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巴傳承成就法海財神勝尊灌頂法會 尊貴貝諾法王法體移駕暨萬人瞻仰法會影片 2009年白雅(貝雅)仁波切台灣弘法行程表(新)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17 09:06:49
學習次第 : 进阶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98.11.13修正)


宗喀巴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前言


壹、佛典名称之变异

一、般若

《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诠是《般若经》;佛陀虽宣八万四千法门,惟整体言之,可归至三转*轮中,三转*轮皆是描述空性,三者虽出自同一位元佛陀所说,主题亦同,惟内容不同;小乘行者以为初转*轮所宣之四谛法及八圣道才是正见,虽然不会说二转*轮及三转*轮不对,但是会把二转*轮所讲如《般若经》及三转*轮所讲如《解深密经》等解释成与初转*轮相符。同样,大乘深见分为中观宗及唯识宗,中观宗只承许二转*轮,会把初转及三转*轮所宣解释成与二转*轮相符。故佛陀的三种解释,若只承许一种,就是将其他二者解释成与其所取之见相符,以中观宗言,只认同二转*轮的《般若经》才是了义。

名为「般若」的典籍很多,可以说佛陀在世时是盛行「般若」的时代,至於般若所诠为何?就如我们通常念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样,「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以这样的方式诠释空性。但到底眼、耳、鼻、舌、身、意及色、声、香、味、触、法等是什麽?又如何「无」眼、耳、鼻、舌、身、意?《般若经》就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与地道及菩提等当作一个物件来阐述彼等的空性。


二、现观

惟到後来,这些物件变得不易了解,故又须很清楚地予以解释,此即是「现观」时期,以弥勒菩萨阐释《般若经》隐义道次之《现观庄严论》为表。通常讲好象没有不知道的,但将内心剖析开来成心王、心所、量、非量、地、道等,就不容易知道彼等的区分及界限,故以「现观」之名解释;「现观」即是现前观见,心可以现前看到境。般若时代所诠主要是空性,之後所诠主要是内心层次,故一时释义的论着便冠上「现观」之名。


三、道次

至阿底峡尊者入藏,因倡言三士「道次第」,藏地开始修道次第,故名称又改为「道次第」,惟内容亦是这些;除了无常、苦、空、无我等境及了解彼等的具境()之外,道次第没有其他不同、创新的内容。故佛陀的教法无论是分成大小二乘,或是分为三藏法典,或名「般若」、「现观」、「道次第」等,皆在极力解释空性及菩提心,或说智慧和方便;智慧的终极即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方便的终极即是菩提心。《菩提道次第广论》除最末奢摩他()及毗钵舍那()二篇外,都在诠释世俗菩提心,而毗钵舍那()讲的是胜义菩提心,奢摩他()的部份可摄於前面世俗菩提心内容中,也可以摄於後面胜义菩提心,所以可以说整部《菩提道次第广论》都在解释菩提心。

事实上菩提心没有什麽难懂的,「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想法即是菩提心,既然不难懂,何以要大费周章解释?因为菩提心很难生起。我们的心要透过很多管道、思惟,让自己的想法渐渐改变;全世界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虽然嘴巴上不会这样讲,但常常会说:「他这样讲,其实我认为是」最终以自己的想法为主。可是我们的想法不会与佛菩萨、宗喀巴大师的见解完全一致,自己的想法又很难改变,故必须从多方面思惟。


四、修心

菩提心最要即是修心,故後代又倡言「修心」,成为「修心」的阶段,如切卡瓦尊者之《修心七义》、朗日塘巴尊者之《修心八偈》,其实内容并无不同。故最早是「般若」时期,之後是「现观」、「道次第」、「修心」等几个阶段,整体内容并无差别,只是各个时期将全部内容整合在某一点上。


贰、佛法传布略述

佛法由印度传至西藏,因有两次传法情况的不同,故分前弘及後弘二期,前弘期是西元七至十一世纪;七世纪时,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开始派遣贵族子弟赴印学习梵文及佛法,回国後依梵文创造西藏文字并开始翻译佛典;八世纪时,因藏人学法出现各立山头互相攻讦的疑弊,故藏王赤松德赞分别迎请当时印度的佛法泰斗寂护论师、莲花生大师及莲花戒论师入藏,从而有了空前的盛况,出现了许多大成就者及大三藏法师。後弘期则自十一世纪阿底峡尊者入藏到现在,《菩提道灯论》即是尊者应弟子菩提光之请而造,由此有了数不清的噶当派大成就者清流,後期四大教派的法派也是由此而来。

佛法在印度传布的情形亦是阶段性的。初始,世尊在印度弘法,到底说了哪些法,後人认定不一,也因此有了佛教四宗,分得再细一些,单单有部就有十八派。当时佛法并未传到西藏及中国,世尊涅盘後的几百年内都是声闻弟子在护持佛法。世尊涅盘後约七百年,龙树菩萨出世,龙树菩萨宣扬大乘法且开创中观宗。世尊涅盘後约九百年,无着菩萨出世,开创唯识宗。佛法传入中国大约是西元六十七年的东汉明帝时期。

中国译经最盛时期即是唐代玄奘大师西行印度取经回长安後,大师到印度那烂陀寺时,唯识教法正盛,大师回国即成中国唯识宗之祖。在大师之前的鸠摩罗什所传则是龙树菩萨的中观见,故二者在深见上所持见解相异。唯识见此波盛行过後,佛法才传到西藏,此时印度佛教流传的是中观见及密续,故西藏前弘期寂护论师、莲花戒论师所传是中观自续见,後弘期阿底峡尊者入藏所宣是中观应成见,而中国在唐末宋初以後就没有再去印度大量取经,所以西藏传承的法就与中国唐代所传不大相同。十三世纪时,佛教在印度便日趋式微。

各地所传之法在广行的内容上无大差别,差异处仅在深见,故传法的情形会随着赶到哪一见解的盛行而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如无着、世亲菩萨在世时弘扬的是唯识见,但当时唯识见并未广传,直至世亲弟子安慧、陈那及陈那弟子护法论师时,唯识见才在整个印度宣扬开来,所以当玄奘大师至那兰陀寺师事戒贤论师时(护法论师弟子),唯识见就是佛法、佛法即是唯识见,以此之故,大师所接的法即是唯识见,佛法在流传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情况产生。


三、《菩提道灯论》地位之要

西藏无论是前弘期或後弘期,所译的显密典籍极多,讲说、批注、着述者亦多,法典虽多,惟大体可分二类:一类纯粹只是典籍;一类则可说是佛法的法律,是学法者的准则;学法者知见是否正确,就视其是否符合此标准。後弘期其他宁玛、萨迦派的教法虽多,惟会认为纯粹只是典籍,而将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视为佛法之律条,犹如世间的法律,而前弘期是以莲花戒论师所着《修次》三篇为准。故二论不仅是西藏佛法的教典,更是教规,符合彼等就是对的,不符合就是错的,其他纯粹只是教典,非是教规。

《菩提道灯论》虽是教规,可是只有三页,内容又相当深广,故多数学法者会看《菩提道次第广论》,因它很圆满地解释了《菩提道灯论》。西藏人虽然认为《菩提道次第广论》很重要,但不会直接读《菩提道次第广论》,而是先学五部大论[1],之後再去上、下密院学密,这些都学完後,有些人才去看《菩提道次第广论》,会看《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人表示要马上上山闭关修行,故在西藏若敢说自己在看《菩提道次第广论》,表示快要成就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是程度很高的人读的典籍,一般就是看五部大论。到上、下密院就是学密集金刚等密续,虽然密集是高深大法,但一般人都会学,所以藏人不会觉得学密很稀有,若说在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就会刮目相看,台湾的情形很不一样,学习的人非常多。


释 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之释名会出现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如云:「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着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菩提在佛典中有大、中、小三种菩提,即佛果、独觉果、声闻果,因为有三种菩提,故道亦有三种,每个道都有自己的次第。惟《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诠唯指佛果菩提,佛果菩提才是追求的目标。佛语一切扼要皆归纳《般若经》中,再以龙树、无着菩萨二大车轨及阿底峡尊者的「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的道、这样的胜士法范来修持。胜士法范讲的是胜士或菩萨之道。《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三士中的上士,即透过这样的上士的道往趣佛果位。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写了广、中、略三本菩提道次第论;本书最广,广引许多经论证成,去掉其中引证的部分就是《菩提道次第略论》;最略本是《菩提道次第摄颂》,此是宗喀巴大师自己修行的体悟,属於证道歌。

总之,要用三士道来成办佛果,这才是最好的菩萨道,这也要经过二大车轨,不能逾越它,只有这样才能无碍通达心要般若之道,只有学好修好般若道,才能最方便、最快速地达到佛果。


[1]
法称论师的《释量论》、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功德光尊者的《毗奈耶》等等。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 回目錄 下一篇(学佛难?)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烟消火灭-白银帝国〈Empire of Silver 〉
2008年-高雄旧译显密法林10~11月法讯
南昌净宗学会祈请大家帮忙
解脱庄严宝论
高雄县显密佛学会:Xuite日志

赞助网站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Phowa.com.香港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