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窮困父自殺 聖嚴法師歷創痛 巴楚大圓滿中心─放生暨蓮師薈供 突托仁波切新春陽明山火供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5)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09:50:28
學習次第 : 进阶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5讲)

CD(上)道前基础 12-02    达赖喇嘛尊者传授/蒋扬仁钦中译

《造者殊胜》

  其殊胜分三

乙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

乙三、得已於教所作事业

乙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3页)如拏错大译师所造八十赞云:「东萨贺胜境,其间有大城,谓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为有金幢,其宫极广博,受用位饶盛,等支那国土。其国王善胜,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莲藏、月藏,并其吉祥藏。太子莲华藏,有五妃九子。长子福吉祥,现时大善巧,称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苾刍精进月。次子月藏者,即现至尊师」。

阿底峡尊者所出生的地方,如同拏错大译师所说的,在东边萨贺的地方。在这个国度里面,有个聚落我们称为「米颠巴利不达」这是印度的梵文。至於这个萨贺的国土,是位於今天的那一个地方呢?大约在今天的孟加拉共和国的这个地方里面。有一位来自「维斯滨果」的一个朋友,他曾经跟我解说,而且他解释得非常详细,他跟我说阿底峡尊者生在在孟加拉共和国的那一个地方,他有很多的理由来证明。

阿底峡尊者出生在王族,所以种族是非常高贵的,跟寂护论师也是一样的。阿底峡尊者的父亲为善胜,母亲为吉祥光。当时阿底峡尊者所出生的王国,他们具有什麽样的实例呢?如同支那国土。以藏文来说就是东吞,如同东吞国家。

「东吞」的意思是什麽?很多的西藏喇嘛,虽然有做不同的解说,但是章嘉活佛说到了,其实这是因为我们西藏喇嘛不懂中文的缘故。其实藏文的「东吞」的意思是什麽呢?「东」就是我们中文的东边的意思,「吞」是因为藏语里面无法写「国」,所以以藏文来写的时候变成「吞」的发音去了。其实东吞的意思就是东国,东边的国家。

什麽叫东边的国家呢?就是今天的中国的意思。以中国人来讲,中国人会把自己的国家称为是中间的国家;但是以藏人来看,是变成东边的国家。这也是为什麽很多西藏之前的大师们,他们在解释地理环境的时候,有说到东支那、西天竺曾经有这样说,他把西藏自称为中国。但是因为按照不同的角度,所以中国会把自己称为中国,而不是东国。但是以藏人的角度来看,今天中国就是当时候的一个东国。也就是说阿底峡尊者所出生的王国,像东国般的一样强胜、强大。

阿底峡尊者出生的时候,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吉祥瑞兆,详细部分我们可以去阅读阿底峡尊者的自传,在此不多作解释。主要的是阿底峡尊者一出生的时候,说了这样一个偈颂文「愿诸如我如双亲」也就是说这些可怜无助的众生们,愿能像我以及我的父母亲一样,能具有这种的富饶权威,没有任何的灾难痛苦。所以可见阿底峡尊者,一出生的时候,就有如此的悲愍心。而且小时,阿底峡尊者看到寺院,会主动的到寺院里面去归依三宝,而且默默的念诵祈愿文等,具有这种非常不可思议的,从小自然而然引发的吉祥瑞兆。所以这以上是说到了阿底峡尊者的种族,还有诞生的环境。接下来说乙二的部分「其身获得功德事理」。

乙二、获得功德事理(分二)

丙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丙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丙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如赞云:「二十一岁中,善巧六十四,技术及一切,工处善构言,及一切诸量。」谓於二十一岁以内,学习内外四共明处──声明、因明、工巧业明及医方明;善巧究竟。在此说到了五大明和五小明,共十明。这个十明的名称是来自於那里呢?是来自於印度天竺。尤其是什麽呢?在此说到,特如就是尤其是,特如大卓龙巴云:十五岁时,仅闻一次正理滴论,与一黠慧戏论外道兴辩,令彼堕伏,美誉遍扬。卓龙巴在其他的一部论典里面,也有说到这样一个偈颂文「善护佛子於佛前」在此的佛子指的就是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因为佛在世的时候,与佛承诺,将来佛涅盘之後,会善护整个佛陀所留传下来的教法。

所以如同《噶当经藏》这部论典里面所记载般的,阿底峡尊者和种敦巴大师,他们两位师徒,以师徒的方式而示现二十二次,利益广大的有情及教法。所以我们今天从佛法的历史上,可以看到许多这些大师,和伟大的一些成就者,尤其是对教法真的非常有贡献的这些大师们。很多的这些大师在过去的时候,也就是佛在世的时候,都跟佛有不共的因缘,或者是在佛前承诺,依由这种不可思议的缘起,所以最後在释迦尊者的教法当中,可以广大如此佛法的事业,因为因果丝毫不爽的缘故吧!这绝对是有可能的,确实是如此。

於其黑山道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尊身,获得金刚空行佛母授记之尊重罗睺罗毱多前,罗睺罗毱多这位大瑜伽师,以香巴噶举的讲法,罗睺罗毱多是趣入法的瑜伽大成就者;他曾经以趣入法的方式来到了藏地,有这样一段记载。所谓的趣入法就是透过瑜伽观修的力量,让自己的意识进入到别人的身体,所以以这种趣入法的方式曾经来过藏地,这是香巴噶举所说的。之後说到,具足请受一切灌顶,立密讳为智密金刚。二十九岁以内,於多获得成就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於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诸空行母於其梦中,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咒经函,摧其慢意。此後尊重及诸本尊,若寤若梦,随其所应,劝云:「若出家者,则於圣教及诸众生起大饶益。」依是劝已,如赞中云:所以之後阿底峡尊者曾经有想过,以在家的身份来利益众生,於是那时候有许多的迹象,劝尊者一定要出家,这样才有办法更广大的去利益一切有情,以及教法。就讲这一段的公案。

「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随请大众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者,加行道可以分煖、顶、忍、世第一法,这四者。以另外一种的解释,就是得相三摩地、真相三摩地、一分真实三摩地、以及瞬间三摩地。所以尊者在共同示现的成就来讲,他是获得加行道的那一个层次呢?煖、顶、忍、世第一法的那一个呢?是忍的部分。因为以四者三摩地来讲,尊者所获得的是一分真实三摩地了。

4页)厥号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其讳又名,胜然灯智。不同律部的戒传承的这些戒师,会不会一起作布萨呢?你们有没有答案?因为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之後,阿底峡尊者并没有传戒,因为阿底峡尊者的戒体是大众部;但是寂护论师给予藏人的戒体,是根据一切有部的,所以不同律部的戒体。以一切有部的戒来讲,是比较严谨的;大众部的戒体,是没有像一切有部这样的严谨。所以阿底峡尊者有说,对藏人来讲,最好接受一切有部的律部戒体,曾经有这样一个公案。

但是我现在突然有个疑惑,因为律部不同,阿底峡尊者的戒体是来自於大众部,寂护论师所流传下来的西藏人的戒体,是来自於一切有部;既然不同律部的戒体,是不是会一起去作布萨,忏悔,还是怎麽样?如果不是一起的话,变成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之後,那西藏人他们要作布萨的时候,难道会请阿底峡尊者离开吗?这又很奇怪了。你们有没有一个想法呢?有没有人可以帮我作解答呢?我只是突然间有这种想法而已。

此後乃至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特於能飞聚落,法铠师前,法铠梵文叫塔玛拉西罗,也就是利器之轮的着作者,确实是一位不可思议的大师。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极善根本四部教典,虽诸异部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取处,遍知无杂。由是度越自他诸部宗海彼岸,故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枢要处者。

丙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分三)

丁一、具足戒学

丁二、具足定学

丁三、具足慧学

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摄,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佛陀的一切教法都被三藏所摄,一切的圣教又被三学所摄。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在三学里面,许多的经典还有圣言都说戒学,是定慧学等一切功德的所依处的基础;所以先要有戒学之後,才有办法使我们的证功德获得了增上。所以宗大师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强调,所谓的证功德,最主要就是三学的功德。其中分三。

丁一、具足戒学(分三)

一、成就最胜别解脱律仪事理者。如赞中云:「尊入声闻乘门已,护戒如氂牛爱尾,具妙梵行胜苾刍,持律上座我敬礼。」谓其正受圆满苾刍诸律仪已,如爱尾牛。这此是一种比喻,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地方,有这样一只氂牛非常爱护自己的尾巴,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子呢?那是另当别论。但是有这样一种比喻,有这样一种说词,所以宗大师就用这一种的说词来作比喻。什麽的比喻呢?若尾一缕,挂着於树,虽见猎士将离其命,宁舍其命,护尾不断。所以同样的阿底峡尊者,是非常重视自己所接受的一切戒学、还有戒体,所以宁可舍命,但是也不违犯。如是虽於一轻学处,尚宁舍命防护不犯,况其所受重大学处,是故成大持律上座。真的是一位大律师。

传闻阿底峡尊者在往返旅途的时候,因为突然察觉到自己有犯轻微学处,像是表情的不对,或者说身体的姿态与戒律里面有所违背的时候,阿底峡尊者就会立即的在路边,向无论是泥土所塑造的佛像也好,或者在旁边用石头堆砌的佛塔也好,在三宝像前忏悔、礼拜。所以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又察觉到自己有违背细微学处,马上作忏悔的时候,阿底峡尊者的随从就跟尊者说:可不可以请尊者先不作忏悔?因为我们现在正在赶路。於是尊者的回覆说:这途中死了怎麽办?死亡不会等我们的。所以可见阿底峡尊者,非常谨言慎行,纵使是丝毫细微的学处,只要一但察觉,马上就会作忏悔。确实是一位大律师良好的楷模,值得我们去效法的。

二、成就菩萨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度彼岸门已,增上意乐善清净;觉心不舍诸众生,具慧大悲我敬礼!」总具修习慈悲为本,菩提之心众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师,多时修习。至尊慈氏,由慈尊菩萨所留下来的,七因果的菩提心的修行口诀,及妙音尊,以及妙音文殊室利菩萨所留下来的,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修学的口诀,传授无着及寂静天最胜教授。如赞中云:「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是即我师尊。」谓心发起爱他胜自菩提之心,以此愿心所引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行贤妙故,能不违越诸胜者子所有制限。所以阿底峡尊者以大慈心、大悲心为根本,而生起大乘愿心;由大乘愿心再接受菩萨戒,获得行心,如此的去遵守所有大乘的学处。

5页)三、成就金刚乘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金刚乘门已,自见天具金刚心;瑜伽自在获中者,修密护禁我敬礼!」成就观见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故,总赞为其瑜伽中尊,特赞如理获三昧耶,不越制限。亦如赞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无谄诳,犯罪不染尊。」

以上说到,不只尊者获得成就了生起次第以及圆满次第以外,对於金刚乘的所有大小三昧耶,都完全非常谨慎的去遵守,而且没有任何的违越;或者纵然是违越了,马上立即忏悔。所以以下说到,如是於诸三种律仪净戒学处,非仅勇受,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越制限。设少违犯,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净。如是净传,应知是诸通达圣语扼要智者,所喜爱传,随诸正士应当修学。

当宗喀巴大师去礼赞阿底峡尊者,尤其是解释阿底峡尊者功德的时候,最主要是以阿底峡尊者的三学成就,以及三藏的学问;在三学里面,尤其是戒学的部分;以及如何由戒来调伏自己的行为,针对这方面解释得非常清楚,而且最主要是以这个方向来作解释的,而来赞叹阿底峡尊者的功德。我觉得宗大师如此赞叹的方式,一定有他特别的用意,所以作为弟子的我们,也必须了解宗大师很深奥的用意,这确实有他的不共之处。

丁二、具足定学

就定学分二:一、共者,谓由奢摩他门得堪能心。二、不共定学者,谓其极稳生起次第。此复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尔时遥闻飞行国中,诸空行母讴歌之声,心中亦有所忆持者。

丁三、具足慧学

    就慧学分二,一、共者,谓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二、不共者,谓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如赞中云「如密咒乘教,显是加行道。」

在无上瑜伽部的《胜乐金刚》和《密集金刚》,一般的总相解说,也就是由於在中脉里面,我们的气风已经能够入、住、融,三者的缘故,而生起了空乐智慧,这个时候就是圆满次第获得了成就,这就是密教无上密里面所谓的加行道。所以在此说到,「如密咒乘教,显是加行道。」

乙三、得已於教所作事业

於圣教所作事中分二

丙一、於印度所作事理

丙二、藏中所作事理

丙一、於印度所作事理

6页)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教。即於自部上下圣教所有未达、邪解疑惑、诸恶垢秽,亦善除遣而弘圣教。故一切部,不分党类,奉为顶严。如赞中云:「於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自部及他部,诸恶宗敌者,以狮吼声语,一切脑浆崩。」又云:「能飞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满百。四本部全住,尊部无傲举,摩羯陀境内,一切寺无余,成大师四众,一切顶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顶中时,一切皆受教。」

阿底峡尊者在印度的所作事理的内容是什麽呢?阿底峡尊者以法去战败外道对於佛教的一种辩论,而且阿底峡尊者还以神通力去降伏外道,这是对外。对内来讲,对自己内部的十八部,无论是上部、下部等,都共同的奉阿底峡尊者为顶严,而去遵守阿底峡尊者的教诲。所以无论在持教上,护教上,以及弘扬圣教上,阿底峡尊者对外、对内,都有极大的贡献。

丙二、藏中所作事

藏中所作事理者。天尊师长(也就是法王、国王的意思)叔侄,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数数遣使洛拶缚贾精进狮子,洛拶缚是大译师的意思,贾精进师子,也就是大译师贾精进师子。「贾」在藏文的贾有很多不同的意思,但是在此的贾并非印度和中国的贾,而是一个种族的名称,一个种姓的名称。因为以种姓来讲,像是贾、冬、提,我们有讲到三种种族的姓,所以在此贾是贾冬提的贾,并不是印度和中国的贾。所以大译师贾精进狮子,及拏错戒胜,就是拏错译师,往印迎请,在什麽时候迎请的呢?菩提光时,请至哦日铎的这个地方,启请治理佛陀圣教。依是因缘,总集一切经咒要义,束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论等,而兴教法。

当时藏传的佛法,尤其是显密之间的矛盾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在密教里面,也就是显教不被允许的这种,会认为是违犯戒条的部分,在密教里面都被开许;在密教里面可以被开许的部分,但是在显教里面被视为违背戒条,违背戒体。所以变成显和密之间,好像水火不融般的,造成极大的突冲。可是在这之前,也就是师、咒、王三尊在世的时候。

所谓师咒王三尊是指那三尊呢?「师」就是寂护论师,「咒」就是莲华生大士,法「王」赤松德赞,在世的时候,其实显密是共同圆满兴盛的。由寂护论师传的整个波罗蜜乘,显教的广大教法;为了排除内外的障碍,迎请了咒师莲华生大士,所以那时候已经兴盛了密教;再加上藏王,赤松德赞本身,也有修传密教的缘故。所以在师咒王三尊的时候,其实显密并非是水火不融,而且是互相辅助。可是在此时却变成水火不融的状态,所以那时候藏王他们很担忧,佛法现在这种衰败的倾向。

因为在过去的历史上显教和密教并非是如此,可是现在却有这种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迹象。於是派遣了二十一位西藏的聪明小孩子,到印度去求法,以及那时候请一些班智达。在二十一位小孩子里面,其他不幸的死亡,唯有磊札瓦、仁钦桑布也就是宝贤论师、宝贤大译师,以及仁钦桑布就是善慧译师,这两位。

可是在当时仍然没有一位,具有大势力的班智达,能够说服所有的显教和密教的修行者,能够解决当时的问题;所以在大家共同协商的决定下,最後他们决定邀请止迦摩罗室罗的住持阿底峡尊者。当智慧光藏王,也就是天尊师长,西藏的法王智慧光,听到了阿底峡的这个名称的时候,心生极大的信心和欢喜,於是就决定邀请阿底峡尊者。於是就派遣了他的大臣,带了许多的黄金过去邀请,可是第一次却失败了。

於是藏王就决定自己亲自去邀请,在途中因为卡洛国王,拦截智慧光王赴印邀请阿底峡尊者的缘故,於是囚禁智慧光王。所以卡洛国王跟智慧光王说,要不你就要留下你的性命,要不你就要放弃你的宗教、你的信仰。当时智慧光王想,我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未曾为佛法牺牲过一次性命,所以今天我很骄傲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能为教法牺牲自己的性命;於是就把邀请阿底峡尊者的这个伟大事业,交给了菩提光来成办。

最後菩提光邀请阿底峡尊者到藏地的时候,一开始是在哦日的这个地方。阿底峡尊者一到哦日的时候,菩提光王向阿底峡尊者祈求,传授对整个西藏人有益的教法。於是阿底峡尊者回覆说,「敬礼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与众僧,应贤弟子菩提光,劝请善显觉道灯。」於是就写了《菩提道炬论》。

此复住於哦日三载,聂塘九岁,卫藏余处五年之中,为诸善士开示经咒教典教授,罄尽无余。圣教规模诸已没者,从新建树;诸略存轨倍令增广;诸被邪解垢秽染者皆善治除,令圣教宝悉离垢染。

阿底峡尊者着作了《菩提道炬论》之後,於是陆续的在噶当派的大师们,他们也着作了许多道次第的论典。像是种敦巴大师的《日光心论》以及霞惹瓦大师的《霞惹瓦道次》,有很多这种噶当派的道次论典。以格鲁派来讲,就是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同样像萨迦派来讲就是《道果论》。《道果论》的教授方式有分,具教和学教两者。《道果论》的内涵,有分三相、三续的这种内涵。如果在讲三相的话,这个跟《道炬论》以及《菩提道次第广论》所教授的内涵是一样的。

同样的像噶举派,冈波巴大师从马尔巴、密勒日巴等得到整个一个以《密集金刚》为主的密续传承之外,冈波巴大师还着作了《解脱庄严论》。《解脱庄严论》的内涵这跟《道次广论》的内涵也是一样。同样的像宁玛派,宁玛派的圣者隆钦饶绦巴,他也着作了《如意宝藏》以及《二趣善传》等的这些论典,其内涵也是跟《广论》一样的。

所以在西藏的任何萨迦、格鲁、噶举、宁玛,都是受到阿底峡尊者《道炬论》的影响,所以在每一派都着有自己的道次的解说,道次的论典。所以阿底峡尊者对藏传佛教四派而言,确实有极大的恩惠。

教法的污垢是来自於那里呢?所以在本文说到:总之,雪山聚中前弘圣教,谓圣静命及莲华生,建圣教轨;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达扼要。以是因缘,谤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损减教法,为莲华戒大阿闍黎善破灭已,决择胜者所有密意,为恩极重。於後宏圣教,则有一类妄自矜为善巧智者及瑜伽师,由其倒执相续部义,於教根本清净梵行作大损害,为此善士善为破除,复能殄灭诸邪执着,弘盛增广无倒圣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众生。

上述本文虽然有说到支那和尚堪布,因为未了解空性扼要的缘故,所以破一切法的存在,堕落於断边,遮止一切的作意,所以对教法有很大的损失和伤害。话虽是如此,但是并不是代表所有的支那和尚都是如此的。为什麽呢?因为在藏王赤松德赞,也有支那和尚,因为藏王赤松德赞的时候,在桑耶寺里面,随着不同的职位和部门,所以分类许多不同的洲。像是班智译经洲,最主要就是迎请许多的班智达和大译师,他们在作翻译经典的工作,所以为了这个作用和这个部门,所以在桑耶寺里面,有一个专门作译经的地方,这个地方我们把它称为班智译经洲。

还有另外一洲叫做咒师诵经洲,最主要所作就是举办法会,上赞佛子,下除妖魔,因为那时候有许多非人等,对损害教法的这些种种障碍,所以透过持经念诵的方式,来作消除的。

同样的也有所谓的白衣居士洲,以及不动静虑洲等。不动静虑洲里面所安住的,就是来自支那国那些支那和尚,就在里面安住着。所以当时师、咒、王三尊都在,也就是寂护论师,莲华生大士,以及藏王赤松德赞,这三尊都是存在的。可是那时候并没有把不动静虑洲给它否定,并没有,那时候也有支那和尚。所以寂护论师在世的时候,在当时藏地的支那和尚,并没有被寂护论师给破斥,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支那和尚对空性都不通达,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後者的支那和尚,因为对空性的究竟意趣并不是完全的了解,所以他说了破除一切作意,毫无作意的思想言论。这种的宗义与中观和唯识是完全不相应的,而且是与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完全颠倒的,所以寂护论师在他的遗言和授记里面,曾经有授记到将来会有这种支那和尚来损减教法的话,由我的弟子莲华戒来破斥。

因此迎请了莲华戒大师,那时候国王作为证人,於是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辩论,最後破除当时支那和尚这种,遮止一切作意的颠倒见解。因为如果没有任何的作意,而且不须任何作意,好也遮挡、坏也遮挡,那变成是非善恶不分了,这样增长证量是没有办法的,道谛是无法获得增长的。

在另外一个故事里面,又有人曾说,在莲华生大士在世的时候,许多这些心续不清净的,随烦恼相应的这些大臣们,他们讲了一些说三道四的,在莲华生大士背後说了许多莲华生大士的坏话,说莲华生大士不应该邀请到藏地等,所以听说使得藏王赤松德赞遇到很大、很大的问题,还有困难。有这种的故事。

我们西藏是观世音的一个特别所度化的一个净土,以过去的历史来看,确实是与众不同的。以现在而言确实也是如此,非常的殊胜,因为教法存在,又有观世音化生调伏这个净土的众生。可是有佛的地方,就有魔,有法的地方也有魔,所以虽然具有如此的圣教弘扬,但是却一直拥有这些干扰和障碍。像莲华生大士,他的发心和大威德力,确实是不可思议的,而且在这个同时,也有寂护论师安住着,也有菩萨藏王赤松德赞安住,在这个师咒王三尊同时的时候,居然还是会有这些种种的障碍。所以我们西藏人如果不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事情的话,虽然有这麽好的圣教传承,可是障碍一直都会存在的,这个是我们必须要去谨慎的一点。其实这一切也都是缘起法,随着之前的发愿发心,随着愿力,所以能够让我们在观世音,与观音不共因缘的观音所调伏的净土当中,能够遇值这麽殊胜的教法。可是这个同时,却又因为以前某些人的发愿不清净,或者是邪愿的关系,所以又产生许多种种障碍的,这些都是因缘法吧!

总言之,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之後,最主要就是住在後藏的这个地方,着作了《道炬论》。阿底峡尊者在西藏的事业,确实是非常的广大,无论於教法或众生而言,给予极大的利益。所以到今天为止,纵使我们听到阿底峡这三个字,这个名称,我们仍然内心里面,还是会有感触的,这代表什麽呢?阿底峡对我们藏人而言,以及藏传佛法所有的跟随者而言,确实具有极大的恩惠。

为了能够光显佛世尊的密意,所以我们在写论典的时候,需要什麽样的条件呢?需要三者条件,当然如果这三者都具备的话,是最好、最圆满的,纵使没有,只要具足其中之一者的话,也是具有造论的条件。这三者是那三者呢?第一通达五明,第二从佛正遍知、一直到自己的根本上师中间的传承未曾间断,而且自己有如是修持这个教授的扼要。第三谒见佛菩萨,亲自为你开许,让你去造作此论典的。如果具有这三者其中之一的条件的话,我们就具有条件能够造论。如果三者都具有的话,那是更为圆满,阿闍黎阿底峡尊者是三者都具备的。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本文。

7页)如是造论,光显能仁所有密意,复有三种圆满胜因,谓:善所知五种明处及具教授;谓从正遍知辗转传来,於其中间善士未断修持彼义扼要教授,并得谒见本尊天颜,获言开许。此等随一虽能造论,然三宝具极为圆满,此大阿闍黎三皆备具。

接下来讲到阿闍黎阿底峡尊者,有亲眼见到佛菩萨,并且得到佛菩萨的开许,授权造论,所以我们看本文:其为本尊所摄受者。如赞云:「胜欢喜金刚,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谒颜得许故,或梦或现前,常闻最甚深,及广大正法。」

现在就讲到阿底峡尊者的传承。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大致上可以分两者:一个是共乘,还有大乘,两种的传承。大乘又可以分两者,就是波罗密多乘,就是显教;以及金刚乘,也就是所谓秘密教的传承。波罗密多乘,显教的传承又可以分两者:见传承以及行传承。所谓的行传承,就讲到菩提心口诀或教授的传承。菩提心部分的传承又有两者,是来自於慈尊,也就是弥勒菩萨所流传下来的传承,以及妙音文殊室利所流传下来的传承。

如果是讲到金刚乘的传承,有五派的传承,宗派传承、加持传承等,其他种种教授的传承。尊者所依止的上师,总共有一百五十七位上师;在一百五十七位上师里面,真正具有大成就者,有十二位,所以在本文里面可以看到,说有十二得成就师。

接下来又讲到尊者的弟子,真正具有能够善决择,佛陀的密意的阿底峡尊者的弟子,大概在五个地方,是遍满尊者的弟子的。那五个地方呢?印度、迦湿弥罗、邬仅、尼泊尔以及西藏这五个地方。在印度里面,最主要尊者的弟子有四位,当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者说有四位,一者说有五位。如果是按照有四位的说辞来讲,是那四边呢?毗柁跋、法生慧、中狮、地藏。若按照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多加友密,那就五位弟子了。这是在印度里面,尊者的最主要五位弟子。在哦日里面,尊者最主要的弟子,有宝贤译师、拏错译师,以及天尊菩提光;天尊就是藏王,菩提光。在後藏的地方有两位,一位迦格瓦,第二位是廓枯巴天生。在罗札的地方有卡巴胜位以及善护。康地有四位,第一位大瑜伽师,他的全名叫做「?」,第二位阿兰若师他的全名叫做「?」,第三是「智慧金刚」,以及第四位「卡达敦巴」的全名中文叫慈慧。在中藏里面则有枯、嗡、种三尊。枯就是枯敦巴,嗡就是善慧译师,种就是讲种敦巴大师这三尊,这在中藏里面尊者的大弟子。所以我们现在看本文:

师传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种传承。後中分二,谓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中复有二种传承,谓见传承及行传承;其行传承复有从慈尊传及妙音传。於密咒中,亦复具足传承非一,谓五派传承,复具宗派传承、加持传承及其种种教授传承等。亲从闻学诸尊长者,如赞云:「恒亲近尊重,谓寂静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从龙猛辗转传来最甚深,及广大教授。」说有十二得成就师,然余尚多善巧五种明处者,前已说讫。是故此阿闍黎能善决择胜者密意。此阿闍黎於五印度、迦湿弥罗、邬仅、尼泊尔、藏中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数。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谓:与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师,号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狮、地藏,或复加入友密为五;哦日则有宝贤译师,拏错译师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则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罗札则有卡巴胜位及善护;康地则有大瑜伽师、阿兰若师、智慧金刚卡达敦巴;中藏则有枯吨种三。

在众多的大弟子里面,谁才是阿底峡尊者的继承人呢?所以在此又说了,是等之中,能广师尊所有法业,大持承者,厥为别度母亲授记莂,种敦巴胜生是也。造者殊胜略说如是,广则应知,出广传文。

种敦巴大师出生在北边,「拉钦塘拉」的一个地方。他从小母亲去世之後,因为继母并不是那麽善待尊者,所以尊者之後从家里离开到「须汝」的这个地方,从「漾勤波」那里获得了居士戒。之後又到康地依止「德童上师」,於是去学习教法,也就服侍这位上师了。之後当种敦巴大师见到了阿底峡尊者,一直到阿底峡尊者还未圆寂之前,种敦巴大师因为某些事情的缘故,才离开两个月以外,一直都是跟阿底峡尊者在一起的。所以种敦巴大师也算是阿底峡尊者的侍者,也是他的翻译,也是他的心子。最後继承整个阿底峡尊者的传承的大继承者。他个人是观世音的化身,所现的是梵行居士相,不只精通三藏以外,不只对於世间和出世间的学识非常的渊博,而且他确实非常的能干。有时候阿底峡尊者不经意的,如果不以尊敬辞来形容,不经意的有时候说错了,这时候种敦巴大师就会在下面纠正,有这样一种公案。虽然种敦巴大师非常的能干,但是他绝对不会表现出一副非常的矜持或傲慢的样子,非常、非常的谦虚。种敦巴大师之後,就形成了噶当派兄弟三尊,以及噶当派的整个三种传承。如同之前所说的,噶当派由於不同教授的方式,而形成了噶当三派。

噶当派的原意就是教诫者,噶当派中文翻译为教诫者,为什麽噶当派取名为噶当派?为什麽教诫者取名为教诫者呢?是因为不放弃佛亲自所说的任何一字经文下,却又能够把佛每一个所教授的、教诫的经文实践修行的缘故,所以我们称为教诫者。噶当派并不是没有学密,他们有学密,可是因为密咒是非常严密的情况下,而且不公开的情况去修学的缘故,所以他们是非常秘密的去修持。所以外相是看不出来,可是内在的功德却是不可思议。所以有「内熟外静」的这种称赞。

以前阿底峡尊者,还未到藏地的时候,就有人跟阿底峡尊者预言、授记说:阿底峡尊者您到了藏地之後,不只对整个教法还有众生有利益以外,你的子孙会比祖先还要来得优秀。所以在整个噶当派的历史,我们去看的话,阿底峡尊者在世的时候,教法非常兴盛,可来种敦巴大师的时候,使噶当派更弘扬光大。之後种敦巴的弟子,像霞惹瓦,还有浪尼塔巴等,又再次的把整个噶当教法,佛所流传下来的教法,更加的弘扬光大。所以西藏人有这样一句话「子胜於父,孙胜於子」,也就是说阿底峡尊者,噶当派的一个传承,後继的这些继承人,他们比之前的事业还要来得兴盛,以及弘扬四海。

所以阿底峡尊者的思想里面,不只是有了三士道的道次修持以外,这上面还多加了密学、金刚乘的修持。所以使得原本显密之间的矛盾,完全化解以外,而且大家都有一个认知,也就是说虽然密咒金刚乘非常的圆满殊胜,但是没有根本、没有基础的话,再好、再好的一个果实,也会有乾枯的一天,所以一定要有基础才有办法。这完全都是来自阿底峡尊者的恩惠。

至尊宗喀巴大师,获得了如此殊胜的噶当三派的所有传承,如同兜率天上师瑜伽文里面有说到,「着实多闻亦勤修」确实是如此。宗大师在他示现的这一生里面,可以让我们今天佛弟子直接感受到,大师以身作则的教诫,给我们直接的讯息是什麽?就是要多闻以及多修。如同宗大师在证道歌里面说的「最初常求广大闻,终达经论现教授,最後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为弘法。善思慈愍既称妙,至尊至赞恩大哉。」确实是如此。(初务广大求多闻,中现经教皆教授;後尽日夜遍薰修,为宏圣教遍回向。)

大师一开始在许多重要的萨迦派的寺院学习,像是「?」以及「?」等地,依止许多这些成就大学者上师等学习。之後大师他慢慢的名声四海,所以越来越多的弟子归依投靠於他,向他请教佛法。这时候大师曾有这样一个想法,我是不是要继续的,以这种方式来弘扬教法,不应该去闭关了吧!曾经有这样的想法产生的时候,於是文殊室利菩萨就现身对他说:你必须到深山去闭关,要去苦行修学。

这时候大师的许多弟子,跟大师殷重要求,殷重祈请说到:如果大师现在放弃了我们这些可怜众生,那岂不是对教法有所损害吗?因为弟子众反覆的殷重邀请,所以大师之後再次的请求文殊室利,应该要怎麽办?因为弟子有这样请求。而且弟子还说如果我现在突然停止教学的话,那是不是会被弟子给诽谤?或者弟子会产生烦恼等。於是文殊室利的回覆是说:对教法有益、有害这个我知道,你们不知道;如果有人骂你的话,如果有人诽谤你的话,你就修忍辱,曾经有这样一个公案。

於是宗大师就决定到深山苦行观修。於是在文殊室利的指示下,宗大师带了文殊室利菩萨,亲自点名的弟子,所以我们就说师徒八众,清净八众,曾经有这样的说词。

宗大师在苦行闭关的时候,每天只用非常少量的糌粑粉而已。宗大师像平常人一样,也是拜十万遍的大礼拜,供十万遍的曼达拉,以及念诵十万遍的归依发心的偈颂文,最主要就是作集资净障的这种修持。而且在这个同时,也反覆的思惟并听闻,反覆的阅读这些大论典的内涵。止观双运的来作观修,最後慢慢的逐渐让自己完全通达一切深广的教义,尤其是中观正见,龙树父子最究竟的意趣。

因为宗大师对自己所获证的成就,相当有把握了,所以才有办法真正做到有意义的、名符其实的利教、以及利众等这个佛事业。於是宗大师到了哈萨的这个地方,以及哈萨附近的这些藏区,为教法及众生作广大利益的事业。

这时候对《般若经》非常精通的一位学者,叫做却吉结布,在雅巴间的这个地方,还有仁达瓦,以及大译师贾乔贝桑等,因为那时候已经解夏了,所以邀请大师到惹珍的这个地方,在惹珍寺里面,位於一个像狮子一样的崖山。邀请了种敦巴大师,亲自塑造的阿底峡尊者像为主尊,在阿底峡尊者的像前,宗喀巴大师写下了《广论》祈愿文。

因为弟子众还有大师殷重祈请的缘故,所以亲眼见到了,虚空上遍布了整个传承上师,也就是从导师释迦牟尼佛,一直到自己的亲教授师,南喀坚参的所有传承上师,安住在前方的虚空。尤其是非常明显的,突显了阿底峡尊者,种敦巴大师,博朵瓦,以及霞惹瓦,这四尊非常明显看到。最说种敦巴、博朵瓦、霞惹瓦,融入於阿底峡的体内之後,阿底峡手持着经典,放在宗喀巴大师的头上说:你必须为教法、为众生作广大利益有情的事情,我会帮助你的。於是获得了非常大的加持。

再加上当时的商布却却、怙就千千、怙就结千,还有大译师贾乔贝桑等这些人,具量士夫大弟子们,反覆的殷重祈请,请求大师着作《道炬论》的解释的缘故,所以大师在看内外因缘已经成熟的时候,那时候宗大师约四十六岁,就着作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大约在大师五十九岁的时候,着作了《三主要道》。

因为大师具有这些种种,不可思议的本尊相的授记、还有开许,所以我们在《广论》的後段,宗大师所着作的回向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从佛菩萨微妙业,所成菩提道次第」为什麽而从佛菩萨微妙业,而去着作了这部菩提道次第的一个缘起,还有它的故事,是这样子的。

在大师着作《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因为当时候的天龙八部,以及山神、水神、地神等,他们也请求大师为他们回向、发愿,所以大师在快结束《菩提道次广论》的教授的时候,也说到了「愿编善道除违缘,办诸顺缘人非人,一切生中不舍离,诸佛所赞真净道。」也为他们作此回向。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4))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6))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乘五蕴论-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重要文献书目
《镜头在加拿大》日本天皇一尘不染- 无脸男的异想世界- udn部落格
敬邀-诵殊胜宝典《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中阴文武百尊超渡法会之功德
妙慧集

赞助网站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大同大學教育網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