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文殊 6月份課程活動 金榜題名~文殊密壇開智慧壇城 恩珠格西口傳《現觀莊嚴論》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八节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27 01:26:40
學習次第 : 进阶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八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後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学习《量理宝藏论》第一品观境。

其中阿黎所抉择之观点分二:一、抉择经部观点;二、抉择唯识宗的观点。

现在宣讲抉择唯识宗的观点。

为什麽讲唯识宗的观点呢?原因大家应该了知,我们修学的佛法包括在小乘和大乘佛法当中,唯识、中观、密宗属於大乘佛法,而我们以大乘佛法中唯识的观点来解释因明。

我们学习因明,一定要知道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与他人辩论获得胜利,而是通过这种途径对大慈大悲的佛陀,及其殊胜无垢的正教,生起不可动摇的定解。有些人认为:学习因明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增加分别念而已;或者目的只是破外道;或者只有喜欢辩论的人才学因明,其他人没有太大的必要等等。这些想法和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大慈大悲的佛陀为我们宣说的一切教法,皆能对治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慢、疑等五毒烦恼,对众生有暂时与究竟的利益。有些孤陋寡闻的人,自己没有智慧,却随便反对别人研究、修学佛法,从根本上看,这是非常大的错误。

我们学习因明以後,应以这个学问与世间人沟通,因为因明不是仅限於寺院之中,或者只是在出家人中的一种辩论,或者以佛经的专用术语来吵架,并非如此,应该是通过这种途径,在自相续中生起对佛陀及其无垢正教的定解,之後面对任何一个世间人,都可以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现在世间当中,很多佛教徒与社会的沟通不够,缺乏对社会的关爱。比如说一个修行人,出家以後一直在寺院里面念经、禅修,与社会上不管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有文化的人,都不愿意接触;即使接触,也只是一些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我觉得佛教徒的责任,并不只是使他们种下一个善根,结上一个善缘而已。

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那麽与世上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沟通,则有一定的困难;若自相续当中,真正具足智慧和悲心的功德,那我们与世间任何有知识的人都可以自由地交流。当然,交流的目地不是宣扬赞叹佛教的功德,宣扬自己所学的知识,最主要的目的是从正理的角度,与相续中具有邪知邪见的世间人进行沟通,因为世间人对生死轮回等正理非常茫然,非常无知。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出家人不能逃避世间,到一个山沟或寂静的寺院,以衣食温饱的方式度过晚年,有些人确实有这种逃避的思想,这并不是大乘行者的作风。佛教四众弟子中(尤其是出家众),自己学到的佛法,特别是因明中尖锐的理证方法,应该运用这些正理,与世间中傲慢的知识份子正面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对他们应该有很多的启发;如果我们感觉自己学得很不错,有傲慢心,通过相互探讨,也能摧毁自相续中的这种习气。

大家也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学习因明的能力,即使文化不太高,实在听不懂,但只要听闻,相续中就会种下未来解脱的善根。最关键的是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自己都应该有一个目标:通过学习这种理证来帮助他人,利益社会。比如说有些从佛学院出去的道友,在坐车、吃饭、朝山、住宿等场合,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知识份子、社会人士,他们可能会以歧视的眼光来看待你,往往会问:你为什麽出家?这种生活难道不寂寞吗?你难道不伤心吗?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你的生活、工作等,难道不痛苦吗?进行各方面的交流时,对方会发现,真正寂寞、真正痛苦的就是自己!有时候,表面看某人衣服穿得高档,文化素质等各方面很不错,但他的内心不像佛教徒这般快乐。因为学佛者毕竟对世间不太执着,看得比较淡;而世间人,虽然表面上看来很不错,但实际上有许许多多说不清的痛苦、折磨,还有一些疑问等。见闻世间众生的苦难,作为佛教徒,应该竭尽全力解决他们的痛苦。

当然在自相续当中,如果没有因明这方面的学问,与别人交流时会缺乏勇气;但如果自己平时对因明和中观方面具有一定的把握,那听说对方是个大学生乃至博士生也不会畏惧,用这些推理方法与其交谈,完全可以让他体会到佛法中蕴涵的高深智慧。

现在,印度这方面做得较好,它每年开一次宗教家与科学家对话的座谈会。当时参加会议的出家人,都是智慧非常高超的格西,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刚开始,西方的那些科学家、学者特别傲慢,他们对佛教的态度非常蔑视,丝毫也不恭敬;经过正面的交流後,才心服口服,不得不佩服这些高僧大德的殊胜智慧,也由衷得对佛教生起恭敬之心。

现在世间上的人们,有些对佛教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对佛教一点也不了解,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佛教抱有偏见。我们作为佛教徒,对於他们的偏见,没有必要生嗔恨心、发脾气;没有必要因为他不承认,便伤害对方。因为这样的行为不应是智者所为,我们一定要清楚,佛教与其他的宗教不同之处在於,它是理性的信仰。

在座的佛教徒,有些可能以前学过其他的宗教,对其应有一些了解。有些宗教到了一定的程度只有宣称,上帝是这样说的,祖先是这样说的,除此之外,真正运用理证来推断,就无话可说了;而佛教并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要求後学弟子要进行探索,不要仅以恭敬心,不加观察就承认、受持,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共的特点。因此,作为佛教徒,一定要详详细细地观察,自己懂得佛教的甚深奥义後,对那些根本不懂佛教真理,反而自以为是的世间人,无论僧俗男女,都可以和他交流,改变其见解,使之转入正道。

尤其是出家女众,有些特别自卑,觉得自己是女性,接触大众的机会也很少,弘法利生的能力也不够;只有好好发愿,来世转成真正的高僧大德利益有情。实际上这样也没有必要,因为大慈大悲的佛陀,对男女众平等开许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八万四千法门皆可修持,都可获得同样的成就;不但在佛法中是这样,而且世间的知识和学问也能学得很优秀。我有这种感觉,平时背诵、讲考,女众的口才好一点,智慧较尖锐一些等,所以弘法利生,也不一定非要男众高僧大德。自古以来,在历史上有很多的男女众高僧大德都弘扬过佛法,而且对众生、对整个佛法都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大家不要认为,因明只不过是宗派的一种说法。宗派的这种说法,我们必须要了解,如果没有了解,就无法通达按照宗派术语进行推理的窍诀。这种推理绝不可能用现代社会的语言,或现代科学的名词来表述。为什麽呢?因为我们所学的内容,全部是古代高僧大德所造的论典,由於社会状况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没有现在这些名词,所以这些内容以现在的词句无法表述。

佛教与现代社会应该互相交流,就像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一样。东方国家的佛教,对内心方面的认知极为超越;西方国家的现代科学,对器世界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大约从本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出现了一种趋势,即双方通过不同途径互相交流,当代社会,这种交流愈加频繁,双方从中得的收益也很大。比如说现代的科学家通过科学仪器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并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体向大众传播其成果;然而相对器世界的研究而言,西方科学家对有境方面的认知,如对人类内心的烦恼、今世来世等,其知识是非常欠缺的。其中有些科学家真正了解到佛教真实内容之後,没有一个不赞叹,非常乐意接受;而没有了解的这些人,以因明和中观为主的内容与之互相沟通,不但能弥补他们这方面的欠缺,而且相互之间也有很多启发,都得到一些新的知识。

学习因明以後,我们遇到什麽样的知识份子也不会再害怕。否则,作为一个出家人,旁边有一个大学生问:你为什麽出家?佛教里面对器世界、有情世界,或者宏观、微观世界如何看待?这时候只有低着头,不敢说话,等到下车,就急忙跑到自己的寺院里面躲起来,这样是不行的!我们作为一个出家人,不但对世间学科的基本知识要了解,而且世间人看不懂、看不破的地方,也应该通达。如果能解答清楚他们的疑问,这些人也逐渐会对佛法产生兴趣,哪怕在一个人的相续当中能够种下善根,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始终都要怀着一颗利他之心。

在座的诸位千万不要想:因明可能没有什麽吧!我听了半天还是听不懂,懂了境和有境,到底对我和其他人的解脱有什麽用呢?学习任何一个知识,当下不一定能用上,但从长远来看,对自己的心理、行为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毕业以後并不一定都用得上,但是人的智慧、水准、为人处世等整体的素质,与没有读过书的人确实是有天壤之别。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管是学因明,还是学中观、唯识,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修行境界等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作为佛教徒,非常有必要研究佛教知识。在国内我去过北京、上海、福建等一些着名学府,比如说厦门大学等,这些大学里都设有宗教系、哲学系,一方面宗教系的学生,毕业以後对宗教有尊重之心,而且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有一些成果,这一点非常值得高兴;但是也有些遗憾,很多宗教系的讲师、教授、研究人员,所开的课程并不是佛教里面的精髓,比如因明这门学问,如果宗教系的学生能学习,就不会像现在有些人仅凭自己的分别念所写的文章一样,他对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一定会有重新的认识。大家也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宗教系的学生获得硕士、博士等学位的文凭而毕业,但我觉得文凭不重要,水准很重要;宗教系毕业的学者,真正要检测的,是对佛教不共的智慧,殊胜的道理认识的程度有多少,如果不这样考核,那麽再授予什麽样的学位,也无太大的意义。

抉择唯实宗的观点分三:一、破他宗;二、立自宗;三、遣诤。

破他宗宣说完毕,本论如是安立自宗:

明知俱缘因证成,俱缘不允是他体,

若为他体因不容,如现二月蓝识同。

他遮余边能否定。

此颂是讲抉择唯识宗观点的两大理证,即在《中观庄严论释》等论典当中提到的两种推理——明知因和俱缘定因。以这两种推理可以证明一切外境法皆是心的显现,除了心的显现之外,实有的外境根本不存在。

刚开始学的时候,唯识宗的观点显得比较难懂。为什麽呢?从无始以来凡夫都在执着外境,并认为:外境在那边,有境在这边,它们之间有空间,自心不是外境,外境不是自心等。所以大乘显宗、密宗皆说,众生最大的迷惑就在这里,即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反而执着为存在。对唯识宗的道理有所认识後就会知道:外境虽然显现,但实际上除了自己的心识以外,其少许也不存在。懂得这个道理,才说明你对唯识宗的观点有所认识。

为了证成万法唯心的观点,前辈的高僧大德运用了很有说服力的两大推理——明知因和俱缘定因。

第一个推理叫明知因。怎样运用明知因证成万法唯心呢?可以利用推理公式来说明:所执外境(有法),与取它的心识必为一体(立宗),因外境不存在,且只是明知的显现,具有识的法相之故(因)。利用明知因的推理时,应当如此。如果以平常的语言来说即是:我现在看见红色的柱子(有法),与能看见它的眼识是一体(立宗),所显现的对境,具有心的特徵之故(因),如火与火的热性是一体一般(比喻)。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这样想:外境是无情法,我的心是明知的有情法,有情法和无情法成为一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实际上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外境具有心的法相,故而不得不承认它是心。有些人可能这样认为:柱子等根本不具有心的法相,因为它是无情法,是不具备明知特性的事物,而我的心识是具有明知特性的,无情法怎麽会具有心的法相呢?分析的关键问题就在这里,对每一个人而言,你若承许面前显现的事物存在,那用什麽来成立呢?最後不得不承认是在自己的眼识或耳识前显现的,即只有通过在识面前显现,才能证明对境的存在;反之,如果在识前没有显现,则根本不能成立对境的真实存在。对我而言,如果柱子显现在自己的眼前,那它决定就是自己识的本体,是自己明知心的显现,除了明知心以外的柱子,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是根本不承认的。如是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啊!如果我看见的东西存在,看不见的东西不存在,那我现在看不见人的内脏,只看见皮肤,就应该承认无内脏的人存在了吗?以唯识宗的观点来说,可以这样承认。为什麽呢?因为在我面前显现的事物是自己识的显现所以存在,而在我面前不显现的事物识未显现所以不存在。

如果是这样,那会有人问:那这与顺世外道有什麽差别呢?顺世外道也是只承认亲眼所见的现量,除此以外,其他的也不承认。这当然有差别,因为顺世外道只承许现量的东西存在,除此之外都是不存在的,但唯识宗的观点是,在我面前现前的东西当下存在,每一众生面前将来显现的东西,这是其相续中现在以隐藏的方式存在的习气,将来成熟时显现出来的结果,正因为相续中有习气之故,将来任何一个东西可以显发。比如说一个人在我面前,只见外表不见体内的一切,他内的习气未成熟而已;如果以後这个人的肚子打开,内脏出现时,这时我的习气已经成熟了,所以能见到内脏。

以前在学习很多的大乘论典时,也给大家说过,如果你真正要想精通唯识宗的观点,只承认前面所看见的东西存在,除此之外,後面你就不用承认了。不承认会不会有很大过失呢?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心里有些疑惑:如果是这样,我现在只看见经堂里的东西,那我家里的一切是不是不存在了?对现在的你来讲, 应该可以承认它们不存在;那不存在,不是有很大过失吗?刚才我来的时候也有,等一会儿我回去的时候也有,那麽现在跑到哪里去了呢?这并没有什麽过失,就像梦中的人一样,梦中在家的时侯对境的家存在,梦中离开家故对境的家不存在,等一会儿在梦中又返回家时,习气成熟了一定能现见。

我们学习《入中论》的时候,虽然按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来讲,对梦中的对境有所遮破,但是暂时在名言当中抉择的时候,一定要承认以梦来比喻。比如说我做梦的时候看见对方,当时除了在我的心识前所显现的画面以外,根本不存在实有的外境;同样的道理,在座的诸位只是在我心识前显现的画面,因为具有识的法相之故。这样一来,我们详细地观察梦中的柱子,它有没有无情法的事相,虽然在做梦的人前有这种现象,就像《入中论》里面讲的三轮(1)都存在,但是真正观察起来,在做梦的人前有没有无情法的外境存在呢?绝对不可能存在!同理,现在三界的有情都正在做梦(2),在我们面前外境存在,但是这种存在是识的本体,它是识的现分。大家有没有的确是这样的感觉?除了梦境的柱子以外,绝对没有一个实有的外境!为什麽呢?因为它具有识的法相之故。如果一法具有某某事物的法相,可不可以将其安立为这种事物呢?应该可以,比如说对具有项峰和垂胡的动物,我们就可安立为黄牛,因为安立黄牛唯一的标准就是它的法相,即任何动物具有这两个特点都可以安立为黄牛;同理,任何法如果具有识的法相,那我们就可以安立为识。

希望大家学因明的时候,下课後应该互相探讨,不要只是说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我觉得这样的交谈等於浪费时间,如果要讲,你应该用明知因来抉择万法为心。虽然刚开始的确是有些不舒服,可能有这种想法:怎麽会这样呢?看见的东西存在,看不见的东西不存在,那这样用因明怎麽推理呢?这怎麽合理呢?但是从因明的推理来讲,你找不出这种想法的真正理由。有些人可能说:那不一定,如果是这样,山上有火,有烟之故,以这种推理怎麽能推断呢?当然这种情况用做梦也可以解释,比如说一个人做梦看见山上冒烟,这时他心里想:哦,实际上由於以前有这种习气,即烟和火有一种因果关系,我随着烟能不能找到火呢?肯定会找到的。

世人对於时间长短等显现都认为是真实的外境,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而是自己的心,这种窍诀性的抉择,也接近于无上大圆满里的万法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离戏的窍诀修法。尤其是进入了大乘以後,不管学什麽,对自己的修行应该有所帮助;如果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一点帮助,闻思因明只会成了学术研究。

但我们作为皈依佛门的人来讲,始终有这样的感觉:世间的一些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只是把因明作为一种哲学体系进行研究,或将俱舍作为一种宇宙学体系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对三宝、佛陀没有生起信心,只是凭自己的分别念来进行分析,如此一来,最後所研究物件的真正价值并没有得到,结果不是很理想。我们在座的人,应该首先对上师三宝,尤其对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无量功德要具有无比的信心。我们这里有些法师平时也说:我们要修法称论师的上师瑜伽,念诵萨迦班智达的祈祷文。等等,我觉得这很有必要。平时应该在具足信心、智慧、悲心的情况下祈祷,这对我们的修学必定是有帮助的。

从唯识宗的角度看,外境与自己的识无二无别,为什麽呢?因为外境具有识的法相之故。粗看这只是一个平淡的推理方式,实际上对断除自相续的烦恼,具有一定的力量和作用,因为通过这种推理了知外境并非真实存在後,对如梦般的外境特别执着的心也会平息下来,不会为外境而奔波劳碌无有自在,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有殊胜的体会。

所以在学习因明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一种逻辑推理,增加分别念而已,我还是修无上大圆满。我昨天看了许多闭关道友的信,发现应该修学的《入菩萨行论》没有看,却只看因明;如果看因明,通过真正的窍诀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倒也未尝不可。但按理来讲,闭关应该学《入行论》,因为此论对修行人是非常难得的殊胜正法;当然,因明也应该学,但学的时候,在闭关房里,怎麽样辩论、探讨呢?现在世间有很多颠倒的现象,比如有些闭关的道友特别爱学因明,一定要想辩论;有些参加闻思班的道友,想闭关不想学因明,仅仅闭着眼睛观想因明的道理,这样的话,看看因明的道理能否说得清楚!

学因明的人,应该要与人接触,在路上看见什麽人:来!过来!你是学什麽的?我问个问题。应该给他找些麻烦。学因明的人一般辩才比较好,所以很多人比较怕,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以前有一个藏地的老太太,当时有两位到西藏求学的僧人,有一天晚上找不到落脚处,请求在她家中借宿,这位老太太问:你们到哪里去?他们说:我们到某某寺院去学因明!”“学因明的人是很讨厌的,我不想让你们住。老太太这样说时,他们请求:我们实在是找不到安身之处,请您让我们借宿,说话方面我们会注意的。後来,老太太说:那就这样,既然你们这麽说,我就答应了。於是他们就住下了。吃过晚饭後(藏地吃晚饭的时间都比较晚,一般天黑後才吃晚饭。)老太太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一个小蝨子,就叫他的女儿说:女儿,你马上把它放到一个不会死的地方。僧人说:老太太!如果有一个不死的地方,你可不可以把我也一起放在那儿?老太太生气地说:我刚才不是给你们讲了吗?你们学因明的人,嘴巴这麽尖刻,讨厌得很!(众笑)

这是开玩笑,但真正学过因明的人,无论对别人说什麽话都有一种勇气;而没有学过的人,怕在别人面前讲不过去而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因此我们在探讨时,特别应该以正理为主的方式来讨论,这是很重要的!

以上,我们讲了唯识宗的一个重要推理——明知因,下面讲第二个推理——俱缘定因。

俱缘定因也是抉择唯识宗观点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推理。

推理公式:所见到的外境(有法),与取它的识是一体,或者不是他体(立宗),因为同时缘之故(因),如同二月(比喻)。按照假相唯识宗的观点,境与识之间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而真相唯识宗的观点,则承许它们是一体。

以上推理从表面上看,可能有些人会这样讲:到底说的是什麽啊?能见和所见一体,因为同时缘之故,如同二月。此推理好像不是特别好,这样的推理,我也说得出来。但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其理非常深奥,因为这种推理可以抉择出所见一切万法,除心之外根本不存在。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推理可能有点难以信受。下面对此再作分析,这个推理的意思是:我看见的柱子是所取,能见的眼识是能取(有法),实际上柱子与眼识是一体,并不存在他体的关系(立宗),同时见的缘故(因)。

下面推断同品周遍和异品周遍,以此方式远离诸过失证成外境唯心。

同品周遍:所照见的东西与能照见的识(有法),二者是一体(立宗),同时缘之故(因),如二月(比喻)。比如说挤眼睛时看见二月,这个二月与其能见的识是不可分割的,以境和有境之间的关系必定是同时缘之故。对於二月全知果仁巴大师也说过:显现的二月不可能有两种,实际上二者是一体,它只是一种迷乱的现象。同样的道理,我看见的柱子与我的识,虽然显现上有境在这边,境在那边,似乎是两个,但实际上是一体的。一体的原因是什麽呢?就是同时缘。具体来说,当我的眼识存在的时候,境也同时出现;眼识若没有生起,境也不会出现。对我来讲,能否找得到除了眼识以外的境呢?不可能的!否则,同品就不周遍了。

下面再从非同时的情况进行观察。比如说我前时看见柱子,後时才产生眼识,那这是与识非同时的外境,对心而言,这可以承许为他体的存在。但是这样的识是没有的,因为何时有识出现,对境必然在同一时间出现。我们也可以用梦喻证成这种道理,做梦之时,对境与识实际上是同时的。如果没有对境,识也不会存在;识不存在,所执的对境也不存在。此二者是一体的关系,就像二月,一个存在,另一个也存在;一个不存在,另一个也不存在。

他遮余边能否定。不同他体我们以遮破其他边的方式也可以推翻,这里的其他边指异品周遍。

异品周遍指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存在,意思是说:不同时的事物,即不同时缘,所以不是一体;如果出现他体的事物,又能同时缘的情况,则为有害因,为什麽呢?既是同时缘,又是非一体(他体)的东西,根本不存在。

总之,通过明知因和俱缘定因的两种推理、抉择出一切万法决定是唯心所现,从而成立唯识宗的观点。

这两种推理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心里面能不能真正生信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座的诸位,学习因明时,千万不要认为这仅仅是一种说法。学习《中观庄严论》时,我也曾提出同样的希望,大家应该在这些非常关键的问题上,反反复复地去思维。有些道友,对平时的一些生活琐事非常关心,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真正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就应该把自己的一切放在思考正理上,如思维:一切万法是不是心?以同时缘或者明知的缘故,这两种推理能不能成立万法唯心?同时缘或者明知的缘故,诸法的本体就是识,除此之外,若认为柱子等在外境肯定存在,实际上如何去成立,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刚开始学习因明,尤其是对唯识宗的观点还不太熟悉时,会这样想:说是这样说,但实际上好像力度还不够。除了自己心识以外,柱子、瓶子、家里刚买的菜等还是存在的。实际上当你到菜市场时,菜肯定是你自心的显现,因为它具有识的法相之故(此处并不是指白菜有眼识、耳识、鼻识等)。这种外境所具有的明知部分就是识的法相,如果明知的这一点不叫识,那麽除此之外,根本找不到识安立的理由。

为什麽菜等是心识呢?因为眼识缘它的缘故。缘的当下会出现,没有缘的时候,它的存在对我来说无法成立,我见到它的时候,阿赖耶上的习气成熟了。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自己的习气变现的,仅仅是有些习气稳固,有些习气不稳固而已,这个道理後面会阐述。

因此我们对大乘的这些殊胜教言,应该详细地思维,如果有机会学习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时,会看到里面引用了许多教证、理证来宣说这方面的道理,到那时会对唯识宗的观点有更深一步的认识。通达唯识以後,也会对修大圆满法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在调服自相续的烦恼方面,有非常大的利益。

以上所说的两大推理,以前讲中观的时候,也介绍过;今天我在这里就简略的敍述一下,希望大家对此反复地观察。意思就是说,如果境和心没有任何联系,不可能必定同时缘,就像蓝色和黄色两个不同事物一样。比如说,将蓝色与黄色的物体放在一起,哦,这是蓝色,这是黄色。两个物体同时存在的机会是有的,但是只要有蓝色存在,黄色必定存在,这样的推理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外境并不是这样,只要我的识存在的时候,外境必然显现;如果所取出现了,识却没有出现的情况是没有的,这就是为什麽叫俱缘定因的原因(定是决定的意思,不决定则不能用俱缘定因来安立)。又如做梦的时候,有了我当时的迷乱意识,才能有梦境的显现;如果做梦的识不存在,那麽梦境永远也不会出现。

俱缘定因是从同时的角度来讲的,明知因是从外境具有识的法相的角度来讲的。

俱缘定因是指同时出现的缘故,并不是外境今天已经有了,我的识明天才出现;或者我的识提前出现,外境最後出现,没有这样的。对六道轮回中的任何一个众生来讲,认为对境与自己的心识非同时出现,实际上不可能的!

当然,正如刚才所讲的一样,并不因为这是自宗所说的或自己上师所说的,就一定要承认,不能这样理解,应该用你的智慧来抉择。因为因明与中观、现观等不同,後者在观察胜义谛的道理时讲到空性,而空性以分别念怎麽样观察也没办法契入。比如说用有效距离20公里的望远镜,看100公里以外的地方,则根本无法看见;同理我们的分别念看佛、菩萨的境界,也只能是:哦!大概是这样吧?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但因明是观现世量的对境,在这里并不抉择佛、菩萨的境界;所以我们现在抉择万法唯心,不是在佛、菩萨的智慧前说万法唯心,而是在凡夫人面前抉择,所看到的外境就是心。

如果你有理由、有能力,你就站出来说:这不是心,外境确实存在!但你所说的理由全部不堪一击,我们不用很多的比喻,只用一个梦境的比喻就可以逐一推翻你的立论;真正的智者应该接受真理,否则只是心里面不舒服,也没有办法,只是自找苦吃而已!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劄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三轮:指能作的作者、做法的方式和所作的对境。

(2)众生流浪生死,以六根贪六境,实际根境本无,但由迷乱习气所显,故如梦境。

 










相關文章: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七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六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第五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三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十九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十八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七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六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五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四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三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二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九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七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六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五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四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三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二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上一篇(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回目錄 下一篇(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龙钦巴上师相应法教学
南投大圆满龙钦宁体--Yahoo!奇摩部落格
◎嘉义市宁玛巴密宗光明佛学会-成就自在 贝诺法王迅速转世祈请文
◎与灵对话- Yahoo!奇摩部落格
原梦青年计划--至善社会福利基金会

赞助网站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南亞技術學院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