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 講解「中陰解脫的口訣」 貝斯林仁波切於台南市藏密佛學會八月法會 台灣國際藏傳法脈總會-徵求會員入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20:38:43
學習次第 : 进阶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22讲)

CD(上)共下士道 8-7    达赖喇嘛尊者传授/蒋扬仁钦中译

如果我们造恶的话,恶业不会随意、轻易的被弃我们的,也就是说如果今天造了杀人的杀业,它的异熟果不仅会让我们堕入地狱以外,纵使经过了好几世、好几劫,从地狱里面转为了人道,可是到人道之後,仍然必须接受之前杀业的等流果,所以不只有异熟果,还有等流果的,还有增上果的。

等流果又有分造作等流果,以及领受等流果。像是投生於人道之後,因为之前杀人的缘故,令别人的寿命减短,所以寿命也跟着减短,所以虽然投生於人道,但是寿命会减短等,这种是领受的等流果。造作的等流果,就是因为之前杀人的缘故,所以今世就变成很喜欢去杀畜生,或者动物等。我们可以从一些小孩子身上会觉得,奇怪!这小孩子父母亲没有这种的习惯,为什麽这小孩子怎麽这麽喜欢杀害小动物,这种几乎都是由所谓的杀生造作等流的缘故。现在看宗大师在本文里面有说到:

寅三、此等之果

第三、其果分三。也就是十恶业的果可以分三者,异熟果者。谓十业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说,此中上品杀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地狱这是上品,中十,中品的十恶业,一一感生饿鬼,上品的杀生能感地狱,上品的邪淫能感地狱,上品的偷盗能感地狱,同样的上品的恶语、绮语都是能够感得地狱的。同样中品的杀生能感饿鬼,中品的偷盗能感饿鬼,中品的邪淫能感饿鬼等。下品的部分能感畜生,所以宗大师在本文有说到:下十一一能感旁生,也就是下品的杀生、下品的偷盗、下品的邪淫、下品的两舌、下品的妄语、下品的恶口、下品的绮语、下品的贪瞋邪见等,每一者都能感得畜生,这以上是《本地分》里面所说的。

可是在《十地经》里面,所说的内涵有点不同,尤其是在中下恶果的时候,是相违的。十地经说,中下二果与此相违。也就是之前在《本地分》说到,中品感得饿鬼,下品感得畜生的部分,在《十地经》里面是刚好颠倒的。变成中品感得畜生,下品感得饿鬼。这以上是讲到异熟果的部分,现在是讲等流果的部分。

异熟果就是由杀生的业,会直接感得的果报,也就是平常说的会受果报,会遭报应,就是异熟果的意思。虽然从地狱里面,再次的投生於人道了,乍看之下,好像还清了以前的业债,其实还不然,还有剩余的业的力量存在。由这个业的力量,会产生等流果。等流分造作等流和领受等流,我们先讲领受等流的部分。在此有说到:

135页)等流果者。谓出恶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如同下述所说的,会获得什麽样的领受等流呢?寿量短促,是由杀生所感得的领受等流。资财匮乏,是由偷盗。由邪淫感得妻不贞良。由四种语的恶业,有次第的感得,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由贪、瞋、邪见这三者的上品,由意者的贪瞋痴,而感得了强烈的贪瞋邪见这三者。所以在此说到,贪瞋痴三,上品猛利。也就是在过去世,随着强烈的贪、强烈的瞋、强烈的邪见,堕落到地狱之後,再次投生於人道的话。已投生的这个人道,就很自然的、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贪、强烈的瞋、强烈的邪见,所以叫上品猛利。

谛者品及十地经中,於其一一说二二果,那两种果呢?谓:「由杀生的缘故,设生人中,寿量短促多诸疾病。由於偷盗的缘故,而说到了资财匮乏与他共财。由於邪淫的缘故,眷属不调或非可信,妻有匹偶。由妄语的缘故,而受到了多遭诽谤,受他欺诳。由两舌的缘故,而得到什麽样的果报呢?眷属不和,眷属鄙恶。由恶口的缘故,而得到了如此的领受等流,也就是闻违意声,语成斗端。由於绮语的缘故,受到的是语不尊严,或非堪受无定辩才。由第八支贪的缘故,而得到了贪欲重大不知喜足,寻求无利或不求利。由瞋恚的缘故,所以感得损害於他,或遭他害。由邪见的缘故,而得到见解恶鄙,谄诳为性。」诸先尊长说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什麽叫做等流的意思呢?纵使投生於人道,还是会欢喜杀生等,这个是造作等流果。之前所说的是领受等流,前所说者,是领受等流果。

不只有了异熟果,还有等流果以外,还有增上果。增上果一般都是比较偏属於共业的部分,也就是由自己的业,慢慢地去影响自己周遭的环境,所以由杀业会感得自己的周遭环境,什麽样的恶果呢?在此说到,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谓由杀生,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於消变,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这是第一者。由偷盗的缘故,第二不与取者,谓众果尠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雨多淋涝,果多乾枯及全无果。欲邪行者,由邪淫感得,谓多便秽,泥粪不净,臭恶迫迮,不可爱乐。

虚妄语者,由虚妄的缘故而感得谓农作行船,事业边际,不甚滋息,不相谐偶,多相欺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离间语者,由离间的缘故,而感得谓其地处丘坑间隔险阻难行,饶诸怖畏恐惧因缘。粗恶语者,由粗恶语的缘故,而感得谓其地所多诸株杌,刺石砾瓦,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流泉涌,乾地卤田,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诸绮语者,由绮语的缘故感得,谓诸果树不结果实,非时结实,时不结实,未熟似熟,根不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可乐极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贪欲心者,由贪欲的缘故而使得,谓一切盛事,经历一一年时月日,渐渐衰微唯减无增。瞋恚心者,谓多疫疠,灾横扰恼,怨敌惊怖,像现在这世界有很多的灾难,这就是由瞋恚所感得的共业果报、增上果,狮子虎等,蟒蛇蝮蠍,蚰蜒百足,毒暴药叉诸恶贼等。诸邪见者,由邪见的缘故而感得谓器世间,所有第一胜妙生源悉皆隐没,诸不净物乍似清净,诸苦恼物乍似安乐,非安居所,非救护所,非归依所。

这以上就是在决择业果,可分三者里面有显示黑业、白业果以及业余差别。至於显示黑业果的部分,已经结束了。现在是讲到第二,显示白业果。

丑二、思惟白业果(分二)

     寅一、白业

寅二、果

寅一、白业

思惟白业果的部分,可以分两者,白业和果两者,首先先讲白业的部分。何谓白业呢?白业的意思,就是透过杀生的过患思惟,刻意的去防护杀生的罪行;或透过偷盗过患的思惟,刻意去防护、或者是静息这种偷盗的行为、偷盗的恶行,或者透过邪淫过患的思惟,刻意的发起善心,来静息邪淫,这个叫做白业。所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是当因缘有杀生的因缘、有偷盗的因缘、有邪淫因缘的时候,透过过患的思惟,刻意的去阻挡、来防护,这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而不是说什麽善恶的辨别都没有,只是不杀生而已,并不是的,这不叫做不杀生的善业。在此说到:

136页)本地分说,於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於彼起静息方便,及於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别者,谓云语业及云意业,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应配合。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事者,谓他有情。同样的在不杀生的善业里面,如同之前所说的,事、意乐、加行、究竟一样,在此也是有的。远离杀生的善业,事、意乐、加行、究竟里面的这个事者是什麽呢?就是他有情。意乐者,谓见过患,起远离欲。意乐是什麽呢?也就是看到杀业的过患,而想要去远离杀业。加行者,谓起诸行静息杀害。其加行是什麽呢?就是平息或者是静止,或者是停止杀业的加行。究竟者,谓正静息圆满身业。究竟是什麽呢?谓正静息圆满身业,也就是完全的停止,决定不杀,而且完全的防护。以此道理,余亦应知。同样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都有所谓的事、意乐、加行、究竟这四者。如同之前所说一般,其余的九种善业,要如此的了解。同样的白业又有分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这三者。现在讲果的部分。

寅二、果

137页)果中有三:异熟者,谓由软中上品善业,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诸等流果,及增上果,违於不善,如理应知。「违於不善」就是说之前在杀业的时候,所谓不善就是恶业,之前在杀业的时候有说到等流果和增上果种种的果报,这种的颠倒、正相反,就是不杀生的等流果和增上果,所以叫违於不善。刚刚好跟之前所说的不善业是颠倒的,这就是等流果和增上果,如理应知。

十地经说,以此十种,怖畏生死,离诸悲心,由随顺他言教修习,办声闻果。十地经里面有说到,依由这十种的善业,让我们生起了出离心,但是在没有大悲心的情况下,依由他人的言教来修习,这种的十善业,会感得声闻果。

又诸无悲,不依止他,欲自觉悟,善修缘起,办独胜果。同样的对生死产生怖畏,可是却又没有大悲所滋润,却不需要依靠他者,能够自己觉悟,善修缘起的话,这种的十善道,就有办法成办独觉果。

若心广大,具足悲心,善权方便,广发宏愿,终不弃舍一切有情,於极广大诸佛智慧,缘虑修习,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由善修习此一切种,则能成办一切佛法。如是二聚十种业道,及彼诸果,凡余教典,未明说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摄决择分意趣而说。所以由大悲心滋润的这种十善业道,将能够成就一切遍智,也就是正觉果位。这以上的黑白两者的十种业道,还有十种业道所引发的果实,在其他教典并没有清楚的地方,我们可以参考《本地分》还有《摄决择分》而来了解。在决择业果的时候,说到显示黑业和显示白业,这两部分都结束了。

丑三、业余差别

现在说到第三者,业余差别。业余差别所要讲的内涵,就是无论是黑业、白业,他自己又可以分为引业以及满业两者,在此宗大师又说到:

第三、显示业余差别中,引满差别者。引乐趣业是诸善法,引恶趣业是诸不善。会让我们投生於善趣的这个引业,一定是善法;会让我们投生於恶趣的引业,一定是恶业。可是在善趣的满业,不一定是善业;在恶趣圆满的满业,不一定是恶业。为什麽呢?所以在此有说到:诸能满者,则无决定。於乐趣中,亦有断支,关节残根,颜貌丑陋,短寿多疾,匮乏财等,是不善作。虽然投生於人道,投生於善趣,可是在人道里面,有所谓的时常生病,或者作什麽都很不顺利,诸如此类的,这种痛苦是由恶的满业来圆满形成的。所以由引业虽然生於人道,但是由恶的满业,使得虽然在人道当中,但是有所谓种种的困难和障碍,这是由恶的满业来圆满的。

同样的,虽然引业是恶的,让他投生於畜生道中,可是由善的满业,使得在畜生虽然变成动物了,可是却非常的富贵,而且受到主人的照顾,一切都非常的圆满,这是由善的满业,可是圆满的地方却是在恶道,在此有说到:於诸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极圆满者,是善所作。由如是故,共成四句,所谓四句的意思,就是有四边的关系,那四者呢?虽然这部分达赖喇嘛没有多作解释,但是因为四句是很重要的缘故,所以这部分我作补充。

四句是那四句呢?某一者属甲乙皆是,我们要找到一个东西,既是甲也是乙,所以甲乙有同属,这是第一边,也就是第一句;甲不一定是乙,这是第二句或第二边;乙不一定是甲,这是第三边;甲乙皆非,这是第四边。我再反覆一次,甲乙皆是第一句,或者第一边;甲非定属乙,第二边;乙非定属甲,第三边;甲乙皆非,是第四边。

就是说引业和满业,有善的引业,不一定有善业的满业;有善的满业,也不一定有善的引业。善的引业和善的满业,有四边的关系,怎麽说呢?有善的引业,也有善的满业的人,就像他投生於人道,所以有善的引业;在这个同时,他一切的受用也都非常的良好,所以也有善的满业,这是甲乙皆是。所以甲乙有同属,他两个有共同相属的,所以叫甲乙有同属。就像是投生於人道,非常富贵,具有权利,而且暇满人身,一切都非常圆满的人,引业也是善、满业也是善,所以叫甲乙有同属。

有善引业,不一定有善满业,如同投生於人道的乞丐,他有善的引业,但是没有善的满业。所以甲非定属乙。

乙非定属甲,就是说虽然有善的满业,但不一定善的引业,就像是富贵人家的宠物,牠有善的满业,因为牠非常的受到照顾,牠有善的满业,可是没有善的引业,因为牠投生於畜生道。

两者皆非,两者都不是,就像在无间地狱里面受苦的这个众生,没有善的引业,也没有善的满业,所以就是有四边的关系。这是我多作四句的补充,达赖喇嘛并没有说到。

谓於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满善所圆满及由不善圆满二类。也就是说善的引业,具有善满业和没有善满业两者。虽然引业是善,可是不一定它的满业也是善,满业是恶的也是有。所以在善的引业当中,有善的满业,也有恶的满业,有两者。同样的在恶的引业里面,也有善的满业和恶的满业,也有两者。所以於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满不善圆满及由善法圆满二类。集论云:「应知善不善业,是能牵引及能圆满,於善恶趣受生之业,能牵引者谓能引异熟,能圆满者谓既生已,能令领纳爱与非爱。」俱舍论云:「由一引一生,能满则众多。」

接下来又说到不同的说法,像《俱舍论》里面认为,一个引业它只能引一生而已,它不能引众多生,所以谓由一业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众多共引一生。也不是很多的引业,能够引得一生的果报,这也不是的。所以一个引业它的决定就是一个果报一生,这是《俱舍论》里面说的。诸能满中,则有众多。可是满业却不一定,一个满业能够满好多世。但是《集论》里面却有不同的说法。

集论则说,颇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一生。有些业里面,是一个引业一生,但是又有诸业,唯有一业牵引多生。又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多生。但是有其他的引业,是由一业牵引多生,就像造一个业,所以五百世感得畜生道的。颇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一生。而且由众多的引业,而去牵引一生。亦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多生。由不同的业牵引多生,这也都是有的,此是《集论》里面所说的。所以《集论》的解释里面,有这麽说,释中说云:「有由一刹那业,唯能长养一世异熟种子。及由彼业而能长养多世异熟种子。有由多刹那业,唯能数数长养一世种子。及由众多互相观待,而能数数长养辗转多生种子。」这以上是属於引业和满业的部分。接下来是说到了,作与增长的差别,也就是定不定受业。

138页)定不定受业者,如本地分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什麽叫做定业,什麽叫做不定业呢?定业就是已作、也增长的这种业,叫做定业。什麽叫不定业呢?已作不增长,或增长却没作,或不作或不增长,这属於不定业了。在此有说到: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作和增长的差别是什麽呢?在这里有说到,作与增长所有差别者,即前论云:「云何作业,谓若思业或思惟已身语所起。」这叫做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透过了思惟,像是造了杀业来讲,由身体已经形成了这个杀生的动作,像是杀鱼、杀动物的这个杀业,这个动作已经作了,这个叫作业,因为已经作的缘故。可是这不一定叫做增长,为什麽呢?因为增长业,他必须十个条件,那十者呢?在此有看到:

又云:「增长业者,除十种业,除了这十种条件以外,其他都属於增长业,在这十种条件内叫做不增长业。不增长业的十者,是指那十者?梦里面所作,这是属於不增长的,谓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所作,不利就是不猛利、不强烈的意思,不数就是没有反覆的意思;并非是强烈,也并非是反覆所作。五、狂乱所作,自己一下子昏迷了,或者是迷惑了,就是昏昏的这样去作,叫做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并不是自己想要做的,自己本身没有这个意思的意思。八、自性无记,这个补特伽罗本身,并没有所谓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没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这种的补特伽罗,我们叫做自性无记的补特伽罗。有一些人就是天生智障,没有办法辨别是非善恶,像这种的人去做,就是属於自性无记了。九、悔所损害,也就是做完之後,马上忏悔,或者後悔,叫悔所损害。十、对治所损,或者是在做的时候,透过法义的思惟,来对治现在所做的恶法。这十者是属於不增长业,除了这十种不增长业以外,所有的业都属於增长业。所以除此十种业所余诸业,都是属於不增长业。不增长业就是如同之前所说的。所以在此说到:除此十种业所余诸业。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

什麽叫做定业呢?定业就是已作也增长,不定业就是已作不增长,或增长但没有作。什麽叫增长没有作呢?就是你很想作,你一直都在思惟想要杀,想要偷盗,或者想要杀鱼,或者什麽等等的,可是你没有去作到,这叫做虽增长然未作的业。像这种的话,就属於不定业。定与不定的意思就是,因为已经作了,也增长了,所以感果的能力非常的强大,几乎他的异熟果决定会感得的缘故,所以叫做定业。

不定业就是说,以优先次序来讲,比起定业而言,他的力量或者没有作,或者无增长的缘故,所以力量微弱,叫做不定业。以感果的优先次序来讲,它是排後面的,所以称为不定。

摄决择分亦说四句,《摄决择分》里面有说到四者的关系,针对杀生的业来讲,一、作杀生而非增长,谓无识别所作,第一句话应该叫做智人所作,不应该叫「无识别所作」,藏文发音应该是尾音往上扬,就是有智慧的人。因为智者所作的缘故,所以不会增长,虽然作了但是不增长。梦中所作,非故思作,并不是明知故犯的去作,自无乐欲他逼令作,被他所逼的情况下而作。若有暂作,续即发起猛利追悔及厌患心,恳责厌离,正受律仪,令彼薄弱,未与异熟,便起世间所有离欲,还未感果之前,透过禅定的力量,让自己暂时远离欲界,损彼种子及起出世永断之道,或者是还没有感得异熟果报之前,透过现证空性的智慧,让自己完全断除这个种子,害彼种子。这个是属於已作,但却非增长,这是针对杀业来讲。

第二者是什麽呢?因为在此说到四句,就是四边的关系,首先先讲到了甲非定属乙的部分,现在说乙非定属甲的部分。乙非定属甲就是,二、增长而非作者,虽然是杀业增长,可是并没有作,就像为害生故,为了损害、伤害,於长夜中,数随寻伺,然未杀生。一直想要如何去杀生,可是却还没有真正去作杀生的行为,这叫增长然没有作。

三、作而增长者,谓除前二句一切杀生。就是前两者都不是的情况下,既不是已作未增长,也不是增长未作,就变成又作又增长,所以远离前两者,就是甲乙有同属,就是甲乙皆是。四、非作非增长者,甲乙皆非,非作也非增长者,谓除前三。就是远离前三者,这三者都不是,就是甲乙皆非。同样的道理,不只杀生以外,从不与取乃至绮语,从偷盗乃至绮语,我们都应该如同之前所说的解释般去应用它,所以随其所应如杀应知。如同之前杀生所解释般,我们应该了解到,有这种作与增长之间的关系。

於意三中,无第二句,但是在意业这三者里面,也就是贪瞋邪见这三者里面,并没有所谓的增长未作,因为贪欲里面它的作就是反覆的去想,当反覆的去想的时候,在增长的时候,就等於已经作了,这个意已经作到它的动作。所谓增长的意思就是反覆的去缘它,反覆去缘它的时候,这时候意已经有它所谓的动作了,而不是没有动作,所以没有所谓的增长未作,没有这回事了。

於初句中,亦无不思而作,他逼令作。而且在意业里面,尤其在第一者,作而无增长的部分,并没有所谓的不思而作,这是没有的。因为意它思的话,就已经它作了,意的作就是思的意思,意有思就是意有作。这跟身体不一样,我们有时候想要用身体去作某个动作,但不一定身体一定会作出这个动作。可是当我们的意有这样的思惟,变成意已经有这个动作了,所以在意里面,并没有所谓的不思而作,这是没有的。也没有他逼令作,因为没有人可以控制我们的思想说一定要这样想,这是没有的。所以在意的三业里面,尤其在第一者,作而不增的这部分,并没有所谓的不思而作,或他逼令作,因为他人没有办法控制我们的想法说一定要这样想,这是没有办法的。

至於这个果实,什麽时候会感果呢?於是宗大师在此说到,有三种不同的时段,第一是现世报,也就是今世决定会感果的叫现世报,现世感果的这个果报,叫现世报。第二叫顺生受者,顺生受报,就是在第二世的时候感果。第三者顺後受者,也就是第三世以後,感得的果报,叫顺後受报,而分三者。在此可以看宗大师在本文有说到:

139页)决定受中,依受果时分三。其中现法受者,也就是现世报,谓即彼果现法成熟。本地分说此复有八,若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其身,财物诸有,造作不善,於现法受。若由增上不顾意乐,不顾彼等,作诸善法。如是若於诸有情所,增上损恼增上慈悲。又於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於此所,增上净信,胜解意乐。又於父母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乐,所作不善,於现法受。若由增上报恩意乐所作善法,於现法受。这以上就说到了现世报,之後说顺生受报。顺生受者,谓於二世当受其果。顺後受者,谓於三世以後成熟。

於相续中,现有众多善不善业成熟理者,有这麽多的业,那一者会先感果呢?谓诸重业即先成熟。轻重若等,於临终时何者现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则何增上多串习者。若此复等,则先所作,彼则先熟。如俱舍释所引颂云:「诸业於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一般我们在临死的时候,在临死的那个关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会决定後世到那里去。所以以一般性来讲,在临死的时候,我们的业那一个会先感果呢?就是平常我们作那一个业多,就那一个先感果,一般性来讲是这个样子。为什麽呢?因为如果平常对善业的串习力够的话,他在快临终的时候,可以提发往昔对善的串习力,就可以滋润之前所造的善种子。由今世的善业去滋润它,今世的善心去滋润它,於是去感得善趣。同样的,如果这一生我们平常做恶的行为做太多的话,在快临终的时候,随着自己的恶行为去滋润之前所做的恶的种子,来滋润恶业种子之後,让後世感得恶趣。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一般都是决定在自己平常熟悉於那种业来做决定。如果两者都是同等,那怎麽办呢?那就看那一个的业是较为强大的,来做决定的。

第二、思惟别者。谓由远离十种不善,虽定能获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圆具德相,能修种智,胜所依者,修道进程,非余能比,故应成办如此所依。

壬二、思别业果(分三)

癸一、异熟功德

癸二、异熟果报

癸三、异熟因缘

癸一、异熟功德(分八)

在此说到了,虽然远离了十恶业,行十善道,我们能够获得增上生,可是如果具有八种异熟功德的圆满修法工具,那我们能够非常快速的去成办、或者累积成佛之因。如果能够成办具有八种异熟功德的暇满人身,在修法的道路上,会让我们走得更顺利,而且更容易,所以在此说到八种异熟功德。异熟功德,异熟果报,在此异熟果报的意思就是,如果具有这种异熟功德,会有什麽好处呢?於是说到异熟果报。我们不要混淆认为异熟功德本身就是异熟果报,没有错,异熟果的功德叫做异熟功德,可是在此果报的意思,不是只有异熟果而已,而是由这个异熟功德,所带来的好处是什麽?而说了异熟果报的意思。

异熟功德的因缘来自於那里呢?所以在此说到了异熟因缘,大致上以三种因缘来作解释,先讲异熟功德的部分。异熟功德有八者,有八种功德,那八种功德呢?

139页)一「寿量圆满者」顾名思义就是长寿的意思,如果是真正修法的人,长寿是绝对有帮助的,因为有更多的时间,能够让他去行善、断恶。再加上宗大师之前有说到,善恶之间的轻重,以及如何避免重的恶业,以及如何让我们纵使只是造作了如此微妙的、微少的,如此少许的善业,但是透过自己善巧的思惟,怎麽样的把它增长,真的是非常妙的口诀。如果能够善利用此,我们有更长的时间去修学善法,不只过去所造的善业的力量,可以由此而让它增长广大以外,还可以再次的累积更多的善业,因为它有更长的时间。

更何况不只是自己真正的修法以外,如果自己所修的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利益更多有情,他的寿命的确会带来更多众生的利益。如果我们的寿命只是用来造恶业,那还不如短寿的好。所以第一异熟功德就是长寿,在此说到了寿量圆满。第二是形色圆满,也就是相好庄严。现在看到宗大师在本文里面说到:初中分八。

一、寿量圆满者,谓宿能引牵引长寿,如其所引,长寿久住。

二、形色圆满者,谓由形色显色善故,颜容殊妙,根无阙故,众所乐见,横竖称故,是五官整齐的意思,形量端严。

三、族姓圆满者,就是种族圆满,谓生世间,恭敬称扬,诸高贵种。 

四、自在圆满者,具有财富,没有经济上的困难,反而还具有大财位,所以在此说到:谓大财位,有亲友等广大朋翼,具大僚属。

五、信言圆满者,说话有力量,而且说话有说服力,大家都会相信你所说的言语,谓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语於他无欺,堪为信委,於其一切诤讼断证,堪为量故。

六、大势名称者,能够美名十方,有大名称,有大美誉,谓於惠施,具足勇健精进等德,由此因缘,为诸大众所供养处。

七、丈夫性者,属於男众,谓成就男根。

八、大力具足者,这一世都很顺利,没有什麽障碍,尤其在修善法上,谓由宿业力,为性少病,或全无病,於现法缘,起大勇悍。此复第一谓住乐趣,第二谓身,生为第三,财位僚属为四,第五谓为世间量则,第六谓彼所有名称,七谓一切功德之器,第八谓於诸所应作势力具足。现在讲的是异熟的功德,会带来什麽样的好处呢?异熟果报分八。

癸二、异熟果报(分八)

141页)初者依自他利,能於长时,积集增长,无量善根。因为长寿的缘故,我们可以增长无量的善根。因为相好庄严的缘故,所以第二者,谓诸大众暂见欢喜,咸共归仰,凡所发言,无不听用。第三者,因为高贵种族的缘故,谓所劝教,无违敬用。第四者,因为具有财富的缘故,谓以布施摄诸有情,令其成熟。第五者,因为自己所言具有威信力的缘故,谓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有情,速令成熟。第六者,因为美名十方的缘故,谓由营助一切事业,施布恩德,为报恩故,速受劝教。第七者,因为是丈夫性的缘故,谓为一切胜功德器,欲乐勤勇,堪为一切事业之器,智慧广博,堪为思择所知之器。又於大众都无所畏。又与一切有情同行,言论受用,或住屏处皆无嫌碍。第八者,因为具有大力的缘故,谓於自他利,皆无厌倦,勇猛坚固,能得慧力,速发神通。

如果我们真的具有上述所说的八种异熟功德,确实可以带来很大很大的利益,尤其是利益有情以及教法的利益上,确实能够造成如此大的殊胜功德。所以不只是获得後世的人的身体,或者获得後世的增上生以外,如果我们能够具有这八异熟功德,会更加的圆满。这个因缘是怎麽成熟呢?

癸三、异熟因缘(分八)

初者,长寿的因就是,谓於有情,不加伤害,及正依止不害意乐。又云:「善放将杀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众生,则当得长寿。承事诸病人,善施诸医药,不以块杖等,害众生无病。」相好庄严是由什麽获得的呢?

第二者,谓能惠施灯等光明,鲜净衣物,又云:「由依止无瞋,施庄严妙色,说无嫉妒果,当感妙同分。」

第三者,高贵种族是由什麽因缘得到的呢?谓摧伏慢心,於尊长等,勤礼拜等,於他恭敬,犹如仆使。

第四者,广大财富是由什麽获得的呢?谓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设未来乞亦行利益。又於苦恼及功德田,乏资具所,应往供施。

第五者,如何让我们言信圆满呢?谓修远离语四不善。远离离间语、妄语、粗言语、绮语四者不善。

第六者,如何成就大势名称者,美名十方呢?谓发宏愿,於自身中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供养三宝,供养父母,声闻独觉,亲教轨范,及诸尊长。

第七者,如何成就大丈夫性呢?谓乐丈夫所有功德,厌妇女身,深见过患。乐女身者,遮止欲乐,将失男根,令得脱免。

第八者,如何成办大力具足者呢?谓他不能作,自当代作,若共能办,则当伴助,惠施饮食。

如是八因,若具三缘,能感最胜诸异熟果。所以不只要八因以外,还有三种的因缘去配合,这样八种异熟果是绝对能感得的。三缘,是那三缘呢?第一个心清净,第二个加行清净,第三是田清净。心清净的部分又有两者,在此宗大师又说到:

於其三缘,心清净中待自有二,谓修彼因所有众善,将用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由纯厚意,修行诸因势力猛利。心清净的部分,缘自己的部分有两者,那两者呢?就是将所有的善业回向无上菩提,这样就不会有,要去获得果报的这种想法。也就是布施他人,希望将来後世能够得到更大的财富,不应该以这种的方式而去回向善业,而去行布施的。我们应该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我必须成就无上菩提,因此而行布施。所以不希求异熟,不是求得果报而作布施的。第二,什麽叫由纯厚意而来修行呢?就是在修行的时候,应该提起心力,猛利的心力来修行,叫纯厚意而来修行。由这两者来说,心清净待自的部分。

待他的部分也有两者,那两者呢?待他有二,谓见同法者,上中下座,对这三者远离嫉妒、比较、轻毁,勤修随喜。如此的勤修随喜这是一者。待他的第二者,设若不能如此而行,亦应日日,多次观择所应行事。如果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至少也要让自己的内心往这方面去相应,反覆的去观察,缘上的嫉妒,缘中的比较,缘下的轻毁,这些种种的过患,反覆的去思惟,这是待他的这两事。由待自二事和待他二事,所以使得心清净。

现在讲到加行清净。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谓於长时无间殷重,也就是在加行上,要长时间的、恒常的去学习,学习的时候,应当殷重的学习,这是待自者。观待他者,谓未受行,赞美令受。已受行者,赞美令喜,恒无间作不弃舍作。这是属於观待他的部分,这是加行。

田清净者,谓由彼二意乐加行,能与众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因为自己的心也清净,意乐上也清净了,加行上也清净,其实我们的功德田自然而然就会清净了。所以由心清净、加行清净、功德田清净的这三个缘,再加上异熟的八个因,自然能够感得八种异熟功德的增上生。此等是如菩萨地说,以释补满而为宣说。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21-2)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23-1)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辩经过程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雪歌仁波切 讲授 张福成老师 译
2008年达香寺大藏经法会-YouTube - kalucenter
@花东藏传佛教@ - Yahoo!奇摩部落格
◎中华佛教直贡噶举协会-现代人为何需要『止观禅修』的心灵训练??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我們的仁波切
法鼓佛修研習院
法鼓佛修研習院
大同大學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