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噶舉了義教廣法洲學佛會法訊 觀世音菩薩共修法會 【明日的記憶】籲重視失智症 孫越叔叔、黑人聯手響應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22:19:27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3 22:16:38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36-2讲)

卯三、忍差别(分三)

辰一、耐怨害忍(分二)

巳一、破除不忍怨所作害(分二)

午一、破除不忍障乐作苦(分二)

未一、显示理不应瞋(分三)

申一、观察境

申二、有境

申三、所依瞋非应理

未二、显示理应悲愍

午二、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毁等三

           巳二、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

辰二、安受苦忍

辰三、思择法忍

申一、观察境

所以宗大师在此说到了,无论以任何的理由去看,生气都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在此以四种的方便来作解释,第一个就是观察这个怨敌,他是有自在的情况下,还是无自在的情况下,而去瞋恚?有自在,他是有自在也不应瞋,他无自在更不应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观是客现及是自性皆不应瞋。以及第三、观其直、间或由何作损害皆不应瞋者。以及第四、观能发动作害之因不应瞋者。现在我们先讲第一者,观察怨敌他是有自在,还是无自在的情况下,都不应该瞋恚的这个理由。

初中有四:一、观察有无自在不应瞋者。应当观察,於能怨害应瞋之因相为何。我们到底为什麽要生气?理由在那里?如果仔细冷静的去思惟的话,如是观已,觉彼於自欲作损害意乐为先,次起方便遮我安乐,或於身心作非爱苦。为彼於我能有自在不作损害,强作损害而瞋恚耶?还是对方无有自主的,被他人逼迫的情况下而损害我呢?抑无自在由他所使而作损害故瞋恚耶?这是两者,他明明可以不需要伤害我的,可是他却产生了一种想要伤害我的念头,於是想尽办法来伤害我,无论是伤害我的身,或伤害我的心。他实际上可以不需要作这种损害,可是他却作了,所以我必须要生气,我生气的理由是这一点呢?还是他人无自主的情况下,被另外一者所逼的情况下,而来伤害我的呢?我们仔细的去思考的时候,若如初者,瞋不应理,如果我们说对方,明明可以不伤害我们的,可是他伤害我们了,所以他不是没有自主的能力,他有自主的能力,他是自在的。宗大师在此回答说:这不是实际的状况,因为对方确实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他於损害无自在故。为什麽呢?谓由宿习烦恼种子境界现前,非理作意,因缘和合起损害心,纵不故思,此诸因缘亦能生故。若彼因缘有所缺少,则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

他人今天要造成我的损害的话,有很多的因缘聚合才有办法,如果因缘不聚合,纵使他想伤害我,也是没有办法。所以他人会不会伤害到我,并不是他想伤害我的念头这麽单纯而已,有很多的因缘。所以今天这个损害,并不是说他百分之百,完全都是由他人而带来的。如果自己往昔,没有造被损害的业,他人想再怎麽伤害我们,也不会受到损害的,因为我们没有那个业。而且不只是自己和他方这些种种的因缘,间接观待的因缘太多了,而且更何况是对方想要伤害我的这种念头,也是因为对方往昔对烦恼的串习,所以无有自主的心被烦恼所控制的情况下才伤害我的。所以并不是那个「人」,这个怨敌的这个人,是想要真正伤害我的,因为他被烦恼所操控。

不要说其他的,就连我个人来讲,我明明知道烦恼的过患,因为透过佛法的一个认知,我明明知道烦恼不对了,可是我烦恼都会生起的话,更何况是他人呢?所以如果我们如果认为,他明明就是一切损害的主要根源,百分之百的损害都是来自於他人的话,那是错的。其实今天造成这种损害和伤害,是因为因缘具足之後,他人只是个助缘而已。如果光是助缘就要去伤害的话,那我们也要伤害自己以前的这个恶业吧!因为是以前的恶业造成这种伤害的。就不应该只是瞋恚他人而已,为什麽对自己的恶业我们不去瞋恚呢?所以仔细去想的话,我们今天受到伤害的因缘,在众多里面,他人想要损恼我、想要伤害我的意乐,只是因缘的其中之一者。而且这个想要伤害我的这个其中之一者的因缘,却又是来自於他没有办法控制心,所以他不是自主的能够控制心,他是无自主的被心给控制。心也没有办法自主的控制烦恼,相反的心却无自主的被烦恼所控制的情况下,而产生伤害我的众多因缘里面的一者而已。可是我却只有对此瞋恚,对其他的众多的造成损害的因缘,我都不瞋恚,那有什麽道理呢?没有道理啊!所以透过如此的思惟,而来破除第一者的理由。

如是由诸因缘起损害欲,所以先有损害的想法,由此复起损害加行,而造成这种损害的行为,由此加行生他苦故,此补特伽罗无少主宰,以他亦随烦恼自在,所以他其实根本没有办法操控他自己的心,他的心更没有办法控制烦恼,相反的他是什麽呢?随烦恼所自在了,随烦恼所控制了。如烦恼奴而随转故。所以他是很可怜,他并不是能够自主、自我的情况下,而来伤害我们的。纵使是是的话,伤害我们的众多因缘里面,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缘,我们为什麽只为这个因缘而瞋恚,也是没有道理的。

为什麽不对其他伤害的因缘作瞋恚呢?像是他如果拿石头来打我的话,为什麽我不对这个石头生气?其实石头也算是损害里面的其中一个因缘。或者是他拿刀枪来害我的话,那我为什麽不对刀枪生气?因为刀枪也是害我的因缘之一呀!而且如果讲到间接因缘的话,制作刀的工厂,制作枪的工厂,难道我这些都要生气吗?因为这都是属於间接因缘之一啊!所以透过这种的思惟,让我们了解到说,生气是没有理由的,这是第一者,破除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如果他人在完全在无自在的情况下,是被人所逼而来造成如此伤害的话,那更不应该生气了,那生气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他也是很无奈,是一种被逼迫的情况下,若他自己全无自在,为余所使作损害者,极不应瞋。譬如有人,为魔所使随魔自在,於来解救饶益自者,反作损害行捶打等。彼必念云:此为魔使,自无主宰故如是行,不少瞋此,仍勤励力令离魔恼。如是菩萨见诸怨家作损害时,应如是思:此为烦恼魔使无主,故如是行,不少瞋此补特伽罗,须更发心为欲令其离烦恼故,我应勤修诸菩萨行。如四百论云:「虽忿由魔使,医师不瞋怪,能仁见烦恼,非具惑众生。」月称论师亦云:「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已,不瞋诸有情。」入行论中虽说多理,然唯於此易生定解,对治瞋恚最为有力。菩萨地说修唯法想,堪忍怨害与此义同,故於此上乃至定解当勤修习。

若诸有情能有主宰皆应无苦,如果有情众生,他真的有自在的能力的话,那就没有人会痛苦了,其实想要伤害你的敌人,他真的不是有自在的能力,如果有自主、自在的能力的话,每一个人都想要离苦得乐的,为什麽他今天还有痛苦。如果他没有痛苦的话,他为什麽伤害你?一定没有人在伤害某人的时候,是以欢喜心去伤害别人。一般一开始的时候,都是痛苦的情况下而去造成这种伤害,因为痛苦了,所以才去造成伤害了。所以伤害你的怨敌,他也是无有自主,因为他想要快乐可是得不到,还是仍然痛苦当中。所以在此说到了,若诸有情能有主宰皆应无苦,以此诸苦非所愿故,有自在故。又诸有情若为猛利烦恼激动,尚於最极爱惜自身而作损害,或跳悬岩,或以棘刺及刀剑等,而自伤害,或断食等,况於他人能不损哉?

随着烦恼所转的情况下,自己这麽宝贵的生命,都愿意舍弃了,都会去行自杀等行为,更何况是对於他人,他难道不会损害吗?被烦恼使唤的情况下,他什麽事情都能够作得出来,但是这不是他真正想要作的。应如是思灭除瞋恚。入行论云:「一切皆他使,他主自无主,知尔不应瞋,一切如化事。」又云:「故见怨或亲,为作非理时,谓此因缘生,思已当乐住。若由自喜成,皆不愿苦故,则一切有情,皆应无有苦。」又云:「若时随惑转,自爱尚自杀,尔时於他身,何能不为损。」

第二个理由,就是「观是客现及是自性皆不应瞋者。」所谓客现就是突然间产生,好像它原本就是如此,叫做自性。无论是突然发生的,或者是它原本就是如此的,透过任何的理由而去作思惟的话,都不应该生气。就像是今天我们不小心被火烧到了,我们不会说:火你是…你为什麽那麽热呀!而去产生这种的瞋恚吧!而去生气。这样的话,很奇怪了,火你为什麽这麽热?因为火本身就是热的,所以热本身就是火的性质,是一种自性。所以如果我们不小心被火烧到的话,我们会怪说火为什麽那麽热吗?这是没有道理。或者是自己不喜欢烟雾的人,但是在虚空中,就是我们的空气当中,突然有烟雾产生的话,因为自己不欢喜的缘故,我们会骂说为什麽会有烟雾?突然间为什麽会产生?这样生气的话,也没有道理呀!所以在此宗大师说到:

292页)第二、观是客现及是自性皆不应瞋者。损他之过不出二事,是否有情之自性,若是自性瞋不应理,如不应瞋火烧热性。若是客现亦不应瞋,如虚空中有烟等现,不以烟过而瞋虚空,所以我们不会骂空气说,为什麽你会跑出有这种乌烟障气的黑烟吧!应如是思灭除瞋恚。入行论云:「若於他恼害,是愚夫自性,瞋彼则非理,如瞋烧性火。若过是客来,有情性仁贤,若尔瞋非理,如瞋烟蔽空。」

第三、观其直间由何作损皆不应瞋者。无论是直接损害的因缘,或者间接损害的因缘,这样去作观察的话,我们都不应该生气,生气是没有理由。就像有人拿着刀,或者棍子来打我们的时候,直接的因缘是刀杖,可是我们不会对刀杖而生气。那间接的因缘呢?如果是要讲那个究竟的话,那就是瞋心了,依由瞋心而造成我们的伤害,不是那个人。那个人也被瞋心所控制,所以我们不应该瞋恨那个人,而应该要去反驳他的内心的那个瞋恚才对。可是他人内心的瞋恚,要去消灭的话,不是透过我们的瞋恚心再去消灭,那是没有用的。唯有透过修忍辱的方式,才能够消灭真正的仇敌,也就是他人内心的烦恼。所以我们更不应该对他人而瞋恚,对他人生气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在此说到第三、观其直间由何作损皆不应瞋者。若瞋直接发生损害能作害者,应如瞋恚补特伽罗瞋刀杖等。若瞋间接令生损害能作害者,如刀杖等为人所使,其人复为瞋恚所使而作损害,应憎其瞋。如果我们不生气刀杖,而是生气持有刀杖的那个人的话,那也不成道理。因为那个人也被他後面的,他自己的瞋心所控制,所以应憎其瞋。

如云:「杖等亲为害,若瞋能使者,此亦为瞋使,定应憎其瞋。」故不瞋杖,亦不应憎能使之人,若瞋能使,理则亦应瞋其瞋恚。不如是执,即是自心趣非理道,如果还坚持说,我一定要讨厌那个人,我一定要生气那个人的话,那是你自己不讲道理了。故应定解一切道理悉皆平等,令意不瞋补特伽罗,如不瞋杖,此未分别杖与能使有无怨心者,由前所说破自在理应当了知。

293页)第四、观能发动作害之因不应瞋者。而且我们仔细去想的话,其实今天这个怨敌造成这个伤害,最主要是因为我过去造的恶业,才会造成这种的伤害,他人的一个恶行为,其实只是一个缘而已。最主要的根本是来自於自己,就像搓苦囊的那个筷子本身,是没有苦味的,它只是一个缘,让苦味散发出来,真正的苦味来自於那里?就像那个苦囊一样。所以既然我们这个身体被业和烦恼操控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所以真正获得伤害的不是来自於他人的缘,最主要的因是因为过去的恶业,加上自己的烦恼和自己的业。所以仔细的这样去想的话,是苦囊让这个筷子产生苦味的,而不是苦味是由这个筷子所带来的。所以同样的,是因为我们的因,造成他人今天伤害我们的缘,所以就变成了我们给予他机会,造成了这种伤害,让他去造作恶业了。所以因为我们的关系,所以让他人将来会堕落於恶趣,所以我们应该忏悔才是。因为如果我们自己不被业和烦恼所操控的话,今天无论遇到再多的缘,他人都没有办法造成我们的伤害,所以他人没有办法造恶业,他人的恶业无法圆满。因为圆满的时候,要有事、意乐、加行、究竟,可是他人的恶业,为什麽会圆满?是因为最主要是来自於因为我们被业和烦恼所控制,因为之前恶业的缘故,所以由这个因促成了他人今天的恶业圆满。所以仔细去想的话,应该要怪自己才对呀!因为是我的恶业,我的业和烦恼所操控的情况下,让他人有机会,有因缘来圆满恶业。

这是第四、观能发动作害之因不应瞋者。受由怨害所生苦时,若是无因不平等因则不生苦,要由随顺众因乃生,此因是宿不善业故。由自业力发动能害令无自主,故自所招不应憎他,作是念已应怪自致,於一切种破除瞋恚,如那落迦所有狱卒,是由自己恶业所起为自作害。如云:「我昔於有情,曾作如是害,故害有情者,我理受此损。」又云:「愚夫不愿苦,爱着众苦因,由自罪自害,岂应憎於他?譬如诸狱卒,及诸剑叶林,由自业所起,为当憎於谁?由我业发动,於我作损害,此作地狱因,岂非我害他?」霞婆瓦云:「若云非我所致,实是显自全无法气。」 如果我们一直说,啊!这个跟我没关啊!这个不是我作的话,这连法的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申二、有境

观察有境不应瞋者。如果现在这种小小的,他人对於自己的一个损害,我们都不能忍受,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心,随着瞋恚而走,造恶业的话。我们怎麽可能会忍受,由这种恶业所感得三恶道的无量苦因呢?无量痛苦呢?那是更没有办法的。所以作这样的思惟,我们为了大苦,现在小苦也应当得忍受吧!否则的话,你将来这个大苦怎麽能忍呢?所以在此就说到这种思惟,观察有境不应瞋者。若於怨害发生瞋恚,是因於苦不能忍者诚为相违。如果你说要生气的理由是因为,他人损害我,我没有办法忍受,所以我必须要生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更不应该生气了。因为你生气的话,所造的恶业而感得苦果,是比现在还要来得更加的千百倍,更为强烈的一种痛苦,那就是三恶趣的痛苦了。那你如何能忍?如果大苦都不能忍的话,那小苦就更应该要忍了。所以在此说到了,诚为相违。

以不能忍现在微苦,极力引生恶趣无量大苦因故,故应自念:我极愚痴而自羞耻,励防莫瞋。如云:「於现在微苦,我且不能忍,何不破瞋恚,地狱众苦因。」其怨所生苦,是我宿世恶业之果,由受此故尽宿恶业,若能堪忍不造新恶,增长多福。他似不顾自法退衰,为净我罪而行怨害,故於怨害应视其恩。

所以相反的,如果我们用另外一个角度去想,如果我们对於这种怨敌所造成的损害,能够修学忍辱的话,由此我们不会去造作新的恶业,而且会感得许多的福报资粮,所以岂不是等於他人为了成就我们,所以他自己造恶业堕入於地狱了。这样的话,我们更应该感恩,他人为了我们的成就,所以变成他必须要去成受将来地狱的痛苦,无论他人的意乐是如何,但是实际状况确实是如此。如本生论云:「若有不思自法衰,为净我恶而行损,我若於此不堪忍,忘恩何有过於此。」入中论云:「许为尽昔造,诸不善业果,害他忿招苦,如反下其种。」如为医重病,当忍针炙等方便,为灭大苦而忍小苦,最为应理。

申三、所依瞋非应理

观察所依不应瞋者。以自己来讲的话,要是正在生气的这个我,我凭什麽生气?小乘罗汉,小乘的这些修行者,他们都没有承诺,要去利益有情众生,如果真的要生气的话,他们还有理由生气,因为他们并没有承诺要利益有情呀!可是他们都能够修学忍辱,断除瞋心,还有瞋心的种子过患,都能够作此思惟,并且断除瞋心一切的过患。更何况是我已经发誓承诺,要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行菩萨行,所以我更不应该生气。

294页)所以观察所依不应瞋者。一、观能害因及有过无过,如云:「他器与我身,二者皆苦因,由器与身出,为应於谁瞋?如人形大疮,痛苦不耐触,受盲我执此,损此而瞋谁?」又云:「有由愚行害,有因愚而瞋,其中谁无过?谁是有过者?」二、观自所受者,若诸声闻唯行自利,不忍而瞋且不应理。何况我从初发心时,誓为利乐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摄受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摄受一切诸有情者,如是思惟发堪忍心,博朵瓦云:「佛圣教者谓不作恶,略有怨害不修堪忍,即便骂为此从根本破坏圣教,由此即是自舍律仪。圣教根本由此破坏,虽总圣教非我等有,自失律仪是灭自者。」又云:「如翻鞍生缚尾而跳鞍反击腿,若缓秋落始得安乐,若於怨害而不缓息,为其对敌反渐不安。」

未二、显示理应悲愍

第二、理应悲愍者。谓当至心作是思惟:一切有情无始生死,无未为我作父母等亲属友善,又是无常命速分离,常为三苦之所苦恼,为烦恼魔之所狂魅,灭坏自己现後利义,我当哀愍,何可瞋恚及报怨害?

午二、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毁等三(分二)

未一、破除不忍障誉等三(分三)

申一、思惟誉等无功德之理

申二、思惟有过失之理

申三、故於破此应当欢喜

         未二、破除不忍作毁等三

申一、思惟誉等无功德之理

我们可能会认为说,我必须要生气,我生气是有道理的,其他我不在意,可是他损害了我的名誉,我最在乎我的名誉了,所以他今天损害了我的名誉,所以我当然要生气,我生气是有道理的。如果这种想法的话,这也不足以值得我们生气,如果光是损害名誉的话,这不是应该生气的理由。所以宗大师在此说到了:如果他人称赞我们,对於今世的延寿,或者是消灭病灾等,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光是他人的称赞,对於後世来讲,也没有办法获得福德,或获得後世的利益。所以称赞只是一种别人对你这种赞叹而已,就是如此而已,对你个人来讲没有什麽利益,没有什麽帮助。只是他人因为对於你的赞叹,所以他人的尊长的尊敬心,会使他们累积功德而已,对你自己来讲,没有任何的利益。当然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名誉来作广大利益有情的事情,那透过这种的名誉,作为利益有情的工具的话,又是另外一回事。可是光是名誉的这两个诠释上来讲的话,只是他人会依由尊敬而累积善德,可是对自己来讲,并没有任何的帮助,任何的好处。所以对自己来讲,一点都不会受影响的话,纵使损害了,又有什麽关系呢?

就像孩童们,去海边,用沙堆砌的房子,纵使倒塌也无所谓,因为这个对这个孩童来讲,没有伤害,也没有所谓的帮助。可是愚昧的孩童,却会因此而哭泣。难道我们要像这种愚蠢的孩童一样吗?就是因为别人损害了我们的名誉了,所以我们得要哭泣,我们要难过。那这跟这个孩童、愚童有什麽两样呢?所以在此说到:

295页)若他赞我、称我称誉,全无现法延寿无病等,及无後世获福德等二种利益。故彼失坏若不喜者则无屋用,沙屋倾塌愚童涕哭与我今者等无有异,应自呵责而不贪着。如云:「赞称及承事,非福非长寿,非力非无病,非令身安乐,我若识自利,彼利自者何?」又云:「若沙屋倾塌,儿童极痛哭,如是失赞誉,我心如愚童。」

而且如果我们的名称太响亮的话,别人过多的赞美,很容易让我们的内心,会飘浮在像是飞在天空一样的,这样的话很容易产生散乱,没有办法安住正法。而且只要一点点的,别人对我们稍有一些诽谤的话,我们就会马上非常的瞋恨,别人比我们更有名誉的话,我们很容易产生嫉妒,所以内心不被调伏的情况下,在这种被烦恼所控制的凡夫当中,过份的名誉,不是件好事。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恶业,所以作此思惟,应当观待对於名誉的贪着,而产生厌离才是。

申二、思惟有过失之理

第二、赞誉等者,於诸非义令心散乱,坏灭厌离,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则於彼等令心厌离。如云:「赞等令我散,彼坏厌离心,嫉妒诸有德,破坏圆满事。」所以我被烦恼所操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知道说,其实我们的名声过於响亮,对自己一个修行者而言,的确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过份的名闻利养,的确会让我们堕落恶趣。所以今天如果有人,阻挡了我们,到达恶趣的大门,阻挡我们累积三恶趣的因缘的话,我们应该感恩才是。这种的因缘好比佛加持,去阻挡我们趣入恶趣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欢喜才是。所以在此说到:

申三、故於破此应当欢喜

第三、如是令我退失誉称及利敬者,是於恶趣救护於我,斩除贪缚遮趣苦门,如佛加被,如是思已,应由至心灭瞋生喜。如云:「故若有现前,坏我誉等者,彼岂非於我,救护堕恶趣?我为求解脱,无须利敬缚,若有解我缚,我何反瞋彼。我欲趣众苦,如佛所加被,闭门而不放,我何反瞋彼。」

未二、破除不忍作毁等三

我们可能会认为说,喔!这个怨敌他伤害了我的心了,所以我必须要生气,於是在此回答说,心又没有形色,怎麽会受到伤害?如果我们说,是透过身体间接伤害的话,身体受到损害的话,不代表心会受到损害。更何况是他人的一种损害的行为,纵使没有去造作,我们的身体会随着无常而坏掉,那何须要去瞋恚?没有道理呀!所以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宗大师,他在本文里面有说到:第二、破除不忍作毁等三者。心非有体非他能害,若直害身间损於心,毁等於身亦不能损,既於身心二俱无损故应欢喜,如是思已断除忧悒,忧悒若灭,瞋不生故。亦如论云:「意非有形故,谁亦不能坏,由耽着於身,故身为苦损。毁訾及粗语,并其恶名称,於身若无害,心汝何故瞋?」霞惹瓦云:「若於康壠巴、内邬苏巴、照巴三人,任说何语与向土石,全无差别故得安乐,後时诸人耳根薄弱,故无安乐。」若对馨敦说某作是言,答曰:「暗中诃骂国王,汝犯离间应当忏悔。」有谓慧金刚瑜伽师云:「人说我等为伏後者。」答云:「人不於人作言说事,又於何事?」次云:「速断离间」若作是念,由毁訾等则余补特伽罗於我不喜故不欢喜,若余不喜我,於我有损可为实尔,然此於自全无所损。

如果别人不欢喜我,对我有什麽伤害?或者是福报损失?或者後世会让我堕落三恶趣的话,那我不欢喜这个有理由,可是不会啊!别人不欢喜我,是他人去造作恶业,对我来讲,也不会因为别人不欢喜而减少了功德,或者堕落恶趣。也不会因为他人的赞叹,让我增长了功德,投生於善趣,应作是思惟。故应断除不欢喜心。

如云:「余不喜於我,此於现後世,俱不损於我,何故我不乐?」若作是念,虽他不喜无损於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碍从他人所获得利养,故於毁訾诽谤传恶名者而发憎愤,所得利养须置现世,瞋他之恶随逐而行,故无利养速疾死没,与以邪命长时存活,前者为胜。设获利养长时存活,然於死亡终无免脱终须有死,至临终时,先经百年受用安乐,与唯一年受用安乐,二者相等,唯为念境,尔时苦乐无差别故。譬如梦中受乐百年与唯须臾领受安乐,二睡醒时,乐与不乐全无差别。如是思惟,若於利敬能破贪着,则於毁訾扬恶名等不生忧悒,以不求於他显我殊胜,虽不显扬喜无退故。亦如论云:「能障利养故,若我不喜此,我利置此世,诸恶则坚住。我宁今死殁,不邪命长活,我纵能久住,终是死苦性。梦受百年乐,若至於醒时,与受须臾乐,若至於醒时。醒已此二者,其乐皆不还,寿长短二者,临终唯如是。设多得利养,长时受安乐,亦如被盗劫,裸体空手行。」

巳二、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

297页)第二、破除不喜怨敌富乐,喜其衰损者。看到敌人富裕的时候,或者被人赞美、称赞,受人尊敬的时候,我们不高兴,他人衰损败我们反而高兴的话,针对这种现象如何作破除呢?在此说到,本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菩提心,今於有情自获安乐反起瞋恚。我之前已经承诺为利有情愿成佛了,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安乐,可是今天却因为他人,我反而产生瞋恚,我怎麽会这样子呢?又云:唯愿一切有情皆当成佛,今见彼等略有下劣利养恭敬,反生忧恼极为相违。故应於他几大富乐,断除嫉妒至心欢喜。若不尔者,则菩提心利乐有情唯假名故。如云:「为乐诸有情,而发菩提心,有情自获乐,何故反瞋彼?云令诸有情,成佛三界供,见下劣利敬,何故起忧恼?若汝所应养,当由汝供给,亲友得自活,不喜岂反瞋?不愿众生乐,岂愿得菩提?故若憎他富,岂有菩提心?若他从施获,或利在施家,此俱非汝有,施不施何关?」怨家衰败而生欢喜,及暴恶心愿其失败,仅由此心於怨无损,唯令自苦。设能损他,然亦俱害,思此过患,当一切种而正灭除。如云:「设怨有不喜,汝有何可乐?仅由汝希愿,岂为损他因?纵由汝愿成,他苦汝何喜?若谓满我心,损失岂过此?彼烦恼渔夫,利钩之所执,我於地狱镬,定受狱卒煎。」如是若於障碍我乐及我亲乐为作非乐,并於怨家所有盛事,一向视为不可乐相,由此生忧,忧增发瞋。若能破其一向不喜,则止其忧,由忧息故,瞋则不生。故应以前所显正理,於此破其一向不喜,由众多门灭除瞋恚,以其过失最重大故。能灭教授亦即上说佛子正理,要与烦恼而兴驳难,向内摧坏第一仇敌瞋恚之理。是故若能以观察慧善为思择,以多正理而正破除,则能遮止多类瞋恚,由众多门发生堪忍,能得坚固微妙习气,以是由其无垢正理,於正教义获定解故。有舍观慧思择修者,即舍此等菩萨一切广大妙行,当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无上障碍,犹如毒蛇应当远离。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一终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36-1)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金刚萨埵与礼拜三十五佛
五明佛学院全球佛子共修观音大法会
萨迦?哦巴Sakya Ngorpa - Yahoo!奇摩部落格
原梦青年计划--至善社会福利基金会
◎Gangkar Tradit贡噶传承-金刚持地Dorje Chang

赞助网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我們的仁波切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回首页