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唐仁波切呼籲唸誦《心經》 台灣佛法顯密洲佛學會5-7月法訊 邀請佛子 至愛祈求 宗大師 慈悲 智慧 圓滿 加持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20:51:1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3 20:48:42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24-2讲)

癸二、正修苦谛(分二)

子一、思惟生死总苦(分三)

丑一、思惟八苦

丑二、思惟六苦

丑三、思惟三苦

子二、思惟别苦

丑一、思惟八苦

如亲友书云:「仁和应厌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在此的「等」字,包含其他四者的痛苦,是那四者呢?就是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欲求不得苦,取蕴总为苦义,总共有八者。无量众苦出生处。」应如是修。此中修习厌生死者,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八苦里面,最主要就是这两者,生与死,这是八苦主要的根源。苦者,谓已显说欲乏等四,等字摄四,共为八种。在此很明显的说到,生老病死的四苦,再加上「等」字所含摄的,刚刚所说的四苦,总共有八者。此八种苦,是薄伽梵於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佛在解释苦谛的时候,反覆的说到这八苦。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如共下时所说共法,此亦应取。在修共中士道内涵法义的时候,有很多的地方必须跟共下士道共同修学的内涵,那我们就要从共下士道的法义里面去取有,因为在思惟出离心的时候,也是要思惟暇满以及无常等的内涵。不是说完全的远离,好像说我到中士道,我之前的都不用去学习,不是的。为了发起出离心,像是依止善知识,暇满义大,以及念死无常,这些的道理我们还是要思惟,尤其是归依三宝,还有思惟业果,这也是要有的。所以跟共下士所说的共同要学习的内涵,在共中士道的时候,不是要弃舍的,还是需要用到的,还是需要反覆观修的。可是在共下士道,没有说到,只有在共中士道说到的,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写皆当善修。

如果具有智慧的人,不只宗大师在此做的总结,或者是大义的解说上,能做如此的观修以外,宗大师引经据论的这种经文,都应该也要反覆的去思惟。若慧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如果没有办法做到,引用经文的部分,可以先暂时的舍弃,最主要的内涵还是要反覆的去思惟,唯当修习应时义体。也就是说,个别每个不同的时段,而说了最主要的重点,应该反覆的去思惟,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

在思惟这些法义的时候,最主要是透过思惟观察的方式而来做修行的,虽然是要思惟,可是也是要远离散乱的。也就是在法义里面的内涵,我们要去思惟;跟法义无有相关的,无论是善法也好,恶法也好,无记法也好,都不应该去思惟。因为我们现在要专注的内容就是这个法义,所以与此不相干的,任何的善、不善、无记等其他的内涵,内心都不应该去攀缘,往外去攀缘容易产生散乱,没有办法专注。

156页)当於所缘遮心掉等,亦莫令随昏睡、沈没增上而转,当我们内心不散乱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所谓的沈没以及昏沈等,不要让沈没、昏沈增上,让我们思惟到一半,於是又随着沈没而转。当令其识极为明净,渐次修习。在思惟法义的时候,要让内心感觉非常有活力的感觉,渐次修习。入行论云:「虽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此说一切散乱善行,其果微少。又修信大乘经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随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当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此中不散乱心者,谓除善所缘,不向余散,法及义者谓文及义。正思惟者,谓以观慧观察思择,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须此二。

一切的功德,都是来自於止观二修。「观修」就是反覆的思惟其法义,「止修」以思惟的法义让自己的内心安住在这上面,让自己的内心尽量生起强烈的感受,那是止修的力量,专注的缘在之前所思惟的法义上,让自己生起感受。如果感受觉得稍微有点变弱了,或者是削弱了,再反覆的思惟法义,再次的把感受提昇。感受提昇的时候,先暂时不要去思惟,让内心安住在这种感受上、觉受上,使这种觉受反覆的提昇,是以这种的方式来学习。

止观二修互相的双运,所以一切的功德都是来自於,止与观这两者的修法,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功德,皆须二事:一除善所缘心不余散,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一切三乘功德所产生的根本有两者,第一就是远离一切的散乱,缘空性的奢摩他;或者是其随顺,类似奢摩他。就像我们现在还未经过九住心,或者奢摩他之前,任何一切的禅定,只要是如法所修的禅定,随顺奢摩他,因为他的作用非常的相似。就是让自己的内心没有散乱,安住在境上,因为与奢摩他相似的缘故,而说随顺奢摩他,或者是真奢摩他而产生,这是发起一切三乘功德的原因之一。

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毗钵舍那或其随顺。第二就是由毗钵舍那所产生,或者毗钵舍那的随顺。毗钵舍那的随顺就像是观修,奢摩他的随顺就是之前所说的止修。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则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观之果。

後面这句话,「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为什麽要多加「随顺」的意思呢?如果不加随顺二字是,三乘的一切善法,都是要由真实止观所发起,那就不一定。像是菩提心来讲,大乘之门菩提心,一旦发起自然任运的菩提心,我们就获得大乘资粮道。可是要生起菩提心之前,不一定要有真正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是不一定的。可是却必须依赖着止与观的修学,止修和观修。在此的止修和观修的意思,就是思惟的修行,以及专注的修行,这是一定要依赖的。

止修就是奢摩他的随顺,观修就是毗钵舍那的随顺。如果多加了「随顺」,那三乘一切的善法,都由真实止观或者是随顺止观而产生,这样就有道理了。如果只是单纯讲真实止观,那三乘一切功德并非皆是真实止观之果,如同菩提心。当然生起菩提心之前,先获得真实止观也是有,这不是没有。但是生起菩提心,一定要真实止观吗?不一定需要真实的止观。在此的真实止观,讲的是奢摩他还有毗钵舍那。

接下来是讲八苦的内涵,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宗大师在此所说的痛苦,并非是看不到的痛苦,而是我们可以亲身经历的,可以亲眼看到的这些种种痛苦。就连人道的痛苦我们都无法忍受,更何况是三恶道的痛苦呢?所以透过中士道痛苦的思惟,再去看下士道的痛苦,才有办法产生非常强烈的信心。有时候我们在道次第生起的时候,以生起的次第来讲,是由下下而生起的;可是思惟的模式上,可以从上上思惟,对於下下这种生起的帮助是绝对有的。我们不要认为生起的时候,下下往上升,由下下道升起到上上道,所以学的时候、思惟的时候,只学下下道,下下道还未坚定之前,上上道不用思惟,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

当然每个人个性不同,以我个人来讲,我觉得先思惟中士道的痛苦,否则有时候直接看三恶道的痛苦,尤其是地狱痛苦的时候,热的时候非常热,冷的时候非常冷,有时候会产生一点点的疑惑,会有这种的感觉。但是透过中士道的思惟,尤其是业果的思惟,於是才可以相信,原来由不可思议的恶业,会感到不可思议的苦果,所以不可思议的冷和热这是绝对有可能的。如此这样很多的因缘,这样去众多思惟,感触会比较深刻的。我们现在看宗大师在本文里面说到: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八苦是那八苦呢?生、老、病、死、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欲求不得苦、取蕴总为苦义,总共有八者。

首先生苦又可以分五者,今讲初者。生苦的五者是指那五者呢?一、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二、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三、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第四烦恼所依故生起苦者,第五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苦者,总共五者。

一、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什麽叫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呢?如同宗大师在本文里面有说到,谓诸有情那洛迦中,及诸一向唯苦饿鬼,饿鬼在生的时候,大致上有两种,一个是只有痛苦的;一个是并非有那麽的痛苦,少许痛苦的,所以有两者;「一向唯苦」只有痛苦的这种种姓,所以饿鬼有分两者。以人道来讲,最主要就是胎生,并诸胎生、卵生,如是四类,於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在生的时候,在生的那个当下,有许多种种的痛苦,以人道来讲最主要是以胎生为主,在胎里面有许多种种的痛苦。而且从母亲胎里一出生下来的时候,也是有很大的痛苦,这也是为什麽小孩子一生下来,大家都是哭着,没有人不哭生下来的。因为一生出来的时候,之前在胎里面已经习惯了,但是一出来接触外面的空气的时候,那种刺痛是无法忍受的,更何况是这个婴儿。所以他会放声号啕大哭,这是属於第一部分,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

158页)二、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第二个是非常重要的。什麽叫粗重所随苦生为苦者呢?其实在奢摩他还有毗钵舍那,下面会看到,所谓的粗重为性。也就是我们在行善法的时候,心缘善法已经够困难了,更何况是身要去行善法的时候,因为身体的粗重为性,所以让我们没有办法随心所欲的,来驱使身体来行善法

很奇怪,我们的身体去做坏事情的时候,好像都不会觉得疲倦。可是我们的身体想要来行善,就会找出许多的藉口,我累了,或想睡了等,这就是身的粗重为性。心当然不用说,心的粗重为性更为严重,就连身体也都不配合,这叫做身心的粗重为性,所以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而且生的时候,是由业和烦恼所生的缘故,所以业和烦恼所带来的这个身体,还有心几乎都是烦恼的因缘。什麽叫做烦恼的因缘呢?只要遇到那麽小小的因缘,马上就可以产生烦恼。就拿身体来讲,先不拿心,就拿身体来讲,身体健康的时候容易产生贪欲;或者是长得庄严的时候,容易产生傲慢;身体长得丑陋的时候,容易嫉恨,嫉妒、愤恨,或者是没有自信、沮丧;或者身体衰败的时候,容易生起瞋心。所以身体只要有那麽一点点的变化,马上就促成烦恼的因缘,所以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像是制造烦恼的机器一样。

随着身心的粗重为性,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有堪能的来行善法。宗大师也说到: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而且我们投生的时候,不是随心所欲的说我要去那里,没有啊!是无有自在,无奈的来接受後世的轮转,三界有情诸行生起,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而且一切的生老病死,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於那里?最主要是来自於有这个身体,一切痛苦的所依,也是由这个身体而产生,所以他是过去一切痛苦的所依,现在痛苦的正依,以及未来痛苦的所依。依由这个身体会造作许多的业,所以我们去承受许多未来的痛苦。而且心的痛苦和身的痛苦又是互相的相应,又是互相的依赖,互相的增长。确实身心是促成一切烦恼的、一切痛苦的因缘。总之,由有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故无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转。这是第二,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

三、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因为随着业和烦恼所生,既然被业和烦恼所生的话,那就没有好事了。业和烦恼所生的话,自然有业和烦恼所死,所以从业和烦恼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就会从此而发起。为什麽呢?因为我们生是靠什麽而生?是靠众苦所依的业和烦恼所生的,光是这一点就值得痛苦了。所以在此说到,谓於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缘,便能增长老病死等,无边众苦。

四、烦恼所依故生为苦者,谓於生死既受生已,便於贪境、瞋境、痴境发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恼不静,不安乐住,谓诸烦恼,由种种门逼恼身心。而且被业和烦恼所生之後,不是就没有烦恼,也不是的,因为业和烦恼的缘故,所带来的身与心,都是容易相应於烦恼的。为什麽身体容易促成烦恼呢?如同上述所说的,身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心,於是又马上产生烦恼。身体好的时候,要嘛贪、要嘛慢,身体坏一点的时候,又是瞋。同样的心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现有的心,是由业和烦恼所带来的缘故,所以我们的心容易相应於烦恼,心的起心动念很容易接近烦恼。所以由业和烦恼所产生的识蕴、受识、想识,只要因缘一具足,没有刻意的去对治烦恼的话,几乎都是自然的趣向烦恼的。

所以诸先贤大师说到,烦恼如果我们没有刻意的发起对治力、精进力去对治,如果觉得烦恼可以自己消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放纵烦恼,烦恼是吃定我们的,所以唯一断除烦恼的方式,只要发起大精进力,刻意的去对治它而已,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方式。

五、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苦者,谓一切生最後边际咸不出死,此非所爱,此复能令唯受众苦。故应思惟如是生时,众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复能引衰、老、病等烦恼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既然被业和烦恼所生,下述所说的这些种种的痛苦都会引发,我们没有办法自在的让自己离苦得乐,最主要是因为由业和烦恼所生的缘故。在八苦里面生苦和死苦,最为重要,应当反覆的思惟。

之前我们在五苦的时候,五种生苦的时候说到,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这里面有说到,以人来讲,最主要以胎生为主。在此宗大师特别针对我们人道,而说了胎时如何受苦的道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特住胎时受何苦者。如弟子书云:「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闇遍蔽覆,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无量不净,周遍充满,多千虫类之所依处,具足最极臭秽二门,具足非一骨鏁穴孔,复有便利清脑脑膜髓等不净,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对腹皮,於月月中,出诸血相以之资养,母食食时,以二齿鬘细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秽津涎浸烂,上为脑膜之所缠裹,犹如变吐。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渐成羯罗蓝、頞部陀、闭尸、健南,手足微动,体相渐现。手足面等胎衣缠裹,犹如粪秽,生臭变臭猛暴黑闇,不净坑中上下游转,以诸苦酸粗咸辣淡,犹如火炭。

158页)食味所触,犹如苍蝇,以不净汁而为资养。如坠不净,臭秽炽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坚。又母身内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极遍煎炙,烧热、遍热、极遍烧热,烧然、遍然、极遍烧然,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极大苦受。如如其母转动,遍动、极遍转动,如是如是如被五缚,亦如投掷煻煨坑中,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难以为喻,极大苦受。」如是其母,若受饮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腻、太乾、太冷、太热,咸、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说於胎起大痛苦。

生藏上压熟藏下刺,如被五缚插之尖摽。从胎产时及产出时,所有众苦,亦如弟子书云:「此渐如硬压油具,压迫其次方得生,然未尔时即舍命,唯是受苦业力强。住不净中颠倒身,湿烂裹胎极臭秽,猛逼切痛如溃疮,犹如变吐宿念舍。」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次彼渐生一切肢节,从其粪厕腐烂滴坠,不净暴恶生臭变臭,黑闇可怖,粪尿熏粘,臭气垢秽,血水常流,疮门之中,由其先业异熟生风,吹足向上令头向下,两手缩屈被二骨轮,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诸粗猛难忍非悦,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犹如初疮,难可触着,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极秽胎垢遍粘其身,由乾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脏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难忍苦处。此由因缘增上,宿业异熟生风吹促至极艰辛,始得产出。所以在母亲胎里面,有如上述所说的这些种种痛苦以外,在此又说到:

159页)生已无间,被外风触如割涂灰,手衣触时如利剑割,当受粗猛难忍非悦极大苦受。」又说如牛剥皮。被虫所食,及如癞人遍身溃烂,加诸鞭挞极受楚切。又产已无间,取怀抱等及寒热触,亦当受诸粗猛难忍,非悦意苦。八苦之中,特於此初及於最後,须殷重修。故如前说,当以观慧数数观察,而善修习。

我们的身体就是这样生下来的,它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它一开始的时候是这麽肮脏的情况下生下来的,在如此不净,透过这些种种不净物而生下来的。我们可以知道自己的身体,是由母亲和父亲的精血,这种的不净物而产生。父母的精血这个不净物,是由那里而产生的?最主要是由祖父母的精血而产生的,祖父母由曾祖父母的精血而产生,而曾祖父母的精血由曾曾祖父母的精血而产生,所以要经过这麽多世纪的不净物,在这种辗转之下而产生的身体,有什麽值得去执着的呢?这样去想的话,不是吗?

如果被不净物所生,还情有可原,不被烦恼给控制也就算了,可是却又被烦恼给控制,又被业力所生。所以不只它的性质本身,已经如此不净以外,就连促成它的因缘,都是与实际上不了解,颠倒执着的无明所产生。业又是恶业,又是伤害别人的业所产生的。它的果是什麽呢?就是我们无论是送进任何世间的美味进去,从嘴巴里,从口倒进去,可是所排出来的就是不净物粪便,这就是它的果实了。所以光是以身体来讲,我们从小到大,一直爱护自己的身体,它的成果是什麽?它的成绩单是什麽?真的就是粪便而已。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身体就是一个制造粪便的大机器。

我们爱护一个人,我们抚育一个人,到最後至少有一个结果,或者有一个成果。成果就是他会懂得感恩,懂得报恩,所以我们将来会受到他的照顾等。这个就是我们当初爱护他,照顾他的一个成绩单,这是个结论,或是一个成果。可是我们爱护身体之後,它给我们什麽?更多的粪便而已,真的我们仔细这样去想想,如果我们仔细的去算一下,从小到大所吃的饭有多少,所喝的饮料有多少,这样去累积起来真的是不可思议。由此所产生的排泄物,去累积、堆积起来,那真的也是不可思议,非常的多。我们真的很努力的吃,也很努力的放,但是到最後呢?如果光是执取这个身体,又有什麽意义?没有什麽好稀奇的,不是吗?

在以上就是解说了生苦的部分,现在是解说老苦的部分。现在可以看到宗大师在本文里面有说到:思惟老苦分五:一、盛色衰退,二、气力衰退,三、诸根衰退,四、受用境界衰退,五、寿量衰退。如同噶当派的大师有说到,「老渐渐至,故稍可忍,若一时顿至,实无能忍。」确实是如此。所谓的衰老,它是慢慢形成的,所以乍看它不是突然间来临的。这种老苦,如果是突然间来临,那绝对无法忍受,因为慢慢来的缘故,所以慢慢会去习惯它,至少还好一点。可是当我们仔细去思惟老苦,真的也是无法忍受。

小时候吃什麽都没有问题,都可以消化,身体非常的健康,好像身体不可能有病的感觉,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确实是这样。可是慢慢地吃饭觉得,以前可以吃的,现在吃不下了;或者吃的话,也没有办法消化。以前想做什麽都可以做什麽,现在好像觉得力不从心了。以前记忆力很好的我,变得连人名都记不住了,最後连自己子女的名字都忘记了,想要叫出来却又叫不出来。吃饭的时候,必须挑比较软的食物才有办法吃。牙齿也没有了,头上的发也没有了。原本看得很清楚的我,慢慢的眼睛也看不清楚了。最後连自己都唾弃自己的身体。变成不只自己都唾弃自己的身体以外,连别人也都嘲笑我们说:这个老头子,这个老婆婆等等。如果讲更难听一点,甚至自己的亲朋好友,因为不想养活自己,所以私底下诅咒说,希望这个老头子赶快走,甚至还这样诅咒。当自己真的完全无能为力,想要去寻求别人协助的时候,我们真的是苦苦哀求别人来照顾我们,可是别人却摀着鼻子嫌我们身体酸臭。这个跟饿鬼几乎是没有两样,我们身体慢慢已经形成饿鬼相,这个就是老苦,衰老的现象。宗大师在此说到了:

思惟老苦分五:一、盛色衰退者,谓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充满,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爱。二、气力衰退者,谓於坐时,如袋断索,尤其老的时候坐下来就「碰」一声这样坐下来,叫如袋断索。起如拔树,起来的时候像拔树根一样,先左边倒,後来又往右边倒,又往左边倒,起如拔树。语言迟钝,说话变得慢慢地,有一天达赖喇嘛老的时候,也是如此,行步缓慢等。

三、诸根衰退者,谓眼等不能明见色等,重忘念等,减念力等。四、受用境界衰退者,谓受饮食等,极难消化,又无堪能受诸欲尘。五、寿量衰退苦者,谓寿多灭尽,速趣於死,应当数数思惟此等。广大游戏经中亦云:「由老令老坏少壮,犹如大树被雷击,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说老出离。诸男女众由老枯,如猛风摧娑罗林,老夺精进及勇势,譬如士夫陷淤泥。老令妙色成丑陋,老夺威德夺势力,老夺安乐作毁訾,老夺光泽而令死。」慬哦瓦云:「死苦虽重,而时短促,此老最重。」迦玛瓦云:「老渐渐至,故稍可忍,若一时顿至,实无能忍之方便。」

再来讲第三病苦,病苦又可以分五者,那五者呢?一、身性变坏者,二、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三、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四、诸非可爱境界受用,以及虽非所欲须强受用,五、速离命根。宗大师本文里面有说到:

160页)思惟病苦分五:一、身性变坏者,谓身肉销瘦,皮肤乾枯等。二、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谓身中水等诸界,分不平均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心起忧痛而度昼夜。三、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谓若有云,诸可意境於病有损,虽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四、诸非可意境界受用,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谓诸非悦饮食药等,须强饮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诸粗苦事,皆须习近。五、速离命根者,谓见病难治,便生痛苦,当於此等审细思惟。广大游戏经云:「多百种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众生,当观老病坏众生,惟愿速说苦出离。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如是病夺众生荣,衰损诸根及色力。令尽财谷及大藏,病常轻蔑诸众生,作诸损恼瞋诸爱,周遍炎热如空日」。

现在讲到第四、死苦,死苦又可以分五者。一、舍离圆满可爱财位,二、舍离圆满可爱亲族,三、舍离圆满可爱朋翼,四、舍离圆满可爱身体,当看到远离上述所说的四圆满之後,第五苦,就是由此而发的忧苦。在此宗大师有说到:

思惟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舍离圆满可爱朋翼、舍离圆满可爱身体、死时当受猛利忧苦,乃至意未厌此诸苦,当数思惟。前四为苦之理者,谓见当离此四圆满而发忧苦。广大游戏经亦云:「若死、若没、死没时,永离亲爱诸众生,不还非可重会遇,如树落叶同逝水。死令王者无自在,死劫犹如水漂木,独去无伴无二人,自业具果无自在。死擒多百诸含灵,如海鲸吞诸众生,犹龙金翅象遇狮,同草木聚遭猛火」。

现在讲第五种怨憎会苦。怨憎会苦什麽意思呢?如同遇到怨敌,我们会产生忧苦般,所以在此世界上有太多的怨憎会苦了。有太多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必须去承担面对,或者明明最不想要的,刚刚好冤家路窄就会遇到了。所以在此怨憎会苦,又可以分五,那五者呢?

161页)思惟怨憎会苦分五: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一、畏其制罚。二、怖畏恶名。三、遭非赞颂。四、畏苦恼死。五、违正法故,畏惧死後,堕诸恶趣。当思此等。

接下来讲第六种爱别离苦,最想要的又必须离开,这叫做爱别离苦。爱别离苦有五种,如同宗大师在本文里面有说到: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一、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二、语生愁叹。三、身生扰恼。四、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五、应受用等有所缺乏,当思此等。

第七者的痛苦,是所欲求不得苦,想要的却又得不到,这又可以分五者,如宗大师在本文里面有说到: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如爱别离。求不得者,谓务农业秋实不成,及营商贾未获利等,由於所欲励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忧苦。

现在讲第八者,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那五者呢?谓是当成众苦之器,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有分这五者。於此诸苦当数思惟。其中初者,现在讲到什麽是成众苦之器呢?谓依受此取蕴,能引来生以後众苦。世界上没有比烦恼更坏的,烦恼无论在因上,它的性质上,或它的果上。甚至於果已经生了,已经感果了,可是因为受到之前烦恼的影响,还会陆陆续续的,让我们一直,接二连三的让自己发生更多的痛苦,几乎它是想尽办法让我们痛苦的。所以你看我们今世的取蕴,经由过去烦恼去造业,由烦恼让我们去造业,让我们去受这个苦,业力让我们获得这个近取的苦蕴。

这个苦蕴生起之後,应该烦恼的作用要消失才对,因为它最多、最多只有让我们去造业,让我们去感得这个身心苦蕴,说实在这时候应该烦恼果的作用,应该就是如此了。但是不是!有了这个近取蕴之後,更多的烦恼、更多的业才又从此开始,几乎它没有让你逃脱的机会,一直不断的在给我们痛苦,一直不断的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再次的生烦恼的魔子、魔孙,再一次的去造业,真的是很恐怖。所以近取蕴,是当成众苦之器,也是已成的众苦之器。所以在此又说到,第二,谓依已成之蕴,为老病等之所依止。第三、第四,谓彼二苦粗重随逐能生彼二。第五,谓初成取蕴,即便生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是行苦故。

而且有了这个身心的苦蕴之後,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为什麽能够感果呢?也是因为有这个由业和烦恼所带来的近取苦蕴,所以以前的业才能感果。因为有了这个取蕴,才有所谓的苦苦、坏苦、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被业和烦恼所转的缘故,所以无有自在。

於三苦时此当详说。若於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於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故随转趣大小何乘,然此意乐极为切要。

如果没有对痛苦真正的认知,发起追求解脱之心,那大小乘任何的功德,是没有办法生起。所以无论是大乘而言,小乘而言,这种的意乐对痛苦的认知,以及解脱的追求,是非常重要的,发生此者,亦随当从无垢圣语,如量解释,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宣说八苦,所有密意,如圣无着极善决择而为宣释。如博朵瓦云:「於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後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我等於此,若起厌离,须断其生,此须断因。」当於前说,生老病死等已生众苦,如是思惟。

当我们真正了解到烦恼的苦性,因为已经接受了既然由业和烦恼所转,真正具有智慧的人,要想尽办法去把苦因拿掉,而不是在苦果上一直抱怨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会很积极的在苦因上彻底的去断除;对於苦果的承受上,他会抱着非常非常乐观的态度。因为现实就是如此。如同博朵瓦所说的,「是病者病,是死者死。」已经病的人他已经病了,没有什麽好奇怪的;一定会死的人他已经死掉了,又有什麽好稀奇的。他会非常正面的去看待,已经因缘聚合所发生的这种苦果的受用,所谓的报应,会非常乐观或正面的积极的去看待它,这不叫消极。但在这个同时,他却非常积极的来断除苦因,就是所谓的烦恼,也就是让我们堕入於轮回业的造作者,这才真正一种智者的作法。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24-1)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25-1)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藏密桑多巴利莲师佛学会--YAHOO奇摩布落格
台湾藏传佛教闻思修佛学会 -蒋贝嘉措格西- Yahoo!奇摩部落格
台北市视障者家长协会
藏密桑多巴利莲师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药师本愿功德〈尊贵创古仁波切〉

赞助网站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大同大學教育網
美國菩提學會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佛教藝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