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師煙供.財寶天王招財.薈供.長壽佛修法 全民減碳研習營 蓮師薈供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29 22:56:05
學習次第 : 进阶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敬礼皈依恩师妙音与圣者父子足
释第一胜义菩提心之一
一切深广善说藏普为世间不请友 启示三地善道眼
牟尼法王常照护遍於无央佛会中 演唱最胜甚深处
作狮子吼无能等妙音恩师恒加持 三世诸佛心中心
缘起中道离二边佛记龙猛如理释 至心敬礼哀摄受
由前教授登高位以自所见示众生 演说善道得自在
敬礼吉祥圣天足奉行至尊妙音教 开显龙猛究竟意
证得悉地持明位头面敬礼佛护足 微细难测大仙道
龙猛不共诸关要圆满开显月称师 及静天足我敬礼
龙猛提婆所成宗三派大车广解释 我以无垢净慧眼
不共要义皆善见此间欲宣彼宗者 我为除其恶说垢
因众请故以净语当即广释入中论
今依月称论师入中论释解说无倒决择深广二义大入中论,分四
甲一一释题义,甲二 释礼敬,甲三释论义,甲四 释末义。今初
摩陀耶摩迦阿波达罗拿摩
此论於印度四种语中,雅语为摩陀耶摩迦阿波达罗拿摩,藏语名入中,其所入之中是中观论。如云为入中论故。又释论于引根本慧时,每曰中观云云,故知是根本慧论也。虽般若灯论。依摩陀耶摩迦字根,谓中观论与中观宗皆名中观。然此言中观,当知唯是(龙树)中观论,勿作余中观论及中观义解。由此论入根本慧者。有谓彼论未广说世俗胜义自性,此论广说,故能入彼。然决择真实义之正理异门,根本慧中较入中论尤广。故彼说未善。自宗谓由甚深广大二门能入根本慧论。初如自释云:智者当知此宗是不共法。又云:不通达真实义故谤此深法,今欲无倒显示论真义故,造此入论,入中观论。此说为显自宗所决择之中观义,不共余中观师。及显中论不可顺唯识释,故造入中论。显句论说:依缘假立之理,如入中论应知,又根本慧论与显句论,皆未广破唯识宗,惟此中广破。故依此论二种所为,乃能善解根本慧论之义,是为此论入中观之第一理门。二由广大门入中观者。圣者宗,不以有无通达甚深真实义慧而判大小乘。但根本慧论除甚深品外,未别说有广大大乘法。论说彼以无边理门,广说法无我义。故於大小两乘中,唯为大乘所化而造。如自释云:又为光显法无我故,宣说大乘亦应正理,欲广说故。声闻乘中,则唯略说。此说最显,後当广释。是故若於彼论所说道中,别以圣者所说大乘广大道而满足之,极为善哉。为满足彼故,宣说异生地三法,圣位有学十地及果地。又於五地六地次第,宣说依止静虑自性修正奢摩他,以观察二无我真实义之妙慧,修毗钵舍那。故于思惟根本慧论义时。若不忆及此论所说诸法,而思惟甚深广大和合之道次者。则知彼人失於造入中论之二种所为。故依此论由广大门入根本慧论之道,即是入中观之第二理门。
甲二释礼敬
顶礼曼殊室利童子
顶礼妙吉祥者。是法先王之遗制,以此论为胜义阿毗达磨,宣说慧学为主故。
甲三释论义分四 ,乙一 造论方便先伸礼供,乙二正出所造论体,
乙三如何造论之法,乙四 回向造论善根。初又分二,丙一总赞大悲,
丙二别礼大悲。今初
为令悟入中观论故,月称论师造入中论。非但不得以余论所礼声闻独觉为礼供之境,即较之诸佛菩萨,亦应先赞诸佛最初胜因,救护生死牢狱所系一切无依有情为相。因立果名号称佛母之大念心。为显此故,颂曰:
声闻中佛能王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于佛广大果 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此中有二,丁一明大悲心是菩萨之正因,丁二明彼亦是菩萨余二因之根本,初又分三,戊一明二乘从佛生,戊二明诸佛从菩萨生,戊三明菩萨之三种正因。今初
从他闻正教授,修行证得声闻菩提果,能以此义令他闻,故名声闻。令他闻者,如经说所作已办,不受後有等。无色界声闻虽无此义,然不为过。以有彼名者不必定有彼义,如陆生莲华亦得有水生之名也。又声闻之梵语萨罗波迦,亦训闻说。从诸佛听闻成佛妙果之道,为大乘种姓求彼道者说故。名曰声闻。如法华经云:我等今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闻。此二义虽菩萨与声闻相同,然闻说之义正属声闻。有说第三句中无胜字,故前句是大乘菩提,後是声闻菩提。但疏意不然,前是大乘菩提,次是往菩提之道。若谓何者?菩萨虽亦从佛听闻佛道,为所化宣说。然经说声闻,意取但说彼道,而自身全不修者。中佛之佛。释说:佛之真实於三类补特伽罗处转。有谓此说达朵佛陀之声於三类补特伽罗处转,此说甚善。如云:达朵为真实。佛陀为觉悟。以取觉悟真实为佛陀时,则三类补特伽罗皆有其义。觉悟真实之声,亦诠辟支佛。但今误译为佛。佛陀之声,虽可通译为佛,但於此处则失当。以佛陀声亦诠华开梦觉,非必须译为佛也。中者谓诸独觉辈。由百劫中修集福智胜进,故胜出声闻。然无福智二资粮,一切时遍一切有情之大悲及一切相智等,劣於正觉。故名曰中。有谓此智悲胜声闻之义。如云离所取分别。彼说非理。此宗说声闻独觉亦能通达一切诸法无自性故。即彼说者,亦许彼义故。故知释论说智胜进为胜出。言胜进者谓所修道渐进渐妙。此复於百劫中勤修福智,非若声闻不耐久修。虽诸福智皆可名为资粮。然资粮之正义,乃无倒修行无上菩提之方便,能摄受自果者。如显义论说,大悲心等正行,以能摄取大菩提故,乃名资粮。故具此义之福智乃资粮正义。不具此义者,乃通常资粮。且就资粮之梵语三跋罗之义训而译。由福智之行胜出声闻。故于欲界最後生时,不依他教,能自发阿罗汉智。复以唯为自利而得觉悟成阿罗汉。故名独觉亦曰自觉。能王者,二乘阿罗汉虽亦可名能。然非能王。唯诸佛乃称能王。以得胜出声闻独觉菩萨之无上法王,彼三人亦依佛语而得法故。声闻独觉从佛生者,谓由佛力之所植生。以诸佛出世,必无倒宣说甚深缘起,二乘种姓於此听闻思惟,精勤修行。即能随其信乐满足声闻独觉所希愿果。故说彼二由佛植生。若作是念:声闻种姓虽有众多从佛闻法即於现生而证菩提。然独觉种姓必不於现生趣证。说彼等於佛所说义闻思修行,乃圆满自果。似不应理。无失,设有一类独觉种姓,闻佛所说甚深缘起。已善通达真实义谛。虽不即於现生证独觉涅盘。然彼独觉行者,由修佛所说缘起力故,於他生中定得涅盘。如造定业虽不於造业生中即受其报。然於他世则定受也。前说亦尔,出於佛所说法,闻思修行能满所愿,亦非依现生说也。此如四百论云:设已知真实,现未得涅盘,他生决定得,犹如已造业。中论亦云: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无依而自生。释论设有一类等义。有谓此答若说缘起而非即得声闻等果,应说缘起不能满足声闻等希愿之难。有谓此答修缘起无生义,应无间能生彼果。然无此事。故後亦应不生彼果之疑。彼二家俱未了达文义,以于诸佛植生独觉最疑难处,理应别为断疑者,皆末能断故。
戊二明诸佛从菩萨生
若声闻独觉从诸佛生,诸佛复从谁生。曰诸佛世尊从菩萨生。若作是念:岂非菩萨从佛教而生名佛子乎。是佛子,而又说诸佛从菩萨生,云何应理。如说彼子之父从彼子生。答:虽诸菩萨是佛子。然有二缘,菩萨亦得为诸佛之因。初依分位差别说。如释说:以如来是菩萨之果故。此谓一切证佛位者,皆先由学地菩萨位来。约佛果之同类因,故说菩萨是诸佛因。次依劝令发心者说。如契经说:文殊室利菩萨,劝吾等大师,及余诸佛最初发心。此约菩萨,与余菩萨所成之佛,作俱有因。成立诸佛从菩萨生。有难:敌者与诸菩萨是佛子故,应说菩萨从诸佛生,不应作相违说。诸菩萨是佛子,自即许之,则应解说彼与诸佛从菩萨生互不相违之理。今置彼不说,而别成立诸佛从菩萨生,云何应理?以纵能成此事,而前疑犹在,不能断故。此无失,释论於解说佛从菩萨生之第一缘时,谓学位菩萨由修道而得佛果。是则彼菩萨非即彼菩萨所得佛果之子,盖亦可知。岂说是彼佛子。又如从吾等大师所生之菩萨,是此佛之子,非谓彼佛亦从彼菩萨生。敌者未能辨此理而起疑。释论已为解答。则有智者。放此疑难已涣然冰释矣。然尤有多人妄於此义,而作无关之攻难,何哉!由菩萨是成佛之要因,故诸佛赞叹菩萨。赞义有四:一菩萨为诸佛之圆满主因,故极应尊重。二说因位菩萨是应供养,则果位诸佛之应供养,自可知故。三如药树能与无量乐果,则于彼树初生之嫩芽,应尤为爱护,如是可知诸佛树王能满一切众生所愿,则於如佛嫩芽之初业菩萨,亦应励力而爱护之。四契经称赞菩萨,为令会中三乘有情决定趣入大乘道。如宝积经云:迦叶:如初月为人礼敬,过於满月。如是若有信我语者,应礼敬菩萨过於如来。何以故?从诸菩萨生如来故。此是以教成立诸佛从菩萨生。前二因缘是以理成。由是当知余论所礼之声闻独觉诸佛菩萨,今此论中未礼供者。为欲礼供彼等之根本因。声闻等二句显示彼四为次第因果者,为抉出彼等之究竟根本因也。菩萨虽亦从佛教而生,然不於说能王生时,如二乘释者。以说彼二从能王生,为显彼二究竟根本亦是大悲。菩萨根本是大悲心,论後当别说故。
戊三明菩萨之三种正因。
若声闻独觉从诸佛生,诸佛复从菩萨生者。是诸菩萨之因复云何?谓大悲心,与通达远离有事无事等二边之慧,及菩提心。此三即是诸菩萨佛子之正因。菩提心者,释论引经云:如自所达法性,愿诸有情皆能了达,此所发心,名菩提心。此仅缘菩提心所为之一分。释论又云:应发如此心,愿我拔济一切世间皆令出苦,决定成佛。此未缘所得菩提,亦仅是相之一分。当如释论於说依大悲心生菩提心处所说:正法甘露妙味之因,永离一切颠倒分别为相,一切众生亲友体性,正欲求得如是佛果。此文显说缘所得之菩提。故应许为利一切有情,欲得无上正等菩提。乃为圆满发心之相。本论疏亦作此说。现观庄严论所说亦同。安立此三为菩萨正因,是《宝鬘论》意。彼云:若自与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此但说为菩提之根本。未直说为菩萨之根本。然根本即最初义,以彼以三种正因为最初,故知即是菩萨之正因。又说三法为菩萨因者,在观察声闻独觉既从佛生,诸佛从菩萨生,则菩萨复从何生,故知非是能建立因,乃明菩萨之能生也。如是立此三法为菩萨因,其最初得名菩萨者,是否指最初入道者而言。是则不应安立大乘发心为彼之因,以初发彼心者,即立彼为菩萨数故。亦不应安立不依二边智为彼之因,以诸菩萨要先发世俗菩提心,而後乃学菩萨六度行。要学般若波罗蜜时,乃学不依二边之智故。若谓否,则与所说如初月及如药树嫩芽之菩萨皆成相违。答:不许後说。虽许初说,然无前二过。以菩萨前导之发菩提心,意在修学发心,非谓修成之真实发心。此如尝蔗皮及皮内之汁味。若但发宏誓,为利一切有情故,愿当成佛。此乃随言作解。如尝蔗皮之味。虽此亦名为发心,然非真发心。若依修菩提心之教授而修,发生超越常情之胜证,如尝蔗浆之真昧。即真发心。劝发增上意乐会,即依此义密意说云:爱乐言说如蔗皮,思惟实义若真味。利根菩萨种姓,先求真实正见,次乃发心。故亦无後过。所言无二慧,非无能取所取二,乃释论所说之离二边慧。此亦不妨于菩萨之前有之。有谓此是胜义菩提心,极为不可。以所言无二慧,是初入道菩萨之因慧也。
丁二明彼亦是菩萨余二因之根本
三因中以大悲为主。由大悲心亦是菩提心与无二智之根本。为显此故,说悲性等一颂。大悲心于丰盛广大之佛果,为初生要因,如种子。中间令增长,如水润。後为众生常时受用之处,如果成熟。故我月称,于声闻独觉诸佛菩萨及余二因之先,或造论之首,先赞大悲心。此非入後文方赞,即此所说於生佛果初中後等即是赞叹也。性者,显佛果三位中之心要,唯一大悲。不如外谷初中後三位之要因别有三事,为最初宗要如种子者。谓具大悲心者,见有情受诸苦恼,为欲救一切苦有情故。便缘所为事而发心曰:我当度此一切有情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见要自成佛道,乃能满彼愿。故复缘菩提而发心言:我为利益诸有情故,愿当证得无上菩提。又见不修无二慧所摄施等诸行,则彼誓愿终不能成办。乃进修智慧等行。是故大悲心为一切佛法种子。《宝鬘论》依此义云:若大乘经说大悲为前导,诸行无垢智,有智谁谤彼。此说大悲为前导,菩提心所引诸行,与离二边无垢净智。此三行摄一切大乘义尽。
为中间要因如水润者,谓大悲种子发生菩提心芽已,若不时以大悲水灌溉之,则必不能修习二种广大成佛资粮。定当现证声闻独觉涅盘。若以悲水时加灌溉,则必不尔。
为末後重要如成熟者。谓成佛已,设离大悲心,则必不能尽未来际为诸有情作受用因。亦不能令声闻独觉菩萨圣众辗转增上。若於果位有大悲相续者,则一切皆成。
如是解释悲性等四句之义。应知即是显示,乐大乘者应先令心随大悲转。次依大悲,至诚引发众相圆满大菩提心,既发心已则学菩萨诸行,尤应彻了甚深正见。
丙二别礼大悲分二 丁一敬礼缘有情之大悲,丁二敬礼缘法与无缘之大悲。
今初,
颂曰: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由我执萨迦耶见故,引生我所执萨迦耶见。故有情类於生我所执萨迦耶见之前,先起我执萨迦耶见,於无自性之我妄谓有性。乃於所说之我执为实有。次由我所执萨迦耶见,离於我执所缘境,缘余眼色等法,谓是我所有。乃於我所着为实有。由是流转生死,如水车之旋转不已,不得自在。缘此众生而兴大悲者,我今敬礼。此即敬礼缘有情之大悲。
诸众生类如水车者,诸有情与水车轮,是能同所同之总体。其相同之理,释论别说若喻若法各有六义,今且合说之。一此有情世间,为惑业绳索所系。二由识推动之,如旋转水车之人。三於上自有顶下至无间,深邃生死大井中无间旋转。四堕恶趣时不待功力任运而坠,升善趣时要极大勤勇方得上升。五虽有无明爱取烦恼杂染,及行有业杂染,余七支生杂染,然前後次第则无一定。六恒为苦苦坏苦行苦之所逼恼,故诸众生迄未有出轮转之时。
此六门法喻合说,非仅令了知有情流转之理而已。前虽说乐大乘者应先发大悲,然未说如何修习,悲心乃发。今说有情无有自在,流轮生死。即显由此修习乃能引发大悲心。此复应思由谁令其流转,谓最不寂静未善调伏之心。于何处流转,於上自有顶下至无间,流转不息。何因如是流转,由惑业增上力故。谓由非福业及烦恼力则堕恶趣,由诸福业不动业及烦恼力则升善趣。堕恶趣者,不待功力而任运自堕,升善趣者,非极大勤勇修集彼因,难得上升。如阿笈摩说:从善趣恶趣死,堕恶趣者如大地土。从二趣死而生善趣者如爪上尘。又於某一缘起中三种烦恼随一生时,其他缘起之余二杂染亦相续不断,又时时为三苦之所逼恼,如水浪之滚滚而来。此复应知初发业者,若未思自我流转生死而令心厌离。则于思惟他有情时,不忍其受苦之心,必不能生。故当如四百论释所说,先於自身思惟已,次缘他有情而修。修他有情於生死中受苦,为即此能引生大悲心耶?抑须余法助成之?曰:现见见怨家受苦者,非但无不忍心,且心生欣幸。见非亲非怨者受苦,则多舍而不问。是於彼无悦意相之所致也。若见亲属受苦,则心多不忍,其悦意愈重,不忍受苦之心亦转增。故欲引生大悲心者,於余有情务须心生最可爱乐悦意之相。此悦意相由何方便得引生?诸大论师略有二规,一,如月称四百论释说:思惟一切有情从无始来,皆是父母等眷属,为度彼等故,能入生死。大德月及莲华戒论师亦如是说。二,静天论师之规,如余广说应知。若能於有情思惟最可悦意,及於生死受苦之理,而修大悲心,则月称论师作此不共礼敬方为有义。若不能者,虽自矜聪智,直与鹦鹉诵经等耳。此为缘有情大悲心之理,至下当释。
丁二敬礼缘法与无缘之大悲。
缘法与无缘之大悲,亦由所缘而显。颂曰:
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
由见众生如水中月影,为风所动,刹那动灭。缘彼而起大悲心者,我今敬礼。此即敬礼缘法之大悲。由见众生如水中月影,似有自性而性实空。缘彼而起大悲心者,我今敬礼。此即敬礼无缘大悲。释论略缘生,而仅引上句兴悲我敬礼者,意谓後二所缘中,已说有众生矣。
此谓如澄净水,微风所吹故,波浪遍於水面。水中月影与彼所依之水,同时起灭,如有彼月自体显现可得。然诸智者,则见彼月刹那无常,及所现月自性本空。如是菩萨随大悲心者,见诸有情,堕萨迦耶见大海。无明大水流注其中今极增广。非理作意邪分别风鼓动不息。往世所造黑白众业,如空中月。今世有情如彼月影。刹那生灭为诸行苦之所逼迫,而自性本空。缘此便有大悲心生。此亦由思有情悦意,及流转生死,而後能生。已如前说。此中萨迦耶见即是无明,而复别说无明者。意取能引萨迦耶见之法我执无明。
释论,不以行相,而以所缘境分别三种大悲。则知彼三,皆以欲令有情离苦为行相。虽亦同缘有情为境,而所缘不同。初大悲时,说缘生兴悲,後二悲时亦说众生犹如,此即显示同缘有情。若尔何别?应知缘法大悲,非但缘总有情,乃缘刹那起灭之有情。即缘刹那无常所差别之有情也。若能解有情刹那起灭,则必已遣除常一自在有情之想。故亦能解定无离蕴异体之有情。尔时便知有情唯是五蕴和合假立。即缘蕴等法上假立之有情。故名缘法。此说无常有情仅是一例,即缘无实主宰之有情,亦是缘法所摄。实缘法上假立之有情,而但云缘法者,是省略之称也。无缘大悲亦非但缘总有情,乃缘自性本空之有情。所谓无缘者,谓无执实相心所着之境也。实是缘非实有所差别之有情,而但云无缘大悲者,亦是简略之称。藏人注疏。多谓第二大悲缘刹那生灭,第三大悲缘无自性。盖是末解悲心所缘行相之谈。此二大悲亦以欲令有情离苦为行相,若以刹那生灭与无自性为行相,则於一大悲中,应有不同之二行相矣。以是安立彼二义所差别之有情为大悲之所缘。成就此二大悲心者,由先知有情是刹那生灭及无自性,便能现起二差别相(刹那相与无自性相)。非大悲心直缘彼二也。
本论释皆说後二大悲缘上述差别相所别之有情。第一大悲则非缘彼所差别者,但缘总相有情,依此说名缘有情大悲。以是应知或说第一大悲要缘常一自在之有情者,所说非理,以未得无我见者之大悲,多有仅缘有情总相者。即得共同人无我及真理见者之大悲,亦多有未缘差别相所别之有情。喻如能遣瓶上常执已达无常者,非凡缘瓶心皆缘无常所别之瓶。即未达瓶无常者,亦非皆缘常相所差别之瓶也。此三大悲随缘某一所缘,皆以救拔一切有情出苦为相。故与二乘之悲心有大差别。若已发起诸大悲心,便能引大菩提心,我为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礼供文中所赞之大悲,虽以最初大悲为主。但菩萨身中余大悲心,亦是所赞。故此处释论中说发大悲心之菩萨,亦不相违。
若尔,最初入道菩萨正因之大悲中,为有三种大悲否。曰不定。大乘种姓随法行者则有。彼先决择胜义之正见,次乃缘有情发大悲心。依大悲故发菩提心学菩萨行能仁禁戒。若大乘种姓随信行者则无。彼不能先达真理。待发心已,方能求真理正见及学菩萨行。如中观庄严论云:先求真理智,胜解胜义已,缘恶见世间,遍发大悲心,精勤利众生,增长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庄严。诸随信行者,发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次勤求真智
本论伸礼供已,虽未立誓愿,然亦无失。如中观论与六十正理论。亦有但立誓愿无礼供者,如亲友书。此入中论为造论而伸礼供,应亦兼含立誓之义。
使他趣入之因,谓所为系属等。本论所诠,即甚深广大二义。其不共所为如前已说。所为之心要,暂时者,谓由了解论义,如法修行,进趣四道。究竟者,谓证果地。所为心要,依於所为,所为依於论,即是系属也。
乙二正出所造论体分二,丙一 因地,丙二果地。初又分三,丁一 总说此宗修道之理,丁二 别释异生地,丁三广明菩萨圣地。今初
若谓此论随顺龙猛决择菩萨甚深广大之道,未知龙猛宗於趣人佛地之道次第如何?曰:应先以闻思力决择龙猛菩萨等宗义。于修行之真实道获大信解,不为诸余似道所引。若于诸大论师之论典专精研习,而于修道之理心无定解。则彼闻思末见扼要。虽于大乘多施够劳,终难得真实之果。故于修道之次第,当勤求了知。龙猛菩萨说道之一分者多,说道之全体谓依深广二分者,现有三论。一宝鬘论:本谓菩提心。及大悲为前导等,前已引讫。论中又云:菩萨诸功德,今当略宣说,谓施戒忍进,静虑慧悲等,施谓舍自利,屍罗则利他,忍辱离嗔恚,精进长白法,静虑专无染,慧决择实义,悲于诸众生,一味大悲慧。施富戒安乐,忍悦进有威,禅静慧解脱,悲修一切利。此七能尽摄。一切波罗密,得不思议智,世间依怙尊。此即说六度与胜利,及大悲之助伴,皆应修学。论中又说,诸行以菩提心为前导,及由诸行进趣菩萨十地等。二法界赞:说皈依,次发菩提心,修习十度增长界性,及十地等。此即道体之摄颂。三集经论:广释彼(道体之摄颂)时,复说暇满难得,圣教难信,发菩提心尤为难能。又谓普於一切有情发大悲心甚不易。其能断除毁伤菩萨,轻蔑菩萨,诸魔事业,谤正法等障,则为尤难。此论所说虽较前二论为明显,然修道之次第犹难了知。
受持此宗之静天论师,造集学入行二论。尤以集学论所说,显而且广。彼谓先思暇满难得,於现生中取坚摄义。次修净信,尤应思维大乘功德生坚固信,发愿菩提心。次受行菩提心之律仪。次缘自身,资财,善根,总修惠施,守护,清净,增长等,又四百论亦说其深广大之道体。中观心论,中观庄严论,中观修次第三论等,略说道体亦复相同。故住持龙猛宗之诸大论师,所说之道体皆相同也。初修业者於此等法易生定解之方便,然灯智於普提道次第论中,已显了宣说,如彼应知。
丁二别释异生地
若此论中决择菩萨甚深广大二道,及彼果者。则于菩萨道极关重要之异生地诸道次第,应於礼敬後宣说。今末说彼而即说圣地何耶?答:已于礼敬时说。前明修三种因乃成菩萨,即是显示欲入大乘者须先修彼三法,故此处不复宣说。又彼三法非仅道前须修,即成菩萨亦应修习。其不依二边之智尤为诸行之上首。以彼为例,则施等余行亦皆须学。如集经论云:菩萨若无善巧方便,不应修学甚深法性。以方便智慧双运,乃是菩萨之正行。此说当学二种资粮双运之道。仅有智慧或方便一分,不应知足。若全无殊胜方便智慧,仅修心一境性,尤不可恃。
未知观察真义正理所破之界限而妄破一切者,现世大有其人。误以一切分别皆是实执。谓一切名言安立皆唯就他而立,佛果唯有智慧观空之真如法身,佛色身是所化相续中摄。若尔,则以教理成立声闻独觉从诸佛生,诸佛从菩萨生等,一切皆非入中论之自宗。彼谓修三法乃成菩萨,亦非中观师自宗,唯就他而立。总之凡自宗所应修之道,悉皆譭谤。与论说自性本空之有情,有六法如水车流转生死等,悉成矛盾。应知彼等始从礼供乃至论终,皆是倒说也。
圣地所说修学施等,多有为异生地所应学者。故于现在即应精勤修学。
丁三广明菩萨圣地分三,戊一 十地总相建立,戊二诸地各别建立,戊三 明十地功德。今初
此中说极喜等十一地者,如宝鬘论云:如声闻乘中,说声闻八地,如是大乘中,说菩萨十地。今依彼论所说十地及佛地略说为根本,并依十地经。彼说极喜等十地为十种发心者,意取胜义发心。建立为胜义发心之十地,释论以地之体性。何法摄持,得名,及其名义四义而释。如云:菩萨无漏为悲等所摄持,各别分位,名之为地。是功德所依故。其体性之无漏智。有说如俱舍漏不随增者,名为无漏。是未解此宗安立无漏之义。自宗谓实执无明与彼习气随一所染,即为有漏。离染之智乃是无漏。如显句论云:离无明翳障诸智,非观待无漏境性。此复应知,未得佛地以来,其未为无明习气所染之智,唯圣根本无分别智。彼亦是暂时。从根本定起,仍生习气为彼所染。乃至七地以来有无明染。八地以後与阿罗汉,断尽能染之无明则无彼染。然仍为无明习气所染。又释论说初地始名无二智者。是约无心境别异之二相而说。非谓远离二边之智。又此论师多说离无明翳之智慧。故有说无明及彼习气尽时智慧亦灭,以为论师宗者。如观行派外道,妄计垢尽心亦尽。是大断见。有说圣根本定中无智者,亦与彼同。宝鬘论云:见彼则解脱,为由何法见?名言说为心。此问由何法能现见真理。答以于名言中由心现见。法界赞亦云:犹如火浣衣,为众垢所污,投於猛火中,垢焚非衣损。如是光明心,为贪等垢染,智火烧其垢,非彼光明性。此说如石绵衣若有垢染投入火中,火能烧垢而不损衣。如是心垢用智火烧,仅烧其垢。非光明心亦随之而尽。
菩萨圣根本智,虽与二乘圣根本智,俱无明习气所染,现证法性。然安立为菩萨圣地者。在是否随大悲转,有无十二类百种功德等增上。又如上说,於资粮加行道中,是否以无量理门,观察二无我之真义。即从彼智现证真理,亦与二乘有大差别。各别分位者,谓即一无漏智,就义别立,前後诸分位,即各别诸地。名为地者,以是功德依处,犹如大地,故立是名。此等是说胜义十地皆依无分别智安立。虽是一智,略以四门差别,各别立为极喜地等。一,由功德数量辗转增长之差别,谓初地中有十二类百功德,第二地中有十二类千功德等。二,由殊胜神力辗转增长之差别,有说此谓能动百佛土千佛土等。然彼已摄入功德数量增长之内。此中似说各地净垢之力与进道之力辗转增长。三,波罗蜜多各别增上之差别,谓初地布施波罗蜜多增上,二地持戒波罗蜜多增上等。四,受异熟生辗转增长之差别,谓初地作瞻部洲王,二地作四大洲王等。以是当知各地无分别智,成就功德数量之功能,胜劣有大差别,故各别安立为地。各地後得位之功德,亦各地所摄。故非唯说根本智德。
诸地差别虽如上说,然胜义地之所缘行相,则无不同。如十地经云:如空中鸟迹,智者难思议,菩萨地亦尔,难说况能闻。此说如鸟虽於空中飞翔。然彼鸟迹,世间智者语所不能议,心所不能思。如是如飞鸟之胜义地,虽於如虚空之法性中行。然彼行相,即彼圣者亦不能如自所证而说,闻者亦不能如彼所现见而闻。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终










相關文章: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
入中论2
入中论 3
入中论 4
入中论5
入中论 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7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8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9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0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3
入中论颂
入中论自释 卷一
入中论自释 卷二
入中论自释 卷三
入中论自释 卷四
入中论自释 卷五
入中论 1
入中论 2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四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卷五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六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七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八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九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入中论日光疏(下)
入中论日光疏(上)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一﹞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二﹞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三﹞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四﹞

上一篇(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 回目錄 下一篇(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甘丹讲哲佛学会上课法讯
摧破金刚
俱舍论《阿毘达磨俱舍论》
卓玛的天空:果青寺显密经典(讲修)院:Xuite日志
度母破阵法

赞助网站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大同大學教育網
台北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