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松東竹灌頂與度亡 靈鷲山佛教基金會暑期兒童佛法班 新竹市寧瑪巴法教法洲佛學會山淨煙供共修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第五十八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26 16:37:17
學習次第 : 进阶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第五十八课

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着

索达吉堪布译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量理宝藏论》中的第九品,今天主要讲前世後世存在。因明有两个关键问题,前面也讲过,大家应该清楚。第一个,通过因明的推理方式让人们了知,并不是现在有些外道所承认那样,人死了以後什麽都不存在,或者人的心识从身体中产生。这种邪说谬论我们应该制止并加以推翻,还应建立前世後世存在,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依靠因明的推断方法能了知,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是整个三界众生的唯一怙主,是唯一的正量士夫。这一点,我们可以依靠推断、依靠智慧来了知。如果这样了知,那永远也不会退失信心。所以皈依的时候,皈依的原因必须了解。如果不了解皈依的原因,那麽我们的信心就很容易退失。

可见学习因明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方面要了知前世後世存在,另一方面要了知佛陀就是量士夫。如果这两个最关键的问题搞明白,那麽学什麽法都很容易,你也就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佛教徒。我们在座的各位,如果以前因时间关系等种种原因没有搞清楚这两个道理,那以後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和功夫。大家对前世後世应该深信不疑,不要仅在口头上说“人有前世後世”,口头上说不一定算,必须要用正理来引发信心。

癸二(建立所依能依)分二:一、建立宗法;二、建立周遍。

子一(建立宗法)分二:一、破他宗;二、说自宗合理。

丑一、破他宗:

人的前识从无始以来到现在都存在,如果没有成就,将来也要漂转在无边无际的轮回当中。这两个问题依靠什麽样的理论来进行论证、证实呢?有些论师这样认为:

於此有谓依所依,识之初始最终二,

以火及灯作比喻,凭藉现量可成立。

这里的意思,有些论师认为,人的前识和後识依靠自证现量可以成立。他们的比喻是火和烟以及灯与光,是以这两个比喻来成立人的前识後识存在的。

怎麽存在呢?这些论师认为,比如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心有前面的一刹那,也有後面的一刹那,这是我们通过自证来了解的,是以自己的心来明白的。如自证所了知那样,所有众生无始以来都有无边的前际,这叫做前际无边,也就是说无始以来的心识都是存在的。为什麽存在呢?这是通过现在的心来了知的。以现在的心怎麽样推断呢?因为,通过现在的心识可以直接遮破不存在前面心识的总识,又可以间接遮破不存在前识前提的别识。也就是说,通过自证现量遮破了不存在前识的总识和别法的识。反过来说,以我们现在的心识可以了知存在前识前提的总的心识,以及存在前识前提的别的心识。这个道理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讲,比如说我们看见的烟,烟是从火当中产生的。烟在火当中产生的推理已经直接遮破了,烟是从非火当中产生的,这种总的概念已经遮破了;间接也遮破了烟是从其他事物当中产生的。反过来说,烟必定是从火当中产生的,这样的道理能够成立。因此说,众生前面的识无始以来一直都是存在的,这一点是以自证现量来知道的。这是他们的一个理由。这是前际(前识)存在的论证方法。

那後识存在的论证方法是怎麽样的呢?他们进一步说,通过现在的自证刹那证明,无边无际的後识也是存在的。怎麽存在呢?因为,通过现在的正理能直接遮破总识不能产生後识的道理;如果直接遮破了这个道理,那麽间接也已经遮破了心识的别法延续下去不存在的道理。所以他们认为,总的来讲也遮破了总识产生後识不存在的道理;别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众生的心识——别法的心识延续下去不存在的道理也已经间接遮破了。这就像灯一样,灯现在就发出光,那总的灯不发光的道理就直接遮破了,也间接遮破了别法中的彩灯或者酥油灯等不能发光的道理。

依靠灯与光的比喻,可以了知无边无际的後识存在;以前面火和烟的比喻,能证明众生的前际存在。也就是说,以这两个比喻可以证明我们众生既有前识又有後识,而既不存在前识又不存在後识的道理,通过这两种比喻完全可以推翻。这是对方论师的观点。

但是,这种观点不太合理。如果这一点合理,那顺世外道的观点也应该合理;因为顺世外道(现世美)也认为今生中的心识刹那成立。所以,仅仅依靠这一点并不能证成前识後识存在,必须还要有一个充分的理由。下面作者也说,以自证现量来成立是不合理的。因为自证现量并不能证明前世我们的心识存在,後世的心识以自证来成立也有困难。所以,一定要按照我们自宗所说那样,通过三相齐全的推理——不是现量而是比量来进行证明,这比较重要。否则,以现量来证明的话,那顺世外道也承认:现在我有没有心呢?现在我有心;刚才我产生心没有呢?他们认为刚才我也产生心了;等一会我相续中会不会产生分别念呢?这一点他们也是承认的。仅仅这一点,外道也是共同承认的;所以,以此来成立前识後识存在也有一定困难。

无尽自证不证实,灯火作喻非应理。

你们对方论师凭藉自证现量来证明,从仅仅围绕现在的时间来讲它们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也许是可以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确知道,自己的心是前面刹那的心当中产生的,後面的心也会不断产生,所以这一点倒是成立的。但是仅仅是现量,前际无边和後际无边两个道理怎麽证成呢?这一点有一定的困难。

为什麽呢?就像顺世外道,他们也承认现在的心,即生中的心倒是存在的,但是今生的心是依靠四大聚合的身体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在因缘聚合的时候由无情法的身体当中产生。所以,如果你用火和烟的比喻,那恰好跟顺世外道的观点一模一样。因为他们认为,光明、明清的心识是从与它不同的无明清的身体中产生的。而你们的比喻,烟是无有燃烧的一种事物,这种事物是从不同类的火里面产生的,这就像心识从身体中产生一样,不同类的事物产生不同类的事物,这跟外道的观点完全相同,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然後是第二个问题——後识。“现世美”的顺世外道,他们也承认现在的心识存在,但人死了以後,就像灰尘在空中被风吹走一样,荡然无存,最後什麽都没有。包括自己的身体,通过火化、通过水葬,最後全部都消失於四大当中。这样之後,所谓的心识就不存在,他们的观点是这样的。如果你们用灯火来比喻,那麽虽然灯火现在发出光芒,但是灯火的光灭完了以後,它的光再继续延续下去的道理也论证不出来。这样一来,就说明你们的比喻不合理。因此,对方论师并不能推翻外道的观点,同时自己也不能如是安立。如是安立的话,没有充分的依据,因此不能承认这种观点。这是破对方的观点。

丑二(说自宗合理)分二:一、建立前际无始;二、建立未来无终。

前际无始的意思,是指我们前面的心识从无始轮回一直流转到现在;後际无终的意思,是指如果我们没有得解脱,没有证悟无我,那还要不断地、无有终止地、无间断地在轮回中漂泊。要建立这两个道理。

寅一、建立前际无始:

心不观待他因故,依因前际无始成。

当然,这个推理方法比较简略。如果是以前大量学过中观、因明的论师,他们就可以依靠这种推理方式来建立众生的心前际无边。也就是说我们的前识是存在的,而前识存在的唯一推理、唯一比喻就在此,以此建立前识存在比较容易。可是,世间当中邪见比较重的,以前对因明和逻辑从来没有听闻和学习过的,在这样的人面前仅仅以这两句能不能成立呢?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释量论·成量品》。因为《成量品》先讲前世後世存在,然後建立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我前一段时间也讲过,格鲁派的克主杰再三说,因明的核心就是《成量品》,如果懂得了《成量品》,那麽其他几品的道理就很容易通达,因为它们是支体、支分之故。因此,学习因明的核心、精华在於论证前世後世存在,以及在名言中建立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

如果我们承认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那麽前世後世的存在就比较好办。为什麽呢?因为这是佛陀说的。既然是佛陀说的,那麽前世後世肯定存在,这很容易成立。凡是信仰佛教的人面前都可以说前世後世肯定存在,为什麽存在呢?这是诸高僧大德说的,这是佛陀说的。没有人敢站起来说,佛陀虽然说了但是我不承认,这样的佛教徒是没有的。

在非佛教徒面前,我们可以通过推理来成立。但实际上,通过推理来成立也不是特别容易。以前印度有一个故事,当时旃紮古昧论师跟外道在很多年中一直辩论,但实在没办法,後来旃紮古昧论师嘴里含着一颗珍珠死去,依靠缘起力投胎变成一位孩童,出生时这位孩童嘴里仍含着那颗珍珠,後来外道觉得前世後世的的确确存在。这是通过一种缘起力的神变方式来进行论证的。因此,从来不承认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也不承认因明的相关推理,这些人面前很难成立。

其实,前世後世的存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成立。但是,你必须花一定精力来进行论证,因为这并不是一句两句就可以成立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像《宝积经》这样的经论。《宝积经》中讲,人的身体可以放在一处,神识可以单独离开,这些公案和教言讲得比较多。现在世间的一些论师也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医院里面有些人濒死的时候,他们的神识已经离开了身体,通过现代的一些事例也可以成立。这是一个。还有,佛陀在《十地经》中也讲了,众生回忆前世的事例比较多。这一点并不是汉族或者藏族承认,在整个世界上,各民族乃至根本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士当中,真正能回忆自己前世後世的事例非常多。这一点,现在很多专门研究生命科学的人已经不得不承认。虽然他们并不是以自己的信仰为标准,但是实实在在,他们通过对有些事例的考察、采访和研究,发现很多人的的确确能想起自己的前世。很多的奥妙、很多的秘密也依此而解开。所以,现在专门研究生命科学和人体科学的人,他们公认人的前世後世存在。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属於无记状态,存在也可以,不存在也可以。有一部分虽然不承认,但是不承认的理由找不到。问他承认还是不承认?他说前世後世肯定不存在。肯定不存在的话,请你将唯一的理由举出来。如果你真的要承许前世後世不存在,那麽佛教里面所有的经典论典你要推翻;现实世间中千千万万的人能回忆前世,自己能知道自己的前世,这些人的事实你要推翻;然後你要建立自己的无误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就不敢说前世後世不存在了。

所以,我们有时候也应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前两天有些道友在辩论的时候,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辩论。其实,我们以後辩论的时候,尤其是因明方面的辩论,应该将前世今生的存在与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放在主要的位置,因为这是很关键的。下一年希望你们提醒,我们主要的辩论放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你真正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长期研究,最後会认为前世後世在名言中真的存在。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的时候,学什麽法、做什麽事情就比较容易。如果你打上一个邪见的基础,这个基础就不稳固,你在这上面修什麽菩提心、大圆满、大手印,一切的修法都如冰上建筑,冰一化的时候,所有的大圆满的房屋或者菩提心的房屋全部都会倒塌,有这个危险性。所以我觉得,学佛的首要应放在对前世後世的诚信上,尤其是成长在现代社会当中,受到无神论和各种前世後世不存在的教育的人士,首先应该将目光放在前世今世存在的道理上。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以後,再进一步地学习佛法,就可能有希望,否则我觉得有一定的困难。

这里就是说,我们众生刚刚生起来的心(有法),应该是依靠前识的近取因作为前提(立宗),因为除了自己前面同类的因以外,不观待其他任何法之故(因),就像我们现在的心(比喻)。这种比喻和推理完全是成立的。可能,因为我们没有学过《释量论》,对这个推断方式,刚开始的时候恐怕有这种怀疑“到底它能不能成立?”怀疑可以,但是真正能遮破它的理由,你根本找不到。因为,我们刚刚生出来的这颗心,它前面肯定有心。为什麽?因为心的近取因就是心,除了心以外,不观待任何无情法。有些人可能不承认:不观待是不可能的,应该观待自己的身体,也应该观待父母的不净种子等等。其实,这种因我们可以马上推翻。虽然它们成为一种俱有缘,但是心识的前面不是心识的理由,对方根本找不出来,无论如何也找不到。

关於不观待其他任何因,并不是说它的产生什麽缘都不观待,不是这个意思。是说,除了心识前面的心识以外不观待其他任何东西,就像我现在的心识一样。我现在的心识,它前面肯定是心,并不是说不依靠心。

顺世外道也好,或者说有些外道,他们当中有两派:有一派认为,从母胎中刚刚生起的那一颗心是从身体当中产生的,从此之後一直到死亡之间都是依靠心而产生的,有一部分是这样认为的。有一部分认为,我们每天一刹那一刹那的心识都是依靠身体而产生的,也有这样的说法。

这些说法,我们以前在相关论典中也逐一遮破过,尤其在《智海浪花》当中有好几个事例,像清辨论师、月称论师,好几个论师的不同说法都加在前文和後文当中。因为我们觉得,现在世间有很多人不承认前世後世,有些人虽然穿着袈裟,但他对自己的前世还犹豫不定:“到底我有没有前世啊?”“人真的有前世吗?”虽然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学得非常不错,但有时候还提出特别可笑的一些问题。原因呢,缺少闻思。如果你真正了解因明,尤其对密法《大幻化网》中的有些道理知道的话,那麽我们这个心识怎麽样成立、怎麽样存在的道理就会分析得更为细致。什麽论典都没有闻思过,这样的人恐怕只会说:人有前世後世,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对信仰佛陀的人来讲,这当然没有什麽说的。因为在整个世界当中,释迦牟尼佛是唯一说真实语者,他连一点点的妄语也不会说,所以说应该成立。但是,在不承认佛教的人面前,我们也应该通过现在的很多事例或者理证来进行论证。在论证的时候,如果对方对现量的法也不能破,对比量的法也不能破,那间接已经承认了前世後世存在。在这里,我们也讲了前识怎麽样存在的道理。

关於这个问题,大家也应该知道,这是从心识的本体的角度来讲的,并不是讲心识的差别。关於心识的差别,比如说这个人很聪明,那个人很愚笨,这些都是依靠外面各种各样的因缘而产生的。比如说一位小孩,如果他小的时候就作一些开智慧的仪式,那这位孩童就会很聪明。在古代,印度也有,藏地也有,汉地也有。如果对他作其他仪式,那这个人就非常愚钝。所以,心的差别方面并不是也依靠自己心的种子而产生,并不是这样。但心的本体应该在心中产生。这个问题,《释量论》中讲近取因和俱有缘两个问题的时候也说明过,我们以前也再三说过。比如说,父母勇敢的话,孩子也勇敢;父母有智慧的话,他家里面所有的孩子也有智慧。这说明:父母的不净种子的的确确有一点作用,有俱有缘的作用,这一点是有的。就像我们将种子放在不同田地的时候,所产生的水果、果实也有不同的酸味、苦味等等。所以说,心的差别方面应该有不同的差别。而心的本体,每一个众生前世的心产生今世的心,今世的心产生後世的心,一直延续不断地存在。

所以现在很多心理学家认为,除了我们人的四大和合以外,还有一种心识的奥妙;但他们并不知道到底是什麽样的。其实,很多道理在我以前写的有些文章当中也是有的,希望大家详详细细地思考,以此可以推翻自相续当中的一些邪见。虽然佛教的真理能推翻一切邪见,但是,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没有照耀佛教的光明,那很有可能各种邪见已经笼罩着我们的心田,这样就非常可惜,大家一定要注意。

这是众生前识存在的道理。当然《量理宝藏论》只有两三句,非常略,而《释量论》里面有详细地辩论。今年,《释量论大疏》的《成量品》基本上翻译完了,到时候有信心的人应该值得观察,但不知道有没有讲的时间。我觉得这一品就是因明的核心,如果你懂了,相续中所有的怀疑、迷惑全部都会遣除无余。否则,恐怕有一定的困难。

有些人前世的恶劣习气非常重,凡是正法方面的事情,他既产生怀疑,也产生邪见,还产生嗔恨心,一切不良的心态全部都具足;而好的心态,信心也没有、悲心也没有、菩提心也没有。我看见有些人真的很可怜,虽然他自己心里想:我要变成一个好人。这麽多的智者都在建立,这个观点应该是正确的。可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各种各样的、乱七八糟的分别念经常覆盖着他心性的本来光明,非常可怜。而有些人福报比较不错,虽然遇到佛法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短暂的时间当中,对与佛陀有关的真理、智慧马上能生起定解和信心,相续中邪知邪见的迷雾逐渐消失。当然,这的的确确与今世的精进和前世的因缘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再闻思,再怎麽样,好像相续中的邪见越来越严重,让他真正说出一个理由,也说不出什麽,反正自己对自己增加迷惑:不是这样的吧?这样不可能吧?这样不行吧?甚至说话时,鼻子和嘴巴都变成了很难看的一种形状。

寅二(建立未来无终)分二:一、建立具有我执之明了无终;二、建立无有我执之光明无终。

卯一(建立具有我执之明了无终)分二:一、以因建立;二、抉择意义。

辰一、以因建立:

因聚齐全无障碍,依因後际无终成。

这是後际无终的成立方法,也是一种推理。怎麽样成立呢?如果前识存在,那後识肯定存在,不可能今世就消失了。其实,前世今世存在也可以说,前世後世存在也可以说;因为,如果前世今生两者都存在,那麽後世也决定存在。推理的方法可以这样说:凡夫心的後识必定存在。为什麽呢?因为业惑烦恼的因缘具足,无我智慧的障碍没有的缘故。如同水份、化肥等所有因缘样样齐全,种子不得不产生後面的果一样。这是用三相推理来进行论证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人现在不可能具有证悟无我的智慧;既然没有,那後识决定存在。为什麽呢?因缘具足、没有障碍之故。

表面上看来这个推理只有两句,但实际上非常尖锐。成千上万的智者集聚在我们面前,也没有办法推翻这种推理。当然,如果你觉得能推翻,那我们可以分析。你也不用怕:我推是能推翻,但是我对佛教站起来遮破的话,会不会所有的宗派都有点不好意思。算了吧!我念一个金刚萨埵心咒不说话。不用这样,你相续中真的有邪见的话,可以跟很多道友交流,包括我在内。以前,我们对这些问题也思考过很多,也知道现代人的一些想法、作法和说法。东西方文化的结晶,乃至现在很多心理学家、文学家的文选,我们并不是没有学习过,而是学习过。学习以後,感觉到并没有经得起观察的理论。虽然他们口头上说不承认,但是光口头上说肯定不行,必须要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三相齐全的理由有的话,那我们就哑口无言了,就没办法了。除此之外,这样的胡说八道根本用不上。

因此,如果我们自相续当中:这种正理肯定不能说服我,前世後世肯定不存在,因为什麽什麽之故。那看你用什麽样的因来进行论证,我们可以互相辩论。自古以来外道倒是不断出现,但是,真正能遮破前世後世的外道或智者却从未出现过。现代社会当中,大多数人希求现世的食物、财产等,像古代那样真正具有智慧的人士比较罕见;所以说也不一定能站得出来。对我个人来讲,也遇到过很多智者、学者,或者说博士、博士後等等,他们也认为自己是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刚开始的时候傲慢得不得了“前世後世肯定不存在”,从他们的态度和眼神中也看得出来,相续中有如山般的邪见。但是,真正让他们驳斥我们前世後世存在的道理,有些人连想也没有想过,只是说不存在而已。有些虽然用了一些理论,但是这些理论许多智者早就已经遮破完了,释迦牟尼佛、月称论师以及法称论师等早就彻底推翻了,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杀完了的屍体,他们还觉得活着,认为还存在,但这是不合理的。有些虽然运用了一些现代的理论,但是,只要我们把因明的推理方式或操作方式稍微改变一下,以现在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论证,他们的观点也是根本靠不住的。这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赞毁他、吹嘘自己,绝对不是。

众生相续当中业和烦恼是存在的,当然业别人不一定看得到。但是,只要你相续当中贪心、嗔心存在,又没有无我的智慧,那你的心识来世的来世、来世的来世,一定会一直不间断。什麽时候有了无我的智慧,相续中业和烦恼已经断完了,那个时候心识就变成光明的本体,就成佛了。从此以後,在轮回中就不会再继续流转,就像烧毁了种子一样。这个问题,下面可能还会说的。

在这些问题上,这些道理非常非常关键。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可能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你们的心理会产生一定影响。有时候我想,像我们学院里面的小孩,不管是汉族人、藏族人,从小都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应该说长大以後对前世後世承许方面没有问题。因为,他们从小都是依靠父母、依靠老师:啊!前世後世存在。从小都有这种观念。长大了以後,这种见解很容易稳固,并不是很困难。可是我们有些人,从幼稚园到博士之间一直都学前世後世不存在的论典,到趋入佛教的时候,可能相续中的疑惑很长时间也没办法解开。但是我想,只要你虔诚研究佛教、潜心学习,佛教的正理不可能不折断你相续中像毒素般的邪见之根。

这两句的推理方式,我希望你们再次分析,我只是为了打开思路暂时稍微提一下而已。

辰二(抉择意义)分二:一、破他宗;二、立自宗。

巳一、破他宗:

谓业身心轮回因,为断二者经苦行。

裸体外道为主的外道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善业、恶业,还有身体以及众生的心,这些因缘聚合就成了轮回的因。因为裸体外道等外道承认前世今世存在,而且还承许後世的解脱,他们为了获得解脱而经常苦行。现在世间有些宗教的作法就是这样的,印度就有相当多的外道是这样。他们认为:我们的业、身体和心就是轮回的因,为了斩断身体,为了斩断业和烦恼,应通过在水里面沐浴或者在火里面燃烧,以及在兵器上割断自己的身肢等各种苦行来灭尽自己的身体,灭尽自己的业和心。如果把身、心、业三者全部灭完了,就获得上帝的果位、大自在的果位等,从而获得各种殊胜的解脱,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无力无益无需故,尽业灭身非正道。

实际上,外道所说的这些道理是不合理的。不合理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无力”。你们刚才说为了灭尽这三者而进行苦行,其实如果我执没有斩断,仅仅依靠这样的苦行,你们的身体就根本不可能灭尽。因为我执存在的时候,业和烦恼就会不断存在,就像《中论》里面所讲的那样。这就如同一棵树的根没有断除,光是全部斩断它的花、果、树茎、树叶,到了开春的时候它们又会开始生长。所以说,仅仅用五火或者用其他的苦行方式来灭尽自己的身体,这是没有任何力量、没有任何利益的,就是无能的意思,根本不能斩断你们所有的身体。所以,如果没有证悟无我,就无法斩断业和烦恼,如同根没有根除,树果、树叶等就不可能根除一样。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种是“无益”,就是没有利益。什麽是没有利益呢?纵然业和身体可以用苦行来进行摧毁,一般来讲通过苦行来摧毁业和身体也有一定的困难,即使说可以;但是也仍然要不断转生在轮回当中,因为有烦恼无明的因之故。你们的身体再苦行得怎麽样好,实际上也还要继续转在轮回当中,所以没有任何利益。

第三种是“无需”,就是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什麽呢?就是要断除我执。如果断除我执,身体就不需要如此的苦行,所以说没有必要,不需要。

因此,你们所说的道理根本没有用。依靠苦行将自己的业力、身体和心三者完全摧毁,从而获得解脱,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你们宗派的一种安慰而已,实际上依靠这样的修法根本不可能获得解脱。现在世间当中也是,心里面什麽都没有修,仅仅是依靠一种苦行,仅仅是依靠一种外在的形相和表示,却认为自己已经获得解脱,实际上这并不是正道。为什麽呢?因为佛教当中一直讲无我,如果对无我的智慧没有真正通达,那世间中的所有行为也并不能完全断除轮回的根本,实际上它们只起一种辅助作用。可见,我们在分析他宗的时候,也能知道佛教的不共殊胜性。

巳二(立自宗)分二:一、认清转生轮回之因;二、分析彼之对治。

午一、认清转生轮回之因:

我们佛教自宗应该依靠十二缘起,也就是说应认识一切轮回的根本因就是我执无明烦恼。

生因无明由其中,亦起烦恼业轮回。

从此处中生他处,彼之贤劣业所为。

这里面讲得非常好。总的来讲,我们自己的宗派,三界轮回的根本因就是无明。所谓无明,按照心和心所一体的观点来讲,就是我执——萨迦耶见。我执萨迦耶见就是无明。就像《入中论》第一个颂词所讲的那样,众生因为有了我和我所执,一切轮回的迷乱显现就会自然而然出现。有了无明,面对悦意的对境就产生贪心,面对不悦意的对境就产生嗔恨心;有了贪嗔心就会造善业和恶业;有了善恶业,在业的吹动下就开始形成六道轮回。所以,十二缘起後面的其他支就不断出现。因此,轮回的根本就是心识无明,并不是你们外道所承认的那样——身体、业,这些说法绝对不合理。

分别来讲,我们现在根识的六种内处,是从其他的处当中产生的。《释量论·成量品》里面有一个教证,《前世今生论》也引用过。怎麽从其他处当中产生呢?意思就是说,我们即生中的六根是从前世的根当中产生的。在前世的根作为近取因,前世的心作为俱有缘的情况下,色界和欲界的众生的六根可以出现。如果前世俱有缘的心识没有执着色法,那麽我们虽然有了前面的近取因——根,但是因为没有心识的俱有缘的缘故,就会转生到无色界当中去。因此,我们即生当中的根的近取因是什麽呢?就是前世的根。俱有缘是什麽呢?前世的心识。前世的心识必须要对色法有我所的执着,如果我所执着的俱有缘通过禅定力完全已经摧毁或者压服,那我下一世不一定转为有色根的众生,不一定变成这样,可能转生为其他众生。所以说,应该依靠他处的根而产生。但是,根识的贤劣、好坏是依靠产生根识的增上缘来操作的。增上缘怎麽操作的呢?比如说我的根识好不好,这都是依靠其他因缘互相起作用而产生的。

这一点,没有学过因明的人可能有点困难,从前世的眼根当中产生今世的眼根,刚开始的时候有点接受不了。但实际上,不管是我们到了中阴身也好,或者是现在人活着的时候,有时候色根由真实的色根作为因,有时候并没有真正的根,只是以习气的方式来附属,这种现象倒是有的。

通过分析我们完全知道,今世的根是通过前世的根而获得的。这种道理,月称论师在《四百论讲义》里面用鸽子的比喻来说明:今世的身根为什麽会出现前世身根的标记呢?这就是缘起,有一种近取因,近取因的不共缘起已经浮现在身体上面。否则,以现在的科学再怎麽样衡量也只能成为一种奥秘,除此之外根本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理解。

午二(分析彼之对治)分二:一、片面压制;二、全面根除。

未一、片面压制:

如果我们没有通达无我,仅仅通达一些其他道理,那我们相续当中的我执就只能压服,并不能完全根除。

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

我们可以通过修大慈大悲心来对治自相续当中的嗔恨心,修不净观来对治相续当中的贪心,修喜无量心来对治嫉妒心,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治我们相续当中的各种烦恼,能不能到达无我的境界呢?不能。因为慈心等与我执并不是完全相违,所以虽然修了悲心和不净观等,但是并不能根除我执,因为这些观想只不过暂时压伏自相续当中的烦恼而已。实际上,完全要斩断我们相续当中的我执,必须要有无我的智慧。这一点在《释量论》的颂词当中也是有的:慈等与我执不相违的缘故,并不是究竟的对治法,“慈等愚无违,非极治罚过”。

原来有一位老堪布,他经常背诵这两句“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他非常好,虽然不是很聪明,但却经常思惟法义。他提水路过我门口的时候,有时候会坐一会儿,常说:《释量论》是这样说的,《量理宝藏论》也是这样说的,慈悲心不违我执!慈悲心好是好,但是并不能完全根除我执。对对对!然後又拿着水桶慢慢回去了。那个时候,我们山沟里面的修行人也不太多。当时我的院子很大,他的院子在很远的地方。那时并不像现在学院这样,一个房子接着一个房子,空间很宽广。他经常喜欢用这个颂词。

未二、全面根除:

无我与我相违故,现见无我彼即除。

无我的智慧与我和我所执完全是相违的。一旦我们现见了无我的智慧——通达胜义谛:通过中观也好,通过无上密法也好,只要我们相续当中已经产生了真正的无我见解,那麽所有的我执和烦恼就会一并遣除。

下面讲了一个比喻:

种子虽非有初始,然为火焚见後际,

如是轮回虽无始,然见无我成後际。

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一旦我们证悟了无我,从此之後凡夫的心再不会延续下去,那个时候就已经终止了;这就像世间中的青稞、稻子和麦子等种子一样,从它们的前面来讲,如前面几品所分析的一样,任何法前面的同类是不断而存在的,但是一旦用火烧坏了种子,从此之後它的後际再也不会延续下去。同样的道理,轮回当中所有凡夫人的心,虽然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都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无有开端;但是,如果我们依止善知识、依靠佛法、通达了无我,自相续当中我执的种子完全根除了,那从此之後在三界轮回当中就再不会漂泊,原来的心也就从此终止。

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也是这样讲的,对总的轮回来讲,可以说无始无终;但是对个别众生的轮回来讲,虽然无始,但是有终。以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例,显现上佛陀无始以来都在轮回当中示现各种各样的众生,但到义成王子的时候,自相续当中所有的成就现前,从此之後再也没有转生过轮回。所以总的轮回无始无终,但是对个别众生来讲,你一旦获得了成就、证悟了无我,那从此之後再不需要漂泊轮回。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劄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關文章: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七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六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三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十九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十八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七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六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五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四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三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二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九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八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七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六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五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四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三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二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上一篇(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 回目錄 下一篇(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98年/社会光明面新闻报导奖- 编辑台下- udn部落格
格西赤烈丹津小传- - Yahoo!奇摩部落格
措杰突滴
2008国际供佛斋僧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

赞助网站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Nissan 台灣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台北生技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