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法顯密洲佛學會2月法訊 嘎桑仁波切台北天法忿怒蓮師多傑佐勒灌頂 台灣薩迦寺邀請多傑滇巴法王蒞台弘法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八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26 18:15:31
學習次第 : 进阶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八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关於能诠所诠的分类,前一堂课当中,也给大家作了简单介绍,今天有必要再重复一下。因为这个能诠所诠,要从本质上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不了解它们的含义,这个问题就始终搞不明白。

这个所谓的能诠所诠,从它们的定义当中应该可以了知。依靠名言或者名称所了知的内容,叫做所诠;所了知的内容依靠名称来了知,能了知的这个法,叫做能诠。所诠和能诠这两个,一个是所了知的内容,一个是能了知的手段或者名称,也就是所了知能了知。从它们的定义上,应该这样来理解。

从表面或者词句上看,好像能诠所诠两者,都与语言有关系;但实际上,也不一定都与语言有关系。比如说我通过手势指一件东西,那麽我的手势就叫能诠,以手势所了知的东西叫所诠。现在,有些哑巴也打各种手势,依此也能了知很多事情,这也有能诠所诠的关系。或者我们通过文字来了知,这个文字叫做能诠,依靠文字而了知的内容叫做所诠。或者密法中的有些上师,他们通过指示虚空等表示法让弟子开悟,指示虚空等手段叫做能诠,所了知的,像虚空那样的法界境界叫做所诠。密法当中的灌顶,也全部具有能诠所诠,如以水晶球灌顶,水晶玻璃是能诠,依靠水晶玻璃所认识的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这是所诠。或者通过人的身体动作来表示,比如别人问我:你现在身体好不好?我对他点点头,这说明我身体还可以;如果我对他摇摇头,这说明我的身体不太好。实际上,我身体的动作也成为一种能诠,这个能诠所表示的内容就是所诠。

从这一品的内容来看,能诠所诠与语言有一定关系,但实际上,能诠所诠的范围比较广,大家应该清楚。所谓的能诠所诠,就是能表示的手段和所表示的内容。这个字,按照藏文的直接意义来讲,也有表示的意思。能表示不一定是语言,通过其他方式也可以表示。所表示,也不一定用语言来表达,用其他方式也可以表达你所指点的内容。能诠所诠的大概含义,应该这样来了解。

前面讲,所诠分真实的所诠和耽着的所诠。这个问题,你们刚才已经知道了。所知道的内容叫做所诠。所知道的内容有两种:一个是真实了知的内容,一个是耽着了知的内容。真实所诠和耽着所诠的意思,就是这样。

那麽什麽叫做真实所了知的内容呢?或者,真实所诠的意思是什麽呢?或者,你所知道的内容到底是什麽呢?比如从所知的角度来讲,我心里面想给别人介绍一个海螺,那麽首先,在我心里就会浮现出海螺的总体行相——一个白色圆圆的东西,这个时候,我还没有表达出来,它只是我这个介绍者心里的一个义总相。然後,我想给别人说出这个海螺,经过我的这个思维,由我口里说出海螺这两个字的名称,从能诠的角度讲,这叫做名言共相。名言共相已经说出来了。当我说出这个语言的时候,旁边听者的耳根就听到一个海螺的声音,不是吹海螺的呜呜声,是我说海螺名称的声音。对方听到海螺的自相声音以後,在他的脑海当中,海螺的名称显现出来,这个名称叫做名言总相。听者的脑海当中就会想:哦!他说了海螺。那麽这种海螺的文字或者名称的概念,在听者的脑海当中就会首先显现出来,这叫做名言总相。依靠这个名称,第二刹那的时候,在他的心当中马上就会显现海螺白色圆圆的行相:哦!他所谓的海螺就是指的这个。此时不仅是概念,它的整体行相已经显现出来了,这叫做义总相,或者义共相。所以,刚才真正的所诠是什麽呢?就是这个义共相。

刚才说者,他心目当中的义共相,心中的影像,就是他所说的内容。作为听者,他所听到的这个声音或者说语言,在中间起了一个连接的作用,就像将另一个水井里面的水引到这一个水井当中一样,也像将山上的泉水引到我们的浴室中一样。说者心里面的总相影像,通过他说出的语言,经过听者的耳根,在听者的心目当中,出现了海螺的行相。从听者来讲,也是一个义共相;从说者来讲,也是一个义共相。这就是真正的所诠。真正所说的内容,就是这个影像,就是这个总相,这叫做真实所诠。

然後,什麽叫做耽着所诠呢?刚才我说海螺的时候,当时我自己耽着的,就是外面供桌上放着的海螺。因为习气的缘故,总相跟自相联在一起,这样,说者说海螺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把自相已经说好了,这是说者的耽着所诠。然後是听者,说者一说海螺的时候,他认为:哦!他说的就是白色自相的海螺。这是听者的耽着所诠。实际上,自相海螺说者也没有说过,听者也没有听过。如果说者也说过,听者也听过,那麽说火的时候,因为火的自性是燃烧,说者口里面就应该冒火,听者的耳根或者心里面,也会燃起火来,那这是非常可怕的。但这仅仅是耽着而已,并不是真正说出自相。真正说的就是它的总相,听者听的也是总相。所以,真实所诠是义总相,耽着所诠是义自相。义自相指的是外境真正海螺的自相。说者也认为,真正的海螺他已经说出来了。听者也认为:哦!今天这位道友给我说海螺拿过来,他说的就是这个海螺。其实,这只是耽着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所诠,所以这叫做耽着所诠。从所诠的角度,这样来安立。

从能诠的角度来安立,也分为真实能诠和耽着能诠两种。真实能诠是名言总相,不是名言自相,如果是名言自相就不合理。那麽这个意思是什麽呢?所谓的名言总相,刚才也讲了,一说海螺的时候,就说出了它的名称,其实这只是执着海螺的名称总相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海螺。如果是真正的海螺,那一说海螺,人人都会知道。关於名言总相和义总相的差别,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名称在我们的分别念当中显现,这叫做名言总相;它的外境、意义,在我们的分别念当中现前,这叫做义总相。所以,真实的能诠就是名或说名言总相。实际上,我说海螺的时候,说出来的是海螺的名言总相,并不是名言自相。因此,我说者说的是海螺的名称,海螺的名言总相就是说出来的,这个是真实的能诠。刚才听者,他听出来的,也实际上是名言总相,并不是名言自相。

耽着能诠是名言自相。刚才说者,他认为已经说了真正的海螺,其实这只是耽着而已。听者也认为:噢!他说了真正的海螺。所以,耽着能诠是名言自相。

听者和说者的海螺并不是真正的自相,如果是自相,那有很大的过失。比如我说海螺两个字,如果海螺完全是海螺的自相,那凡是听到海螺名称的人,都要了知海螺了。对汉族人来讲,以前看过海螺的,或者了知海螺名称的,他们会懂得的。但是,从来没有看过的,或者说藏族人、英国人,不懂汉语的这些人来讲,你在他的耳边说一百遍海螺,他根本不知道,这个是什麽东西。所以,我们说的名称,并不是自相的名称,应该是耽着的名称,自相的名称谁也说不出来。我们前面也讲了,在事物的自相上面,没办法加名称,所谓的名称全部是分别念的影像。

在能诠所诠上面,我非常希望我们的道友,还是要有一番研究。第一次没有看懂、没有听懂,那你就反反复复想一想,到一定时候:哦!我们说话过程当中,真正说的内容,就是义总相;能说的手段就是名言总相。实际上,我们真正的沟通,所了知的也是一个假的内容,能了知的手段也是一个假的东西;真正的东西,从来都没有感受过。时间到了,一定会通达这个道理。如果你通达这个道理,在名言当中,对很多分别念和很多执着的法,会逐渐逐渐了知是没有意义的。

昨天,能诠所诠,从说者和听者的角度分了八种。但是今天,能诠分真实和耽着两种,所诠也分真实和耽着两种,从这个角度来讲的。颂词里面,是从说者或用者的角度分了四种。

在分析能诠所诠的时候,可以分成四种。而在世间当中平时运用的时候,就不用分这麽多了。凡是说者一说海螺,因为习气的串连,他自己认为,已经说自相了;听者也不用分那麽多,他也认为说的是自相。但实际上,自相谁都没有说过,谁都没有听过,只不过两者都凭迷乱的习气沟通。所以我想,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犁牛与犁牛之间的对话,可能没有什麽差别。如果真的要分析,全部是错乱的。但在生活中运用的时候,只要通过一种手段,人们认为已经知道了,就可以了。所谓的名言,安立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就已经完成了。

昨天前面的有些道理,今天也复习一下。原来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位易老师,他特别喜欢将前一天中比较难懂的内容,第二天再好好讲一遍,所以我们心里就非常感谢他;还有一位老师,他的名字我不敢说,凡是难懂的地方,就一带而过,第二天问他的时候,他就不太高兴,每一次遇到疑团,就一直没办法解开。所以,我要学好的老师。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问题。前面已经讲了,建立名言时,真实当中没有所诠。所诠没有是从两个方面讲的:外境和心识的自相,因为是自相法的缘故,不应该成为所诠;二种共相:义总相和名言总相,实际上是无实法,也不应该成为所诠。这样的话,真实的胜义当中,所诠是不存在的。讲完这个问题,下面接着讲,错乱的所诠是存在的,错乱的立名也是可以的。

庚二:无事而错乱命名之理:

分别本性即错乱,浮现名言义共相,

於彼耽着为外境,彼即假立名所诠。

这里说,分别本性实际上是错乱的。我们的分别念,不管是什麽样的执着,只要是现量以外的分别念,全部是错乱的,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就像我们刚才,知道瓶子、柱子,或者遣余等等,任何一个分别念,它的本性都是错误的,本性就是错乱性,就像火的本性是热性一样。按照因明自宗的观点来讲,分别念的本性是错误的;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分别念是三界轮回的因,应该是错的,也可以这样理解。

在分别念面前浮现出来的,瓶子、柱子等行相,在名言当中,叫做义共相,也叫做真实的所诠。它们本来是无实法,是不存在的东西。於彼耽着为外境,但是在分别念面前,我们把义共相认为是真实的所诠,把它耽着为外境,然後给它取名。在分别念面前,假立的角度来讲,可以叫名言当中的真实所诠。我们刚才也讲了,实际上真实所诠就是一个总相。如果从本体的角度来讲,总相是没有的。昨天前面也讲了,在胜义当中,总相是没有的。现在这个颂词里面说,名言当中,假立的总相是存在的。其实,这与胜义当中不存在是一样的,如石女儿子的本体不存在,石女儿子的名称在名言当中假立存在,跟这个基本上没有什麽差别。

那总相和所诠,是不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呢?并不是这样的,这与我们的习气有一定的关系。这里也讲了,所有的分别念全部是错乱性,这一点相当的重要。如果我们真的去观察的时候,在分别念当中,没有一个是真实的。我们认为,瓶子是无常的。瓶子当中,把无常单独拿出来,这样的东西,它的本体实际上不存在。以前面遣余品所讲的内容,来进行观察的时候,所有的分别念全都是错乱性的。这一点,在因明当中,尤其是《释量论》当中,再三地强调过。大家应该知道:所有的分别念,从本质的角度来讲,应该说是错乱性的;但在分别念的假相面前,迷乱的总相是存在的,这种总相,人们称之为真实的所诠。

虽然它是错误的,但是可以成为照了境,这一点是合情合理的,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庚三、错乱应用而得照了境之合理性:

迷乱习气薰染故,命名之时混合立,

名言时亦如是知,故虽错乱亦真实。

我们这些众生,从无始以来到现在,都把自相和共相误认为一体。这种习气,在每一个人的相续当中,是根深蒂固的。

我们前面也讲过,刚生下一个小孩的时候,首先将总相和自相误认为一体,给这个小孩取名,叫丽丽或斌斌等。当时的取名者,他把小孩当下的刹那刹那变化的自相,和小孩同类的相续连在一起。他根本没有分:这个小孩,他刚才起名那一刹那的自相已经灭掉了;现在的刹那,是即生即灭的;未来的刹那,他还没有产生,并没有这样分析。凡夫人没有那麽细微的观察,也不必要。名言本来是假的,对它的相续建立一个名称,就可以了。因为众生都有自相总相混为一体的习气,在这种习气的牵引下,就对小孩安立了一种名称;然後,在应用名言的时候,就用自相总相误为一体的名称来代替他,所以你在运用的时候,也能够了知。比如说有个小孩读完小学五年级,现在他考上了中学,别人也不会问,这是原来的自相小孩,还是总相的小孩;或者说,是在一刹那间灭的,还是没有灭的,这方面根本没有分析。他就是原来命名时候的那个小孩,取名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後来的运用者也始终是这样认为的。这样,在名言当中,就会形成这样一种习惯性的常用名称。在运用的时候,也都会如是了知。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乱。为什麽是错乱呢?因为当时取名称的小孩自相,现在来讲,一点一滴都不存在。仅仅是对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假立相续命名的。我们真正去观察,实际上是错的;但是,也是真实的。表面上看,是错乱,也是真实,好像有点自相矛盾。那为什麽这麽讲呢?实际上,虽然它是错的,但是依靠错误的感觉,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是真实的。你以他的名称认为这个小孩存在,那麽依靠这样的假相,也可以说明这个整体存在;然後,依靠这样的名称,你如果认为他不存在,也能做出判断:是,这位不存在。最後,也能得出真实的结论。比如说一盏明灯,它的光在外面显现,依靠光,你认为这是明灯。然後,你依靠这个光,确实能找到这盏明灯。虽然你原来将光误认为明灯,但实际上,依靠光能得到真实的明灯。同样的道理,原来起的名称,虽然是假立的;但是,依靠这样的假立东西,在名言当中,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我们对名言总相和自相混合一体的道理,不仅仅是文字上了知,而且,对它的实际内容和意义也能了达,-那因明当中的很多要诀,会以此而通达的。如果我们看了《定量论》、《释量论》、《理滴论》等因明论典,就会了知:只不过词句上不相同而已,实际上,《量理宝藏论》已经完全解释了所有因明七论的要点。如果是学习因明七论,那要花很长的时间;但现在我们学习了《量理宝藏论》,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应该已经通达了,其实你只要懂到最关键的名词,因明七论所说的内容也会了知的。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每一个学习因明的人会了知,所有的分别念全部是错乱的本性。在名言当中,所有的分别念都是不可靠的,都是假立的。这一点,我们依靠这部宣说名言的因明论典,也会知道的。但圣者无分别念的境界,依靠因明的论典来了达,也有一定的困难。比如释迦牟尼佛在《三摩地王经》中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这个教证里面的内容,应该依靠中观和唯识的道理,做进一步的观察。因明当中,所有的分别念都是假的,这一点,依靠因明的论典也可以了知;但在因明当中,并没有说现量是错乱的。现量错乱的道理,可以依靠《中观庄严论》来观察:实际上,外境就是外境,心识就是心识,外境和心识根本没有任何联系。依靠胜义理论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的现量也是错的。这样分析以後,我们就会会了达:众生在轮回当中,一直是迷乱的。大家通过因明的学习,也会深深感受到,佛陀给我们宣讲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必要性。这个问题大家应该搞明白。

下面讲遣除诤论,有五个方面的诤论。因为我们前面遮破了一些观点,比如说总相也不是所诠,自相也不是所诠,不相应行也不是所诠等等,从这些方面破了对方。由此,他们认为:如果总相不是所诠,那你们自己的宗派怎麽安立?自相不是所诠,你们自己的宗派怎麽安立?从这几个方面,对我们发出太过。

戊三(除诤论)分五:一、遣与许真实共相为所诠相同之诤;二、遣与许识自相为所诠相同之诤;三、遣与许不相应行为所诠相同之诤;四、遣若无所诠则成灭绝名言之诤;五、遣许错乱之关联不需要之诤。

己一、遣与许真实共相为所诠相同之诤:

谓名义若未遮他,则成有实为所诠。

前面,关於总相是不是所诠的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已经讲完了,大家应该记得比较清楚吧!

这个颂词当中,对方是这样讲的:你们因明派说,我们承认的总相不是所诠。如果总相不是所诠,我看你们也有这个过失。怎麽有过失呢?谓名义若未遮他,则成有实为所诠。名义指的是总相,或者指名言总相和义共相。你们名和义结合起来的总相,会不会遮遣其他的法,比如瓶子,瓶子的总相会不会遣除非瓶?如果它未遣除,因为没有遣除瓶子的违品(非瓶)的缘故,瓶子的反体也无法建立,那我说瓶子的时候,就根本不可能知道瓶子,因为柱子、海螺、电筒等其他东西,没有遣除的缘故,会将瓶子误认为是这些东西;如果遣除非瓶,因为非瓶是无实法,无实法已经遣除的缘故,它自己的总相本体就应该成为有实法了。对方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推理比较简单,遣除没有?如果遣除,那自己变成有实法了;如果没有遣除违品,那就根本不知道你所指代的法,会误认为其他许许多多的法。

下面,我们回答:

胜义之中虽不遮,显现遮遣乃迷乱。

这里的显现,是从遣余的角度来讲的。

我们可以这样来回答:你们所说的遣不遣除,是从胜义自相的角度来讲,还是从遣余的角度来讲?

如果从自相胜义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说:瓶子或者柱子,它们不会遣除违品非瓶或者非柱。为什麽呢?我们前面也讲了,事物的自相上面不可能有遣余,它没有任何遣除。因为,自相是每一个法自己的本体,而遣余是无实法,无实法就像石女的儿子,石女的儿子不需要遣除。所以从事物自相的角度来讲,是没有任何遣除的。因此,你们发的第一个过失,对我们来讲是没有的。

如果从显现或者说从分别念遣余的角度来讲,刚才的非瓶、非柱,这些无实法会遣除的。虽然遣除,但我们的总法不可能变成有实法。因为,我们的总法,并不像你们所承认的那样,是个实有的总法。如果与你们外道所承认的实有总法,或者因明前派所承认的总法,以及声闻乘所承认的总法一样,那我们也有这个过失。如果是这样,非瓶、非柱遣除的话,非瓶、非柱以外的有实总法,就可以建立;但是,我们不承认这种观点的缘故,所以我们不会有这个过失。

不许共相为迷乱,

我们不像你们一样,你们认为共相是实有的,而我们不承认它实有,只承认共相是迷乱的。

是故岂能同彼等?

所以,怎麽会跟你们的观点相同呢?跟你们的观点完全是不相同的。我们所承认的总法,跟因明前派的总法不同;与声闻乘的总法也不同;跟外道的总法更不同,它只不过是迷乱分别念的一种影像。迷乱分别念的一种影像,才是我们承许的总法;我们在建立名言的时候,它也叫做所诠,也叫做名言共相或者说义共相。这种法,从本体的角度来讲,跟石女的儿子没有任何差别。因此,对方给我们说出来的种种过失,对自宗来讲,毫不存在,一点也没有。这个道理应该这样来立理解。

然後,是下一个。我们前面讲了这麽长时间的所诠能诠,大家到底懂不懂?如果所诠能诠没有懂,恐怕你们天天都会坐飞机。如果懂所诠能诠,随着我的语言,你们也会看很精彩的因明节目。不过,从表情上看,我还比较满意,大家都是洗耳恭听。有时候,从人的表情也可以看出他的智慧。

刚才,与共相相同的辩论已经讲完了。下面,对方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辩论。

己二、遣与许识自相为所诠相同之诤:

若谓诠说分别像,则成心识为所诠。

对方是这样说的:在显现分面前出现的共相,你们因明派不承认它是所诠。如果意识面前显现的这个共相也不存在,也不是真实的所诠,那识的本体即意识的自相,就应该成为所诠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全部都应该成了意识自相了;除了意识自相以外,没有什麽所诠了。就是说,自相的意识就已经变成所诠了。

对方是这样讲的:若谓诠说分别像,则成心识为所诠。如果说诠说分别像,则已经成了识为所诠了。因为,离开了识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所诠了。所以,识应该成为所诠的内容了。对方是这样讲的。

我们下面回答,识肯定不是所诠。其实,识和识上面显现的影像是两个,并不是一个识,应该这样来回答。

自相反体非所诠,错乱假立乃无实,

是故为令世人入,於分别像立名已。

刚才,对方对我们说:按你们的观点,现在的所诠意义,除了识以外是根本没有的,比如瓶子、柱子这样一说的时候,因为分别念上面的影像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那这样,除了识以外,就没有别的所诠了,应该识变成所诠了。

对方既然这样说,那我们就对他们回答:自相反体(1)不是所诠,自明自知的意识反体,意识的这个层面并不是所诠的内容,它不是所诠。错乱假立乃无实,我们所诠的内容,就是分别念面前的影像,实际上,人们把它错认为物质的自相。比如说瓶子,实际上瓶子的义总相并不是意识,而是意识当中显现出的分别念影像,人们将这种影像错认为外面的自相瓶子。那麽,这个被错认的部分是无实法,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所诠,所诠就是指这个。既然是错的,为这样的所诠假立名称有没有意义呢?有意义。因为,世间上的所有迷乱众生,依靠这种迷乱建立,他可以运用名言。刚才前面不是讲了嘛: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这个东西错认为自相的东西,然後给它建立一个名称;後来听到这个名称的时候,所有的人全部都认为,就是这个东西。

听说,英国、美国等国家,有一个给事物命名的专门机构。在他们的国家当中,出现一个新事物的时候,这个机构会马上研究给它取一个名称。比如说DVD,要制造这个产品的时候,他们通过审核认为,这种事物应该取上这样一个名称。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是为自相的东西取名;其实,是将自相和总相混合在一起而取名的。当时,为了让其他人,不管是现代人,还是後代人,了知这个新产品,就取了DVD的名称。後来,不仅是其本国的人,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沿用了这个DVD的名称。

所以,这并不是没有必要的,是为了让人们趋入名言的意义而立名的。因此,即使是分别念中的影像,也可以安立名称;而且,安立这样的名称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立名,那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像佛经中所讲的那样,变成一个愚昧无知的世界。你看旁生世界,比如犁牛,它对青草、绿草、花朵等,根本没有分开取名,凡是觉得可以吃的,就吃下去。除此之外,犁牛与犁牛沟通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名言沟通。只不过,我们感觉它们有可能:啊,你来啦,过去啊,我们开始走吧。一些大概的、粗大的名言,它们也可能有。有时候,看了《动物世界》等记录旁生的节目以後,我们也会感觉到:它们也应该有一些粗大的概念进行沟通。但是,我们人类与它们是不相同的,人类拥有非常完善的沟通方式,虽然它是错乱的。

在这里,大家应该知道:刚才对方认为,除了心识以外,单独的总相不存在,因此,所诠应该是心。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如果详细分析,心是自明自知的体性,这个并不是所诠。这个自明自知的分别念上面,有一种影像,这个影像部分,就是我们说的所诠。从本体的角度来讲,这个所诠实际上是没有本质的,跟石女的儿子没有什麽差别。但是依靠这个影像,也能得到物体的自相。

分别念面前显现的影像,可以用明镜里面的影像来比喻。比如说这里有一面镜子,镜子里映现出一个大象的影像,我们的所诠就如同镜子里面的影像,大象的影像指的是所诠,而明镜并不是所诠。我们不能认为,明镜就是影像。如果明镜是镜子里面的影像,那影像不存在,镜子也就不存在了;或只要镜子存在,那影像也必须存在。有非常大的过失,不能这样说。所以,所诠只是分别念中的影像而已,并不是分别念本身。比如我们思维:这个人是什麽样啊?在我还没有看见的时候,他的形象已在我的头脑当中显现了。这个影像就像镜子当中的影像一样,镜子当中的影像,并不能代表镜子本身。所以,即使对方提出辩论,认为镜子当中既然显现影像,那影像就指的是镜子;而我们可以这样回答:镜子就是镜子,影像就是影像。虽然除了镜子以外没有别的影像,但是我们从名言的角度来讲,影像有影像的作用。因为影像是依靠色法来显现的,它虽然不是镜子,但是它有它的作用。依靠镜子的力量,影像可以发挥它的作用。比如照镜子,世间上的很多人,他们很喜欢打扮(每天没有吃的都可以,但没有镜子的话,可就活不下去了),依靠镜子,如果脸上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就可以遣除。所以,镜子里的影像是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呢?也并不是。影像虽然是无实法,但它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对分别念的本体和作用,我们一定要分清楚。

如果我们对心识进行观察或分析,那就会知道:并不是像现在有些科学家所承认的那样,依靠大脑和身体来产生众生的心识。为什麽呢?比如说我们这个身体,即使五根全都毁坏了,但意识还应该存在。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当中,也有这样的金刚句:五根与五根识全部毁坏的时候,意识还存在;意识的粗大部分已经灭完了,意识的细微部分还存在;意识的细微灭完了,但阿赖耶还存在;阿赖耶虽然已经灭完了,但光明的心一直存在。依靠这个道理,很容易了知,我们的智慧是一直不间断的。依靠智慧不间断的道理,或者依靠心的种子不间断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每一个众生都具有束缚和解脱的可能。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说的道理,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实际上,我们心性方面的关系,依靠因明和中观也能非常清楚地了知。而且,这种道理,上上乘说得更明显。经部和有部比较起来,经部里面说得清楚;经部和唯识宗比较起来,唯识宗说得清楚;再上上,中观说得清楚,然後密宗的外续部说得清楚;最後,无上大圆满当中说得更清楚。因为,依靠无上大圆满的窍诀,直截了当说一两句就可以了,不需要像显宗小乘那样转弯抹角。因此,我们对上上乘,应该生起极大的信心。虽然我们现在所学的《量理宝藏论》,应该说在显宗当中也不是特别高的法门,但是,依靠这种法门,我们也会知道,心的本体到底是什麽样的。

你们也可能记得,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等中观论着当中,经常引用《释量论》的一个教证:心性就是光明,但是被暂时的客尘所遮障。实际上,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里面也引用这个教证,有些大圆满的教言当中也引用。因此,我们不能认为:《释量论》只是小乘里面的法,或者只是显乘里面的法,我们是修无上大圆满的,这个肯定不用学。当然,如果二十四小时,你都能处於没有分别念的大圆满光明境界当中,那倒可以。但对我们有些人来讲,先通过闻思遣除我们相续当中,许许多多的杂乱分别念,然後再去学习或者实修大圆满,这样最起码,对显密佛法不会生邪见。

因此,我们应该先调整好自相续,这一点很重要。就像一块地,首先必须把地平整好,然後才能有耕耘、收获。没有前期的准备,想要马上开花结果,恐怕有点困难。因为有些人的相续中,对因果还不相信,对所有的佛法,包括前世後世,这些还都在生怀疑。相续当中,根本没有一个决定性的定解。那在这样的一种心态当中,大圆满的境界会不会开花结果呢?绝对不可能的。当然,有些上师对你灌个顶,作个加持,这是一种结缘,结上一个善缘而已,种下一个种子而已。真正能不能即生成就,这一点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我非常希望大家,首先应该通过因明和中观,进行再三地观察。

如果你们当中,有人真的生起,对佛教的邪知邪见,那就不要客气,直接讲出来。有些道友可能这样想:我相续当中倒是有分别念,但是这个不好说吧!那麽多的道友,他们的相续都是非常清净的,如果我这样说,那多难为情啊!算了吧!不说了,对谁都不说。不要让这些邪见,一直睡在你心脏的床榻上,应让它赶快出来,出来表演表演,看它表演得怎麽样,能演什麽样的角色,有没有本事。如果它有本事,你以後听他的也可以;如果它没有本事,那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它早一点离开你的心房。我觉得,这样会好一点。所以,我们在座的道友,大家闻思这样好的因明学,应该是有必要的。

我最近在翻译《释量论大疏》的成量品,里面全部在讲前世後世为什麽存在的道理,就是通过非常确凿的理证来说明,众生确实有前後世。这个前後世并不是依靠身体而产生的,也并不是依靠其他而产生的,就是心的这种相续,一直不断到现在。如果今生没有成就,就会在无始的轮回当中一直延续下去。可以说,这些道理是非常有力的,是谁也破不了的真理。

我们以後如果能学习这部论典,那所得的利益,不管是密法的相似境界,还是别的相似境界,恐怕是不能比的!虽然我们学因明的时候,看也看不到什麽东西,听也听不到什麽东西,只不过是听一些这样那样的问答。别的什麽诸佛菩萨的授记啊,诸佛菩萨亲自来到面前与你对话啊,这些听也听不到,看也看不到;尤其是,我们学习因明的人,也不容易相信。学了这些道理以後,我们就会知道,有些事情并不是那麽简单。有些老太太说得特别玄,好像天天都跟阿弥陀佛对话,天天都请观世音菩萨的客。虽然现在没有这种境界,但我个人来讲,一点都不後悔。为什麽呢?相续当中已经生起了坚定不移的正信。有了这种正信,即使我没有这些境界,我对佛法的信心是不会退的;如果我的信心、见解没有退,我肯定会行持善法。如果我的信心、见解不稳固,虽然我现在跟诸佛菩萨像人与人那样对话,但过一段时间,这种对话完了以後,我会不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当中?这是比较担心的事情。因此,大家还是应好好闻思因明。应该说,对你们的今生来世,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谢谢!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劄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此处的反体是支分、部分的意思。










相關文章: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七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六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第五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三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十九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十八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七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六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五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四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三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二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九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八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七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六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五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四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三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二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上一篇(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 回目錄 下一篇(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绿度母之普陀拉净土』Tara Potalaka 绿ターラー菩萨- Yahoo!奇摩部落格
转识成智与密乘之即身成佛
2008年达香寺大藏经法会-YouTube - kalucenter
2009南印度色拉杰福慧之旅 2009/02/18~2009/3/3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达玛师利语自在秘密宫殿 ...

赞助网站
台北教育網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南亞技術學院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