,追究到最後就只有这种方式,才有办法安立「生」是有自性。所以过去有很多的成就者都说到,数论派的宗义师他们所提出来的宗义,是相当坚固,而且相当有力的。如果外道的数论派宗义师,他能够转成内道的佛教徒的话,实际上他的见解,跟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是不分上下的。他之所以会安立自生,就表示他能够看到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们,他们的种种过失。所以外道数论派的宗义师,他要是能够转为内道的佛教徒,他所提出来的见解,一定是高过於中观自续派所提出来的论点。因此从这个当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数论派的宗义师,他们所提出来的宗义是相当的坚固,而且是相当有力的。

首先看到正文「彼有生作用之芽」,芽本身是有「生」的这种能力,或者是有「生」的这种作用。「若从彼芽自体而生者」,如果芽本身,是从芽的自体而产生的话,「彼生毫无必须出生之增上功德」,这个是中观应成派的自宗,所提出的论点。如果芽本身是从芽的自性、芽的自体而产生的话,就表示在芽还没有出生之前,芽的自性、芽的自体就已经形成了。如果这样的话,在因的位置,芽本身就应该是形成出来,就没有必要由因来生果。为什麽是由因生果?就是因为在因的状态,果还没有形成的缘故,所以需要众多的因缘,果才有办法形成。如果在因的本位,果的自性、果的自体就已经形成的话,那就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作溉灌。所以彼生毫无必须出生之增上功德,以芽之自体於前因位已成就故。这当中「彼生毫无必须出生之增上功德」,就是谈到,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花那麽多的时间来溉灌种子,因为种子它已经具有了芽的自性、芽的自体,「以芽之自体於前因位已成就故」前因就是苗芽它的因。

  数论外道,见有互异诸因共生一果,数论外道可以看到「互异的诸因」,就是生果的因,它彼此之间不是相同的,而是相异的。就比如,水或者是温度、土壤以及肥料等等,这些生起苗芽的因,本身之间的关系是相异的,这一点数论外道也都认同。「数论外道,见有互异诸因共生一果」,虽然因本身它是互异的,但是因缘和合之後,它能够产生相同的结果。故说因中若无一同一体性之自性随转,则不应理。从这样的论点,他就会推测,如果因本身之间,不是同样体性的话,那为什麽众多的因缘在聚集之後,它能够产生出相同的结果?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从这样的论点,他会推论因本身虽然是相异的,但是它们的本质,或者是它们的自性是相同的。所以就有谈到,「故说因中」也就是因本身,众多的因当中,若无一同一体性之自性随转,则不应理。故说大麦亲因之体性,即是水粪等众缘之体性。因此这当中的「大麦」,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种子,他会认为生苗芽的种子,它的体性,即是水或者是肥料的体性,他会认为这两者是可以画上等号的。种子的体性就是水的体性,水的体性就是养份的体性,甚至它们的自性都是相同的。如是芽之体性与因缘之体性,亦同体相即。相同的,芽本身的体性,与因缘之间的体性也是相同的,一切果法之体性皆尔。「果法」就是一切的因缘之法,它的体性皆是如此。这当中的「果法」最主要就是形容,由因所生的这一切的法,它的形状虽然是不同,但是它的体性是相同的,这当中的果法,就是形容它的外貌、或者是它的外形。彼虽许种芽互异,不许芽从芽生,数论派的外道,他能够了知到,种子与芽之间的关系是相异的。也就是因为芽与种之间的关系是相异的缘故,他并不会承许芽是从芽所产生的。他会说芽是从种子而产生的,而不会说芽是从芽产生的。然说芽从种子及彼体性生时,但是他在叙说芽是从种子而产生的当下,他也会说苗芽是从种子的「体性」而产生的。以彼二法体性是一,既然苗芽是从种子的体性而产生的话,那种子的体性又等於苗芽的体性,就表示苗芽它是从苗芽的体性而产生的。以彼二法体性是一,理亦应许从自体生。因此你必须要承许,苗芽它是从苗芽的「自性」,或者是苗芽的「自体」而产生,因为它是从种子的自体而产生,而种子的自体又能够等於是苗芽的自体,所以你必须要承许,苗芽是从苗芽的自体而产生的。即是从因位已有明显之芽生,这边应该是,即是从因位已有不明显之芽生,这当中少了「不」字,这句话应该是「即是从因位已有不明显之芽生」。数论派的外道师,他们认为在因位,也就是在种子本身形成的当下,已经有不明显的芽产生了。为什麽他会提出这样的论点呢?他会认为,种子本身应该是要具备有芽,它才能够生出芽,如果种子本身没有芽的话,那我们怎麽能够说,芽它是从种子而产生的?并且他就做了一个简单的譬喻,比如我们都知道芝蔴它是有油的,也就是芝蔴它本身有油的缘故,我们挤芝蔴的时候,才能够产生出芝蔴油。如果芝蔴它本身没有油的话,你再怎麽挤,比如你挤一粒小麦,你也是挤不出一滴油。这就表示,如果想要从这个东西挤出油的话,本身是必须要有油的。相同的道理,如果你想从种子当中生出苗芽的话,种子本身应该是要有苗芽才对,所以他就有谈到「即是从因位已有不明显之芽生」,种子在形成的当下,已经有不明显的苗芽产生了,此即彼计自生之理。这个就是数论派的外道师,他们所安立的自生之理,也就是自生必须是要以这种方式,才能够称之为自生。

接下来下一段,数论别派不说为生,但说因中不明显者後乃明显,然义仍相同。在数论派当中,有一类的宗义师,看到了之前自宗所提出来的问难,也就是如果在因形成的当下,果本身就已经形成的话,那就不需要由因来生果了。所以他会提到说,「数论别派不说为生」,他不说由因生果的状态称之为生,他把它安立成是,但说因中不明显者後乃明显」,他换一种方式来作叙述,他说在因形成当下,果本身是不明显的,之後它变成是明显的。虽然他并不说「生」的名词,但是实际上内涵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就有谈到「然义仍相同」。为什麽是相同的呢?就比如这一类的宗义师,他虽然不谈「由因生果」的状态,而是阐释到,在因形成的当下,果本身是不明显,之後它会变成明显的。并且他在谈论这个内涵的时候,他会认为果之所以会形成,就表示这个果本身在因位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既然如此,相同的道理,既然一法它能够从不明显变成明显的话,就表示明显是一个果,而不明显它是一个因。既然能够从不明显变成明显,就表示明显的这个果,在不明显的因位的时候,它就应该是存在的。你怎麽能够说在因位的时候它是不明显的呢?应该是说在因位的时候,它也是明显的。也就是它有明显的这一分,它才能够形成明显的果,这是你们之前所谈到的论点。

所以从当中我们可以推测,数论派的外道师,他们将能够生苗芽的能力,把它安立成是所谓的苗芽。比如在种子形成的当下,他会认为苗芽已经形成了,他之所以会认为苗芽形成的缘故,是因为种子它本身具备有生苗芽的能力,它将这样的能力,安立成是苗芽,或者是不明显的苗芽。但是实际上有能力,有生一果的能力,是不是就能够代表,能力本身就是这一果呢?并不能。比如,从白芥子能够生油,但是我们能不能够说白芥子它本身能够生油的这个能力,它是油呢?不能。甚至我们能够从牛奶挤出酥油,就表示牛奶它本身具备有能够形成酥油的能力,但是能不能够说,能够生起酥油的「能力」,它本身是酥油呢?并不能。所以在牛奶形成的当下,酥油是没有办法形成,但是牛奶它本身具备有能够形成酥油的「能力」。所以从这个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不管你是谈到了由因生果,或者是从不明显变成明显,实际上这两种叙述方式,它的内涵都是相同的。

所谓的数论外道,在过去曾经发生一个公案,也就是龙树菩萨的心子,圣天菩萨,他曾经跟数论外道,我们平常称之为是马鸣菩萨。马鸣菩萨他在还没有成为内道的佛教徒之前,他是一位数论派的外道师,并且他是相当有名的一位外道师。为什麽会称之为是马鸣?也就是他的声音跟一般人不一样,他的声音很特别的缘故,所以取名为马鸣菩萨,而且他本身有很多的名字。那个时候,圣天菩萨他是在南印度,而在北印度的地方,也就是那烂陀寺的那个地方,有相当多的成就者。在当时马鸣菩萨他还是外道的时候,他去了那烂陀寺,跟当地的那些成就者,还有大班智达们辩论。在辩论之前,他们都会立下种种的誓约,而立下说如果辩输的那一方就要投靠另外一方,甚至他会把辩输的那一方,关到监狱里面去。在那个时候,马鸣菩萨跟那烂陀寺的这些大成就者们,在辩论的时候,那些大成就者们根本就没有办法辩赢马鸣菩萨,因此一个一个被关在监狱里面。也就是因为当时那烂陀寺,产生了这个困境之後,他们有人写了一封信,并且把那一封信绑在鸽子的脚上,将这封信寄给了在南方的圣天菩萨以及龙树菩萨。

当龙树父子接到这一封信时,龙树菩萨他也知道,马鸣菩萨是善巧於辩论的一位智者,所以他就想,是不是应该亲自去一趟。这个时候他的心子圣天菩萨,就祈请上师龙树菩萨说:你不用去,我可以代表你去那个地方跟他辩论。龙树菩萨很不放心,就跟圣天菩萨说,如果你真的想去,你先跟我辩一场,如果你辩赢了我,我再让你去。所以那个时候,龙树菩萨就以数论派外道的宗义,作为他阐释的论点,跟圣天菩萨作辩论。辩到最後,圣天菩萨甚至怀疑,他的上师也就是龙树菩萨,是不是外道师,因为他所提出来的论点,是如此的坚固,而且他几乎没有办法破斥。到最後圣天菩萨他很生气,就将他的鞋子拿起来,并且在他的上师的头上转了三圈说:你的论点实际上是有问题的。龙树菩萨知道,派圣天菩萨去跟马鸣菩萨辩论,应该是辩得赢的。但是他又告诉他,你在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违缘。也就是因此他在去那烂陀寺的路上,遇到了魔鬼的化身,跟他要他的双眼,他布施了他的眼睛给那个人,这个是他在路上所遇上的一个违缘。

当圣天菩萨到了那烂陀寺,他必须要跟马鸣菩萨直接的作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有许多的证人,包括了当地的国王,以及当时最有名的成就者,以及大班智达们,他们都在现场作证人。当圣天菩萨以及马鸣菩萨,他们不断的在辩论的时候,他们的理论是越辩越深奥,越辩越深奥,在他们四周围的这些证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听得懂他们两个在辩什麽?为了让这些证人了解,其中有一方的论点是正确的,有一方的论点是错误的缘故,他们不得不想一种很简单的方式,让其他的人知道他们两个在辩什麽。所以这个时候,圣天菩萨就问马鸣菩萨说,如果今天在一根草上面有一只蚂蚁,并且这一只蚂蚁,牠本身造了必须要获得一百世大象身的业,就是这只蚂蚁在投生之後,牠可能要连续的不断的投生成为大象,如果他所造的业,能够让牠投生成为一百只大象的话,就表示蚂蚁牠本身有造这个业,也就是在因的角度而言,牠有造这个业。在这根草上面,你承不承认有一百只大象?这个时候,马鸣菩萨就回答说:我承认有一百只大象。四周的人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四周的人都觉得很好笑,他会觉得在一根草上面,怎麽可能会有一百只大象?所以他们知道,这样的论点是错误的。所以从回答里面,他们才知道马鸣菩萨所回答的、所持的论点是有问题的。最後马鸣菩萨成为内道的佛教徒,而成为一位大成就者。所以从这个当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外道也就是数论派的外道师,他们所提出来的论点,实际上是相当的艰深,而且相当难懂的。

接下来,彼宗许总别同体义亦如是,与佛弟子说瓶与有为同体之理极不相同。这当中的「彼宗」就是谈到了数论外道,数论外道的宗义师,是承许总别这两种法,它的本质是相同的。「总」最主要就是谈到了胜性,而「别」就是他们所安立胜性所造作出来的万法,他认为这两种法,它的本质应该是相同的。但是所谓总别本质相同的这一点,「与佛弟子说瓶与有为同体之理极不相同」,这与佛家所谓的瓶与有为法,在正文是谈到了事物法,事物法跟有为法它是可以画上等号的,在这个地方它是翻成有为法。以佛教徒的角度而言,佛弟子会认为,佛、瓶与有为法,这两者是本质相同的,但是这与数论外道,所谓的总别同体的内涵是极不相同。如是若芽之体性已於种子位具有者,如果芽本身的体性,或者它的自性是在种子位,也就是因位的时候,已经具有的话,离芽之体性外,非别有明显之芽。如果芽本身的自性以及体性,在种子因位的时候,就已经具备的话,就表示在因位的当下,芽的体性就已经具备了。远离了芽的体性之外,又没有办法安立明显的芽,所以最後你必须要认同的是,则应因位非仅有芽之体性,应已有芽。你不只要承许在因位,也就是种子位的时候,不仅仅有具备芽的体性,你也必须要安立在此同时,芽是存在的,因为在芽的体性之外,没有办法找到明显的芽。若芽已有而更重生者,实属无用也。如果在种子位,芽本身就已经产生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安立由因生果,或者是由种而生芽的道理。如果在种子位之上,芽已经产生的话,那就会变成,芽它是再次生起,而变成所谓的重生,而实际上重生是没有任何的作用,也就是「重生」是没有办法安立的。这当中我们会谈到,如果芽的体性在种子位它就已经形成的话,就表示在因位的时候,芽的体性就应该要形成,芽的体性形成的当下,芽也应该要形成的。如果苗芽形成,我们一般所看到的苗芽都是绿色的,如果在种子位,苗芽形成的话,我们应该要能够看到绿色的苗芽才对。但是如果绿色的苗芽,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话,我们用肉眼就应该能够看得到,但是在种子位的时候,并没有办法看到绿色的苗芽。因此如果在种子位,绿色的苗芽就已经形成的话,它应该要是能够看到,但是它却看不到。

所以自宗,也就是佛教的宗义师,会用这样的理论来推论说,在种子位的时候,苗芽是不存在的。因为苗芽存在的当下,我们必须要能够看到绿色的苗芽,但是在此同时,我们是没有办法看到绿色的苗芽,所以苗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因此,数论派的外道师,他虽然不承许在种子位的时候,绿色的苗芽是存在的这一点,但是他承许苗芽的自性是存在的。既然苗芽的自性是存在的话,远离了苗芽自性之外,又没有办法找到另外一种苗芽的缘故,所以你也必须要承许,甚至你也不得不承许说,在种子位的时候,苗芽是存在的这一点。甚至推论到最後,我们就会发现,之前所谈论的这个公案,就是在一根草上面,如果一只蚁蚂牠造了必须要连续获得一百只大象身的业的话,那你会不会承许,在这根草上面有一百只的大象?你可能不会承许有一百只的大象,但是你会承许,在这根草上面会有一百只大象的自性,或者是自体。但是实际上远离了自性之外,你又没有办法找到大象的缘故,所以你不得不安立说,大象就是在这根草上面形成的。甚至透由推理的方式,纵使你不承许,但是你到最後也不得不承许,你的论点是有问题的。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个地方。










相關文章: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
入中论2
入中论 3
入中论 4
入中论5
入中论 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7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8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9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0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3
入中论颂
入中论自释 卷一
入中论自释 卷二
入中论自释 卷三
入中论自释 卷四
入中论自释 卷五
入中论 1
入中论 2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四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卷五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六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七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八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九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入中论日光疏(下)
入中论日光疏(上)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一﹞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二﹞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三﹞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四﹞

上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回目錄 下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发现遗失的慢飞天使-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
◎菩萨慈悲利他之探讨 .慈悲利他菩提耕耘—佛教线上. 佛法矫正当代台湾企业弊端之研究
寂忿文武百尊
大手印传承祈请文-桑杰年巴仁波切讲授.台中市创古度母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地藏菩萨灌顶﹝米滂仁波切传承﹞

赞助网站
佛教世界
法鼓佛修研習院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自由電子新聞網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