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世德澤仁波切普巴金剛除障修法 觀音九本尊(懷愛)大火供法會 哈欣仁波切簡介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08 00:26:11
學習次第 : 进阶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三有无常同秋云,

众生生死等观戏,

众生寿行似空电,

如崖瀑布疾疾行。

三、修习念无常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的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人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後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念死无常,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获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经由外缘依止善知识听受正法,内缘自觉暇身义大难得,劝取心要,进而必须忆念我的暇身无常——修习念死无常,《涅盘经》说:

[ 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足迹之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想是为第一;由是无常想,能灭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这是说,世尊初转*轮时先说无常,世尊示现涅盘时说无常,意即最殊胜的教法或教法心要就是念死无常,因为只为今生,所修所学皆非佛法;若不具无常想,便很难为了来世令心转向佛法,更难生起各种证量。能令自心趋入佛法的修行,念死无常向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无常经》也说:

[ 生者皆归死,容颜尽衰变;强力病所侵,无人免斯苦;假使须弥山,尽劫皆坏灭;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卷。]

明显说明了,不论是有情世间或无情器世间都是无常性、变灭性的本质,任谁也不能改变诸行无常的真理。若从修学次第的角度看,依此暇身成办利他成佛的法业,必须去除我执、摧灭我爱执;在去除我执、摧灭我爱执之前,则须先行摧灭常执、舍下今生贪着,能够摧灭常执,舍下今生贪着才能希求来世的义利,故应先行思维此世不能久住,忆念死无常。

一、 思维念死无常的种类:

1、生住异灭的粗分无常——指有情五蕴的生老病死及器世间的

春夏秋冬节气变化等,或称续流无常。

2、刹那变灭的细分无常——指一切有为法在已生未灭之际,刹那刹那无以安住,皆有灭性的本质(即有为法的第一刹那在其第二刹那已经不存在),或称刹那无常。

当下所应思维的是粗分无常,亦即证得我的粗分无常。

二、思维念死无常的功德,分为六种:

舍现世——若常思维自身的无常,就易於舍下不过百年的

今生利益的贪着,而以长远的来世利益为主,为来世作准备。

去常执——有为法的本质本具变灭性,不可常保;应知有

为诸法的实况是:恒常不正常、无常才正常。我们由於无始以来已经习於颠倒执取诸法永住、恒常,因此当无常大鬼来时便无力反抗。在无常的洪流中万物显得短暂易灭,尽管渺小危脆如我者迄今仍然不能自主或不受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经由不断地思维,忆念我很快即将面临死亡,确实是去除常执的最佳方法。

心修法——即是经由不断地思维、忆念我很快即将面临死亡,导生时不我予,就能初期生起迫切趋入修行的想法,如祖师说:若能开启无常慧眼,则能见恶业苦果,能救护恶业苦果,能皈依三宝、奉行业果,由是生起一切善法。

清净修法——由於时不我予而殷切希求,自内心思不仅易於转

向佛法,且在修法的中期也能常保清净动机令修行持续,没有染污,不以世间八法或为短暂不实的名闻利养而修法。

贯彻修法——除了中期能够清净修行,没有染污之外,且能令时

无间断如理精进,不再施延、懈怠、放弃,後期也能坚固贯彻、修行圆满。

安乐而死——由於真实相应念死无常,平常即已数数串习,贯彻

修习与相应正法,使得临命终时已有了万全准备,能令身无痛苦贪着,心无怖畏忧恼,就像反掌折枝那麽容易,也像游子归家那麽欣喜地安乐而死。

如上述,修习我的生死无常,使能感得诸多功德与利益,愚钝如

我者,此时不修又待何时呢?

三、思维不念死无常的过患?

反之,若不数数串修我的生死无常——也就不能舍下现世、不

能去除常执心、不想修法(只想修世间法)、即使修法也不清净乃至不得贯彻,临命终时只有四个字——[ 忧恼而死 ],故应善思不念死无常的过患,不得不修,令心有所转动,决定趋入修法。

四、思维发起何种念死无常之心:

虽然必须修习我的生死无常,但应发起何种心而正修习呢?

众所周知,一切有为法——如命根(或五蕴)、亲眷、财富等都

是因缘所生法,有生必有灭,所以并不是以这一期生命的终将坏灭而生怖畏,而是应该对於来世道粮匮乏感到怖畏。也就是说,在未死之际尚未行善,累积来世道粮(如不行布施、不修忍辱、不善持戒等),致令来世不能感得善趣或尚未累积解脱成佛之正因——对此应感怖畏。

提婆菩萨《四百论》也说:

[ 谁能念死,决能修行,如是有情,死是无恐。]

这说明了,任谁修行即有资粮,任无修行,再多的财富、亲眷,一样也带不走。因此修习念死无常而害怕,是害怕没有修行就死了,而不是怕死,故应致力於发起如是念死无常之心,生起念死无常的证悟为要。

五、思维正行修习念死无常之理,分三:

那麽,什麽是念死无常的正行修习之理呢?

正行念死无常的方法有多种,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的不共口诀则是:三根本、九因相、三决定,依此修习念死无常。

思维决定必死,理由有三:

思维死主(阎罗死主)决定必来,没有任何因缘能令退却

阻挡——总的说来,不论投生何时、何处、何种身份,一旦业报已尽,死主并不能以诸财物行贿、以高官权势交换、以千军万马抵挡,或以最新的医学技术等等外物治疗而免,甚至於至诚祈求三宝、上师、广发大愿也都无力挽回;也可以说,死时国王放下政权,乞丐放下手杖,必死无疑,无一例外。故应时时忆念周遭亲友的无常以为借鉴,提醒自己必然是下一个死者,深知决定必死。

 思维寿期有减无增——有说:

[ 放逸之中人寿过,余寿现如油尽灯。]

意思是:在放逸当中寿命递减无增(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就如灯油燃尽时油灯也就熄灭了,不再明现亮光一样(喻如死期渐次、刹那逼近)。在这世间,不论是认识或不认识,下一秒、下一分、下一时、下一日、下一月、下一年也都必然有人离开人世,现世还活着的人,百年後也决定必走。这点,诚如第七世DL喇嘛说:

[ 大德多归清净刹,父母亲眷终别离,寿长终至百岁中,无一存在决定死。]

《广大游戏经》也说:

[ 三有无常同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似空电,如崖瀑布疾疾行。]

意即,三有轮回的众生如秋天的云,如同观看戏剧节目——这是说明粗分无常;也如同空中的闪电,如同速疾的瀑布流水,一刻也无以永住——这是说明细分无常。生命其实也如屠场中待宰的畜生,每一刹那都更接近死亡;天增岁月人减寿,明天不死只是拖延,并不是长寿,最後一天很快就要到来了。

思维生时也无暇修法——自内思维在暇身存活之际,事实上,曾几何时如理如实善用闲暇而投入修行?至终两手空空,两脚一蹬,不得不悔恨而走(悔不当初)。祖师曾说:

[ 少时心依父母,壮时心系妻儿,老时心忧儿孙,一生无法可修。]

又说:

[ 不知不知二十年,想要想要二十年,不能不能二十年,一生历史如是矣。]

这是指人生的写照,例如年少不具善根,无知过二十年;二十到四十岁之间忙於家计,想修行也力不从心,唯能业余学佛;四十到六十岁世间法有点成就了,便忙於养生,但已耳不听、目不明、记忆衰退,不堪学甚深教法,有心无力;最後唯有徒增遗憾,如此而过一生。师长也说:

[ 十岁谈玩,二十岁谈情感,三十岁谈工作,四十岁谈子女,五十岁谈健康,六十岁等死。]

再如伽喀瓦大师说:

[ 一生若为六十岁,扣除睡眠、受食、杂务、散乱,真能精勤于修行时间,不超过五年。]

由上教说与事例,应想我决定必死,因为阎罗死主无缘可挡,必定到来,我的年岁有减无增,即使有心也无暇修行而必定死亡。

先想外在器世间无常,再想内在总的有情世间无常,又想他人无常,最後则想自己也无常。既是决定必死,那麽死时会是什麽模样呢?

接着应予串修不净观,修死相法——即以活心修死身之法,观想自身已成死屍,渐而溃烂为畜生之食物,内心生起真实已死的感觉,如是修法有力激发必死与必如此而死的定解。—— 由此思维,决定修法。

思维死无定期,有三:

思维南瞻部洲众生寿量无定——人道虽有四大洲(指东胜

身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八小洲,但如《俱舍论》说:南瞻部洲的众生因业力故寿量不定,劫初时人寿无量,劫末时人寿平均只有十岁,这是目前现见的经验和事实。而且,黄泉路上无老幼,有的胎死腹中,有的一初生即告夭折,有的幼儿时死,有的青年时死,有的壮年时死,有的老年时死,不一而足,谁也不例外,因为寿期无定故。

思维死缘极多,活缘极少——且活缘可能变成死缘,例如

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乐享用(医药、饮食、汽车、房子等),这些看来都是生活的顺缘,也是必需品,但是却也可能变成死缘(如药物过量致死、饮食不当、车祸意外、地震屋垮、运动过度等)。其实生命本即危脆,如灯处风中不停摇曳随时熄灭一般;当思维经上说:

[ 人命极无常,犹如拍手声。]

说明了,死缘遍一切处,每天想来一定是我的最後一天而不是

还可以长住久安吧!因为死缘极多故。

思维身躯危脆,死无定期——即当身体的四大调合(指地水火风平衡,相安无事),才得以安康,一旦四大不调即面临了或病或老或死的危脆生命型态,甚至被一根微不足道的荆棘刺伤,就得病致死。《八大人觉经》说:

[ 生死无常,国土危脆。]

这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身躯危脆的写照与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由上,思维我的寿量无定,死缘极多以及身心危脆,所以死无定期。事实上,虽知有生必有死,却不知何时会死,不知明日与来世何者先到,没有人可百分之百保证我今日不死;今日就死太短寿,明日不死就太长寿了,故应生起我即将面临死亡的定解。——由此思维,决定现即修法。

思维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理由有三:

当面临死亡时,只有生前在心续上所安立的善业习气令临终无障碍,来世增上。究实言之:

死时,亲眷犹如云聚散,生前所执爱亲友虽然如侍在侧团团围绕,也无一可伴我而去,我顾不得他,他顾不得我,只是独生独死而已,如《地藏经》说:

[ 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是说即使是父子——再好的关系,再深的情谊也都不会是永远的,一切毕竟坏灭舍离;我为他造业的亲人消逝了,我为他造业的敌人消逝了,连造业者的自己也都消逝了,唯有自己孤独地去偿受业报。

死时,财物受用如梦华,今生的归今生,来世的归来世,生前所积聚的财富分毫也无法携带(所带走的大概是生前为创造财富而造的恶业吧)。[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今生如旅馆,身体如旅客,终须舍离一切身外之物,何况财富?唯一的补救方式或许就是以诸财物上供三宝、下施有情,将财物转为累积来世功德的助缘。

死时,最执爱身终须舍,无论是愿意或是不愿意,从结生到现在极其珍爱的身躯也都必须舍离,生前再怎样保养装饰最後只不过屍骨一堆,虚幻身躯已被火烧尽了,土葬则成虫塘鱼的食物。如此想来,死时一切无用,唯有佛法,能在心续上安立善根种子及习气对来世才有真实利益。——由此思维,决定唯一修法。

要之,由正修习念死无常,有力推动自己修法行善,因此由造善业而得善念往生,来世感得善趣,即使没有解脱成佛,也不致於堕入三恶道。继而,来世依着往昔所积的善业习气亦得值遇殊胜教法因缘,继续修行增上;得以如此,就能一生又一生由乐而乐,由善而善了,或许这才是真正有益的亲友与财富吧!如云:

[ 应舍此世诸事物,常时思念死无常,浊世人寿如空电,现应即时勤修学。]

又云:

[ 思暇满不浪费,念无常做准备。]

因此,应该在不断变化、不能止息的无常中得到觉悟。这世间的一切正为无常大火所烧,何处是清净自在的所在,何处又是一个无苦无惧、无忧无愁的心灵境地呢?显然地,由数数修习我的无常,便不应再颠倒无知地以为我的时间与机会还多得是,便不应再拖延再虚耗今生无义的红尘世事——世事如湖水的波纹,一波未止一波又起,纷纷扰扰永无止期;应趁着自己有暇、有心、有缘、有信心、有能力、有自由意志时修学正法,趋向修行,转动内心(令心流成法流),这才是念无常做准备之义(即为来世准备远行的道粮)。

六、 修习念死无常的生起之量:

依着如是修学,能油然生起舍下现世的想法,以来世为重;油然生起怖畏无常的心念,趋入正法的修学。

後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

此修习念死无常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自他心续得生修习念死无常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实战经济学-慈悲也可以赚钱-看英业达会长叶国一- 谈天说地- udn部落格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四谛讲修佛学会-网志- yam天空部落 09/03/06
大方广佛华严经--概要
中区全国供佛斋僧大会
五路财神

赞助网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台灣會議中心
台灣會議中心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