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顯密金剛法輪學會法訊-更正版 朗欽加布仁波切-皈依暨阿企灌頂 喜金剛教學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三十九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26 17:43:11
學習次第 : 进阶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三十九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学习《量理宝藏论》第七品——观相违。相违,如果用世间的名词来代替,就是矛盾。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或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所谓相违就是矛盾的意思。

我们学习这一品以後,当然能了解有关相违的方方面面的道理。同时就像我们前面讲相属品时一样,一定会深深地了解,一切万法在本质上、在事物的自相上根本不会有相违,所谓相违,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执着而已,这一点因明当中抉择得非常深。所以我们学习因明,应该对万法唯心的道理有进一步、更深刻的认识,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目的。

还有,我们通过对这一品的了解,应该知道一切万法在本质上是没有矛盾的,但人们常常错误执着。了解这一道理後,从而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正理,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因此我们学习因明的人,逐渐逐渐会对佛、对法、对圣教生起不共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後,你的见解也会越来越稳固。虽然我讲得不太好,但是所讲的内容应该说是非常的殊胜,这样逐渐逐渐学习以後,我想我们在座的这些人以及这次听受因明的人,相续当中一定会生起正见。这种正见,跟我们世间一般的、依靠自己的愚者的信心所得到的正见,完全是不相同的。这就像《定解宝灯论》所讲的那样,这是自己反反复复观察以後引生出来的定解,这种定解不容易被摧毁,不容易退失。

这次学习因明,前六品已经学完了,对有些人来讲,不知道你们自己现在有没有什麽感觉,所谓闻思,有时候也并不是马上就见到成效,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对你的相续应该会有一些帮助。

你到一定的时候也许会了解:噢!原来我没有学习因明的时候,对佛的真理并不是特别的正信,但现在我的这种正信永远也是不可能动摇的,如果有了这样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学习因明的宗旨所在。因此,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对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真理,一定会产生正见、定解。

己二(观察相违)分二:一、相违之总法相;二、事相之详细分类。

庚一、相违之总法相:

何法能害於某法,此即彼者之违品。

这个颂词的意思是说,什麽叫做相违。当然相违也跟前面的相属一样,应该在遣余识面前安立,如果没有在遣余识面前安立,那麽相违也是不存在的。就像我刚才所讲的那样,事物的本质上不存在相属,也不存在相违,在本质上二者都不存在。

在我们的遣余意识上安立,不管是什麽样的法,如果一个法对另一个法有违害或伤害,或者说对另一个法的产生、发展以及相续不断存在等有一定的违害,那麽这就是它的违品,违品和非违品两者是互相违害的法。

我们前面学相属的时候已经讲了,任何一个法,它如果不舍弃另一个法,这就是相属的法相。这里也同样,任何一个法,如果它妨害另一个法,这就是所谓相违,相违总的法相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在世间当中,比如说火和水、光明和黑暗等等,这些应该说直接有一些违品,互相有害的,一个东西存在的时候,另一个东西根本不可能与它同体或者以接近的方式来存在,这就叫做相违。

庚二(事相之详细分类)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辛一、总说:

违品有实不并存,无实互绝之相违,

观待对境之差异,而承许有此二种。

他这里,所有相违可以包括在不并存相违和互绝相违之中,有些论典还加上一个正量相违,实际上正量相违也可以包括在这两种相违当中。从总的方面来讲,违品有实法实际上是不并存相违。意思就是说:这两个事物是存在的,比如火和水,火的微尘和水的微尘两个都存在,这两者都是有实法,这两个有实法互相不会并存,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存在,这叫做不并存相违。或者说光明和黑暗、无我的智慧和增益、对治和所断等,这些的违品全部是有实法,有实法的两个物体不可能同时存在。以总体的一些比喻来说明,比如说人与人之间有矛盾,那麽一个人来的时候,另一个人就不想坐了,他马上就走了,这叫做不并存相违。这个人在这个部门发心,我就不愿意在这里,我可不可以改行,我可不可以到另一个地方去?因为他们之间不并存,如果一起共存,就觉得不舒服。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之间稍微有一些矛盾,本来他坐在这里,当与他有矛盾的人来了以後,他非要离得远远的,坐在那边去,永远不会跟他坐在一起,这就是不并存相违。因为它的违品是有实法,这叫做不并存相违。

什麽叫做互绝相违呢?互绝相违的违品是无实法,比如柱子和非柱子,柱子是存在的,是实有的东西,它的违品是非柱。在这里,非柱子是指柱子不存在的无实法部分。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和萨迦班智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因明前派的有些论师,还有因明後派中格鲁派的一些论师,他们的因明论典中有这样的观点,凡是他体的东西就是互绝相违,比如柱子和瓶子、黄色和白色、犁牛和绵羊等,这些他体的东西都是互绝相违。原因是什麽呢?有些论师在不同的论典中是这样说的,比如柱子和瓶子为什麽是互绝相违呢?因为柱子并不是瓶子,从瓶子的角度来讲是非柱子,既然柱子与非柱子是互绝相违,那麽瓶子不是柱子的缘故,它们之间应该是互绝相违。所谓互绝,是此就根本不是彼,也可以说一个本体完全断绝了另一个本体。对方的观点是这样认为的。

从一个角度来看,他们说的也是对的。的的确确黄色不是白色,从白色的角度来讲,黄色是非白;犁牛并不是绵羊,从犁牛的角度来讲,绵羊可以称为非牛。这样以後,我们的互绝相违也可以在他体的法中成立。因此,以前因明後派的一些论师,在他们的因类学中经常有,凡是他体的东西都是互绝相违。当然,我们去年讲中观的时候也作过一些分析,实际上这是不太合理的。不合理的原因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这里的因明是说,它的违品是无实法,如果柱子互绝相违的违品是无实法,那麽瓶子也成了无实法,但按照因明七论的观点来讲,这是不适合的。

那麽我们自宗是怎麽样解释呢?所谓非瓶实际上是指断开瓶子的无实法,也就是说无遮的部分,这个无遮的部分跟瓶子互绝相违;并不是说,凡是非瓶的所有其他有实法全部包括在这个违品当中。因此,这里的观点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如果没有这样理解,那麽凡是他体的反体和他体的实体,全部都成了互绝相违。这样一来,因和果也成了互绝相违,因为种子的反体并不是果,所以种子和果实就成了互绝相违。这两个相违的话,那麽它们就不可能有近取因的关系。那麽第一刹那间的心和第二刹那间的心,从本体的角度来讲是不是一体呢?应该承认:一个是因,一个是果,因和果完全是他体的。他体如果是互绝相违,那麽第一刹那间青稞的种子和第二刹那间青稞的果,这两者都应该成了互绝相违。如果是相违,果和种子就没有相属(彼生相属)的关系,而且反而有一种相违的概念,那在世间这也是不可能产生的。所以果和种子千万不能说相违,如果相违,那绝对不是相属。但是人们都共同承认,因果之间的关系是相属,谁也不会承认它们相违。从这些角度来讲,对方也不好解释。

因此萨迦班智达在下面解释,凡是他体的东西不一定是相违,有些有相违,有些有相属,有些既不是相属也不是相违,这些现象也是有的。世间也是这样,凡是他体的东西全部是矛盾的,这也不合理。比如说有几个人,我跟这个人的关系很好,我们之间有关系;我跟这个人关系不好,有矛盾;我跟那个人也没有什麽好的关系,也没有什麽不好的矛盾,只不过我们素不相识而已,也有这种情况。因此从世间名言的说法来讲,既不是相违,也不是相属,这种情况在世间应该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萨迦派和宁玛派的自宗观点来安立,他体不一定是互绝相违,如果是互绝相违,就有很多问题解释不清楚。我们大家应该这样来理解。

如果没有这样理解,我们以前讲的时候也说过,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是宣说法语者,他也是遍知,从遍知和说法两个不同反体来讲,应该是他体。如果是他体,那这是否相违呢?法称论师在因明中已经说了,佛陀既能说法也是遍知并不相违,说得非常清楚。如果我们说凡是他体的东西全部都是相违,那麽佛陀说法的反体跟遍知的反体,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本体,这也明显成了相违。这样一来,完全违背了法称论师自宗的承许。可能我们谁也不敢说,法称论师的观点自相矛盾,谁也不会这样说的。因此,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这里观待对境,一个是它的违品是有实法,一个是无实法。观待不同对境,我们这里的相违分成两种,一个是互绝相违,另一个是不并存相违。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搞清楚。

辛二(别说)分二:一、不并存相违;二、互绝相违。

壬一(不并存相违)分四:一、法相;二、相违存在之境;三、灭除所害之时;四、确定相违之量。

癸一(法相)分二:一、破他宗;二、立自宗。

子一、破他宗:

别的有些如鄂译师等论师,他们安立的法相不太合理。

许不并存能所害,若经分析非应理。

有些论师认为,存在於两个有实法的能害所害的关系,就叫做不并存相违的法相。意思就是说,存在的两个法,实际上成了能害所害的关系,这就叫做不并存相违的法相,他们是这样安立的。

如果我们不作详细观察,从一般的相违概念来讲,实际上能害所害的东西就是相违,这样安立也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详细观察,这是不合理的。为什麽呢?因为所谓相违,一定要安立在一个法相上。这样的话,能害和所害这两个法,集聚在一体上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害和所害分开安立,那麽因的法相不是果的法相,果的法相不是因的法相。进一步说,比如有两种法,如果一个法力量比较强,它可以成为能害,但是在那个时候,它根本不可能成为所害;如果这个法,比如说火的微尘或者水的微尘,它的力量很薄弱,这个时候,虽然这两个法之间它已经成了所害,但是在那个时候,它根本不成为能害。所以说在两个法中,一个法成为能害的时候,它绝对不会又成为所害;当它成为所害的时候,也根本不会成为能害。在一个法的本体上观待另一个违品而言,它既是能害也是所害,这种情况是没有的,这个大家应该搞清楚。因为所谓的相违,就像火和水一样,当火是能害时,火比较大或者盛燃的时候,它附近的水马上全部都干了,这个水就叫做所害。那麽当火成为能害的时候,它根本不是所害了,同样的道理,当时的水变成所害的时候,它根本不可能变成能害。

所以因明前派有些论师说的,它们之间能害所害,这个概念非常笼统,到底是火的法相还是水的法相?就像外道所承认那样,火和水两个总体的、总相的概念这里也是没有的。如果分开能害的法相是这样的,所害的法相是这样,那麽相违的法相到底是什麽样?你看分开的时候,你这样给它安立法相。但是你综合起来,相违的法相到底是什麽样?这样一说,对方也是很难解答。所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对方所安立的法相不合理。简而言之,不合理的原因就是,能害所害的同体法不可能存在,可以这样来理解。既然没有同体的法,那麽相违到底以什麽样的途径来安立?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理解。

当然相违的法相,完全是通过对境来安立的。如果没有通过对境来安立,光是从自己的遣余意识上,凡是能害所害,互相有害的关系就叫做相违,这样大概的概念也没有什麽不可以,简单下一个这样的概念倒也可以。但是从依靠对境来严格分析,这绝对是不合理的,原因是这样的。

子二、立自宗:

是故所害与能害,犹如因果为异体,

令其所害无能力,此因即称能害者。

自宗没有这种过失。我们自宗是这样承认的:能害和所害不可能同一个时间变成同体的方式存在,就像因和果一样,观待前後是他体。当然,这种他体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体,应该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是遮一体的他体。

为什麽这样讲呢?大家也应该清楚,能害和所害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因和果之间的能饶益和所饶益一样。我们现在相违的两个法,一个叫做能害,一个叫做所害。力量比较强的叫做能害,力量比较弱的叫做所害,比如说美国总统布希叫能害,萨达姆叫所害,应该可以这样说。强的与弱的,这两个有没有矛盾呢?肯定有矛盾。所以火和水之间,一个事物力量强大就叫做能害,另一个事物力量薄弱就叫做所害。

但是它们之间就像因和果一样,应该是他体的。怎麽说是他体呢?当能害的法存在的时候,所害的法逐渐逐渐会毁灭,依靠能害灭除它、赶走它。从我们世间的角度来讲,可能也有这样的。但是在这里,因明中的相违不像我们世间所讲那样,是比较严格的。这个能害和所害的关系,就像因和果一样,因和果我们刚才也讲了,当它是因的时候就不是果,是果的时候就不是因,严格分析它们的本体不是一样的。那麽能害所害是不是因和果那样,互相成了近取因呢?这倒不是,只不过是依靠一个,另一个就马上产生了本体的变化,这叫做能害所害。

那麽什麽叫做能害呢?就是将对方变成没有能力。意思就是说,我们下面也会讲的,第一个刹那相违的两个物体接触;第二个刹那,所害的物体没有能力了,就是它再继续产生的能力没有;第三个刹那的时候,所害再也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就像火非常强烈的时候,微薄力量的水微尘,这两个第一刹那接触;火的二刹那不断地继续产生、旺盛,而水的二刹那力量就微薄了,就变成无力了;到了第三刹那,水的相续已经间断了,而火的相续不断地产生。如果没有遇到这种违品,它永远都可以延续下去。可是遇到这样的违品以後,它再也没有办法持续下去了。当然,也有实际外境上的相违和心上的相违,下面有不同类别的分析。

总的来讲,我们这里要了解什麽叫做能害?什麽叫做所害?他这里,能害就是将所害变成无有能力了、无有力量了。我们自宗相违的法相,大家应该这样来安立。没有两个事物,相违是没有办法安立的。但是你要安立,就一定要从能害和所害的角度来安立,不能在一个法上来安立。我们对因和果的法相安立的时候,也是能饶益和所饶益、能产生与所产生,以这个角度来安立的。不可能一个概念因和果全部都已经覆盖了,没有这样的道理。所以这是讲能害所害的法相。

下面相违存在的对境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认识相违,还有一个对它遣除诤论。第一个颂词是这样讲的。

癸二(相违存在之境)分二:一、认识相违;二、遣於彼之诤。

子一、认识相违:

诸不并存相违者,有实法涉能所害,

彼乃相续非刹那,即是所生能生故。

意思就是说,所有不并存相违不可能是一个物体。因为一个物体,能违所违、能相违和所相违或者能害所害的关系不可能有。比如说我一个人,自己对自己有很尖锐的矛盾,没有这样的说法。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个法不可能有它本身的相属;要相属,起码也是两个法以上。这里的相违,也必须两个法以上。所以第一个,一个法不可能相违。

如果另一个法是无实法,那不并存相违的说法也没有。因为不并存相违,实际上它的本体原来是存在的,最後它的本体不能与另一有实法共住,是从这样两个有实法的角度来安立的。因此不并存相违的违品,它的对境一定是有实法,唯一涉及到有实法,有实法的一种所害。这样的能害所害关系,实际上,一定是从相续的角度来安立的,并不是在刹那上安立。如果在刹那上安立,那麽第一刹那间接触的时候,马上要产生能害所害的关系;但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来看,并没有这种情况。因此这里说,相违是相续当中的相违。

所谓相续,大家也清楚,一个刹那不叫相续,起码三个刹那以上才叫做相续不断。就像众人一样,一个人不叫众人,两个、三个以上可以叫众人,才有众多的意思。同样的道理,相续是不断的延续,所以起码三个刹那以上才叫做相续。这样以後,相违应该在相续上安立,而刹那上,相违根本没办法安立。原因是什麽呢?它们需要依靠相续产生能生所生的关系。

有些人可能这样想,既然它们之间有能生所生的关系,那相违是不是也变成因果了,是不是跟种子和苗芽之间的关系一样,依靠一个产生另一个?是不是依靠火产生水,依靠光明产生黑暗?那这样,它们两个之间就有一种真实的因果关系。其实,并没有真实的因果关系,只不过我们说的时候可以这样说。为什麽叫做能生所生呢?比如说,第一刹那的光明和第二刹那的光明,这两者都会出现,它们出现的时候,因为光明的力量比较强,第二刹那的时候,黑暗就变成没有能力了;第三刹那的时候,原来的黑暗就产生了:它的相续再也不能延续下去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依靠光明而产生的,所以这叫做能生所生的关系。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既然是能生所生的关系,那麽光明就成了黑暗的近取因,水尘就变成了火尘的近取因;那这样,世间万物的规律都已经混乱了,因为相违的法也是能生所生,相属的法也是能生所生,全部都变成了能生所生。其实并没有这个意思。这里,虽然说词句上有能生所生的关系,但是所谓能生所生,应该是依靠一个事物,使另一个事物变成无有能力,再没有办法延续下去。也就是说,让它产生什麽呢?不是像以前相续不断地产生,而是以前的相续变成无有任何产生能力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刚才能害的光明或火使对境这样产生的,这就叫做相违。这种相违并不是在刹那上安立的,而是在相续上安立;如果刹那上安立,我们下面还有这方面的辩论,就根本没办法安立,这个必须要搞清楚。如果我们没有搞清楚,就有一定的困难。

关於这样的相违法相,《自释》中也有光明和黑暗之间的辩论。那麽,光明和黑暗会不会变成真正的能生所生关系呢?没有这个关系。因为我刚才所举的例子,第一刹那的接触,第二刹那的无力,第三刹那再不能延续下去,这叫做能生所生,这叫做相违。还有,如果变成没有能力而成了相违或因果关系,那青稞的种子不能产生稻的苗芽,青稞种子对稻芽来讲没有能力,是不是这种没有能力也是相违呢?并不是。因为青稞本来不能产生稻芽,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像刚才那样:有了这个事物以後,另一个事物原来的状况从根本上变化并失去了它的延续。所以我们这里的能生所生,大家一定要理解清楚;否则,青稞的种子和稻芽之间也有能生所生的关系,光明和黑暗之间也有能生所生的关系。那麽黑暗当中是不是产生光明,光明当中是不是产生黑暗呢?可以这样说。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可以这样说的。因为有了光明,原来黑暗的相续就不存在;有了黑暗,原来光明的相续也不存在:实际上这里有一种产生。但这种产生并不是我们因果当中的产生,这里的产生是从俱有缘来讲的,我们可以这样讲:黑暗的第一刹那产生第二刹那,第二刹那变成无力,这是从黑暗它自己的近取因当中产生的,到了第三刹那,黑暗的近取因已经灭尽,没有了。为什麽第三刹那它要灭尽呢?这是光明对它作了一个俱有缘,光明对它起了一个俱有缘的作用。就像瓶子本来是刹那刹那无常的,而铁锤在旁边对它起了一种,让它的相续再不能继续下去的作用,这叫做俱有缘。所以这里,也有相违的事物来对它起俱有缘的作用。也就是说,当它毁灭的时候,相违的事物起了这样的作用。

子二(遣於彼之诤)分二:一、遣除观察对境则非理之诤;二、遣除观察实体则非理之诤。

丑一、遣除观察对境则非理之诤:

谓刹那若不相违,相续不成违非理。

对方是这样说的,外境的刹那如果不相违,那麽你们所谓的相续当中的相违,也不应该成立。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讲,所谓的相续都是假的,有关大乘论典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俱舍论》也说,相续就像军队、念珠一样,它没有实在的实体。这样以後,既然刹那上没有相违,那麽相续上相违更不合理,这一点无法安立。对方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疑问。

由从前前刹那中,前所未有後後生,

于彼增益为相续,能遣除之无过咎。

下面我们进行回答。虽然事物的本体上没有相续,相续的实体倒是没有;但是我们这里,依靠前前刹那有前所未有的後後产生,人们把它称之为相续。说相违的时候,就是遣除,能遣除者,能毁灭者。意思就是说:依靠前前的刹那,後後的前所未有的本体不断产生,人们将之增益为相续。当然,实际中并没有一个相续的实体存在,但是人们把它称之为相续。这种相续,如果第三刹那以後再不能继续下去,被推翻了,那麽这就叫做相违。所以,我们自宗根本不会有你们所说那样的过失,没有过失。

虽然在一切事物的本体上,的确是我们刚才所讲的那样,没有相违。但有些人可能这样想,这个跟相属可能有点不相同,你看火和水,如果在本体上没有相违,一个存在的时候另一个不存在,那这是根本不合理的,所以在事物的本质上应该有相违吧。但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的分别念假立而已,本质上相违是不存在的;如果本质上相违存在,那麽它们第一刹那间接触的时候,互相都应该从事物的本体上不存在,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只不过第一刹那它们接触,从第三刹那,它的相续不能再继续下去的过程,我们的分别念把它安立为相违。

因此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你真正用自己的智慧来进行观察,到底什麽叫矛盾?应该讲有能害所害的关系才叫做矛盾。但是,如果真正能害所害的关系要成立,就像我们前面讲因果那样,当能害存在的时候,所害就不存在;所害存在的时候,能害就不存在。但这两个完全有一种因果的关系,如果没有因果关系,能害所害的相违也不能成立。比如我们说火和水相违,为什麽相违啊?第一刹那间火和水接触,到第三刹那的时候,水大的话火已经灭了,火大的话水已经灭了,那个时候你才知道,它们两个是相违的。这个时候,火存在的话,水就不存在;水存在的时候,火不存在。但是这个道理,我们根本不知道。因此,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如果从相续、刹那来严格观察,绝对不可能有实体当中的矛盾本体存在。这个问题大家应该再三思维。

这个颂词,大家也应该这样来解释。对方说,因为你们相续并不成立实体,所以相续当中的相违不合理。我们说,相续的相违完全合理。所谓相续,就是依靠前前而产生後後前所未有的事物。有两个相违事物存在的时候,另一个事物的相续再也不能继续延续下去,这就是相违。相违的概念,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

丑二(遣除观察实体则非理之诤)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答辩。

寅一、宣说对方观点:

谓违微尘若并存,则已相违不并存,

不并存则毁一者,由此因果成同时。

这是对方的观点。对方问我们:比如火的微尘和水的微尘,本来是两个相违的微尘,那麽这两个相违的微尘会不会同时并存?

如果同时并存,你们又说不并存相违,那麽这个观点完全不合理。因为第一刹那,火的微尘也有,水的微尘也有。这两个,如果它们在一刹那中一起安住,那麽二、三、四刹那也可以安住。既然它们两个一刹那中互相并存,那就不是不并存了,应该是并存,所以你们千万不要说不并存相违。

如果你说一刹那也不能并存,那这两个之间,应该有一种因果同时的关系。为什麽呢?本来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能害和所害是能生和所生的关系。既然是能生所生的关系,比如说第一刹那间,火的微尘来了,水的微尘也来了。水的微尘和火的微尘两个第一刹那来的时候,因为它们两个不并存的缘故,力量比较大的,这一刹那间马上把对方的微尘摧毁。摧毁以後,在一刹那中,产生火微尘的时候,水毁灭的状态也要产生。那麽一刹那中能害在产生,它所害的状态也已经出现。这样一来,在一刹那中能生和所生、因果同时的过失依然存在的。

我们这个问题,大家也考虑一下,如果别人问你,你怎麽回答?我最近翻译《释量论大疏》,有时候没有看我们佛教的回答,真的外道一问起来的时候,真的有点厉害啊。我都想:哎,如果我是当时那烂陀寺的护门班智达,然後来一位外道,问刚才那样的问题:你不并存相违是并存还是不并存,如果一刹那间并存,那它们两个不是不并存相违了;如果说一刹那中也不能并存,那麽一刹那间有能生所生的关系,这样一来,有因果同时的过失。我当时正站在那烂陀寺门口,看我怎麽回答,是不是很困难。所以我想,今天把外道的观点说出来,然後你们每一个人,你先不要看下面的回答。下面的回答看了以後,我们都跟着法称论师的路走,不是很困难的。

有时候真的这样想,法称论师的思路和智慧非常了不起。好像现在我们世间当中,问出特别尖锐的问题基本上是没有的。遇到一些知识份子,遇到一些学者的时候,他们有些人问出来的问题,特别特别的简单,不要说法称论师,连我们一般的人,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中观、因明就可以了,马上就可以回答。可是像这种问题,我想我们有些人,真的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看看怎麽回答。所以我有时候这样想,我们现在的世间人,可能是搞经济、搞政治、搞这样那样乱七八糟的事,所以真正的正理上面去思维的很少。以前外道里面真的,不管是对前世後世也好,对轮回涅盘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是非常非常的尖锐。但是,我们如果学懂了因明的思路或者理证方法,完全可以回答的。所以下面,我记得回答的时候,首先是对方回答,然後我们自宗回答,用两个方面来进行来解释。

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劄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關文章: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八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第七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七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第六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六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第五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第五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五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第四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四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违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三十课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九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八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七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二十六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五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四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三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二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二十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十九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十八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七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六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五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十四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三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二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第十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二品 观识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九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八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七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六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五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四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三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二节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第一课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思考题答案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思考题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上一篇(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 回目錄 下一篇(量理宝藏论 第七品 观相)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伏藏红度母最速增上资粮善权大法
心类学「识」或「心」的研究
替身食子四佰禳解消灾解厄法会
玛哈嘎拉消灾祈福大法会 2009/1/19~2009/1/23
药师本愿功德〈尊贵创古仁波切〉

赞助网站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