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文殊-4/17-18六加行教授 天冷血荒 最缺O型 ★ 噶南卓仁波切~紅度母灌頂火供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26 17:40:05
學習次第 : 进阶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讲《量理宝藏论》中的不并存相违。昨天有关於对境和本体两个方面的辩论。关於本体方面的辩论,对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比如火的微尘和水的微尘,这两者是并存还是不并存?如果这两者并存,那麽不是不并存相违了。如果这两者不并存,那麽在它们接触的时候就会摧毁另一者,结果就变成了因果同时,有这个过失。对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回答。

寅二(答辩)分二:一、破他宗答复;二、说自宗答辩。

卯一、破他宗答复:

首先,对方对前面的辩论者进行回答,但是这种回答不太实际、不太合理。颂词是这样说的:

有者承许已隐晦,有者则许遇而转,

个别承许无接触,此等常派皆错谬。

这里是说,根据以上观点,到底不并存相违的两个事物,除了心识以外的两个事物,它们相违的时候接触还是不接触?关於这个问题,数论外道的论师们这样认为:比如说火的微尘和水的微尘,这两个结合的时候,如果火的微尘比较大,那麽水的微尘就逐渐逐渐隐没在火的微尘中。就像白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虽然天空中的星星存在,但是不能见到,已经隐没在天空中。所以水的微尘应该存在,现在也是存在的,只是不明显而已。

有些吠陀派论师认为:火尘与水尘两者接触的时候,如果火的微尘比较大,水的微尘小,那麽水的微尘就逐渐逐渐转移成火的微尘,实际上水微尘的本体应该是存在的。我们讲《智慧品》的时候,也有些外道认为,力量大的微尘吸收力量小的微尘,就像一碗盐水里面加一点糖,实际上糖在碗里面应该是有的,那我们为什麽尝不到呢?因为,糖的微小微尘已经溶入到盐的微尘当中去了。他们认为是转移。

然後是有实宗,有部宗和经部宗的论师们认为,水的微尘和火的微尘应该是有间隔而存在的,因为微尘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它们可以说是不接触,是以不接触的方式而存在。但这种存在,比如说火的微尘跟水的微尘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火的微尘力量比较强大,那个时候就阻挡了水微尘的产生,因为它已经占据了水微尘的位置。应该说,让水的微尘不能逐渐逐渐形成,也可以说让它不能变成粗大的微尘,起这样一个作用。

对上面观点的解释,有这麽三派:外道的两种观点和佛教的一种观点。但萨迦班智达说“此等常派皆错谬。”这些常派所承认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为什麽这麽讲呢?因为前面两个外道派,实际上他们也承认微尘常有。我们佛教的有部宗和经部宗,虽然他们并没有说是真实的常法,但实际上他们也承认:进行观察的时候,微尘的本体不可毁灭,为了组成粗大的事物,最微小的微尘——无分微尘不能摧毁。因此萨迦班智达认为,你们上面所承认的这些都是错误的。怎麽会是错误呢?下面进行探索:

设若并存失相违,若转则违许常有。

首先,数论外道所承认的观点不合理。因为数论外道说,微尘是存在的,只不过不明显而已,实际上相违的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如果是同时存在,那麽并不是不并存相违,已经并存了;并存,那就不是相违。所谓相违下面还可以讲,因为相违的界限,实际上是两个物体并存在一起的时候,一个物体的生存与发展不能正常继续下去,这就是相违的一种力量。如果在实际上没有这样的作用,那这两个物体,如我们昨天所讲的一样,只不过是他体而已,实际上并不是不并存相违。因此,如果你们说在火微尘的同时,水微尘是以隐没——不明显的方式来存在,那这是真实存在还是假的存在?如果是真实存在,那麽不管是明显还是不明显,实际上它们两个已经一起存在了。就像一个小偷藏在一个人的屋里面,小偷没有出来,一直跟他住在一起,所以他们两个肯定没有矛盾。因为它没有出来,所以它们之间是不并存相违,并没有并存,不能这样说;藏在他的屋里,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说,数论外道的观点非常不合理。

其次,按照小乘所说那样,微尘以无接触的方式而存在,这种说法实际上也是不对的。为什麽呢?因为,不管这两个物质是接触还是没有接触,它们两者并存的话,那就不合理。关於微尘接触不接触的问题,以前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也讲过,经部宗和有部宗的观点有点不同。经部认为接触,真实互相接触。而有部宗认为,实际上中间还是有间隔的,比如石头上放石头,虽然它们没有真正地接触,但为什麽视为接触呢?原因是,这是事物的法性力,其实石头与石头不可能融入一体。拳头与拳头不可能融入一体的原因,也是事物的法性能力。实际上,中间还是有隔阂的,也有这种说法。他们之间的说法,稍微有一些不同。但不管怎麽样,如果火的微尘和水的微尘,以互相围绕的方式,或者以互相不接触的方式来排斥另一个物质的存在,实际上这两者就有并存的关系。所以你们前面所说的,这两个事物并不是一刹那,而是三刹那以上相续真实存在,如果这样承认,那麽不并存相违的概念就完全失去了,就不合理了。

最後,如果是吠陀派所承认那样,火的微尘和水的微尘,哪一个微尘的力量大,另一个微尘就转移成这个微尘;那这是不合理的。为什麽不合理呢?因为你们承认微尘常有。如果是常有,那怎麽会有转移的过程呢?如果是转移,那原来没有转为一体的阶段和现在转为一体的阶段,这两个阶段不可能是一体。如果是一体,那有很大的过失。原来没有接触火的微尘,应该接触火;现在接触火的微尘,不应该接触火:因为它是常有的缘故。这样一来,所谓的常有微尘转移的说法,也是非常不合理。

这里,对对方的回答已经进行了遮破。那麽,我们自宗是怎样承认的呢?

卯二、说自宗答辩:

是故微尘生微尘,令无力故不相违。

关於不并存相违,其实有像火和水微尘一样的能害所害的不并存相违,还有光明和黑暗那样的不并存相违,这叫做使它成为无力(无有能力),使它不能产生的不并存相违。在有些讲义中,包括绒顿班智达的讲义,也有这样的说法:火微尘和水微尘的相违方法,与光明和黑暗的相违方法有点不相同。因为,光明和黑暗没有这种说法:先互相接触,第二刹那变成无力,第三刹那不能产生光明的相续。而是第一次,当黑暗遇到光明的时候,就让黑暗成为无力,从此以後黑暗产生的相续已经斩断,这叫做光明遣除黑暗。反之,晚上太阳落山黑暗出现,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光明和黑暗不像火尘和水尘一样,有能害所害或者互相以接触的方式,按照因明有些论典来讲,没有这种说法。但是,我们这里主要讲火和水,是以这两个微尘作为比喻来进行说明的。

所以,我们自宗应该这样承认:热尘和冷尘两者,应该说都是从前前的刹那中产生後後的刹那,比如说现在火的微尘,它是从前面火的微尘中产生的,现在水的微尘也是同样的。每一个法,都是依靠自己前面的近取因而产生後面的果,任何一个法都是这样的。但是,如果火和水放在一起,那就看哪一个为数比较多、力量比较强。力量比较强、为数比较多的微尘和另外一个为数不多、力量比较弱的微尘:第一刹那相遇,它们都没有什麽差别;第二刹那的时候,就让力量比较弱的微尘变成无有能力。这一点,实际上不相违,一点都不相违。意思是说这种观点、说法不相违,并不是说火微尘和水微尘两者不相违,不是这个意思。为什麽呢?因为第一刹那虽然接触,但是哪一个力量强,它就让另一个力量弱的,逐渐逐渐产生无有能力的状态。那麽,它们之间是不是有并存的相违呢?昨天不是说了嘛,不管是一刹那也好,二刹那也好,虽然它们两个在一刹那中共同存在,但并没有并存的相违。如果这两个微尘的力量相等、为数相等;那麽,它们在第二刹那的时候都自杀了,都死了——开玩笑,说自杀!也就是说,如果这两个微尘力量相等、为数相等,那它们会同时都没有。所以,不并存相违的两个事物同时存在的过失,是没有的。

那天他们说:有两个人因为感情的原因,一个人自杀了。另外很多人说,这个人是为了你而自杀的,你看怎麽办?他说:没事,没事。先把她的後事慢慢做好,做好了以後我再给你们回答。把她的後事全部做完了以後,他自己也自杀了,这是他的回答。

这样一来,我们一定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违到底是什麽样?有些人可能认为,相违应该存在,你看两个事物同时存在的时候,其中一个就变成无有能力了,然後逐渐逐渐就变成摧毁了。摧毁的话,实际上这就是相违。但这只不过是,我们遣余的分别念把整个过程安立为相违。实际上,在本体上并没有相违的真实东西存在。就像我们那天所讲的那样,无则不生是有的,但是,无则不生的关系是我们心来安立的。那麽现在,依靠一个事物来摧毁另一个事物,这也是一种无则不生,但这个无则不生和前面的无则不生不相同。因为,前面是依靠青稞的种子而产生青稞的苗芽;而现在,是依靠火的微尘让水微尘的相续,在第三刹那以後不能再继续延续下去。如果火的微尘没有接触,那它还可以继续“活”下去。正因为没有运气,碰到了火,後来它就不得不自杀,就慢慢地灭了。所以,人们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相违。

相违跟相属,我们通过智慧来观察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如果是相属,比如说彼生相属,实际上,它的近取因可以产生自己近取的同类的果,不断地产生,这叫做彼生相属。而相违,它同类的果再也不能持续下去。因为,依靠另一个事物,将它同类的果不断延续下去的前程已经遮住了。相违和相属之间应该有这样的差别。

自宗的答复是这样的。那这样,对方昨天给我们发出的两个太过就没有。

你们自己,下来过後还是应好好地观察。希望大家在辅导後应该深深思维,自己的疑惑也应在有智慧的人面前讨论,因为因明跟实修有点不相同。该实修的时候,所有的分别念、所有的邪知邪见全部都应放下来,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安住於你的境界中,应该是这样的。而学因明的时候,不要太老实,一直什麽都不说,那个时候好像信心越来越增上,一直闭着眼睛祈祷,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合理的。有些人是这样的,真的该实修的时候,聪明得不得了,这个要观察,那个要观察。那个时候,不要增加很多很多的分别念,你什麽都不要说了,诸佛菩萨和上师们是怎麽教的,你就按照仪轨或者传统去修持就可以了,不用增加许多恶念、分别念。而学因明的时候,应该把自己的所有分别邪念全部拿出来,让智者们作判断。不管你站在外道的角度还是站在其他的角度,应把邪知邪见全部拿出来,道友实在没办法回答,找上师,这个上师如果不能答复,那就找那位上师。这样以後,看看你相续中的邪见,到底是否真是邪见,如果知道是邪见,那就是对的。这样以後,自己的分别念全部会土崩瓦解。有些道友,平时分别念特别多。说得也多,想得也多,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现在真的该观察,真的要讨论的时候,却非常的老实,就拿着念珠……(众笑)。外面的人不知道笑什麽,我是专门学这些边闻思因明、边实修的人。

下面是第三个问题,就是灭除所害的时间。刚才也讲了,火的微尘和水的微尘,它们两个是相违的。相违的话,所害力量薄弱的法会灭掉的,那灭掉的时间是一刹那、二刹那、三刹那……这方面也有一些辩论。

癸三(灭除所害之时)分三:一、破他宗;二、立自宗;三、除诤论。

子一、破他宗:

有谓三成事刹那,有说长久相共存。

这有两种观点。我们刚才不是讲了嘛,水的微尘和火的微尘也好,或者说相续当中的无明和无我的智慧,这些相违的事物什麽时候产生它的违品,然後所害的事物灭尽。在这个问题上,有些论师认为:对治法和所断法,实际上是经过三个成事刹那才完成的。也就是说,具有三个大成事刹那才可以灭尽它的违品。大家都知道,从事物刚开始一直到结束之间是一个成事刹那。

还有一些论师认为,它与违品长久共存。也就是说,从凡夫一直到佛的金刚喻定产生,或者说从一地菩萨到金刚喻定之间,违品的所断存在,对治的智慧也存在,这两者并存。比如从第一地菩萨开始,到最後佛的智慧在相续当中产生,那个时候,违品所断的无明习气才灭尽,这中间应该有两个阿僧祗劫。他们认为,在这两个阿僧祗劫中,对治和所断可以共存。他们怎麽这样认为呢?我们以前学习《入中论善解密意疏》等论典时,也是这样讲的:第一地菩萨的时候,虽然无我的智慧已经有了,但是一直到佛地之间,他的无明,无明的习气实际上是存在的。所以他们认为,无我的智慧跟违品的障碍,这两者在这麽长的时间中应该并存。但这种说法,只不过从种类、总体的方面来讲:一地菩萨的无我智慧,也实际上是一种智慧;二地到十地之间,每一地的违品、障碍也是一种障碍。从这个角度来讲,好像两个违品的东西,是不是真的与光明和黑暗并存一样,有这样的想法。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下面进行驳斥:

长期共处不并存,此一相违实稀有。

下面,作者以非常讽刺的口吻说:无论如何,这两种观点也是不合理的。怎麽不合理呢?既然它们两个是违品,一个是所断,一个是能断,那麽这两者这麽长的时间中合在一起,就成了非常“稀有”的事。自古以来,任何一位高僧大德和智者都没有开创这样非常“可贵”、“难得”的一种学说,作者以非常不满的语气来批评对方。因为佛经中说:“智慧与烦恼,恒时不并存。”所以,真正的智慧与烦恼无明,永远、恒时也不会有并存的时候。可见,不并存相违的两者同时这样存在,是不合理的。

对方反驳,既然从一地菩萨到十地之间,无我的智慧存在,那为什麽这之间还存在障碍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虽然从整个种类的角度来讲,确实是一种无我的智慧;但是每一地,就像弥勒菩萨所说那样,一地到十地分十种障碍,十种障碍都有不同的智慧来对治。第一地菩萨的智慧产生的时候,它会把第一地菩萨的所断、障碍全部遣除。到了第二地菩萨的时候,虽然第一地菩萨的智慧已经产生过,但是第二地的所断并没有断除。不断除的原因,因为第二地菩萨的智慧,实际上才是第二地障碍的对治法。我们从总的概念来讲,第一地菩萨的时候,就像远方见大海一样,总的法界的本来面目确实见到了。但是,真实跟一地菩萨的智慧比较,不管是弥勒菩萨还是龙猛菩萨,他们的教证都可以说明,上上地的智慧有越来越有明显的情况。好像越来越靠近大海的时候,中间的遮障渐渐远离,外面的细微部分会一步一步地照见。要想一步一步地照见,就需要远离中间的障碍;而依靠有境的智慧,障碍就会一层一层地断除。所以说,你们是从笼统的角度来讲:无我的智慧跟烦恼相违,这不并存相违的两者应该同时存在。但实际上,详细观察的时候,这种观点实在不合理。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到,凡是不并存相违的两个事物不可能长期这样存在。

子二、立自宗:

灭除所断的时间,自宗是怎麽说的呢?自宗是:

接触令无能力生,三刹那境违品灭,

生起决定令增益,不复生即识相违。

大家应该知道,从分类方面来讲,不并存相违有两种:外境的不并存相违和意识的不并存相违。当然,各自违品事物的灭尽时间也不相同。如果是外境不并存相违的所害,也可以说力量微弱事物的最後灭尽,要经过三刹那,也就是说三刹那之後所害灭尽。而心识的相违不需要三刹那,什麽时候你的相续中产生了定解,在那个时候,就可以断掉它违品的增益。我们以前学习中观的时候,也给大家稍微提过这个问题。

火的微尘和水的微尘,因明中经常叫做热触尘和冷触尘,经常用这种专用名词来说明;其实,微尘只不过是我们的称呼而已,实际上就是火和水的意思。水和火本来是不并存相违,它们可以同时聚集,这一点跟意识的相违完全不相同。第一刹那的时候,它们同时接触。因为,第一刹那的火是依靠前面它自己的微尘而产生的,水也是它前面自己的微尘产生第一刹那;所以第一刹那的时候,火和水两个都可以接触,这个接触是可以承认的。接触以後,如果火微尘的力量比较强大、数目比较多,到了第二刹那的时候,原来的火微尘就会具有一定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产生;而水的微尘,它的力量比较薄弱,到第二刹那,它已经成了奄奄一息,用世间的话来说,水的微尘就开始没有能力了。到第三刹那,因为火微尘为数比较多、力量比较强,它就不断地产生,它的相续就不断地延续。而水的微尘,到第三刹那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所谓没有就叫做灭尽,第三刹那水微尘根本没有,可以这样说。我们自宗的观点,到第三刹那,所断会灭掉的,所断指的是所害、力量薄弱的微尘。

当然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的讲义里面,说的是为数多的微尘和为数少的微尘。而法王如意宝以前讲《量理宝藏论》的时候,说微尘多不多不一定关键,应该说力量强不强。比如说我们世间中,蛇心旃檀火的温度非常高,是一般火温度的七倍。地狱的火,它的温度特别高。虽然地狱火的微尘很少、很小,但是它附近的再大、再多的水微尘,也完全能摧毁。所以它们是从力量强弱方面来进行损害的,这样说可能比较合理。我们世间的水和火,微尘多不多可以这样说,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当时上师老人家讲的时候,也是这样讲过。

所以在这里,如果是外境微尘上的相违,大家应该知道,第一刹那接触,第二刹那火的微尘多或者力量强,对方水就变成无力。第三刹那的时候,火的微尘不断地产生,而水的微尘再也不能产生,所以这叫做能生所生。

为什麽叫能生所生呢?依靠火这一力量较强的微尘,使原来水的微尘最後变成无力,这叫做产生。那麽有没有就像我们前面因和果里面所讲的那样,一个真实的事物让它产生呢?这肯定是没有的。那麽,为什麽叫能生所生呢?这里也可以叫能生所生。因为所谓的能生所生,不一定它的因非要对果饶益。一种是因对果有饶益的能生所生,这是属於相属概念而出现的能生所生;一种是火的微尘让水的微尘变成隐没、变成不存在,实际上,这也可以称为能生所生。

为什麽呢?依靠强的火的微尘,能产生水的微尘再不能延续下去的状态,人们用词来表示的时候,这就叫能生所生。我们前面说,因和果之间的概念是能饶益和所饶益,那麽现在这里是相违的能害和所害,这会不会有矛盾呢?应该说没有矛盾。没有矛盾的原因我刚才也讲了:如果是真实因果,它的近取因和近取的同类果,可以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叫做依靠相属的能饶益所饶益关系的能生所生;而依靠不同的事物,使另一个事物的相续不能再继续发展下去,这个人们也称为能生所生,但是这个,是依靠相违来摧毁对方的微尘,是依靠相违的能害所害关系的能生所生。以上是讲外境中的微尘,应该这样来理解。

“生起决定令增益,不复生即识相违。”这是讲意识的不并存相违。意识的不并存相违跟前面有点不相同。前面事物(外境)的不并存相违,通过三个刹那来毁灭对方。而意识的不并存相违不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你的相续中什麽时候生起无我的智慧,那个时候,你原来我执的习气本体就全部间断,从此以後,你相续中有了无我的智慧,再不可能产生我执,这就是意识上的不并存相违。比如说我们一个人证得了一地,也就是说加行道最後,世间殊胜法的末位,在那个末位的时候,一刹那中,你的心已经顿悟了,认识到了一切诸法的本性。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你的相续中,不可能有原来我们凡夫那样的“我”的执着,这种执着从此以後就完全抛开了。这个内容在其他的道理中也会讲的,应该是在相续上安立的。比如说我的相续中,什麽时候产生了无我的智慧,从此以後,“我”的增益的耽着不会产生,这应该是在一个人同类的相续上安立的。而事物上的相违,是从不同类的两个物体,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过程来安立的。以上讲的是意识的相违。

当然有些论师认为,意识的相违也可以用一些刹那来衡量,但这个内容不好理解,就暂时不提。以後如果有机会,到了第二次讲因明,那个时候再详细地讲。第二次讲《量理宝藏论》的时候,你们提醒我,我再稍微详细分析。刚才讲什麽时候灭违品,这个很关键,自宗的观点已经讲完了。

子三(除诤论)分二:一、遣於外境相违之诤;二、遣於心识相违之诤。

丑一(遣於外境相违之诤)分二:一、遣观察有分无分则非理之诤;二、遣观察无碍功能则非理之诤。

寅一、遣观察有分无分则非理之诤:

谓一刹那若无分,则粗相续皆成无,

如若有分成无尽,故三刹那难消失。

你们刚才说,三刹那以後违品的有实法会消失,但是现在通过我们的观察,好像你们一刹那、二刹那,三刹那的时候,所谓的消失可能不成立,对方是这样说的。为什麽不成立呢?如果你们说三刹那,那这三刹那中的第一刹有没有分?如果第一刹那没有分,那麽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二刹那、三刹那以及粗大的这些法没有办法组成和建立。第一刹那如果没有分,它是一种常有不可分割的东西,那麽三刹那、四刹那以及最後相续的概念,也无法成立;如果你说第一刹那可以分,那麽第一刹那也分成三份,其中的第一份又可以分成三份,这样一来就变成无穷无尽了,因此你们说的所害微尘在第三个刹那灭掉,根本不能成立。为什麽三刹那不成立呢?首先第一刹那不成立,第一刹那怎麽不成立?有分也不成立,无分也不成立。对方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下面萨迦班智达回答说:你不要着急,不会有这个过失。如果有过失,我不会建立这样的宗派。你好好地,情绪要稳定,不要特别着急,有话慢慢说,不要生气,尤其是你出家人更不能生气啊,你们不是穿着红色的袈裟吗?穿着红色袈裟的人,都不能生嗔恨心啊,佛陀告诉我们……(众笑)

刹那原本无部分,相续亦唯刹那生,

微尘刹那不同故,於三刹那灭违品。

三刹那以後灭违品的说法应该是成立的。为什麽成立呢?因为,刹那实际上是观待时间的。按照我们名言来讲,时间应该有一个最小的单位,最小的一个单位必须要在名言中安立。如果这个没有安立,那我们世间中所有的概念,全部会错乱,全部无法安立。

为什麽这麽讲呢?比如说,我们现在1年有360天,360天中,1天有多少个小时?这样一来,所谓的一天,也应该依靠最小的一个时间单位来安立。从物质的单位来讲也是如此: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人民币,如果最细微的那一分钱没有,那麽所谓的一元、十元也无法安立。同样,我们现在时间中,所谓的一年,也是有多少个小时,小时也有多少分钟,分钟也是由多少秒组成的。如果最细微的秒没有,那麽我们整个时间的概念都无法推算。所以那天我讲前两品的时候,在所谓现在刹那存不存在的问题上,也分析过。当然依靠胜义谛的观察方法,像金刚屑因和有无生因等,依靠中观的这些道理来进行推理,不要说现在的一刹那,任何事物也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凡是我们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承认的。但是你不用胜义谛来进行甚深观察,仅从世间名言的角度来观察的时候,应该说最小的一个时间单位如果没有,是不合理的。因此,这里以最小的时间单位来安立的时候,火和水第一刹那接触,第二刹那无力,第三刹那灭违品,应该这样来安立。

当然我是这样认为的:从我们眼识和心识来看,不一定看得出来,真正相违的事物,所害灭除时,只是大的一些事物我们能见。比如说由无数个微尘组成的一碗水,这碗水放在钢炉旁边,或者说特别大的火旁边放一滴水,那个时候,在短暂的时间中会灭的。但这完全是我们粗大的分别念来安立的,这个时候,肯定不是微尘和时间的无分刹那。

这里说,最细微的刹那是不可分割的,相续也是依靠刹那而产生的。如果第一个刹那,再分再分再分……最後变成无穷,那麽相续由多少个刹那组成,根本没办法计算,如此,一分钟或者一秒钟的时间就无法认定了。应该说,从时间自己的本体来讲,最短的一个刹那应该是存在的,这个是它的一个形成过程,这个最短的刹那就叫做最细微的时间。

昨前天有些道友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当时说,柱子到底是产生还是毁灭?他说是产生。我说产生的柱子是灭还是不灭?当时那位道友没有回答,现在好像是笑嘻嘻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柱子,现在正在产生的时候应该说也正在毁灭。正在毁灭的话,生和毁灭是不是同时呢?是同时。可能你们也记得,前年我们学习世亲论师《俱舍论》的时候,在《自释》当中也有这个道理。以前没有的现在存在,叫做生;现在存在的以後没有,叫做灭;所谓生住灭中的住,也不是未来的灭,也并不是过去的不存在,就是现在的这一刹那。那这样,一个刹那中即是生、即是住、即是灭,可以这样。为什麽?因为它是有为法,所以生住灭的法相在有为法上面应该是存在的。如果只有生没有灭也不行,只有灭没有生也不行。因此,我们有些事物的本体,以因明的名言量来很详细观察的时候,实际上它有它的特点。当然我们世间人所谓的生,比如说苗芽从种子中出来叫做生,它整个成长的过程,叫做住,最後它摧毁完了以後,叫做灭,这是非常粗大的一种概念。在因明当中,这种老百姓的智慧,肯定是用不上的,因为这是非常粗大的一种概念。我们谁都知道,小孩子已经生了,现在他没有死,住在人间,最後变成老人已经死了,这样的生老死是非常粗大的一种概念。在一个柱子上面,所谓的生住灭,应该可以这样来安立。如果我们说,这个柱子现在正在产生,但是没有灭的话,那麽就是没有灭和住的一种生。但是这样的法相,在有为法中能不能安立?谁也没办法安立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应该承许名言中的最细微的时间概念。因为我们前面也讲了:“三时顿时不生故,现在刹那乃无分。”因为未来过去现在的时间,不可能同时产生,因此现在的时间,现在的这个刹那,应该说是无分的。现在这个刹那,再没有办法分的这样一个时间,应该是有的。所以,相违的事物依靠这三个刹那来计算,就没有任何相违。当然前面也讲了,相违不是安立在刹那上,应该安立在相续上。为什麽呢?因为在相续上,它最後不能再继续并存下去,是从这个角度来安立。如果比较严格一点,或者比较细微一点,其实刹那也有产生相违的,但是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在这里也没有必要分析。他这里意思是说,刹那没有办法分,相续依靠刹那而产生。

时间的刹那跟微尘是不相同的:比如说微尘,三个微尘现在也可以同时存在的,没有依靠细微微尘,实际上粗大的微尘不能产生;而时间与之完全不相同,现在的时间是无分的,是在这样的不可分割、最细微的三个时间当中不断产生的。跟微尘不一样,非要依靠同时存在的微尘集聚,不需要这样,时间是连续性的东西。

因此,你们所说的过失,我们是没有的。所以,第三个刹那的时候,所谓的违品一定会灭的,一定会不复存在的,它的所断违品再也不会产生,这样的道理是合理的。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劄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關文章: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七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六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第五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三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十九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十八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七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六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五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四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三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二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九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八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七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六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五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四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三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二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上一篇(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 回目錄 下一篇(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晋美彭措法王与喇荣五明佛学院:Xuite日志
药师本愿功德〈尊贵创古仁波切〉
殊胜观音?地藏菩萨 -- 慈悲?愿满
玛吉拉尊佛学会-Yahoo奇摩布落格
上师格西?罗桑丹巴仁波切:永和中心专属日志:Xuite日志

赞助网站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美國菩提學會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